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說課稿> 小學科學說課稿

小學科學說課稿

時間:2024-05-15 16:20:25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小學科學說課稿范例(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科學說課稿范例(15篇)

小學科學說課稿1

  三年級科學開學第一課

  帶走了一批成熟的六年級,引來的是一批“幼稚”的小不點,小歸小,卻是個個古靈精怪。特別是那幫男生,對科學有一股特別的“感情”。如何讓這批朦朧的“未來科學家”做好準備,成了我第一課的重點。

  經過網絡上專家同事的指導和自己的深思,我精心準備了第一課。孩子們人生第一次科學課,就是被我“忽悠”著來的。

  看我設置的問題

  一、 科學課是門什么課?它要帶我們學些什么東西?

  這個問題是很多孩子想要了解的,而且他們已經知道了許多關于科學的事情。

  看看孩子的回答:1、科學就是帶領我們去探索

  2、科學就是讓我們觀察

  3、科學就是我們去做實驗

  4、科學里有許多好玩的知識等等

  學習哪些東西?1、植物和動物

  2、我看見要我們養(yǎng)蝸牛

  3、可能還要學習許多實驗吧

  孩子的聰明勁不得不讓人佩服,在學習以前,他們已經能夠從各個方面提取對科學的認識,這也反映出這些城市的家長對孩子科學方面教育的成果吧。至少在興趣方面,許多家長做得還是非常棒的!

  二、 怎樣即輕松又快樂的學好科學?

  學生表現(xiàn)出的對于科學學習的勁頭,讓我異常興奮和感動。同時,學生一定想更好的學習好科學知識。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很統(tǒng)一。

  1、 我們要仔細觀察

  2、 我們上課要認真聽

  這樣的活動,可以讓我們看出我們教育后的端倪,統(tǒng)一而死板的教育后果。學生很少會有更好的回答方式,可是我自己又企望他們做怎么樣的回答呢?

  其實,學生能夠回答出觀察,已經在我的“圈套”里面了,觀察時整個三年級階段我們要學習的核心內容,什么是觀察呢?學生是如何理解的呢?我詢問。

  于是,回答出來了,觀察就是仔細的看。大部分學生就是這么說。仔細的看,認真地看,學生的理解很準確。

  為什么要仔細?

  不仔細我們就收集不到需要的`東西,不仔細我們就會錯過要觀察的東西。學生的回答,很好。只是要讓孩子做到仔細,談何容易。只能在后面慢慢來了,并且我從美國的“哥倫比亞”號事件談起,讓學生更實際的認識到仔細的重要性。學生們很習慣聽故事,希望他們能從這些故事中,學到點東西。

  在觀察過程中,除了看之外,我們還有其它的方法了解更多信息嗎?

  關于這個問題孩子的回答,差異性比較大。

  典型的回答

  1、 查詢?梢陨想娔X查資料、可以查閱書本、可以多看課外書,很奇怪的事情,走讀班的孩子很注意去“查”資料,而住宿班也許是因為住校的緣故,很少有這方面的回答。

  2、 實踐。好多學生提到,觀察過程中,我們可以去實踐下,所謂實踐就是到大自然去觀察,去摸摸看。極少數(shù)的班級提到可以做做比較。

  遺憾的是,沒有孩子提到記錄和合作的內容。也許這正是三年級孩子最缺乏的東西,也是最需要學習的部分。

  因此,我要求每個孩子準備一本小記錄本,專門用來記錄科學,希望孩子們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將記錄本用好。

  最后,我要求孩子們保持傾聽的習慣,所謂傾聽就是要認真仔細的聽,在聽別人或者老師說話時,不可以插嘴,有問題舉手回答。這一點,也是相當重要的。

  三年級孩子的習慣培養(yǎng),任重而道遠,希望我能和全體孩子一起努力,讓孩子們盡快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快樂的學好科學。

小學科學說課稿2

  一、 教材分析

  這一課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溶解》單元第2課的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的內容后,所要學習的一節(jié)科學探究課。教材主要安排了兩項活動:一、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學生通過對高錳酸鉀在水中溶解現(xiàn)象的觀察,再進行相互討論交流,從而使學生對物質的溶解過程形成清晰的印象;二、對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現(xiàn)象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不同物質在水中狀態(tài)的異同,從而建立“溶解”的概念。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的表達交流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同時也為下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 學情分析及教學目標的確定

  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四年級的學生,通過前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獲得了對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基本認識;而生活中的一些經驗,也使學生積累了一些對溶解現(xiàn)象的感性認識。但從認知心理學來看,四年級的學生雖然好奇心很強,積極性也很高,但表達交流和自主探究能力較差,因此需要教師在這方面加強引導。

  根據科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上述教材、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wěn)定地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也不能用過濾的方法將物質從溶液分 離出來。

  2。過程與方法: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并想象食鹽的溶解過程。通過進一步觀察、比較食鹽、沙、面粉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不同狀態(tài),發(fā)現(xiàn)溶解與不溶解的主要區(qū)別和特征。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認識到細致的觀察、比較的重要性。

  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知結構心里特征,在上述目標中,我以描述高錳酸鉀、食鹽等物質溶解現(xiàn)象的主要特征為本課教學重點,以比較食鹽、沙、面粉和高錳酸鉀在水里的變化的異同為教學難點。

  三、 教法與學法

  為體現(xiàn)新課標“以學生為本”、“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理念,在本節(jié)課,我將用開放的教法來引導學法的開放。在教法上,我將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在實驗觀察和比較過程中形成對溶解的直觀認識,并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在學法上,主要是自主探究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真正體會到科學家的研究歷程;其次是交流討論法,通過學生對原有認知及現(xiàn)有結論的交流,使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發(fā)現(xiàn)認知沖突,從而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和探究。

  四、教學準備

  為每小組準備:一杯水、一支攪拌棒、少量高錳酸鉀、藥匙、記錄單

  教師自己準備:小黑板、一杯食鹽水、一杯水和面粉的混合物、一杯沙和水的混合物、過濾裝置

  五、教學程序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茖W教學應力求從兒童身邊的事物,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fā),提出有關科學問題。所以,我對本節(jié)課作了如下設計:

  (一) 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上節(jié)課的知識,提出問題:食鹽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讓學生進行猜測,充分暴露學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問:為了能清晰地觀察到物質的溶解過程,應該選用怎樣的物質?從而引出新的課題,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從學生已有認知出發(f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充分暴露學生的前概念,為順利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奠定良好的基礎)

 。ǘ 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過程

  首先,向學生簡單介紹高錳酸鉀,并提醒學生取用化學藥品應使用藥匙。再讓學生簡單地觀察一下高錳酸鉀,在觀察后對高錳酸鉀顆粒進行描述,從而初步認識這一物質。其次,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高錳酸鉀溶解實驗,觀察的同時做好記錄。

 。▌(chuàng)設真實的科學探究氛圍,讓學生經歷完整的探究過程,像一個科學家一樣去探究問題,激發(fā)其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學生根據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討論交流,從而對物質的溶解過程形成較清晰的認識。

 。ㄔ谟懻撆c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傾聽別人意見、評價和接納不同觀點等開放的科學態(tài)度,促使學生學會尊重事實、尊重他人、尊重和欣賞不同意見,并從他人意見中得到啟發(fā)和幫助)

  (三) 比較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讓學生回憶上節(jié)課的研究活動,與本節(jié)課研究的高錳酸鉀的溶解過程進行比較。讓學生在小組討論,完成比較記錄表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不同物質在水中狀態(tài)的異同,從而建立起溶解概念。

 。ㄋ模 延伸拓展

  討論活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質能夠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質不能夠溶解在水中?

