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石鐘山記教案

石鐘山記教案

時間:2022-01-26 01:32:26 教案 我要投稿

石鐘山記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石鐘山記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石鐘山記教案

石鐘山記教案1

  一.教學要點

 。保莆眨⒑/莫/識"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絕/而/焉"等常用實詞和虛詞;

 。玻莆眨⒐模郏浚⒌仍诰渲械脑~類活用現(xiàn)象;

 。常莆张袛嗑洌ㄕZ后置句/賓語前置句和介賓短語后置句;

 。矗莆仗K軾和本課的有關(guān)文學常識;

 。担私夂腕w會本文的寫作特點--將議論/記敘/描寫/抒情

  恰當結(jié)合及將情/景/理渾然融合的寫法;

  6.了解和體會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觀點和主張.

 。罚畬W習以事明理的寫法.

  二.教學重點: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從而抓住全文的綱。

  三、教時安排:二教時

  四.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第一教時

  一、導入:俗話也說:“眼見為實”,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韋斯克博士卻用事實證明了“眼見”也出錯。他進行過一項有趣的研究:他給參加減肥夏令營的青少年,每人發(fā)了一個杯子,用來倒橙汁喝。所發(fā)的杯子容量相等,卻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兩倍。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見對一件事情的認識是必須不僅要眼見還要親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今天蘇軾也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范例。(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作品

  1、石鐘山簡介(由學生讀課后注解,教師展示相關(guān)圖片):此山位于江西省湖口縣鄱陽湖東岸,有南北二山,南邊的叫上鐘山,北邊叫下鐘山。千百年來,關(guān)于名山的來歷眾說紛紜(風水聲如鐘;石聲如鐘;山形如鐘)。

  2、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叭K”:蘇洵(父)蘇軾蘇轍(子名與車有關(guān))“唐宋八大家”:韓愈、王安石、柳宗元歐陽修、“三蘇”、曾鞏。他是中國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構(gòu)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體現(xiàn)“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信條,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觀點,結(jié)果“如風箱中的老鼠兩頭受氣”一貶再貶。創(chuàng)豪放一派詞風,與辛棄疾合稱“蘇辛”。

  三、先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文,檢查預習情況,掃除生字詞障礙以及停頓。

  蠡(lǐ)枹(fú)鏗(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h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莫(mù)鏜鞳(tāngtà)識(zhì)無射(wúyì)

  指出哪些通假讀的字(莫、識),哪個字是古音異讀(射)。

  四、整體把握課文;學生分別朗讀、回答問題,師生共析;總結(jié)課文。

  分析課文結(jié)構(gòu)

  請生齊讀課文,根據(jù)以上分析,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

  全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質(zhì)疑--提出對兩位古代名人觀點的疑問;

  第二部分(2.3):察疑--通過實地觀察,得出結(jié)論.

  第三部分(4):釋疑

  1、本文總體思路:質(zhì)疑前人——夜游察疑——結(jié)論釋疑;

  2、逐段分析:

  第一段主要問題設(shè)計(見課后習題一1):作者主要針對兩種說法質(zhì)疑,他的態(tài)度和理由是什么?從蘇軾對前人說法的兩次質(zhì)疑,我們可以從他身上學到什么精神?

  第二段主要問題設(shè)計(見課后習題一2):作者夜游石鐘山重點描寫了哪些對象?有什么作用,對月夜絕壁下的情景描寫與下段哪一句照應?你對作者的這種作法作何看待(詳見課后練習第三題)?

  第三段主要問題設(shè)計(見課后習題一3):哪句話表達了本文的中心?世人為什么不能準確得知石鐘山得名的由來?作者對酈、李二人的說法各持什么態(tài)度?

  第二課時

  一、分析理解第一段

 。ㄒ唬┭a充注釋

  1.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焉:語氣助詞,不翻譯

  2.微風鼓浪鼓:振動

  3.水石相搏搏:拍擊

  4.南聲函胡函胡:重濁而模糊

  5.北音清越越:高揚

  6.枹止響騰,余韻徐歇騰:傳播;歇:消失

 。ǘ┙忉屜铝芯渲谢钣玫脑~語

  1.微風鼓浪,水石相搏

  2.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3.枹止響騰,余韻徐歇

  4.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三)補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酈元以為下臨深潭

  2.今以鐘磬置水中

  3.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為得之矣

  (四)朗讀第一段,邊讀邊翻譯。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ㄒ唬┭a充注釋

  1.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適:到,往

  2.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赴:赴任,就職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森然:陰森森的樣子

  5.微波入焉焉:兼詞,相當于“于之”,在洞和縫里面

  6.涵淡澎湃而為此也涵淡:水波動蕩

  7.因笑謂邁曰因:于是

 。ǘ┫铝芯渥又袆澗的.詞語和現(xiàn)代漢語用法是否相同?

  1.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2.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4.與向之噌吰者相應

 。ㄈ┍嫖鰧懥芯渥拥木涫教攸c

  1.而大聲發(fā)于水上

  2.空中而多竅

  3.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四)朗讀第二段,并通譯全段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補充注釋

  1.而臆斷其有無臆斷:主觀地作出判斷

  2.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殆:大概

  3.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終:總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考:敲

  5.自以為得其實實:事情能夠的真相

  6.蓋嘆酈元之簡蓋:表原因、目的

 。ㄈ┙忉屜铝芯渲械脑~類活用現(xiàn)象

  1.事不目見耳聞

  2.而言之不詳

  3.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4.自以為得其實

 。ㄋ模┲赋鱿铝芯渲械耐僮,并加以解釋。

  1.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識之乎?

  5.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

  6.長樂王回深父

  分析賞讀

  1.《水經(jīng)》是誰的作品?是一部什么書?

  答:《水經(jīng)》也叫《水經(jīng)注》,是酈道元的作品,他是記載我國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記。

  2.酈道元認為石鐘山是怎樣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聲如洪鐘命名。

  3.李渤認為石中山又是因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擊所發(fā)出的聲音像鐘聲而命名。

  4.作者認為李渤的觀點不對,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來反駁?

  答:石頭大都能敲擊發(fā)出如鐘一般的聲音;這是駁論據(jù)。

  5、酈道元、李渤、蘇軾關(guān)于石鐘山命名的由來陳說有何不同?

  答:酈道元認為是水石相擊產(chǎn)生的聲音像鐘而得名;李渤認為是山石敲擊發(fā)出的聲音像鐘而得名;蘇軾認為是風水進出洞穴發(fā)出的聲音像鐘得名

  6、本段在評說中采用了什么方法進行議論?

  答:類比和對比的方法。

  7、“此世所以不傳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體指什么?

  答:“此”指石鐘山命名的真正原因!奥摺敝咐畈骋活惾恕

  8、.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觀臆斷,要實地考察。

  附:板書設(shè)計

  (議論)質(zhì)疑前人————提出問題

  ↓↓↓

 。ㄓ洈ⅲ┮褂尾煲伞鉀Q問題

  ↓↓↓

  (議論)結(jié)論釋疑————抒發(fā)感想

  五.將本文跟(游褒禪山記)作比較。

  說明:先檢查練習第二題的完成情況,然后做具體分析,不是簡單地列出異同之點,而是從文章的整體構(gòu)思出發(fā),用列表的形式來進行比較。下面是供參考的表的模式:

  課文

  項目《游褒禪山記》《石鐘山記》

  內(nèi)容記游。

  從游未盡興生發(fā)感受,談人生哲理和治學態(tài)度。形式是記游,實際是記考察所得。用事實破千古疑案,提倡實地考察,反對主觀臆斷。

  結(jié)構(gòu)先記游,后議論。議論——記游——議論。

  寫法敘與議緊密結(jié)合,議論統(tǒng)率敘事,議論重在“立”。敘與議緊密結(jié)合,議論統(tǒng)率敘事;議論有“破”有“立”。

  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石鐘山記》教案)

  今日話題: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

  1、一個歷史疑案

  2、在我們江西的湖口,鄱陽湖入長江的地方,有山名叫石鐘山,山的面積并不大,還不足1平方公里,絕對高度也只有70米上下,就說是交通方便,風景幽美,也不至于成為人們紛紛前往的旅游勝地。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它聲名鵲起,名滿天下的呢?其實這與它的名字有關(guān)。

  石鐘山的名字到底因何而得,歷來有不同的說法。北魏的酈道元以為山的下部臨水處有許多縫隙和洞穴,當水位處在一定的高度時,又有適當?shù)娘L力和相應的風向,此山就會發(fā)出敲鐘一樣的聲音。而唐代的李渤卻認為山上的石頭在被敲打時會發(fā)出聲音,那便是此山得名的原因。后一種說法涉及到溶洞地區(qū)的一些地理知識,大家在初中時學過化學,因為碳酸鹽的沉淀形成一些石鐘乳、石筍、石柱等,這些巖石被敲打時是會發(fā)出清越的聲音的,所以,有很多人也相信這一觀點。讓我們先來熟悉下這些內(nèi)容。

  查找課文內(nèi)容:酈道元和李渤的觀點在蘇東坡的文章中是怎么樣敘述的?

