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說課稿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分類》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分類》說課稿1
一、把握教材
1、說課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一冊第四單元分類的第一課時。
2、教材地位:分類是重要的數學思想,也是學生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本單元的“分類”是一個學生實踐活動,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體驗分類的含義和方法。本節(jié)課選取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場景為基本素材,通過整理房間的活動,啟發(fā)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中學習分類,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教材通過一個信息窗“亂七八糟的房間”引出“怎樣整理呢?”這個問題,感受分類的必要性,體會分類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通過活動,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標準或自定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分一分、看一看、比一比、議一議等活動,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表達的能力,培養(yǎng)合作交流的意識。
情感目標:初步體驗將生活中簡單事物進行分類整理的好處,初步養(yǎng)成有條理地整理事物的習慣。
4、教學重點: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的標準或自定標準進行分類。
5、教學難點:學會將物體進行分類的方法。
6、教具準備:課件、學具袋(分別裝圖片、豆子)
二、靈活選擇教法
本節(jié)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guī)律展開教學,為實現教學目標,靈活合理地選擇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創(chuàng)設法
《課標》指出:教師應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一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興趣就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在本節(jié)課開頭我采用了猜一猜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什么?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并要不得將小禮物獎勵給今天表現最棒的同學,引導學生給小禮物歸類的情境,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主要內容通過多媒體、分組討論、動手操作、掌聲鼓勵等方式體現愉快的教法。在練習時,開展競賽的游戲活動、采用美觀的圖片來刺激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
2、引導探究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睂W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因此,我在設計導課的時候,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產生問題,產生疑問,激發(fā)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為學習新知識打下了很好的開頭。教學法新知時,讓孩子們自己探索,通觀看未整理的房間談感受,引出問題“怎樣整理呢?”,在小組內說想法,動手圈一圈、畫一畫,把同類的東西放在`一起,相互討論分類的`結果。再讓學生通過觀看整理后的房間,使學生感受到分類在生活中的作用。在練習中,讓孩子們動手整理文具盒,開放題讓小組同學議一議,分工合作,將袋子中的豆子挑出來,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掌握了分類的技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主動探索精神。
3、聯(lián)系生活法
《課標》中強調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在教學中我把數學與兒童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學習分類的知識,讓學生體會到分類的用途,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用課件出示亂七八糟的未經整理的房間,和整理后整齊、美觀的房間。在強烈的對比之中,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運用數學知識就能改
變我們的生活,感受到了數學的價值。在練習中,讓學生說說日常生活中見到分類擺放物品的現象,整理文具盒、圖片,把豆子進行分類等生活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起來自然、真實、親切,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4、多媒體教學法
本節(jié)課兩次使用多媒體教學法,在新課教學中,通過幻燈片出示未整理的房間和整理后的房間,運用了直觀教學,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教學中通過觀察、比較,形象而直觀地感受到整理后的房間整齊、美觀,使人賞心悅目,使用方便,便于清理,體驗到分類給生活帶來了好處。
三、培養(yǎng)能力說學法
教師的教還有賴于學生的學,“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因此我特別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學法的指導,本節(jié)課我結合實際指導學生運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學習:
1、實踐操作法
本節(jié)課多次創(chuàng)設讓學生參與操作的實踐活動,如在教學中運用學具,讓每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操作實踐,通過圈一圈、涂一涂、分一分、比一比等實踐活動,使學生經歷了分類的過程,掌握了按一定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了動手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發(fā)展,充分體現了在“做中學”的新理念。
2、學習討論法
討論法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啟發(fā),加深理解,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fā)揮。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對“你是怎么整理的,為什么這樣整理?”這個問題充分發(fā)表見解,在練習的比一比中,先學生議一議怎樣給豆子進行分類,并在比賽后互相交流評價各自的方法,在分一分的活動中讓學生相互討論如何將圖片進行分類,小組之間相互評價,給學生的思考、探索與表達留下較大的空間,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小組合作的必要性,培養(yǎng)了學生對問題的鉆研精神,并訓練了表達能力。
3、觀察發(fā)現法
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觀察幻燈片,發(fā)現了房間很亂,需要整理,使學習分類的新知成為學生的需要;使學生的感情和需求上與老師產生共鳴。從而達到主動發(fā)現新問題,探究新知,進而達到理解和掌握新知識的目的。再讓學生看整理后的房間,不僅整齊美觀,而且使用方便,從而感受到分類在生活中的價值。
四、優(yōu)化組合說程序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低年級學生都有一種強烈的表現欲望,好奇心、好勝心強,都認為“我是最棒”的。針對這一特點,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水平經驗出發(f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動手操作來吸引學生,點燃學生學習興趣的火花,為此我是這樣設計的:小朋友們猜一猜,老師給大家?guī)砹耸裁炊Y物?大家想知道嗎?看,這是什么?(教師一邊貼一邊讓學生認,貼完后)告訴同學們老師要把這些小禮物分別獎勵給今天表現最棒的小朋友,然后請同學們幫助老師來把這些小禮物分一分,歸一下類。讓不同分法的同學說說分法,為什么這樣分,使學生初步感受分類的意義,從而導入新課,揭示課題。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讓學生解決問題,學生不感到任何壓力與束縛,而是感到好玩,全身心投入,學習積極性高漲,課堂上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ǘ﹦(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索
1、創(chuàng)設情境,設疑引思
師:小明同學最近搬新家,他想邀請大家去參觀他的新居,瞧,這就是他的房間,(多媒體出示教材主題圖)看到小明的房間,你想說什么?假如你是小明,你準備怎樣整理?
2、討論交流,動手操作
學生在小組內說想法,動手圈一圈,畫一畫。學生交流反饋。說一說怎樣整理,為什么這樣整理?請二名學生上臺,一人說一人貼圖片。經過你們整理后的房間會是怎樣的呢?多媒體出示整理后的房間?戳诉@兩張圖你有什么感受?為什么?
3、小結:通過整理房間,你們學會什么?
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多媒體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能力,讓學生動手操作,相互敘述,使敘述在觀察、思維、想象、交流中初步感知分類的方法、意義,分類給生活帶來方便,同時感受到我們生活中就有數學。充分體現《課標》中強調的數學教學應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經驗,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習的新理念。
。ㄈ╈柟贪l(fā)展,體驗分類在“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理念指導下,我設計了以下練習,使練習成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造、游戲的樂園,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成技能。
1、說一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你的家里或其他地方有沒有分類擺放的情況?
2、運用所學知識整理自己文具盒,比一比看誰整理得又快又有條理,學生獨立整理完交流評價整理過程。
這一練習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實踐、思考、交流的空間,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養(yǎng)成有條理思維的習慣。
3、練一練中的1—3題
。1)第一題,涂一涂(把會飛的動物涂上色),先指導學生看書,在小組里說一說有哪些動物,哪些動物會飛,它們有什么特征,再讓學生動手涂一涂,最后引導學生把剩余的動物進行分類。
(2)第二題,引導學生理解題意,獨立完成,集體訂正,并啟發(fā)學生說一說還知道哪些水果和蔬菜。
(3)第三題,分一分,讓學生將1號學具袋里的圖片進行分類,分別裝入青蛙玩具盒、文具盒、服裝鞋帽袋中,把同類的圖片裝在一起。(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再進行小組間互相檢查分的結果,相互評價。
4、比一比
讓孩子們將2號學具袋里的黃豆、綠豆花生仁、蠶豆挑出來,(小組合作,先議一議怎樣分,比一比哪一組分得快)。比賽后讓學生相互交流評價,使學生明確獲勝的原因是小組分工合作,掌握技巧,從多中挑少,小中挑大。這一綜合練習使學生體驗分類技巧,讓所有學生參與學習,在合作中學會交流,學會分享,體驗到與人合作的快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與競爭意識。
。ㄋ模、課堂總結
1、你覺得今天誰表現得最棒,為什么?