 。▽⒖茖W課堂與生活相聯(lián)系,促進學生對溶解現(xiàn)象的理解)

小學科學說課稿3

  一、我對課標及教材理解

  《熱起來了》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第一課的內容(教科書第26—27頁)。本單元主要探究的是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所產生的不易察覺的變化,即:熱脹冷縮現(xiàn)象及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關于冷熱現(xiàn)象,學生已經有了不少經驗,如根據天氣的冷熱增減衣服;把壓癟了的乒乓球浸入開水里燙一下,重新鼓起來;喝太燙的水加一些涼水等。這節(jié)課是熱單元的起始課,從“怎樣給身體增加熱量”的話題開始,讓學生討論,我們的身體從周圍獲得熱量的途徑和方法。讓學生重點展開對“衣服是否能給身體增加熱量”的自主探究活動,并由此引發(fā)學生探究熱及熱現(xiàn)象的興趣。

  本課圍繞“衣服能給身體增加熱量嗎”設計了二個對比實驗,二個實驗在設計上有一定的層次,第一個實驗探究書和衣服對比,衣服能否產生熱量?采取“扶”的策略在老師的引導下分析毛衣和書一樣不能產生熱量。第二個實驗探究被衣服包住的書和被衣服包住的身體對比,則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得出“衣服不能生熱,只是起保溫作用,防止熱量散發(fā)”。每次實驗后讓學生交流,形成解釋,構建起加穿衣服會使身體感覺到熱,但并不是衣服會給人體增加了熱量。讓學生經歷了“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實驗驗證――解釋問題”這樣一個探究過程,對學生學會如何從正反兩方面對問題和現(xiàn)象進行探究、驗證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我對學生基礎及特點的分析

  本課教學的對象是五年級學生,從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體系上看,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在三年級下冊“溫度和水的變化”單元學生們已經觀察探究了溫度和水的形態(tài)變化的關系以及五年級上冊的“光”單元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有關熱的知識。已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從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來看,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欲,他們心里有想表現(xiàn)的欲望,但是可能不好意思,但同時又希望能被肯定等這些都需要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另外,“冷熱現(xiàn)象”雖然學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會去研究,更不會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

  三、我將采用的教學方法、手段及依據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面向全體小學生”、“提高科學素養(yǎng)”、“倡導探究性學習”的課程理念!翱茖W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是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

  在設計本課時,我關注了對學生的思維引導,整堂課就是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采用“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解釋問題”的教學模式,通過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情境,驅動學生的好奇心,根據生活經驗對該教學情境可能產生的結果進行猜測,引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并在這一問題的引領下,進行有目的地探究,尋找問題的答案,再利用答案,解釋相類似的生活問題。整節(jié)課讓學生處于不斷的猜想設計驗證當中,思維不斷地激活,過程不斷地完善。這一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幫助他們運用各種思維的技巧來解決問題,從而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四、我的教學設計

  1、激趣導入。和學生握手,感覺手很涼,你們有哪些辦法能讓老師的手熱起來?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提出使手熱起來的多種方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層次推進,再次思維碰撞。老師身體也很冷,你還能想些辦法讓我的身體熱起來嗎?學生打開思維的閘門,想起了生活中使身體變熱的種種方法,學習的熱情進一步高漲。

  3、提出問題。師順勢引導,這些辦法是怎么使我們的身體熱起來的?一一分析解釋用熱水袋、烤火、開暖氣、曬太陽等是外界物質傳遞熱量使身體熱起來,吃熱食物是食物吃進身體中產生熱量讓身體熱起來,跑步、打羽毛球等運動是運動加快產生熱量使身體熱起來的,最后留下加穿衣服、蓋被子――這些方法是怎么使身體熱起來的呢?是衣服也可以產生熱量嗎?

  4、思維論證。讓學生猜測。學生一種觀點,多穿衣服就感覺熱起來了,說明衣服可以產生熱量。另一種觀點,衣服不能生熱,只起保溫作用。師引導學生思維,假如衣服能增加熱量,那衣櫥里掛滿了衣服,衣櫥的溫度會不斷上升,上升到一定的溫度后,衣櫥里的衣服就會燃燒起來了,事實是這樣的嗎?晚上我們鉆進被窩,感覺被子是涼的還是熱的?早上醒來,被窩里又是什么感覺?這說明了什么?

  5、實驗驗證。衣服到底能不能給身體提供熱量?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進行驗證嗎?讓學生說實驗方案,并進行猜測-可能會發(fā)生怎樣的結果,不同的結果又能說明什么。根據學情分析,我預設了一個實驗記錄表:

  讓學生通過這兩組對比實驗得出的實驗結果,證明衣服不能生熱,加穿衣服身體熱起來的原因是衣服能起保溫作用,能阻止熱量散發(fā),防止冷氣進入。

  6、提出新的問題,促進思維。既然實驗結果證明了衣服本身是不能提供熱量的,那為什么我們多穿衣服還是感覺更熱了呢?讓學生在弄明白一個問題的同時,又能產生許多新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熱愛科學的興趣。

小學科學說課稿4

  果實累累的季節(jié)

  教學目標:

  1、根據物體特征進行簡單分類

  2、對植物的果實進行分類

  3、了解蟋蟀的生活習性,了解果實的種類

  教學要點:

  這一節(jié)課所要探究的事物是果實。通過學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實。

  學生準備果實,毛巾或餐巾紙。

  教師準備小刀,盤子。

  教學過程:

  1、激發(fā)活動興趣

  先評比上節(jié)課制作的樹葉書簽:小組內評比,每個小組推薦2件好作品。

  教師對優(yōu)秀作品進行點評,并在“小科學家成果展示欄”里展示一個星期。

  提出問題:植物都長有形狀不同、顏色各異的葉子。除了葉子之外,樹上最常見的還有什么?

  2、果實展示會

  大家拿出自己帶來的果實,開一個展示會。

  (1)果實都有不同的形狀和顏色?吹降暮陀|摸到的果實形狀一樣嗎?

  (2)果實都有不同的味道,聞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樣嗎?

  學生小組內進行觀察。邊觀察、邊討論、邊記錄。把觀察到的問題存入“問題銀行”。

  3、趣味活動——找“星星”

  選擇梨、蘋果等果實,指導學生從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誰能找到“星星”,即種子的排列形式。

  歸納果實的特征:

  注意事項:

  (1)使用小刀時要注意安全,既不能傷害自己,更不能傷害到他人;

  (2)找到“星星”后,切開的果實、餐巾紙等要及時清理;

  (3)小刀、盤子、毛巾要及時清洗干凈。

  4、分類:找果實

  把水果分一類,蔬菜分一類;

  把桔子分一類,蘋果分一類;

  根據能否生吃進行分類;

  按照果實的顏色分類;

  科學自助餐:馬鈴薯為什么不能參加果實大會。

  拓展活動:采集植物的種子。

小學科學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本課應用第1課中學習的簡單電路制作的檢驗器,通過對周圍物體的導電性能進行檢測,歸納出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學習平安用電常識。激發(fā)同學進一步探索電路秘密的欲望,為繼續(xù)[第3課]“探測暗盒里的電路”做好準備。

  二、同學分析:

  本課的學習主體是五年級同學。

  1、五年級的同學已經具備了較系統(tǒng)的科學探究的初步能力,也初步形成了較好的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2、同學已經學習了簡單電路的知識,具備了制作檢測電路的能力。生活中同學對導電和不導電的物體也有一些了解,但還有待于形成清晰的認識。

  3、針對同學的動手能力存在差別,教學中要采取小組合作、一幫一(動手能力強的同學協(xié)助動手能力差的同學)的對策,讓每個同學都參與到實驗中來,體驗勝利的樂趣。

  三、教法學法

  科學探究既是小學科學教學的主要方式,也是同學科學學習的主要目標,更是有效培養(yǎng)同學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本課教師最主要的教學方法是引導探究法,同學的主要學習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

  教師以情境設計、探究活動、交流提升、演示說明為引導,同學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把體驗式學習和接受式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促進同學學習方式多樣化,提高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四、學習目標預設

  科學概念:

  知道什么是導體、絕緣體,并能結合實際加以識別。

  知道人體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導體。

  過程與方法

  能夠設計檢測裝置,檢測常見物體的導電性能。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學會與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井然有序的實驗操作習慣和平安用電的生活意識.

