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題西林壁教案

題西林壁教案

時間:2024-01-07 07:35:2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題西林壁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lǐng)和行動方案。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題西林壁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題西林壁教案

題西林壁教案1

  師:嶺和峰有什么區(qū)別?

  生:嶺就是山嶺,峰就是山峰。

  師:那山嶺和山峰又有什么不一樣呢?誰能用一些詞語來表達一下?

  生:山嶺是無邊無際的。

  師:無邊無際?

  生:一望無際。

  師:一望無際?誰能表達得更確切一些呢?它其實是……

  生:山嶺是長的,一排的。

  師:一排的,高高低低的,所以可以形容它“連綿不斷”;那山峰呢?

  生:高聳入云。

  生:直插云天。

  師:好的,山峰是高聳的,這兩個詞形容了山峰的特點。那連起來我們可以這么理解詩第一句,一邊用手勢來表示:橫著看,廬山的山嶺——

  生:連綿不斷(引導學生緩緩張開雙臂,又做波浪狀,表示山嶺起伏);

  師:側(cè)過身來觀賞,廬山的山峰——

  生:高聳入云(直插云天)(引導學生雙手搭成一個尖角,迅速上舉)。

  師:呵,可以選擇你認可的詞匯。那“遠近高低各不同”,從其他各個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又分別會是什么印象呢?閉上眼睛,一遍一遍吟誦這兩句詩,你想象自己就在廬山道上跋涉游覽,遠遠地望……湊近了看……抬起頭……俯下身……你的眼前仿佛看到……

  師:遠遠地看——

  生:無邊無際的山。

  師:唉,這個詞用在這里比較合適了。你遠遠看到了什么?

  生:云霧繚繞,什么也看不清了。

  師:是啊,廬山水汽豐富,廬山云?墒翘煜乱唤^啊。遠望廬山,云霧繚繞;走在山道上,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來的'石頭快撞到我的頭了,還有很多樹長在懸崖上,還有草。

  師:看來你真的是身臨其境了,你看到了懸崖峭壁。一抬頭——俯下身——

  生:我看到鳥在天上飛過,一轉(zhuǎn)眼就飛到山林里了。

  生:我看到山崖很陡峭,一直往上就看不見了,不知道有多高。

  生:我看到了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

  師:你肯定想起了李白,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我們再熟悉不過了。飛瀑之下又會有什么呢?

  生:大水潭。

  生:很深的峽谷,有水汽不斷冒上來,我看到過的。

  師:是啊,那可是深谷幽潭,一眼望不到底啊。這就是廬山:橫著看,山嶺起伏——

  生:連綿不斷;

  師:側(cè)著看,山峰高聳——

  生:直插云天;

  師:遠遠地看——

  生:云霧繚繞;

  師:挨近了看——

  生:懸崖峭壁;

  師:抬頭仰望——

  生:飛流直下

  師:低頭俯視——

  生:深谷幽潭。

  師:再換一個角度的,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觀,所以在蘇軾眼里看來,廬山是——讀:

  生: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廬山究竟是什么樣的呢?你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嗎?

  生:變化萬千,千姿百態(tài)。

  師:怎么會是這樣呢?產(chǎn)生這樣的感覺的原因是——

  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反思]

  王崧舟老師談詩意語文,列了三點:舉像入境,詩意語文的言語呈現(xiàn);移情體驗,詩意語文的生命敞開;獨特感悟,詩意語文的思想舒展。《題西林壁》寓理于景,而且對“景”的描述實在簡約,乃至抽象,而實質(zhì)上“景”又是那樣的豐譫華美,奇崛誘人。若要暗曉領(lǐng)會“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哲理,必先要領(lǐng)略廬山的“真面目”,亂花漸欲迷人眼,而后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故如是。

題西林壁教案2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連除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guān)系。

  2、通過舉實際例子親身體驗并感受連除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guān)系,并在親身體驗中通過合作、交流得出連除應用題的兩種計算方法。

  3、能用兩種方法正確解答應用題。

  4、通過加強與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到生活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教學重點:

  掌握數(shù)量關(guān)系,并能用兩種方法正確列式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數(shù)量關(guān)系并能說出想法。

  教學關(guān)鍵:

  通過舉實際例子體驗數(shù)量關(guān)系。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談話:(1)(拿起粉筆)工廠里生產(chǎn)出一支一支的粉筆,賣給我們的學校是不是一支一支拿過來呢?(得出先裝成盒再裝成箱)

  (2)生舉例子: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你們還能舉嗎?(舉出不同情況的例子)

  2、動手操作、加深印象:把12支鉛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幾?把每份6支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小結(jié):剛才進行了幾次平均分?

  3、提供材料:假設(shè)一個工廠生產(chǎn)了4800支粉筆、每60支裝一盒、每20盒裝一箱、裝了4箱。

 。1)觀察從這些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2)選擇其中的一些材料,提出問題編出應用題。

  4、呈現(xiàn)學生編的應用題;

 。1)一步計算的、兩步計算的、

  (2)解決一步計算的與兩步計算的連乘的應用題(個別學生說說自己的理由)

  如:一個工廠生產(chǎn)了4800支粉筆,平均裝了4箱,每20盒裝一箱,平均每盒裝多少支?(可能也有不同的:如問題是裝了幾箱。)

  二、展開

  1、獨立思考:指著兩步計算連除的應用題這樣的又該怎么解答呢?看誰的方法多。

  2、小組交流:把你的想法說給你們小組的小朋友聽;認真別人的不同的法想;小組長作好記錄準備匯報。

  3、全班交流:剛才每小組的小朋友都非常積極地說自己的想法,且也非常認真地聽別的`小朋友的不同的想法,每小組肯定都有很好的、很精彩的解法,把你們的想法展示出來吧。

 。1)平均每箱裝了多少支?4800÷4=1200(支)

 。2)平均每盒裝了多少支?1200÷20=60(支)

  綜合算式:4800÷4÷20=60(支)

  這里學生說這種想法時出示線段圖加深理解。

  或:(1)一共裝了多少盒?