2、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師總結:今天同學們都表現得很不錯,學會了按一定的標準或自定的標準給事物進行分類,掌握了分類的方法。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為今天的表現喝彩。
。ㄎ澹、課后實踐
請同學們回家后用今天學過的方法整理自己的房間。
板書設計:
分類
學習用品玩具穿的體育用品
圖片略
我根據新課內容進行板書設計,用圖片直觀形象展現教學內容同,使學生感受到分類的含義,掌握分類的方法,實現了教學目標,突破了重難點,使學生懂得應養(yǎng)成有條理的思維習慣。
《分類》說課稿2
一、先說教材分析:
《角的分類》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中的第三課時的內容。關于角,學生在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里已有了初步的接觸,對于直角已經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大多是屬于直觀的描述。本課時是在二年級的基礎上恰當地概括出圖形的特征,系統(tǒng)地學習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類、角的畫法等等,是在學生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根據角的度數,區(qū)分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通過觀察、動手實踐、探究掌握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從而體會“學數學”、“做數學”的樂趣。
二、說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于常見的角的分類的知識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的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fā)展,但依然以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yǎng)。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從實際出發(fā),通過互動學習,認識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通過觀察掌握銳角、鈍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系。并能根據一定標準將角分類。
能力目標:通過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標:使學生經歷分類的探索過程。體會到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樂趣,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發(fā)現問題,培養(yǎng)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認識平角、周角,掌握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能按一種合理的標準對角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周角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因為周角比較特殊,角的`兩條邊重合,教學時,我拿出活動角使學生看清把活動角旋轉了一圈,然后,小結出周角的定義,讓學生觀察周角的畫法,指一指周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從而明確周角的兩條邊重合在一起。
四、說教學方法:
1、讓學生體驗數學分類的過程,體現從簡單――復雜――簡單的過程,突出探究活動,重視合作學習。
2、以直角為主,讓直角向內向外移動后的角和直角比較起來是大?是。繉С鲣J角和鈍角,突出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對話。
3、使用活動角,通過師生互動,探究科學分類法。同時使用課件,讓直角的兩條邊移到同一條直線上,兩條邊重合探究出平角和周角的特點,提升學生的認知與思維層次。
五、說教學設想:
本著“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活動的陣地,讓學生感受數學,經歷數學, 體驗數學”的思想,我作了以下一些設計:
1、找準知識的生長點, 幫助概念的建構。
角的分類是本單元第三課時,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據角的度數區(qū)分直角、銳角、鈍角、平角和周角,認識平角和周角。所以本節(jié)課一開始,我就組織學生復習舊知認識角、認識量角器、怎樣量出角的度數,為進一步認識銳角、鈍角、平角和周角作好鋪墊。
2、在移動上下功夫,設計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參與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幫助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和形成。
在此課之前,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角,另外在生活中學生已接觸了很多的角,通過各種途徑了解一些相關角的知識。為此我在鞏固練習部分,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讓學生能體會成功的喜悅。
3、讓數學與生活相聯(lián)系,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學習應該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實踐活動,數學教學應該與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來,讓學生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發(fā)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數學和掌握數學。在本課的認識直角教學中,我讓學生去發(fā)現數學書封面、課桌面、黑板面等面上的直角。在練習中讓學生去發(fā)現生活中平角和周角等,將課本的知識有效地延伸。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一:
我通過復習角的各部分名稱,量角器以及量角的方法,說出課件上角的度數,讓學生重新對角有進一步的認識,進一步的掌握測量角的方法。然后提出問題“我們是否能根據測量角的大小對角進行分類 呢”導入新課《角的分類》。
教學過程二、
教學新課。
環(huán)節(jié)一:認識直角 。我首先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長方形紙跟我一起對折,先上下對折,再左右對折,讓學生觀察自己折出的角是什么角?請學生量一量這個角的度數,告訴大家你量的角是多少度?從而得出直角90°。接著我提問:數學書封面的每一個角是多少度?課桌面的每一個角多少度?黑板的每一個角多少度?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個角多少度?為什么它們都是90°呢?請同桌相互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然后我再課件演示直角的表示方法:凡是標有這樣象個小正形的角就是直角。最后讓學生練習畫一上直角。
環(huán)節(jié)二:認識銳角。在教學銳角時,我首先演示直角是90°,然后將直角的一條邊向內移動提問:老師移動的角和直角比起來是大一些還是小一些?學生回答后我就小結出:那么象這樣比90°小的角我們把它叫做銳角。也就是說銳角小于90°。最后我讓學生練習畫一個銳角。
環(huán)節(jié)三:認識鈍角。教學鈍角時,我還是通過演示直角是90°然后將直角的一條邊向外移動,讓學生觀察移動后的角和直角比較起來是大一些這是小一些?學生回答后,我就小結出來: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我們把它叫做鈍角。接著讓學生練習畫一個鈍角。在學生認識了直角、銳角和鈍角后,我又通過活動角的演示,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它們的認識。
環(huán)節(jié)四:認識平角。在教學平角時,我先用活動角演示:將直角的一條邊繼續(xù)向外移動,使直角的兩條邊在同一條直線上,讓學生說一說這樣是不是一個角?它的頂點在哪?兩條邊在哪呢?接著我再用課件演示:一個直角,我們把的一條邊向外移動,一直移到兩條邊在同一條直線上,那么象兩條邊在同一直線上的角我們把它叫做平角。對于平角多少度?我主要啟發(fā)學生通過直角移動成平角,或者讓學生用量角器量一量,從而得出平角180°。接著講解平角的表示方法。在教學平角和直角的關系,我主要通過活動角的演示:我們能把直角移動成平角,那么平角里有多少個直角呢?學生回答后小結出1平角=2直角。
環(huán)節(jié)五:認識周角。首先我用活動角演示。把直角的一條邊繼續(xù)繞著端點旋轉,使它的兩條邊重合了,告訴學生這樣也是一個角,我們把它叫做周角。然后我再課件演示一遍,加深學生對周角的認識。在講解周角的度數的時候,我還是通過活動角的演示,得出周角360°接著讓學生觀察周角的表示方法。最后通過演示活動角,讓學生說出直角、平角和周角的關系。最后小結出1周角=2平角=4直角。
環(huán)節(jié)六:小結本節(jié)課內容,主要是讓學生用活動角演示幾種不同的角。學生再想想說說看看學學。本節(jié)課我設計了四道習題,內容由淺入深,逐步提高,讓學生在練習中總結本課內容,在練習中看到生活中的數學,從而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上我設計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在黑板上畫角,標出各角的名稱。
總之,這節(jié)課我主要以直角為主導,以移動為方法,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分類》說課稿3
一、 單元教學內容:
第三單元(分類與整理)
二、單元教材分析
分類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分類能力的發(fā)展,反映了兒童思維的發(fā)展,特別的概括能力的發(fā)展水平。在實際生活中,分類思維有著廣泛的應用。本單元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初步的分類方法。先讓學生學會按一定標準分類,然后,讓學生自己選擇不同標準分類,并對分類結果作出簡單的整理與分析。
三、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少,教材將本部分教學內容由原來的一年級上冊調整到下冊學習,并且在原來只單純教學分類進行簡單數據統(tǒng)計的基礎上增加了對數據的整理和用簡單統(tǒng)計表表示結果的內容。這時候的學生經過了一學期的學習生活之后,對周圍的一些實際現象或事物有了一些觀察和思考的意識,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樂于觀察、思維活躍的特性有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本部分教學內容。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從根據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進行分類,發(fā)展到根據事物的功用進行分類,最后能夠根據客觀事物抽象、本質的特征進行分類的能力,并能用簡單統(tǒng)計表表示分類結果。從而初步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
四、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根據給定的標準或自己選定的標準進行分類,體驗分類結果在單一標準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標準的多樣性。
2、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整理過程,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圖畫、表格等)呈現分類的結果。
3、使學生能夠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并能根據數據提出簡單的問題。 四、內容安排及其特點
1、 教學內容和作用
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的教學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實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成果認為,兒童數概念的.形成起始于對物體集合的感知,他們對物體數目的理解是建立在對物體的匪類、排序和比較多少的基礎上的。因此,歷來的教科書都講分類、排序和比多少作為學生徐誒數和計算的知識準備,安排在準備課中。
由于《標準(20xx)》講“分類”放在了“統(tǒng)計與概率”領域,突出了分類與統(tǒng)計的密切聯(lián)系,解開了在上一輪教材實驗中教師對于教學“分類”這一單元內容的“目的”的困惑。
2、教材編排特點
1、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fā),設計了學生熟悉而又現實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體會統(tǒng)計的完整過程。由于統(tǒng)計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教材注重體現了這一點,讓學生體會用統(tǒng)計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如,例1通過解決簡單而又熟悉的實際問題“有這么多氣球,可以怎樣分類呢?”引入,并給出了具體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之后再分析計數的結果,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例2的安排也是類似的。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分類的含義、方法及目的,突出了分類的實際意義,又完整的體驗了統(tǒng)計的全過程。
