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數學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教學反思1
當今,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推進,它將實現我國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的歷史性轉變。而以往我們的數學教學過多的關注了知識的傳授,而大大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要想改變這一狀態(tài),仍然延續(xù)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自然就行不通了,為了尋求一種新型的、適合于新課改要求的教學模式,我選擇了在數學課堂中進行“小先生制”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關鍵詞:
高中數學教學;“小先生制”教學模式
“小先生制”最先由陶行知先生提出,何謂“小先生”,陶先生這樣說:“生是生活。先過那一種生活的便是那一種生活的先生,后過那一種生活的便是那一種生活的后生,學生便是學過生活的人,先生的職務是教人過生活。小孩子先過了這種生活,又肯教導前輩和同輩的人去過同樣的生活,是一名名實相符的小先生了!彼衷f:“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隊伍里最進步的小孩子!”從他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理解:學生也可以做老師,每個學生都可以去參與知識信息的交流。所以我在自己的教學中實施了“小先生制”教學模式的初探。
1選課
“小先生制”的操作就是讓學生從備課到走上講臺充當先生,由學生自己上課。所以要先由學生自主選課。每節(jié)課至少三人,至多五人,確定一個同學為主講,即組長,進行后期的統(tǒng)籌策劃安排:召集組員進行備課,進行講課分工,組織教案書寫、課件制作,上課前組員碰頭匯總,講課中進行穿線、連接。
2備課
“小先生制”的操作過程中,必須把好備課這一關。這絕不是老師自己設計好一節(jié)課,告訴小先生們如何講,而是老師要對學生進行宏觀的指導,之后他們自己鉆研、看透、備好才行。因此,備課要分為集體備課與自主備課兩方面。
2.1集體備課。
讓講同一章的學生都參加,老師從宏觀上給出一章的整體知識框架,使學生有一個宏觀認識,大致了解這一章要講解的內容,要解決的問題,以及這一章教材中每一節(jié)課的前后關聯(lián)。這樣,對學生備課有一個指導作用。同時,針對每一節(jié)課,老師給出教學的重點、難點,提出要求。針對每節(jié)課的內容,老師還可以給學生設置一些疑問,學生從能回答清老師提出的問題角度去看書、準備材料,以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提升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新性、自主性,總結數學規(guī)律、形成數學的思維。
2.2自主備課。
主要是學生自己準備的過程。這是耗時最長,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過程。學生只有真正用心去準備,才能做到真正的參與,即情感的參與、認知的參與、行為的參與,也才能切實的做到培養(yǎng)學生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創(chuàng)新性的能力。自主備課共分為:①閱讀教材②查閱資料③重組教材④匯總整理⑤課件制作⑥教案書寫六部分內容。集體備課與自主備課都完成之后,學生可以到老師這里做二次備課,如其中還有些地方自己解惑的,可以向老師尋求幫助;自己再將教材進行了重組,增添了新的東西,然后可以讓老師幫忙把關,以防將錯誤信息傳遞給同學們。自主備課,每個學生都是要經過仔細認真的準備,才可以登上講臺。而正是這個難能可貴的準備過程,才是最鍛煉學生的?梢约m正不會看書、看書不細的`壞習慣;可以養(yǎng)成遇到問題自主尋求方法解決的習慣;可以從過程中體會如何學習;可以從總結中尋找數學的規(guī)律及學習數學的感覺。
3上課
上課也是鍛煉學生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臨場發(fā)揮能力的絕佳場所。知識都是自己感覺學會了還是不夠的,要能講出來,并且講明白,那么它才真正成為自己的東西了,可以隨用隨取,甚至能夠從中進行二度創(chuàng)新。這也就達到了,我們的教學不是受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的目的,真正培養(yǎng)了學生終身發(fā)展的能力。在上課過程中,講課同學為了嚴格遵守時間,還經常團隊合作,有人幫忙寫板書,有人幫忙展示課件等等,讓他們學會了合作。聽課的同學和老師除了聽,還要記,有時需要去看書,更要去思考。以便于在評課時給出自己的不同知識框架與見解。
4評課
4.1同學互評:
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靶∠壬啤备鶕唧w要求設計有專門的評價表。在聽課的過程中,學生根據每位講課同學的各項表現進行打分。除了評價表,在學生授課結束之后,還要有幾分鐘的同學互評,說出講課同學的優(yōu)缺點。
4.2教師講評:
每節(jié)課學生的講課時間定為32分鐘,學生互評大概用去3分鐘,其余10分鐘必須是老師的講評時間。在這幾分鐘里,老師要將在聽課中學生講錯、或遺漏的知識進行糾正與補充,不能讓學生帶著錯誤離開課堂。同時,如果可能還要給出另一個角度,重新詮釋一節(jié)課的知識點。既給學生進一步理解的機會,也幫學生打開思路,換角度思考問題。
5效果與反思
5.1效果:
我在所教的兩個班級進行了“小先生制”教學模式的實驗,從一學期的兩次月考,一次期中一次期末成績來看,這兩個班成績在逐步提升。當然,考試題目的設立,以及成績的分析方式都并不是參照“小先生制”制定的統(tǒng)一標準,因此,這并不能完全確定是小先生制帶來的效果。但是,由學生自己講課,學生的成績仍然可以穩(wěn)步提升,還是我們所高興見到的結果,也讓我更加堅定了“小先生制”教學模式的科學性。
5.2反思:
通過“小先生制”的教學實踐,提升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學會了自主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終身發(fā)展所應具備的能力。但學生準備費時較多,要經歷講課才體現出好處。如果能多個學科同時進行,或全員預習準備課上答疑的方式也許可以彌補不足。這也需要我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逐步摸索、完善。
數學教學反思2
如何在高二這一關鍵性的一年中與這些同學一齊共同進步縮小差距,我選取了從課堂教學、作業(yè)布置、評價方式這三個方面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盡量向學生帶給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忙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第一,用多變的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我認為數學教學是教師思維與學生思維相互溝通的過程。從信息論的角度看,這種溝通就是指數學信息的理解、加工、傳遞的動態(tài)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師生之間的數學交流和信息的轉換,離開了學生的參與,整個過程就難以暢通。北京師范大學曹才翰教授指出“數學學習是再創(chuàng)造再發(fā)現的過程,務必要主體的用心參與才能實現這個過程”;從當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來看,激發(fā)學生用心參與課堂教學,就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潛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潛力,這與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為目的的素質教育完全一致,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不僅僅具有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學生素質的遠期功效。
若要實現這個目標,在教學引入時我常常以問題作為出發(fā)點,選取的素材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現實生活,運用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與現實世界聯(lián)系緊密,同時問題情景的設置又具有必須的挑戰(zhàn)性,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
如人教版初二幾何《三角形》的《關于三角形的一些概念》在引入時我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你能舉出生活中一些有關三角形的實例嗎?你能一筆畫一個三角形嗎?你能用語言敘述你的畫圖過程嗎?
