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說課稿>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3-02-06 12:05:59 說課稿 我要投稿

【熱門】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本節(jié)課是小學數學三年級北師大版的第八單元,這課是在二年級上冊學習了可能性的基礎上,在二年級已經感受事情的不確定現象,本節(jié)課目的進一步感受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為學生以后學習概率建立一個概念。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不確定的。

 。2)結合具體情況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列出簡單試驗可能發(fā)生的結果。

  2、過程與方法

 。1)創(chuàng)設游戲轉盤和摸球、摸糖及機智問答的情況,讓學生親歷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之分。

 。2)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于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不確定的。

  難點: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fā)生的結果。

  四、說教學策略

  1、說學情

  通過對二年級上冊可能性的學習,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已經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確定發(fā)生的了。

  2、設計理念

  本著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習的理念。設計了一定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于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游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3、教具準備

  乒乓球、轉盤、硬幣、盒子、

  五、教學過程

 。ㄒ唬┗顒右

  老師先點明我們要做一個摸球游戲,讓學生推薦兩名男生,兩名女生到講臺上來,在其中只能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留下來,讓下面的學生都猜,他們誰可能會贏,然后讓學生分別以剪子、包袱、錘和拋硬幣的形的式來決定勝負。在比賽之前必須講清規(guī)則。這時板書課題。

  (二)活動二

  老師和留在講臺上的同學進行摸球游戲,讓下面的學生在練習本上記錄。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讓學生猜為什么另一個同學會總是摸到白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達到師生互動的目的。

 。ㄈ┗顒尤ㄞD盤游戲)

  結合生活實際,說超市正在舉行搖獎活動,讓學生初步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使用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驗可能性的大小是受一定條件的限制。

 。ㄋ模┗顒铀模ㄑb糖游戲。)

  這個游戲是根據老師的口令往盒子里面裝不同顏色的糖,這個游戲以小組活動為單位,讓每個同學都參加,在提要求之前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間,讓每一位學生都動腦想,這個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就是學習了可能性,可能性在生活中的應用,就是對知識的進一步提升。

 。ㄎ澹┯谩耙欢ā薄翱赡堋薄安豢赡堋闭f一說生活中的可能性,進一步讓學生體驗數學就在身邊學習身邊的數學。

 。┛偨Y: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這節(jié)這你有什么收獲?出示學習目標,對照學習目標看一看一自己完成的學習是否完成任務,是否滿意。

  這節(jié)課主要是通過了“猜測——驗證——分析試驗數據“的親歷過程,學生學生身邊有價值的數學。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2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教學課本例1。

  教學目標:區(qū)別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并能正確運用到時機生活中。

  教學重點難點:由直觀到抽象正確區(qū)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教學策略:同圖示法和直觀演示法幫助學生區(qū)別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梢韵茸寣W生說說學了哪些長度單位、哪些面積單位。然后再看圖、畫圖或比劃相應的長度與面積單位,進行對比。除了強調兩種單位的區(qū)別,也應提醒學生注意它們的聯系。如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邊長是1厘米等。區(qū)分了兩種單位的含義、圖形之后,還可以引導學生從應用的角度加以區(qū)別,即讓學生說一說,什么時候使用長度單位,什么時候使用面積單位。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加強記憶的有效措施。一是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是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的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教學例2、例3。

  教學目標:在理解面積意義的基礎上,推導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運用于解決問題中。

  教學重點難點:由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推導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運用所學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策略:沿著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的方向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等內容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比較容易發(fā)現,而且便于展開直觀的操作實驗,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用小正方形拼擺大長方形大正方形中,猜想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在數小正方形中,在觀察討論中驗證猜想,在圖形的變換練習中概括出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再運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學生加深對公式的理解,提高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練習十九的內容。

  教學目標:復習鞏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及對比周長與面積。

  教學重點難點: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源于現實生活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策略:以源于現實生活實際問題為主,通過長方形、正方形周長、面積的對比練習,以及稍有變化的變式練習和引導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的探究練習對本節(jié)內容進行梳理與鞏固。

  第五課時:

  教學內容: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教學例4。

  教學目標:掌握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并運用進率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

  教學重點難點:弄清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的`算理,掌握單位換算的方法。

  教學策略:按1∶1的比例,運用多媒體直觀演示在1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內畫出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導學生根據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推算出邊長1分米即邊長10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再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類推出1平方米與1平方分米之間的關系。

  第六課時:教學內容:公頃、平方千米。

  教學目標:認識公頃和平方千米兩個土地面積單位,了解它們的實際大小,掌握它們之間的進率,會用進率進行換算。

  教學策略:公頃和平方千米兩個土地面積單位比較抽象,為了使學生具體了解1公頃有多大,可以帶領學生到操場進行實際測量,量出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標桿及繩子把這100平方米圍起來,或讓學生手拉手,圍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并向學生說明,100塊這樣大的土地就是1公頃。如果有條件,可以再量出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讓學生看一看1公頃的土地有多大。

  第七課時:

  教學內容:練習二十。

  教學目標:鞏固梳理本單元知識,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策略:先進行基本知識的復習梳理,再結合生活實際設計各種練習,鞏固本單元知識,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3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王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jié)三年級數學上冊關于“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一、溫顧復習,查漏補缺,為本節(jié)課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課堂開始王老師以復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質和特點作為鋪墊,讓學生回顧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有四個直角,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這些知識,還有就是知道周長的定義,為后面計算周長買下伏筆。

  二、情景引入問題導學。

  設計了一個十字繡的圖,長方形和正方形,讓學生計算給十字繡裝邊框需要多長邊框,從而引出問題,開始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三、探究新知,方法多樣,學生為主,總結概況得出結論。

  探究新知時候,給出了長方形的長和寬以及正方形的邊長,讓學生根據剛開始的知識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并小組合作用擺小棒的方法解釋方法,讓學生明白每種方法的原理,尤其是在推出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時,通過擺小棒重復解釋了公式的含義,學生一目了然。后面用同樣的方法推出正方形的周長公式。整個過程教師一直在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最后總結概況周長公式。

  四、教師的鼓勵性語言和提示性語言非常豐富,發(fā)人深省。

  課堂一開始教師就給學生提出了兩條課堂的建議,鼓勵學生上課積極回答問題。課堂也不是的'鼓勵和反饋學生的回答,聆聽別人的建議等等。提示長方形周長公式中的小括號時,也沒有直接說明,而是間接引起學生的關注,印象深刻。

  建議:

  1、長方形周長公式中還有一種2個長和2個寬的計算方法也需要給學生滲透一下,為后面的學習提供幫助。

  2、練習題的設計跳躍性較大,最后一個題難度較大,建議可以拆分成幾個題逐步滲透思想和方法,層層遞進,讓學生更容易掌握。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統計和平均數”是國標本第六冊的內容。求平均數是分析數據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工農業(yè)生產中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績、平均身高、平均產量等等。它既可以反映一組數量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來進行不同組數量的比較。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平均數是作為一種典型應用題加以教學的。而新教材與傳統教材相比,新教材明顯在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概念上加重了份量。因此,設計本課時希望通過具體問題情境的呈現,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讓學生在認知沖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和價值,并啟發(fā)學生探索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并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2、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專用,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fā)展統計觀念。

  3、在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4、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能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三、重難點和教學策略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對策:創(chuàng)設豐富的問題情境,提供學生自主探索的平臺,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數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①出示男女生人數相同,進行套圈比賽的情境,引導學生探索出比哪個隊贏,只要比總個數就可以了。

 、诔鍪镜诙伪荣悾藬挡煌,男生三人每人都套中4個;女生四人,每人都套中3個。讓學生交流看哪個隊贏,比什么?從圖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個,男生準一些,所以男生贏了。明確人數不同時,應該比每人套中的個數;同時討論為什么比總個數就不公平了。

 、鄢鍪镜谌伪荣悎D,先交流看哪隊贏,比什么,明確人數不同比每人套中的個數;接著對比第二次比賽的統計圖,發(fā)現第二次每人套中的相同一下子就可以比出來,而現在每人套中有多有少,讓學生探索有什么辦法可以一下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探索并總結出移多補少的方法,并初步認識平均數。

 、芡瓿蓛傻篮唵蔚挠靡贫嘌a少求平均數的練習,鞏固求解方法

 、萁酉聛硪矔袔妆P蘋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嗎?有信心嗎?

