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教學總結與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歷史教學總結與反思(通用6篇)
指縫很寬,時間太瘦,悄悄從指縫間溜走,相信各位教學工作者這段時間來的收獲肯定不少吧,這也意味著,又要準備開始寫教學總結了。那么如何做出一份高質量的教學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教學總結與反思(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歷史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1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會積極的探索,敏銳的觀察,牢固的記憶和豐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創(chuàng)造性。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應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下面是我在平日的歷史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幾點:
一、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讓其自我總結教學提綱
眾所周知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亦是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而指導學生整理、編寫提綱,可以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習能力。因其在整理和自編提綱時,必須先仔細閱讀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準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干上,從而使知識在學生頭腦中有了整體框架,有利于學生學習和記憶。
二、結合課本內容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歷史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一直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一部分學生受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認為歷史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以至于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動力。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十分注意利用歷史學科內容豐富、縱貫古今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fā)性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fā)他們求知的欲望,發(fā)展他們的思維。
三、讓學生理清歷史發(fā)展線索,學會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fā)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范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fā)展線索,提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尤其是讓學生學會如何確定重點,這樣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
四、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采用以下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并且能取得效果良好:第一,重復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周后再復習一遍,一個月后再重復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第二,重點記憶法。在每一課的教學中挑出重點,讓學生重點記憶。這也發(fā)揮了教師的重要性。第三,引導學生記憶綱要。如美國獨立戰(zhàn)爭經過的六件大事等。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刻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的至關重要性。只有經驗加上反思才能更進一步的成長。積極努力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的教師。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培育出新一代具有較強的適應力的學生。
歷史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2
曾記《學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教育學家波斯納也提出了“經驗+反思=成長”的公式,明確強調了反思的作用。
教師教完一堂課,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嘆,若能對此進行簡要的歸納整理,撰寫“教學反思”,則能幫我們接受課堂所反饋的信息,克服教學中的干擾因素則有助于找出教學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為教學提供可靠依據(jù),也有助于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改革的力度。能促進我們教師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水平的提高。
誠然,教學反思的作用人人皆知——它是教師再次備課的必要補充、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好辦法、是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更主要的是:教學反思的內容有哪些呢?怎樣撰寫教學反思、提高教學能力呢?本人認為主要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以教促學,以學促教,二者相互促進、提高授課的時間內容安排得當
一、首先,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
要使學生感知歷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礎知識,正確處理識記與理解、分析、綜合等歷史思維能力的關系。
其次,在教學中要重視古今中外歷史的縱橫聯(lián)系。歷史所反映的是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紛繁復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等等之間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著某種必然的聯(lián)系。因此,在教學中只有縱向貫通、橫向聯(lián)系,揭示歷史現(xiàn)象之間的內外在關系,方能認識歷史發(fā)展的本質及總趨
二、記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情操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或滲透情感并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對圖片、錄像、電視、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動、感人、逼真的教學環(huán)境和氛圍,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并在這種環(huán)境和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如在教學《太平天國運動》一課的天朝田畝制度中,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布置學生課下查找資料,編寫活動劇本——三個農民談《天朝田畝制度》,把農民獲得土地的喜悅、上交剩余產品的無奈用活動劇的形式展示出來,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觀感受遠遠超過了教師的平鋪直述。
三、記教學過程中的“敗筆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堂課中,無論設計多完善,也會有疏漏,無論教學多么成功,也難免有失誤之舉。如果每節(jié)課后,教師都能對自己或別人的課認真進行反思、探究和剖析,并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補救,取長補短,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學中重蹈覆轍。