  學生找到:

  “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得雙石于潭上,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

  那么到底如何呢?我們不妨先看看蘇東坡的說法吧。

  3、蘇東坡的疑問

  針對酈道元的說法,蘇東坡質(zhì)疑的是什么?

  學生找到課文:“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針對李渤的觀點,蘇東坡又提出了什么疑問?

  學生找到課文: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看來,我們還真得找到一些有力的證據(jù),然后才能發(fā)表見解。還是讓我們與蘇東坡一起去做一次實地考察吧,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

  4、一次偶然的機會

  蘇東坡畢竟不是學地質(zhì)的,他來到石鐘山只不過是路過。請大家找出是什么時候,因什么事情而到了石鐘山。

  學生找到課文:“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5、蘇東坡的觀點

  A、此山得名還是與聲音有關(guān)

  第一種聲音:學生找出為“噌吰如鐘鼓不絕”,且指出其發(fā)聲位置為山下。

  第二種聲音:學生找到“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鼻抑赋銎渎曇舭l(fā)自兩山之間擋在中流的大石中。

  這里有一個理解上的難點,那就是石鐘山的地理不好理解。在此處,教師必須向?qū)W生講清楚石鐘山分為上鐘山和下鐘山,上鐘山在南邊,濱臨鄱陽湖,面積為0。34平方公里,下鐘山在北邊,濱臨長江,面積為0。2平方公里。而兩山相距不到一公里。兩山之間湖水涌入長江或者江水灌入湖中。一般情況,夏季是江水灌入湖中,這是因為長江上游冰雪溶化,長江水位猛長,下游無法排瀉洶涌的江水,所以大量倒灌入湖中。根據(jù)這些情況,我們來分析蘇東坡當時游山正好是水位高漲之時,所以風與水相吞吐發(fā)出洪亮的聲音,是完全實際的情況。而且,夏季水急且洶涌,江水灌入湖中,則必定使兩山之間的大石發(fā)出巨響,這分別就是“噌吰如鐘鼓不絕”和“窾坎鏜鞳之聲”。

  B、命名與聲音有關(guān),也與史料有關(guān)

  先讓學生找出兩種聲音與什么發(fā)出的聲音有關(guān),學生應該找到“汝識之乎?……古之人不余欺也。”

  這里涉及到《國語》與《左傳》的一些記載。問題是山的命名與“鐘”字有關(guān),“鐘”在古代就是樂器,代表例子有編鐘。那么,此山的名字當是取山之發(fā)音如樂器之美妙。

  6、蘇東坡夜泊絕壁之下的情景描寫有什么作用?

  讓學生找出陰森恐怖的景物描寫,學生當能找到“大石側(cè)立千尺,……或曰此鸛鶴也!边@就說明到絕壁之下是要膽量和勇氣的,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說明實地考察是不容易的。

  7、蘇東坡的感慨

  正因為實地考察是不容易的,所以,蘇東坡感慨良多。無論是魚工水師還是士大夫,或者像酈道元一樣的學者,要弄清山的得名的原因都是不大可能的,而這其中,最為根本的條件還是要親自考察,所以,蘇東坡不無得意之色,因自己夜泊絕壁之下而得意,也因為得意而“嘆酈元這簡,而笑李渤之陋”。而他的調(diào)查為他自己贏得了評說石鐘山得名原因的心理自信,所以,我們說,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

  8、附言:蘇東坡的不足

  蘇東坡自己能夠?qū)嵉乜疾爝@是好事,值得我們學習,可是,他不該自以為是,理更不該嘲笑別人,他哪里知道,他的觀點也未必就是絕對正確的。事實上,石鐘山的得名還與它的形狀有關(guān),歷來就有兩派觀點,即“主聲派”和“主形派”,而后者認為枯水季節(jié)山下有洞,可以容納數(shù)百人,深不可盡,都是事實,山如覆鐘,所以,這也是得名的原因。

  9、總結(jié):本課的講解突出了思想、思路、語言和相關(guān)知識,希望各位學生課后反復誦讀。

  10、作業(yè),學生準備,下一節(jié)課討論。

石鐘山記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辨析、積累文中的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理清的寫作思路,辨析與普通山水游記的不同,把握通過記游揭示哲理的寫法特征。

  2、過程與方法:文言文是學生比較害怕的,但通過精心地層層設(shè)疑,能引導學生進行目的性明確的閱讀,激發(fā)學習興趣;小組討論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鼓勵學生質(zhì)疑,學習反對臆斷,重視實踐的科學精神,學會對人或事物全面評價。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知識,把握寫法特色,學習反對臆斷,重視實踐的科學精神。

  教學難點:在質(zhì)疑中對蘇軾的評價。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導入檢測(幻燈)學生口頭回答檢查學生完成預習任務的情況(預習任務見附),積累文言知識。

  提問:石鐘山頗有名氣,景色也不錯(幻燈感受),要寫“石鐘山記”這樣一個題目,按通常的寫法,應怎么寫?思考回答:描寫山水景物初步體會本文與普通山水游記的不同。

  提問:本文怎樣寫的?回答出的大體思路:質(zhì)疑——解疑——總結(jié)為具體感受文本做鋪墊。

  提問:質(zhì)疑了什么?為什么質(zhì)疑?有了疑問怎么做的?解答疑問后怎么總結(jié)的'學生討論回答

  (見附的板書)進一步熟悉文本和作者的寫作思路,明確主旨,體會寫法特色。

  引入總結(jié)寫法特色回答:通過記游揭示哲理進一步明確本文與普通山水游記的不同。

  拓展:由體會作者的觀點和作者對李渤的態(tài)度,導入對蘇軾的質(zhì)疑。

  1、李渤真的可笑嗎?

  2、事情目見耳聞就可斷定了嗎?小組討論,體會文中和《辨石鐘山記》中體現(xiàn)李渤“目見耳聞”的文字,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精神

  提問:蘇軾對李渤的嘲笑是不應該的,他自己的結(jié)論也有問題,這是不是影響了同學們對他的評價?點到“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和“對李渤進行嘲笑是不對的,但他反對臆斷,注重實踐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引導學生對人或事物全面評價,一分為二地看待。

  總結(jié)談自己的體會培養(yǎng)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拓展:1、學生寫作

  2、提供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1、以“由蘇軾的質(zhì)疑說開去”為題列一份提綱;2、有興趣和有條件的同學可以登陸網(wǎng)絡自己進行拓展學習。1、讓學生學以致用。

  2、滿足不同層次和條件的學生對學習的要求。

  附:

 。ㄒ唬╊A習、自學題:

  1、借助老師提供的翻譯,找出文中的活用字詞和特殊句式;

  2、對照文言詞匯手冊,總結(jié)“而”的用法;

  3、整理作者的思路,體會的主旨;

  4、讀懂李渤的《辨石鐘山記》。)

 。ǘ、幻燈檢測題:

  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余固笑而不信也

  下列有名詞作狀語現(xiàn)象的是

  1、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2、土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3、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罅

  4、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

  A、得雙石于潭上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鏗然有聲者

  D、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E、今以鐘磬置水中

 。ㄈ、幻燈板書:

  酈道元:人常疑之

  質(zhì)疑

  李 渤:余尤疑之

  白天小童擇亂石扣之

 。ü绦Χ恍乓玻

  解疑 實地考察

  莫夜以小舟泊絕壁下

 。ü胖瞬挥嗥垡玻

  事不目見耳聞,

  總結(jié) 不可臆斷其有無

  寫的目的

  5

  O

  M

石鐘山記教案3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對臆斷、重視實地考察的精神。

  2、重點掌握“鼓”、“是”、“遺”、“得”等實詞的用法?偨Y(jié)“而”的用法和否定句、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的規(guī)則。

  教材分析

  重點難點:

  1、文言詞語的用法和句式

  2、蘇軾散文特點及其治學精神

  教學課型

  多媒體輔助教學課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入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少時博通經(jīng)史,20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等,政治上反復升沉,飽經(jīng)憂患,曾因反對新法而遭貶謫,后又因反對舊黨盡廢新法而貶至瓊州。蘇軾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詩詞都“雄視百代”;其散文平順曉暢;詩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詞波瀾壯闊,豪放天成。著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易傳》《書傳》《論語說》等。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lǐng)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本文是元豐七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diào)任汝州團練副使時寫的,此時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時,此前因?qū)懺娭S刺新法被捕入獄,由湖州刺史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二、關(guān)于“石鐘山”

