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jīng)驗,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大的“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
教學前,我認為學生對本文的內(nèi)容可能興趣不大,沒想到,課堂上,我剛出示課題《最大的“書”》,同學們就產(chǎn)生了許許多多的問題。當讓大家說一說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時,小朋友們爭先恐后地舉起了手,有的說:“我想知道最大的書是什么書!庇械恼f“書,為什么要加引號呢?”還有的說:“最大的書到底有多大?”有一個小朋友說:“我知道書加上引號是因為它跟我們平時看的書不同!睂W生學會了提出自己的見解,還能幫助其他小朋友解答問題,我禁不住鼓起掌來。教師要讓學生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活學活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答案,或者學生自己學會了學習的方法,那我們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學習課文時,我說:“課文中最大的書是指什么?快讀文找一找!焙⒆觽凂R上行動起來,很快,小手舉起來了,孩子在念書上的句子,“巖石就是書呀!你看這巖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厚厚的書嗎?”“那么書上的字是什么?”我說。孩子們馬上找到了書上的句子“你看,這是雨點留下的痕跡,叫雨痕。這是波浪的足跡,叫波痕。還有些透明閃光的,是礦物。它們都是字呀!”“那么書上的畫又是什么?”我說。
“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呢!”孩子們說著,我引導他們讀著,交流著,孩子們明白了最大的書就是指巖石,書上的字和畫都是大自然創(chuàng)造的,接著,我請孩子們和同桌一起把課文再讀,這回讀,讓他們自己選擇人物,或者當川川,或者當叔叔,兩個人就這么對讀。孩子練習讀后,又請我們的男孩女孩分開讀。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同時,也喚起了對大自然探究的興趣。
課后,我在博客中給學生們寫道: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在地質(zhì)勘探隊員的眼中,巖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大的“書”里。小朋友們,為豐富你們的課外閱讀,拓展知識面。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2
《最大的“書”》這篇課文主要是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zhì)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顯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它以人物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字里行間充滿著兒童對在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通過課文的學習以此培養(yǎng)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
顏老師用我班的孩子執(zhí)教了本課,師生配合默契,老師引導有效,評價有針對性,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效果良好。
一、落實識字寫字教學目標
低段的語文教學,主要是字詞的教學。顏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牢牢抓住了低段語文教學的目標,緊扣字、詞,扎扎實實地進行基礎知識的訓練。例如:在檢查生字詞時,生字詞分組出現(xiàn),先是一組前鼻音,接著是一組多音字,再接著是一個專有名詞和一個難讀成語,再是簡單的短語,再到演示字的演變指導識記生字,最后通過猜謎語識記生字。這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本課的.生字比較多,要求會寫的字就有十二個,其中帶豎撇的字有五個,如何正確地書寫同一類的生字,也就是本課寫字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主要任務。在教學中,顏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質(zhì)、厚、底”的筆順,引導孩子們觀察第一筆與第二筆的不同,用紅字進行標注,逐筆的書寫,逐筆的比較,多媒體教學手段與識字、寫字教學的有機結合,引發(fā)了孩子們識字寫字的興趣,使孩子們迅速有效地掌握了歸類寫字的方法。
二、通過對話,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本課是人物對話的形式呈現(xiàn)的,這正是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的好素材。在學習前兩次對話時,顏老師通過學習叔叔說的話“巖石就是書呀!你看這巖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冊厚厚的書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從而激起小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濃厚興趣,激起學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在進行口語交際的時候,為學生搭建了一個交際的平臺,引導學生在回答別人的問題的時候,要有明確的回答,而且還要有理有據(jù),然后運用“讀課外書有什么用?”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交際,學生說的都很到位,培養(yǎng)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達到了預設的目標。
三、利用課后資料,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課后的“我知道”的內(nèi)容是為我們課文服務的。應該在備課的時候把它背進去。顏老師做到了這一點。在處理課文的5-8自然段中,顏老師讓學生自己讀文,然后提出這樣的一個主要問題“最大的巖石書里都有什么”。讓學生在書上勾畫然后再到小組去交流。學生通過探究知道巖石書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礦物。巖石書里有畫。畫是樹葉、貝殼和小魚。然后隨之問學生這樣的字和畫和我們平時見到的有什么不同?讓學生讀文,再來分角色人物對話。學生明顯讀的非常有興趣。隨之學生們再來匯報。書里面告訴我們這些字和畫怎么來的。我讓學生再來讀86頁的“我知道”的內(nèi)容。學生們通過讀“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這些奇妙的字和畫是如何來的了。相信一定會讓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徹。
總之,顏老師的講授很清晰,目標達成度高,評價多樣,有針對性,值得我學習。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3
