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厘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厘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
在教學中,我們常會碰到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作業(yè):“一棵大樹高10厘米!薄靶∶鞯纳砀120米!薄瓕W生之所以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在于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長度單位這個概念,二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接觸,對于什么東西是厘米、米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學習以前可能是從未聽說過,這樣學習起來學生確實有點困難。這樣的例子從另一個側面提醒我們,對于這樣的空間想象能力方面,學生還是比較薄弱,教學時應當重視計量單位觀念的形成,并將這方面的要求落到實處,在教學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時,應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體驗。我覺得做到以下幾點比較重要。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建立表象
1、體驗1厘米的實際長度,可以通過下面的活動展開。
量一量。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測量課桌的長,進而產生疑問:“為什么量同一物體,而結果卻不同?”使學生體驗線段的長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測量工具,認識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匆豢础Mㄟ^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厘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就是1厘米。再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加強對1厘米的感受。畫一畫。讓學生在練習紙上畫出1厘米的線段,再次直觀感知1厘米。比一比。請每個學生拿一個棱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體,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然后抽掉小正方體,左手手指不要動,看一看1厘米的長度,再比出1厘米,最后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體塞進去驗證一下,比的長度是不是大約1厘米。估一估。給學生提供長1厘米左右的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進行估測,再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記一記。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體驗1米到底有多長,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動。
看一看。直觀感受1米的長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比一比。兩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動,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長度。再把眼睛閉起來想想1米的長度,最后睜開眼睛,用手再次比畫出1米的長度。排一排。排1米長的隊伍,每兩人間保持一腳的距離,看看大約排幾個人。走一走。自然、均勻地走1米長的一段路,數數大約要走幾步。
這樣教學,把教材上“靜止狀態(tài)”的學習材料轉化為“動態(tài)生成”的活動情境,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對新知的體驗,促進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二、在估測中認識——形成概念
1厘米、1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讓學生嘗試利用自己肢體上的某些大約長是1厘米、1米的部位或學習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厘米、1米來幫助記憶。如學生大拇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小指第二個關節(jié)的長大約是1厘米;二年級學生腳到胸口的距離大約是1米,記住這些“身體尺”,對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概念或進行估測都大有益處。
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估測與數的認識、量的計量相配合,能加深學生對數的理解,增強靈活處理日常數量關系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大膽估測,比較各自的估測結果,交流各自的估測策略,展示每個學生的獨特想法,相互借鑒,不斷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估測不是信口胡說。因此,估測一條線段長幾厘米,一般不要讓學生隨便報出幾厘米,而是要求他們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方法可以幫助估測。比如,引導學生通過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離大約是10厘米來和這一條線段比較,從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結果。教學中,教師除了注意挖掘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如身體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圍的其他物品進行估計、測量,增加估測和實際測量的機會外,還要充分運用教材所提供的練習題。要把估測的.結果與實際測量的結果進行比較,找出估測與實際測量的誤差,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估測意識和估測能力。
三、在應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學生對長度單位的理解還應與實際測量緊密結合起來。測量是教學難點。如果教師直接向學生講解測量的方法,學生的學習可能會輕松順利,但考慮到一些學生已經會測量物體的長度,因此可嘗試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然后交流、討論,總結測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體的長度,對學生來說容易出現的錯誤有:從尺的一端開始量,而沒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線與所量物體的一端(起點)對齊;不會靈活使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個刻度都可以作為測量物體長度的起點。另外,在量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對直尺的控制不夠自如。教師應發(fā)揮主導作用,充分講解,悉心指導,讓學生切實掌握測量方法。把尺的邊與物體的邊靠近著平行擺放,而尺的0刻度線要對齊物體邊的一端。學生在進行操作性學習的過程中,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既可以豐富感性認識,又能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小學生認識事物帶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較多的具體事例,使他們在思維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幫助他們逐步學會抽象出數學概念的方法;谶@種狀況,在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兒童觀察力顯得尤為重要。在培養(yǎng)兒童觀察力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僅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而且要透過現象觀察事物的本質。要指導他們逐漸懂得看問題應該從什么角度看。同時,要教會他們特別注意進行分析、比較。