  關(guān)于石鐘山的資料:石鐘山位于鄱陽湖入長江之口,屬江西湖口縣。石灰?guī)r質(zhì)。關(guān)于它命名的原因歷來有三種意見:

 。ㄒ唬╋L水聲如鐘,認為山下縫隙洞穴與“風水相吞吐”發(fā)出敲鐘的聲音。北魏酈道元與北宋蘇東坡就是持此說。

 。ǘ┦暼珑姡捎诖松绞鞘?guī)r質(zhì),內(nèi)中石鐘乳、石柱、石筍等,用槌敲打,也會發(fā)音。唐代李渤持此說。

 。ㄈ┥叫稳珑。《石鐘山志》記載:“上鐘崖與下鐘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數(shù)百人,深不可窮,形如覆鐘。”清代的俞樾就持此說,他在《春在堂筆記》中記著:每冬日水落,則山下有洞門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瓏,乳石如天花散漫……洞中寬敞,左右旁道可容千人。……壁上鐫“丹房”二字,且多小詩,語皆可喜。如云:“我來醉臥三千年,且喜人世無人識!薄靶№耆瞬蛔R,桃花春漲洞門關(guān)。”無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

  三、課文聽讀、美讀 正音

  1、噌吰如鐘鼓不絕:鼓,《說文解字》中“鼓”除了名詞義項即所敲之鼓外,還有動詞的義項即以手擊鼓之意,引申為“敲擊”。而“噌吰”課本中的解釋是形容鐘聲宏亮,所以“如鐘鼓不絕”中的鼓應為動詞,譯為像敲擊鐘的聲音響個不停。

  2、鐘磬:(磬,qìng,這里指佛教的打擊樂器,形狀象缽,用銅制成。)

  3、臆斷:(臆,yì)僅憑主觀推測來斷定。

  4、夜泊絕壁下:(泊,bó,這里是停船靠岸之意;湖泊,音為pō)

  5、穴罅:wuéxià(罅,裂隙)

  6、有大石當中流:(當,dāng)有塊大石頭在水流中間。

  7、殆與余同:(殆dài,這里是大概之意;百戰(zhàn)不殆,殆的意思為“危險”。)

  8、汝識之乎:(識zhì,這里結(jié)合上下文的意思,應釋為“知道”。)

  9、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饒,ráo)(蘇軾的)長子,蘇邁要到饒州的德興縣去任縣尉。

  四、探究主旨,深入理解文意

  說明:

  本文說的是石鐘山命名的來由,文中的敘事因此而發(fā),言論也因此而發(fā),用的是卒章顯志的寫法,全文的`結(jié)構(gòu)都是為“顯志”服務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說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結(jié)構(gòu)就可以一目了然。據(jù)此,這五項內(nèi)容擬采用“倒析法”,也就是從最后一段著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這種分析是綱要式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一個統(tǒng)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誦讀過程中逐步加深體會。

  1、主旨的分析。

  提問:先將最后一段讀一遍,從中找出兩句話來說明作者的意圖(“嘆酈元之簡,萬而笑李渤之陋”)。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á傥恼麻_頭提的正是這兩個人關(guān)于石鐘山山名來由的說法,前后對照,可見作者用心;

  ②這兩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提問:作者這一“嘆”一“笑”,有什么深刻含義?

 。ㄡB元是經(jīng)過實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詳”,所以使人有“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之疑,這是可嘆的;李渤“以斧斤考擊而求之”這種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談。)

  提問:作者依據(jù)這兩件事提出了怎樣的觀點?

  反對臆斷——“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擔倡實地考察——“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五、課文整體把握(歸納各節(jié)要點)

  結(jié)構(gòu)小結(jié):

  現(xiàn)在再來看看作者是怎樣依據(jù)這個主旨給全文作出恰當?shù)牟季值摹?/p>

  第1段大意:

  對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說法表示懷疑。

  作者疑而后察。作者對酈說用“人常疑之”,對李說則用“余尤疑之”,這是為下文寫“察”作鋪墊的。

  第2段大意:

  通過實地考察證明李說純系臆則,而酈說是正確的。

  對李說——“笑而不信”;對酈說——“古之人不余欺也”。作者發(fā)現(xiàn)聲源有兩處,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水石相搏”而發(fā)聲。

  第3段大意:

  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結(jié)論,即由這里所說的事實導出。

  第2課時

  教學重點:課文字詞句分析

  (一)誦讀第1段。

  1、學生齊讀一遍。

  2、教師領(lǐng)誦一遍,并作簡釋、簡評。

 、佟啊端(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此句秘下名合為第一層,為下文質(zhì)疑張本。按:湖口縣有石鐘山二座:上鐘山在城西,下鐘山在城東。下鐘山即蘇軾作記處。作者引《水經(jīng)》而不釋,筆法何等簡潔。

  ②“酈元以為……聲如洪鐘”——這是轉(zhuǎn)述酈元的話,“水中相搏”一語耐人尋味、,下文寫作者的發(fā)現(xiàn),可謂道貌岸然盡“相搏”之狀,但世人不親臨其境,便無法想象。由此導出第二層。

  ③“是說也……而況石乎”——這是第二層!耙病弊肿饕活D,以示將有所論。“人常疑”,作者政治性疑,恨無證耳!耙早婍嘀盟小笔恰俺H恕钡念惐戎!耙伞敝缮,亦“不耳聞目見”過之。

 、堋暗教评畈呈荚L其遺蹤……于潭上”——敘事何等簡潔。由此句至段未為第三層。

 、荨翱鄱鲋囗嵭煨薄髡呷绱嗣鑼懀H有譏李之意。李文《辨石鐘山記》今已不可見(《文苑英華》不收,)估計是作者轉(zhuǎn)述,有意作夸張描寫。

 、蕖白砸詾榈弥印薄宋幢匦,一句話寫盡俗人情態(tài)。為下文“笑陋”張本。

  ⑦“然是說也,余尤疑之”——“余尤疑”三字為一篇之一骨。全文重在“笑李渤之陋”

 、唷笆H然有聲者——何哉”——駁得有力。

 。ǘ┱b讀第2段。

  1、學生齊讀這一段。

  2、教師范讀,加簡釋及評語。

 、俣问字痢耙虻糜^所謂石鐘山”——敘述考察機會到來的緣由,僅14字,何等簡潔。

 、凇八律剐⊥Χ恍乓病薄思蠢畈持讨。李文誤人之深,于此可見。“固”,這里應訓“當然”、“本來”,引申為“自然”之意。作者不寫親訪寺僧問山名來由,而直書小童擇石而叩之,又省卻不少筆墨。

 、邸爸聊乖旅鳌他X鶴也”——此數(shù)句寫景。問學生:有哪些細節(jié)?(大石、鶻、鸛鶴。)渲染了怎樣的氣氛?(陰森恐怖。)要求學生將作者的描寫語劃出來(“如猛獸奇鬼,森然欲博人”、“磔磔云霄間”、“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堋坝喾叫膭佑……如鐘鼓不絕”——妙在“欲還”而未還。“大聲”突如其來,伏下文“恐”字。“如鐘鼓”,點出山名來由,照應開頭“聲如洪鐘”。

 、荨爸廴舜罂!敝廴思取翱帧,作者焉得不“恐”?但忽悟酈元所云,又繼之以喜,喜而后“察”。前此所有之“疑”頓失。

 、蕖靶於熘鵀榇艘病薄唧w道出“水石相博”之狀。為“嘆酈元之簡”伏筆,下句亦然。

 、摺爸刍刂羶缮介g……如樂作焉”——又一“水石相搏”之狀。問學生:“噌吰”與“窽坎鏜鞳”有別乎?(前者出自絕壁下,有共鳴,顯得雄渾;后者出自大石中,風來時則有,一吞一吐,節(jié)奏鮮明。)

 、唷耙蛐χ^邁曰……不余欺也”——作者將長子邁寫入文中,其意在此——邁是他的宏論的第一位聽眾。以此結(jié)束考察過程,恰到好處!肮胖恕保羔B元。

 。场W生討論層次劃分,然后分層練習背誦。

  說明:這一段是誦讀的難點。為了便于學生記誦,除了劃出大的層次而外,還可以板書行文順序。待學生能基本上背出這一段后,拭去板書,再做檢查。板書形式如下(括號中的話可略而不書):

  第一層(段首至“此鸛鶴也”)發(fā)現(xiàn)聲源之前

  訪石鐘山緣由→小重扣石→絕壁下所見所聞:大石、棲鶻、鸛鶴。

  第二層(“余方心動欲還”至段末)發(fā)現(xiàn)聲源

  石穴罅中的“噌吰”之聲→大石中的“窽坎鏜鞳”之聲→語邁作結(jié)。

  相關(guān)字詞:

  舟:名作狀,

  適:去(“之”、“詣”也有到……去的意思)

  因:因此

  元封:年號,六月丁丑,陰歷六月初九日 古人用干支紀日

  固:通“姑”,姑且

  莫:“暮”的本字

  獨:副,僅搏:擊

  且……且……:也……也……

  有大石當中流:(當,dāng)有塊大石頭在水流中間。

  察:細看

  淺深:同義復詞,偏在深

  涵澹:形容水波蕩漾

  澎湃:形容波浪沖刷

  與風水相吞吐:相,指示性副詞,代風水。

  汝識之乎:(識zhì,這里結(jié)合上下文的意思,應釋為“知道”。)

  因笑謂:因,副,于是

  古之人不余欺也:就是古之人不欺余,在否定句中,人稱代詞作賓語前置。條件:一是否定句或疑問句,二是代詞作賓語。

 。ㄈ┱b讀第3段。

 。、學生練習誦讀2~4遍。

 。、教師提問。

  ①“事不目見耳聞……可乎”照應上文哪一句?(“今以鐘磐……而況石乎”。)是什么辭格?(反問。正意是:不目見耳聞而謂“不能鳴”,便是臆斷。)

 、凇按c余同”的“殆”能換成“蓋”字嗎?(不能。作者只能據(jù)文字推測,而無法證明,用“蓋”則會加重肯定的意味。)跟“言之不詳”相照應的上下文是哪些詞句?(上文是“水石相搏,聲如洪鐘”;下文是一個“簡”字。)

 、邸笆看蠓蚪K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與上文哪些話呼應?(“至莫夜月明……此鸛鶴也”。)這句話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強調(diào)實地考察,不盲從。)怎樣的情緒?(坡公何嘗不自得?然與李渤有別:李是臆斷,坡公是以事實為據(jù)。)

  補充問:有人說這句話中的“夜”字可刪,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討論此題不必涉及科學原理,而要著重探究作者的意圖,其實“不肯”后暗含“如我之”三字,是坡公得意處。)

 、堋岸摺闷鋵崱薄俅巫I評李渤。上文評李渤只說事實,至此才出現(xiàn)一“陋”字,貶斥之意昭然若揭,何等筆力。

 、荨坝嗍且杂浿畈持病薄湔嘛@志。

  相關(guān)字詞:

  臆斷:(臆,yì)僅憑主觀推測來斷定。

  事不目見:事,名詞狀語

  殆與余同:殆,副詞,差不多

  終不肯:副,始終

  此世所以不傳也:所以,……的原因

  陋者:不會思考的人

  乃:竟

  實:真實的原因

  是以:因此

 。ㄋ模┍容^、辨析。

 。、將本文跟《游褒禪山記》作比較。

  說明:先檢查練習第二題的完成情況,然后做具體分析,不是簡單地列出異同之點,而是從文章的整體構(gòu)思出發(fā),用列表的形式來進行比較。下面是供參考的表的模式:

  課文

  項目《游褒禪山記》《石鐘山記》

  內(nèi)容記游。

  從游未盡興生發(fā)感受,談人生哲理和治學態(tài)度。形式是記游,實際是記考察所得。用事實破千古疑案,提倡實地考察,反對主觀臆斷。

  結(jié)構(gòu)先記游,后議論。議論——記游——議論。

  寫法敘與議緊密結(jié)合,議論統(tǒng)率敘事,議論重在“立”。敘與議緊密結(jié)合,議論統(tǒng)率敘事;議論有“破”有“立”。

  五、總結(jié):

  沒有一成不變的真理,“盡信書不如無書”,要敢于質(zhì)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證,還要尊重事實。大家能不能舉出一些科學家大膽質(zhì)疑的例子?哥白尼勇敢地提出“日心說”。還有布魯諾捍衛(wèi)哥白尼的學說。伽利略提出空氣阻力學說。毛澤東不迷信陳獨秀,在革命關(guān)鍵時刻堅持真理。鄧小平反對“兩個凡是”,提出改革開放。無論是科學家還是革命家,他們這種敢于質(zhì)疑的思想都是一種科學思想,以為科學家提出一個觀點遠遠要比證明一個觀點更難,所以,質(zhì)疑是一種很可貴的科學精神,我們在學習中要培養(yǎng)這種精神。

  六、教后感

石鐘山記教案4

  《石鐘山記》學案

  一、文學常識:

  1.蘇軾其人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今四川眉山縣)人,22歲和蘇轍同中進士,謚文忠。曾任翰林學士,時人稱蘇學士;身為長子,人稱蘇長公,起弟蘇轍人稱蘇少公。他在政治上主張慎重,反對王安石新法,但他歷任地方官吏,對人民生計頗為關(guān)懷,卓有政績。書法上為宋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繪畫上“朱竹”別具一格。在文學幾個方面都有杰出貢獻,在散文方面,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北宋名家;在詩歌方面,與黃庭堅并稱蘇黃,開北宋一代詩歌的新風氣;在詞方面,與辛棄疾并稱蘇辛,為豪放詞的創(chuàng)始人;在文學理論方面,提出寫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藝觀。其作視野廣闊,風格豪邁,個性鮮明,意趣橫生。由于屢遭貶斥,作品往往流露出達觀放任,忘情得失的思想。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

  二、基礎(chǔ)要點

  1. 重點實詞

 、 桴止響騰,余韻徐歇(傳播)

 、谟嘧札R安舟行適臨汝()

 、劭罩卸喔[(窟窿)

  ④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大概)

 、軡O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用文字表述,記載)

  2. 重點虛詞

  (1)而:

 、俳褚早婍嘀盟,雖大風浪不能鳴業(yè),而況石乎?(遞進關(guān)系,更)

  ②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志(承接關(guān)系,不譯)

 、凼H然有聲者,所在皆是夜,而此獨以鐘名,何哉?(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是)

 、苡嘧札R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并列關(guān)系,不譯)

 、菪於熘ㄐ揎楆P(guān)系,地)

  ⑥涵淡澎湃而為此也(因果關(guān)系,因而)

  ⑦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并列關(guān)系,并且)

 、嗲匾猿乔蟊诙w不許,曲在趙(假設(shè)關(guān)系,如果)

 。2)焉:

 、倥眢恢谟惺娚窖桑嬖~,在那里,句末語氣詞也可)

 、谟趤y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焉(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然”,……樣子 )

 、畚⒉ㄈ胙桑ù~,相當于“之”,這,指代穴罅)

 、苋鐦纷餮桑ㄕZ氣詞,表陳述語氣,不譯

  3. 古今異義

 、僮砸詾榈闷鋵崳ü帕x:其,那,指示代詞;實,事情真相,名詞。今義:實際上,副詞)

  ②空中而多竅(古義:中間是空的。今義:天空中)

  ③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古義:一種樂器;今義:計時器)

 、軐⑷敫劭冢写笫斨辛鳎ü帕x:支流的入口處;今義:可停泊大船的江?诎叮

  ④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古義:船工;今義:水軍)

  4.通假字

 、倏鄱鲋ā翱邸蓖ā斑怠保脫簦

 、谀下暫ā昂蓖ā昂

  ③至莫夜月明(“莫”通“暮”)

 、苋曜R之乎(“識”通“志”,記。

  5.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儆嘧札R安舟行適臨汝(舟,坐著船)

 、谀恳姸劊浚醚劬;耳,用耳朵)

 、垡孕≈垡共矗ㄒ梗谝估铮

 。2)名詞活用做動詞

 、傥L鼓浪(鼓,鼓動,吹動)

  ②而此獨以鐘名(名,取名、命名)

  (3)動詞的使動用法

  雖大風浪不能鳴也(鳴,使……鳴)

  6. 特殊句式

 。1)賓語前置

 、俟胖瞬挥嗥垡。(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谟嗍且杂浿ń橘e短語前置)

 。2)定語后置

  石之鏗然有聲者。

 。3)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

  ①得雙石于潭上。

 、诙舐暟l(fā)于水上。

 。4)省略句

 、俳褚早婍嘀茫 )水中。(省略介詞“于”)

 、陔m大風浪不能鳴( )也。(省略賓語“之”)

 。5)判斷句

 、俅耸浪圆粋饕病

 、卩 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三、創(chuàng)新能力訓練

  趙將馬服君趙奢之妻,趙括之母也。秦攻趙,孝成王使括代廉頗為將。將行,括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將!蓖踉唬骸昂我?”曰:“始妾事其父,父歸為將,身所奉飯者以十數(shù),所友者以百數(shù),大王及宗室賜幣帛,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理為將,東向面朝吏,吏無敬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盡藏之,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王以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執(zhí)心各異,愿勿遣。”王曰:“毋置之,吾計已決矣。”括母曰:“王終遣之,即有不稱,妾得無隨乎?”王曰:“不也。”括即行,代廉頗之十余日,趙兵果敗,括死軍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誅。

  1.對“身所奉飯者”、“所友者以百數(shù)”、“盡以與軍吏”、“王以母先言”四句中加點字依次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親身 交友 贈給 由于 B.親自 交友 分給 因為

  C.親身 結(jié)交 分給 由于 D.親自 結(jié)交 贈給 因為

  2.對“東向面朝軍吏”一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趙括面朝向東,在早晨接見軍吏。 B.趙括在東邊,軍吏在西邊,趙括讓軍吏們來朝見。

  C.趙括面向東朝見軍吏們。 D.趙括面向東接受軍吏的朝見。

  3.對“即有不稱,妾得無隨乎”一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倘若有不稱職的.情況,我恐怕要受到牽連吧。

  B.就是有不稱職的情況,我能夠不受到株連嗎?

