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說課稿> 石鐘山記說課稿

石鐘山記說課稿

時間:2022-06-28 12:32:11 說課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石鐘山記說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石鐘山記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石鐘山記說課稿

石鐘山記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該文所處地位和作用

  《石鐘山記》是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外自讀課文,作為課外自讀課,本文在承擔鞏固單元鑒賞寧代散文這一任務的同時,還應承擔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辨析名詞活用現(xiàn)象,同時,根據(jù)本文寫作特點,學習古人反對主觀臆斷,有疑必察的求實精神,領悟文中闡明的人生哲理。

  2、教材簡析

  《石鐘山記》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記,寫于宋神宗元豐七年夏季,蘇軾由黃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說明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目見耳聞”,切忌主觀臆斷的道理。

  3、教學設想

  新課程標準明確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新課標的這些理念,應貫穿在每一堂語文課中,鑒于上述我對教材的認識,特制定以下學習目標。

 、僦R目標:掌握重要文言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

 、谀芰δ繕耍豪^續(xù)培養(yǎng)初步鑒賞散文的能力

 、矍楦心繕耍簩W習作者反對臆斷,親自考察的精神,明白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目見耳聞”,切忌主觀臆斷,親自考察的精神,明白認識事物的真想必須“目見耳聞”,切忌主觀臆斷的道理。

  二、說教法

  1、朗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文文章的節(jié)奏、主旨、所蘊含的感情內涵都要靠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2、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法:新課標規(guī)定,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來提高學生的素質,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決不可包辦代替,而要讓學生作為閱讀主體,自主合作,積極地、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疑,以學定教。

  教自讀課,教師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關鍵,教師既不能“主”而不“導”,又不能“導”而不“主”,要恰當設計教學方法,靈活地指導,引導學生去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充分發(fā)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在教學雙邊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三、說學法

  我國老教育家葉圣陶提出“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比~圣陶的話強調了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給學生“授之于魚”,更要“授之于漁”。這就是適當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本課主要采用:

  1、倒析法(從末段入手)

  2、比較閱讀法

  四、說教學程序

  1、新課導入

  導入的設計在于激趣,爭取學生參與,我的導入是引用當代作家方方評論蘇東坡的一句話:“假如將蘇東坡連根須帶枝蔓地拔起,我想信,整部中國文化史將因之而失重!

  然后讓學生講蘇軾詩詞方面的成就,引出蘇軾的散文,前人對這篇散文的評論“坡公第一首記文”,“子瞻諸記中特出者”。

  2、品讀全文,疏通文意

 、俜蹲x,盡量感染學生

 、谏⒆x,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勰x,結合注解整體感知課文基本內容;歸納文言現(xiàn)象(重要實詞、同類活用、特殊句式),完成練習三

  3、研讀全文,理結構,探主旨

  本文說的.是石鐘山命名的由來,文中的敘事因此而發(fā),言論也因此而發(fā),用的是卒章顯志的寫法,全文的結構都是為“顯志”服務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說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結構就可以一目了然,據(jù)此,可采用“倒析法”,也就是從最后一段著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這種分析是綱要式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一個統(tǒng)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誦讀過程中逐步加深體會。

  完成練習一

  4、比讀兩文,辨析特點

  比較閱讀《游褒禪山記》、《石鐘山記》,讓學生說出異同。體會、辨析文體特點,最好給學生提供一表格,降低難度。

  課文

  項目

  《游褒禪山記》

  《石鐘山記》

  內容

  結構

  寫法

  老師將本文改成一篇說明文,學生聽后再比較,進一步認識本文特點。

  5、議讀,談看法,悟哲理

  練習三講到: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表現(xiàn)了怎樣的精神?后人認為,作者的結論也是片面的,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學生相互討論,各抒己見。教師歸納總結。

石鐘山記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五單元編排了四篇宋代散文。教學重點有兩個:1閱讀重點——鑒賞宋代散文,感悟宋代散文的風格;2文言語法訓練的重點——結合語境揣摩詞類活用!妒娚接洝肥潜締卧宰x課。就文章本身來說,有兩大特點:一是《石鐘山記》是一篇帶有考察性質的游記,緣事寓理,把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融為一體,是宋代雜記的典范之作.。一是文章對石鐘山命名依據(jù)的探索體現(xiàn)出“目見耳聞”才能了解事物真相,做出正確結論的科學態(tài)度,閃現(xiàn)出不可輕信傳說或妄加臆斷的求實精神。就作為自讀課來說,《石鐘山記》的教學,應該承擔起整合本單元的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的責任。

  2、教學要求:

  閱讀的直接目標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間接目標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潛在目標是陶冶情操,終極目標在于創(chuàng)造。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fā),從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教材編排的意圖和文章本身的特點出發(fā),我把《石鐘山記》閱讀課的目標確定為兩個方面。

  知識目標:

 、沤柚⑨、工具書,盤活知識儲備讀懂文章

  ⑵理解文章的表達方式,了解其因事說理,前后照應的寫法。

 、穷I會文中闡發(fā)的人生哲理。

  能力方面:

  學會積累點化舊知,溝通新知。

  初步掌握通過類比觸類旁通,整合所學知識的學習方法。

  在自主探究過程中,養(yǎng)成大膽質疑,勤于思考的良好學習品質;培養(yǎng)注重調查、反對臆斷的治學精神。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語言障礙不多,內容也不難理解,對詞類活用這一知識點,學生在閱讀理解課后知識短文的基礎上,借助文言知識儲備,通過課文自讀、就能解決,因而,我把這一目標安排在預習時以練習的形式完成。而結合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本文的特點及其作為自讀課編排體例特點,我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定位為把課文作為例子,導之以漁。把重點、難點確定為“一個中心,三個著力點”!耙粋中心”,就是以指導學生初步掌握自主閱讀的學習方法為中心。這是“教學生會學習”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體現(xiàn),為今后閱讀實踐奠定基礎,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叭齻著力點”:一是指導學生運用注釋、工具書,盤活知識儲備讀懂文章。二指導同學通過鑒賞、比較理解文章的表達技巧,了解其因事說理,前后照應的寫法特色。三是指導同學通過探究,感悟,體會文章體現(xiàn)的`哲理。這是教學的重點。因為這是實現(xiàn)本節(jié)課能力目標的有效方式。

  二、說教法:

  首先,我遵循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guī)律,在本節(jié)課中采用“不求甚解”—“含英咀華”—“觸類旁通”——“探究釋疑”的四段式導學法。

  “不求甚解”,“含英咀華”立足于文本,

  “不求甚解”在于營造讀書的氛圍,讓學生誦讀文章,借助注釋,調動已有的知識積累讀通大概意思,引導學生在適度的不求甚解的狀況下,注重整體閱讀感悟,理清思路。目的在于鍛煉學生結合語境對所學知識進行聯(lián)系、比較的能力,使知識系統(tǒng)化、具體化;在于避免閱讀中把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肢解為枯燥無味的語言零件,讓學生學會憑語感感悟,為后面的深入鑒賞作好鋪墊。

  “含英咀華”是對重點段落的深入鑒賞。通過設置問題,指導學生品味文章的精彩部分,感悟本文記敘、議論、描寫、抒情相結合,緣事寓理,前后照應的寫法。目的是指導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由對文章的模糊的,概括的認識上升到多元的,明晰的、深刻的鑒賞,實現(xiàn)對文章的深層的把握。

  “觸類旁通”與“探究釋疑”環(huán)節(jié)是閱讀鑒賞的深化。

  “觸類旁通”指引導學生通過具體課文的比較分析,強化對宋散文的共性的認識,感悟不同散文的個性特征。

  “探究釋疑”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看待作者對石鐘山命名依據(jù)的探索的片面性這一事實和他主張“目見耳聞”的思想。在引導中讓學生暢所欲言,發(fā)展閱讀個性,學會自主探究。

  以上四段式教學的設計,依照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則。這“材”指的是高二學生渴望求知,渴望表現(xiàn),富有探究精神的心理特征;指的是高二學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都有較大發(fā)展,思維敏捷,世界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年齡特征;指的是高二學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審美鑒賞能力的學習特征。同時,也體現(xiàn)自讀課體例特征和編排意圖。

  其次,在導學過程中,我把自己定位為主導者、傾聽者的角色。這導主要體現(xiàn)在⑴導演:對課堂的環(huán)節(jié)、學習的目標、閱讀的情境、課堂的部分問題進行預設,并根據(jù)課堂的實際情況隨時適度調整。我想這將使本節(jié)課松弛有致,收放有度。⑵導師:在閱讀過程中采用“點撥法”指導。具體包括,學生在鑒賞思路阻塞時給予思維方法的點撥;再學生理解錯誤,認知不當時,給予知識性的點撥;在討論質疑等表達中信心不足、有畏難情緒時,給予心態(tài)上的點撥。這節(jié)課,更多的時間將是留給學生,讓學生閱讀,思考,討論,探究,甚至是爭吵。在這過程中,我將始終懷著滿腔的熱情傾聽,我想這將是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性的最好的方法,也應該是當代教育理論中師生課堂關系和諧的極好體現(xiàn)。

  多媒體是本節(jié)課的輔助手段,將用于展示石鐘山的相關圖片和示范誦讀和探究問題的設置。使學生對石鐘山有更感性的認識,從而激發(fā)其閱讀與探索的興趣。

  三、說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是教育的啟發(fā)性原則。在這節(jié)課中我將學法確定為以下四種。

  誦讀法。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依據(jù)文本自身的特點,和通過語感整體感知文章的閱讀規(guī)律,我將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理解大意,體驗情感,感知思路,并逐漸形成語感。

  問題探究法。主要運用于深入鑒賞《石鐘山記》環(huán)節(jié)。我將設置四個由淺到深的問題,帶著問題細致閱讀文章,大腦隨時處于興奮狀態(tài),在問題逐一解決的過程中,閱讀的期望逐一實現(xiàn),在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同時閱讀興趣大增。