《厘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2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領悟著新理念,嘗試著新方法,課后認真總結并寫出教學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教學《認識厘米》這一節(jié)課后,我結合聽課老師的意見以及學生們在課堂的表現,及時對的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覺得比較好的地方:
1、 讓學生參與本節(jié)課的目標制定
在出現課題后提問:“看到《認識厘米》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思考后提出,生1:為什么要認識厘米?生2:認識厘米對我們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長?生4:用厘米怎樣去量?生5:這支鉛筆有幾厘米長?生6:用尺子怎樣量課本的寬?……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本節(jié)課目標的制定,在此基礎上再來學習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2、 體現兩個“轉變”
。1)、學生充分觀察尺子,發(fā)現尺子上有數字(刻度),豎線(刻度線),厘米(這把赤字的長度單位);(2)、學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答案多樣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3)、以小組為單位量紙條的長度,有從刻度0開始量起、有從刻度1開始量起、有從刻度2開始量起、有從刻度4開始量起等。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往,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的角色由“傳道、授業(yè)、解惑”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yōu)椤白灾、合作、探究”的學習,他們敢說敢做,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同學們經過自己的動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關知識,個性得到了發(fā)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不等于課程,教材只是課程的一部分,要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于是,我結合生活實際,在教學內容上增加了“在尺子開端有磨損或折斷的情況下,怎樣去量?”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出測量的方法,注重培養(yǎng)了學生遇到問題會動腦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這節(jié)課知識量大,頭緒多。我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充分重視。
1、在學生提出目標后,我沒有及時將學生的問題進行歸類,再對重點重述一遍,讓每個學生都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2、在學生從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4厘米這一環(huán)節(jié)時,采用的是“問答式”,而沒有大膽放手讓學生提問,學生答;
3、在學生量紙條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出現了:(1)從刻度0到刻度10,紙條長度10厘米;(2)從刻度1到刻度11,紙條長度10厘米;(3)從刻度3到刻度13,紙條長度10厘米;(4)從刻度6到刻度16,紙條長度10厘米;……在學生答出紙條長度是10厘米后,我問到:你們怎么知道的?學生紛紛說是通過數尺子上的大格知道的!斑有簡單的方法嗎?”問題提出后卻沒有留給學生充分觀察、思考的時間,而是有老師一句“用終點刻度減去起點刻度就等于實際長度”一帶而過。
《厘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3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領悟著新理念,嘗試著新方法,課后認真總結并寫出教學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成功之處:
1、讓學生參與本節(jié)課的目標制定。
在出現課題后提問:“看到《認識厘米》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思考后提出,生1:為什么要認識厘米?生2:認識厘米對我們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長?生4:用厘米怎樣去量?生5:這支鉛筆有幾厘米長?生6:用尺子怎樣量課本的寬?……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本節(jié)課目標的制定,在此基礎上再來學習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2、體現兩個“轉變”。
。1)學生充分觀察尺子,發(fā)現尺子上有數字(刻度),豎線(刻度線),厘米;
。2)學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答案多樣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
(3)以小組為單位量紙條的長度,有從刻度0開始量起、有從刻度1開始量起、有從刻度2開始量起、有從刻度4開始量起等。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往,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的'角色由“傳道、授業(yè)、解惑”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yōu)椤白灾、合作、探究”的學習,他們敢說敢做,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同學們經過自己的動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關知識,個性得到了發(fā)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不等于課程,教材只是課程的一部分,要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于是,我結合生活實際,在教學內容上增加了“在尺子開端有磨損或折斷的情況下,怎樣去量?”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出測量的方法,注重培養(yǎng)了學生遇到問題會動腦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
1、在學生提出目標后,我沒有及時將學生的問題進行歸類,再對重點重述一遍,讓每個學生都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2、在學生從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4厘米這一環(huán)節(jié)時,采用的是“問答式”,而沒有大膽放手讓學生提問,學生答。
