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05-27 08:08:13 教案 我要投稿

有關科學教案模板合集九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關科學教案模板合集九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fā)生改變。

  2、鋼鐵制造的船能夠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開的水量很大。

  過程與方法:

  1、用刻度杯測量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狀,使之能夠浮在水面上。

  3、根據(jù)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斷。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識到認真細致地采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過程中,懂得證據(jù)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fā)生改變。

  【教學難點】

  認識到認真細致地采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

  【教學準備】

  水槽1個,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塊,刻度杯1個,記錄表(教材第8面)。

  【教學過程】

  一、觀察橡皮泥的沉浮(實心):

  1、導入:有的物體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體在水中是浮的。我們能想辦法改變它們的沉浮嗎?

  2、把一塊橡皮泥放入水里,觀察它的沉浮。

  3、把一塊橡皮泥做成各種不同的形狀,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變橡皮泥形狀,橡皮泥的質量有沒有發(fā)生變化?橡皮泥的體積有沒有發(fā)生變化?(預設:若學生對橡皮泥的體積是否改變無法確定,可出示刻度杯測量。從而得出,改變橡皮泥的形狀,質量沒有變,體積也沒有變,橡皮泥的沉浮狀態(tài)不會發(fā)生改變。)

  二、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沒有辦法能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變橡皮泥的形狀,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討論:同一塊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狀,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這是什么原因呢?(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體積發(fā)生改變,導致在水中排開的水量發(fā)生了變化。)

  三、比較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1、講授:我們把物體在水中排開水的體積叫做排開的水量。排開的水量可以用量杯來進行測量。方法是:放入物體后的刻度減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體排開的水量。(補充:排開的水量與我們平時說的是排水量是有區(qū)別的,前者指的是物體排開水的體積,而后者是物體排開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測量排開的水量還不是很精確,所以在讀數(shù)的時候一定要細致,特別是觀察刻度時視線要與水凹面持平。)

  2、取一個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實心團,放入量杯中,觀察它排開的水量,做好記錄。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種形狀,觀察它們排開的水量,也記錄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從上面的數(shù)據(jù)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沉的形狀排開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體積小,浮的形狀排開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體積大。從上面的數(shù)據(jù)中我們發(fā)現(xiàn),橡皮泥浮起來的原因在于它的質量不變,而浸入水的體積增大。)

  4、鐵塊在水中是沉的,鋼鐵造的大輪船卻能浮在水面上,還能裝載貨物。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能解釋了嗎?如果要制造能裝載更多貨物的超大輪船,你認為個怎樣做呢?

  板書設計: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的

  形狀量杯里的水量

 。ê辽┓湃牒

  水面刻度排開的水量

 。ê辽┏粮顩r

  實心團200

  沉的形狀200

  浮形1200

  浮形2200

  浮形3200

  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沉浮可能發(fā)生改變

  船浮在水面上排開的水量很大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2

  一、作者

  喬治·薩頓(1884-1956),美國科學家,科學近代史學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學史導論》。

  他具有非常廣博的知識,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語和漢語在內(nèi)的14種語言。有人稱他為20世紀世界上學識最淵博的人之一。他將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學科知識和諧地集于一身,成為罕見的科學家與人文學者相結合的典范。

  二、解題

  本文中的東方是指亞洲和非洲一帶,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遠東、中東地區(qū)和近東地區(qū)。在上古和中古時期,這里曾建立了光輝燦爛的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華夏文明等等。

  三、字詞積累

  重蹈覆轍:再走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敗教訓,重犯過去的錯誤。

  駭人聽聞:使人聽了非常震驚(多指壞事)。

  盛氣凌人:以驕橫的氣勢壓人。形容傲慢自大。

  四、整體感知

  速讀全文,試給課文分出3部分,并歸納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論、本論、結論來劃分。引論部分抓住“兩件事”這一中心;本論

  部分抓住對科學的態(tài)度;結論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論(第1-3節(jié))強調“必須記住兩件事”,要正確對待東西方科學;

  本論(第4-9節(jié))論述研究科學,必須有科學的態(tài)度;

  結論(第10節(jié))提出“希望和前景”。

  五、問題探討

  1、前三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例證法:古希臘因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獨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這是一個強有力的例子。事實勝于雄辯。(用意是什么?)告誡那些排斥東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轍而要引以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東方。

  2、仔細閱讀本論部分(第4-9節(jié)),完成以下練習。

 。1)試分析這一部分的結構特點。

 。2)論述“我們必須謙虛”時,用了怎樣的論據(jù)?論述走向實證科學的極端時(離開東方的人文理念,正確思想指導下的“科學方法”——實驗科學的方法,會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寫到了怎樣的論據(jù)?

  第一問,答案在第5段。

  第二問,答案在第6段。

  3、“光明從東方來,法則從西方來”的含義?