  追問:那么現在該怎么辦?

  探究先合后分的方法。

 、拊趯W生掌握了求平均數的兩種方法后,讓學生口答5組數據的平均數,并探究平均數的范圍。

 、咦詈蟀才帕藥椎谰毩曨}。

  分散難點,逐層深入

  ——對書本原教材改動的設想

  我們每個班中,學生的差異很大,智力、基礎、習慣的不同都是都擺在我們眼前,而有效教學肯定需要面對全體學生,我覺得我們要讓學生面對一個問題一個臺階,優(yōu)等生輕松一躍過去了,中等生稍加努力翻過去了,后進生咬咬牙也能爬過去,給每一個學生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都能享受到通過努力后取得成功的喜悅。

  所以結合本班學困生比較多的.實際情況,我并沒有一下子就出示書本所提供的例題,就是兩組同學人數也不同,每一個同學套中的個數也不同,有多有少。我個人覺得對于我們很大一部分同學來說,直接在這個例題中比哪個隊贏,可能會無從下手,比人數不對、比總個數不對、比男生套中最多的和女生套中最多的也不對。可以說找準應該比較哪個量,既是認識平均數的切入點,也是這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

  所以我把這一例題中找合適的比較量分散在三個比賽情境中,讓學生在不同的情況下分清在什么情況下該比較哪個量,然后再去認識平均數。

  第一次,人數相同,只要比總個數。、

  第二次,人數不同,但男生每人都套中4個,女生每人都套中3個,很明顯每個男生都比女生多套中1個,男生贏了。明確當人數不同時,要比每人套中的個數;人數相同時只要比總個數,(當人比每人套中的個數也行)

  第三次,出示書本例題,人數不同,應該要找每人套中的個數,(當然這里所說的每人套中的個數在沒認識平均數前還不夠規(guī)范)但目的就是讓學生去找一下子就可以比的那個每人套中個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當然,本來是希望通過第一第二次比賽的探索,讓學生在第三次比賽中順利找準比較量,但在實際過程中,那個學生還是去找了總個數去比輸贏,這說明教學設計或者教學實施還有很多不合理不有效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提出來探討。

  平均數課后反思

  張淵

  4月7日,我執(zhí)教了三年級下冊的平均數一課。平均數是統計中一個重要的概念,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數據的能力,為學生打下了認識平均數的基礎,但平均數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又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所以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逐層認識平均數是我教學的主體思路。本堂課教學過程可謂有得有失,但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收獲。

  收獲一:提問需要有效性和針對性。

  1、教學片段:出示男生的套圈成績統計圖。

  師問: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答:圖中有四個人。

  生答:他們分別是李小剛、張明、王宇、陳小杰。

  不難看出,學生的回答遠離了我原先的預設。反思自己的提問,“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是一個比較籠統、擴散的問題,學生回答的人數、姓名也是信息之一。所以提問的針對性、指向性不強難免會讓一部分學生找出一些無關的數學信息。

  改進措施,更換提問說法:“根據圖上的數據,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

  2、教學片斷:

  學生口答完每組數據的平均數后,題目如下:

  234(3)

  468(6)

  267(5)

  507504501(504)

  41620xx(20)

  師問:比較5組數據的平均數,你發(fā)現有何共同之處?

 。ū绢}是讓學生找出平均數的取值范圍)

  生答:每組數學都是從大到小。

  教師的提問同樣非常發(fā)散,有的學生在找每組數據排列從大到小的順序,有的學生在找前后數據之間的差,等等。教師的提問讓學生無處下手,所以出現前后比較的、比較排列大小順序的、比較前后差異的。

  比較程健老師指教的《找規(guī)律》片段:

  出示ppt,思考:

 、倨揭拼螖岛瓦B號張數的關系。

 、谝还矌追N拿法和平移次數的關系。

  同樣是讓學生探究數據之間的關系,程老師的提問開門見山,學生對于探究什么就非常明確,課堂效率高。

  收獲二:加強對關鍵問題的討論

  片段:在計算出男女生各組的平均套圈個數后,

  師問:男女生哪個組贏了?

  生:女生組贏了。因為女生總共套中了16個,男生一共套中了15個。比的總個數。

  雖然在教學本題過程中,已經先問過,比較男女贏應該比哪個,并對應該比較每人套中的個數予肯定,但部分學生原來是想比較總個數,而我對為什么比較總個數是錯誤的卻未加以討論,以致部分同學對該比較哪個量思路還不是非常清晰。所以在教學中,對關鍵問題,怎么想是正確的,為什么?怎么想是錯誤的,為什么?都讓學生討論一下,讓每一個學生都徹底理解透,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收獲三:合理運用媒體,呈現直觀圖像

  片段:男生3人,分別套中了7、5、3個。

  師問:通過什么方法,可以一下子看出每人套中個數的平均水平?

  討論交流后利用課件演示,條形統計圖上7格的移出2格給套中3格的,移完以后,男生每人套中個數相同。利用多媒體的演示,為學生提供了直觀的視覺感官支撐,抽象的平均數在具體的圖像的呈現下變得清晰可見,學生在視覺沖擊下對平均數的認識深刻有效。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教材(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70-76頁內容。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計算它們周長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面積的意義,形成對幾個面積單位的初步感知。運用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體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實的情境中感悟新知,靈活運用。學好這部分內容,為以后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等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提供思維基礎。教材中從學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通過現實生活來體驗面積的含義并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來形成對幾個面積單位的初步感知,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每個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正處在于學習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他們具體形象思維也正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我以學生自己已有的空間知覺為基礎,在教學中安排了大量的觀察、比較、測量、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歷這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真正落實培養(yǎng)和發(fā)展空間觀念目標。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定:

  一節(jié)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chuàng)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fā)展思維。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培養(yǎng)能夠使用適當的參照物比較圖形面積的技能,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過程與方法目標: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增強動手操作、歸納與進行合理選擇的能力。并學會根據物體的大小合理選擇測量單位,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3)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在有趣的學習活動中“樂學”,在實踐操作中感知與體驗面的大小,讓學生積累學習感情,享受在求知過程中的成功體驗。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重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

  難點: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學生認識到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說教法

  根據本堂課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于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學具,以多媒體課件,注意發(fā)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yōu)勢,讓學生真實感受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 2)比較法。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五、說學法:

  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在教學中我切實貫徹新課程理念,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在教學中既重探究的過程又重學得的結果,湛透基本的數學思想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熏陶。

  空間觀念是一個人對周圍環(huán)境和實物直接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的關于物體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的表象。對小學生來說,受到知識水平和認知規(guī)律及生理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讓學生經歷感知再到表象最后到形成概念應用的過程。因此有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動手操作學習法。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讓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團結協作精神。

  六、說教學流程

  恰當的目標,科學的方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關鍵還在于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激發(fā)學

  生學習興趣,盡可能把實踐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成為一個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這樣的教學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ㄒ唬﹦(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學一開始,我出示兩幅面積差別較大的沒涂色的畫,比一比,誰最先涂完,讓學生進行選擇。

 。ㄍㄟ^創(chuàng)設現實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學內容,把學生帶進有趣的數學學習之中,學生在選擇的過程中可直觀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小之分。這樣設計意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探究新知做好鋪墊。)

 。ǘ┏醪礁兄斫饷娣e意義

 。1)學生通過自己找、摸,感受什么是物體的表面。教師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同時板書)

 。2)剛才大家摸的都是什么圖形呢?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圖形呢?