2、為學生的探索留出了空間,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例1中,對氣球分類計數結果的呈現是學生通過自由探索得出的。例2中,學生自行選擇標準進行分類計數也給學生留出了探索的空間,并且可以引發(fā)學生對于分類的深層次的思考。這些都充分體現可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尊重。
3、從易到難,坡度合適。本單元在難易程度的把握上非常注意由易到難。例題設計由給定標準到自己選擇標準、由單一標準到不同標準、由形象的表達分類結果到利用統(tǒng)計來表達。練習中由簡單的基本訓練到復雜的綜合訓練、由只記錄結果到在記錄的基礎上進行數據分析和提出問題等,難度逐漸加大。
五、本單元課時安排
本單元用3課時進行
六、單元教學建議與注意事項
1、為學生提供充分地從事教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從中體會分類的意義。可以設計各種形式的分類活動 ,如分學具、整理書包等。使學生充分體驗分類,培養(yǎng)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2、要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設計徐誒素材。
首先,在引入時,應注意由熟悉生活情境引入,突出分類的實際需要。其次,可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組織分類活動。如整理書包、整理自己的房間,讓學生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作用。最后,教學中要結合具體情境強調分類結果正確的重要性,同時要將分類結果的呈現方式由實物圖逐步過度到圖和表。
3、對學生不同的方法可以可定但要有引導,突出分類的實際意義。
首先因為學生的知識經驗不同,對問題的理解和看法也會千差萬別。體現在對物品的分類上,選擇的標準往往不同。對于學生對所選標準所作的解釋,合理的應當肯定。但不要過多引導學生找不同標準,否則會使分類失去意義,也將難以駕馭課堂。
七、分課時分析教學重難點
例1的教學重點是掌握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在具體分類過程中做到不重復不遺漏。難點是會用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例2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會按不同標準進行不同的分類,并用簡單的統(tǒng)計表表示分類的結果。難點是體驗不同分類標準下的結果的多樣性。這里關鍵還要讓學生從中體會到雖然分類標準不同,分類結果也不同,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物品的總數是不變的。
《分類》說課稿4
一、說教材
《分散系及其分類》是高中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主要包括了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和分散系及其分類兩部分內容。本節(jié)內容分為兩個課時進行授課,在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的第一課中呈現了常見分類方法和常見化學物質的分類,本節(jié)內容是學習了化學實驗的方法和物質的分類內容的基礎上對二者聯(lián)合應用知識的學習。同時本節(jié)的內容生活性很強,學習了本節(jié)內容可以拉近化學與生活實際的距離,幫助學生理解和應用知識,并用化學方法和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過渡】接下來說一說我所面對的學生。
二、說學情
學生在初中化學學習中已經學習了溶液和濁液的性質,學會了二者的鑒別方法,但并沒用涉及到膠體的相關知識。同時學生在第一章已經學習了化學實驗的方法和物質的分類,若能將前面的學習方法和知識應用到本節(jié)課中,那么對于掌握新的知識也輕松很多,同時學生學會了這種學習的方法,為以后的知識的牽引應有提供了學習的方式。
【過渡】結合對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分散系的定義及其分類;認識膠體的性質和應用,能用物質的分散系的概念解釋一些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會用實驗、觀察、交流等多種方法獲取信息,并運用比較、分類等方法對所獲取信息進行加工,歸納總結出新知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情感,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chuàng)新實踐的科學精神;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勤于在生活中思考問題,從生活中學習化學的樂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以及教學目標的確立我將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確定如下:
【重點】
膠體的重要性質和應用;Fe(OH)3膠體的制備實驗。
【難點】
膠體的重要性質和應用;Fe(OH)3膠體的制備實驗。
【過渡】根基新課標倡導的學生觀及教師觀,為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及教師教學的主導地位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育教學方法做了如下設計:
五、說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jié)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主要采取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小組討論等多種教學進行教學已完成教學目標的要求。
分散系及其分類的知識較為簡單,但是識記性知識較多,如果采取傳統(tǒng)的講授方法,學生不理解,同時失去學習化學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本節(jié)課在開始部分以學生常見的生活現象-陽光照進樹林的現象來引入新課,讓學生對分散性的知識有了直觀的感受,在此基礎上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并找出問題的要點,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相關的結論。
教師結合實物、實驗探究、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不斷地拋出問題,學生展開對分散系重要知識的學習。通過學生的動手實驗制備Fe(OH)3膠體,學生通過對制備的膠體進行進一步研究,獲取相關性質,通過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加強對于膠體性質的理解,同時幫助學生掌握和應用分散系的性質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最后通過多媒體展示膠體應用的生活實例,讓學生能夠鞏固知識,同時學會應用,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過渡】接下來重點談談我的教學過程設計。
六、說教學過程
教與學是有機結合而又對立統(tǒng)一的,良好的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因此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我準備才用創(chuàng)設情境法進行導入。在課程開始前我問同學們在陽光明媚的清晨,走進樹林里,大家發(fā)現了什么現象了,引導他們對于分散系相關知識的思考。在此基礎上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并找出問題的要點,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進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
因為學生對于傳統(tǒng)的講授很難集中注意力,同時也對新知識的學習的興趣不高,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而學生往往對于生活中的情景比較感興趣。利用生活情景的創(chuàng)設和學生的求知的迫切心理引領學生積極主動的進入本課學習。
第二環(huán)節(jié):新課教學
接下來進入新課教學環(huán)節(jié)。此環(huán)節(jié)我將借助多媒體通過演示實驗的方法進行教師的教學同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參與新知的建構。
1.自主學習,獲取概念。
在第一部分離子鍵的學習中,我通過問題的形式,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本大家把課本翻到25頁,認真最下面那一段,找出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組成。
因為這部分知識比較簡單,學生自主學習就可以獲得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組成。又由于導入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的興趣很強,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很容易獲得相關知識。這樣的預設學生不僅可以高效地獲取知識,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實驗探究,討論歸納
在學生經歷自主學習后,教師展示CuSO4溶液、泥水實物,學生判斷分散劑和分散質,加強對于新知的應用。教師再給出較難的分散劑和分散質的判斷,(1)空氣 (2)95%的酒精水溶液,教師從而引出分散系中分散質和分散劑的判斷方法:量多的為分散劑、量少的為分散質,而當有水存在時,一般水做分散劑。接著教師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如果按分散質分散劑所存在狀態(tài)不同來分類的話,分散性可以分為幾種。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加強對分散劑和分散質的認識,教師因勢利導的安排實驗探究來研究分散系的性質。
【實驗與探究】
(1)取三個小燒杯,分別加入25mL蒸餾水、25mLCuSO4溶液和25mL泥水。將燒杯中的蒸餾水加熱至沸騰,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飽和FeCl3溶液。繼續(xù)煮沸至溶液呈紅褐色,停止加熱。觀察制得的Fe(OH)3膠體,并與CuSO4溶液和泥水比較。
(2)將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膠體的燒杯置于暗處,分別用激光筆照射燒杯液體,在與光束垂直的方向進行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3)將Fe(OH)3膠體和泥水進行過濾,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通你過第一個探究認識到膠體、濁液、溶液的性質,以及Fe(OH)3膠體的制備方法;通過第二個探究學生理解了丁達爾效應;第三個實驗在結合雞蛋膜的.實驗,認識到膠體可以通過濾紙,不可以通過半透膜的性質。最后學生閱讀課本P28的科學視野,獲得膠體電泳的性質。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結合,教師將實驗探究、討論歸納、自主學習的任務交給學生,能極大促進學生觀察總結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更能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加強了學生對于膠體性質的認識和理解。
3.拓展延伸,應有新知
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了膠體在生活中的應用的化學原理。比如涂料、顏料、墨水的制造,洗滌劑、噴霧劑的應用,是利用了膠體的介穩(wěn)性;豆腐、肉凍、果凍是生活中經常見的凝膠態(tài)物質,是利用了膠體的聚沉;還有明礬凈水、激光手術刀、止血膠布止血等,都是膠體在生活當中的應用。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中,教生共同討論,加強學生對于膠體發(fā)展的認識,幫助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和社會發(fā)展前沿問題,認識到化學在人類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當擔化學小主人翁的意識。
第三環(huán)節(jié):鞏固提高
教師通過多媒體出示試題,學生思考回答,生生互評,鞏固新知。
第四環(huán)節(jié):小結作業(yè)
1.課堂小結
采取學生小結的方式,目的在于訓練學生概括總結的思維能力和鞏固知識。
2.布置作業(yè):
為了體現素質教育的理念,本節(jié)課的課后作業(yè)預留了必做題及選做題的方式和課外學習提高能力題。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著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采用的是綱領式的板書,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分類》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分類活動包含一系列復雜的思維過程,因此,分類能力的發(fā)展,反映了兒童的思維發(fā)展,特別是概括能力的發(fā)展水平。兒童分類能力的發(fā)展表現為以下趨勢:從根據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的特征(如顏色、形狀等)進行分類,發(fā)展到根據事物的功用(個別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的)進行分類,最后,能根據概念,即客觀事物抽象的、本質的特征進行分類。分類能力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兒童能夠自己提出分類依據。