如人教版初二幾何《三角形》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在引入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請你任意畫一個三角形,你能否再畫一個與其全等的三角形。畫好后請你剪下來驗證一下。學生的'積極性被激發(fā),熱烈的討論,課堂上出現了許多狀況
有的學生用的是先確定一角再確定兩邊的畫法;有的一個學生是利用尺規(guī)根據三邊關系畫的(這正是后面所要學的一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有的學生是利用了垂直、平行、對頂角來省去作圖中使用量角器的麻煩,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利用自己對數學圖形的感知,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剪一剪試一試從直觀上驗證了自己的畫法。
如《相似形》的《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在引入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提到與我國并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埃及你會想到什么?學生們說到了法老、金字塔、木乃伊等等,說到金字塔你能測量出埃及大金字塔的高度嗎?學生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告訴我用影長,當時我稱贊他們與我們的幾何學之父古希臘人歐幾里得的測量方法一樣,并講述了歐幾里得的故事,他等到自己在陽光下的影長與他的身高正好相等的時候,測量了金字塔的塔影的長度,這時,他宣布,“這就是大金字塔的高度。”從而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其它性質的興趣。
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使成績較差同學減少對于數學的恐懼感,課堂上放慢教學速度,變換教學方法,如人教版初二幾何《三角形》的《關于三角形的一些概念》我是這樣處理的:1、請學生講解三角形的有關概念;2、請學生用折紙的方法講解角平分線和中線,折紙的過程中你還發(fā)現了什么?3、請學生任意作一個三角形,并做出這個三角形的一條角平分線和一條中線。三個要求層層深入了學生對于基本概念的理解,變教師講為學生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我在課堂上放慢教學速度是能夠照顧到大部分學生的,但一小批優(yōu)等生就會出現沒事做的狀況,這時學習小組就是他們發(fā)揮余熱的地方,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建立了數學學習小組,讓學生在各自的小組中相互幫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事小組中不同的工作,并最終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通過小組學習,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團隊觀,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又不固執(zhí)己見,對同學的見解,既要樂于理解合理成分,又要勇于表達自己不同的看法。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我越發(fā)的認識到討論的重要性,我鼓勵學生質疑,質疑教師,質疑教科書,鼓勵學生爭論,有些知識點在學生的爭論中被突破,知識在爭論中被融會貫通,我發(fā)現學生之間的語言他們更容易理解,于是我開始嘗試讓學生講課,講過三角形的分類等。又如學習基本作圖時,教科書就如一本說明書,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閱讀、畫圖,互教互學,實際教學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讓各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知,有所得。在認知效果和記憶效果方面比教師直接給出要好。
第二,布置多樣的作業(yè),引導學生的積極性
讓學生作業(yè)的目的在于鞏固和消化所學的知識,并使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正確組織好學生作業(yè),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學習的潛力和習慣,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和創(chuàng)造潛力有著重大好處。因此,教師應重視作業(yè)的布置,《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弊鳂I(yè)布置如何體現這一基本理念,如何調整作業(yè)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位置,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
課堂結束新課后,我通過作業(yè)的布置滲透數學學習方法如自學,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開始時每一天的第一樣作業(yè)是復習,最后一項作業(yè)是預習,而且把具體的頁數寫清楚提出具體的預習提綱,加強學生看書的針對性,開始時還帶有必須的強制性如讓家長簽字,從而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的潛力。
對數學的興趣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富有情境的作業(yè)具有必須吸引力,能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智力水平去完成。趣味性要體現出題型多樣,方式新穎,資料有創(chuàng)造性,如課本習題、自編習題、計算類題目、表述類題目(如單元小結、學習體會、數學故事、小論文等)互相穿插,讓學生感受到作業(yè)資料和形式的豐富多采,使之情緒高昂,樂于思考,從而感受作業(yè)的樂趣。
根據上課資料所需經常讓學生動手做教具如剪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做教具說明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而四邊形沒有此特性等,這種做法不但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學生做教具說明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而四邊形沒有此特性時,有的學生用線繩打結連接四邊,有的學生為了省事用訂書釘訂的,而訂的不同方法得到有的四邊形能動而有的不能,經過學生的討論得出關鍵在于連接處是一個點還是兩個點的問題,學生很受啟發(fā)。
數學教學反思3
上周學生學習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分數與小數的互化三課時。在這三課的設計中盡量體現新的課程理念,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在新知識的探究過程中,留給學生充足的自主探究的時間,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注重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經驗去推動新知識的學習,通過合作交流去探索異分母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異分母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及簡便算法、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方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建構,有得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中出現的問題:
1、學習異分母加減法的計算時,只有百分之八十的同學完成的較好,其余的同學有的通分時沒有用最小公倍數做公分母,有的同學沒有將計算出的結果化成最簡分數。
2、學習異分母加減混合運算時,部分同學由于通分、約分不扎實,計算一道題用的時間太長,另外運算定理運用不熟練,做題容易出錯。
3、分數化小數利用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用分數的分子除于分母,學生掌握的比較好。小數化分數對于學生有點難度,有的同學不知道小數化成分數時,分母到底是多少,還有的同學化成分數時不能化成最簡分數。
4、部分學生對畫線段圖比較生疏,解方程時不是方法不對,就是格式不對。
采取的措施:
1、加強算理和算法的講解。
2、分層練習。
3、個別輔導。
數學教學反思4
本節(jié)課在設計時主要是以貼近學生實際的游樂園情景導人,里面蘊含著豐富的“相同加數”的因素,為引入乘法做準備,之后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引導他們觀察思考,體會乘法的意義,并進一步結合生活中的問題,鞏固對乘法意義的理解與運用。
成功之處:
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解乘法和加法的聯(lián)系,就組織學生進行擺一擺、比一比的游戲活動,先讓學生擺2個三角形。很多學生就會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一個一個的擺,而且他們知道一個三角形用3根小棒,學生就用原有的知識用加法來算3+3=6根。然后又提問:現在要你們擺9個三角形,也讓學生去算,學生發(fā)現如果用加法3+3+3+3+3+3+3+3+3=27,很繁瑣。這時候抓住機會引出乘法的學習。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和表象,感悟出了如果加數相同時可以用乘法來計算的道理。
存在問題:
關注弱勢群體不夠。課堂上我看到這樣的情況:在這熱鬧的.背后又隱藏著許多被遺忘的角落,總有一部分學生在成為觀眾和聽眾,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針對這種狀況我認為在今后的教學中,設計的學習活動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現實性、挑戰(zhàn)性;但另一方面又不能以只有少數學生能解答的問題情境來作為普遍要求,而應該設計具有層次性和開放性的活動,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獲,都有體驗。
數學教學反思5
噸這個概念是比較抽象的,雖然學生在生活中可能對此并不陌生,但真正意義上的噸,學生頭腦中還是沒有的。再說,噸這個質量單位那么大,不能讓學生親手掂一掂,很難感受一噸的實際質量,因此只有通過具體的生活事例幫助學生建立一噸的概念。如通過讓學生看圖算算“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這樣的大米重多少千克?一個小學生的體重25千克,40個這樣的學生共重多少千克?”在學生得出1000千克的基礎上,我就打個比方:40個這樣的學生的體重相當于我們班的所有同學的體重;如果要把我們一次運走,要用什么車了?摩托車行嗎?自行車或者三輪車呢?
學生在說一說、笑著搖搖頭的情境中初步體會到1000千克已經很重了,必須要用一個更重的單位。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噸。緊接著我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說見過的`哪些物體用噸作單位比較合適,并且出示圖片讓學生再次感受到在計量比較重的或者大宗的貨物時通常用噸作單位。由于內容安排比較多,以至于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比較匆忙,沒有給學生留下充分活動、感知、體驗的時間,學生的感悟還不夠深刻,再加上學生缺乏生活體驗,作業(yè)中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錯誤,在下一節(jié)課中還需要有針對性地做些練習。
數學教學反思6
倒數是分數除法的開篇,為整個分數除法單元的學習打下基礎,本節(jié)課需要孩子們在計算、觀察、比較中發(fā)現倒數的特征并理解倒數的意義,并掌握求一個數倒數的方法。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出示“杏”和“呆”;“吳”和“吞”,讓孩子們初步感受語言文字中“顛倒”的含義,在學生感嘆語言魅力的同時,出示多副美麗的倒影圖片,孩子們在一次次贊嘆聲中感受到語言生活中竟有如此美麗的照片,拋出在我們的數學中是否也有這樣的現象呢?引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被激發(fā),更好的進行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了前2個情境的.鋪墊,孩子們更好的發(fā)現出示的幾個算式的特征,幾個學習好的同學一眼看出奧妙,回答答案都是1。在觀察中,發(fā)現2個乘數是分子和分母顛倒,孩子們在學習中初步感受倒數。出示倒數,深入理解。
在接下里的學習中強調2個分數是“互為倒數”,并探究1的倒數和0的倒數,因為0不能做分母因而0沒有倒數。孩子們在練習中準確率較高,注重孩子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的培養(yǎng)。
數學教學反思7
1.自我經歷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把自己學習數學的經歷作為選擇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參照,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學生,我們每一個人都學過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所品嘗過的喜怒哀樂,緊張、痛苦和歡樂的經歷對我們今天的學生仍有一定的啟迪。
當然,我們已有的數學學習經歷還不夠給自己提供更多、更有價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們可以“重新做一次學生”以學習者的身份從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動,并有意識的對活動過程的有關行為做出反思。
2.學生角度
教學行為的本質在于使學生受益,教得好是為了促進學得好。
在新課程實驗中,學習分段函數時,讓學生去了解出租汽車的出租費用、或家長工資中的扣稅標準,并寫出調查報告。
在講習題時,當我們向學生介紹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時,特別是一些奇思妙解時,學生表面上聽懂了,但當他自己解題時卻茫然失措。
我們教師在備課時把要講的問題設計的十分精巧,連板書都設計好了,表面上看天衣無縫,其實,任何人都會遭遇失敗,教師把自己思維過程中失敗的部分隱瞞了,最有意義,最有啟發(fā)的東西抽掉了,學生除了贊嘆我們教師的高超的解題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獲呢?所以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上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
3.與同事交流
● 同事之間長期相處,彼此之間形成了可以討論教學問題的共同語言、溝通方式和寬松氛圍,便于展開有意義的討論。
● 由于所處的教學環(huán)境相似、所面對的教學對象知識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關注的教學問題展開對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 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設計教學活動、相互聽課、做課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話題包括:
我覺得這堂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是……,我覺得這堂課比較糟糕的地方是……;
這個地方的處理不知道怎么樣?如果是你會怎么處理?