【教學反思一】
《最大的“書”》是一篇常識性課文,如何把握好語文的特質(zhì)和特點,堅守語文的課程本位?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充分抓住本文對話較多的特點,讓學生親密地與文本接觸,“潛心會文本”,引領他們自主地誦讀、感悟、發(fā)現(xiàn)、體驗和創(chuàng)造,初步認識化石,感知地殼運動,在師生、生生分角色對話朗讀,情景表演、語言積累中又進一步認識這本最大的“書”,在科學知識傳授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F(xiàn)我就本課的教學作反思如下:
一、挖掘想象資源——使文本活力充溢。讓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讓學生多元地解讀文本,學會想象。“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尤其是面對低年級學生,更應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成為培養(yǎng)他們想象力的舞臺。這節(jié)課我讓學生由雨點的腳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跡去想象波痕,再在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想象地殼運動的場景……既展示了學生理解的多元,又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既避免了講解科學常識的枯燥乏味,又為學生的智慧學習搭建了一個個平臺。整堂課呈現(xiàn)出生氣勃勃的精神狀態(tài),思維活躍,情理交融,師生互動,興趣盎然。
二、適時運用多媒體技術,解決科學知識。多媒體計算機進入課堂教學,以其便捷、直觀、豐富等特點開啟了課堂教學的新天地,給課堂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但由于有時在教學中往往出現(xiàn)被多媒體牽著鼻子走的現(xiàn)象,導致這個輔助工具“想說愛你也不容易”。在這節(jié)課中,我努力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現(xiàn)課件,既不使語文過于直白,失去了應有的語文味,變成了課件展示課;又比較準確地解決了常識性知識,使語文教學與科學知識的落實相得益彰、相互促進。
三、準確把握“書”的內(nèi)涵,引領學生走向生活。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準確把握三個難度的“書”,即平常的書,文中最大的“書”,大自然中更廣的“書”。我以平常的書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寬泛的“書”結尾,既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又引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學生的視野不再被禁固在本教室,使語文教學不再局限于本課堂。
可是,綜觀本課教學,我還有些“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的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教師的“教”沒有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學”服務。
【教學反思二】
《最大的“書”》一課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學的知識,講述了在地質(zhì)勘探員的眼里,巖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大的書里。同時也塑造了一個愛刨根問底的孩子川川。
我在這節(jié)課的設計上主要抓住三個問題來深入探索這本“書”。
上課初始,我從學生的學習上引入:我們平時所讀的書有什么特點?(有字有畫,給人帶來知識),讓學生暢所欲言。接著質(zhì)疑:加了雙引號的書又是指什么?讓學生從文本中找到準確信息練讀。接著追問:那么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巖石也是一本書呢?(有字有畫,能讓我們知道山川河流的變化,哪里埋藏著寶藏。)讓這個問題引出對字、畫、帶來的知識歷史變遷和作用三個方面的深入探究。并練好人物對話。然后在課文的學習中自然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在質(zhì)疑時,我讓學生說出不懂的詞語,不少學生提出“刨根問底”這個詞的意思。于是我問:誰總愛刨根問底?他怎么刨根問底?接著我重點指導讀好人物的對話。在讀了幾遍課文后,我再問:川川總是在干什么?孩子們已對課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脫口而出:他總是在問問題。我接著問:問的問題多嗎?問了哪些問題?面對川川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孩子們就自然地明白了,原來把事情問明白,問到底就是“刨根問底”。
最后,在拓展環(huán)節(jié),我引用了單元導讀中的一句話點題: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是一本讀不完的“書”,走進大自然,你一定會得到許多樂趣,發(fā)現(xiàn)許多秘密。然后拋磚引玉給出一個例句:我從樹葉發(fā)黃的顏色中知道秋天已經(jīng)來了。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自己的感受。這樣就把學生帶進了五彩繽紛的大自然中,讓學生產(chǎn)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探索。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
3、激發(fā)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
【重點難點】
1、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課文。
2、難點:入角色朗讀,讀好人物的語氣。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識字、小組合作檢查、分角色朗讀感悟。
【教學準備】
投影儀、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出示課題:最大的“書”。
2、生讀課題,質(zhì)疑。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認識的字問問下面的小魚。
2、勾畫喜歡的詞語、不懂的字詞。
3、學習生字:
、 和同伴說說你已經(jīng)認識了哪個字,是怎樣認識的?
⑵ 全班交流。
⑶ 游戲識字。
、 和同桌合作朗讀課文,爭取把帶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讀正確、讀流利。
、 說說自己幫同桌糾正了哪個音,全班對這些音節(jié)再讀一讀。
三、寫字指導
半包圍結構的字:“厚”字上下都無點,而“底”字上下都有點!皩殹弊窒逻吺恰坝瘛辈皇恰拔濉!坝 弊钟疫吺菃味,不能寫成雙耳!奥瘛弊肿筮吺峭磷峙,要與“理”區(qū)分字形。還可以引導學生記住“有土才能埋”。
四、質(zhì)疑
讀了課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或者提出問題考考大家?