  課件出示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形共有的特點:{首尾相連,它們都是封閉圖形,再讓學生比較圖中長方形和圓形的大小,}質疑:這些封閉圖形也有大小,這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同時板書)

  (3)先由學生自己小結面積的定義,教師再作補充,師生共同得出面積的定義,指出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這里把板書補充充完整。

 。娣e概念的建立學生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因此在教學面積的第一層含義時,我讓學生摸一摸,找一找,充分感覺到“面”的存在,并發(fā)現物體表面是有大小的。再來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比較出封閉圖形的大小,使學生充分體會“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這一概念的具體含義。)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較面積大小,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

  為了讓學生理解引入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

  (1)提問:如何比較黑板的表面和課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觀察法)

 。2)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和練習本封面的面積誰大誰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重疊法)

 。3)比較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拼擺的.方法)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展示是怎樣進行拼擺的,指出要用統一的圖形為標準來拼擺。

  (從觀察、重疊的直接比較法到通過擺圖形的間接比較法,學生自主選擇學具和測量方法,比較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通過投影展示、小組交流、學生互評從而得出“方格大小不一樣,不能比較”、“只有面積單位統一才可以比較出兩個長方形面積大小”。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認知沖突,這樣就使統一面積單位成為學生思維的需要。)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畫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并板書)

  (2)再引導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有物體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學生舉例)

  (3)應用:先估計一張正方形的紙有多大,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來測量到底它的面積有多大?

  (4) 請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來量桌子的大小,學生認為不合適,教師順勢指出我們要用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積單位來量,引出平方分米。并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板書:平方分米)

  (5)如果用1平方分米來測量整個會場的大小,合適嗎?引出平方米,用實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學生先估計黑板表面的面積,教師進行測量。(板書:平方米)

 。ㄈ齻面積單位,我將平方厘米作為教學重點,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把圖象、聲音、文字等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結合學具,引導學生量一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邊長,摸一摸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大小,閉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一找面積與它相近的物體,先估一估再測一測一張綠色長方形的面積有多大。整個過程,有觀察、有想象、有聯系實際、有動手操作、有實際運用,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概念的形成過程。教學平方分米、平方米時,則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猜一猜,想一想,在找、看、估等輕松的活動中,建立正確的面積單位表象。)

  (四)區(qū)別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1.投影出示例題。

  比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圖形,有什么不同?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說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圖形的不同點。

  2.移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藍紙,并出示1分米長的紙條,讓學生比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在1平方米白紙的下面出示1米長的紙條,讓學生比較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

  3.小結: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長度單位,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積單位,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是不同的計量單位。

  [通過直觀比較,揭示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本質區(qū)別。]

  5.做一做。

  根據下面的測量要求,說出用長度單位還是用面積單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課桌面的寬______________

  教室門的高______________

  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三)區(qū)別周長和面積。

  1.提問:周長與面積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單位呢?

  2.小結:周長是指圖形一周的長短,面積是指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周長可以拉成一條線,面積卻不可以。我們可以說:“周長一條線,面積一整片!

  [這兩句話便于學生區(qū)別和記憶。]}

 。ㄋ模、反饋練習,深化認識

  為了使學生區(qū)分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會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計量單位,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圖形。

  {(1)面積是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積是16平方厘米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2.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單位名稱。

  數學課本長20__________;

  一塊手帕的面積是4____________;

  鉛筆盒長19____________;

  一所學校的面積是500__________;

  課桌高70______________;

  小紅的身長是125______________。

  3.下圖的正方形分成甲、乙兩部分,下列哪句話是對的?

  {(1)甲的面積比乙的面積大。

 。2)甲和乙的面積相等。

 。3)甲的周長比乙的周長短。

 。4)甲和乙的周長相等。}

  [這組判斷題,有助于學生比較和區(qū)別周長的面積的不同含義,建立清晰的概念。]

 。柟叹毩暡糠质鞘箤W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的重要階段。通過想一想、說一說、議一議,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所學知識展開想象,達到活躍思維、發(fā)展個性,使信息反饋的創(chuàng)造性和深刻性達到新的境界。)

  板書設計:

  面積和面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七、教學建議:

  1、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

  2、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3、讓學生探究,主動獲取結論。

  4、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6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觀察物體》的第一課時《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打算分如下幾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課前談話。

  今天,有這么多的老師來聽課,哪位小朋友愿意來作一下自我介紹?(由學生自愿上臺介紹)

  這時師肯定:面對大家,落落大方,真不錯!我們跟人打招呼就應該這樣正面對著別人。還有哪位小朋友愿意上來作一下自我介紹?(再請一位學生上臺自我介紹)

  師再次肯定:非常自信的正面對著大家,真是一個好孩子。這時老師站在一側說:你能轉過身來讓老師認識一下嗎?并問其他學生:現在你們看到的是他的哪面。 (側面)。

  這一課前談話的設計,不僅能消除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而且能讓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有一個初步的感知,為新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第二步.導入新課。

  首先談話:以前上課都是一個老師在講,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改變一下方式,老師準備請張老師跟我一起來和同學們上課,大家歡迎嗎?(歡迎)那么請看錄象,從而引出張老師上課的導入片段:美術上畫同一物體楊桃,卻得到了不同的畫面,你能解釋這種現象嗎?引導學生復習舊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物體時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這是我們以前學習的觀察物體,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觀察物體,從而導入新課。

  第三步.探究新知。

  1、認識書柜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帶領學生觀察教室的書柜。提問:你能指出書柜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接著我組織學生觀察教室里的書柜并討論哪里是正面,哪里是側面,哪里是上面。最后,再由張老師總結:一般情況下,有門的是正面,左右的面叫側面,柜頂上的一面叫上面。

  (從學生熟悉的教室場景入手,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練習

  播放錄象:生活中有許多類似圖書柜的物體,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哪里是他的正面,哪里是他的側面,哪里是他的上面。下面我們就來看想想做做一,你能指出洗衣機和冰箱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接著由我組織學生討論完成并談談是如何思考的。最后再由張老師總結,拼出圖形。

 。ㄟ@樣的演示既清晰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體現了從直觀逐步抽象過度的過程,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3、認識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拋出疑問洗衣機,冰箱的上正面、側面和上面是相對固定的,不受位置的改變而改變,那么長方體模型我們該如何確定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呢?接著組織學生同桌討論交流,由于觀察的方法不同,學生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需要對其進行觀察的指導。我就適時請出張老師對學生進行觀察的示范、指導,并完成想想做做3你能說出下面正方體、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再次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交流。接著由張老師作出總結并提問:桌上這個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又各是什么顏色的嗎?改變它的位置你還能說出來嗎?最后再由張老師來總結:觀察者的位置不變,改變物體的位置,觀察到的圖象也會發(fā)生改變。

  4、練習

  首先播放錄象:出示圖書柜圖,問:這兩幅圖分別時誰看到的?各看到了幾個面?