3、在學生量紙條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出現了。
(1)從刻度0到刻度10,紙條長度10厘米;
。2)從刻度1到刻度11,紙條長度10厘米;
。3)從刻度3到刻度 13,紙條長度10厘米;
。4)從刻度6到刻度16,紙條長度10厘米;……
在學生答出紙條長度是10厘米后,我問到:你們怎么知道的?學生紛紛說是通過數尺子上的大格知道的!斑有簡單的方法嗎?”問題提出后卻沒有留給學生充分觀察、思考的時間,而是有老師一句“用終點刻度減去起點刻度就等于實際長度” 一帶而過。
《厘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4
在一年級的時候,同學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厘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堂課是在實際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通過實際丈量使同學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度量物體的長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實際操作中靈活運用。反思自身的教學,有以下可取之處與缺乏之處。
勝利之處:
1.確立難點,重組教材。教材中是認識分米在先,而我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先引入毫米的認識,我想毫米是同學現在認識到的最小的一個長度單位,對同學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2.借助多媒體的一些演示,使同學建立直觀的表象。如毫米的認識,我讓同學利用手中的直尺進行學習。首先引導同學觀察尺子上從哪里到哪里是一厘米,然后找一找1毫米是從哪里到哪里,1毫米和1厘米是什么關系?再借助多媒體把1厘米長度放大,使同學能清晰地觀察到:1厘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過數一數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過用手比劃長度單位的`游戲,手腦并用,加深印象。同學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長,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學在腦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觀察,還需要用手比劃。讓同學仔細觀察1毫米的長度,然后用手指比劃出1毫米,。通過動手比劃,加深同學對毫米的印象。
缺乏之處有許多:
1、雖然準備了較多實物,以為同學很熟悉,就出現了一下,沒有讓同學摸一摸感知它們的長短。
2、1厘米的“一半”(中間的長線表示)就是5毫米,引導同學發(fā)現,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數。
3、畫線段時應該演示,提醒同學注意畫上端點,標上長度,養(yǎng)成良好的作業(yè)習慣。
4、班級人數多,操作活動多時,同學的注意力易分散,課堂的節(jié)奏、課堂的調控也是值得我考慮的問題,如上課指令應非常明確,讓同學很明確何時“開始”何時“結束”
5、為人處世低調的我,不知不覺中會把把這種低調的情緒帶入了課堂,給予他們的激情和鼓勵太少了。對于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他們需要老師給予更多鼓勵與肯定的話語。
6、課件的取與舍,怎樣少而精的用在點子上,課堂上如何不被課件牽著鼻子走,而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適時的調整。
《厘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5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直觀比較物體長短和高矮的方法,這是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基礎。但對厘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沒接觸過,認識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這對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低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zhàn)。下面就這一單元的教學談談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讓學生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建立表象
在作業(yè)中,學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棵大樹高40厘米!薄靶∶鞯纳砀130米。”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是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學時,要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長,從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我還為每個孩子測量了身高。從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長度概念。
2.通過聯想和比較來鞏固對厘米和米的認識
厘米和米比較抽象,必須借助一定的物體來認識理解。比如說在描述樹有多高時,可以讓學生先想一想我們教室的門有多高,再通過比較,樹要比門高多了,所以描述樹的高度應用米來作單位。
3.建立初步的估計意識和估計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估測的方法,來估計物體的長度高度。而估計在本單元中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難點。1厘米、1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過讓學生用自己身上的“尺”來估一估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記住這些身上的“尺”,對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概念和進行估測都很有幫助。
當然做到以上三點是遠遠不夠的,在平時的交談中,還可以有意無意地拿出這些知識和學生一起練習復習,也能讓他們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厘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6
在教授認識厘米時,我提出問題:“你能用自己的方法量一量課桌有多長嗎?”小朋友們開始動手測量。結束后全班集體交流:
——我用直尺量的,大約7把尺長。(我讓課前準備直尺的,所以大多數小朋友選用這種方法。但他們不認識測量單位,所以只能這樣說。)
——我用數學書量的,大約5本。(好方法,但是說的卻不夠完整)
——我用手量的,大約9下。(他知道這個意思,表達的卻不是很好,應該是9拃長。)
……
讓他們實際動手操作了,所以小朋友們都有話想說,而且不一樣的方法。
在介紹測量工具時,先讓他們仔細觀察直尺上面有些什么。他們發(fā)現了數字和小豎線。接著我就介紹,這些小豎線叫做刻度。其實直尺上還有個地方你沒有發(fā)現呢。“cm!”“厘米!”各種聲音都出來了,只認識漢字,不認識字母!翱潭0到刻度1,這么長是1厘米。”我邊說邊用手在黑板上比劃(黑板上是課前畫好一把放大的直尺的.一部分)。你能找出其他刻度之間也是1厘米長嗎?有兩個小朋友舉手,站起來回答正確。我狠狠的表揚了他。還有誰知道嗎?這次舉手的人明顯增多了,在前一個小朋友的提示下,他們能仿照著說出來!澳銈兡苡檬衷谧约旱闹背呱现赋2厘米、5厘米有多長嗎?同桌之間說一說!鳖D時班里人聲鼎沸,同桌討論的聲音此起彼伏,不一會,班級里安靜了,他們都說好了,都指出來了。真是一群聰明的孩子!