對于學生提出的字詞?梢援攬鼋袑W生補充理解。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認讀詞語
認真 奇怪 閃光 透明 寶藏 足跡 創(chuàng)根問底
二、朗讀感悟
1、針對上堂課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在讀中悟,在交流互動中有所得:
⑴ 自由讀。你在文中能解決同學們的哪些問題。
、 小組交流。
、 全班交流,互相補充,教師相機點撥。
2、演中悟:
、 同桌合作演一演。角色選定。熟讀對話。分角色朗讀,熟悉人物的語言特點。創(chuàng)編動作。
、 朗讀展示。
3、猜中想:
你能猜出川川長大以后想干什么嗎?說說你的.根據(jù)。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樣獲得這些知識的嗎?你想學他嗎?
三、積累運用
1、看看課后“我會填”中紅花里的字,你發(fā)現(xiàn)規(guī)律了嗎?你會填嗎?
如:寶石──石頭 化石──石英 高山──山嶺
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 土地──地圖
2、問句:
、 哪里有書啊?
、 這巖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厚厚的書嗎?
⑶ 這能說明什么呢?
3、感嘆句:
、 它們都是字呀!
⑵ 太好了,太好了!
⑶ 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
四、實踐活動
課文中的學習伙伴讀到“巖石就是書啊”這句話時,深有感觸地說:“真沒想到!”實際上,讓我們“真沒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課外讀一讀《自然百科全書》一類的書籍,辦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
【課后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這篇課文內(nèi)容對學生極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選擇上,采用了質(zhì)疑,小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課堂氣氛活躍、高潮迭起。但令人擔憂的是在小組合作中,很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會欣賞別人。當我叫一名學生回答問題時,就會有很多學生失望的叫喊聲,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時指正,就勢必一節(jié)課由著性子隨心所欲,“小皇帝”的本色表現(xiàn)無遺!看來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狠抓“ 學會聆聽、學會寬容、欣賞他人”的良好學習習慣。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5
記得崔巒老師曾經(jīng)說過:每堂語文課都應該讓學生寫寫字,這一說法,我是十分贊同的。尤其是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識字、寫字更是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最大的書》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識字、寫字環(huán)節(jié)也成為這節(jié)課的重點。在寫字方面我讓學生自主觀察。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哪個筆畫重要。需要提醒同學寫好哪一筆才會讓字更美觀。這種方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他們把本節(jié)課的7個生字任務順利的完成了。在此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我還是很滿意。
我讓學生自己讀文,然后提出這樣的一個主要問題“最大的巖石書里都有什么”。讓學生在書上勾畫然后再到小組去交流。學生通過探究知道巖石書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礦物。巖石書里有畫。畫是樹葉、貝殼和小魚。然后隨之問學生這樣的字和畫帶給你什么樣的感受?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感受讀文。之后讓學生看老師準備的巖石書。學生們驚詫不已。之后再來分角色讀文。學生明顯讀的非常有興趣。隨之學生們再來匯報。書里面告訴我們這些字和畫怎么來的`。我讓學生再來讀86頁的我知道的內(nèi)容。學生們通過讀“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這些奇妙的字和畫是如何來的了。這點設計我認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再教學當中,經(jīng)常忽略我知道的內(nèi)容。這回的深入備課讓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內(nèi)容是為我們課文服務的。應該在備課的時候把它背進去。相信一定會讓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徹。教研員聽完我的課后給予一定的肯定。但是同時也指出,我在結尾的地方應該有擴展性訓練。比如讓學生說說大自然中還有什么巧妙的地方。。。讓學生在思想情感價值觀方面有更好的指引。一堂課,給了我很多啟示,相信我在不斷的反思中更會不斷的成長。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6
這篇課文是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zhì)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氣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本篇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將地質(zhì)知識融于課文之中,字里行間充滿著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通過課文的學習以此培養(yǎng)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因此我在教學中著力加強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指導,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通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讓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產(chǎn)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教過之后反思如下:
一、以“刨根問底”展開有序教學。