  20×4=80(盒)

 。2)平均每盒放多少支?

  4800÷80=60(支)

  綜合算式:4800÷(20×4)=60(支)

  生選擇一種說說想法、同桌互說想法。

  小結(jié):剛才做的題目有什么特點:進行了兩次平均分。

  4、試一試:

  學校圖書館買來864本新書,平均放在6個書架上,每上書架有4層。平均每層放多少本?

 。1)獨立做(用兩種方法解答)

 。2)交流說說解題思路(個別說、同桌互說)

  5、比較、概括:剛才做的這道題目與開始時做的那道連乘應用題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

  同時出示課題:連除應用題

三、練習

  1、針對練:用兩種方法解答。

 。1)電池廠生產(chǎn)了4800節(jié)電池,每12節(jié)裝一盒,每8盒裝一箱。一共可以裝多少箱?

 。2)三年級有2個班,每班有42人,一共栽樹336棵。平均每人栽樹多少棵?

  獨立做、個別說想法。

  2、比較練:

 。1)商場運來3箱襯衣,每箱有24件,每件95元。一共賣了多少元?

 。2)商場運來3箱襯衣,每箱有24件,一共賣了6840元。每件襯衣多少元?

  獨立做、個別說想法、比較兩題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

  3、提高練:先補充條件,再列式計算。

  食堂運來2車大米,每車有15袋,平均每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四、 小結(jié):

  你有什么新收獲?

  五、作業(yè):

  課堂作業(yè)第45頁。

  板書:連除應用題

  一個工廠生產(chǎn)了4800支粉筆,平均裝了4箱,每20盒裝一箱,平均每盒裝多少支?

  平均每箱裝了多少支?

  4800÷4=1200(支)

  每盒裝了多少支?

  1200÷20=60(支)

  綜合算式:4800÷4÷20=60(支)

  一共裝了多少盒?

  20×4=80(盒)

  平均每盒放多少支?

  4800÷80=60(支)

  綜合算式:4800÷(20×4)=60(支)

  答:每盒60支。

題西林壁教案3

  《題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詩。宋朝著名詩人蘇軾在游覽廬山后采用敘事與說理相結(jié)合的方式,將自己的所看所感記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成為不朽的佳作。本設(shè)計對古詩的教學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主要教學程序如下:

  一、談話與導入

  1、師生談話:

  大家都旅游過哪些地方?

  2、師板書:

  廬山。

  生跟讀兩遍。

  3、請學生自己談談對廬山都知道些什么。

  4、師生共同觀看風光片《廬山》。

  5、小組交流觀后的感受。

  6、請學生用一個詞語描述一下廬山,并把詞語寫在黑板上。

  二、初學與感知

  1、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詩人蘇軾花幾天時間游覽廬山,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多,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寫下了一首詩。

  2、多媒體出示西林寺的圖片和《題西林壁》這首詩,師配樂朗讀。

  3、學生自由讀詩,要求讀準字音。

  4、教音:

  嶺(lǐng) 峰(fēng) 不識(bù shí) 只緣(zhǐ yuán)

  5、指名兩生和兩組讀。

  6、認識緣字:

 、 請學生自己通過部首來認識該字。

 、 完成填空:

  緣字用部首查字法查,應查 部首,再查 畫。第四筆是 ,名稱是 ,第五筆是 ,名稱是 。

 、 多媒體演示緣字的書寫順序,學生再跟寫一遍。

 、 學生在自己紙上練寫緣字。

  7、再讀全詩,要求讀流利。

  8、學生練習后,小組比賽讀。

  9、請學生把全詩分成兩部分,并說說理由。

  三、理解與感悟

  1、學習第一部分:

 、 齊讀一、二句詩。

 、 自,理解嶺峰的意思。

 、 根據(jù)字典的解釋和自己的理解,在紙上畫出嶺峰,請兩生在黑板上畫。

  (嶺: 峰:)

 、 說說嶺峰的區(qū)別。

 、 小組討論:

  同樣的山,為什么有這樣的區(qū)別?

  (因為觀看的角度不同)

  ⑹ 繼續(xù)討論:

  作者分別從哪些角度來觀看廬山的`?

 、 體會橫看側(cè)遠近高低的意思。

 、 配合相應的風景圖片,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 ;從上往下看,廬山是 ;從遠處看廬山,像 ;從近處看廬山,像 ;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 ;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 。

  ⑼ 在小組中交流這兩句詩的意思。

  2、學習第二部分:

 、 自讀。

  ⑵ 同座討論,完成填空:

 、 ,是因為 。

 、 因為 ,所以 。

 、 ,所以 。

 、 之所以 ,是因為 。

 、 指名學生自主選擇其中的一種句式來說。

 、 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⑸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 質(zhì)疑。

  四、朗讀與背誦

  1、按自己的理解來讀讀這首詩,注意讀出感情。

  2、請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讀,讀后評價。

  3、提供四段背景音樂:

 、 古琴曲《高山流水》;

 、 古箏曲《漁舟唱晚》;

 、 二胡曲《二泉映月》;

 、 江南絲竹《茉莉花》),學生自主選擇音樂,配樂朗讀。

  4、學生個人或以小組為單位把這首詩根據(jù)自己熟悉、喜愛的曲調(diào)唱出來。

  五、升華與拓展

  1、觀看成語故事片《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說說觀后的感受。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4、介紹有關(guān)廬山的詩:

  《望廬山瀑布》《登廬山》《廬山詩》。

題西林壁教案4

  教材分析:

  《題西林壁》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致,卻另辟蹊徑,抓住廬山姿態(tài)談游山感受。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nèi)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3.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4.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教學重點、難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jié)奏,掌握抑揚頓挫。