有了前面測量的基礎,例2、例3的教授就很簡單,孩子們一眼就能看出鉛筆刀和紅色線段的長度,并能填寫完整。
前面的幾道例題讓孩子們自己動手操作,自己探索發(fā)現,掌握的很牢固,后面的作業(yè)也完成的很順利。不過,由于時間關系,今天的課時任務沒有完成。但我并不擔心,反倒有些欣慰。因為我發(fā)現,他們喜歡用直尺去測量身邊的物體,并且能夠準確的測出結果。
《厘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7
認識厘米這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1厘米的表象。還要學會用厘米尺測量線段的長度,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整個教學過程都圍繞這些任務和目標來開展。這節(jié)課課前要求學生準備毛線、直尺等學習用具以及上課開始前的一些準備,這節(jié)課的課前準備還是做得非常充分的,90%以上的同學都按照老師的要求和指導做好了相應的準備,本節(jié)課的導入部分也做得非常成功,教學開始,老師今天想請大家?guī)蛡忙,可以嗎?同學們都非常樂意,很快就引起了學生對課堂的'注意,然后同學們按部就班的.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了相應的操作,順理成章的進入到了本節(jié)課《認識厘米》的學習。新知的教學,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仔細觀察,你有什么發(fā)現呢?這個環(huán)節(jié)應該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見解,然后通過小結:測量比較短的物體時,常用厘米作單位,并講述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因此1厘米可以寫成1cm,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尺子比劃比劃,用兩個手指比劃出1厘米大約有多長。讓學生通過比劃充分感知1厘米的長度。通過找一找尺子上其它的一厘米以及在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一厘米?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1厘米的表象,使學生理解1厘米的實際長度。
《厘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8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是在上冊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盡管學生已有這方面的經驗和基礎,但由于長度單位及其操作應用是多種知識的綜合,涉及數、數數、空間觀念的形成和實踐技能等,針對二年級的小朋友的認知能力來說,也可以說難點了。
知識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罢J識厘米,用厘米量”這一節(jié)課的目的在于通過觀察、測量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之后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引導學生用直尺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
一、從實際需要出發(fā),讓學生產生學習長度單位的欲望
教學時,我創(chuàng)設了“我想給同學們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須知道桌子的長和寬,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實際中測量長度的必要性,然后讓學生自己選擇實物作測量標準去量桌子的長,結果量得的數量不一樣,由此引起認知沖突,使學生體會到,要想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需要統一的長度單位。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從而產生學習長度單位的欲望。
二、向學生提供數學實踐活動的機會
這是一節(jié)實踐性很強的活動課,當學生有了學習的愿望后,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如:設計了觀察直尺,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讓他們通過觀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構造,既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又為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打下了基礎。認識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動:第一次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第二次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厘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一節(jié)手指的長度、牙齒、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這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我想對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勢比劃出1厘米的長度。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厘米的長度觀念。然后應用厘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課堂上學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這種方法,也有的學生采取其它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數的方法,通過讓他們對比,明白前一種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但也是可以的,我想體現方法多樣化,注重學生的自主性。
三、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后,我讓他們用直尺選擇身邊喜歡的事物進行測量,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fā)現數學問題,并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他們開始量書本、練習本的長和寬;有的量鉛筆的長;有的量刀子等,達到了在玩中練,在練中玩的學習效果。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也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但無論怎樣精心設計的課,都會有問題的存在:
。1)學生觀察的能力較弱。