在這一課時中我把教學目標定位成: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2、激發(fā)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在教學中我抓住“刨根問底”展開教學,全文始終圍繞“川川是怎樣刨根問底的?”這個主問題展開教學,第一大塊川川刨根問底中了解巖石就是一本書;第二大塊川川刨根問底中知道巖石書上有字有畫,巖石書能說明地殼運動的漫長過程;第三大塊川川繼續(xù)刨根問底,了解“書”的作用,在回味整課對話中,讓學生再次感受“刨根問底”的意思。每一大塊的內(nèi)容都是以對話展開,讓同學們通過對話體會其中情感。
二、讓課堂教學始終充滿語文味。
這是一篇帶有科普味道的課文,怎樣讓這樣的課文充滿語文味?在這堂課里我采用圖片展示的.方法,讓學生探究巖石“書”的內(nèi)容時,想象雨痕、波痕的樣子,通過一番想象,學生區(qū)分“雨痕、波痕、礦物”就水到渠成。然后運用書上的語言介紹這些“字”,讓教學始終圍繞語言文字展開教學,又如讓學生欣賞巖石“書”上還有哪些畫,在孩子們的好奇的猜測中,進而讓學生圍繞這些圖片進行拓展說話“你看,這兒有( ),有( ),還有( )哩!整堂課氣氛還是比較好的。
三、唯材”適“用,讓課堂更加充實。
在這堂課里,我選擇了適合課文內(nèi)容的相關資料進行拓展,有對巖石”書“中還有哪些畫進行拓展,有對大自然中還有哪些書進行拓展,特別是對大自然中的書進行拓展,我選擇了”動植物化石、巖石“等圖片,從不同層次進行拓展,在欣賞中學生充滿了驚訝,輕輕地低呼著”這也是書呀?“在我的徐徐地敘述中,孩子們的視野更開闊,他們明白了生活中存在著很多書,都需要孩子們細細去讀,從而激發(fā)他們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
這堂課里,我們班的學生學得比較投入,對課文比較感興趣。盡管整堂課也是落實了重難點,但是我發(fā)現(xiàn)自己在教學中的教學機智還有待于提高,對于學生隨機生成的問題沒有及時的引導,錯過了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機會,要是讓學生閱讀文本后自己找出問題,同學之間相互解答,最后老師點明重點就更好了。我想這就是課堂的機智還不夠,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努力。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7
今天上午,我講完了本學期的評估課,我選擇的課文是第19課《最大的“書”》,這篇課文是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zhì)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氣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本篇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將地質(zhì)知識融于課文之中,字里行間充滿著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通過課文的學習以此培養(yǎng)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在設計本篇課文的時候,我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朗讀對話上,讓學生通過讀來獲取巖石的相關知識,通過讀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此外,我還適當穿插了對生字詞的認識,以及部分生字的書寫指導。講課結束后,我對課前的準備、本節(jié)課的設計、課堂表現(xiàn)等方面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課前準備不夠充分。
由于上課在實驗樓的錄播教室,上課用的道具都提前準備好了。我是第二節(jié)課,第一節(jié)我還去聽課,中間回到教室領學生,三班的學生走后,我一邊領著學生到指定位置坐好,一邊忙著把課件拷到電腦上。結果部分學生做錯了位置,我的優(yōu)盤也無法顯示。本來將評估課就緊張,面對如此境地,那顆心不覺跳得更快樂,真是有點手忙腳亂。趕緊拿出電話找多媒體管理員解決,終于在上課后一會打開后蓋插上了優(yōu)盤。為了方便在教室里走動,本打算講課的時候用翻頁筆的,可是翻頁筆也無法顯示,心情真是郁悶到極點。這只能怪自己,沒能提前調(diào)試一下,在上第一節(jié)課前我就該把準備好工作做好。以后的課堂,課前準備還是要多加重視的。
二、部分地方的設計不夠合理。
在設計教學時,我以談話的方式了解學生都讀過哪些書?通過學生的交流引出本課的課題《最大的“書”》。在交流讀書的環(huán)節(jié)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曲解了我的初衷。我想要學生交流的是書名,很多學生把讀書的類型分享給了大家,比如有的學生說故事書、有的學生說科技書等。在進一步強調(diào)后,學生才按照我的初衷是交流,所以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整體表現(xiàn)并不理想。可能是我沒有把自己的問題表達清楚,讓學生產(chǎn)生了誤解。
另外,指導學生書寫的環(huán)節(jié)有點脫節(jié),導致在講課的時候沒有連貫起來,當翻到課件時才想起來。從這里,我感覺我在備課時環(huán)節(jié)與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銜接做得還不到位。其實讀完生字詞再進行書寫指導是很自然的事情,由于后面的問題一直在耳邊響起,竟然漏掉了,再回頭補充的時候就明顯地顯出了環(huán)節(jié)設計的不協(xié)調(diào)。
三、課堂氛圍低沉,沒有激起學生的興趣。
這篇課文是川川和叔叔的對話,應該很容易走進去的?墒峭ㄟ^學生的表現(xiàn),我感覺課堂低沉,沒有一點活力。提出的問題我感覺并不難,在課文中就能找到答案,可是漫長的等待后還是得由我說出來。對于這點,我很是失望。周二在三班試講,雖然學生有點差距,但是不應該是這樣的大,根據(jù)三班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我已經(jīng)調(diào)整了自己的教案,可效果還是不夠理想。也許是學生換了新的地方上課有點緊張,也許是學生對新的教室很好奇,每個人的眼睛總是在游離不定,無法落到講課的內(nèi)容上。學生如此的表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平時的課堂管理或許也有很大關系。學生的表現(xiàn),讓我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及課堂管理又有了新的思考:怎樣才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課堂上來?我現(xiàn)在的'答案是走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真實的想法。
四、課堂秩序有始無終,是導致講課不夠理想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開始上課時就已經(jīng)打過上課鈴了,所以鈴聲已經(jīng)不能作為課堂結束的標志。無論如何我也要把整節(jié)課的內(nèi)容講完?墒,當我講到:同學們,今天的課我們就講到這里,課后同學們探索一下大自然還有哪些秘密,下節(jié)課的時候再交流。這句話我還沒有講完,有幾個男孩拿著書本就想往外跑,其中一個已經(jīng)走到了教室的中間。此時,我停止了說話,把目光投向了那一片,那些想出去的學生立刻就回去了。我繼續(xù)我的總結:下課的時候同學們要做到文明游戲不打鬧,下課!“下課”這個詞還沒說完,那幾個孩子又要往外跑,連最起碼的文明禮儀都沒有了。這時候聽課的老師還沒動呢!我無法抑制內(nèi)心的怒火,大聲把學生喊了回來。無論我說什么,都已無法挽回了,我總感覺,這節(jié)課無論開始、過程還是結束,我做得都很失敗,我得不到學生最起碼的尊重,此時的我真像昨天我誤打了彥淞一樣,眼淚止不住就要往下流。此時,我才知道,我的這節(jié)課真是徹底失敗了。給學生上一節(jié)文明禮儀課迫在眉睫。