  五、重難點和處置戰(zhàn)略

  根據教材和同學的實際,確定本課重點是:認識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和平安常識.養(yǎng)成認真細致尊重事實的探究習慣。本課難點:認識人體、水也是導體。

  本課的關鍵點在于:同學對資料進行充沛的自主探究,對實驗結果進行認真細致的交流活動,促成認知的提升。

  解決設想:

  注重同學的思維梯度,通過“結構性的資料”和科學的實驗探究,逐步使同學從問題與困惑中走出來。提供由易到難、由簡到繁但隨著同學認知提高過程的資料,為同學不時登上更高思維階梯搭好跳板。

  具體措施:

  通過用簡單電路檢驗身邊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的探究、歸納概括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

  通過提供結構化的資料;鼓勵經歷探究發(fā)現(xiàn)過程;注重交流對經驗概括的作用。

  六、教學準備

  資料的選擇與準備是科學探究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有結構、有意義的'資料不只可以揭示現(xiàn)象,更暗含著科學探究的方向與程序。精心挑選有結構的資料,會引領同學進行深入的探究,使探究活動有效進行。

  為了順利完成導體與絕緣體的探究,我精心準備如下資料:

  1、電路檢測器——電源、導線、小燈泡

  2、待檢測物體——常見物體如:小車、泡沫、鉛筆、剪刀、海綿、回形針、鋁箔紙、玻璃瓶、鑰匙、硬幣、橡皮筋、木夾子等。

  [說明:這些資料是同學身邊的資料,有導體也有絕緣體,大局部同學比較容易判斷,富有結構性;鉛筆、小車、剪刀等是由多種資料組成的,富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更容易實現(xiàn)合作交流;鉛筆的筆芯削得特別長,鉛芯這個資料容易引起同學的認知抵觸;同學身邊的橡皮、水等資料并未提供,為同學自主選擇資料預留了空間]

  3、“人體驗電球”[說明:用來進行人體和水的導電實驗,協(xié)助同學建立導體和絕緣體沒有明確界線的認識]

  4、電工工具等[說明:引導同學分析認識導體絕緣體的生活應用]

  [實驗報告單中預留了同學自主選擇資料的空白表格,資料的展示和匯報交流使用實物投影進行,平安用電知識配以相應課件]

  七、教學過程預設

  教學過程是師生間與生生間的互動的過程,是教師主導下的同學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教學活動的展開應緊扣同學的思維與活動,根據教材的要求和同學的實際,本課我預設了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將根據同學的學習情況進行具體實施。

  (一)置疑激趣,引發(fā)探究---鞏固新知,切入課題,引入探究

 。ǘ┬〗M合作自主探究---自主預測,充沛探究,形成新知

 。ㄈ┙涣髻|疑總結提

小學科學說課稿6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認識螺絲并了解其功能。

  2、能說出正確使用工具固定螺絲的方法,要求動作規(guī)范、安全。

  科學探究

  1、能通過觀察螺絲的外形特點,有計劃地選擇合適的.工具來固定螺絲。

  2、能在選用工具時大膽猜想,并在使用其固定螺絲的過程中對猜想進行驗證。

  3、能在探究過程中和同學進行討論、交流。

  科學態(tài)度

  1、能對擰螺絲的活動產生深厚的興趣。

  2、能對選擇的工具是否合適進行判斷,在使用過程中用事實驗證猜想。

  3、能按要求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有孔的帶條,十字螺絲、一字螺絲、內六角螺絲、內三角螺絲,六角螺絲,十字型螺絲刀等。

  教師與學生共同準備。

  《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與問題

  1、同學們看一下,這些物品都使用了同一個零件,你們能找到它嗎學生回答,對是螺絲,螺絲的用途可真大,你會擰螺絲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擰螺絲。

  (二)探究與發(fā)現(xiàn)

  活動1:選擇工具

  1、螺絲的種類很多,我們要學會選擇工具。

  利用大屏幕,讓學生練習。

  2、完成《科學學生活動手冊》

  活動2、固定螺絲

  看視頻。然后讓學生看老師擰,再讓學生一個一個操作,老師一定要手把手的,注意安全。

  讓其他學生觀察評價。完成活動手冊。

  (三)應用與拓展

  讓學生觀察桌子與板凳的螺絲有松動的現(xiàn)象沒有,有的話擰緊。

小學科學說課稿7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是一門應用學科,它積極倡導讓學生親生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發(fā)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并樂于與人合作、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了《聽聽聲音》這一課。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引導學生有意識的傾聽,讓學生感受到我們是生活在一個有聲的世界里,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去體會聲源與聲音的關系。通過分辨聲音的變化的活動,為未來建立有關聲音的一些科學概念打下感性的基礎。

  結合教學內容及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制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重在引導學生用心去傾聽、分辨不同物體發(fā)出的聲音,讓他們以關注的態(tài)度在充分感知聲音的活動中,學會對各種不同的聲音加以簡單的區(qū)分和鑒別,對聲音的大小、高低、遠近、方向加以適當?shù)亓私。通過對聲音的研究,發(fā)展學生對聲音進行探索的興趣。

  在具體的教學設計方面,我作了如下的構思和嘗試:

  1、創(chuàng)設情境 引導實踐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因此在教學中必須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本課的引入,我就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我把全班分為A 、B兩組,分別向左 、右轉,背向而坐。請A組一學生講:“猜猜我是誰”,B組的同學在不回頭看的情況下,猜出是誰講的。然后B組一同學講,A組猜。在教師的引導下,隨著這個簡單、巧妙的活動展開,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充分的調動了起來,同時也在活動中溝通了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情感,為40分鐘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了和諧的氣氛。

  2、充分準備活動材料。

  這節(jié)課,我設計了三個活動:傾聽和感受聲音、聽聽固體、液體、氣體發(fā)出的聲音、分辨聲音的變化。其中第二個活動就要求學生們能自主探究不同物體能發(fā)出不同的聲音,為了使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充分得以實施。我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有結構的材料,發(fā)生罐、水槽、刻度杯、筷子、鈴鐺、玻璃瓶、紙、舞板。由于活動材料準備得十分充分,從而為學生們的探究活動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樣性符合了不同學生的要求,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開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如在探究液體發(fā)聲的過程中,學生即想到了用刻度杯倒水有想到了用筷子劃水。

  3、自由活動,自主體驗。

  新《課標》提倡,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也就是說科學課應該注重學生的經歷、體驗和發(fā)現(xiàn),在科學課上應該體現(xiàn)自主、合作和探究。本課我在引導學生用各種物體發(fā)聲的實驗過程中,并沒過分規(guī)范學生,而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方法、順序進行實驗,并做記錄,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我將自己作為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一起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比如知識結構)強加給學生。在這樣親歷探究的體驗性學習活動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是民主的.、和諧的。

  4、拓展時空 課外延伸

  《標準》指出:“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作為科學課程的學習主體的小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科學世界時,會產生無比激情和盎然興趣,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意愿,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tài),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huán)境,不能把上下課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科學的探究僅僅憑課堂40分鐘是不夠的,針對這種情況,本課結束時,我給學生布置了制作“水揚琴“的實踐性家庭作業(yè),讓在學生能在課外繼續(xù)去探索聲音的奧秘。

  以上是我執(zhí)教《聽聽聲音》一課后的一些想法和粗淺的反思,也許我對本課地理解還不夠深刻到位,剛才的教學種也肯定暴露出很多的問題,懇請在座的個位專家和同行多多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但是本堂課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教學中應該加強的方面)

  1、本堂課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由于本課的活動較多,探究的活動不夠深入,發(fā)現(xiàn)得不夠多,所以在一組學生匯報了自己的小組的發(fā)現(xiàn)之后,其他小組的補充比較少。

  2、探究過程中材料的提供怎樣才能達到最優(yōu)化,這都是今后教學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3、學生的發(fā)言面不是很廣泛,主要原因是教師的引導不夠到位,平時訓練不夠細。

小學科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它們吸水嗎》是教科版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本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周圍的材料》中的第4課。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材料的吸水性與他們的用途的關系,為后面學習打好基礎。本課主要是通過實驗進行教學的,因此從能力培養(yǎng)來看,屬于“實驗能力”系列。

  小學生的學習,最好是以直接經驗的形式掌握。這是因為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是以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由具體到抽象。為此,了解材料的吸水性,必須由學生自己去探索,親自動手實驗,從而進行觀察,得出結論。而三年級學生年齡小,對實驗接觸少,動手能力差,故而結合本課及學科基本要求,特制定: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比較木片、紙片、金屬片、塑料片的浸透性的大小。

  2.了解紙的制作過程,并能自己動手實踐,增強材料循環(huán)使用,節(jié)約資源的'環(huán)保意識。

  教學重點:

  用觀察的方法比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材料的吸水性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準備:

  1.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木片、塑料片、金屬片各十片。(每組一份)

  2.稀釋的紅墨水、滴管。(每組一個)

  3.餐巾紙、鉛畫紙、放大鏡(每組一份)

  4.杯子、筷子、毛巾、衛(wèi)生紙(每組一份)

  5.放大的蔡倫相一張。(播放古代造紙錄像)

  本 課是實驗課,要上好既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以發(fā)揮主題作用,從而完成任務。

  二.說教法

  低年級學生對實驗很感興趣。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采用的教學方法是以“實驗法”為主。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在實驗過程中得到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學生學習本課教學重、難點,充分發(fā)揮其主體作用,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提高實驗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