低年級學生觀察不全面,容易走偏。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多鍛煉學生,要正確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觀察問題,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2)學生“估”的能力要加強。
估一估較短物體的長度時,比較接近實際長度,但估計較長的物體時,誤差太大。根本就不知道大致在哪個范圍。這應該和平時的生活實際有點關系,現在的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數學比較陌生,那又如何叫他估得準呢?所以數學一定要和生活緊緊聯系起來,要讓學生在數學中經常感受到生活的味道。
《厘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9
《厘米的認識》是我在學校上的一堂教研課,我根據老師們對本課的點評,對此節(jié)課進行了反思。具體如下:
第一、本節(jié)課的導入還不錯。
在上《厘米的認識》時,我曾考慮過三種導入的方法:
一是按書上的情境導入。
上新課之前老師要請小朋友們做一件事情,請你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課桌的桌面有多長。
學生測量。(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索測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數學書量,有的用鉛筆量,還有的用文具盒)通過討論使學生感受到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導入新課。
二、是直接以問題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皮老師手上的紙有多長嗎?用什么方法就知道呢?學生說用尺子,那怎樣從尺子上知道皮老師手上的紙條有多長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三是教師把11厘米長和10厘米長的紙條,分別橫著和豎著貼在小黑板上,舉起來讓學生觀察看哪根紙條長哪根紙條短。學生一般會認為橫著的紙條長,這時教師可提問: “怎樣才能知道究竟這兩根紙條哪根長呢?”從而引出課題。
在選擇導入時,經過比較后,我在上課時用了第二種導入,通過設疑導入新課,我覺得效果還可以。
第二、本節(jié)課的.練習設計不錯。
在鞏固練習中我設計了兩個練習:
1、實踐活動。
。1)找一找,你身上的尺子在哪里?
啟發(fā):一手掌長、一手掌寬、一拃等等
手掌寬____厘米 1拃(zhǎ)長____厘米
。ㄒ粧就是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因為每個同學手掌寬度和一拃長度不盡相同,只取整厘米即可。)
。2)用你身上的尺子量一量,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通過設計這道題,讓學生學會了用身體上的尺寸量物體的長度,并學會了估算長度,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 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通過量長度不僅可以知道物體有多長,而且還有其它作用。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猜一猜這是什么圖形?你是怎樣驗證的?
通過驗證后,學生發(fā)現當兩個圖形相似,當不能用眼睛判斷時,還可以通過量一量來判斷,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本節(jié)課最大的敗筆是在介紹尺子時,由于自己沒有很好的對學生說的尺上的圖案進行總結,以至學生說了許多非本質的東西,浪費了一些時間,所以后面的練習都沒有時間做了。
《厘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0
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非常多,包括認識厘米、測量物體的長度,畫出幾厘米長的線段。在認識概念的時候,先圍繞一厘米這個最基本的單位展開。先讓學生觀察1厘米,再在自己的直尺上感受1厘米,然后在生活中尋找1厘米,在認識1厘米的基礎上認識3厘米、5厘米等。認識了厘米之后學習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通過觀察、自主操作來熟悉測量的'方法。最后是教學畫一條幾厘米長的線段的方法。
我覺得學生在學習厘米這個概念的時候并不困難,但是要加強他們的感性認識,要讓他們自己比劃1厘米是多長,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體。在判斷一個物體是幾厘米的`時候,如果圖示是從“0”刻度線開始,學生能夠準確判斷,但如果不是從“0”刻度線開始,就產生了比較多的錯誤:第一個錯誤是直接寫右邊對準的刻度線,第二個錯誤是多數了1厘米,究其原因在于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幾厘米的含義,是要從“0”刻度線開始到幾厘米的長度,0是物體起始點,學生也沒有透徹理解1厘米的含義,是從一條長刻度線到相鄰的一條長刻度線之間的一段,而不是數刻度線。另外,學生在作圖時很容易畫不準確,長出一些,或者不到一些。因此后來我讓學生先在0和幾刻度的地方點一個小點,然后再把兩點連起來。這樣作圖的情況會好一些。
《厘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1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測一測、量一量、估一估等動手操作的方法,讓學生感知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厘米及如何對一些較短的物體進行測量。 因此我根據這課是一節(jié)實踐性很強的活動課,我設計了一系列活動:
第一,設計了觀察直尺,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讓他們通過觀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構造,既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又為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打下了基礎。
第二,認識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動:第一次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這個觀念也是學生生活中的實際例子;第二次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厘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拉鏈扣、紐扣寬度等等,對學生建立1厘米與生活實際練習起來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勢比劃出1厘米的長度。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厘米的長度觀念。然后應用厘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大多數學生都能明白為什么要統一長度單位,而且也學會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較短的物體長度。但也有個別學生在量物體長度時總忘記對準“0”刻度。在今后應該多給學生提供測量的機會,以便熟練掌握測量方法,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時也要對少數落后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對于這節(jié)課中涉及的估算內容學生們完成得不好,估算能力差,大部分學生是靠用尺子量來完成估算習題的,比較依賴測量工具。下節(jié)課在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能力上要多下些功夫。