這節(jié)課從準備到上課,也確實下了不少功夫。可是教學的效果讓我明白,我的功夫沒有做到點子上:教學準備不充分,教學設計缺乏合理性,學生管理也有很大的問題。一節(jié)小小的課,反映出了我語文教學上的不足,同時也反映出了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還不夠。
這是一節(jié)失敗的課,失敗雖然讓我很傷心,但是課后我努力反思,找到了失敗的原因。有了原因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前進的動力。
一節(jié)好課,不但要有好的教學設計,流利的語言表達,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參與其中,真正在課堂上有所學、有所獲。
就讓這本《最大的“書”》給我提個醒吧,讓我時刻記住,哪里失敗了,哪里需要努力。這樣在以后的課堂上我才能有更好的表現(xiàn)。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8
適時運用多媒體技術,解決科學知識。多媒體計算機進入課堂教學,以其便捷、直觀、豐富等特點開啟了課堂教學的新天地,給課堂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但由于有時在教學中往往出現(xiàn)被多媒體牽著鼻子走的現(xiàn)象,導致這個輔助工具“想說愛你也不容易”。
在這節(jié)課中,我努力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現(xiàn)課件,既不使語文過于直白,失去了應有的語文味,變成了課件展示課;又比較準確地解決了常識性知識,使語文教學與科學知識的落實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當然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探究大自然中更廣的“書”時,我則采用前置的方式展示課件,利用精美的課件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愿望。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這篇課文內(nèi)容對學生極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選擇上,我采用了質(zhì)疑,小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課堂氣氛活躍、高潮迭起。課文中的學習伙伴讀到“巖石就是書啊”這句話時,深有感觸地說:“真沒想到!”實際上,讓我們“真沒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課外讀一讀《自然百科全書》一類的書籍,辦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孩子們的學習興致高漲,同伴間迫不及待地開始討論,研究該怎樣動手。
但令人擔憂的是在小組合作中,很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會欣賞別人。當一名學生回答問題時,就會有很多學生失望的叫喊聲,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時指正,就勢必影響一節(jié)課的情緒,由著性子隨心所欲,難以達到教學最佳效果,看來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狠抓“學會聆聽、學會寬容、欣賞他人”的良好學習習慣。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9
《最大的“書”》課文比較長,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識,而且還擁有大量的人物對話,所以,在這一課時(第二課時)中我把教學目標定位成:1、會寫上節(jié)課剩下的6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3、激發(fā)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
記得崔巒老師曾經(jīng)說過:每堂語文課都應該讓學生寫寫字,這一說法,我是十分贊同的。尤其是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識字、寫字更是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最大的“書”》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識字、寫字環(huán)節(jié)也成為這節(jié)課的重點。在這課時開始時我還是以生字教學進入,在寫字方面我讓學生自主觀察。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哪個筆畫重要。需要提醒同學寫好哪一筆才會讓字更美觀。這種方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他們把本節(jié)課要求寫的6個生字任務順利的完成了。在此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我還是很滿意。
在處理課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讓學生自己讀文,然后提出這樣的一個主要問題“最大的巖石書里都有什么”。讓學生在書上勾畫然后再到小組去交流。學生通過探究知道巖石書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礦物。巖石書里有畫。畫是樹葉、貝殼和小魚。然后隨之問學生這樣的字和畫帶給你什么樣的感受?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感受讀文。讀流利了再來分角色人物對話。學生明顯讀的非常有興趣。隨之學生們再來匯報。書里面告訴我們這些字和畫怎么來的。我讓學生再來讀86頁的“我知道”的內(nèi)容。學生們通過讀“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這些奇妙的字和畫是如何來的了。這點設計我認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在教學當中,經(jīng)常忽略“我知道”的內(nèi)容。這回的深入備課讓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內(nèi)容是為我們課文服務的.。應該在備課的時候把它背進去。相信一定會讓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徹。
這堂課里,學生學得比較投入,對課文比較感興趣,我看到了學生在不斷地進步,這是我比較欣慰的地方。盡管整堂課也是落實了重難點,但是我發(fā)現(xiàn)自己在教學中的教學機智還有待于提高,比如說在教學“巖石書能說明什么”這一塊內(nèi)容時,我覺得自己在處理時缺乏機智,我的本意是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個地殼運動的過程,但是學生沒有說出我預期的答案,還一個勁兒在啟發(fā)學生進行想象,對于學生隨機生成的問題沒有及時的引導,錯過了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機會。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0