  3.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誰去過廬山或看過廬山的風景片嗎?請簡單地介紹一下廬山的風景或景點的名稱。

  2.廬山的瀑布氣勢磅礴,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有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不僅瀑布有名,山也特別有名氣,李白以廬山的山為背景還寫過一首另一首詩《望廬山五老峰》中有一句: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3.同樣以廬山為背景,不同的詩人,就會有不同的感受。蘇軾就曾經(jīng)寫下了五首廬山記游詩,還將最后一首題于西林寺的墻壁之上,這首詩就是——《題西林壁》。

  二、解詩題,知作者(板書課題:題西林壁)

  1.簡介:當時題壁詩盛行,因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詩歌不能刻印出來,于是題壁就成了詩人“發(fā)表”作品的途徑之一。因為題壁簡單易行,只要把作品寫在墻壁上,天南海北的過往行人過而讀之,就可以傳播開來。

  2.詩題

  3.作者

  三、讀正確,明詩意

  1.聽錄音讀

  2.指生讀

  3.師生合作讀:生讀前四字,師讀后三字,交換角色再讀。

  4.齊讀。

  5.詩意

  四、入詩境,悟詩情

  1.這首詩寫了什么?請你輕輕地讀一讀,認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

  2.老師提三個問題,如果能答出來,就說明這首詩大體讀懂了。

  題一:這首詩中藏著幾個方位詞,找出來。

 。ò鍟簷M側(cè)遠近高低)

  題二:作者欣賞廬山是不是真的橫著看,側(cè)著看,遠處看,近處看,高處看,低處看?這些方位詞在詩中起什么作用?

 。ò鍟航嵌炔煌

  角度不同,景色怎么樣呢?從詩中找證據(jù)。(遠近高低各不同)

 。ò鍟壕吧煌

  小結(jié):蘇軾不愧為大文豪,詩的前兩句用14字就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樣。

  題三:作者為什么“不識廬山真面目”?

  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小結(jié):看來要想了解全面,就要超越狹小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引導回答: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狹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五、詩意引申

  1.師舉生活實例1:一位同學放學校外等車遠觀學校教學樓……于是,他輕輕地吟誦道:

 。ㄒx)不識廬山真面目——

  2.師舉生活實例3:以《背影》為例,引出不識“父愛”真面目,只緣身在”父愛”中。小結(jié):詩中的'“山”不是指廬山了,這個“山”可以是指一樣東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個人。

  3.同學們有沒有碰到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情況?舉例說一說。

 。ㄖ鹨皇吕x)不識××真面目——

  4.這首詩不僅僅感受到了廬山景觀的奇麗,還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人生哲理?

  引導理解:人們所處地位不同,看問題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片面性。預知事情真相與全貌,需全面了解。

  四、全文總結(jié)

  小結(jié):寫廬山詩,大都從不同角度贊美廬山美景,作者卻另辟蹊徑,由自己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得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這是作者的巧妙之處,是這句詩成為千古絕唱的妙招。

  五、拓讀古詩

  古詩欣賞

題西林壁教案5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并聯(lián)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讀題釋題

  1、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在咱們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譽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廬山。我們一起去領(lǐng)略廬山風光吧。ǔ鍪緩牟煌嵌扰臄z的廬山各山峰圖片)

  2、西林寺有塊墻壁,看,墻壁上還寫著一首詩呢!這是宋朝大詩人蘇軾游覽廬山后題寫在上面的。詩題叫《題西林壁》。(板書課題)

  3、釋題!邦}”是什么意思?(提示學生借助注釋是學古詩的一個重要方法)“題西林壁”又該怎么解釋呢?

  二、初讀,讀通讀順

  1、學生自讀詩句兩遍,第一遍注意讀準字音,第二遍力求讀通句子,讀出節(jié)奏。

  2、指名朗讀,學生評價。相機正音,如:“嶺”“此”等。練讀詩句。

  3、讀古詩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讀出節(jié)奏。誰能試一試?其他同學注意傾聽。

  4、教師相機范讀,學生評議。重點指導讀“橫看成嶺側(cè)成峰”,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讀出“峰”和“嶺”的區(qū)別。

  5、師生合作讀。

  三、再讀,感受“不同”

  1、不知不覺,我們已經(jīng)將這首詩讀了好幾遍,但好詩不厭百回讀。讀多了,你就會對詩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你們再輕聲讀這首詩,一行行地讀,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讀懂詩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結(jié)合詩后注釋,查工具書,上網(wǎng)查資料等)

  3、問題檢測:蘇軾身在何處?(具體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觀察廬山呢?)

  4、理解“橫看”:怎樣看是橫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師以手示意),怎樣看是橫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蘇軾還身在何處?理解蘇軾身處位置不同。

  5、教師:蘇軾身在山前,身在山側(cè),身在遠方,身在近處,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無論在哪兒,他都身在一個范圍之內(nèi),那就是——廬山之中。教師范讀,引導學生想象身處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課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讀“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7、蘇軾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讓我們沿著蘇軾的蹤跡到廬山去看看吧!閉上眼睛,隨著老師的朗讀,你仿佛來到了何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處不同位置看到的廬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課件,教師引讀。

  四、品讀,感悟“不識”

  1、看到廬山的.這千般面貌,蘇軾不禁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不識廬山真面目。指名讀。

  2、引導質(zhì)疑:蘇軾為什么會“不識廬山真面目”?