  C.倘若出現(xiàn)不稱職的事情,我能夠不受到牽連嗎?

  D.就是出現(xiàn)不稱職的事情,我恐怕要跟著受株連吧。

  4.從全文看,對趙括兵敗原因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趙括不從實際出發(fā),只會紙上談兵。 B.趙括治軍過于嚴厲而脫離了部下。

  C.趙括只顧私利,不知體恤部下。 D.趙括不愛護部下,部下不肯出力。

石鐘山記教案5

  [教學目標 ]

  1.學習“焉”“是”“得”“相”等文言詞語的用法。

  2.理解掌握文言詞語的古今意義差別,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詞類活用等知識。

  3.通過學習本文了解蘇軾散文的特點及其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和句式。

  [教學難點 ]

  蘇軾散文特點及其治學精神。

  [媒體設(shè)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

  第 一 課 時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蘇洵、王安石、歐陽修等宋代文學家的散文,對宋代散文的總體特點已有所了解,今天我們在學習蘇軾的散文《石鐘山記》,以進一步加深對宋帶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與寫作背景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時博通經(jīng)史,20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等,政治上反復升沉,飽經(jīng)憂患,曾因反對新法而遭貶謫,后又因反對舊黨盡廢新法而貶至瓊州。蘇軾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詩詞都“雄視百代”;書法和繪畫的造詣也很高。其散文平順曉暢;詩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詞波瀾壯闊,豪放天成。著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易傳》《書傳》《論語說》等。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與黃山谷并稱“蘇黃”;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本文是元豐七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diào)任汝州團練副使時寫的,此時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時,此前因?qū)懺娭S刺新法被捕入獄,由湖州刺史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三.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

  1.對下列三組句中劃線的詞語注音、釋義有誤的一項是

  (1)( )

  A 彭蠡(li 指鄱陽湖)之口有石鐘山焉

  B 今以鐘磬(qing 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樂器)置水中

  C 枹(pao 鼓槌)止響騰,余韻徐歇

  D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 指聲響)焉

  (2)( )

  A 而山上棲鶻(hu 老鷹),聞人聲亦驚起

  B 磔磔(zhe 鳥叫聲)云霄間

  C 或曰此鸛鶴(huanhe 一種水鳥)也

  D 噌吰(cenghong 形容聲音洪亮)如鐘鼓不絕

  (3)( )

  A 則山上皆石穴罅(xia 裂縫)

  B 有窾坎鏜鞳(tangta 鐘鼓聲)之聲

  C 汝識(zhi 通“志”,記住)之乎

  D 周景王之無射(she 弓箭名)也

  2.朗讀下列句子,準確處理好句中停頓。

  A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B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

  C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D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

  E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補充注釋

  1.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 焉:語氣助詞,不翻譯

  2.微風鼓浪 鼓:振動

  3.水石相搏 搏:拍擊

  4.南聲函胡 函胡:重濁而模糊

  5.北音清越 越:高揚

  6.枹止響騰,余韻徐歇 騰:傳播;歇:消失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

  1.臨

  A 酈元以為下臨深潭

  B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C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D 蒞臨指導

  2.是

  A 是說也,人常疑之

  B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C 覺今是日昨非

  D 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3.得

  A 得雙石于潭上

  B 此余之所得也

  C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D 為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三)解釋下列句中活用的詞語

  1.微風鼓浪,水石相搏

  2.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3.枹止響騰,余韻徐歇

  4.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四)補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酈元以為下臨深潭

  2.今以鐘磬置水中

  3.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為得之矣

  (五)朗讀第一段,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體會

  1.《水經(jīng)》是誰的作品?是一部什么書?

  答:《水經(jīng)》也叫《水經(jīng)注》,是酈道元的作品,他是記載我國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記。

  2.酈道元認為石鐘山是怎樣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聲如洪鐘命名。

  3.李渤認為石中山又是因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擊所發(fā)出的聲音像鐘聲而命名。

  4.作者認為李渤的觀點不對,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來反駁?

  答:石頭大都能敲擊發(fā)出如鐘一般的聲音;這是駁論據(jù)。

  六.作業(yè) :背誦第一段,并把它翻譯成現(xiàn)代散文。

  七.教學后記:

  第 二 課 時

  一.背誦復習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補充注釋

  1.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適:到,往

  2.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 赴:赴任,就職

  3.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 森然:陰森森的樣子

  5.微波入焉 焉:兼詞,相當于“于之”,在洞和縫里面

  6.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涵淡:水波動蕩

  7.因笑謂邁曰 因:于是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 因得關(guān)所謂石鐘者

  B 因笑謂邁曰

  C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D 事出有因

  2.焉

  A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C 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D 語焉不詳

  E 且焉置土石

  3.固

  A 余固笑而不信也

  B 固已怪之矣

  C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D 自以為關(guān)中之地,崤函之固

  E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4.相

  A 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

  B 與向之噌吰者相應

  C 則將焉用彼相矣

  D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

  E 蘇秦合縱,為六國之相

  F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和現(xiàn)代漢語用法是否相同?

  1.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2.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4.與向之噌吰者相應

  (四)辨析寫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1.而大聲發(fā)于水上

  2.空中而多竅

  3.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讀第二段,并通譯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參觀石鐘山的緣由是什么?

  答:“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得興尉”。

  2.作者是怎樣才有了獨到發(fā)現(xiàn)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獨到發(fā)現(xiàn)是什么?

  答:石鐘山得名是因為風水進出石洞縫穴發(fā)出的聲音與鐘聲相似。

  4.本段寫了作者的兩次“笑”,你能說說他當時的心理嗎?(討論)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補充注釋

  1.而臆斷其有無 臆斷:主觀地作出判斷

  2.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 殆:大概

  3.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終:總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考:敲

  5.自以為得其實 實:事情能夠的真相

  6.蓋嘆酈元之簡 蓋:表原因、目的

  (二)解釋下列詞語在句中的用法和含義

  1.實

  A 自以為得其實

  B 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C 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D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2.絕

  1.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2.噌吰如鐘鼓不絕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4.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三)解釋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

  1.事不目見耳聞

  2.而言之不詳

  3.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4.自以為得其實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釋。

  1.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識之乎?

  5.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

  6.及讎仇已滅,天下已定

  7.長樂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無厭

  (五)分析賞讀

  1.酈道元、李渤、蘇軾關(guān)于石鐘山命名的由來陳說有何不同?

  答:酈道元認為是水石相擊產(chǎn)生的聲音像鐘而得名;李渤認為是山石敲擊發(fā)出的音像鐘而得名;蘇軾認為是風水進出洞穴發(fā)出的聲音像鐘得名。

  .本段在評說中采用了什么方法進行議論?

  答:類比和對比的方法。

  3.“此世所以不傳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體什么?