我本想在這里“放一放”學生,但怕收不回來,你覺得該怎么做?
我最怕遇到這種“意外”情況,但今天感覺處理得還可以,你覺得怎樣?
4.文獻資料
學習相關的數學教育理論,我們能夠對許多實踐中感到疑惑的現象作出解釋;能夠對存在與現象背后的問題有比較清楚的認識;能夠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學經驗;能夠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學決策。閱讀數學教學理論可以開闊我們教學反思行為的思路,不在總是局限在經驗的小天地,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教學實踐行為有哪些與特定的教學情境有關、哪些更帶有普遍的意義,從而對這些行為有較為客觀的評價。能夠使我們更加理性的從事教學反思活動并對反思得到的結論更加有信心。
更為重要的是,閱讀教學理論,可以使我們理智的看待自己教學活動中“熟悉的”、“習慣性”的行為,能夠從更深刻的層面反思題目進而使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走上良性發(fā)展的軌道。
教師的職業(yè)需要專門化,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徑是教學反思。沒有反思,專業(yè)能力不可能有實質性的提高,而教學反思的對象和機會就在每一個教師的身邊。
數學教學反思8
《通分》這節(jié)課數學人教版第五單元的內容,是學生在學完分數的基本性質、約分、最小公倍數、同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認為學生要掌握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通分的'方法并不難。學生完全有能力通過自學、合作交流等活動完成這節(jié)課的學習。所以,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真正只起到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教學效果還可以。
存在問題:
一。由于此課是學生在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時引入分數通分的概念,所以學完此課后,部分學生誤認為通分就是比較分數的大小,一看到通分的題目就以為是要比較所以分數的大小。
二。學生通分找公分母時,沒有找最小公倍數,而是找兩個分數分母的乘積作為公分母,這樣就使得計算量增大。如4和8的最小公倍數是8,而有的學生喜歡4*8=32就拿32作為公分母,雖然也可以解決問題,但是當兩個分母是比較大的數時,如12和15的最小公倍數時60,而學生就喜歡直接用12*15=180做公分母,這樣計算量就比較大,容易出錯。因此我還是利用學生的練習進行展示對比,讓學生明白對分數進行通分時還是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為公分母比較簡便。這是前面學習的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就尤為重要了。不過還是有部分學生貪圖自己以為的“方便”,不去求最小公倍數做公分母,而是用分母的成績做公分母,導致計算量太大而容易出錯,又難檢查出來。
數學教學反思9
新課標要求我們,在制定每節(jié)課(或活動)的教學目標時,要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即,“三個維度”——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因為對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來講,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其適用性更廣,持久性更長。許多知識都隨著時間的推移容易遺忘,更何況當今知識更新的速度極快,只要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就可以通過許多渠道獲取知識。我在目標設置時,以開發(fā)學生思維能力為主,力爭引導他們如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逐漸形成優(yōu)良的思維品質。
一、教學活動
“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失去了溝通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深深體會到: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師生應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我將問題拋出,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引導他們以問題為載體,嘗試著合作,交流。但在這節(jié)課上,由于學生知識遺忘,教師提示過多,學生活動不夠積極,這一點沒達到預期目標。
二、使用教材
教材,歷來被作為課程之本,而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文本,而是以一種參考提示的性質出現,給學生展示多樣的學習和豐富多彩。
數學教學反思10
垂直與平行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于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系,而且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無論是走在寬廣的大街上,還是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里,環(huán)顧左右應該都不缺少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里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鑒于此,在課的開始部分,通過用鉛筆擺一擺,讓學生在白紙上去畫不同位置的兩條直線,然后從學生的作品中選出代表性的畫法進行分類,從而引出平行與垂直的概念。再通過讓學生去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的互相平行與互相垂直的現象,加深學生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最后通過找、擺等環(huán)節(jié),在學生進一步認識垂直與平行的同時,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通過欣賞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感受數學的意義。
1、在課的開始階段,我先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在一個很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接著,又出現了一條直線,那么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會怎樣?請同學們睜開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線的位置畫出來。這樣,以空間想象為切入點,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無限大的平面內出現兩條直線,并要求學生把想象出的兩條直線畫下來,直接進入純數學研究的氛圍,創(chuàng)設這樣純數學研究的問題情境,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感染和吸引學生,并有利于學生展開研究,特別是為較深層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礎,做好過渡,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
2、讓孩子在體驗中去感悟知識。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我緊接著追問了一句:為什么要加上“互相”兩個字?問題一拋出,我就后悔了,因為孩子們剛剛才對“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馬上讓他們去說“為什么”,可想而知,學生被我問得一頭霧水,只有很少幾個學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說幾句。后來在評課的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有同感。作為比較抽象的概念性知識,必須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去感悟,如光用口頭解釋,只會事倍功半。其實,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現的時機上還應再考慮、再斟酌。我校周老師建議,這個問題其實在讓學生說了兩條平行直線的'關系以后,再拋出這樣的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3、準備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紙上畫了一組平行線, 讓學生觀察是否平行,然后左右對折白紙,讓學生觀察兩條直線是否還平行,由于太倉促,只有部分學生能夠看出并理解兩條直線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再去想象一下,效果會更好。