  三.說學法

  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為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抓重點、破難點,在學法方面從以下幾點指導:

  1.繼續(xù)學習實驗法。

  2.在實驗中學會觀察、描述。

  3.能自己動手實踐,造一張紙。

  四.說教學程序

  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經常啟發(fā)學生動手、動腦,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才能通過手腦并用建立鮮明、清晰、正確的表象。為遵守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聯(lián)系實際,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我將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部分:

  (一)激發(fā)興趣、發(fā)現(xiàn)問題、導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有好的開頭,是上好這一堂課的關鍵。針對三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的特點,上課我以談話導入,繼而出示四種材料,讓其猜測:誰更容易吸水,在猜測中激發(fā)興趣,明確實驗目的,學生便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學習中去了。

  (二)實驗觀察、解決問題、獲得新知。

  人們對知識的理解是通過思維活動實現(xiàn)的,而思維只有在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才能進行。這部分教學便以指導學生實驗觀察入手,親自操作,進而獲得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并逐步形成理性認識。

  為抓重點,破難點,面向全體學生,根據學生特點,教材內容,安排了三個實驗,并采用導、扶、放的教學思想。

  學生實驗能力差,因此實驗前讓學生明確實驗方法,步驟,實驗時指導學生操作,配合、觀察、比較,實驗后歸納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步:指導學生觀察“誰更容易吸水”,首先讓學生明確方法,再拿出四種材料,滴水觀察,誰吸水快?誰吸水慢?再思考:吸水性和材料的什么有關?為什么紙更容易吸水?由這質疑,立即進入第二個實驗。

  第二步:指導學生觀察紙,了解紙的特性。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后,師巡視,生合作觀察,描述結果,師點撥:讓學生明確紙由纖維構成,既然如此,愿否造一張紙,順理成章進入第三個實驗。

  第三步:指導學生造一張紙,明確造紙方法后,小組合作,從而知道材料課循環(huán)使用,增強環(huán)保意識。

  在整個活動中,活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思,動靜結合。學生在學習中質疑,在教師及時引導下解疑,從而形成正確地認識。

  (三)應用知識,深化認識。

  利用課堂小結、“考一考”等形式,鞏固知識,增強信心,培養(yǎng)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五.說板書設計。

  為集中學生注意力,突出教學重難點,本課采用了歸納直觀式板書。一目了然地再現(xiàn)出教學的主要內容,加深印象,鞏固知識。

小學科學說課稿9

  一、教材分析

  省編自然科學第三冊第三章第一節(jié)《聲音的發(fā)生和傳播》,在初中自然科學中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知識難度用教學要求并不是很高,但聲音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信息、是組成美好生活的一個要素,聲音與日常生活、生產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自然科學教學的目標是關注、研究與人類密切相關的自然現(xiàn)象,更好地協(xié)調人與自然關系。因此,它是自然科學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通過對聲音發(fā)生和傳播的學習,為下一節(jié)光的傳播打好了基礎。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重要的意義。根據學生已有的邏輯思維及習慣,本人對教學流程作如下處理:聲音是如何發(fā)生的→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聲波的形成、反射及回聲→聲音能在液體固體中傳播→聲速。教學實踐表明,這樣處理會使整堂課的結構更加自然流暢,學生也易接受。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了解聲音的傳播需要有媒介物質,在不同的物質中聲音傳播的速度不同。

  了解回聲現(xiàn)象。

  2、技能目標:

  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歸納的能力。

  3、創(chuàng)新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聲音是如何發(fā)生及如何傳播是認識聲現(xiàn)象本質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從教材的安排及教學目標的要求上看,它應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聲音的傳播需依賴一定的物質,這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難直接感受到,它需要借助于實驗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由于實驗本身的局限性,初中生理解、推理及想象能力又相對薄弱,我認為本節(jié)的難點,應是理解聲音的傳播必須依賴于一定的物質。

  四、教學的創(chuàng)新點

  1、把課堂教學的模式由以教師講授、實驗演示為主轉變?yōu)橐詫W生自主探索,分組實驗的研究性學習為主。,把全班學生按3-4人一組,分成十幾個學習小組,通過問題情景的設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協(xié)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補充設計了許多富有創(chuàng)意的實驗,使比較抽象的知識,通過實驗轉變得饒有趣味性,并易于學生探索、理解。如:

  實驗一:為了說明人是怎樣聽到聲音的,設計如下的模擬實驗:

  聲源的振動引起橡皮膜振動,光源發(fā)出的光經平面鏡反射后照射在墻上,把橡皮膜的振動放大。引導學生把橡皮膜看作鼓膜,使他們真實感受聲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動。

  實驗二,如圖,由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比較甲、乙兩圖,可得出乙圖所示情況下聽到聲音較大,從而說明當聲波向外傳播時遇到障礙后將會被反射回來。

  實驗三,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嗎?試自己設計實驗加以證明。”學生設計如下圖的實驗,并親自動手操作,真切聽到來自水中的聲音。

  3、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課件的的作用,通過課件來真實再現(xiàn)自然現(xiàn)象。如蜜蜂的嗡嗡聲,大海的波濤、狂風,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課件還可摸擬了人們無法看到的聲波的傳播及反射的過程。

  4、改進課本的實驗裝置,把電鈴懸掛起來,使實驗效果更佳。

  五、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1、好奇心、求知欲的培養(yǎng)

  創(chuàng)新精神,我認為就是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自覺的,實事求是的,不折不撓的進取精神。我們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創(chuàng)新成為一種習慣行為。例如,在引入新課時,把揚聲器平放在桌上,在揚聲器上放一些彩色的塑料小球,當音樂響起時,塑料小球隨音樂的節(jié)奏翩翩起舞,讓學生置身于熟悉的氛圍中來研究陌生的規(guī)律,可激起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

  2、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

  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應有意識地讓學生去聯(lián)想。如在做鐘罩實驗時,隨著鐘罩內的空氣不斷地抽去,聲音越來越弱,此時教師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提出“假如里面的空氣被完全抽去,聲音還聽得到嗎怎樣?”這樣處理,既尊重實驗事實(通過多次實驗,證明抽去空氣后聽不到聲音是不可能的),也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又如在課后練習中提出:在月球上,兩個宇航員面對面卻無法直接對話,這是為什么?你能為他們想些辦法嗎?學生提出了許多方法,既達到了對所學知識的鞏固、應用的能力,又培養(yǎng)了他們發(fā)散性思維的能力。

  3、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

  我們必須在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求異性、靈活性和獨創(chuàng)性。如課后練習中,老師提出:甲同學把耳朵貼在一根長自來水管的一端,乙同學在另一端敲擊一下管子,你認為甲同學可能會聽到幾次敲擊聲?有同學提出1次、2次、3次…,教師要求學生想象情景,進行合理的解釋。4、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

  由于本堂課采用以學生分組探索,實驗為主的課堂模式,在整個教學中,始終注意對學生觀察能力,實驗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同一問題,學生可以自主地選擇實驗器材,設計合理的方案進行研究。六、教學設計構思

  1.注重自然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從自然科學論的高度指導教學活動,堅持運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動手、動腦,啟迪學生思維,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進行“聲音的傳播”教學中,教師演示與學生動手實驗交替進行,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興趣,又符合科學認知的一般規(guī)律,很自然地得出科學結論。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研究問題的方法。課堂教學的真正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需要通過學生方法的獲得去實現(xiàn),在本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傳授給學生一些思維方法、研究方法及學習方法,尤其是一些創(chuàng)造學的方法,如發(fā)散思維等,并讓學生大膽地運用這些方法進行學習活動,從而實現(xiàn)了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目的。

  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點撥引導,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處于發(fā)散與聚合的交替狀態(tài),即創(chuàng)造思維狀態(tài)。充分放手讓學生通過討論協(xié)作去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研究課題——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操作——總結評價”的科學探究方法。貫徹“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努力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同時,將教學活動變成了學生一種創(chuàng)造活動,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創(chuàng)造力。

  六、教學程序的具體安排:

  1、揚聲器振動實驗(將一揚聲器平放在桌面上,在揚聲器的紙盆上放上一些塑料小球,注意觀察揚聲器發(fā)聲時塑料小球的狀態(tài)。)→學生動手體驗,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多媒體展示:①蜜蜂的嗡聲(翅振動——固體)

 、诖蠛5牟暎êK恼駝印后w)

  ③狂風(空氣的振動——氣體)

  學生歸納得出,固體、液體、氣體的振動都能發(fā)聲。

  3、通過教師演示鐘罩實驗,得出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的傳播需依賴于一定的物質。

  4、演示縱波實驗并用多媒體來說明聲波是如何形成的。

  5、師生共同完成實驗一,說明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6、學生動手完成實驗二,多媒體展示隆隆的雷聲,使學生了解聲波在傳播的過程中遇障礙物質會被反射回來及回聲的形成。

  7、教師設疑,學生設計,動手完成實驗三,體驗液體能夠傳聲。

  8、學生游戲:利用“土電話”來聆聽悄悄話,使學生體驗固體能夠傳聲,教師進一步介紹如回音壁等例子。

  9、教師設計問題,學生閱讀課本,了解聲音傳播的速度。

  10、鞏固反饋,知識遷移。

  (1)小結:由學生完成課堂小結,其它同學討論補充。(加大學生的參與度、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

 。2)課堂練習:1.聲音是靠物質的產生的,聲音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但不能在中傳播。

  2.月球表面上非常寂靜,兩上宇航員面對面卻無法直接對話,這是為什么?你能為他們想些辦法嗎?