  學生判斷,并在小組里說說理由后組織學生下位觀察驗證自己的想法。

  最后由張老師總結:觀察者站的高矮不同,觀察到物體的面也會不同。老師的個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圖書柜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而學生個子矮,她只能看到圖書柜的.正面和側面,看不到圖書柜的上面。

 。ㄟ@個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猜想、驗證,得出結論,不但解決了本課的一大難點,同時也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5、活動。

 。1)觀察文具盒。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文具盒,先坐著觀察,再站著觀察,然后下位從不同方位觀察并思考: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個面?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兩個面?在什么位置能同時看到三個面?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先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再讓學生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想法。最后總結:因為正方體、長方體每兩個是相對的,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正面就看不到后面,看到了左面就看不到右面,所以最多只能看到3個面。

 。2)觀察正方體。

  觀察正方體,從它的正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圖形?從它的側面看呢?上面呢?為了能準確的研究,先請張老師進行觀察前的指導然后再組織學生按老師示范的方法觀察、活動。最后還是由張老師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從正方體的每一個面觀察得到的圖形都是正方形。

 。3)觀察兩個正方體。

  同桌兩人合作,用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橫著擺成一個長方體,再從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看一看。說說分別看到的是什么樣的圖形。同桌兩人討論,說說你是怎么思考的?然后由張老師總結。

  (4)游戲拍照片。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提出拍照片的要求:(1)只拍到粉筆盒的正面;(2)只拍到粉筆盒的正面和右側面;(3)粉筆盒的正面和左側面和上面都要拍到。緊接著組織學生討論:你覺得該站在粉筆盒的哪面拍呢?說說你的想法。然后再組織學生活動驗證。

  第四步.全課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觀察了物體,你有些什么收獲?請大家課后找一些物體,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觀察,看看各能看到幾個面,說給別人聽一聽。說到這里老師想到了一首詩《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古詩是什么意思呢?聯系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想一想,也可以請教你 的爸爸媽媽。

  以上是我對這節(jié)課的一些思考,敬請各位評委批評指導。謝謝!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分數的初步認識”《幾分之一》。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使學生認識、讀寫幾分之一的數,會比較大小。2、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其中我把“認識、讀寫、比較大小”確定為本課的重點。把“理解含義”確定為本課的難點。

  二、關于教法、學法

  教學中,我采用“問題解決式”的教學方法,力求知識讓學生自己學會。同時利用、圖形等輔助教學。

  下面,我就把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展示給大家。

  三、教學流程

  (一)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復習導入,計劃2分鐘完成。首先我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秋節(jié)吃月餅導入復習。我是這樣導入的:中秋節(jié)的時候你們吃月餅了嗎?今天啊,老師也帶來了一些月餅,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們愿意嗎?(出示復習題)①把4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②把2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③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從而引出課題:這半塊月餅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數應該怎樣表示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幾分之一”。(板書、齊讀課題)

  【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切入,既激發(fā)了興趣,又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ǘ┑诙䝼環(huán)節(jié)探究新知,計劃用20分鐘完成。

  1、第一個步驟自主探究。我出示自學指導:①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②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③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④先自己看書自學,想一想,填一填,再和同桌說一說。(時間3分鐘)

  【自學指導的設計,能夠更加明確地引導學生自學!

  學生自學過程中,我要深入其中,了解學情督促自學,為匯報作準備。

  2、第二個步驟匯報交流,①我組織學生逐題匯報,并借助幫助學生理解1/2的含義: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1/2。(板書)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說理訓練,通過練說、指名說、互說等形式理解的1/2含義。

  ②接著引導學習讀寫。重點強調書寫順序,并介紹各部分名稱及讀寫方法。1/2讀作二分之一(板書)。

 、1/4、1/3的認識方法與1/2基本相同,但要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自主理解1/4、1/3的含義。(我適時板書)

 、芙酉聛碓O計了一個拓展練習:舉出生活中幾分之一的數,說說它的意義!臼箤W生知道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用幾分之一的數來表示,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最后進行小結:像1/2,1/4,1∕3,這樣的數都是分數。(板書)

  3、第三個步驟動手操作。共設計2個操作活動:①第一個活動按要求折出一個長方形的1/5,并涂上顏色。②第二個活動拿出喜歡的圖形,折出幾分之一涂上顏色。

  【這個環(huán)節(jié)將例1和例2的活動進行了有機的整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分數的含義!

  匯報時組織學生到前面邊演示邊匯報,并貼在黑板上,觀察不同的折法,異中求同。

  4、第四個步驟比較分數的大小。(5分)

  出示例題【引導學生借助實物比較分數大小,并總結規(guī)律:分子

  是1的分數,分母越大,分數越小!

  【以上就是探究新知,也是本節(jié)課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我采用想、說、折、比等活動強化重難點;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說來強化思路,培養(yǎng)思維能力!

 。ㄈ┑谌齻環(huán)節(jié):鞏固提高,計劃10分鐘完成。

  我設計了3組練習題

  1、看圖寫分數2、判斷對錯。3、寫分數,比大小。

  【通過各種不同層次的練習,鞏固本節(jié)課知識!

  (四)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本課總結(2分鐘完成)

  【讓學生談收獲,總結歸納本課的內容!

 。ㄎ澹┑谖鍌環(huán)節(jié):課堂作業(yè)(5分鐘完成)

  【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1、填一填:1/5讀作( ) 三分之一寫作( )

  2、比大。1/4()1/5 1/6() 1/3

  最后設計了一道思考題【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發(fā)展!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8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下面我和大家匯報一下我的設想,我主要從教材、學情、教學流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這五個方面來談一談。

  一、說教材(課件)

  1、教學內容: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77、78頁的內容。

  2、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在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知道了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fā)展上的一次飛躍。(課件)長、正方形面積與面積是類屬關系,統一面積單位和用面積單位密鋪則是探究長、正方形面積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方法。本節(jié)課教學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整個小學階段平面圖形面積的教學。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面積等。這些平面圖形面積的求法都是在計算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推導的。所以,這節(jié)課又是小學階段平面圖形知識的重點。教材蘊含了數形結合、不完全歸納的數學思想。

  3、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對本節(jié)課是這樣表述的: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學習目標:(課件)

 、僭趧邮謱嵺`過程中,通過猜想、操作、分析、驗證,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谠谛〗M交流活動中,通過討論、觀察、發(fā)現,準確歸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墼谟嬎愫徒鉀Q問題中,熟練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茉趯嶋H操作中,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學重、難點、關鍵(課件)

  教學重點:會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體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及公式歸納。

  教學關鍵:借助學具操作,找出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的關系。

  為了突破重點,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得出采用讓學生人人動手拼擺,列表觀察,分析推導的方法進行。

  5、教學準備:(課件)

  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個、方格紙、實驗記錄單、課件(課件)

  二、說學情

 。ㄒ唬⿲W生情況

  美國的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這樣一句話: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情況的掌握與分析。三年級學生(8、9歲),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樂于探究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但是學生還缺乏實踐經驗,需加以引導進行學習。

  本節(jié)課學生學習應具備的入門技能是:要理解乘法意義、面積的意義、常用面積單位,以及用面積單位測量一個圖形面積方法的。根據圖列出乘法算式。這些為學生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奠定了知識和技能基礎,但學生具體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過程中,還可能存在以下學習困難:(課件)

  1、忽視了用什么測量面積?為什么要用面積單位去測量?