《厘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2
1、注重教師的啟發(fā)引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
在本節(jié)課中,教師充分地信任學生,相信學生是有主動學好數學的愿望和潛能,課堂氣氛民主、活潑、開放,教師既尊重學生的人格,也尊重學生對學習方法的選擇,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數學知識。如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紙表示出自己想認識的分數等。在課堂中,教師也積極地創(chuàng)設出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給學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讓學生能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中解決學習中的問題。1厘米有多長?怎么用拇指和手指表示出1厘米的長度?想出了一個很好的方法:因為我們的食指的手指大約1厘米,可以把食指放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中間,然后輕輕離開。這樣表示出的距離大約是1厘米。學生的思維在寬松的課堂環(huán)境及教師的引導下很活躍。
2、教學既面向全體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全面發(fā)展
在教學中,教師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在數學知識掌握、數學能力發(fā)展、思想品德及個性心理品質養(yǎng)成等方面都能有所發(fā)展。同時,由于學生的個性素質存在差異,教學中,教師也尊重了學生的這種個性差異,要求不同的學生達到不同的學習水平。在本節(jié)課中,教師既解決了后進生學習難的問題,幫助他們克服了學習上的自卑心理。這樣既防止他們產生自滿情緒,又讓他們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們在完成這種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發(fā)展。
不足之處:
1、課堂上讓學生舉例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時,學生想到的種類比較少。思維沒有擴出去,停留在教室里,缺少對生活的觀察。
2、在用厘米為單位進行測量時,教師提前進行了方法的引導。但是總體來看效果不夠理想。課堂紀律有些亂。學生的估計能力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再教設計:
1、在日常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做個生活的有心人。對自己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和思考。
2、先引導正確方法,在巡視過程中注意引導。注意發(fā)揮好小組長的作用。在小組長的培養(yǎng)方面還要多下功夫,更多的是方法的指導。
《厘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3
學生對于厘米的的概念應該比較熟悉,如常見的學生尺,三角板等都帶有厘米刻度,學生也用尺子量過簡單的圖形的長度。所以剛開始學習厘米的認識看起來并不難。而對于米的認識就有一定的困難,米雖然是基本的長度單位,但是學生接觸的比較少,缺乏這方面的以驗,盡管在課堂上我找了專門的米尺讓學生反復認識,比一比,試一試 ,量一量,說一說等,了解一些簡單的知識如:
1米=()厘米,500厘 米=()米等還行,
遇到稍復雜的單位如:媽媽身高1(米)60(厘 米)可以,媽媽身高160( ),
好多學生都 填米,對于米的單位長度的表象還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我認為要加強學生對米和厘米的認識,必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讓學生在對自己比較熟悉的物品的長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認識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
如量自己的數學課本封面的長和寬,鉛筆盒面的長、寬,橡皮的一個面的長、寬,自己的身高、爹媽的身高,書包的邊長,課桌面的長和寬,課桌的.高,教室門的長和寬,黑板的長和寬等等,這樣在學生經歷了大量的感知之后,頭腦中便 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長度的表象,在使用這兩個單位時就會正確無誤。
尤其是在練習 過程中讓學生多動動手量,多動腦想,多估一估,一開始估學生都 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計得不準,我就鼓勵學生大膽地估,告訴他們生活用到估計的時候比測量還要多,明白估計的重要性,甚至還放寬了要求,
要求估計的內容只要是估計的數字,不是測量的,誤差大小都給算對!這對于幫助學生盡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長度單位的表象有很大幫助。
總之,學習這部分內容,不僅要借助學生熟悉的事物,還要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多估計豐富學生的實踐以驗,在積累中形成以長度單位的表象。
《厘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4
學生對于厘米的的概念應該比較熟悉,如常見的學生尺,三角板等都帶有厘米刻度,學生也用尺子量過簡單的圖形的長度。所以剛開始學習厘米的認識看起來并不難。
而對于米的認識就有一定的困難,米雖然是基本的長度單位,但是學生接觸的比較少,缺乏這方面的以驗,盡管在課堂上我找了專門的米尺讓學生反復認識,比一比,試一試 ,量一量,說一說等,了解一些簡單的知識如:1米=( )厘米,500厘米=()米等還行,遇到稍復雜的單位如:媽媽身高1(米)60(厘米)可以,媽媽身高160( ),好多學生都 填“米”,對于米的單位長度的表象還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