  答:“此”指石鐘山命名的真正原因!奥摺敝咐畈骋活惾。

  4.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觀臆斷,要實地考察。

  五.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翻譯背誦全文。

  以上是《石鐘山記》教案設(shè)計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石鐘山記教案6

  【教學目標】

  理解:

  ①作者不輕信舊說,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強調(diào)實踐,反對主觀臆斷的.態(tài)度;

 、卺B說、李說和蘇說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積累:

  ①掌握“鼓”、“殆”、“莫”、“發(fā)”、“何”多義詞的意義;

  ②了解虛詞“而”的常見用法;

 、哿私赓e語前置句的結(jié)構(gòu)特點。

  鑒賞:分析本文與《游褒禪山記》的異同點。

  運用:培養(yǎng)誦讀習慣。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步驟】

 。、交待學習任務

  熟悉課文;②理清結(jié)構(gòu),初步理解內(nèi)容。

 。、朗讀課文(各種讀法)

  3、翻譯課文

 。、理清結(jié)構(gòu)(板書)

  5、熟讀課文。

  第 二 課 時

  【教學步驟】

 。、誦讀、翻譯課文

  2、落實文言知識

  (板書)

  詞類活用

  實詞虛詞

  不能鳴(名詞的使動用法)也 莫,“暮” 焉

  以鐘名(命名,名詞用做動詞) 得(能)觀 而舟(名詞用做狀語)行 所以

  特殊句式

  得雙石于潭上 (介詞結(jié)構(gòu)作補語)

  石之鏗然有聲者(定語后置)

  不余欺也 (賓語前置)

  者……也…… (判斷句)

  是以(因此) (賓語前置)

 。场⒆髡哒J為,世人不明白石鐘山命名由來的原因有哪些?

 、傺灾辉敚顺R芍虎诓豢弦共,故莫能知;③雖知而莫能言;④斧斤考擊,以訛傳訛。

 。础⑼瓿闪曨}。

  5、比較兩文(完成第二題)

  體裁 內(nèi)容 結(jié)構(gòu) 表達方式

  同:借游記, 即事 照應 敘議

  談感想 明理 連貫 結(jié)合

  異:重感,立論 嘆、感 敘議交錯 敘議并重(政治家特征)

  重辨,駁論 釋、感 議-敘-議 描寫抒情(文學家本色)

  ↓

  乘興而來,有嘆而歸,感想有二

  有疑而來,疑釋而歸,見解歸一

石鐘山記教案7

  【目的要求】

  1、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對臆斷、重視實地考察的精神。

  2、重點掌握“鼓”、“是”、“遺”、“得”等實詞的用法?偨Y(jié)“而”的用法和否定句、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的規(guī)則。

  【課文解析】

  注音釋義

  1、噌吰如鐘鼓不絕:鼓,《說文解字》中“鼓”除了名詞義項即所敲之鼓外,還有動詞的義項即以手擊鼓之意,引申為“敲擊”。而“噌吰”課本中的解釋是形容鐘聲宏亮,所以“如鐘鼓不絕”中的鼓應為動詞,譯為像敲擊鐘的聲音響個不停。

  2、鐘磬:(磬,qìng,這里指佛教的打擊樂器,形狀象缽,用銅制成。)

  3、臆斷:(臆,yì)僅憑主觀推測來斷定。

  4、夜泊絕壁下:(泊,bó,這里是停船靠岸之意;湖泊,音為pō)

  5、穴罅:wuéxià(罅,裂隙)

  6、有大石當中流:(當,dāng)有塊大石頭在水流中間。

  7、殆與余同:(殆dài,這里是大概之意;百戰(zhàn)不殆,殆的意思為“危險”。)

  8、汝識之乎:(識zhì,這里結(jié)合上下文的意思,應釋為“知道”。)

  9、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饒,ráo)(蘇軾的)長子,蘇邁要到饒州的德興縣去任縣尉。

  【內(nèi)容主旨】

  本文記錄了作者考察石鐘山得名的原因的過程,文中的敘事,議論皆由探尋石鐘山命名的來由而發(fā),卒章顯志,先得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觀點,再用“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嘆,一笑點寫自己的寫作意圖。全文分三個部分,第一段,對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解釋表示懷疑。第二段解疑,通過實地考察去探究石鐘山命名的真實緣由。屬記敘部分。第三段得出結(jié)論,即事情如果沒有親眼看見,親耳聽到就不能憑主觀臆測去推斷它的有無。屬議論部分。

  【寫作手法】

  《石鐘山記》的結(jié)構(gòu)不同于一般的記游性散文那樣,先記游,然后議論,而是先議論,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作結(jié)。作者以“疑──察──結(jié)論”三個步驟展開全文。全文首尾呼應,邏輯嚴密,渾然一體。本文第一句就提酈道元的說法,提出別人對此說的懷疑,這種懷疑也不是沒有根據(jù),而是用鐘磬作的實驗為依據(jù)。這就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見的兩處聲源──石穴罅和大石當中流──作鋪墊,從而發(fā)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嘆。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嘆酈元所說雖對,但太簡單了,讓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對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鐘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對此種驗證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實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發(fā),夾敘、夾議,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是為因事說理的千古明篇。

  【重點語段研讀】

  第二段:……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分析:這段先寫作者有機會去考察石鐘山名之來由,非常簡潔而直接地切入正題──小童擇石而叩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寫出李渤之說被世人廣泛地接受,而用一個“固”字表明作者對這種不動腦筋的解釋的輕蔑。(固本意為“本來”,這里引申為“自然”,“當然”。)接著寫作者暮夜實地考察,又先寫環(huán)境,描繪出陰森恐怖的氣氛,從而讓人感悟到探求事情的真相是需要有勇氣戰(zhàn)勝自己內(nèi)心的軟弱的,同時也點明下一段的“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的原因。再寫心動欲還時有“大聲發(fā)于水上”,舟人大恐,而作者卻一改剛才的膽怯為欣喜──“徐而察之”,再具體寫聲音是怎樣發(fā)出來的,同時為下文的“嘆酈元之簡”作伏筆。又用回程中,河中“窾坎鏜鞳”的大石與先前“噌吰”的絕壁下的穴罅作比。區(qū)別兩者的聲音不同之處:絕壁下,水石相搏,有共鳴,聲音雄渾,故曰“噌吰”;大石中,風水相吞吐,風時有時停,水一吞一吐,“窾坎鏜鞳”強調(diào)節(jié)奏鮮明。反復寫聲源,用以證實酈道元的說法,推翻李渤的“謬論”。最后作者欣喜的告訴獨兒子說“古之人不余欺也”。顯然,這里的古之人是指酈道元。此段為破疑而寫,在釋疑的過程中證明酈說,否定李說。

  【解題指導】

  一、見【內(nèi)容主旨】

  二、首先從文章的內(nèi)容講兩篇文章都是游記,并且都不重山水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游褒禪山記》從游而未盡興引發(fā)談人生哲理和治學態(tài)度;《石鐘山記》用事實破疑問,提出要重實地考察,及對主觀臆斷的觀點。所不同的是《游褒禪山記》的結(jié)構(gòu)是典型的游記體結(jié)構(gòu),先記游,后議論。記游雖簡,但游蹤很清楚,體現(xiàn)了游記文的一般特征;而《石鐘山記》先議論,再記游,后議論。首先對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解釋提出質(zhì)疑,然后通過實地考察去探疑和解疑,最后在解疑的基礎(chǔ)上得出結(jié)論。在寫法上,也有不同!队伟U山記》的議論重在“立”;而《石鐘山記》的議論是“立”中有“破”。

  三、鼓:①鼓動,動詞。②擊打,動詞。③彈奏,動詞。④正確,形容詞。是:①這,代詞。②這樣,代詞。③是,判斷動詞。④正確,形容詞。得:①得到,動詞。②能夠,動詞。③收獲,名詞。④交好,形容詞。遺:①遺留,動詞。②送給,讀wèi,動詞。③丟棄,動詞。④遺失,動詞。

  四、1.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2.城里(的人)都沒有察覺到這個(情況)。3.當時(一般)人不同意。4.我不欺騙你,你不欺騙我。這些句子的動詞分別是:欺、覺、許、詐、虞。賓語是:余、之、爾、我,都是代詞。這些賓語都移到了動詞前面。各句中的否定詞是:不、不、莫、無、無。(補充,常見的其他否定詞還有:弗、未、否、毋。另外,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的也要提賓,疑問代詞有“何、誰、孰、惡、安、焉、胡、奚、遏。)總結(jié):古漢語否定句,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

  五、1.承接,可以不譯。2.并列,不譯或譯為“又”。3.轉(zhuǎn)折,可是。4.因果,因而。5.前“而”表并列,不譯,后“而”表轉(zhuǎn)折,卻。6.并列,可譯為并且。7.并列,不譯。8.前、后“而”,都表修飾,可譯為“地”;中間“而”表并列,不譯。9.因果,因而。10.假設(shè),如果。

  【資料窗】

  一、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lǐng)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二、補充整理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①詞類活用:A使動,例:“雖大風浪不能鳴也”。鳴,使之鳴。B名詞做動詞:例1.“而此獨以鐘名”。名,命名。例2.“枹止響騰”。枹,用鼓槌敲擊。C形容詞作名詞:例:“枹止響騰”,響,聲音。D名詞作狀語:例:“目見耳聞”。目,用目,耳,用耳。②古今異義:“自以為得其實”,其實,那事情的真象。③焉的用法:A指示代詞,那里,這里。例:心不在焉。B疑問代詞,哪里,怎么。例:1且焉置土石?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C兼詞,于之,在哪里。例: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D語氣助詞,啊,呀。例:1于是余不嘆焉。2如樂作焉。E形容詞或副詞詞尾,……的樣子。例:硿硿焉。