  3.甲同學把耳朵貼在一根長自來水管的一端,乙同學在另一端敲去一下管子,你認為甲同學可能會聽到幾次敲擊聲,為什么?

  4.回聲有廣泛的應用,在水中定向發(fā)射聲波,利用接受到的回聲,可以判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離,發(fā)現(xiàn)沉船、魚群及敵人的潛艇等,若已知聲波在海水中傳播的速度為1450米/秒,當海面的測量船向海底發(fā)出聲波0.8秒后接收到回聲,則海底的深度為多大?

  5.課外研究課題:

  根據這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你能粗略地測定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請課后寫出實驗測定的方法,原理,需記錄的數(shù)據及實驗結果

小學科學說課稿10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進行對植物的觀察活動之后,進而發(fā)展為對動物的觀察!段伵!芬徽n是學生真正觀察小動物的起始課,學生還是第一次學習觀察小動物、描述小動物,學生對它們的觀察停留在只注意某個部分的細節(jié),還不知道怎么樣從整體到局部地去觀察一個小動物。引導學生體驗探究蝸牛的過程,建構自己對蝸牛的認識。同時,培養(yǎng)并保持學生熱愛小動物的興趣。開好了這個頭,為后面對螞蟻、蚯蚓的觀察等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部分: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xiàn)在它的顏色、身體構造等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映,如觸角伸縮,身體縮進殼內來躲避危險。

 。3、蝸牛利用腹足爬行,做波浪狀的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和體驗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的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按照科學的方法飼養(yǎng)蝸牛,并做好觀察記錄。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發(fā)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并做到不傷害小動物,注意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觀察蝸牛,初步了解其外形構造,生活習性、運動方式。

  教學難點:教會學生觀察小動物的方法。

  教學準備:放大鏡,記錄本和筆。

  第三部分:教學過程

  1、激發(fā)情趣,提出問題

  導入:“同學們喜歡蝸牛嗎?那我們就一起與它玩一會兒吧!”

  預設: 對于孩子來說,喜愛小動物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這樣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設計意圖:確定觀察任務,是科學探究的前提。學生在和蝸牛玩的過程中,對蝸牛進行了無意的觀察。

  師:“同學們對蝸牛這么感興趣,你們有什么問題嗎?”

  預設; 蝸牛有牙齒嗎?蝸牛喜歡吃什么?蝸牛有眼睛嗎?長在哪?蝸牛怎么爬的?

  設計意圖:我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教師對學生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加以梳理,形成幾個問題的區(qū)域:如蝸牛身體的觀察、蝸牛殼的觀察、蝸牛運動的觀察等。

  2、制定計劃,自主探究

  師: “你們小組打算怎樣觀察蝸牛呀?”

  預設:這時學生運用己有知識,調動各種感官觀察蝸牛,如:看看蝸牛身體的顏色、聞聞蝸牛的氣味、摸摸蝸牛的殼等。

  設計意圖: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有目的`的觀察,指導學生按一定順序觀察,想出多種辦法、運用各種工具進行觀察。進一步設計在觀察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如“你們小組怎樣分工合作呀?”“你們需要哪些工具呀?”“怎樣做才能不傷害蝸!钡取

  師: “誰來匯報一下,你們小組發(fā)現(xiàn)了什么?”

  預設:1、蝸牛身體的觀察:蝸牛頭部、腹部、尾部,頭部的眼睛、觸角、嘴的觀察。2、蝸牛運動的觀察:蝸牛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 3、蝸牛爬行的痕跡:教學中會有二種情況,先發(fā)現(xiàn)粘液,再發(fā)現(xiàn)粘液是蝸牛爬行過和痕跡;或者先發(fā)現(xiàn)蝸牛爬行留下的痕跡,再發(fā)現(xiàn)痕跡原來是蝸牛分泌的粘液變成的。從觀察和思維發(fā)展的水平說,前者的要求高一些。找到痕跡與粘液的聯(lián)系后,很自然地會產生關于粘液的問題,蝸牛分泌的粘液對它有什么用?

  設計意圖:在觀察方法上,包括了用放大鏡觀察、按一定順序觀察,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的內容。在教學中,重在讓學生經歷這樣的按一定順序觀察,初步了解其外形構造,生活習性及運動方式等。在觀察蝸牛運動時,引導學生“輕輕碰觸”,從愛護動物的角度,這是最好的契機。

  師:蝸牛這么可愛,你想和它做朋友嗎?你準備怎么照顧你的朋友呢?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利用本課的學習方法繼續(xù)進行觀察由課內引向課外,學生掌握了本課所滲透的這種學習方法,養(yǎng)成了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也就培養(yǎng)了學生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具備了終身學習的能力。

小學科學說課稿11

  一、說教學內容:

  《飲食與健康》是首師大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關愛健康》的第一課時,本課的主要目的是先引導同學認識食物中含有哪些人體需要的營養(yǎng)成分,然后指導同學學習幾種鑒定食物營養(yǎng)成分的簡單方法,最后向同學進行合理營養(yǎng)的教育。本課內容分為四個局部

  第一局部:指導同學認識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

  第二局部:指導同學用實驗的方法,鑒定食物中的三種營養(yǎng)成分。由于食物中含有的營養(yǎng)成分,一般不容易直接觀察出來,需要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鑒定。根據學校的儀器和設備情況,教材選擇了鑒定蛋白質、脂肪和淀粉等三種營養(yǎng)成分的方法。

  第三局部:向同學進行合理營養(yǎng)的教育。在這局部內容中,主要介紹了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報它的結構、兒童少年中的營養(yǎng)不良狀況以和營養(yǎng)午餐的事實、合理營養(yǎng)的原則等。

  第四局部:讓同學應用合理營養(yǎng)的有關知識,進行科學配餐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同學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指導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

  2、學會鑒定蛋白質、脂肪、淀粉等三種營養(yǎng)成分的簡單方法

  發(fā)展目標:

  1、關注自身的健康,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資料:雞蛋白饅頭向日葵種子花生碘酒酒精燈等

  三、說教學戰(zhàn)略、方法和過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xiàn)必需在啟發(fā)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沛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職欲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xiàn)以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同學動起手來,參與到實驗中去,并且能夠積極地去設計實驗方案,自主地探索新的連線方法等。下面,我具體說一下這節(jié)課的幾個環(huán)節(jié)

 。ㄒ唬、認識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

  開始上課后,教室談話:人每天都要吃食物,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然后讓同學進行討論,進行簡單匯報。教室接著問:你都知道食物中含有人體需要的哪些營養(yǎng)成分?在給同學一些時間進行交流,然后匯報,最后教師小結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yǎng)成分。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通過同學交流,使每一個同學都能積極地考慮,使同學對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有更多的認識。

 。ǘ、鑒別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

  1、學習檢驗食物營養(yǎng)成分的方法

  談話:我們怎樣來檢驗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呢?