  2、部分學生不能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測量面積的表象。

  3、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容易混淆。

  4、學生對長方形的面積為什么是長乘以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5、保留概念可能認識不到位,保留概念是指物體不因大小、方向、位置的改變而改變,這是測量的基礎。(課件)

 。ǘ┙谭ê蛯W法

  《數學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活動不能簡單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我班的學生對數學有較濃的興趣,思維較活躍,好動,想像豐富,善于發(fā)表個人觀點,敢于創(chuàng)新,動手能力較強。所以我在教學中,根據他們的特點,(課件)我主要采用操作法、觀察法、發(fā)現法、討論法、演示法。同時借助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質量。

  古人說:授人以魚,僅供一餐之需;而給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因此,(課件)在本節(jié)課我指導學生自主探究,觀察發(fā)現,歸納總結等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說教學流程

  通過對課程標準、教材內容的把握、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主,我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一條主線、兩個重點、三個“一”、四個環(huán)節(jié)。(課件)一條主線即始終以活動探究為主線;(課件)兩個重點: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交流發(fā)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面積計算公式;(課件)三個“一”即教學過程中的用到的“猜一猜、擺一擺、驗一驗”;(課件)四個環(huán)節(jié)即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動手操作,探索新知、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總結反思,深化認識。具體環(huán)節(jié)如下:(課件)

 。ㄒ唬、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激發(fā)學生興趣,為了跳出陳舊的數學課單純講知傳道的框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的快樂。在新課伊始,我結合生活實際設疑導入,讓學生在一個生動的教學中開始探究活動。

  首先,我用課件出示烏龜和兔子比賽畫畫的圖畫,問學生,你能想辦法比較出他倆誰畫的面積大一些嗎?有的同學說放在一起比較,有的說用面積單位去測量,這時我就追問:如果想知道游泳池的面積、學校操場的面積也用面積單位去測量,你們覺得可以嗎?為什么不可以,這樣就引起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是呀,用面積單位去量長方形的面積在實際生活中太麻煩,也是行不通的,怎么辦呢?這樣就引出了一個數學問題:應該尋找一個簡便的計算長方形的面積的方法,從而引出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長方形面積的計算。(課件)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猜想

  學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興趣,可是不能沒有目標的去探索,那樣只會事倍功半,甚至沒有結果,這時我讓學生大膽猜想,形成統一的認識,使后邊的

  探索和驗證活動有了明確的目標。請看視頻,(課件)

  這里我為學生了一組感性學習材料,適當進行啟發(fā),使學生的思維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學生憑著對學習材料的直接反應作出了大膽的設想。避免了學生盲目的猜測,同時又喚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究知識的欲望。當學生發(fā)現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寬時,老師問:是不是所有的長方形的面積都可以用“長×寬”計算呢?同學們想不想親自動手去驗證一下,這樣再次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圍繞猜想,驗證猜想。(課件)

  2、驗證

  學生形成基本的猜想后,我就把課堂大量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開展有針對性的數學探究活動(驗證長方形的面積=長×寬),請看視頻,(課件)

  教學《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課前,我在四年級挑選了兩個班(60人)進行了一次調查問卷。l、長方形面積=?正方形面積=?2、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為什么是長乘寬?調查的結果令人吃驚:70%的學生能正確回答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25%的學生回答是周長計算公式。5%的學生不知道。對于第二個問題,幾乎沒有學生知道為什么。在三年級時,我們已經教過這一章的知識,而且進行了大量的訓練,為什么只有70%的學生記得結論?為什么幾乎沒有人能夠回答出長方形的面積為什么是長乘寬呢?

  顯然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過于重視知識結論的獲得,而對于知識獲得的過程則顯得輕描淡寫,知識的意義并沒有完全讓學生真正理解。(課程標準)那么對于本節(jié)課來說“真”理解就不僅是能夠描述出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更為重要的是要能夠描述出為什么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長乘寬。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學生通過一次實驗而發(fā)現的,是不能成為科學發(fā)現的結論,還必須通過"驗證"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明白在任何一種發(fā)現活動中,新的認識、新的結論不能盲目、劃率地斷言,必須要有充分的科學依據。在活動中,我既不像過去那樣告訴學生怎么動手去驗證,讓學生做機械的操作員,不是隨意放開讓學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機的結合,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從不同的途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但讓每個學生自主參與驗證活動,而且使學生在經歷觀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動過程中解決問題,發(fā)展空間觀念和論證推理能力。我設計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既滲透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的嚴謹科學態(tài)度。

  3、歸納

  請看視頻,(課件)

  結合擺的過程,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總結長方形面積公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樣實現了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轉化,讓學生接受了一次不完全歸納思維方法的熏陶,符合幾何初步知識數學的課堂教學結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時讓學生盡情享受猜想成功的喜悅,從而激勵學生自覺地大膽猜想、探求知識的奧秘。

  4、轉化

  學生理解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我設計了一道看似平常無奇的練習:(課件)長是9厘米、寬是6厘米的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然后課件演示:長是9厘米、寬是6厘米的長方形的`長不斷縮短,我不斷加速地拋出一個個同樣的問題:此時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當長方形變成長:6厘米,寬6厘米時,學生們發(fā)現這時長()方形4條邊相等,它已恍然是一個正方形。從長方形巧妙地變成正方形,我利用了長、正方形的關系,把抓住了知識中的生成機遇,使學生既容易水到渠成地歸納出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又體會到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共性和差異,又一次把探索知識的機會給了學生,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三)、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俗話說的好:“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過練習。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也要通過一定的思考練習,課程標準提倡練習的有效性。對此,我非常注意將數學的思考融入不同層次的練習之中,很好的發(fā)揮練習作用。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有了明確認識以后,(課件)讓學生自己解決課前提出的烏龜和兔子誰畫的面積大的問題。另外我安排相應的練習題,練習題的設計由易到難,采用闖關游戲的方式進行,(課件)最后出示有一定難度的綜合拓展題目作為作業(yè),(課件)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走出課堂,期待下一課的到來。通過一系列的練習,使學生不但鞏固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數學思維得到不斷的拓展。(課件)

 。ㄋ模┛偨Y反思,深化認識。

  最后,教師以提問,學生自行小結的方式結束:(課件)這節(jié)課你學到什么知識?是怎樣掌握的?這一部分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我在進行補充,使這一節(jié)課的內容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采用的了師評、互評、生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我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習熱情的評價,以此發(fā)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總之,本課教學從實際生活引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注重學生的信息反饋,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綜上述,本節(jié)課的設計理念是讓學生大膽猜想公式——驗證公式——歸納公式——運用公式。首先思起源于疑,讓學生敢于提出猜想,圍繞猜想,教師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圍繞著一個個問題自主合作學習,探索出真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驗成功的快樂。(課件)

  四、說板書設計

  本節(jié)課的板書主要圍繞這節(jié)課的兩個重點內容,在揭示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時直接板書公式,讓學生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起到突出重點的目的。(課件)

  五、說教學反思

  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這是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的一句名言。反思是教師必備的意識和行為。我認為本節(jié)課的設計特點是:(課件)力圖體現:課堂教學“人本化”,讓學生思動、手動、口動、互動。學習方式探究化,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獲得新知。授課后我還將反思:(課件)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探究活動的設計是否合理,學生認知還存在哪些問題等,以利今后改進。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學內容

  這一單元的教學是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長度觀念。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與厘米,已經了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測量問題。因此,學生還是具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的。教材提供的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通過情境圖,將學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圖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題。接著,展示學生比較熟悉的運動場400米跑道上運動的場景,目的是讓學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創(chuàng)設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直接經驗,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依據課標要求和具體的教學內容,體現三維目標的整體落實,我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位于:

  1、 認識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

  2、 使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之間的簡單換算。

  3、 識千米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估算能力和實際測量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發(fā)展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學生學習重點是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而整個學習活動也都是圍繞這個重點展開的。

  二、說設計思路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fā)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為了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在設計《千米的認識》的教學時,我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活化教材,體現數學思想。