  三、文學常識:紀年法:

  (一)干支紀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干一支互相結(jié)合以紀年,六十年一輪。

  (二)帝王年號紀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稱元年。漢武帝起有年號,后多用年號記年。如開元,天寶為唐玄宗的年號。(三)王公年次紀年法,這種紀年法多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如趙惠文王十六年,魯孝公三十七年等,以元、二、三等序數(shù)記。(四)星歲紀年法:星指歲星(木星),歲指太歲。又分歲星紀年法和太歲紀年法。歲星紀年法即根據(jù)歲星在十二星次中的位置紀年。十二星次名稱自西向東依次為:星紀、玄枵、諏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12年一輪。太歲紀年方向與歲星紀年相反,名稱更為繁復。

  四、關(guān)于石鐘山的資料:石鐘山位于鄱陽湖入長江之口,屬江西湖口縣。石灰?guī)r質(zhì)。關(guān)于它命名的原因歷來有三種意見,

 。ㄒ唬╋L水聲如鐘,認為山下縫隙洞穴與“風水相吞吐”發(fā)出敲鐘的聲音。北魏酈道元與北宋蘇東坡就是持此說。

 。ǘ┦暼珑姡捎诖松绞鞘?guī)r質(zhì),內(nèi)中石鐘乳、石柱、石筍等,用槌敲打,也會發(fā)音。唐代李渤持此說。

 。ㄈ┥叫稳珑!妒娚街尽酚涊d:“上鐘崖與下鐘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數(shù)百人,深不可窮,形如覆鐘!鼻宕挠衢芯统执苏f,他在《春在堂筆記》中記著:每冬日水落,則山下有洞門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瓏,乳石如天花散漫……洞中寬敞,左右旁道可容千人!谏乡潯暗し俊倍,且多小詩,語皆可喜。如云:“我來醉臥三千年,且喜人世無人識!薄靶№耆瞬蛔R,桃花春漲洞門關(guān)!睙o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

石鐘山記教案8

  學習目標:

  一、 學習作者有疑必察、反對臆斷、重視實地考察的精神。

  二、 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點。

  三、 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課文,為背誦打下基礎(chǔ)。

  教學重點: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從而抓住全文的綱。

  教學設(shè)想:

  一、采用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shè)激趣氛圍,提高課堂效果。

  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發(fā)揚民主,倡所欲言,積極參與課堂,培養(yǎng)其良好的思維習慣以促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

  教學過程:

  1、 導語:中國歷代名人當中,提起“烏臺詩案”,也許有十分之一的`中國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會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詩句,只怕就會有八成以上的人脫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國各地大小餐館中“東坡肘子”這道菜,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在中國真正稱得上家喻戶曉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蘇軾莫屬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位被譽為“全才”的宋人所寫的游記名篇《石鐘山記》(師點擊“課題及作者”)。

  2、 作者簡介(由學生自己抓要點用自己的語言概述)然后師點擊.課件作.總結(jié)、補充說明。

  3、 石鐘山介紹(點擊幻燈片依圖介紹)。

  4、 整體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結(jié)束后點擊“應注意的字詞”。)

  5、 掌握重點(要求學生結(jié)合文下注解自由誦讀、自主地.總結(jié)需要掌握的重點知識。師就特殊句式作補充講解)。

  6、 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徹悟一旨學習作者.寫作考辨記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風)。

  7、 布置作業(yè),為第二課時作準備

  (欣賞歐陽修《醉翁亭記》與本文作對比閱讀。)

石鐘山記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認識作者反對臆斷、重視考察的觀點。

  2.了解記敘、說明、議論相結(jié)合的寫法。

  二、教學設(shè)想:

  1.結(jié)合語境揣摩詞類活用后的具體含義。

  2.理清思路,背誦全文。

  3.安排二課時。

  三、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作家作品;疏通文意。

 。ㄒ唬╊A習課文、實詞析疑:

  鼓:①樂器。例。噌吰如鐘鼓絕。②擊鼓;例:一鼓作氣。③彈秦。例:令趙王鼓瑟。④鼓動、掀動。例:微風鼓浪。

  是:①是。例:問今是何世。②正確。例:辨清是非。③這、這樣。例:是說也。所在皆是也。

  得:①得到、找得。例:得雙石潭上。②能夠。例:因得觀所謂石鐘者。③收獲。例:此余之所得也。

  遺:①遺留;例:先帝之遺德。訪其遺蹤。②遺失、遺棄。例:得遺金一餅。

  鳴:①鳥叫。②一切物體發(fā)出聲音。例;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徐:慢慢的。與”疾”相反。

  適:往。

  固:①鞏固。例:固國不以山溪之險。②堅決。例:相如固止之。③本來。例:余固笑而不信也。

  莫:①不要。例:莫用眾人之廣議也。②沒有誰。例:莫不響震失色。③通暮(mù)。例:莫夜月明。

  磔磔:見注釋。

  罅:見注釋。

  當①對、向。例:當窗理云鬢。②阻擋。例:豺狼當?shù)。③抵敵。例: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操者。④在。例:有大石當中流?/p>

  向:①去向。例:聞操已向荊州。②從前、剛才。例:尋向所志。與向之噌吰者相應。

  斤:①重量單位。②斧頭。例: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ǘ⿲胄抡n。

  提問:這篇就是說跟我們剛學過的《游褒禪山記》有相同之點嗎?請說出主要的。(都有記游的內(nèi)容,都有相當多的議論成分,”記”和”議”又都是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這些相同點,說明同學們能夠舉一反三,這是閱讀能力提高的一個標志。這兩篇文章還有一些不同點,而且是很大的不同。這一點現(xiàn)在先不討論,但同學們在誦讀過程當中要認真加以領(lǐng)會。現(xiàn)在請看”預習提示”的第2段。

  提問:“未能進一步從”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這句話是對蘇軾的批評嗎?(是。)這個批評是嚴了一點?

  教師作解釋后,進一步指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有一個過程,一開始不完善是難免的。蘇軾的論斷被人們承認八百年之久,這是很了不起的。

 。ㄈ┙處熓痉侗痴b全文和學生齊讀全文。

  要求學生在聽教師背誦的過程當中給難字注音,并認真品味每句話的語氣。

  教師背誦完畢,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lǐ)枹(fú)鏗(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h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莫(mù)鏜鞳(tāngtà)識(zhì)無射(wúyì)

  指出哪些通假讀的字(莫、識),哪個字是古音異讀(射)。

  正音后學生齊讀全文。

  (四)劃分結(jié)構(gòu)的探究主旨。

  說明:本文說的是石鐘山命名的來由,文中的敘事因此而發(fā),言論也因此而發(fā),用的是卒章顯志的寫法,全文的結(jié)構(gòu)都是為“顯志”服務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說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結(jié)構(gòu)就可以一目了然。據(jù)此,這五項內(nèi)容擬采用“倒析法”,也就是從最后一段著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這種分析是綱要式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一個統(tǒng)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誦讀過程當中逐步加深體會。

  1.主旨的分析。

  提問:先將最后一段讀一遍,從中找出兩句話來說明作者的意圖(“嘆酈元之簡,萬而笑李渤之陋”)。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①文章開頭提的正是這兩個人關(guān)于石鐘山山名來由的說法,前后對照,可見作者用心;②這兩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提問:作者這一“嘆”一“笑”,有什么深刻含義?(酈元是經(jīng)過實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詳”,所以使人有“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之疑,這是可嘆的;李渤“以斧斤考擊而求之”這種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談。)

  提問:作者依據(jù)這兩件事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反對臆斷——“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擔倡實地考察——“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2.結(jié)構(gòu)的分析。

  現(xiàn)在再來看看作者是怎樣依據(jù)這個主旨給全文作出恰當?shù)牟季值摹?/p>

  學生概括第1段大意。(“對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說法表示懷疑”。)

  問:這是作者的言論,它跟下文敘事有什么關(guān)系?(疑而后察。)作者對酈說用“人常疑之”,對李說則用“余尤疑之”,從這里可以看出什么問題來?(“人常疑之”,我未必疑,或疑參半,不是完全否定,但僅據(jù)文字表面意思,又難以肯定;“余尤疑之”,疑的程度勝過他人,有否定之意,而又拿不出證據(jù)__可見對酈、李二說的態(tài)度是不相同的.。)指出:這是為下文寫“察”作鋪墊的。

  學生概括第2段大意。(通過實地考察證明李說純系臆則,而酈說是正確的。)