4、時間把握不夠好,后面還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兩條直線互相垂直順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夠好。
四、對“魚”與“漁”的思考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經常掛在嘴邊,在自己的課堂上往往是教著教著,忘了“授漁”的事兒,一門心思撲到“授魚”上去了。聽了兩節(jié)區(qū)名師執(zhí)教的《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課,給了我深刻地啟示。執(zhí)教老師的精彩設計將學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給我最深的印象的是知識和方法并行,在簡單中挖掘“不簡單”。教師不僅僅是在“授魚”,傳授知識,更是在“授漁”,教給方法。執(zhí)教老師從“零件”和“關系”兩個方面研究平面圖形的方法。課一始,老師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們在認識一個圖形的時候,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研究。一是看這個圖形含有多少個零件?(板書: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間有哪些關系?(板書:關系)然后通過學生小組活動交流,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圖形的方法。這正是老師設計的精彩之處。教給了學生這個方法后,對后面的學習認識梯形、三角形、圓,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打下了基礎。
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學生每一個結論的得出是建立在學生實驗驗證的基礎上,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尋找驗證的方法。這些任務都是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自己動手合作完成的。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動,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知識也會更加印象深刻。
我們經常強調學生的經驗,實際上我們小學數學就是經驗的數學,每堂課都給學生這樣的訓練,對他將來的發(fā)展是有益的,同時我們老師也得到了解放,“教是為了不教”自然也就會得到實現。在聽課過程中也產生了這樣的思考和困惑。在我們數學課堂上什么樣的內容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提出來也供大家討論。
五、如何培養(yǎng)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tǒng)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边@說明,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今后的發(fā)展將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學期新接了兩個四年級的新班,發(fā)現很多孩子都缺乏認真的品質,更缺乏認真檢查的習慣,做完作業(yè)就交,好像只要寫完了就萬事大吉了?山簧蟻淼淖鳂I(yè)總是這錯那錯,而改錯又要跑幾趟,老師指一個改一個,同樣的錯誤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思他們錯誤的原因,平時注意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努力,培養(yǎng)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首先要認真、正確地審題。正確審題是做對題的關鍵。要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在審題時,把重點的字、詞點出來,要明確題目讓我們做什么;一道題到底有幾個要求,每個要求的具體內容是什么,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估算部分的《課外作業(yè)》上有一道練習題,是讓學生先估算,再準確計算,很多孩子都想當然地估算完了了事。在學習畫平行四邊形的高時,有一道作業(yè)題的要求是給下面的平行四邊形畫出兩條不同的高,由于學生不認真審題,不是..
只畫了一條高,就是畫的兩條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借此機會,我又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審題。只有在典型題例面前,才更有說服力。
其次是要教會學生檢查題目的方法。很多學生所謂檢查就是把題目從頭到尾看一遍,其實是走馬觀花,一點用處也沒有。不同的題型檢查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如:填空題、選擇題檢查時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剛才做的一樣;計算題要用驗算的方法檢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運算檢驗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數的值代入方程檢驗;應用題必須先弄清題。
數學教學反思11
“噸”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接觸,遠遠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1噸有多重是非常抽象的,讓學生正確地建立1噸的質量觀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怎樣將“噸”這個抽象的事物,以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拉近“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物。例如:通過“搬水桶”、“算同學體重”等活動,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堂內能提供的條件來感知體驗一噸。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 抱25千克的同學、拎20千克純凈水等讓學生體會1噸有多重,我覺得今天的課學生體會1噸還是不夠,對于填合適的單位練習時,我也忽視了填單位不僅看單位還要看前面的數字,可以和開始河馬、大象、鯨的'重量結合起來,我想效果會更好。 “噸”是一個較大的重量單位,我們很難讓學生進入到真實的物理環(huán)境,教師也無法把一噸的物體搬到教室里來讓學生體驗、感受。像這種概念課,那如何讓學生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教師在課堂的教學中應從哪些方面去考慮?都是今后在這類學習領域中要思考的問題。
總之,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數學課富有生活氣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數學教學反思12
總的感覺是上好一堂課不容易。當確定好內容后,我和吳艷、顧志成三人各自備課,第二天放學后化了整整一個半小時討論教案,后又幾經修改,但總感到時間來不及。倍數和因數是學生聞所未聞的兩個新概念,是純知識性的內容,學起來比較枯燥。如何使學生通過四十分鐘愉快輕松的學習掌握這乏味的概念性內容,如何開頭,各部分之間怎樣銜接,每一個知識點采取何種形式呈現、展開,重點如何突出,難點如何突破,那幾天這許多問題始終盤繞在腦海中,課上下來根據學生的參與情況,掌握程度可以說達到了教學目標。我覺得整個課堂教學注意了以下幾點:
1、捕捉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理解概念間的關系。