  3、鏈接作者簡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蘇軾,他是多才多藝的蘇東坡,他還是學識淵博的“蘇學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識”,他還想知道為什么“不識”。于是,他問自己,他問山中游客,他還問你們:孩子,我為何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廬山之中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觀察了呀,怎么還會“不識”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識”。)揭示哲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

  5、于是,蘇軾文思泉涌,揮毫在西林壁上寫下了這千古流傳的詩篇——(學生讀全詩)

  五、升華,積累運用

  1、結(jié)合生活經(jīng)歷運用詩句談感受。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運用詩句。

  3、練習背誦。

  板書設(shè)計:

  題西林壁

  蘇軾(宋)

  橫 側(cè)

  遠 近 各不同 客觀全面

  高 低

  不識 只緣 認識事物

 。 果 ) ( 因)

題西林壁教案6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題西林壁》古詩。

  3、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4、體會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jié)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guān)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我們的祖國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由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贊頌祖國大好河山的佳作,你們都積累了那些有關(guān)這方面的古詩呢?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二、初學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把不認識的自勾出來。,

  指名讀。正音

  再來讀一遍,注意停頓。

  三、理解感悟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讀熟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師生共同概括:

 。ㄒ)、解詩題,知作者

  說一說這首詩題目的意思嗎?

  說說關(guān)于蘇軾的了解

 。ǘ)、抓字眼,明詩意

  指名讀古詩。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蘇軾的眼中會呈現(xiàn)出這么多種形態(tài)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xiàn)在就面對著廬山……

題西林壁教案7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設(shè)計】

  1、師:是啊在公共場合這是破壞環(huán)境的行為我們可不能做呀可是在古代這卻是發(fā)表的一條途徑呢古代的酒樓、驛站、寺院等地大多有一處粉刷不錯的墻壁專供文人墨客題詠留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宋代詩人蘇軾留在一座寺院的墻壁上的(板書課題)

  2、大家看課題對照文中的注釋誰來跟我們說一下課題的意思呢

  學生回答

  3、師:大家說得對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篇發(fā)表在寺院的古詩說了些什么

  二、熟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廬山的風景錄像看了這段錄像大家對廬山有怎樣的印象

  學生說出“廬山真雄偉”、“山峰連綿不斷、高低起伏”……

  學生反復自由誦讀劃詞語

  三、體會詩境感悟道理

  2、學生回答:

  從“橫”、“側(cè)”、“遠”、“近”、“高”、“低”幾個字可以看出詩人每到一個地方都在仔細地觀察、欣賞

  3、師:“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的`意思大家都了解可是誰能明白這種現(xiàn)象呢請大家伸出自己的手掌從正面和側(cè)面觀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學生照做發(fā)現(xiàn)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事物會看到不同的模樣教師引導學生明白該詩句的意思

  4、學生想象“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畫面

  5、分組討論下面幾個問題然后交流:

 、艔]山到底樣的呢為什么始終看不出呢

  ⑵從詩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大家想想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恰皬牟煌慕嵌扔^察結(jié)果各不相”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舉個例子說一說

  四、指導朗讀背誦古詩

  1、師:這么富有哲理的一首古詩我們是不是應當把它背誦下來呢背誦的訣竅就是多讀在讀的時候要把握好朗讀的節(jié)奏掌握抑揚頓挫的朗讀方法如詩中的“嶺、側(cè)、峰、低、各、同、山、目”要適當延長聲音;“遠近高低”都是重音但也要讀出起伏;“真”、“只”要讀重音

  2、分組競賽背誦古詩

  3、抄寫古詩提醒學生要書寫正確、規(guī)范然后試著默寫課文

  【課后總結(jié)】

  這首詩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注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意思因此教學本詩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感悟詩中所蘊含的道理我先采用討論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含義使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不會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在理解含義的基礎(chǔ)上我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來討論比如對一個同學我們應該怎樣看只看到他的缺點呢還是只看到他的優(yōu)點呢還可以舉出其他事例告訴同學們今后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我還用采訪的方式讓學生進行交流讓一個學生扮演蘇軾其他的人采訪他問他為什么要寫這首詩學生們也可以互相采訪內(nèi)容是大家學習了這首詩后有什么感想和收獲 通過這樣的學習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體會了詩中的情和理培養(yǎng)了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感受到祖國風光的壯美激發(fā)了熱愛祖國的情感而且懂得了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人和事

題西林壁教案8

  活動目標

  感受和想象古詩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活動準備

  幻燈片、錄音磁帶

  活動過程

  一、導入

  現(xiàn)在請小朋友看黑板上老師畫的這幅畫,你看到了什么,能講給老師和小朋友聽么?看誰說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聲音洪亮。(我看到了綠綠的柳樹,很多高高的山、還有人、云彩)那老師現(xiàn)在問小朋友一個問題:你爬過山嗎?你爬到山頂了?你爬到山頂都看見了哪些東西呢?(樹、草、花、也有好多的山)小朋友說的真好,老師告訴你,畫上的人叫蘇軾,他爬的山名字叫廬山,蘇軾登廬山寫了一首好聽的古詩。你們想聽聽么?

  二、學習古詩

  1、聽古詩范讀。

  2、向小朋友介紹詩的作者、所在朝代、生平及寫作背景。

  3、一句一句教小朋友朗讀。

  指導讀古詩的語氣,要抑揚頓挫,有詩的韻味。

  4、小朋友齊讀古詩。

  5、指名讀古詩,讀的好的給與鼓勵。

  6、指導小朋友看黑板的圖畫背誦古詩。

  活動延伸

  小朋友,你學會這首詩了么,把它教給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么?背給爸爸媽媽聽好么?

  大班語言教案:古詩《望廬山瀑布》

  活動目標:

  1、樂意欣賞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在文學活動中積累文學語言。

  2、理解古詩內(nèi)容,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學習朗誦古詩。

  3、通過朗誦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

  2、磁帶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回憶中班上學期學習的古詩《題西林壁》,提取幼兒對古詩的經(jīng)驗。

  1、教師:我們以前學過一首古詩,是蘇試的《題西林壁》,那首古詩寫的是什么?