我認為要加強學生對米和厘米的認識,必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讓學生在對自己比較熟悉的物品的長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認識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數學課本封面的長和寬,鉛筆盒面的長、寬,橡皮的一個面的長、寬,自己的身高、爹媽的身高,書包的邊長,課桌面的長和寬,課桌的高,教室門的長和寬,黑板的長和寬等等,這樣在學生經歷了大量的感知之后,頭腦中便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長度的表象,在使用這兩個單位時就會正確無誤。
尤其是在練習過程中讓學生多動動手量,多動腦想,多估一估,一開始估學生都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計得不準,我就鼓勵學生大膽地估,告訴他們生活用到估計的時候比測量還要多,明白估計的重要性,甚至還放寬了要求,要求估計的內容只要是估計的數字,不是測量的,誤差大小都給算對!這對于幫助學生盡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長度單位的表象有很大幫助。
總之,學習這部分內容,不僅要借助學生熟悉的事物,還要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多估計豐富學生的實踐以驗,在積累中形成以長度單位的表象。
《厘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5
《認識厘米和米》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長度單位,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間表象,讓學生在頭腦中能夠明確1厘米和1米的長度。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都會給學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間表象,而很少有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建立10厘米的空間表象,如果教師能夠在10厘米的表象上下夠功夫,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好10厘米,為米做鋪墊
二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到長度單位,并且只認識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學中,教師們都很注意對1厘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學生對1厘米的理解和掌握比較到位。認識了厘米,緊接著就認識米,眾所周知,1米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相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教師若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知識直接灌輸,不利于學生真正的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如果教師能夠讓學生對10厘米的長度有個明確的表象,學生在頭腦中有個10厘米的大概長度的認識后,教師引導學生用10個10厘米長的紙條在黑板上貼成一個長紙條,學生有了10個10是100的認識,他們能夠認識到這個長紙條是100厘米,這是教師再揭示100厘米的長度又有個新的名稱,叫做1米,學生就能夠清晰的認識到100厘米構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這樣一來,學生既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有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學生們獲取了米這個單位的形成過程。
二、用好10厘米,滲透1分米
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看10厘米的長度、閉上眼想10厘米的長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長度等一系列的活動后,教師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學生已經在頭腦中有了10厘米的大概長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義,即10個1厘米,這些活動都為了三年級時學習1分米做好了滲透,只不過此時沒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罷了,其實1分米的表象、厘米和分米的.關系,學生都已經理解了。雖然分米的認識不是二年級的教學內容,但是作為教師,就應該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掌握數學知識系統性,訓練學生的思維,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而不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
三、用好10厘米,估測有標尺
學生既然認識了厘米和米,就要對生活中的一些長度進行估測,雖然在估測的過程中,允許學生有誤差,一般來說,教師也會給一個估測的取值范圍,但是,我覺得學生在自己的認知基礎上,應該盡量的準確一些。學生在二年級階段,只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由于這兩個長度單位的長度相差比較大,一般的學生在估單位時不會出錯,而面對生活中的一些物體的長度時,尤其是幾厘米和十幾厘米的物體,這時要估測它們的長度,學生們的誤差就比較大,因為學生只有1厘米的表象,如果教師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學生就可以把10厘米長度當個標尺,首先去判斷所給物體是比10厘米長,還是比10厘米短,判斷出大概的范圍后,再進行估測,這樣一來,估測的準確性就會大大的提高。
由此可見,在教學厘米和米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加強對1厘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還要注重對10厘米長度的表象建立,這正是巧用10厘米,一舉而三得。
【《厘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認識厘米》教學反思03-26
小學數學《認識厘米》教學反思04-08
《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4-08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02-07
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2-07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03-03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教學反思03-07
認識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學反思02-12
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