試上下來我感覺學生對倍數因數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理解不到位,看著學生我突然想到可以利用學生喬雨雷、喬風光兄弟間的關系呀,于是我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系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fā)對數學的興趣,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倍數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2、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公開課不管上的.什么內容,不管有沒有必要往往都要叫學生討論,看起來熱熱鬧鬧,其實有多少學生真正參與了討論。往往是一組中的優(yōu)等生把答案說出,其他學生洗耳恭聽。當3、2、5的倍數寫出來后,我問:“整體觀察這幾個數的倍數,你認為一個數的倍數有什么特點?”首先問題有討論的價值與必要性,其次當問題提出后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看到學生陸續(xù)舉手時,再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其實這是我一貫的做法,必須在每個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
3、內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過度自然流暢。
從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系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因數,從而揭示課題,引出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到找一個數的倍數或因數,歸納找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環(huán)環(huán)緊扣、一氣呵成,通達順暢。
4、練習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既鞏固了新知,又發(fā)展了思維。
“找朋友”游戲,答案不唯一,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很大,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讓學生判斷自己的學號數是哪些數的倍數,老師手里拿了2、3、5幾張數字卡片,老師出示卡片,如果學生的學號數是老師出示卡片的倍數就可以站起來。最后留下了學號是1、7、11、13、17、19、23、29、31、37、41、43、47的學生,讓學生想辦法如果他們也要站起來,老師出示的卡片上應是幾?學生面對問題積極思考,享受了數學思維的快樂。
疑問:一開始的擺12個小正方形拼成長方形,得出三個積是12的乘法算式,我想這里的操作可否省去?一方面用去時間較多,對教學內容關系不大,如果說是培養(yǎng)操作能力也不是在這個時候。另一方面這堂課練習時間比較少,擠出的時間可用于練習。
我想如果我們每堂課都能精心設計的話,對學生對我們教師都會有很大的提高。
數學教學反思13
一、對教師自身教學狀況的反思:
1、本節(jié)課我講授的時間有多少?
2、我講話的音調怎樣?
3、我的體態(tài)語言是否豐富?
4、我在教室里是怎樣走動的?
5、微笑教學了嗎?
6、訓斥學生了嗎?
7、授課后感到快樂嗎?
8、導致我心情不佳的事件。
9、尊重學生例舉。
10、我感到最自豪的教學活動是什么?
二、對學生學習狀況的反思:
1、學生聽課時的反映如何?
2、學生學習狀態(tài)描述。
3、學生的合作狀況。
4、本節(jié)課的異類觀點(學生姓名、觀點)
5、意外發(fā)現 學生的閃光點。
6、對于 xx 學生,關于 xx 事件,課后應該找他談話。
三、對授課內容、方式、技能技巧的反思
1、關注現實生活的情況。
23、師生對話形式。
4、師生交往互動狀況,改進措施。
5、那些教學設計取得了預期效果?
6、非預期性事件(處理方法,怎樣處理更機智)。
四、對課堂整體狀況的反思:
1、這節(jié)課從學生那里學到了什么?
2、在什么樣的情形下,感到與學生關系最密切?
3、哪些精彩片斷值得仔細地咀嚼?
4、哪些突發(fā)事件讓我措手不及?
5、什么時候、什么情景下感到最焦慮或沮喪?
6、自己感覺,這節(jié)課成功嗎?
7、如果給我重試的機會,在哪些方面我將做得更好?
8、其他值得研究的問題、所任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會貫通情況。
怎么寫教學反思
如今,新課程已全面實施,加速教師成長的專業(yè)化進程,提升教師的思維品質,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隨著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核心的現代教育理念的確立,與之相對應的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已全面推廣。教師如何面對這次脫胎換骨的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呢?教育專家認為首當其沖是寫好教學反思。反思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是教師對以往的言論和行為做出重新價值判斷和選擇的過程,是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理智的進行的自我關照,是教師自身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一個具有責任感的教師自我發(fā)展的內在需求。下面就寫教學反思的有關問題談一些看法:
一、什么是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 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從而進一步充實自己,提高教學水平。
二、為何要寫教學反思
1、促進思考向縱深發(fā)展的意義。
一般的思考,往往因時間、大腦遺忘規(guī)律等方面的因素,或者導致思考停留在一般或者還沒思考出具體的結果就產生了擱置現象。而寫,首先需要教師對在教學中的引發(fā)了注意的教學現象進行認真地回憶,具體、細致、形象的描述,形成對教學事件、個案的進一步細致地、比較全面的認識,為深入思考奠定了基礎。其次,寫反思的時候,因為要落筆,就需要對所思考的內容進行邏輯化、條理化、理性化的表述,促使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化。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現象;同時,對寫下來的教學現象、個案進行思考,因為寫得詳實,思考也會趨于全面。
2、促進教師教育理論學習的深入。
如果一般的思考,往往是教師的思考不能夠與理論的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導致思考的.膚淺。而寫,往往使人產生一種寫的深刻一點的需求,在這種需求的驅動下,往往要參閱一些資料、翻看一些書籍,促使教師進一步學習,是自己的思考與倡導的理論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對理論認識的提升,從而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
3、促成教師的經驗積累和提升。
一般的思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將往事淡忘。而寫,能夠幫助教師把自己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問題和思考積累下來,使自己對自己教學現象中的典型事例和思考深深地記憶下來。因為寫的積累作用,教師便真正成為了一個有豐富教學經驗和理性思考的教師。同時,寫下來的東西更方便與人交流,會促進教師更好的發(fā)展。
三、教學反思的內容
1、寫成功之處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后教學時參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達到光輝頂點。
2、寫不足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tǒng)的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今后再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
3、寫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fā)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fā)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令人遺憾不已。