  教材通過一個標準跑道來認識1千米(400米一圈,2圈半就是1千米),備課時,我問自己:如果我這樣講了,學生是不是就認識了1千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看見教材后面的做一做安排學生在學校操場上走一走去實際體驗1千米的時候,我決定把這一部分糅合到新知識的教學中,分三階段進行,使學生對千米的認識豐富立體化。同時使學生在解決舊問題中不斷生成新問題,而就在新舊問題交織的過程中滲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辨證思想,學會解決問題的數學解決方法。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口算乘法》是九年義務教育新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P68~69的內容。

  2、學情分析: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熟練地掌握了表內乘法,能夠正確地口算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觀察、探索、分析的能力,在嘗試的過程中總結出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對于學生來講,有了前面已有的知識,在一定情境創(chuàng)設的探究過程中來研究本節(jié)課的內容,學習新知識會感到輕松愉快、興趣盎然。

  3、教學目標:

  一節(jié)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chuàng)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fā)展思維。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

  4、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探索發(fā)現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的互通之處,并能熟練運用進行計算。

  二、說教學策略

  1、設計理念:新課程標準要求,知識要由學生自主建構,數學要體現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索,而老師扮演的角色是組織引導學生發(fā)現,讓學生成為發(fā)現者、探索者。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互動學習把新知納入舊知。

  2、說教法

  在教學思想上努力體現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活動之中。在教學中著力已有的知識著手,既為學習新知識做好準備,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算速度和正確率,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在算一算、練一練的過程中學會了知識,引導學生比較、討論,在嘗試、探索、練習過程中能總結出口算乘法的簡便方法。我利用了情境教學法,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內在的求知需要,教者只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求知需要,激活他們的內在潛能,喚醒他們的覺悟,發(fā)展他們的個性,啟迪他們主動思維,才能更好的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3、說學法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先放手讓學生嘗試,探討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適時組織討論、交流,認完善學生對計算過程與算理的理解。

  三、說教學流程

  恰當的目標,科學的'方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關鍵還在于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盡可能把實踐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成為一個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這樣的教學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ㄒ唬、復習鋪墊,引入新課

  通過搶答、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復習,為學生學習新知做了必要的鋪墊。本節(jié)課重點是學生能說出口算時的算理,這些復習題就是為學習重點做鋪墊。

 。ǘ、創(chuàng)設情境,探究新知

  教學時教師先出示游樂園的場景圖,通過學生觀察主題圖后,自己提出用乘法計算的問題,由問題列出10乘幾這一新授內容,而不是由老師給出問題和例題,而是完全是由學生主動提供的。在教學完10乘幾后,學生在初步掌握了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后,然后用學生自編的題目展開教學,擴大學生的學習自主權,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在學習獨立思考乘法的方法時,給學生留下獨立思考的空間,

  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方法獨立解決問題,并進性討論與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學生能夠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

  學生在試算20乘幾時有的直接算,有的用加法列式計算,有的口算,有的筆算,計算的正確率和計算速度也隨之變化。教師則及時結合實例,展開討論:怎樣使計算正確率更高而且計算又方便呢?讓學生感悟出口算與筆算的聯系及各自的特點,從而在鼓勵學生計算方法多樣化的同時,又注重計算策略的優(yōu)化選擇?偨Y歸納得出結論。在解決共性問題時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作到引而不牽,放而不縱。

  (三)、練習應用,鞏固提高

  在練習設計中我設計了基本達標練習,推進練習,鞏固應用以及拓展思維等層次性的變化,力求講究層次化、趣味化、彈性化。同時溶入趣味性,如搶答,游戲,競賽等形式,使學生做得愉快,練得開心!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梳理,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對在獲取新知中體現出來的數學思想方法策略進行反思,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五)、說板書設計。

  至于本節(jié)課的板書,我致力于條理清晰,簡明扼要。

  板書設計: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

  20×2=40(元)

  2個十×2=4個十就是40

  30×3=90(元)

  3個十×3=9個十就是90

  整節(jié)課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充分體現了新課準中數學的生活性,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等新理念,使學生愿學、樂學。讓學生在歡快、愉悅的氛圍中獲得大量的知識,提高各種能力。這一課經過學生的自主探索,教師的有效引導,我相信一定會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謝謝!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認識幾分之一》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的,在這之前,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還沒有接觸過分數,從整數到現在的分數,對學生來說不僅是知識面的擴展,更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同時,它有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要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分數知識打下初步的基礎,也為今后學習小數提供必要的條件。如何讓學生能盡快地建立分數初步的概念和意識,在這里顯得尤為重要。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練習,使學生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yǎng)勇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并讓學生在經歷數學的過程中,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認識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學難點: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四、教法、學法

  1、力求體現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努力做到使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學生展開。

  2、以活動為主線,以動促思。

  針對兒童好奇,好動的特點,教學中讓學生折一折、看一看、涂一涂、議一議,使學生以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鼓勵學生多做、多想、多說,同時努力使整堂課順著學生的思路不斷地進行調整,使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過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體驗樂趣,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

  3、從生活出發(fā),為學生創(chuàng)設探究學習的情景,并使學生的自主探索在時空上都得到保證。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盡情地表現自我,發(fā)現自我,發(fā)展自我。

  五、教學具準備

  蘋果,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圓形、長方形紙片,彩筆、繩子、課件。

  六、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首先,把4個蘋果分給2人,可以怎樣分?如果分得較公平,每人分幾個?(老師要強調平均分),接著再把2個蘋果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幾個?最后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幾個?教師演示后,提問那半個蘋果怎樣表示呢?這樣自然而然的引入課題認識幾分之一

 。ǘ﹦邮植僮鳎剿鹘涣鳎@取新知。

  1、認識二分之一

 。1)找生活中物體的一半,用自己準備的圓形紙片、正方形紙片、繩子、長方形紙片找一找,說說是怎么找的。(小組合作交流)

。2)演示匯報,并介紹二分之一的寫法和含義。

  (3)在自己折的圖形中找到二分之一,寫一寫,再說一說它表示什么?

  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從物體的一半出發(fā),溝通一半與新知1/2的聯系,有助于學生初步理解分數,從而為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認識四分之一。

 。1)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4人,每人又分到幾分之一呢?用小組里的圓形平均分給本組4個同學,并將名字寫在自己的一份上。(動手操作)

  給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他們自己動手分圓形,體驗自己分到了多少,在相互合作中去感悟、去比較、去解決新問題。將學生提升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的參與意識,強化學生的思維。

  (2)實踐活動。拿出準備的正方形,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并涂上顏色,看誰的折法多。(展示成果)

  展示小組合作的作品,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體現個性的良好時機,使學生的觀察、思考、語言表達能力得以發(fā)展。

  (3)出示主題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游樂園的小朋友們都在干什么?你發(fā)現哪里有幾分之一?(指明回答)

  3、比較分數的大小

 。1)老師可充分利用例3的直觀圖,制成課件,引導學生說出比較的過程,同時讓學生準備兩個大小相同的圓片,先用一個圓表示出二分之一,再用另一個圓表示出四分之一,隨后進行比較。

 。2)在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直觀觀察,體會到:同樣大的圖形分的分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這樣的規(guī)律,從而到幾分之一與幾分之一它的大小比較的方法。

  (三)綜合實踐,鞏固運用

  1、做一做第一題,可讓學生獨立完成,在進行交流。

  2、做一做第二題,共安排了兩組幾分之一的分數進行大小比較,鞏固了例3的知識。

  3、用長方形或繩子折一個喜歡的分數,介紹給本組同學。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緊緊圍繞本課重點,分層練習,這些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練習既有知識性,有趣味性,又有創(chuàng)造性,還呼應前面的看圖寫數預賽,達到了理解教學內容,真正認識幾分之一的目的。特別是開放練習,思維空間大,為學有余力的小學生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

  (四)總結評價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又學會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

  這一環(huán)節(jié)既是對學習內容的回顧,又讓學生進行了反思與評價,獲得了情感上的滿足。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2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您們好!