四、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首先要使學生具有創(chuàng)造性人格。在課堂上,教師應尊重、信賴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質疑問難、大膽發(fā)表。
總之,不進行教學反思,以后再叫這部分就只能是老方法的簡單重復。教師教學水平就會永遠停留在原來基礎之上,實踐證明:反思教學中的得、失、,疑能使我們以后的教學揚長避短,常教常新,不斷進步,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歷史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3
本學期開學以來的教學工作在教學計劃的指導下緊張有序的進行,如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歷史教學任務,是我一直以來在思考的一個問題,F(xiàn)將本月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還不成熟的做法反思如下:
一、認真、細致的研讀考綱,關注考綱變化,適時調整,增強備考的實效。
1、通過研讀20xx年考綱預測今年歷史科的命題趨向。在平時的練習、測試中我們采用高考試題,同時也研讀最新的考綱,了解高考試卷的分布。
2、全面理解和把握考點。精心備好每一堂課,目前正在進行第二輪復習。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的工作目標是讓學生牢牢掌握基礎知識,構建歷史知識框架。加強對學生的督促,促其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課本基礎知識。最后,加強落實、檢測,每天的材料題訓練要做到檢查,督促,評語,給分,最后修改至答案符合高考要求。
二、注重知識整合。
高考受考試形式的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完成基礎知識復習后,要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歸納、整理,并從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總結認識,將知識升華。同時可以將相應的、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小專題滲透進去,使學生在第一輪復習完成之后,就已有一個較完整的知識框架和知識體系。
三、加強訓練,提高答題技巧。
訓練是對基礎知識的延伸,也是對學習質量的檢測以及調控學習過程的手段。因此,在高三的教學中,適當?shù)挠柧毷潜夭豢缮俚,而且是相當關鍵的一環(huán),下面就這一問題談幾點:
1、做選擇題時,既要保證正確性,又要節(jié)省時間。因此就應找準中心詞,再慎審待選答案,對不確定的可以第一感覺為主。答題卡的涂寫最好在做非選擇題前進行。
2、對非選擇題也就是主觀題部分,這在高考復習中是需要下大力氣訓練的。縱觀近幾年高考,由于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出現(xiàn)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現(xiàn)象問題,為體現(xiàn)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題者在主觀題命題時,往往會先給出一段材料,依據(jù)材料設置問題。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盡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對歷史事件加以說明、解析,同時,在練習或者是考試中也相應加強練習。
3、在訓練基礎上還應該加強對學生解題方法的指導。歷史材料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有純文字材料題、有圖形的、有圖表等。因此必須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題的方法。如:文字題材,首先看問題帶著問題讀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處,再判斷對解題是否有效。第三看時間,后將之轉化為事件。最后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聯(lián)系課本,將問題、材料與課本相關知識掛鉤作答,許多材料題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題要規(guī)范,問什么答什么,做到“論從史出”。必要時還應注意材料中出現(xiàn)的省略號,一個省略號前后敘述的是一個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現(xiàn)表格式的材料題,要注意橫向縱向,將二者聯(lián)系比較,找出其反映的現(xiàn)象、趨勢等。
四、關注課改,了解學術前沿。
命題專家大多是學術界的名流學者,他們常把史學界最新的觀念和最新成果滲入命題中。
五、關注社會熱點。
以現(xiàn)實的熱點帶動歷史知識。不過,一些特別熱的點往往命題時表現(xiàn)并不明顯。因此,復習中也不要太強調,以免淡化對其它基礎的掌握。最后,高考的沖刺階段結束也就是在強化訓練結束之后,一定要跳出題海,回歸課本。在這個階段里,學生自主復習為主,內化教材知識,通過自主訓練將知識能力化,最終構建備考系統(tǒng);貧w課本首先利用課本標題,形成對課本的整體把握,在此基礎上,有選擇地突破。由于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必然形成與其他知識點的“互動”。
歷史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4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方法體系,而非具體方法,絕非一節(jié)課所能完成。在教學設計中,很多老師愛將教學目標定位于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法。這樣的目標空而不當,教師心中無數(shù),難以操作,亦難以評價。
作為方法體系,“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包括哪些具體的內容呢?
首先,要學會區(qū)分史料和史實。史料不等于史實。史實是指對史料進行考證、鑒別后,提煉出來的客觀事實。如梁啟超對戊戌政變的記錄是史料,而慈禧太后發(fā)動戊戌政變則是史實。
其次,要懂得鑒別史料的基本方法。一些史料有很強的主觀性。引用時要考慮其時間、背景和作者(立場、動機、傾向)等因素,剝離史料中的主觀因素。此外,史料可分為一手資料和轉手資料;原始史料和非原始史料;圖片資料、文字資料、口碑資料、實物資料和遺址遺跡;等等。史料形式不同,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不一樣,其證據(jù)力也有所不同。
再次,要學會區(qū)分史實和結論。史實是經過考證的,毋庸置疑。結論是思辨的結果,見仁見智。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鞏固統(tǒng)一、實施暴政,史實清楚,可二千年來對秦始皇的爭論不絕于耳。誤把結論(如名人的結論、偉人的結論)作史實,再去推導結論,實際上是剝奪學生思考的權利。
再次,知道孤證不立,由若干證據(jù)組成證據(jù)鏈方可成立。
再次,知道一個史料可能支撐多個結論,甚至是相反的結論,比如上述肯尼迪的言詞。
最后,知道常常是史無定論。在史料不足的情況下,提出初步的假設,或者提出進一步尋找史料的方案。懂得隨著新史料的出現(xiàn),結論往往會發(fā)生重大變化。即使是面對相同的史料或史實,不同素養(yǎng)的'人、不同立場的人、不同史觀的人、不同時代的人得出的結論差異很大,甚至尖銳對立。
構建出方法體系之后,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社會閱歷,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教師有計劃、有梯度地逐步實施,方能培養(yǎng)出具有“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良好素養(yǎng)的學生。
歷史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5
歷史是一門史證的科學,此種說法誠然不錯。但僅僅局限于此,就遠為不夠。眾所周知,歷史既指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又指對過去發(fā)生的事情的復原與解釋。因此,歷史同時又是一門解釋的科學。史料需要考證,史實需要解釋。而考證和解釋就必須憑借方法,依據(jù)邏輯。
陳寅恪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中說:“吾人今日可依據(jù)之材料,僅為當時所遺存最小之一部,欲借此殘余斷片,以窺測其全部結構,必須備藝術家欣賞古代繪畫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說之用意與對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謂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而對于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因今日所得見之古代材料,或散佚而僅存,或晦澀而難解,非經過解釋及排比之程序,絕無哲學史之可言!