最大的“書“一課涉及的自然科學知識,我認為不必作過細的講解,只要引發(fā)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產(chǎn)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本文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說方式,因此,我把朗讀的重點放在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上。
教學前,我認為學生對本文內(nèi)容的興趣可能興趣不大 ,沒想到,課堂上,當我由談話導入課題時,孩子們的興趣特濃厚,我說:“課文中最大的書是指什么?快讀文找一找!焙⒆觽凂R上行動起來,很快,小手舉起來了,。孩子在念書上的句子,“巖石就是書呀!你看這巖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冊厚厚的書嗎?”“那么書上的字是什么?”我說。孩子們馬上找到了書上的句子“你看,這是雨點留下的痕跡,叫雨痕。這是波浪的足跡,叫波痕。還有些透明閃光的,是礦物。它們都是字呀!” “那么書上的畫又是什么?”我說!斑@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呢!”。孩子們說著,我引導他們讀著,交流著,孩子們明白了最大的書就是指巖石,書上的.字和畫都是大自然創(chuàng)造的 ,接著,我請孩子們和同桌一起把課文再讀,這回讀,讓他們自己選擇人物,或者當川川,或者當叔叔,兩個人就這么對讀。孩子練習讀后,開始,請我們的男孩女孩分開讀。我讀敘述部分,女孩讀川川的話,男孩讀叔叔的話。孩子就這樣分角色讀起了課文。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同時,也喚起了對大自然探究的興趣。教學結束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1
《最大的“書”》一課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學的知識,講述了在地質(zhì)勘探員的眼里,巖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教學前,我認為學生對本文的內(nèi)容可能興趣不大,沒想到,課堂上,我剛出示課題《最大的“書”》,同學們就產(chǎn)生了許許多多的問題。當讓大家說一說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時,小朋友們爭先恐后地舉起了手,有的說:“我想知道最大的書是什么書!庇械恼f“書,為什么要加引號呢?”還有的說:“最大的書到底有多大?”有一個小朋友說:“我知道書加上引號是因為它跟我們平時看的書不同!睂W生學會了提出自己的見解,還能幫助其他小朋友解答問題,我禁不住鼓起掌來。教師要讓學生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活學活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答案,或者學生自己學會了學習的方法,那我們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學習課文時,我說:“課文中最大的書是指什么?快讀文找一找。”孩子們馬上行動起來,很快,小手舉起來了,孩子在念書上的句子,“巖石就是書呀!你看這巖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厚厚的書嗎?”“那么書上的字是什么?”我說。孩子們馬上找到了書上的句子“你看,這是雨點留下的痕跡,叫雨痕。這是波浪的足跡,叫波痕。還有些透明閃光的,是礦物。它們都是字呀!”“那么書上的畫又是什么?”我說!斑@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呢!”孩子們說著,我引導他們讀著,交流著,孩子們明白了最大的書就是指巖石,書上的字和畫都是大自然創(chuàng)造的,接著,我請孩子們和同桌一起把課文再讀,這回讀,讓他們自己選擇人物,或者當川川,或者當叔叔,兩個人就這么對讀。孩子練習讀后,又請我們的男孩女孩分開讀。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同時,也喚起了對大自然探究的興趣。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診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中,盡管老師沒有過多的講解,但是,學生們對“巖石”這本最大的書已經(jīng)有了相當?shù)牧私,而且對自然科學知識產(chǎn)生了強烈的探究欲望。
《最大的“書”》是人教版新課標本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四組的一篇課文。寫的是川川和爸爸在爬山時巧遇地質(zhì)勘探員,在地質(zhì)勘探員的介紹下認識最大的“書”——巖石的故事。
根據(jù)以往的慣例,我是打算第一課時主要以領著學生學習生字新詞,識字寫字,整體地把握課文為主。可是當我說完導入語,板書完課題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高高地舉起了他們的小手。一開始,我還以為是自己板書的課題出了問題。等我叫起一個舉手的孩子的時候,我才知道,這些孩子是主動要求提問的。
真是一群聰明的孩子!我一板書完課題他們就發(fā)現(xiàn)了課題《最大的“書”》和我們以往學習的課文不一樣,多了一個“引號”而這個引號就引起了孩子們廣泛的疑問。為什么課題里有個引號啊?引號里的“書”是什么意思呢?最大的“書”是什么書啊?最大的“書”里寫了些什么呢?這些有價值的問題仿佛印在了孩子們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里。而我的心里,卻開始了糾結。
關于課題的疑問,我本來是安排在明天上第二課時的時候解決的。于是我開始了篩選問題:“孩子們,最大的“書”是什么書?最大的“書”里寫了什么呢?這兩個問題讓我們打開書,聽老師讀課文思考?纯凑l能找到答案。而關于課題引號的問題,我們存到問題銀行,下節(jié)課再解決好嗎?孩子們嘴上雖然答“好”?墒茄劬锓置靼档艘幌。這些,我都看在眼里。開始思考是不是自己應該調(diào)整教學思路,先解決孩子們的`這些問題?也許是出于對自己掌控課堂能力的不自信,也許是出于怕改了課堂預設會比較麻煩的“惰性”。教學還是按照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了下去?墒,當孩子們識記了生字,再一次自由讀完課文,我正打算進入教學寫字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候。又有幾雙小手舉了起來!袄蠋,第二自然段里為什么引號只有一半呀?”“為什么第二自然段的‘書’用上了只有一半的引號,而第三自然段里的‘書’卻沒有引號呢?小小的引號,讓這些孩子們?nèi)计鹆烁甙旱暮闷嫘摹?/p>
孩子們的眼睛里,重新燃燒起了熊熊的求知欲。我想,如果我這個時候再提出“問題銀行”孩子們一定會很失望的。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語文老師,我深知保護孩子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是多么重要。如果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讓不滿足孩子的求知欲的話,很有可能造成孩子們今后不再愿意提問了。