  2、今天我們也要來學一首寫廬山的古詩,不過不是寫廬山的山,而是寫廬山的水,現(xiàn)在我們來欣賞一下。

  二、基本部分

  教師出示掛圖,幫助幼兒理解古詩。

  1、(出示掛圖)小朋友看,這幅圖畫中你看到了什么?

  2、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

  3、這是我們江西的廬山,這是廬山的.瀑布,你看它好像從天上飛下來一樣,有一首古詩就是描寫廬山的瀑布,我們一起來聽聽。

  4、教師完整念古詩,幼兒欣賞。

  --師提問:古詩的名字叫什么?(引導幼兒完整的回答古詩的名字叫《望廬山瀑布》。

  --師提問:你聽到古詩里念了什么?(引導幼兒大膽的說出自己在古詩中聽到的內(nèi)容。)

  --小朋友,這首古詩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引導幼兒說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師為幼兒一一解釋)。

  --教師總結(jié)幼兒提問和回答,解釋古詩中用的比喻的手段,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nèi)容。

  學念古詩

  1、這首古詩是唐代詩人李白寫的,你們想學嗎?

  2、幼兒學念古詩,老師大聲的念,小朋友小聲的念。

  3、廬山的瀑布,景色好美,這首古詩也寫的很美,我們一起來說說詩人李白的當時的那種心情和意境。

  4、當你來到一個景色非常美麗的地方,你會怎樣,心情是什么樣的?

  3、我們邊拍手邊念古詩,讀出這首古詩的節(jié)奏。

  4、我們的詩人還給這首詩,配上了優(yōu)美的音樂呢?我們一起來聽聽吧。

  5、這首詩是描寫廬山的水,廬山除了水很美,山也很美,我們的家鄉(xiāng)是一個山美水美,山清水秀的地方。

  三、結(jié)束部分

  1、復習故事《聰明的烏龜》。

  2、小結(jié)活動情況下課!

題西林壁教案9

  年級:四年級

  課型:新授課

  課時:一課時

  課題: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第十九課《題西林壁》

  教學目的:

  1、借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chǔ)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重難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課時:一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教學步驟

  一、場景設(shè)置

  在教室里懸掛以山為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導入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目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放映廬山錄像)(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么樣?

  生談感想(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2、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并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3、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重點:卷舌音、平舌音)

  4、范讀古詩,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蓜e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guī)則朗誦一遍嗎?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5、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后將這些解釋聯(lián)系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lián)系整首詩的內(nèi)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出示相關(guān)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6、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匯報。

  師:那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7、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lǐng)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nèi)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嶺。

  生觀看錄像。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后,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峰,現(xiàn)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引發(fā)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xiàn),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于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8、分析古詩結(jié)構(gòu),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處于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9、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10、總結(jié)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現(xiàn)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里。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里?

  11、結(jié)束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板書設(shè)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觀察的

  遠近/高低/各不同!崒憽  〗嵌炔

  不識/廬山/真面目,      同,觀

  只緣/身在/此山中!∶骼怼  ⌒Ч

  不同。

  《題西林壁》古詩賞析

  此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jié)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景。

  結(jié)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fā),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jīng)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游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于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zhì)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xiàn)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nèi)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tǒng)一。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lǐng)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里的典型,這就是人們?yōu)槭裁辞О俅蔚陌押髢删洚斪髡芾淼木涞脑颉?/p>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tǒng)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xiàn)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后另辟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额}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題西林壁教案10

  【教學目標】

  要求掌握文中字、詞、句的意思;

  能夠熟練背誦并默寫詩篇,讓學生了解語感對學習語言的重要性。

  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教學重難點】

  通過學習本課讓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教學過程】

  一、場景設(shè)置

  在教室里懸掛以山為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導入

  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目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放映廬山錄像)(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么樣?

  生談感想(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并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重點:卷舌音、平舌音)

  范讀古詩,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guī)則朗誦一遍嗎?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后將這些解釋聯(lián)系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lián)系整首詩的內(nèi)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出示相關(guān)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匯報。

  師:那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lǐng)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nèi)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嶺。

  生觀看錄像。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后,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峰,現(xiàn)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引發(fā)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xiàn),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于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分析古詩結(jié)構(gòu),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處于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總結(jié)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現(xiàn)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里。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里?

  結(jié)束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題西林壁教案11

  教學設(shè)計思路

  (1)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在教學中發(fā)揮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下的交互特征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

  (2)按照網(wǎng)絡(luò)教學模式圖和教學流程圖:情景導入→自主探索→引導探究→歸納小結(jié)→反饋評價→升華提高。

 。3)當學生打開網(wǎng)頁課件時,主頁上顯示與本課有關(guān)的知識廬山和題壁詩,然后在老師的引導下,打開“教學資源”網(wǎng)頁中“欣賞廬山”“古詩理解”“古詩新唱”“悟出道理”等課堂環(huán)節(jié)。

  媒體設(shè)計思路:

 。1)根據(jù)課程學習的需要,選擇并確定主題小組分工等;

 。2)組織網(wǎng)絡(luò)合作學習小組;

 。3)教師提供與學習主題相關(guān)的資源、網(wǎng)址和途徑并指導學生瀏覽相關(guān)網(wǎng)頁;

 。4)根據(jù)需要組織有關(guān)協(xié)作學習內(nèi)容。

 。5)形成作品,要求學生以在網(wǎng)上找到的資料為基礎(chǔ),做一個與主題有關(guān)的網(wǎng)頁,并向全體學生展示;

  (6)教師組織學生通過在網(wǎng)上評價作品,形成觀點意見,達到意義建構(gòu)的目的。

  整堂課步驟設(shè)計如下:

 。1)打開網(wǎng)頁,主頁顯示了與本課有關(guān)的知識,學生自行閱讀,借此引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2)在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下,由教師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景,打開“教學資源”。