所以,在評價兒童分類時,重點是觀察兒童能否獨自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而不是由教師提出分類依據。分類能力既是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方面,又對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進行分類時,首先要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綜合,通過比較,發(fā)現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點與本質屬性。而這一系列認識活動,都是思維的基本過程。
分類也是將零散的、個別的知識系統(tǒng)化和條理化,從而形成有關客觀世界概念的過程,因此,分類的發(fā)展對于將來理解、接收和掌握系統(tǒng)化知識,形成科學嚴謹的思維方式也有很大益處。在實際生活中,分類思想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分類擺放,便于顧客很快找到想要買的東西;學生也要學會對學生用品和生活用品分類整理,學習和生活才會有規(guī)律等等。實際上,在本冊教材的有關內容中,已經滲透了分類的思想。
例如,在教學認數時,我們說“有5個學生”已經運用了分類的方法,因為這些人之所以能說成“5個”,是因為他們都是同一類的,其標準就是他們都是學生,“學生”是他們的共同屬性。在認識物體和圖形時,要求學生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就是要學生運用分類的方法,把“形狀”作為分類的標準,把不同形狀的物體劃歸為不同的類。本單元把分類列為一個單元教學,是為了使學生比較系統(tǒng)地掌握初步的方法。
2.教學目標:
(1)讓每個學生親自經歷分類的過程,理解分類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類有一定的標準。
(3)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的整理事物的好習慣。 3.教學重難點:不同的事物按單一標準分類的方法。
二、說教法
學法教材由易到難分別安排了單一標準的分類和不同標準的分類兩部分內容。以不同事物之間共有的某一種屬性作為標準,把它們劃歸為一類,就是單一標準的分類。如果這些事物之間有幾個相同的屬性,我們可以分別以這些屬性作為標準進行不同的分類,就是不同的分類標準。單一標準下的分類結果是既定的,不可改變的。而不同標準的分類,由于標準的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本節(jié)課主要完成單一標準的分類。結合我校正在著手研究的“探究性學習”,我把教學安排為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
1、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把教材中文具商店的情景圖改為老師家的房間圖,因為寶寶沒有養(yǎng)成好習慣,而把家里搞得亂七八糟。讓學生首先產生親切感,呀!老師家的房間被寶寶弄亂了,今天由我們來整理老師的家!真有意思!無形之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2、創(chuàng)設時空、自主探究探究性學習強調,通過讓學生自主參與類似科學家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的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fā)探究和創(chuàng)新的積極欲望。探究性學習的過程通常圍繞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為結束。就這一過程而言,需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在問題的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自動收集和加工處理信息能力。這一過程也就是學生激活已有的知識儲存、學習和運用一些研究方法,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學生有迫切希望想整理老師的家的欲望指引下,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時,老師先讓孩子們冷靜下來,找到整理房間的最佳方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并把小組合作的成果進行展示。我給每個小組分了一套和老師一樣的學具,讓學生充分的動手、動腦、動口。通過這樣的活動,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把同類的物品放在一起,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物品,使學生體會到分類的意義和必要性。另一方面,這是一個用單一標準進行分類的例子,通過讓學生自己發(fā)現為什么要把某些物品放在一起的原因,找出分類的標準,學會單一標準下分類的方法。
3、應用拓展、自主構建過去的教學一般定向鞏固所學知識,培養(yǎng)技能,靠程式化和技能方法解決問題多,思維方式單一。探究性學習強調,以實踐為主的開放問題,為自主學習提供廣闊空間,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的層次上得到發(fā)展。在尋求解答的過程中收集處理信息,尋找恰當的解題策略,追求優(yōu)化和方法遷移等,其認知結構不斷得以完善。本環(huán)節(jié)中,首先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想想我們周圍還有哪些應用?把孩子們的思維再一次帶到生活中,讓數學問題生活化。然后通過課本中的兩道題(從不同中找相同;從相同中找不同,并用一定的符號表示)的練習,又把生活問題數學化了。
通過藍藍的天空、寬闊的草地、潺潺的小河作為背景,老師帶來一群可愛的小伙伴,把孩子們積極性再次推到頂峰。學生閉眼等老師送一份驚喜,化動為靜,符合低年級學生心理。當學生睜開眼睛的時候,教室里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分類。通過引導,讓孩子們把小動物們送回大自然,給孩子們進行了一次熱愛大自然、保護動物的教育。
4、評價反思、自我體驗“你今天有哪些收獲和感受?還有什么遺憾?”這樣的評價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不是給出學生在群體中的位置,不僅關注知識技能,也關注其他目標。方式除了老師對學生評價外,還包括學生對自己學習活動的反思和自我評價。
《分類》說課稿6
一、說教材及學情
1.1教材解析
“生物的命名和分類”是蘇科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3章的第1、2節(jié)內容。第13章共有4節(jié)內容,本節(jié)在整個第四單元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前面學過的地面上的生物、水中的生物、空中的生物和土壤里的生物等內容,都為學習本節(jié)作了鋪墊,本節(jié)內容也是對前面所學的各類生物的回顧、總結。同時本節(jié)為第3、4節(jié)學習作了適當的鋪墊,為后面將要學習的認識生物多樣性的本質、意義打好了基礎。
第1節(jié)內容從學生所熟悉的生物的俗名入手,讓學生體會到生物俗名的不科學性,引起認知沖突,進而介紹生物的學名;第2節(jié)內容安排上是從超市分類擺放的商品引到生物的分類,進而引出科學的分類,再給自己熟悉的動植物的分類。兩節(jié)內容都注重了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依據《生物課程標準》的第八個一級主題“生物的多樣性”中的具體內容標準“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確定第2節(jié)為本章的重點和難點。
1.2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學習生物已有近一年的時間,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基礎,對生物的命名已經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如生物的俗名,校園中植物標牌上的學名等)。但是,學生已有的生物學知識,并不是按照分類系統(tǒng)來學習的,其次,大多數學生將來并不從事生物學專業(yè)工作,對他們來說,重要的不是掌握生物分類的具體知識和技能,而是分類的思想和方法。
1.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說出俗名和學名的由來,說出生物命名的重要性;說出分類系統(tǒng)的七個階層及七個分類系統(tǒng)的關系和“種”在分類階層中的生物學意義;說出可被當做分類依據的生物特征,知道當今生物學家用來分類的最重要依據。
(2)能力目標:識別生物的俗名和學名;嘗試根據動物和植物一定的特征進行分類;能夠在網絡上查找并提取有用信息;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認同生物的名稱從多種多樣到全世界統(tǒng)一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小組合作交流中能夠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教學目標成因:依據以人的發(fā)展為本的指導思想,創(chuàng)設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huán)境,提高學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
1.4重點、難點及其確定的依據
教學重點:生物學名的含義;嘗試運用科學的分類方法根據一定的特征給動物和植物分類。
教學難點:認同生物的名稱從多種多樣到全世界統(tǒng)一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能說出可被當做分類依據的生物特征。
確定教學重難點的依據:依據《生物課程標準》的基礎性及選擇性原則,結合三維目標及學情分析、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確立了本節(jié)學習內容的重難點。
1.5課時安排
二課時(連上)
1.6教學環(huán)境
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教師制作的多媒體網絡課件、多媒體網絡教室(學生人手一臺計算機)
二、說教法
2.1采用的教法
網絡環(huán)境下自主學習及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教學法。
2.2采用該教法的依據
該教法的選擇始終體現構建以學生在學習與發(fā)展中的主體地位為核心的主體性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引導者。
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可以為建構主義倡導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使這種學習環(huán)境真正得以在課堂中實現。
三、說學法
3.1采用的學法
在本課學習中,教師指導學生利用課本和網絡課件提供的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在此基礎上,運用小組討論、綜合分析等方法完成學習任務。
3.2采用該學法的依據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提出了“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論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教法的實施,體現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學法指導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愿學、樂學、主動學、會學、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
四、說教學程序
4.1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播放《生物多樣性》視頻。地球上生物迄今為止已經發(fā)現的約定俗成200多萬種,每年還有許多生物被發(fā)現,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寶貴資源,首先要認識它們,你知道它們的名稱嗎?
4.2利用網絡課件,進行個人自主學習。
下圖是網絡課件的.內容:共有6個模塊的內容(學生點擊相應按鈕即可進入該模塊的學習),其中前三個模塊是供學生自主學習,后三個模塊是小組同學合作完成。
模塊一:生物的俗名。例舉了同物異名和異物同名的幾種生物,同時提供了搜索工具,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
問題:你認為這些俗名的使用有何優(yōu)點及弊端?
模塊二:生物的學名。簡單介紹了林奈的生平,有關林奈更詳細的內容作了鏈接,詳細講解了雙名法。
問題1:人們平時喜歡用俗名而不用學名,為什么?問題2:一種生物的俗名是多種多樣的,而學名卻是統(tǒng)一的,生物的名稱從多種多樣到全世界統(tǒng)一,為什么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模塊三:嘗試分類。按照動物的形態(tài)特征,制作了嘗試分類小游戲。
問題:分析各種分類標準有什么優(yōu)缺點?
4.3利用網絡課件,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模塊四:科學的分類。介紹了李時珍與《本草綱目》、生物分界的歷程和7界分類系統(tǒng)。
問題1:人和貓、桃和小麥在分類上有哪些相同階層?又有哪些不同?問題2:生物分類等級從大到小,所包含的生物種類的數量有什么變化?所包含的共同特征是增多還是減少?
模塊五:給動物分類。簡單介紹了動物的類群,制作了動物分類小游戲。
問題:你們小組是如何進行歸類的?
模塊六:給植物分類。簡單介紹了植物的類群,制作了植物分類小游戲。
問題1:。你們小組是如何進行歸類的?問題2:你認為植物分類選用的標準主要是植物的哪些特征?問題3:學習植物分類,認識了多種多樣的植物,你有什么感想?