所以,我毅然決定停下教寫生字的步驟,從課題的引號開始解決孩子們的問題。引導孩子們理解課文,嘗試打破慣例把閱讀教學放到寫字教學的前面。
問題解決了,孩子們通過自己讀課文,仔細和同伴研討自己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而下課的時間也隨之到了。
反思這節(jié)課,我沒有完成自己預設的教學目標。但是看著孩子們眼底洋溢的幸福和滿足,回想孩子們課堂上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我還是覺得這節(jié)課很棒!真心實意地尊重學生,當然也包括為學生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預設呀!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2
今天在教《最大的“書”》一文時,我問學生:這本巖石之“書”,“書”中真的有字嗎?很多學生說沒有,也有學生說有。我說其實這本巖石之“書”,“書”上是沒字的,之不過地質(zhì)學家叔叔能從中看出很多有關發(fā)生在這塊巖石上的事,及它經(jīng)歷的年代或其他相關的事,對我們研究很早很早以前人類及自然的活動很有意義。
學生便開始發(fā)問,我給他們講了化石以及很多很多我知道的這方面的知識,可學生的刨根問底,足足問了我一節(jié)課,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我一一做答。但最后還是讓我這個自認為知識不少的老師也黔驢技窮。當時真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識裝進自己的腦袋,只能讓他們自己有空上網(wǎng)查資料了。
以后看來除了語文方面的知識要加強,其他方面的也要加強啊!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3
新課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的《最大的“書”》這篇文章的表現(xiàn)形式是人物對話。敘述了川川與爸爸在登山過程中跟地質(zhì)勘探員交流的見聞,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可以說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下面摘錄一篇不錯的《最大的“書”》的教學反思與各位小學語文老師分享。
《最大的“書”》這篇課文以對話為線索,將地質(zhì)的相關知識融入課文之中,語言中充滿了兒童對自然界的好奇心與熱愛之情。通過學習這篇課文,達到培養(yǎng)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科學意識。
所以,我在《最大的“書”》的教學過程中,側重于加強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之間的對話。通過抓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從而激起小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濃厚興趣,激起學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
比如:
1、叔叔講到巖石書的用處時:它能告訴我們,哪里藏著鐵礦,哪里埋著煤礦……省略號代表還有什么呢?還有什么寶藏呢?拓展學生的思維,有的說是石油、有的說是鉆石、金子、瓷器等,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同時訓練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2、叔叔告訴川川巖石上有圖畫的: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抓住“小魚”一詞理解叔叔開心的心情。平時我們看到小魚,都會很開心,因為小魚很可愛。今天我們在哪里看到小魚呢?(在巖石上)除了開心的心情,叔叔的心還帶著驚奇、感到意外,特別的高興。
我在教學《最大的“書”》時,除了側重朗讀外,還重視雙基訓練,有完形填空題、修改句式等練習。特別是填空小練習,效果比較好,因為它能幫助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將剛的知識鞏固。
《最大的“書”》的教學設計還是滿完整的,但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過渡不夠自然、流暢。對學生的評價性語言較少,課堂的語言不夠精煉。在今后的日子,我會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在此,我十分感謝二年級的老師們,特別是廖老師和李老師,在教學和業(yè)務工作中,她們常常指點我,讓我學到知識、積累了經(jīng)驗。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4
《最大的“書”》一課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學的知識,講述了在地質(zhì)勘探員的眼里,巖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大的書里。同時也塑造了一個愛刨根問底的孩子川川。
對小學生來講,這篇課文的內(nèi)容極富吸引力,同時以人物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也是課文的一個特點。因此我在教學中著力加強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指導,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引導學生在對話中發(fā)現(xiàn)、體會,在朗讀的過程中引發(fā)對自然科學知識的興趣,產(chǎn)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1、為了讓學生扎扎實實地學語文,扎扎實實地理解詞語,這一課中,我采用了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首先讓孩子們在讀課文的同時,畫出難以理解的詞語,然后在課文的學習中自然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在質(zhì)疑時,我讓學生說出不懂的詞語,不少學生提出“刨根問底”這個詞的意思。于是我問:誰總愛刨根問底?他怎么刨根問底?接著我重點指導讀好人物的對話。在讀了幾遍課文后,我再問:川川總是在干什么?孩子們已對課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脫口而出:他總是在問問題。我接著問:問的問題多嗎?問了哪些問題?面對川川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孩子們就自然地明白了,原來把事情問明白,問到底就是“刨根問底”。這樣的教學預設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發(fā)揮了教師的有效引領作用。針對川川最后說的話,我讓學生猜想川川長大后想干什么?叔叔是怎樣獲得那些知識的?以此引導學生動腦想和動口說,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2、在教學中著力加強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指導,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通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讓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產(chǎn)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