 。3)學生進行點擊學習。

 。4)點擊“古詩欣賞”按鈕,然后結(jié)合課本進行“理解古詩”。

 。5)在學習課本的基礎(chǔ)上進行知識拓展。

 。6)小組協(xié)商解決“討論探究”。

 。7)當堂練習,點擊“拓展練習”進行練習。

 。8)升華提高,學生充分活動之后,基本解決問題,進行討論。

  (9)通過網(wǎng)頁展示教材分析。使學生更一步理解知識。

 。10)學生通過不同的知識點進行學習,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延伸。

  教材簡析:

  《題西林壁》這是蘇軾游廬山時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作者通過寫觀察廬山的各種不同感受,提示出一個帶有哲理性的問題。尤其是后兩句詩歷來為人們贊賞。因為作者在人們十分熟悉、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巧妙地說出了一個“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道理。特別是這個道理一經(jīng)作者用詩的形象語言說出,就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是訓練學生欣賞美,感悟美,以及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觀察能力的好教材!额}西林壁》這首詩重在說理,借物喻理,詩中有理。

  設(shè)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變課本為學本,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谝陨险J識,本節(jié)課設(shè)計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幾點:

  1、主體觀。把語文課當作學生學習、發(fā)展語言的實踐活動,強調(diào)學生主動性、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

  2、本體觀。堅持以人的發(fā)展為本,強調(diào)興趣、需要、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開放觀。語文課的形式、內(nèi)容、過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觀點,強調(diào)課內(nèi)閱讀向課外的延伸。

  課前準備:

  (1)師生收集有關(guān)這首詩的資料。

  (2)網(wǎng)頁制作,圖片、音樂、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會本課生字,理解“識”,“緣”,“真面目”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默寫本詩。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倥囵B(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谕ㄟ^對詩句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學習古詩的內(nèi)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具準備:

  網(wǎng)頁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ㄒ唬┘で閷。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卻十分豐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蘇軾的《題西林壁》。

 。ǘ⿲W生介紹蘇軾

  1、有關(guān)蘇軾的自然情況及寫作風格。

  2、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及廬山的有關(guān)情況。

  [通過交流,達到了學習資源優(yōu)化組合。同時課內(nèi)外有機結(jié)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的欲望,體現(xiàn)了大語文觀下的語文教學。] (三)初讀課文,感知美

  師:通過匯報資料,相信你們對作者蘇軾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寫的這首《題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為什么仍被歷代的人們所喜愛呢?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所要研究的。

  1、學生自由反復讀古詩。說說詩中的廬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學生讀后談感受,初步感知廬山的美。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讓學生在反復感受語言文字的基礎(chǔ)上走近廬山,感知廬山的美。]

  (四)分組自學,理解美

  1、根據(jù)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經(jīng)驗,大家說說我們該怎樣學習這首詩呢?(學生說出學習方法,課件出示:讀詩句——解詩意——悟詩情——入詩境)

  2、分組合作,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細讀古詩,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

  [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既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ㄎ澹﹨R報交流,感悟美

 。1)交流第一、二行詩句

  1、學生匯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結(jié)合“橫看”和“側(cè)看”的不同感受,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廬山的“嶺”和“峰”是什么樣子的,抓住“嶺”、“峰”的不同概念體會廬山景象的多變,感悟廬山的美。

  3、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廬山的變幻莫測)

  板書:橫嶺 側(cè)峰

 。2)交流第三、四行詩句。

  1、學生自由表達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針對學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難,結(jié)合辭海中的義項,幫助學生選擇“只”“緣”在詩中的正確意思。

  3、指導朗讀,要求讀出作者感慨的語氣。

  (根據(jù)學生的感知特點,形象認識能較快幫助他們區(qū)分理解。)

  師:為什么同是廬山有時看到的是嶺有時看到的又是峰呢?為何身在廬山,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生沉默)

  師:詩人從橫側(cè)遠近高低去看廬山

  生:詩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廬山也不一樣。

  師: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學們給他鼓鼓掌。

  詩人從不同的位置來看廬山,看到了不同的廬山,還可以按什么的不同來看廬山?

  生:不同的季節(jié),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時間,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氣,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興、傷心。

  師:從不同的時間、季節(jié)、心情、天氣、心情來看廬山,所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所以作者寫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結(jié)果會怎樣呢?

  生:不相同

  師:同一事物觀察的角度不同,觀察的結(jié)果也不相同。真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3)學生根據(jù)詩意繪畫,通過展示內(nèi)化詩意。

  討論探究:那么,怎樣才看得清廬山真面目?集體交流。

  說一說:聯(lián)系實際并結(jié)合詩中所表達的哲理,說說在生活中我們該怎樣看人、看事、看問題呢?、朗讀第三、四行詩句。

  [這樣理論聯(lián)系實際,既深化了對古詩的理解,又提高了認識水平,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性誦讀,表達美

  1、教師語言激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蘇軾,看到廬山峰巒奇麗,云霧繚繞,山中溪水潺潺,鳥語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樣?怎樣讀才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組內(nèi)交流體會。

  3、引導學生談感受,結(jié)合感受進行個性化朗讀。

  4、教師示范讀

題西林壁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兩首詩。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讀背古詩;

  難點:理解詩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啟發(fā),體會作者細心觀察,用心思考的觀察方法。

  三、教學時間:

  2課時

  四、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回憶導入

  1、還記得宋朝著名詩人蘇軾嗎?回憶一下,你能背誦他的哪些作品?(齊背《水調(diào)歌頭》)

  2、今天我們學習蘇軾的另一首詩——《題西林壁》。請大家讀讀關(guān)于蘇軾的生平簡介,讓我們對蘇軾有更多的.了解。(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蘇軾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詩興,寫下了五首廬山記游詩!额}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二、自主學習 合作交流

  1、自由朗讀古詩。(借助課后注釋、課文插圖、詞語手冊自學這首詩,把自己的收獲和理解標注在課文旁邊。)