  我叫XXX,來自XXX小學,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時《平行四邊形》。

  一、說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所選擇的說客內容《平行四邊形》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是今后繼續(xù)學習平行四邊形和其他空間圖形知識的基礎,對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新課標》將以往的“幾何”拓展為“空間與圖形”,要求學生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fā)展形象思維,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認識平行四邊形,感悟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2)通過動手操作與實驗,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初步的空間觀念。

 。3)創(chuàng)設互相協作的學習情境。

  3、教學重、難點: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 , 感悟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4、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三角形和長方形的框架。

  學具:平行四邊形、圖釘、硬紙條、釘子板、方格紙、長方形紙和剪刀等。

  二、說教法

  運用直觀手段獲得的表象容易使學生感到形象清晰鮮明、生動有趣。教法上我以觀察教學法、練習法為主。

  三、說學法

  這節(jié)課我始終貫徹主體性和活動性的教學思想,讓學生運用互相討論法、嘗試練習法進行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知

  首先出示教材主題圖進行導入:從圖片中你們能找到哪些四邊形?復習四邊形的特征。接著引導學生觀察推拉門上的四邊形并提問:你們認識這樣的四邊形嗎?通過樓梯扶手、推拉門,揭示課題,引入平行四邊形的學習。

  2、動手實踐,感知特征

  課堂教學的好壞,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學生的發(fā)展有無,都要一一通過練習進行檢驗,這個環(huán)節(jié)我結合課本練習,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索。

  基本練習:畫一畫

  課本39頁第2題:要求在方格紙上畫一個與原圖同樣的平行四邊形,加深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特征的認識。

  3、交流總結

  說一說這節(jié)課你收獲了什么?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第七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加減法以及對小數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在今后的生活及進一步學習中都廣泛的應用,所以掌握這部分內容為學生以后學習及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根據本節(jié)課的地位及要求我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并結合生活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經歷一位小數的加減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過讓學生試算小數加減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嘗試精神。

  4、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學生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情感和團結合作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使學生學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并根據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如何列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尤其要注意小數點對齊。

  二、說教法

  這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討論、發(fā)現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觀察計算、探究、討論、比較等方式自由的,開放的去探究,發(fā)現,去“再創(chuàng)造”新知識。

  三、說學習方法

  1、自主學習的方法:教學例3、例4時,讓學生通過自學,根據問題層層深入探究,歸納和判斷,得出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計算、觀察、發(fā)現的方法:在講解計算法則時,讓學生自己算,自己發(fā)現。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合作學習的方法:<<課程標準>>引導下的學習十分重視學生間的合作交流,在做習題的時候,讓學生合作交流,不僅有利于發(fā)揮集體智慧,而且培養(yǎng)了表達能力,協作能力。

  四、說教學流程

  1、鋪墊遷移,生成問題

  復習整數加減法及其列豎式計算,目的是通過讓學生回顧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以便學生將這些知識遷移到小數加減法中來,為本節(jié)課學習做好鋪墊。以去商店買商品為話題,讓學生談買東西、花錢、算帳等生活的事情,目的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為下面觀察情境圖提出問題打下伏筆。

  2、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引領學生探究,明確思路

  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觀察畫面,提出問題,不僅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感悟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和提問題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獨自嘗試小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通過學生討論交流讓他們各抒己見,發(fā)揮小組學生集體智慧。

  3、巧編練習,逐步優(yōu)化

  設計多樣化的練習,以教材為依據,以學生實際為出發(fā)點,以學生接受能力為尺度,挖掘問題的多向性,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使每個學生都成為探索者、創(chuàng)造者。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4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

  我是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分數的初步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設計以及板書設計六個方面說說我的教學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三年級第六單元第一節(jié)的教學內容,主要講了明白什么是分數,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正確地認、讀、寫簡單的的分數等知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們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來學習的,它為進一步學習比較分數的大小和分數的加減運算有重要的鋪墊作用。

  三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善于學習,愛好展示,善于發(fā)言,課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教學活動。

  二、教學目標(針對新課標的要求與教材內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能正確地認、讀、寫簡單的分數。

  2、能熟練地根據圖表表示分數,根據分數涂寫表格。

  3、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針對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我確定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正確地認、讀、寫簡單的分數以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是重點。

  合作探究理解分數的意義是難點。

  四、教法學法(根據本節(jié)課教材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采用了如下的教法和學法)

  主要教法有:創(chuàng)設情境法、啟發(fā)式教學法、精講點撥法。

  主要學法有:自主學習法、小組討論法、展示探究法。

 。ㄔO計意圖:課堂上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討論、展示探究,充分利用啟發(fā)式教學,鼓勵學生動手、動腦、積極思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倡導者和引領者。)

  五、教學過程(我下面重點說一下具體的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教師首先運用多媒體出示人成長的動畫圖,人的成長都經過胎兒、嬰兒時期,最后發(fā)展為成人,大家仔細觀察胎兒、嬰兒、成人的三幅圖片,不同時期頭部和其他部位占整個身體的比例一樣嗎?你能提出什么問題?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懸念,自然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學生對自身的成長充滿好奇,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并設計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自主探究一:仔細觀察胎兒時頭部占整個身體的多少?怎樣表示?

 。ㄏ茸寣W生獨立思考,同桌交流交流,教師巡回指導。)

  經過學生的認真思考和交流,

  有的學生說:胎兒時頭長占整個身長的一半。

  也有的學生說:胎兒時頭部占整個身長的1/2。讀作二分之一。

  教師及時鼓勵,并板書1/2,強調讀法。

  接下來教師設計了做一做、議一議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動手、動腦,小組交流討論。

  做一做:將事先準備好的長方形紙片和圓形紙片怎樣折才能得到整體的1/2?并涂上顏色。

  議一議:將長方形紙片和圓形紙片隨意對折是不是整體的1/2?

 。ㄔO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用反例強化將整體平均分成兩份,突破了教學難點。)

  自主探究二:仔細嬰兒時期和成人時期整個身長的比例圖,嬰兒和成人時的頭長各占整個身長的多少?怎樣表示?為什么?(教師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討論,最后班內展示。)

  經過學生認真的自學,激烈的'討論,教師讓每個小組的代表發(fā)言。

  有的學生說:嬰兒時頭長占整個身長的1/4,因為將整個身長平均分成4份,占其中的一份。

  有的學生說:成人時頭長占整個身長的1/8,因為將整個身長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一份。

  教師及時評價鼓勵學生。接著讓學生運用長方形紙片折出1/4,涂上顏色,加深理解。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任取其中的一份,便是幾分之一。

  自主探究三:進一步觀察成人時期整個身長的比例圖,成年人上身的長占整個身長的幾分之幾?怎樣表示?為什么?(仍然要求先獨立思考、在小組討論、最后班內展示。)

  有的學生說:成年人上身占整個身體的3/8。

  也有的同學說:把整個身體平均分成八分,占其中的三分,教師板書3/8。

  教師引導學生用線段圖表示1/8、3/8。同時歸納總結分數的意義。

  像1/2、1/4、1/8、3/8這樣的數都是分數,并且選中3/8。

  解讀各部分的名稱和寫法,中間的線是分數線,8是分母,3是分子(板書)

  (設計意圖:教師設計了三個自主探究的環(huán)節(jié),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激活練習,鞏固新知

  根據教材的內容,我設計了搶答題和必答題

  1、搶答題:課后自主練習3,明辨是非題(調動學生積極性,鞏固只有平均分才能得到分數)

  2、必答題:課后自主練習1(照顧到每個學生,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

  4、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教師:將一個月餅分給3個同學,怎樣分會比較公平,為什么?