 。ㄍ瑢W討論檢驗的方法)

  2、介紹實驗方法:

  實驗一:把蛋白質放在酒精燈上燒,問道難聞氣味,檢驗蛋白質

  實驗二:把花生米在紙上摁壓,檢驗脂肪

  實驗三:給食物點上稀釋的碘酒,檢驗淀粉

  3、組織同學分組進行食物營養(yǎng)成分的檢驗

 。ń處熢诖颂幙梢越o同學們創(chuàng)設“矛盾”,比方讓同學們猜一猜土豆里面含有什么營養(yǎng)成分,讓同學們的想法發(fā)生分歧,來激發(fā)同學們的積極性)

  談話:用實驗的方法,可以檢驗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下面各小組可以自身選擇一些食物進行檢驗

  要求:

 。1)、邊實驗邊觀察

 。2)、把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在記錄本上

  組織同學匯報交流

  小結:

  檢驗各種營養(yǎng)物質的方法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同學知道鑒別三種營養(yǎng)物質的簡單方法,然后通過自身動手實踐,來驗證一些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yǎng)物質,

 。ㄈ、各種營養(yǎng)養(yǎng)成分對人體的作用

  1、談話:各種營養(yǎng)物質對人體各有什么作用?

 。ㄍ瑢W討論)

  2、組織同學匯報

  3、小結:

  合理營養(yǎng)是健康的基礎。現(xiàn)在,在兒童少年中,因偏食、挑食等不良的飲食習慣,是肥胖兒童、“豆芽菜”型兒童的數(shù)目不時增加。這不只影響兒童少年的正常聲中發(fā)育,而且還危和兒童少年成年后的健康。為了改變中小學營養(yǎng)構成不夠科學的狀況,北京市在中小同學中推行由營養(yǎng)師設計的營養(yǎng)午餐。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同學知道合理飲食的`重要性

 。ㄋ模⿷弥R的活動(彈性活動)

  1、談話:你喜歡去麥當勞嗎?你認為麥當勞的快餐中營養(yǎng)搭配有什么特點?

  2、跟據學到的知識來設計一份學校營養(yǎng)配餐的食譜。

  四、說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同學的態(tài)度和能力,所以評價時,不應過于看重同學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和作品的優(yōu)劣,而應特別關注同學參與的態(tài)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fā)明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和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同學發(fā)揮自身的個性特長,施展自身的才干,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同學積極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的氛圍。評價可采用多種形式,如書面資料的評價與對同學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基于這一評價理念,本節(jié)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

小學科學說課稿12

  一、教材簡析:

  本課通過引導學生研究身邊十分熟悉的鐵制品生銹現(xiàn)象來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探究鐵釘生銹的原因,并制定防銹的種種措施。學習的重點是能夠制定“影響鐵釘生銹因素”的實驗方案,教材安排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意在啟發(fā)小組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搜集信息、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的全過程,讓孩子們“真刀真槍”地搞科學,提高他們的科學探究水平。

  二、教學背景:

  鐵生銹是十分常見的現(xiàn)象,學生們非常熟悉,可能沒有考慮過鐵銹是否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本課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這需要學生收集足夠的`證據,而探索活動將成為學生收集證據的過程。

  觀察鐵生銹的過程也是很有意義的活動,學生將自己設計對比實驗的研究計劃,并在課外進行對比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這個過程把課內和課外的學習有機地融合了起來。

  三、教學設計:

  (一)科學概念:

  1.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2.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2.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銹的原因。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否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yǎng)證據意識。

  2.愿意與同學合作交流,體驗合作與分享的快樂,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以及愛護、保護環(huán)境的情感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鐵銹是不同于鐵的物質,了解形成原因。

  難點:能設計完整實驗論證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堅持觀察記錄。

  教學準備教具學具說明與提醒

  相關圖片、課件資料、鐵片、鐵銹、簡單電路、磁鐵、榔頭等盡可能找到純的鐵銹

  教學流程

  創(chuàng)設情境觀察鐵銹指導探究課堂總結

  導入新課和鐵形成對比認識(探索鐵生銹的原因)拓展延伸

  活動過程

  基礎設計個性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物體生銹的圖片)觀察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2.鐵生銹的現(xiàn)象你在生活中見過嗎?(請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鐵制物品生銹的事實)

  3.看來生活中鐵生銹的現(xiàn)象還真多。鐵生銹了,才有鐵銹。鐵銹是新物質嗎?(學生猜測,并能說說理由)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鐵生銹了》(板書課題)。

  二、觀察鐵銹,和鐵形成對比認識

  1.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嗎?如果鐵和鐵銹是不同一種物質,那就說明這是一種——化學變化,如果鐵和鐵銹是同一種物質,就說明這是一種——物理變化?磥恚肱宄F生銹到底是什么變化,還得先弄清楚鐵和鐵銹是不是同一種物質。

  2.師出示新鐵釘和鐵銹,提問:對它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展開研究?(顏色、手感、亮度、松軟、導電性……)

  3.教師提供材料(自制電路檢測器、榔頭、磁鐵、鐵、鐵銹等),要求學生觀察鐵銹,尋找證據,并做好記錄。

  安全提示:如果你的身體有傷口,請不要接觸到鐵銹。

  (課件出示)鐵盒鐵銹比較記錄表

  顏色光澤空隙手感敲擊導電磁鐵

  ……

  鐵

  鐵銹

  4.交流匯報:

  (1)請一組學生匯報,其他組補充。(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相應知識點)

  師演示鐵與鐵銹的導電性、吸鐵性。(鐵能導電,能被磁鐵吸引;鐵銹不能導電,不能被磁鐵吸引)。

  (2)小結

  同學們通過實驗,找到了許多鐵與鐵銹的不同點,現(xiàn)在你能判斷鐵與鐵銹是同一種物質嗎?鐵變成鐵銹是什么變化呢?(板書:化學變化)

  三、指導探究,探索鐵生銹的原因

  1.過渡:

  同學們通過觀察、實驗驗證了自己的假設,用證據支持了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的假設,那么鐵為什么會生銹呢?鐵的生銹與什么因素有關?(水、空氣)

  2.如果我們研究“鐵生銹與空氣有關嗎?”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控制哪些條件不變?學生設計實驗

  3.交流。說說方案,相互質疑,不斷完善實驗方案。

  (課件出示)要點:

  兩枚鐵釘要一樣新。

  一枚鐵釘完全隔絕空氣(如放入菜油中),另一枚鐵釘暴露在空氣中。

  每天觀察一次,并做好記錄。

  4.小結。

  根據我們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過一段時間,我們來分享研究成果。

  四、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1.(課件出示相關資料)了解鐵生銹的危害: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全世界每年因金屬腐蝕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達7000億美元,是地震、水災、臺風等自然災害造成損失的總和的6倍。鋼鐵生銹是鐵的致命弱點,鋼鐵因腐蝕而報廢的數(shù)量約占鋼鐵當年產量的25%—30%,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

  你們說我們該這么做呢?(防止鐵生銹)

  2.引導學生探究防止鐵生銹的方法,為下節(jié)課準備。

  板書設計鐵生銹了

  水

  鐵鐵銹(化學變化)

  空氣

  課外活動根據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過一段時間,拿到課堂上繼續(xù)研究。

  生成預見用磁鐵研究鐵與鐵銹的區(qū)別,可能實驗結果是磁鐵能吸鐵銹,因為理論上鐵銹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鐵,磁鐵不能吸引,但我們提供的鐵銹中往往含有鐵,磁鐵吸住的是鐵銹里的鐵。教師用鐵屑與從生銹鐵制品上刮下來的鐵銹細末做對比實驗。如果找不到純鐵銹或者找到的鐵銹仍然可以被磁鐵吸引,可做演示實驗,也可以用與鐵銹相似的材料代替鐵銹做實驗,這也是允許的。提供一些不含有鐵的鐵銹如做不到,也應向學生說明。

  課堂評估學生能否歸納出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對學生設計的對比實驗方案做出合理的評價,并適當加以指導。

小學科學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磁鐵有磁性》一課是教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科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磁鐵中的第二課。

  本課有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引導學生認識磁鐵能吸引什么物體。首先,學生通過對有結構的數(shù)量較多的12種材料進行預測、記錄,實驗、記錄,得出結論,明確認識到磁鐵能夠吸鐵,,從而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修正有的學生認為磁鐵能夠吸引所有的金屬,通過實驗強化正確認識,修正錯誤看法,進而讓學生用磁鐵的磁性去辨別一些鐵質物體,比如生活中常用到的硬幣,分辨出哪些是鐵材料做的,哪些不是鐵材料做的,最后讓學生用磁鐵找一找身邊的物體哪些是鐵材料做的。這是從探究和應用兩個方面幫助學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概念。

  第二個活動是:研究磁鐵能不能隔著物體吸鐵。這個探究活動指向的科學概念最明顯的是“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其實也指向了磁力不需要接觸物體就能起作用,磁力大小與距離有關系等。