4.4利用留言簿進行全班交流討論
學生在留言簿中針對本節(jié)內容,發(fā)表感想,有疑惑的地方與老師和同學進行網上交流討論,網絡的支持還可以將學習進一步延續(xù)到課后。
《分類》說課稿7
各位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分類統(tǒng)計》,它是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的內容!稊祵W課程標準》將分類統(tǒng)計安排在第一學段“統(tǒng)計與概率”的知識體系中,總體目標是:對數據統(tǒng)計過程有所體驗,掌握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能根據統(tǒng)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一、說教材
本節(jié)課教學教材94頁的例題,完成第95頁“想想做做”第1、2題。例題呈現了學生感興趣的動物運動會的場景圖,場景圖蘊含了可以分類統(tǒng)計的諸多信息。圖中的動物有狗、兔、猴三種,這些動物參加的比賽項目有長跑和跳高。教材呈現了兩張統(tǒng)計表,一張是按運動項目統(tǒng)計的,另一張是按動物種類統(tǒng)計的,讓學生自己從圖中收集信息,分類整理后填寫在統(tǒng)計表里。學生經歷了收集和整理數據的過程后,教材又讓學生自己比較兩次統(tǒng)計的過程有什么不同,體會是按不同標準將動物進行分類的,感受按不同標準分類的必要性。同時,讓學生分析從每個統(tǒng)計表中知道了什么,既學會簡單分析數據的方法,又在分析數據的過程中感受統(tǒng)計結果在不同分類標準下的多樣性。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1、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學會用統(tǒng)計表按不同標準分類整理數據,體驗統(tǒng)計結果在不同分類標準下的多樣性。2、使學生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提出并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發(fā)展初步的統(tǒng)計觀念。
過程與方法方面:1、在具體統(tǒng)計的過程中,體會按不同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統(tǒng)計的必要性,學會按不同標準進行分類統(tǒng)計的方法。 2、在交流討論中,自主發(fā)現分類標準的多樣性和計算結果的一致性。
情感與態(tài)度方面: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激發(fā)求知欲,形成合作探究意識,體會合作的快樂。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的統(tǒng)計活動過程,體驗不同分類標準下統(tǒng)計結果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是:根據統(tǒng)計需要,正確地分類收集并整理數據。
四、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注重通過多種情景讓學生經歷操作、實踐、感知的過程,選擇了“談話法、觀察法、演示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學法可歸納為: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好學。2、運用多種手段,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
五、說教學準備:
根據教學進程的不斷進行,我準備教學,黑板上事先畫好兩張空白的統(tǒng)計表并遮住,用于獎勵學生的紅、黃、藍三種顏色的智慧樹手勢卡片若干張貼在一塊可移動的大黑板上,大黑板的另一面畫上三棵大樹的簡筆畫,學生6人一組。
六、說教學環(huán)節(jié)和設計意圖
為了能很好地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分別是: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2、合作探究,經歷統(tǒng)計過程;3、拓展應用,在活動中加深體驗;4、課堂總結,在生活中用數學。下面,我就來具體闡述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及我的設計意圖。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課前我先跟小朋友們一起表演唱少兒電視節(jié)目《智慧樹》的主題歌:我發(fā)現了。師生一起來唱一唱,演一演,并告訴他們:今天舉手回答問題的小朋友有機會獲得一張智慧樹手勢卡片,每人最多只領一次。設計意圖是:根據一年級小朋友愛玩好動的特點,利用學生喜歡的少兒電視節(jié)目,調動學生的興趣,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同時也為下面學習統(tǒng)計埋下伏筆。
接著由“激烈緊張的2008北京奧運會剛剛結束,小動物們興奮起來了,他們也在進行動物運動會呢!瞧,它們的比賽真熱鬧啊!”再通過提問:“看了這幅圖,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入到主題圖的學習。在學生說出圖上的信息時,按學生提到的先后順序貼出跳高、長跑、狗、兔、猴等的詞卡,然后揭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就要進行“統(tǒng)計”!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fā)對學習數學的興趣!鄙险n伊始,從北京奧運會引入,多媒體播放動物舉行運動會的場景,立刻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啟發(f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并提出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學意識,為按不同的標準分類統(tǒng)計埋下了伏筆。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合作探究,經歷統(tǒng)計過程。
這一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小組合作,把信息分類、整理和統(tǒng)計,完成書上的統(tǒng)計表。在學生交流匯報的過程中老師在黑板上移動詞卡、填寫數據完成統(tǒng)計表。用學生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探究的內容,充分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并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交流,使學生親歷了統(tǒng)計表的形成過程,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統(tǒng)計的認識。
接著組織學生比較兩張統(tǒng)計表的相同與不同,并對數據進行分析。通過組織學生討論比較,讓學生交流兩次統(tǒng)計活動的體會,豐富了認識,使學生初步體驗到同一件事可以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進一步發(fā)展了數學思考能力。
然后提出“這時,大會的裁判員小熊,廚師小豬來了,它們是為運動員服務的'。你能根據他們的工作向他們推薦一張最合適的統(tǒng)計表嗎?并說明理由。小組討論,交流!边@一設計,重在讓學生體會到學了數學知識要會用,學習數學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滲透統(tǒng)計的實用性。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拓展應用,在活動中加深體驗。
這一環(huán)節(jié)由“經過緊張激烈的比賽,有些小動物得獎了。獎品是漂亮的杯子!币稣n本“想想做做”的第1題。提問:仔細看這些杯子,可以怎樣分類統(tǒng)計?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完成兩張統(tǒng)計表,在學生匯報交流的過程中老師完成統(tǒng)計表,并比較兩次統(tǒng)計的結果。
接著以“不僅為小動物們準備了漂亮的獎品,還為他們準備了精美的獎牌呢!”引出課本“想想做做”第2題的學習。這一題讓學生嘗試把不完整的統(tǒng)計表補充完整后再統(tǒng)計,引導學生做事要有序!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苯y(tǒng)計的素材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統(tǒng)計自己熟悉的且感興趣的獎品、獎牌、等物,由易到難,這樣,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統(tǒng)計的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活動中去,進一步體驗統(tǒng)計結果在不同分類標準下的多樣性,體會到統(tǒng)計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再由“小動物們的獎品發(fā)完了,讓我們來看看小朋友們的獎品。請有智慧樹手勢卡片的小朋友揮揮手。要是老師想知道有多少小朋友擁有卡片,該怎么統(tǒng)計呢?”引出,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分類統(tǒng)計的方法,引導得出可按性別和卡片的顏色等分類標準進行統(tǒng)計,接著師生一起收集、統(tǒng)計出數據,并在上完成統(tǒng)計表。這一設計,從學生的身邊出發(fā),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吸引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活動中,鞏固所學的統(tǒng)計知識,進一步體會到統(tǒng)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多樣化,體會統(tǒng)計在生活中的用途,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
在收集按卡片顏色分類數據時,讓持有同一種顏色卡片的學生把卡片貼在大黑板同一棵樹上,在貼的過程中帶領學生收集數據并完成統(tǒng)計表。三棵樹上分別貼上不同顏色的卡片,貼完后便形成了少兒節(jié)目《智慧樹》的節(jié)目標志。這一設計體現了數學學科的美,讓學生感覺到數學課也可以這么生動有趣,原來數學是那么親切,總是陪伴在自己身邊,從而更加主動地學習數學,熱愛數學。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課堂總結,在生活中用數學
這一環(huán)節(jié)在進行課堂總結后讓學生課后找一找感興趣的話題和好朋友或者家長一起進行統(tǒng)計,提醒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帶著數學的眼光走出課堂,走進生活,養(yǎng)成從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學習數學的習慣。
《分類》說課稿8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二部分的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認識四邊形的知識基礎上進行的。本課的內容是對四邊形進行分類,通過分類讓學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進一步認識平行四邊形。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四邊形按兩組對邊是否平行可分為平行四邊形、梯形和其它四邊形。教材給出的三組圖形是根據兩組對邊是否平行來進行分類的,教材主要是對A組和B組進行研究。教學分類方法后,教材還適時安排了一些練習,旨在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滲透集合的數學思想,發(fā)展空間觀念。
2、學情分析
本班有學生63名,有三分之一都是農民工子弟,這個班整體素質比較好,學生喜歡學習數學,對于幾何初步知識,無論是線、面、體的特征還是圖形特征、性質,對于四年級小學生來講,都比較抽象,也較難掌握。因此,在課堂上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做中悟,悟中創(chuàng)。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等多層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邊形進行分類,概括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發(fā)現四邊形邊的特征,會給四邊形分類;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梯形的種類特征。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靈活的思維能力。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自我探索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本節(jié)課中,我主要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學習,大部分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并能按照四邊形邊的特點給四邊形分類,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形象靈活的思維能力,較好的完成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教材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我認為重點是讓學生在做中,學會按邊的特征給四邊形分類。難點是區(qū)別掌握各類四邊形的特征。
本節(jié)課中,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分一分,發(fā)現每個四邊形邊的特征,進而根據邊的特征為四邊形分類。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幾個學生大概能說出他們的分類依據,只是還不夠完整。雖然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難點,但是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還有待提高。
二、教學用具
教師課前準備:各種各樣的四邊形圖片、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剪刀、課件等。
學生課前準備:自制各種各樣的四邊形圖片、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剪刀、膠棒、直尺。
三、教法
本節(jié)課設計理念為:
1、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后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
2、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原有經驗,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新課程改革中,要讓學生成為學生的真正主人,教師要起到引導、指導的作用。
基于以上理念,教學中,我遵循引導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fā)展的教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采取觀察、分類、比較、操作等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2)組織學生開展有意識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四、說學法
學生在學習時通過實際操作,動手實驗,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經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形成過程,進而在交流中體驗圖形的特征,使他們的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總體思路,我設計了復習導課探索新知鞏固應用課堂總結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fā)展。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ㄒ唬⿵土晫дn。
通過三角形的分類,引入各種四邊形,大屏幕顯示主題情境圖。
師: 你能把這些四邊形分一分類嗎?這節(jié)課咱們根據四邊形各自的特點給它們分分類。(揭示課題,板書課題:四邊形分類)通過復習三角形的分類和學習四邊形的定義,為本節(jié)課鋪墊了基礎。讓學生在三角形分類的基礎上,進而來研究四邊形的分類。
。ǘ┨骄啃轮
。1)分一分。觀察課前準備好的四邊形。觀察-比較是現代科學探索中常用方法。讓學生觀察四邊形的邊有什么特點,再進行比較。
。2)說一說。學生到前面黑板上演示分法,并說出每一組四邊形的特點,再給每一組四邊形起一個名字。
。3)議一議。為什么要把長方形和正方形分到平行四邊形里面呢?