  問:這段話中哪些語句是對上述二說的表態(tài)?(對李說——“笑而不信”;對酈說——“古之人不余欺也”。)為什么說酈元沒有欺騙他?(作者發(fā)現(xiàn)聲源有兩處,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水石相搏”而發(fā)聲。)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結(jié)論,即由這里所說的事實導出。

 。ㄎ澹┱b讀第1段。

  1.學生齊讀一遍。

  2.教師領(lǐng)誦一遍,并作簡釋、簡評。

 、佟啊端(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此句秘下名合為第一層,為下文質(zhì)疑張本。按:湖口縣有石鐘山二座:上鐘山在城西,下鐘山在城東。下鐘山即蘇軾作記處。作者引《水經(jīng)》而不釋,筆法何等簡潔。

 、凇搬B元以為……聲如洪鐘”——這是轉(zhuǎn)述酈元的話,“水中相搏”一語耐人尋味。,下文寫作者的發(fā)現(xiàn),可謂道貌岸然盡“相搏”之狀,但世人不親臨其境,便無法想象。由此導出第二層。

 、邸笆钦f也……而況石乎”——這是第二層!耙病弊肿饕活D,以示將有所論!叭顺R伞,作者政治性疑,恨無證耳!耙早婍嘀盟小笔恰俺H恕钡念惐戎ā!耙伞敝缮,亦“不耳聞目見”過之。④“到唐李渤始訪其遺蹤……于潭上”——敘事何等簡潔。由此句至段未為第三層。

  ⑤“扣而聆之……余韻徐歇”——作者如此描寫,頗有譏李之意。李文《辨》今已不可見(《文苑英華》不收,)估計是作者轉(zhuǎn)述,有意作夸張描寫。

 、蕖白砸詾榈弥印薄宋幢匦,一句話寫盡俗人情態(tài)。為下文“笑陋”張本。

 、摺叭皇钦f也,余尤疑之”——“余尤疑”三字為一篇之一骨。全文重在“笑李渤之陋”

 、唷笆H然有聲者——何哉”——駁得有力。

  (六)布置作業(yè):

  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講析課文;課堂練習。

 。ㄒ唬z查練習:

 。ǘ┱b讀第2段。

  1.學生齊讀這一段。

  2.教師范讀,加簡釋及評語。

 、俣问字痢耙虻糜^所謂石鐘山”——敘述考察機會到來的緣由,僅14字,何等簡潔。

 、凇八律剐⊥Χ恍乓病薄思蠢畈持讨。李文誤人之深,于此可見!肮獭保@里應訓“當然”、“本來”,引申為“自然”之意。作者不寫親訪寺僧問山名來由,而直書小童擇石而叩之,又省卻不少筆墨。

 、邸爸聊乖旅鳌他X鶴也”——此數(shù)句寫景。問學生:有哪些細節(jié)?(大石、鶻、鸛鶴。)渲染了怎樣的氣氛?(陰森恐怖。)要求學生將作者的描寫語劃出來(“如猛獸奇鬼,森然欲博人”、“磔磔云霄間”、“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堋坝喾叫膭佑……如鐘鼓不絕”——妙在“欲還”而未還!按舐暋蓖蝗缙鋪,伏下文“恐”字!叭珑姽摹,點出山名來由,照應開頭“聲如洪鐘”。

 、荨爸廴舜罂!敝廴思取翱帧,作者焉得不“恐”?但忽悟酈元所云,又繼之以喜,喜而后“察”。前此所有之“疑”頓失。

 、蕖靶於熘鵀榇艘病薄唧w道出“水石相博”之狀。為“嘆酈元之簡”伏筆,下句亦然。

 、佟爸刍刂羶缮介g……如樂作焉”——又一“水石相搏”之狀。問學生:“噌吰”與“窽坎鏜鞳”有別乎?(前者出自絕壁下,有共鳴,顯得雄渾;后者出自大石中,風來時則有,一吞一吐,節(jié)奏鮮明。)

 、邸耙蛐χ^邁曰……不余欺也”——作者將長子邁寫入文中,其意在此——邁是他的宏論的第一位聽眾。以此結(jié)束考察過程,恰到好處!肮胖恕,指酈元。

 。常畬W生討論層次劃分,然后分層練習背誦。

  說明:這一段是誦讀的難點。為了便于學生記誦,除了劃出大的層次而外,還可以板書行文順序。待學生能基本上背出這一段后,拭去板書,再做檢查。板書形式如下(括號中的話可略而不書):

  第一層(段首至“此鸛鶴也”)發(fā)現(xiàn)聲源之前

  訪石鐘山緣由→小重扣石→絕壁下所見所聞:大石、棲鶻、鸛鶴。

  第二層(“余方心動欲還”至段末)發(fā)現(xiàn)聲源

  石穴罅中的“噌吰”之聲→大石中的“窽坎鏜鞳”之聲→語邁作結(jié)。

 。矗畽z查背誦。

  (三)討論作者對酈、李二說的態(tài)度。

  問:酈、李二說的不同點是什么?(酈說認為“水石相搏”而發(fā)聲,李說認為潭石有聲。)這意味著什么?(李說是對酈說的否定。)從寺僧使小童擇石而扣之一事,能看出什么問題來?(說明信李說者多,俗見之誤人。)

  問:從這一段的內(nèi)容來看,作者對酈、李二說的態(tài)度有什么不同?

  問:作者對李說“尤疑”,為什么寫小童扣石事僅用一句帶過?(不值一駁。)試品味這句話的語氣。(輕蔑、譏笑。)本段著重寫聲源,有什么作用?(證實酈說。)還有什么作用?(證實酈說,正所以批李說。)本文不是游記,而是考察記,為什么要渲染絕壁下的陰森恐怖氣氛?(唯其如此,故士大夫不至,而淺人之無知妄說遂行于世。)

  小結(jié):本段是為破疑案而寫,作者對酈說是信中有疑(故結(jié)句是“古之人不余欺也”),疑既釋而益信;對李說則是絕對否定。

 。ㄋ模┱b讀第3段。

 。保畬W生練習誦讀2~4遍。

 。玻處熖釂。

  ①“事不目見耳聞……可乎”照應上文哪一句?(“今以鐘磐……而況石乎”。)是什么辭格?(反問。正意是:不目見耳聞而謂“不能鳴”,便是臆斷。)

 、凇按c余同”的“殆”能換成“蓋”字嗎?(不能。作者只能據(jù)文字推測,而無法證明,用“蓋”則會加重肯定的意味。)跟“言之不詳”相照應的上下文是哪些詞句?(上文是“水石相搏,聲如洪鐘”;下文是一個“簡”字。)

  ③“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與上文哪些話呼應?(“至莫夜月明……此鸛鶴也”。)這句話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強調(diào)實地考察,不盲從。)怎樣的情緒?(坡公何嘗不自得?然與李渤有別:李是臆斷,坡公是以事實為據(jù)。)

  補充問:有人說這句話中的“夜”字可刪,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討論此題不必涉及科學原理,而要著重探究作者的意圖,其實“不肯”后暗含“如我之”三字,是坡公得意處。)

 、堋岸摺闷鋵崱薄俅巫I評李渤。上文評李渤只說事實,至此才出現(xiàn)一“陋”字,貶斥之意昭然若揭,何等筆力。

  ⑤“余是以記之……李渤之陋也”——卒章顯志。

  3.教師領(lǐng)誦。

  4.檢查背誦。

 。ㄎ澹┍容^、辨析。

  將本文跟(游褒禪山記)作比較。

  說明:先檢查練習第二題的完成情況,然后做具體分析,不是簡單地列出異同之點,而是從文章的整體構(gòu)思出發(fā),用列表的形式來進行比較。下面是供參考的表的模式:

  課文

  項目《游褒禪山記》《》

  內(nèi)容記游。

  從游未盡興生發(fā)感受,談人生哲理和治學態(tài)度。形式是記游,實際是記考察所得。用事實破千古疑案,提倡實地考察,反對主觀臆斷。

  結(jié)構(gòu)先記游,后議論。議論——記游——議論。

  寫法敘與議緊密結(jié)合,議論統(tǒng)率敘事,議論重在“立”。敘與議緊密結(jié)合,議論統(tǒng)率敘事;議論有“破”有“立”。

  (六)布置作業(yè):

  1.學生自己朗讀課文,力爭能全文背誦。

  2.練習三、四。

【石鐘山記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石鐘山記》教案02-28

游覽記的教案09-16

《墨池記 》教案04-01

《竊讀記》教案02-19

《核舟記》教案04-07

唐老鴨減肥記教案03-11

鴨子騎車記教案06-09

囚綠記教案06-21

竊讀記教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