  2、請各小組推選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導學生弄明白以下幾項內(nèi)容:/article/

 。1)對題目的理解;

 。2)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題(書寫)、西林、壁(墻壁)、橫看(從下面看)、緣(因為);

 。3)對這首古詩詩意的理解。(教師不要強求學生裝的理解完全一致,大體把握詩意即可。)

  三、拓展延伸。體會詩境,感悟道理。

  1、剛才大家通過自學。明白了古詩的大概意思。你覺得這首詩中,還有什么問題是值得提出來大家交流探討的?(估計學生可能會問:為什么作者在這座山中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

  2、出示廬山不同角度的畫面,請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3、討論: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4、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自在此山中”,難道詩人所說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普天下山山嶺嶺,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勢互不一樣?宇宙間事事物物,又何嘗不是立腳之點有別,觀察結(jié)果各殊呢!對于一切事情,如果隱在它的圈子里面,就會不見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所站的角度不同,對事物的看法也會不同。這就是一句格言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5、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遇到過的情況?

  6、小結(jié):詩寫得巧妙別致,深入淺出,充滿智慧,我們讀過以后,仿佛自己也聰明了一些。

  四、朗誦、背誦。

  五、欣賞:

  后來有很多人錄寫了這首詩:請欣賞草書題的《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教案13

  【教材簡析】

  《題西林壁》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云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shù)。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致,卻另辟蹊徑,抓住廬山姿態(tài)談游山感受。前兩行詩寫詩人在廬山漫游,覺得峰回路轉(zhuǎn),目不暇接。橫著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cè)面看,奇峰陡峭;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則是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嶂;所見的形狀、姿態(tài)各不相同。廬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游山西村》是詩人陸游以一個“游”字貫穿全詩的主線,生動地描繪了豐收之年農(nóng)村歡悅一片的氣象和鄉(xiāng)間的風光習俗,刻畫了農(nóng)民淳樸、好客的品性,表現(xiàn)了詩人對農(nóng)村生活的真摯感情。第一、二行詩寫不要笑話農(nóng)人田家的臘酒渾濁不清,豐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盡夠豐盛。一個“足”字,表達了農(nóng)家款待客人時盡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詩寫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疑無路可走,突然出現(xiàn)柳陰深深,鮮花簇簇,眼前又是一個山村!吧礁F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狀難寫之景,又于寫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為千古傳唱的名句。現(xiàn)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無望,忽而絕處逢生,出現(xiàn)新的契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學情分析】

  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jīng)有了學習古詩的基礎(chǔ)和方法,而且學生喜歡誦讀這種節(jié)奏感強烈的古詩。然而,兩首古詩中都有富有哲理的詩句,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故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理解感悟。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

  【教學難點】

  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教法學法】

  解詩題,知作者;抓字眼,知大意;多誦讀,悟詩情。

  【課前準備】

  課件;搜集與作者有關(guān)的資料。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題西林壁》

  一、揭示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復習古詩的學習步驟及學習方法

  學習步驟:初讀感知→理解詩題→理解詩句→品讀悟意境→熟讀成誦

  2.初讀感知

  讀通讀正確: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然后抽讀。

  3.自主識字

  三、朗讀感悟

  1.板書題目,并解題

  [題西林壁]題:書寫,題寫。西林:江西廬山上的西林寺。壁:墻壁。題意是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2.簡介作者:(見附錄)

  3.理解詩句之意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橫看:從正面看。嶺:山嶺。側(cè):從側(cè)面看。峰:山峰。遠近高低: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各不同:各種不同的姿態(tài)。詩句之意:從正面看,廬山是一道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cè)面看,廬山是一座巍然聳立的山峰。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呈現(xiàn)出各種不同的姿態(tài)。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不認識,不清楚。緣:因為。只緣:只因為,就是因為。此山:這廬山。詩句之意:(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自己在這座廬山之中。

  4.再讀詩句,品悟詩意

 。1)作者都是怎樣觀察廬山的?(位置:橫看、側(cè)看;距離:遠眺、近觀;角度:俯瞰、仰望)位置、距離、角度不同,同看一座山在觀察時看到的山的容貌一樣嗎?(千姿百態(tài))

 。2)“橫看”是從哪個角度按什么順序觀看?看了什么?(“橫看”是正面,從“左→右”或從“右→左”觀看。這樣看整廬山就是很高的連綿起伏的山嶺。)

 。3)“側(cè)看”看到了什么?(從側(cè)面時又成了聳立陡峭的山峰。)

 。4)從“遠、近、高、低”不同的位置看,廬山的姿態(tài)一樣嗎?(不一樣呈現(xiàn)出不同的美妙的姿態(tài),氣象萬千,千姿百態(tài),變幻無窮: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則是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障。)

 。5)廬山到底有沒有真正的面目?(應該有)為什么在廬山看不清廬山內(nèi)的真面目?(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5.總結(jié)全詩,體會感情。

 。1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從不同角度觀察,結(jié)果各不相同!蹦闩龅竭^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可以聯(lián)系學過的課文,如《畫楊桃》,幫助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jié)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2)師:這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云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shù)。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致,卻另辟蹊徑,抓住廬山姿態(tài)談游山感受。前兩行詩寫詩人在廬山漫游,覺得峰回路轉(zhuǎn),目不暇接。橫著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cè)面看,奇峰陡峭;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則是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障;所見的形狀、姿態(tài)各不相同。廬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3)中心:《題西林壁》這首詩通過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的哲理: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四、誦讀背誦

  指導朗讀《題西林壁》:“嶺、側(cè)、峰、低、各、同、山、目”要適當延長聲音;“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比如,“遠”稍強,“近”“高”強,“低”又是稍強;或“遠”稍強,“近”稍弱,“高”稍強,“低”稍弱。“真”“只”要讀作重音。