因此,在處理材料時,教師不可不作鑒別,不能依據(jù)孤證,亦不能進行簡單的堆砌。史料浩如煙海,學者都力所不逮,何況是年少學生?更且,歷史事物復雜異常,僅僅列舉其單方面的史料,從而造成片面的印象,不啻于用史實來撒謊。教師應精心選擇有價值、有意義的史料,在“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過程中,鍛煉學生豐富的想象和嚴密的邏輯。
為什么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為了證明教師所言甚確、知識淵博,還是為了注解教科書?都不對!罢搹氖烦、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科最根本的方法,其目的應在于啟迪學生的思維。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探究,而非灌輸。如果是灌輸,無需呈現(xiàn)史料,更無需費力進行史論結合。既是探究,則必須有探究的空間,有討論的余地,有真理與錯誤的交鋒。英國人約翰·斯圖亞特·密爾在《論自由》一書中認為,“從真理與錯誤沖突中”能產生出“對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認識和更加生動的印象”;而在欠缺討論的情況,“不僅意見的根據(jù)被忘掉了,就是意見的意義本身也常被忘掉了”。不僅如此,充分的討論還能增長人的智慧,“一個人之能夠多少行近于知道一個題目的全面,其唯一途徑只是聆聽各種不同意見的人們關于他的說法,并研究不同心性對于它的觀察方式。一個人之獲得聰明,除此之外絕無其他方式。”
如果在“論從史出、史論結合”中,我們選擇的史料能反應真理和錯誤的沖突,能呈現(xiàn)多元的視角,能激發(fā)學生熱烈的討論,那么真理將會越辯越清,而學生也將越來越聰慧。
歷史教學總結與反思 篇6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深入扎實的推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呢?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重視學情分析,是上好歷史課的著眼點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被教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教課就要教到學生的心上,須在撥動學生心弦上下功夫。因此,了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教對于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二、認真詳實備課,是上好歷史課的關鍵點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因此,我每天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鉆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細研讀《歷史課程標準》,經常查閱相關學科書籍雜志如《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等,充分利用Internet的優(yōu)勢,在網(wǎng)上搜索尋找資料,借鑒教法。
利用多種形式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擺脫以往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我充分利用我們學校在網(wǎng)絡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大力探索和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如將PPT制作的課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大大活化了課堂教學內容,可謂聲色并茂、圖文并舉。目前我正在積極探索網(wǎng)絡型課件制作,使校園網(wǎng)絡發(fā)揮更大的作用,讓網(wǎng)絡為課堂教學服務。因此可見,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還是很必要的。此外,學生課堂活動也是我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如歷史辯論、歷史小短劇等?傊,無論是課件制作還是學生活動,都需要教師甚至是學生作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認真詳實的備課,才能讓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得愉快。
三、善于課后反思,是上好歷史課的落實點
課前備課、書寫教案固然重要,但課后教學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更有利于教師的專業(yè)成熟與提高。這一點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深有體會。
在上《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一課時,說到當時實施的是計劃經濟,為了加深學生的認識,我讓他們展示課前搜集的糧票、布票、錢幣等。這項活動一開始備課時并未考慮到,是課后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時才設計的,再次試教后效果非常好。通過課后反思活動,我由此而悟到一點:拓展是一塊非常重要的內容,如何設計好拓展練習,如何緊扣課文內容,讓學生把知識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進行多元的思維訓練,是以后的備課中應該值得關注的?梢娡ㄟ^教學反思、及時反饋改進是非常重要的.。
眾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學實踐中都會有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或突如其來的插曲,有時學生的一個簡單提問、課堂的一次突發(fā)事件,都會對原有的教學設計提出挑戰(zhàn)。因為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他們有敏銳的思維、豐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觀察力、思考力,喜歡突發(fā)奇想妙想,而且我們的教學對象、教學環(huán)境及教學體驗總是在不斷的變化。這些都是教師在備課時很難準確預料判斷的。課后的教學反思則在一定程度上會讓你保持可持續(xù)性教學效應,并彌補這個遺憾。教師在課后把這些突發(fā)事件記錄下來,讓教師及時回顧自己的教學是否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對學生的表現(xiàn)和困惑、對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通過反思、體會和感悟,就可以對本節(jié)課做出正確的評價,可以找到反饋的信息,思考下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使下一步教學設計更科學、更合理,從而更積極、更有效地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四、注重專業(yè)素養(yǎng),是上好歷史課的支撐點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而教師素養(yǎng)的高低是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新課程對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涌現(xiàn)并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所以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才能與時俱進,成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
【歷史教學總結與反思】相關文章:
歷史教學總結與反思04-06
歷史的教學反思03-24
歷史教學反思02-02
歷史教學的反思01-20
歷史教學反思隨筆04-14
期末歷史教學反思04-14
歷史期中教學反思03-29
歷史新課改的教學反思03-25
歷史教學反思范文04-10
有關歷史的教學反思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