  比較法。主要用于第三環(huán)節(jié)。比較《游褒禪山記》和《石鐘山記》內容,結構,寫法上異同。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可更鮮明感知文章特征,使分散、模糊的認識逐漸集中、明晰。是閱讀深化極有效的方法。

  討論法。我在這節(jié)課中我設計兩處討論。一是《游褒禪山記》和《石鐘山記》內容、結構、寫法上異同的討論,二是如何看待作者對石鐘山命名依據(jù)的探索的片面性的事實和他主張目見耳聞的思想的矛盾的討論。討論對于提高思辯能力,提升對文章的感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探索精神將是極有效的。

  四、說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我將以抑揚頓挫的語調講述故事“蘇東坡‘負荊請罪’”:一天,蘇東坡到王安石府上拜訪,在書房看到一首題為《詠菊》的詩稿,上面只有“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遍地金”兩句詩。他認為有悖情理。因為在他看來菊花能傲霜,并不落瓣。于是續(xù)了兩句詩:“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币蛔吡酥。后來,蘇東坡在黃州,連日大風后,與好友一道去后花園賞菊花,只見菊花棚下滿地遍灑黃燦燦的菊花,枝上全無一朵。蘇東坡目瞪口呆,后來,蘇東坡為亂改菊花詩的事,專程到京,向王安石“負荊請罪”,認錯道歉。故事引題增強課堂趣味性,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故事體現(xiàn)了《石鐘山記》作者蘇軾的求實精神,扣緊文章的精神實質,使主題更鮮明。

  2、誦讀——不求甚解、理清思路。

  這是閱讀的初步階段。

  導入新課后,我首先要求學生自由閱讀文章,利用注釋、工具書,疏通文意。在課堂巡視中,即時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字詞。讀懂文章內容是鑒賞的基礎。經(jīng)過高一一年的知識儲備,學生應該能較順利地完成。在此之后,由同學誦讀,在適度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氛圍中,理清思路。通過誦讀同學可明顯地看出文章采用的議敘議的三段式結構,是一篇帶有駁論文特點的考察性游記。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自主、寬松的學習氛圍逐步形成,學生思路將開始活躍起來。

  3、研讀——含英咀華、學其寫法

  這是閱讀的深入階段。

  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我運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課文配音朗讀,接著展示四個問題。心理學認為思維是從疑問和好奇開始的,這些問題的設計,無疑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思維興趣和參與熱情。我將關注學生思考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及時疏通學生思考過程中出現(xiàn)的疑難點,鼓勵學生表達獨特的見解,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當學生細品文章記敘、議論、描寫、抒情相結合,緣事寓理,前后照應的寫作特色后,對宋代散文的感悟也更清晰了。

  4、比較——觸類旁通,感知特色,

  這是閱讀的橫向拓展階段。

  適時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將使學生的思維出現(xiàn)質的飛躍。當學生對文章有了比較全面的感悟后,我以疑惑的語氣提出了一個問題:《游褒禪山記》、《石鐘山記》同為游記。兩篇文章在內容,結構,寫法上有什么異同。這一問題無疑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三個比較點的確立使學生思維有了明確的方向,降低了探究的難度,也增強了自主探究的信心。

  5、討論——探究釋疑,理解哲理

  這是閱讀的縱向延伸階段。

  在學生的主體得到充分發(fā)展時,我抓住時機推波助瀾。運用多媒體展示在水位下降與上升不同時期石鐘山的圖像,拋出這樣一個問題:由于種種原因,蘇軾的考察結論并不完全正確,后人的考察認為,石鐘山是由于山下面有石鐘洞洞型如覆鐘而得名。而今人經(jīng)考察又認為石鐘山是因為形狀像鐘,聲如洪鐘兩方面的原因而得名。那么,你如何看待蘇軾的見解呢?對這問題的探討正是體現(xiàn)了“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大綱的要求。

  6、小結

  這節(jié)閱讀課,我通過四個閱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引導學生自主讀懂了《石鐘山記》,鞏固了對宋散文特色的感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習點化舊知,溝通新知。初步掌握通過類比觸類旁通,整合所學知識的學習方法。逐步養(yǎng)成大膽質疑,勤于思考的良好學習品質;培養(yǎng)注重調查、反對臆斷的治學精神。

  根據(jù)閱讀終極目標和學以致用的原則,要求學生聯(lián)系實際,圍繞“注重調查,反對臆斷”的求實精神寫篇讀后感。

【石鐘山記說課稿】相關文章:

石鐘山記教案01-26

《石鐘山記》教案02-28

囚綠記說課稿11-30

《核舟記》說課稿12-23

《囚綠記》說課稿02-09

《竊讀記》說課稿06-29

竊讀記說課稿07-02

《觀舞記》說課稿07-09

觀舞記說課稿07-06

《變形記》說課稿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