4、寫學生創(chuàng)新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chuàng)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后教學的豐富材料養(yǎng)分。
5、寫“再教設計”
一節(jié)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guī)律;教法上有哪些創(chuàng)新;知識點上有什么發(fā)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qū)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并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一般情況下寫教學反思可以考慮以下幾點內容:
。1)自己在課堂教學當中發(fā)現的問題或產生的困惑。
。2)課堂教學當中發(fā)生的事件的真實發(fā)展過程。
(3)某一事件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及其發(fā)生的原因,探討解決的對策。
。4)本節(jié)課是否達到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完成的怎樣。
(5)對“偶發(fā)事件”的及時處理;師生之間的精彩對話。
。6)授課之前對本節(jié)課的計劃或期望與實際的教學情景之間是否存在差距。
。7)本節(jié)課對以后的教學有什么啟示、作用。
。8)本節(jié)課令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9)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
。10)這堂課最大的亮點是什么,最失敗的地方在那里等等。
當然,課堂教學反思的內容沒有完全的限制,可以不拘一格,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確定。
四、教學反思的形式
根據教學的不同內容,教學反思的形式可基本分為以下四種:
1、課前反思。針對所教學生設計的教學方案,渴望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種種設想,或者種種處理教學內容的實施方案進行反思。課前反思既是打好有準備戰(zhàn)的
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激活教師頭腦的好方式,你想一個教師課前進行認真反思,思維之活躍,激情之澎湃,是可想而知的。與教師課前頭腦空空相比較,其效果要好百倍。課前認真反思,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基礎。
2、課中反思。課前預想與實施教學之間定然會有一些矛盾,及時反思,立即調整,真正使課堂成為探究的舞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的空間,從而獲得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教學中的反思具有監(jiān)控作用,可強化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
3、課后反思。課后反思非常關鍵,可以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使教學經驗上升為教育教學理論,從而加深對教學規(guī)律,教學本質的認識。難怪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葉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倍芏嘟處熒贤暾n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不再進行深層次的課后反思,致使教學技能毫無長進,教學科研能力原地踏步。課后反思,有利于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是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課后反思,要不失時機,言簡意明且有側重,同時更要持之以恒!另外,從寫好課后反思入手進行教學研究,既可占有豐富的第一手科研材料,又可以找準教學研究中的困惑,繼而才會有的放矢地向名師學習,強我素養(yǎng)。
4、對比反思。如果我們留心思考,同樣的教學內容,上第一遍與第二遍所采用的方法、教學效果不完全相同;一般地,一個老師上兩個班級的課,講授相同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也不完全相同,要認真思考為什么在這個班級效果好而在另一個班級又不好。認真查看、思考、比較每一遍、每一個班級的教學反思,有利于汲取經驗,改進不足,更有力于提高教師思辯能力和科研水平。
五、寫好教學反思的方法
1、從懷疑處反思。從懷疑處尋求問題,至少產生兩個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學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學。從“是”與“否”兩個角度,還可以延生出怎么“更科學”,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學”等舉一反三的思考。
2、從轉換立場處反思。一個教學細節(jié),從教師、學生、家長的角度來看也會不同,細究之,從學生的不同層次來看也是如此。因此,反思中,要有機地尋求轉換立場,多角度來“包圍”反思主題,才能增強反思的深度與客觀性。
3、從轉換知識系統(tǒng)、學科領域處反思。綜合實踐、跨學科教學實踐是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因此,反思有時也應從轉換知識系統(tǒng)、學科領域來尋求不同的答案。
4、轉換時空處反思。 環(huán)境、時間的變化影響了人們的認知。每個教學細節(jié)都有其發(fā)生、發(fā)展的時空特性,一堂課、一個教育教學過程的成功與失敗都有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為成功或失敗就放過或忽略潛藏其中的問題。
數學教學反思14
《認識時鐘》是大班數學教學的內容之一,根據孩子的認知特點和思維發(fā)展特點,本活動從了解鐘面結構入手,把認識整點作為重點,是幼兒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后“認識半點”、合理利用時間的教學奠定基礎。幼兒學習認識整點的時候,最好是從1 點整、2 點整、3 點整…… 這樣以此類推,讓幼兒充分體會到“ 分針走了一圈,時針才走了一格” 這個概念,在幼兒熟悉后教師可以說幾個具體時間,讓幼兒在自己的“ 自制鐘” 上撥一撥,認一認,鞏固對整點的'認識。 首相通過談話活動導入“鐘”,引導幼兒先觀察并認識鐘面上的1 —12 數字,以及知道這些數字是按順時針方向走,而且這12 個數字分成了12 格。重點讓幼兒知道時針與分針,讓孩子們仔細看看這些針有什么不同。根據指針的長短、粗細辨別時針與分針。并知道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系,教師借助實物,激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
緊接著就結合課件開始認識整點。將分針撥一圈,讓幼兒觀察分針、時針有什么變化(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了一格),引導幼兒說出時針指向“1 ”就是一點鐘。就這樣依次撥2 點,并小結:幾點鐘時,分針總是指在數字12 上。讓幼兒直觀地感受到,要想知道幾點鐘,首先看時針。教會幼兒與老師一問一答知道幾點整。
最后以 “鐘點配對表”,鞏固對整點的認識。體會時鐘與一日生活的聯(lián)系,建立初步的時間觀念。
同時也存在不足之處:要是帶個實物鐘讓孩子去嘗試撥一撥,體驗分針和時針之間的關系,那樣孩子會更投入。
數學教學反思15
我今年負責理科數學高二(13,14)兩個重點班的數學。通過一年來的學習與摸索,如何引導學生在數學復習的過程中抓住根本,合理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律,對于以后的教學工作有一些體會和反思,本人總結如下:
一、工作態(tài)度
一學年以來,本人認真?zhèn)湔n、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yè)、講評作業(yè),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并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fā)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并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第一學期統(tǒng)考13班數學平均分109分,100分以上有27人。第二學期市統(tǒng)考14班數學平均分122分,100分以上有49人,最低分為102分!全班同學第一次都超過100分,這,值得驕傲!