(4)用集合圖來表示四邊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關系。
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并分類擺放,再說一說你他們小組分類的依據是什么,這樣,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確或錯誤的分類方法。師生共同概括分類的方法,同時利用集合圖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但是學生在概括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定義時,語言還不夠準確、簡練。所以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還有待提高。
(三)鞏固應用。
為了鞏固所學知識,發(fā)展學生思維,我設計了火眼金晴(分類、小小魔術師(剪一剪)、誰是拼圖高手(拼一拼)三個練習題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體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人人都獲得成功的體驗。
在進行小小魔術師(剪一剪)中,由于時間的關系,這一塊讓學生說的太少,一味的讓學生去剪,有部分學生并不知道為何要這樣剪?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不斷提高自己組織教學的能力,能夠很好的駕馭課堂。
。ㄋ模┱n堂總結
。1)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2)我們是通過什么方法來把四邊形分類的?
通過學生自主總結梳理知識,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特別對學習方法的總結有利于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是發(fā)展性教學目標在課時的體現。
六、說板書設計
四邊形分類
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
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用集合圖展示幾個圖形的關系。
《分類》說課稿9
內容如下:
課程介紹:
各位老師,各位領導,上午好。我叫趙艷,來自于鎮(zhèn)江市第四中學。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物的分類》。生物分類涉及的知識面很廣,特別是對形態(tài)學知識要求很高,歷來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對該部分要求“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意在讓學生體驗分類的方法,而不是對生物進行屬或種水平上的鑒定。如何讓教學重點從掌握生物分類的具體知識和技能,改變?yōu)樽寣W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所以,我選擇了它作為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希望能得到各位專家的指導。
對于生物的分類,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序、綜述”這樣7個方面進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 本節(jié)內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類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七年級下冊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類”的第2節(jié),是本章的重要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既是對各類生物特征的復習,也是對生物類群的整理和歸納。學好本節(jié)內容,可以讓學生對整個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學習到科學的分類方法。
2、 重點、難點的確定
在本節(jié)課中,各類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經學習過,學生應能很(比較)好的理解和應用。而且新課標將具體內容標準定為“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所以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如何讓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
3、 課時的安排
由于本節(jié)課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學生又是初次嘗試分類的基本方法,所以本節(jié)內容將分成3課時進行。第1課時為嘗試分類和科學的分類,第2課時為給動物分類,第3課時為給植物分類。本節(jié)課我主要講的是第2課時。
㈡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 知道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② 知道脊椎動物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以及各類的主要特征。
2、 能力目標:
、 嘗試根據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 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
4、如何達到:
a、利用學生前面學過的動物知識為基礎,以及書87頁的表格練習,讓學生知道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又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以及各類的主要特征。再通過拖動動物圖片,強化學生的認識。
b、通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的特征,使學生初步嘗試根據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通過填寫表格和拖動圖片,并且講出脊椎動物的.分類依據,使學生進一步學會根據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通過為生物標本室的脊椎動物歸類,使學生親身體驗根據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c、通過分組對脊椎動物標本分類,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過對生物標本室里各種動物標本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與b點結合介紹:同時~~;并~~)
㈢教學的重點、難點
在本節(jié)課中,使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從而真正學會分類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2個活動,第一個是借助多媒體的動畫功能,讓學生拖動動物圖片,為動物進行分類,活動很有趣,但是要求學生講出拖動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個是走出課堂,讓學生參觀標本室,參觀很精彩,但是要將脊椎動物歸類(同樣是根據主要特征)。這樣的2個活動,學生很樂于參與,而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生就主動的學會了分類的思想方法。
㈣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著“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我大膽的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采用了“課堂——標本室——課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手段,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標本資源,采用了觀察法、演示法、討論法、實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設計一個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去主動探求知識的場所。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動探究式教學理念。
㈤學習方法
“受人與魚,莫過于授人與漁”,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僅為了“學會”知識,更是為了“會學”知識。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yǎng)。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將通過多種途徑,如:觀察、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實踐等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
《分類》說課稿10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分類與整理》。
本節(jié)課我將從學習目標的制定、教學評價的設計、學習流程的安排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學習目標的制定
本節(jié)課我依據以下三個方面來制定目標。
基于課程標準
《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有關本課的要求是:
1. 能根據給定的標準或者自己選定的標準,對事物或數據進行分類,感受分類與分類標準的關系。
2. 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過程,了解調查、測量等收集數據的簡單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圖畫、表格等)呈現整理數據的結果。
基于教材
分類與整理這節(jié)課屬于小學數學統(tǒng)計與概率這部分知識,本節(jié)課位于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學會了按一定的標準分類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也是在整個小學數學教材中第一次提出“分類”這個概念,它是今后學習統(tǒng)計表,統(tǒng)計圖的基礎。
基于學情
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參與數學活動,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而只是對數學活動本身感興趣。因此,我在教學中設計一些趣味性較強的學習形式,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機會,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通過簡單調查,我發(fā)現由平常生活經驗的積累,學生已有一定的分類能力。如可以區(qū)分水果和蔬菜,可以根據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如顏色)進行分類。但發(fā)展到根據概念,即客觀事物抽象的、本質的特征進行分類還需要進一步的學習。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是:
1、學生通過擺一擺、分一分活動,能按不同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并會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整理。
2、學生根據統(tǒng)計的結果,會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重點:經歷分一分的過程,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呈現出分類的結果。
教學難點:學會按不同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二、評價設計:
1、學生通過同桌合作擺一擺、分一分,涂一涂,會借助學具正確地按不同的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并會根據分得的結果進行統(tǒng)計。
2、通過師生互動和練習反饋,學生能正確地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分類》說課稿11
在教學過程中,本人針對學生現狀及教材要求,做了兩個大膽嘗試,一是學生的客觀現狀:學生對七年級上冊知識的掌握程度較不到位,遺忘率較高;二是本節(jié)知識要求,學生是嘗試性地進行分類,避免又誤入老師怕學生不懂,詳講細講,結果學生吃不下,出現包辦的現象,我大膽采用了分組活動的方式。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jié)知識的理解及我的課堂運作:
一、教材分析
。ㄒ唬┍竟(jié)知識的基礎位置:
1、在本章中的作用:要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核心是保護物種的多樣性,而要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首先必須了解形形色色的生物,認識生物的主要類群,根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是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因此本節(jié)知識是學好本單元的基礎。
2、在《生物》中作用:本節(jié)知識將促進學生對一年半來學習的生物知識進行一定的歸納綜合,是考察學生也是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能力的一個好機會。
。ǘ⒈竟(jié)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嘗試根據植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2)列舉植物的主要類群。
2、能力目標:
。1)分組競賽式活動,有效促進學生的分工合作能力的提高;
。2)課前三分鐘猜一猜活動,逐步提高學生的理解遷移能力、分析歸納能力等;
。3)生活式的質疑,使學生進一步發(fā)展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多媒體教學、分組活動,增強直觀性、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競賽式分組活動,加強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求勝心;
(3)通過分類學習,要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達到自覺保護的目標。
。ㄈ⒈竟(jié)重點、難點:
通過分類活動來學習生物的分類。
二、教學方法安排:
1、《課程標準》中提到,“課程理念要面向全體學生,要以適應不同學校的條件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fā)展。”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利用農村學校、農村學生的特點,以小組為單位,課前采集、收集常見植物,為課堂實踐提供素材,也為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CAI課件的`運用,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可一定程度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2、針對生物科學不僅是眾多事實和理論,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課程標準》中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本堂課我大膽采用學生分組競賽活動的導學方式,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充分討論的時間、空間,教師主要起引導、指導的作用。競賽制的引入,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好勝心理,促使他們更好、更主動地學習。
3、設置了“課堂實踐”,讓學生親身體會了植物的分類,增加了感性的認識,使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4、“課堂延伸”的問題設置,為下節(jié)課的順利進行埋下伏筆,也讓學生有意識地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運用及其意義。
三、學法指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重視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科學素養(yǎng)教育,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1、以小組為單位的課前預習準備工作,為小組長提供了領導管理能力發(fā)揮的空間,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針對學生的基本現狀,布置學生課前復習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有目的地讓學生試著找出書中出現的植物類群名稱,盡可能以圖表的方式體現,課前檢查,并對小組長做適當的指導,如:書中有ABCDEF六類植物,而七冊書中只出現五類名稱,指導學生思考并引導他們如何借助工具書或網絡查找所需知識。既節(jié)省了課堂時間,保證課堂的順利進行,也考察了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綜合理解能力。