、攀迨甯嬖V川川巖石上有圖畫的句子: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叔叔看到小魚不僅開心而且還特別驚奇、感到意外,特別的高興。
⑵叔叔講到巖石書的用處時:它能告訴我們,哪里埋著煤礦,哪里藏著鐵礦……省略號代表還有什么呢?還有什么寶藏呢?拓展學生的思維,有的說是鉆石、有的說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發(fā)了學生對大自然感興趣,同時訓練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3、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這篇課文內(nèi)容對學生極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選擇上,我采用了質(zhì)疑,小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課堂氣氛活躍、高潮迭起。課文中的'學習伙伴讀到“巖石就是書啊”這句話時,深有感觸地說:“真沒想到!”實際上,讓我們“真沒想到”的事物可多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致高漲,同伴間迫不及待地開始討論,研究該怎樣動手。課外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并進行交流展示,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
4、在處理課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讓學生自己讀文,然后提出這樣的一個主要問題“最大的巖石書里都有什么”。讓學生在書上勾畫然后再到小組去交流。學生通過探究知道巖石書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礦物。巖石書里有畫。畫是樹葉、貝殼和小魚。然后隨之問學生這樣的字和畫帶給你什么樣的感受?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感受讀文。之后讓學生看老師準備的巖石書。學生們驚詫不已,之后再來分角色讀文,學生非常有興趣。隨之學生們再來匯報,書里面告訴我們這些字和畫怎么來的。我讓學生再來讀86頁的我知道的內(nèi)容。學生們通過讀“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這些奇妙的字和畫是如何來的了。這點設計我認為很值得推介!拔抑馈钡膬(nèi)容是為我們課文服務的。應該在備課的時候把它背進去。相信一定會讓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徹。在結尾的地方我設計了擴展性訓練:讓學生說說大自然中還有什么巧妙的地方……讓學生在思想情感價值觀方面有更好的指引。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內(nèi)容涉及的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點較多,由于教學經(jīng)驗的缺乏,朗讀訓練的時間略長,以至于后半節(jié)課的理解課文環(huán)節(jié)顯得急追猛趕,并且孩子們雖然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但缺乏消化反芻的過程。當我問出:你知道大自然中還有哪些是書?有的孩子還在思考,我就迫不及待叫學生回答,阻礙了孩子們自己的思考,犯了越俎代庖的錯誤。
在以后的教學研究中,我將針對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學習,充分發(fā)揮教師在課堂中對動態(tài)生成的有效引領作用。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5
語文和科學課是不同的,這是我對自己這篇課文教學之后的感受與反思,不管老師本身具有多深厚的知識,語文課就應該是語文課,可以穿插其它學科的知識,但是不能占據(jù)語文課堂的主體。
這篇課文是一篇含有科普性質(zhì)的文章,一看到課文題目的時候,就有很多小朋友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有關于課文內(nèi)容的,也有課外的。有的說:“我想知道最大的書是什么書! 有的說“書,為什么要家引號呢?”還有的說:“最大的書到底有多大?”這樣的問題有許許多多,讓人一下子適應不過來。
在教學了生字詞之后,我打亂了原本的教學計劃,讓學生自主質(zhì)疑,根據(jù)先課內(nèi),再課外的順序,依次解決學生的問題。但是在課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犯了個錯誤。
《最大的“書”》指的是巖石。在地質(zhì)勘探員的眼里,巖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大的`書里。在這篇文章里,涉及的自然科學知識,就像《教師教學用書》上要求的“不必作過細的講解,只要引發(fā)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產(chǎn)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
語文教學不是科學教學,它們之間有著相當?shù)牟煌。雖然學生的疑問確實有必要解決,但是絕對不應該是在語文課堂上。
本文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應該把朗讀的重點放在知道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上。我的這次課堂教學是相當失敗的。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02-24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03-02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03-02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04-12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5篇03-06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5篇)03-17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12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15篇04-08
《最大麥穗》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