  二、學情分析

  大多數(shù)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之前都見過或玩過磁鐵,而且通過前一課的學習,對磁鐵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但也可能會對磁鐵能吸引哪些物質,不能吸引哪些物質存在認識上的模糊。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萬事萬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會對繼續(xù)研究磁鐵有很強的興趣。以上這些都是進行本課探究學習的良好基礎和有利條件。

  三、設計理念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因此在“磁鐵有磁性”教學中,設計了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活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歸納的能力,為學生架起的建構科學知識的橋梁,將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強化正確認識,修正錯誤看法。體會到科學研究就在身邊,樹立生活中處處是科學的意識。

  四、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磁鐵能吸引鐵制的物體,這種性質叫磁性。

 。2)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2.過程與方法

  (1)用實驗方法研究磁鐵能吸引什么物質,不能吸引什么物質。

 。2)用磁鐵識別物體是不是鐵材料制作的。

 。3)根據材料設計實驗,研究磁鐵隔著水能不能吸鐵。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同認真實驗,獲取證據,用證據來檢驗推測的重要性。

  五、教學重點:通過實驗,認識到磁鐵具有吸引鐵制品的性質。

  六、教學難點:知道并理解用磁鐵可以辨別出不易辨認的鐵制品。

  七、教學策略

  教法:本課教學教師主要以活動形式組織教學,使學生經歷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認識磁鐵的磁性。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

  學法:本課中學生以參加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通過動腦思考、親手實踐,得出結論的過程來學習本課。

  八、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設計力圖體現(xiàn)以活動形式,通過營造有趣的情境氛圍,讓學生經歷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有序探究活動的過程中認識磁鐵的磁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做到教學內容符合教學邏輯結構,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認知水平,讓他們在親歷活動中感受到身邊的科學,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發(fā)現(xiàn)科學的'真諦。

  九、教學準備

  作為以學生動手探究為主的這節(jié)科學課,材料的準備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教師只有精心挑選與準備有結構的材料,才能引導學生,使他們不偏離科學探究的目標,使探究活動有效進行。為了順利完成探究活動,我為每組準備了一塊環(huán)形磁鐵和12種被測試的材料(鐵制回形針、鐵釘、鐵夾子、鐵制彈簧、鐵鉤碼、鋁片、銅導線、木片、紙片、玻璃珠、橡皮、塑料片)、名稱和實驗記錄單。還為實驗準備了1元的鋼幣、一枚5角的梅花圖案的硬幣和一枚鋼芯鍍黃銅的5角荷花的硬幣、兩種類型1角的硬幣、5分的硬幣,讓學生用磁鐵的磁性來辨認鐵制品。每人一塊磁鐵是讓學生在找身邊的鐵制物體時用的。紙片、木片、橡膠皮、塑料片、鋁片、布片、回形針、磁鐵,是研究隔物吸

  鐵用的。燒杯、回形針、大塊磁鐵是巧取回形針的游戲用的。

  十、教學流程

 。ㄒ唬、趣味導入

  同學們,老師現(xiàn)在做一個小實驗請你們看。你們看到了什么了現(xiàn)象?能猜出這里面是什么嗎?

  引出磁鐵,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研究磁鐵。板書:磁鐵

  (二)、新課教學

  1、磁鐵能吸引什么物體?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初步認識了磁鐵,知道磁鐵能吸引一些物體,那你覺得磁鐵到底能吸引什么物體?不能吸引什么物體呢?(指名答)怎樣檢驗我們的觀點呢?(做實驗)對,做實驗可以獲得確切的證據。

  2、認識材料、預測

  請打開1號袋,認識一下我們的實驗材料和記錄單。大屏幕上出現(xiàn)記錄單。老師給每組準備了一塊環(huán)形磁鐵和12種被測試的材料,大家看看有沒有不認識的(不認識的師說明一下),你們覺得這些材料中哪些能被磁鐵吸引,哪些不能呢?猜猜看,記錄時能吸的打對號,不能吸的打錯號,好,開始。

  為您提供優(yōu)質資源!

  為您提供優(yōu)質資源!

  3、匯報

  4、到底誰猜的對呢?這個實驗怎么做呢?請同學說一說。

  5、在實驗前老師給大家?guī)c溫馨提示,一起來讀一讀。

  大屏幕出示溫馨提示:1.活動中,明確分工,觀察要仔細、認真。

  2、對實驗結果和發(fā)現(xiàn)做好記錄。

  3、鐵釘和鋁片比較鋒利,注意安全。

  4、必要時可重復實驗一次。

  6、有什么不明白的嗎?好,我的小科學家們,實驗可以開始了。

  7、學生實驗。師巡視指導。

  8、學生匯報。大屏幕顯示

 。1)、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有……

 。2)、不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有……

 。3)、你們的預測和實驗結果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你原來的觀點是否需要修正?

  (4) 、通過實驗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9、科學家們把磁鐵能吸引鐵的性質叫磁性。(大屏幕出示:磁鐵能吸引鐵的性質叫磁性。把課題板書完整:2、磁鐵有磁性)

  (二)生活中的應用

  1、我們知道了磁鐵有磁性,那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鐵的磁性呢?

 。ㄩT吸、磁性黑板,磁鐵文具盒……)

  2、在日常生活中,硬幣是我們經常用到的,老師今天給大家準備了6枚,請同學們打開2號材料袋認一認這些硬幣,這些硬幣中哪些是鐵材料做的呢?

  (1)、請同學們先用觀察的方法來辨別,再用實驗的方法來辨別。

 。2)、學生觀察后實驗

 。3)、匯報

  看來,辨別鐵制物體用磁鐵吸一下更可靠些。

  3、那我們身邊的物體中,哪些是鐵材料做的呢?

  (1)、組長每人發(fā)一塊磁鐵,大家找一找吧。

  (2)、匯報

 。ㄈ┐盆F能隔著物體吸鐵嗎?

  1、剛才我們用磁鐵直接吸到了鐵的東西,那么磁鐵隔著一些物體還能吸鐵嗎?

  2、打開3號塑料袋里的物品試一試。注意記錄是能吸還是不能吸。開始。

  3、匯報

  4、小結

 。ù笃聊伙@示: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5、游戲。巧取回形針

  (四)總結

  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2、磁鐵有磁性

  磁鐵能吸引鐵的性質叫磁性。

  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小學科學說課稿1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實驗觀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紋圖樣,讓學生認識每個人指紋的獨特性,學習一些觀察與研究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能通過對自己指紋的觀察,學會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提出合適的問題。能根據問題,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方案。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在觀察、研究和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樂于合作,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在科學學習中讓學生養(yǎng)成注重事實,尊重他人意見,敢于提出不同見解的良好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每個人的指紋具有獨特性。

  難點:提出問題從中篩選出問題并制定方案進行研究。

  三、教學準備

  透明膠帶、指紋卡、白紙、表格、放大鏡、鉛筆等

  四、教學過程

  (一)看畫猜疑

  1.出示《雪地里的小畫家》圖片。談話:在上新課這前,老師想和同學們一起來看一幅畫。猜猜這都是哪些小動物在雪地上留下的腳印?說說你的理由。

  2.世界上沒有長得一模一樣的人。其實在我們身上也有許多信息,可用來辨別不同的人。你們知道是什么嗎?

  3.揭題:我們今天就來認識指紋。(板書課題:奇妙的指紋)

  (二)搜集指紋

  1.指紋奇妙嗎?奇妙在哪?說說你的理由。有什么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嗎?(記錄問題)

  2.既然我們想對指紋進行研究,怎樣把指紋展示出來?你有什么好辦法。

  3.老師展示拓印的指紋,共同探討制作方法及注意示項(課件出示活動建議:不要反復按、不要移位、不要涂太多鉛、把手擦干凈。)

  4.請同學們在指紋卡上按順序印下自己兩只手的指紋。

  (三)小組研究

  1.看,同學們的指紋卡真像一幅藝術品。在我們這節(jié)課上,利用你們的指紋卡

  可以解決哪個問題?

  2.好,現(xiàn)在就請各小組選擇其中一個自已想研究的問題進行研究,(出示研究記錄表)

  3.小組討論,匯報

  4.全班評議修改方案(評議團要邊聽邊思考,他們這組的研究方案可行嗎?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議?)

  5.小組確定方案

  6.小組活動。如果有說不清楚的,可以畫下來。

  7.小組匯報:學生邊匯報老師邊板書

  8.有哪組研究了指紋的樣子嗎?展示交流

  9.科學家經過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可以把指紋大致分為三類。(課件出示)板書

  10.師:同學們研究的真仔細,看來指紋真的是很奇妙。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指紋嗎?