 。ㄔO計意圖:一方面鞏固知識,另一方面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課堂小結,談談收獲,布置作業(yè)

  讓學生談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整理知識要點。既可以鞏固新知,又培養(yǎng)學生總結歸納能力。

  作業(yè)布置:(一個題即可)

  六、板書設計

  分數的初步認識

  1/2,1/4,1/8,3/8…這樣的數是分數

  3……分子

  —……分數線

  8……分母

  我將重點知識點寫在黑板的中間,這樣的板書一目了然,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老師!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內容是有關小數的教學內容,在整個教材中,是學生在熟練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學習了分數的基礎上,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這部分內容也是學生第一次開始接觸小數。本節(jié)內容是在學習了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后,對小數的讀寫法進行教學。這是認識小數中比較重要的一環(huán),這也是為以后進行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及小數的四則運算做知識積累準備。它是整個有關小數學習中的基礎,可以說是一相當重要的內容。

 。ǘ┙虒W目標

  根據對這部分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和數位,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類比、遷移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中的重點是對計數單位的理解,正確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整個教學內容較為簡單,相對于對計數單位間的進率和小數的讀寫方法可能會成為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結合本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擬在課堂中主要采取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比賽)。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引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這是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法中必須首先考慮到的問題。根據本節(jié)的內容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五一”期間模擬登山的情境,整個教學活動貫穿在這一個大背景下。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給他們帶來的樂趣,我將登山活動變成了一種比賽,學生初分成兩隊進行登山比賽。在登山的過程還設置了許多的“驚喜”,進行情感教育與表揚激勵。

  2、自學輔導法。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能力,養(yǎng)成一些自學的習慣。因此,本節(jié)課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以教師的檢查幫助學習為輔。

  三、說學法

  本班學生一直都在課堂上嘗試進行自學與教師輔助學習相結合的模式,加上本內容在一定層次上的相對簡單。所以我大膽采用了學生自學與學生互教的方式。學生先通過自主學習,然后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學習。這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好的自學習慣,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境

  同學們五一有什么旅游計劃?想不想登山?今天我們就在課堂上進行一場登山比賽。看看哪些同學能順利登上山頂,拿到一份“寶藏”。創(chuàng)設一個比賽登山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前就有一種新鮮感,在課堂上能保持一種較為旺盛的學習力。

 。ǘ⿵土曇

  本節(jié)課是有關小數的讀寫法,這與整數的讀數法有不少相似之處,可以通過以前有關整數的讀寫法及相關知識進行遷移和類比。所以,在新授之前安排了讀整數,復習整數的數位順序表等內容。

  1、我們今天上的是什么課?(數學課)所以一開始我們就來一輪非常簡單的讀數游戲。

  用小卡片出示下面的數,兩組分別抽一組的同學快速讀。

  7093100000.7286000.632500

  2、要讀出這些數就必須非常準確、熟練地知道整數的數位順序表(齊聲說)

  比賽:每隊各派兩人,從教師手中抽三個計數單位,三個數位,貼在相對應的數位位置上。

  個、十、百、千、萬、…(一級)

  3、引入新授

  教師出示幾個小數:2.7820.4635.9。這些就是我們昨天所認識的新朋友,它們叫什么?(小數)我們觀察一下這些

  小數,它們以小數點為界,分為兩個部分,左邊為整數部分,右邊為小數部分。剛才我們分析了整數部分的計數單位和數位,其實小數也有計數單位與數位。這就是我們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ㄈ、學習小數的數位順序

  1、學生先在小助手“樂樂”的幫助下進行獨立自學,(樂樂是在本班數學教學中的一個虛擬卡通人物,主要是在教學中提示幫助學生進行自學)

  2、在自學的基礎上,結合以上的幾個小數指名說說小數的數位和計數單位。然后通過一個比賽活動強化對小數數位和計數單位的記憶。兩隊各派三名同學上前,依次抽一個數位貼在相應位置上。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萬分位、…(二級)

  3、為了鞏固數位順序的相關內容,緊接著設計了以下這部分練習:

  (1)、小數點右邊第二位、第三位、第一位、第四位各是什么數位?計數單位是什么?

 。2)、省略號表示什么?

  (3)、各計數單位間的進率為多少?

 。4)、寫出24.375每個小數位上的數各是幾分之幾?(三級)

 。ㄋ模、自學小數的讀法與寫法

  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仍然是在小助手“樂樂”的提示進行自學,教師進行課堂巡查,并對部分學困生進行個別輔導。

 。ㄎ澹、檢查自學效果

  在學生對重點內容進行自學后,教師通過設計練習,對學生的自學效果進行檢查,在教學中適時對學生在自學中沒有掌握的內容進行強調幫助掌握學習內容。在整個練習的過程中采取了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設計,讓學生找到自學的成就感的同時,也能及時發(fā)現學生自學時的漏洞。同時在檢查過程中還設計了兩個比賽活動,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動學習的樂趣,激發(fā)探索欲。

  1、你會怎樣讀小數?

  2、讀出下面的小數:

  6.50.004160.0730.0085340.09

  3、想一想每個小數分別表示什么呀?(四級)

  4、比賽:一組先派一個同學寫一個數,請另一組同學說,如果答對那個同學就可以當小老師,出題考另一組的任何一個同學。進行五輪比賽,看勝負。(五級)[

  5、你會怎樣寫小數?

  6、寫出下面的小數:

  四點零三九零點四零八三十點零一五

  7、想一想:每個小數表示什么?(六級)

  8、比賽:以紙條的形式出現:三點七三零點三零七五十點二零八四萬零七十三點六九

  隨機從每組中各挑兩名同學上臺板演。其余同學先完成自己組的兩道題,再檢查另一組的是否正確。(七級)

  9、讀P8788頁的讀寫規(guī)則。

 。、鞏固練習

  這個環(huán)節(jié)在整個教學中起到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對于新知的一個消化吸引,再利用的一個過程。在這里安排了兩種類型的題目:一是基礎知識題,主要是書上的相關練習,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練習再次鞏固本節(jié)課的重點,突破難點;一是知識拓展題,是一個書上的思考題,主要是讓學生發(fā)散思維,學會對知識進行靈活運用。

  1、P88做一做(s)

  2、P894、5、6、7(s)檢查方式:抽查與統一講解相結合(八級)

  3、知識拓展:

  用5、0、7、6這幾個數字,寫出下面各數,每個數字只能用一次。

 。1)、小于1而小數部分是三位小數

 。2)、大于7而小數部分是三位小數

 。3)、0不讀出來而小數部分是兩位的小數(九級)

 。ㄆ撸⑿〗Y:

  提示課題,哪些同學成功的獲得了這些寶藏了?出示“我會讀寫小數”。你們都獲得了這份非常重要的知識寶藏,相信會為你今后的學習帶了許多幫助。其實學習數學就我們的隊名也可以這樣的快樂輕松而且簡單呢。

 。ò耍、布置課堂作業(yè):

  根據教學的重點有針對性的設計以下兩道作業(yè)題,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1、讀出下面各數:

  0.07讀作:1.405讀作:

  20.03讀作:70.009讀作:

  2、寫出下面各數:

  零點二二寫作:二十點零零七寫作:

  三十點八寫作:一百點零九三寫作: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用數學”數學說課稿03-09

《數學廣角》說課稿06-27

數學活動說課稿07-09

《數學樂園》說課稿07-09

數學統計說課稿07-02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1-09

數學說課稿11-05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02-16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7

數學說課稿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