2、課前三分鐘班長主持的猜一猜,學生參與程度高,同時活躍了課堂氣氛,輕松帶領學生進入新課。
3、設置“幫你想一想”,可有效引導學生建立思考的思路,幫助其分析、解決問題。
4、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意在培養(yǎng)學生團結互助、協(xié)作等精神,以適應未來社會需要。
四、教學主要程序:
1、學生的課前準備,包括本節(jié)知識的預習和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復習歸納整理工作,主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
2、以班長主持的課前三分鐘猜一猜導入,輕松帶領學生進入新課,把本節(jié)課基本定位在一種寬松和諧互動的課堂氣氛中。
3、通過P81的觀察與思考,讓分步活動完成P82的討論,在活動中引入競賽方法。第一步先完成第1題:幫書中的六種植物找到他們的家,配合CAI演示,幫學生直觀完成。第二步完成第3、4、5題,為使學生能順利完成,我設置了“幫你想一想”,幫助引導學生建立思考的思路,幫助他們分析、解決問題。活動中,各小組把本組的答案按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由左到右排列,中間用箭號連接貼在卡紙上,各組用展示的方式給出答案。把第2題調整到第三步,學生在了解了類群名稱后,理解會較到位,完成的質量會較高。第6題則放在“課堂實踐”后來總結得出。
4、“課堂實踐”活動,讓各組選派一名選手(小組長可協(xié)助),對他們帶來的植物進行實際的分類,以比賽的方式進行。老師視具體時間情況,作適當的點評,若時間充裕,可較詳細介紹分類的方法及回答學生的疑難,若時間不允許,可先簡單、靈活從中尋找植物分類的依據是植物的根、莖、葉、葉脈、果實、種子等(學生先總結,教師引導、補充)(即完成討論題第6題),學生疑難可延伸到課后討論。
5、CAI出示“課堂延伸”題目,讓學生明確任務,促進學生對分類知識的理解及應用,同時為下節(jié)課的順利進行埋下伏筆。
《分類》說課稿12
《物體分類》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數學實驗教材第一冊第六單元的教學內容。內容雖然不多,但很重要,對豐富學生對現實空間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起著重要作用。
其內容編排,遵循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分類知識,并且在生活中對幾何形體有一定感知的基礎上。通過對實物、模型的分類引出對物體形狀的認識。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立足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著眼于新課程三維目標的實現,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這些幾何體的名稱,并能加以識別。
2、情感性目標:創(chuàng)設師生互動情境,在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以及樂于合作的意識,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3、過程性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經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yǎng)主動探索、發(fā)現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根據新課改的思想理念,為了有效地促進師生互動、共同發(fā)展,我在課堂中展開發(fā)展性的'教學活動,讓課堂充分煥發(fā)生命活力。我本著設計新、處理活的原則,從教學內容、學生思維特點和年齡特征考慮,嘗試對本課教學做了如下設計:
一、設境激趣,導入新課。
低年級學生參與教學,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教學活動能否激發(fā)興趣,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之所在。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征。由兒童喜聞樂見的機器人引入,抓住童心,讓學生通過機器人這一中介來認識球、正方體、長方體和圓柱,激發(fā)了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物體分類》這一新知的學習過程中。
二、動手分類,體驗形體。
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重視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發(fā)展,這是標準中提倡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我讓學生認真觀察,和小組同學合作,把帶來的學具進行分類。讓學生在研究現實問題中"做數學",體驗"再發(fā)現"與"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大膽用自己的方法進行分類,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實際問題。并在交流過程中,伺機引入對各種不同形狀的物體的認識。
三、觀察操作,構建新知。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生成、發(fā)展和變化。教學中,我和學生一起合作,通過看、摸、比、想、滾一系列的操作,認識長方體,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并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認識的物體進行操作,和小組的同學進行交流,建立表象,構建新知。這樣,讓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想,將"做"中感受到的體驗"數學化",使教師"教"的內容變成了學生學的活動,"教數學"也變成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學數學",把"靜止呆板"的數學變成"活動的"、學生自己構建的數學,體現知識形態(tài)的過程性。
四、聯(lián)系生活,玩中求學。
。祵W來源于生活,而又應該為生活服務。"這是《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指出的。在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我開放課堂時空,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找出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哪些是正方體,哪些是圓柱體和球,并通過課件讓學生欣賞生活中各種形狀的物體,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
。⒑⒆拥奶煨跃褪菒弁,讓學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識是最深刻、最牢固的。"因此,本節(jié)課我設計"猜猜看"、"找朋友""小小設計師"等多項游戲,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體驗和鞏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五、拓展延伸,促進內化。
新的教學方法是從塑造人的角度考慮。因此,課堂教學不能只局限于本課知識的教學,而應創(chuàng)設機會,促進知識的內化,拓展學生的思維。正因為深知這一點,本節(jié)課我設計了"小小設計師"這一拓展練習,讓學生用各類物體搭成自己喜歡的作品。這一活動既加深了學生對各類物體的認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內化了所學知識,。還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創(chuàng)新的能力,起到一石三鳥的效果。
眾所周知,再好的設計,再美的想法都應該落實到實際課堂教學中去檢驗。在本課教學實踐中,既產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驚喜,如:學生思維靈活開放,在"小小設計師"這一環(huán)節(jié)里,搭出的作品可多啦!有車,有房,有人,有樓,有塔等等。這節(jié)課同時也留下了幾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比如:如何處理好課堂"動"與"靜"的有機結合?真正讓學生活起來,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這不僅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也是新課程改革實驗急需解決的問題。
《分類》說課稿13
一、本節(jié)課的內容是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里的一個內容:三角形的分類。這是在學生認識了各種角及三角形的特征的基礎上展開學習的,本節(jié)課的設計我分為兩個層次:按角分為三類,主要引導學生認識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按邊分為三類,著重引導學生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邊和角的特征。
二、本節(jié)課的知識目標是:
1、會根據三角形角、邊的特點給三角形進行分類。
2、認識各種三角形。
能力目標是:經歷觀察與探索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學重點:能夠按三角形角的不同和邊的不同給三角形分類。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認識各類三角形的特征。
四、本節(jié)課設計理念和施教措施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根據本組小專題“精心設計問題,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中以直觀教學為主,運用觀察、動手操作、同桌合作等教學方法,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并啟發(fā)學生展開思考和學習活動,促進學生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節(jié)課中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你能按三角形的特征給三角形分類嗎?這是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就知識為新知識做鋪墊,通過采取兩次同桌合作的方式是學生會按角、邊的特點給三角形進行分類。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是有效實施數學教學的方法之一,因此,我在讓學生按角分類之后,拋出了又一個問題:仔細觀察這三類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這是為了讓學生清楚在一個三角形中至少有兩個銳角,也為如何正確的`判斷三角形打好基礎。
此外,自學能力是教學中的一部分,因此,我根據教材內容的設置,安排讓學生自學,以問題: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又是怎樣的呢?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通過學生自學課本內容來認識這兩種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對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和理解,我又以問題:你認為等邊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嗎?為導向,讓學生對比、理解等腰三角形包含等邊三角形,也就是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總之,整節(jié)課根據教學內容的設置,設計不同層面的問題,引導學生在積極思維的過程中有效學習,從而掌握知識。
《分類》說課稿14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生物第六單元第一章第一節(jié),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思路、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評價與反饋等方面談談我的設計構想。
一、教材分析
通過前五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對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較全面的了解,對各類群有了許多感性認識,學生已經了解了植物、動物以及細菌和真菌的主要類群的特征,這就為學習生物的分類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根據生物的特征進行分類,既是對前面所學的生物圈中的各類生物的回顧、總結,讓學生對整個生物界的全貌有一個概括性的了解,從中學習科學的分類方法,同時也對后面將要學習的認識生物的多樣性的本質、意義打好了基礎。教材中并未全面而系統(tǒng)地介紹生物分類的方法,而是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生物的分類是根據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來進行的,并介紹了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
本節(jié)的重點之一是通過梳理所學的生物知識,學習生物的分類方法。引導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走出校園,走入社會調查,走進大自然實地考察。
本節(jié)的難點是學生在嘗試分類活動中,體驗分類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嘗試根據植物和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列舉植物和動物的主要類群。
2.能力:在嘗試分類活動中,對動物和植物的主要類群的有關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體驗分類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使學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樹立分類的意識。
三、教學思路
由于本節(jié)課涉及的植物和動物的類群較多,知識容量較大。在設計本節(jié)課時,把重點放在讓學生體驗基本的分類方法上,通過學生的分類活動來學習分類的方法,利用小組學習的優(yōu)勢,組內互助,共同解決這些問題。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了按任何一個器官都可以對植物進行分類,進行科學分類主要是根據生殖器官進行分類。比如我們可以根據是否產生種子將植物分為有種子和無種子。根據有無花分為有花植物和無花植物。
四、板書設計:
第一章根據生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第一節(jié)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
一.生物分類
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劃分為種和屬等不同的等級,并對每一類群的形態(tài)結構等特征進行科學的描述,以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和進化關系。
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tài)結構等方面的特征。
二.植物的分類
三.動物的分類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一.生物分類
二.植物的分類
三.動物的分類
學生通過猜物游戲,體驗分類的方法。
學生發(fā)表觀點。
學生看書81頁。小組討論,復習這些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
小組看圖討論,完成填空。匯報交流。
小組交流。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學生觀看圖片,小組合作對動物進行分類。
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對比圖片上的動物,進行分析,得出多種分類方法:知道動物分類除了比較外部形態(tài)結構,還要比較內部結構和生理功能。
1、脊椎動物分為:
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學生完成表1。
脊椎動物:
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無脊椎動物:
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環(huán)節(jié)動物-軟體動物-節(jié)肢動物
演示課件示各種書,設疑:有一張非常漂亮的滇金絲猴圖片,藏在其中的一本書里。請你猜猜,最有可能在哪本書中?