在第2學期在復習的過程中,特別是做題、單元考試、大型考試后,我都會經常的回頭看一看,停下來想一想,自己的復習對學生的成績的提高有沒有實效,是否使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得到了鞏固和深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這樣時常反思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知識復習和解題訓練,而不是簡單做完習題對完答案就可以萬事大吉了。同時對典型習題、代表性習題的練習更加多下功夫,針對這方面我們采取將省和各市質檢卷試題中的易錯題、重點題重新拼起來印發(fā)給學生繼續(xù)練習,這樣學生遇到做過的題目的時候就能夠很清楚的了解該題考查了什么內容,其特征是什么,還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嗎?長期堅持對典型習題的練習就能化腐朽為神奇、能掌握數學知識及其運用的內在規(guī)律和聯(lián)系,善于抓住關鍵,靈活的解決數學問題,從而能夠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久而久之,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有所提升。
反思高三的教學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抓落實”。每次考試過后,學生對于自己知識的掌握情況有所了解,我就要求每個學生針對自己的情況并且對照高考大綱的要求找出自己還有哪些知識點掌握的不是很好,然后由我歸納出來,挑出重點來,再根據這些相應的出些習題,希望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將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全都消滅掉。復習過程中我一直注意知識的全面性、重點性、精確性、聯(lián)系性和應用性,這也是我去年教學主要遵守的原則以及復習的主導思想,我認為這樣的復習針對我班學生是有一定效果的。
二、充分備課,精心鉆研教材及考題。
在教學過程過,特別重視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數學概念是數學基礎知識,是考生必須牢固而又熟練掌握的內容之一。它也是高考數學科所重點考查的重點內容。對于重要的數學概念,考生尤其需要正確理解和熟練掌握,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從這幾年的高考來看,有相當多的考生對掌握不牢,對一些概念內容的理解只浮于表面,甚至殘缺不全,因而在解題中往往無從下手或者導致各種錯誤。還特別重視學生對公式掌握的熟練程度和基本運算的訓練,重點抓解答題的解題規(guī)范訓練。
另外,我覺得教學的重中之重就是四十分鐘的課堂效率,要講求課堂效率就要求教師對所講內容的精心準備,可以說我的每節(jié)課都是反復推敲過的,練習題目也是精心挑選的,主要是根據高考考點來選擇習題。另外還要備學生,要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來設計內容。比如說我今年的教學班級從開學第一周的考試中就體現出基礎比較薄弱一些,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比較多的注重基礎知識的`考查,雖然還沒有進入高考總復習,但每周的晚自習我都會抽出10—15分鐘來復習一個知識點,每節(jié)課測10分鐘的數學課堂檢測試題,每天積累一點。此外,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少學生反映因為課程多,作業(yè)多,導致自己消化的時間不夠,而所有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落實,最終要通過學生自己的消化,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合理地安排學生的自學時間,培養(yǎng)自學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三、落實常規(guī),確保教學質量
“落實就是成績”,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關注學生的落實情況,學生的落實在教師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最出成績的一環(huán)。因此,教學中特別抓好了一下幾點:
1、書面作業(yè)狠抓質量和規(guī)范,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滿分意識,關注細節(jié)與過程;
2、導學案提前預習,上課檢查,以提高課堂效率;
3、《基礎訓練》和《導學練》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督促學生及時跟上教學進度;
4、單元測試及時批改,及時整理錯題訂正本。
5、加強尖子生的數學弱科輔導工作,保證尖子生群體的實力;
6、注重基礎知識的訓練。
對基礎知識靈活掌握的考查是高考數學的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因此高考對基礎知識的考查既全面又突出重點,特別利用在知識交匯點的命題,以考查對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的程度。因此對基礎知識的教學一定要在深刻理解和靈活應用上下功夫,以達到在綜合題目中能迅速準確地認識、判斷和應用的目的。其中,抓基礎就是要重視對教材的研究,尤其是要重視概念、公式、法則、定理的形成過程,運用時注意條件和結論的限制范圍,理解教材中例題的典型作用,對教材中的練習題,不但要會做,還要深刻理解在解決問題時題目所體現的數學思維方法。
反思過去,經驗少,教訓多,希望在今年的教學中能多反思,多總結,爭取有更大的進步!
【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教學的教學反思03-18
教學數學教學反思03-11
數學教學反思09-26
數學教學反思(精選)07-08
數學教學反思[精選]07-06
數學的教學反思02-22
數學教學反思05-24
初中的數學教學反思01-14
數學購物教學反思02-14
數學復習教學反思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