  五、作業(yè)布置

  誦讀并背誦《題西林壁》。

  板書設(shè)計

  題西林壁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題西林壁教案14

  一、教育目標。

  知識和技能:正確讀寫,理解橫、墻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紹,可以正確、流利、感情地讀詩。

  過程和方法:朗讀和體驗,學習作者傳達感情的手法。

  感情態(tài)度和價值觀:感受詩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難點。

  教育要點:理解詩意,感受詩意。

  教育難點:理解不知廬山的真面目,只有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過程。

  (1)引進新課程,激發(fā)知識欲。

  談話導入,談旅行經(jīng)驗,引出問題西林壁

  (2)初讀課文,質(zhì)疑其。

  1.介紹作者。

  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他的文字展望,與蘇轍、蘇寅并稱三蘇。

  2.解決問題。

  問題:寫問題。西林:西林寺。墻:墻——寫在墻上的詩。

  3、教師范讀,糾正字音,明確朗讀節(jié)奏。

  4.教師領(lǐng)導學習。

  橫看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1)橫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

  (2)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明這兩個意思正面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從側(cè)面看是高峻的'山,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出現(xiàn)不同的景哲。

  (3)嶺和峰有什么區(qū)別?(顯示圖像)

  (4)在前兩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樣的感情?

  (5)帶著感情,再讀一遍。

  不知廬山的真面目,只在這座山里。(團隊合作討論)

  (1)學生報告知識緣,教師補充真面目。

  (2)學生報告詩意。

  (3)學生與生活聯(lián)系,談學習后的兩句感覺。

  (4)全班同學帶著情感,一起閱讀整首詩。

  5.總結(jié)。

  報告本課程的收獲可以是手法、感情、內(nèi)容。

  6.配置作業(yè)。

  寫四季廬山,早晚廬山,晴雨廬山。

  7、板書的設(shè)計。

  有點兒。有點兒。

題西林壁教案15

  教學目標

  1、會本課生字,理解“識”、“緣”、“真面目”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默寫本詩。

  2、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學習古詩的內(nèi)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談話:我們的祖國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你去過那些地方?黃山去過嗎?泰山去過嗎?廬山去過嗎?由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贊頌祖國大好河山的佳作,你們都積累了那些有關(guān)這方面的古詩呢?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2、揭題: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跟著蘇軾去游覽廬山,欣賞一下廬山風景。(板書課題)

  二、簡介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三、破詩體,解詩題

  齊讀課題。

  《題西林壁》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在1084年游覽廬山時題寫在廬山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請同學們看古詩下的注釋,這里的“題”是“題寫、書寫”的意思;“西林”就是指“西林寺”;“壁”就是“墻壁”的意思。連起來題目的意思就是“題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好,我們一起來讀兩遍題目。

  三、初讀課文,感知美

  1、請大家自由讀一讀古詩,圈畫出不會讀的字。

  2、指名一學生朗讀,教師明確難字讀音。

  3、聽錄音范讀,學生感知朗讀語調(diào)、停頓、重輕音、快慢等。

  4、請學生范讀。

  5、全班同學跟錄音齊讀,并默記古詩。

  6、全班嘗試背誦古詩。

  四、分組自學,理解美

  根據(jù)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經(jīng)驗,大家說說我們該怎樣學習這首詩呢?(學生說出學習方法,課件出示:讀詩句——解詩意——悟詩情——入詩境)

  探究詩意(指名學生回答后明確):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1、從這兩句詩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廬山呢?

  橫看、側(cè)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板書)橫看是怎么看呢?(引導是正面看,從山前、山后看的意思)廬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橫看就是從東西側(cè)看;側(cè)看就是從山的南端或北端看。

  2、作者從這些角度看到的廬山的景色是一樣的嗎?詩中哪一個詞告訴我們這些景色的不一樣?(不一樣,“各不同”)

  3、好,我們一起大聲把這兩句詩讀一讀,把他們不一樣的感覺讀出來。R讀)

  4、好!同學們,如果有一天我們也去看廬山,除了可以像作者這樣按照橫看、側(cè)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順序來看廬山外,我們還可以按照什么順序去看廬山呢?(討論,舉手回答)(引導學生從時間不同、季節(jié)不同、天氣不同等方面展開聯(lián)想)

  5、同學們真的很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懷著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廬山都是不一樣的,就像我們詩中所說生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運用了“移步換景”的寫作方法,在平時寫景作文中可以試著這種寫作方法。我們理解了前面兩句的意思,再來看下面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闭埻瑢W們自己讀一讀。

  6、誰能用“之所以……是因為……”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生:我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這廬山之中。

  師:誰能反過來說一說?用“因為……所以……”來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學生練說,指名。因為自己身在在這座山中,所以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

  五、匯報交流,感悟美

 。ㄒ唬┙涣鞯谝、二行詩句。

  1、學生匯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結(jié)合“橫看”和“側(cè)看”的不同感受,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廬山的“嶺”和“峰”是什么樣子的,感悟廬山的美。

  3、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兩句詩,讀出廬山的不同姿態(tài)。

  4、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句中三組反義詞(橫——側(cè),遠——近,高——低)的運用,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

 。ǘ┙涣鞯谌⑺男性娋。

  1、學生自由表達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針對學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難,結(jié)合辭海中的義項,幫助學生選擇“只”“緣”在詩中的正確意思。

  3、結(jié)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討論: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從而幫助學生體味詩所蘊含的道理。

  4、引發(fā)創(chuàng)造。引導學生像詩人那樣用詩句說明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5、議一議:從這首詩你能感到作者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

  6、說一說:聯(lián)系實際并結(jié)合詩中所表達的哲理,說說在生活中我們該怎樣看人、看事、看問題呢?

  7、朗讀第三、四行詩句。

  六、作業(yè)布置

  請同學們根據(jù)詩意繪畫,并向大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