提問:你根據什么選擇這本書?
演示圖片。
全世界生物種類繁多,要了解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都需要對生物進行分類。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一節(jié)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
指導學生看書81頁。觀察這些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有哪些特點?
出示討論題:
1、菜豆、玉米種子的子葉片數一樣嗎?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如何區(qū)別?
2、所有的植物都有種子嗎?
3、所有植物都有根、莖、葉的分化嗎?
4、假根有什么作用?
5、平行脈和網狀脈有什么特點?
6、種子外面都有果皮包被嗎?
組織學生討論,看圖根據這些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方面的特征進行分類,完成填空。
在分類過程中遇到困難了嗎?是如何解決的?
除了這些分類方法和依據,還有根據其他的方法分類的嗎?
出示思考題:
1、有種子的植物可以分為哪些類群?
2、無種子的植物可以分為那些類群?
3、能否把這些植物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進行排列?
4、把種子植物排在最高等的依據是什么?
5、通過分類活動,你認為植物分類應考慮植物的哪些特征?
演示圖片示不同種類的動物,引導學生觀察,組織小組討論:如何對這些動物進行簡單的分類?
看起來分類的方法有多種多樣,目前生物學家普遍采用的.是根據生物的相似性和親緣關系將生物歸入不同的類群,即通常根據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特征進行分類。
出示思考題:
1、對動物進行分類。
將不同的動物類群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排列起來。
2、彈涂魚、蠑螈和蜥蜴都是外型相似的生物,可是彈涂魚是魚類、蠑螈是兩棲類、蜥蜴是爬行類。請用你所學過的生物學知識,說明生物學家是根據哪些特征把彈涂魚歸為魚類;蠑螈歸為兩棲類而蜥蜴歸為爬行類?
小結:科學家們按照動物分類的基本方法,依據外部形態(tài)結構、內部結構和生理功能等特征,已經發(fā)現和命名的動物有150萬種。
作業(yè):下節(jié)課室外觀察植物,進行分類。要求認真觀察,作好記錄?拼矸纸M。組長負責本組的紀律。
六、教學評價與反饋
在教學過程中,我把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放在首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學習,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發(fā)展學生思維。然后通過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正確性和練習的準確程度來反饋信息進行評價與調節(jié),針對反饋不理想的信息,教師再做啟發(fā)性指導。
總之,我的整個課堂教學設計體現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精神。為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學設計力求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無論是問題的提出,還是問題的解決,都有意識地營造一個較為自由的空間,讓學生主動地去觀察、分析、發(fā)現,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中,教師只起到了啟發(fā)、誘導、點拔的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以上是我對本節(jié)課的設計、分析和說明,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專家、老師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分類》說課稿1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分類》。
一、說教材
《分類》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較少的相關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能從根據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進行分類,發(fā)展到根據事物的功用進行分類,最后能夠根據客觀事物抽象、本質的特征進行分類的能力,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教材是以文具店的情境圖導入,但我認為一年級小朋友年齡小,很少具有去文具店購買文具的相關生活經驗,所以對于文具店這一情境并不熟悉,脫離了學生生活實際,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行發(fā)現學習、探究學習的興趣。
于是,我根據小朋友非常喜歡跟大人逛超市的心理,讓學生跟隨老師的鏡頭一起逛本地的大型超市——同心超市,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并在這個情境主線的貫穿之下,開展由淺入深的分類操作活動,由觀察、討論方法,到能夠按照單一標準分類,最后發(fā)現物品能夠按不同標準進行分類,活動中力求遵循知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生的認知主動性,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之中,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學會分類,掌握分類方法,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與概括能力。
基于以上的設計思路,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讓學生通過操作實物或實物圖片,能夠選擇不同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掌握分類方法;
2、能力目標:通過各種形式的分類擺放物品,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分類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本課教學的重點就在于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難點在于學生能選擇不同的標準對物體進分類。
二、說教法、學法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經驗少,但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思維活躍,因此本節(jié)課在教、學法上突出了以下特點:
1、聯(lián)系實際,從生活中學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數學。本節(jié)課我注重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為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2、參與合作,在交流中學
交流與合作是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本節(jié)課我注重讓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操作與討論交流來發(fā)現問題及解決問題,培養(yǎng)他們團結協(xié)作的優(yōu)良品質。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我主要設計了三個教學程序:情境導入——探索新知——實踐應用
。ㄒ唬┣榫硨,初步感知分數。
課前談話:“小朋友們平時都喜歡做什么呀?”小手舉個不停,“去公園”,“看動畫片”、“逛超市”……一個個稚嫩的回答從孩子們口中急切地蹦出來。
“老師也喜歡逛超市,今天老師邀請你們一起去逛超市,好嗎?”接著播放同心超市的錄象畫面,本來坐得很端正的孩子一下子興奮起來,他們興高采烈地觀看著,交流著,我微笑地看著他們,享受他們體驗、交流的.快樂。
觀看完后,我提出問題:“你看到了什么?洗潔凈是怎么擺放的?這樣擺放你覺得怎么樣?”孩子們紛紛把自己看到的及感受到的和大家進行交流。最后我揭示課題:要想把物品擺放整齊,方便找尋,就要把它們分類擺放,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怎樣把物品分類。
。ǘ┨剿餍轮骄糠诸惙椒
1、在剛才的討論交流中體驗到生活中需要分類,教師適時出示課件。
。ㄒ粋房間里到處凌亂不堪的物品,有衣服、文具、杯子、玩具等)
教師簡單介紹課件內容,讓學生認識到房間的物品需要進行分類整理,從而激發(fā)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
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后,派代表上展示臺操作課件,進行分類整理。隨著學生的操作,房間里各類凌亂的物品都回到了各自的位置。
緊接著教師提出疑問:“你對這樣的整理結果滿意嗎?”馬上有眼尖的學生發(fā)現衣物混在一起,還可以進行細分,上衣與褲子應該分開擺放。
2、實驗操作。(細分)
。1)教師出示準備好的五組物品:鉛筆、玩具、茶杯、衣服、鞋子的圖片,讓學生進行實物的第一次分類。小組討論熱烈進行著,學生與同伴們交流著,操作著,對同一類物品進行第一次試分類。
分好后請每個小組派代表上投影臺展示自己組整理分類的結果以及分類的方法,請其他小組的同學互相評價。
師:你覺得他們組分的怎么樣,為什么?
(2)師:桌面上的物品經過小朋友們靈巧的雙手整理,既美觀又便于我們尋找,真不錯!請大家再想一想,你們手上的東西除了可以像現在這樣分,還可以怎么分呢?
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并動手開始進行第二次不同標準的分類。
在討論中,每組學生多找到了好幾種不同標準的分類方法,討論越來越熱烈,教室氣氛十分活躍,孩子們都為自己能不斷有心得發(fā)現而興高采烈,興奮不己。
接下來,教師還是請小組派代表上展示臺匯報方法,并相互評價。學生們在小組互評中得到啟發(fā),又對物品進行重新分類,大大激發(fā)了學生不斷探索、積極主動學習,探究的興趣。最后教師進行鼓勵性、總結性評介。
3、教師小結:看,剛才又臟又亂的房間現在變的多整潔多美觀。≈魅嘶貋硪欢〞兄x你的,為自己感到驕傲吧!希望你們以后可不要像房間主人一樣,要做一個愛干凈、會整理的能干的好孩子哦!
。ㄈ⿲嵺`應用,延伸知識
師:同心超市的果蔬專柜里又進了一批新鮮蔬菜和水果,想請小朋友們幫忙擺放,好嗎?
展示模擬貨架,每個小組分發(fā)一袋蔬菜、水果圖片,請學生以組為單位把手中的圖片進行分類擺放,貼到對應的貨架里,最后同學間互相評價,活動結束。
本節(jié)課,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按單一標準、不同標準的分類方法,體驗到分類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教師在整個活動中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讓我們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共同提高,共同成長!謝謝大家!
【《分類》說課稿】相關文章:
《分類》說課稿01-09
《分類》說課稿03-26
《分類與整理》說課稿06-08
生物的分類說課稿07-10
角的分類說課稿01-13
物質的分類說課稿12-10
《物質的分類》說課稿12-04
《角的分類》說課稿11-09
《分類與整理》說課稿5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