  (課件出示:指紋保險箱、指紋考勤機、指紋鎖、指紋鼠標、指紋優(yōu)盤)

  11.教師介紹利用指紋破案的案例

  (四)課后探究

  同學們今天在課堂上已經解決了這么多問題,這些問題可以請同學們課后繼續(xù)研究。指紋不僅可以為我們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問題,還可以畫出許多妙趣橫生的畫,這一切都要你們去發(fā)現(xiàn)。

  小學二年級科學說課稿范文三:動物怎樣生活

  課堂回放

  上課鈴響后,同學們手里拿著記錄表,有序地走進不一樣的實驗室里。當同學們發(fā)現(xiàn)桌上栩栩如生的貓的標本、魚缸里活潑可愛的金魚和烏龜、鳥籠中上竄下跳的鸚鵡、青蛙和蜻蜓生動形象的圖片后都禁不住地叫起來,由衷地喜歡上了它們,對它們的觀察、了解更為迫切。

  為了保證觀察的`時間,同學們按照個人喜好自主的結合為六個研究小組,以獲得充分的對一種動物的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經過二十多分鐘的觀察,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很多秘密。

  “說說你們發(fā)現(xiàn)了小動物的什么秘密?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作補充!

  觀察貓的人數(shù)最多,雖然給他們提供的是貓的標本,但同學們平時對貓的了解頗多,發(fā)言很踴躍。

  “我們看到的是只黃貓,它身上有厚厚的毛,很濃密,手摸上去很光,很柔順,很舒服,還掉毛呢!

  “是啊,這標簽上寫的是1999年做成的標本,時間好長啦!

  “這個貓標本的皮毛是真的吧?”

  老師點點頭,說:“大家說的是貓身體上的一些特點,關于貓的身體構造特點還有補充的嗎?”(引導學生由平時凌亂、無序的觀察到科學探索中的“有序觀察”)

  “貓的眼睛白天瞇成一條線到了晚上會很亮,是為了能抓住老鼠,!

  “貓的胡須還比較長。”

  “貓的尾巴總喜歡向上卷起來,卷成一個圈!

  “貓的鼻子總是濕濕的。

  “其他方面有什么補充嗎?”

  “貓還會上樹,爬得可快了!

  “貓上房子也很快的。”

  “我知道貓愛吃魚和老鼠。它每次發(fā)現(xiàn)老鼠后很快地抓住,不是立刻就吃,而是故意讓它跑了再抓,和老鼠玩玩,然后再躲起來吃!

  “貓也有脾氣,高興時就跳到你的身上讓你抱;不高興時,就躲起來。

  “貓吃飽了,喜歡玩線團,在筐子里玩。”

  ……

  “我們小組觀察的是烏龜。我想問一下,這只烏龜是老師您養(yǎng)的嗎?”

  “不是,是四(2)班陳泰宇同學養(yǎng)的。繼續(xù)說說你們的發(fā)現(xiàn)吧!

  “它生活在水里,身上有一個殼,上面有些花紋,身體不算大。有四肢爪子,還很堅利!

小學科學說課稿15

  一、學情調查與分析

  首先在三年級一個班進行調查,這些內容是學生沒有學過的,通過5道結構

  性很強的題目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思維水平。其次同樣的5道題目在四年級進行調查,這些內容學生以前學過,了解知識運用和發(fā)展的難點。最后從一個班抽取思維水平和知識儲備層次不同的學生進行訪談,通過訪談,了解學生在固體沉浮規(guī)律問題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的思維軌跡,有利于在教學中照顧差異。

  通過調查確定了探究固體沉浮規(guī)律是本單元的教學難點,我認為有必要在初步感知固體沉浮現(xiàn)象的基礎上搭一個彈性跳板---指導學生體驗改變固體的沉浮,有了這個體驗之后,就能有效突破教學難點。

  二、教材分析及處理

  《固體和液體》單元是根據課程內容標準中“物質世界”里的“物體與物質”的相應條文編寫而成。

  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我把本單元教材做了處理,共分兩大體系。體系1中包括《認識固體》、《把固體放到水里》、《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體系2中包括《認識液體》、《把液體倒進水里》。在體系1中,我將《把固體放到水里》和《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進行融合,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分離出3個具有結構層析的內容:

  1.把固體放入水中,初步感知固體在水中的現(xiàn)象,體驗沉浮是可以改變的。

  2.引入重量和體積因素,探究改變固體沉浮的秘密。

  3.嘗試同液體分離。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屬于第一部分,把固體放入水中,初步感知固體在水中的現(xiàn)象,體驗沉浮是可以改變的。

  三、活動目標及指向描述

  知識技能:把固體放入水中,感知沉浮現(xiàn)象。

  過程與方法:探究改變固體的沉浮。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嚴謹實驗,體會探究的樂趣。

  教學重點:感知固體在水中的沉浮現(xiàn)象。

  教學難點:通過探究,嘗試用多種方法改變物體的沉浮。

  四、材料結構性分析

  1.結構層次性

  第一層次:探究材料是生活中常見的,經常拿來研究物體沉浮的材料,有小木塊、雞蛋、石頭、鐵釘、螺帽、玻璃球。

  第二層次:探究材料也是生活中的材料,但是我們一般不拿它們來研究物體的沉浮實驗,有玻璃注射器、土豆、粉筆、蘋果、保險絲、蠟燭、玻璃瓶、辣椒、橘子。學生對這類材料缺乏經驗,因此第二類材料的使用會給學生留下深度的思維空間。

  2.結構功能性

  注射器的功能不光是用來研究固體在水中的沉浮,也是打開學生思維的金鑰匙。有的小組發(fā)現(xiàn)注射器是沉在水底,有的小組發(fā)現(xiàn)注射器是浮在水面上,抓住這一點讓學生知道同一個物體在水中沉浮是可以改變的。

  五、教學過程

 。ㄒ唬、初步感知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1.將第一組材料放入水中,通過學生的回答知道固體在水中有沉浮現(xiàn)象。

  2.引進第二組材料,進一步幫助學生感知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小組預測

  ●實驗驗證

  ●交流匯報

  生成問題:注射器會怎樣呢?為什么有的小組的注射器是沉在水底,而有的小組的注射器是浮在水面上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抓住矛盾,生成問題,將學生思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同時自然地完成教學的過渡。

 。ǘ⑻骄扛淖児腆w在水中的沉浮

  注射器在水中的沉浮是可以改變的,看來同一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是可以改變的。在我們剛做實驗的時候還有一些材料,它們的沉浮可以改變嗎?請小組討論看看有沒有辦法改變它們的沉浮。

  1.小組討論怎樣改變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2.提出假設,交流方案。

  3.小組探究,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xiàn)改變固體的沉浮。

  4.匯報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實驗,知道沉浮是可改變的,為下一節(jié)《探究固體沉浮的秘密》做好了思維和知識上的準備。

  (三)、探究引伸,引發(fā)新思考。

  1.我們實現(xiàn)了將物體由沉到浮,由浮到沉。

  2.設疑,我這有一個辣椒,它很神奇,它可以不斷的實現(xiàn)沉浮變化。教師演示。

  3.引發(fā)新思考:你能連續(xù)不斷的改變同一個物體的沉浮嗎?

  4.課外探究

  教育應該有大課堂意識,科學課更應該有大課堂意識,沉浮自如的辣椒將學生的思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為孩子們課后探究留下獨白的空間。

  六、關于活動評價

  注重通過課堂評價組織教學,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本節(jié)課我的評價方式有:

  關于評價主體:三元互動。同伴、自己、老師。從他們中間我得到幾顆星?

  關于評價內容:廣角三維。我知道秘密了嗎?解決困難時我的意見起作用嗎?你有成就感嗎?

  課堂評價方式:倡導人文。

  這節(jié)課,我最滿意的地方是。我們組值得嘉獎的是。

  七、反思一得

  科學探究課要有活躍的氣氛,更要有深層次的思考,動思維和靜思維交相輝映,學生思維的活躍才是課堂活躍的第一特征。

【小學科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說課稿06-22

小學科學杠桿說課稿02-17

小學科學說課稿05-15

關于小學科學說課稿02-24

《科學與藝術》說課稿01-07

小學科學說課稿3篇06-29

小學科學說課稿15篇11-29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7篇06-27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4篇06-27

小學科學說課稿10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