  光明從東方來,東方是雙關、隱喻,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人文主義的理念是東方文化所具有的'。東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則相結合必然會使世界文化呈現(xiàn)異彩。

  4、東方科學與西方科學有什么樣的關系?作者從什么角度論述了東方科學在發(fā)展人類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評了某些偏見的?

  東方科學和思想思西方科學的源頭,并且會給現(xiàn)代西方帶來新的生計。作者將自己多年研究科學史得出的結論,告誡某些帶有民族和地區(qū)偏見的西方人,要他們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歷史與現(xiàn)實,進行文明對話,促進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和繁榮。

科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組織和指導學生在經(jīng)歷“制定方案——動手制作——不斷改進”的制作蠟燭鐘的活動過程,意識到科學成果的產(chǎn)生是一個需要不斷改進的過程。

  2、經(jīng)歷和指導學生在有結構的活動中,發(fā)現(xiàn)科學中的細節(jié)問題并加以修正。

  3、引導和推動學生開展對計時工具的探究實踐活動,感受人類對時間的認識發(fā)展過程。

  二、教學準備。

  每小組粗細不同的蠟燭、一把尺子、一支黑色的記號筆、一張白紙、一個橡皮泥、一個蠟燭鬧鐘、一盒火柴、計時表、沙漏。

  三、學生分析。

  對于小學五年級來說,用蠟燭做一個能夠計時的工具,是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會想到,但是制作起來又不是很難的活動。他們的動手能力強,但是發(fā)現(xiàn)問題和思考的能力一般。因此,本課的教學活動緊緊圍繞在“蠟燭鐘的設計方案有問題嗎”“怎樣讓你的蠟燭鐘計時更準確”“還有哪些因素干擾我們實驗結果”等一系列的關鍵性的問題,以及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引導學生思維向深度廣度發(fā)展。

  四、教學過程:

 。ㄒ唬┣昂笳n銜接,引出問題。

  1、考考你,古人晚上用什么計時?

  2、出示蠟燭。

  用蠟燭來做一個蠟燭鐘,照明計時兩不誤,一舉兩得。今天我們就用蠟燭做一個夜間的計時器。(板書:夜間的計時器———蠟燭鐘)

 。ǘ┰O計方案。

  1、設計計時5分鐘蠟燭鐘。

 。1)討論:先說說怎樣用蠟燭做一個能計時的蠟燭鐘。

 。2)任務:做一個以一分鐘為單位計時5分鐘的蠟燭鐘。

  2、討論并思考:(出示討論內(nèi)容)

  要求:蠟燭鐘計時盡量準確。

 、僭鯓佑靡桓灎T制作一個可以計時5分鐘的蠟燭鐘?

 、谛枰男┎牧?

 、郛嫵鲱A計做成的蠟燭鐘草圖。

  ④討論并及時記錄在設計方案的表格中。

  3、描述自己的設計:

  哪個小組上來介紹自己組的方案,請其他小組認真,看他們方案是否科學合理。(要求蠟燭鐘設計草圖,并講清設計思路,再介紹選用的材料及各材料作用。)

  4、完善自己的設計:

  聽完匯報小組的介紹后,其他學生參與質疑,重點就方案設計的科學性和選材加以關注。在匯報小組和師生的討論辯析中形成一套比較科學的實驗方案。

  5、教師關鍵性問題:

 、儆行〗M可能會采用觀察蠟燭燒5分鐘后長度,再取另一根標上長度。教師則及時引導:要是讓這一蠟燭可以計時一個小時或更長呢?這種方案明顯存在不足。能不能根據(jù)推理方法,先觀察某一段時間內(nèi)蠟燭燃燒的長度,再推算出10分鐘或更長的長度?

 、谝桓灎T就標一個長度,如果剛好讓10分鐘可以,要是讓計時7分鐘或7分30秒?怎么辦?

  ③每一小組根據(jù)這幾點反思整改自己組設計方案重新作一份設計草圖,并領取自己需要的研究材料。

 。ㄈ┲谱饔嫊r5分鐘的蠟燭鐘。

  請同學們學生按照討論完善后的實驗方案進行制作蠟燭鐘,活動時間為7分鐘,(出示沙漏)老師用計時7分鐘的沙漏計時,現(xiàn)在開始。

  分組制作蠟燭鐘。

 。ㄋ模┱故、評議蠟燭鐘。

  1、哪一小組愿意向大家展示并介紹自己組的得意之做———蠟燭鐘?(要說清自己的制作過程,闡述自己的思路。)

  2、接受其他小組的質疑。

  (五)測試蠟燭鐘計時是否準確。

  1、第一次計時比賽。

 。1)要求:

  想不想看看大家做的蠟燭鐘到底準不準?

  下面我們來進行一個計時比賽。計時時間為一分鐘。為了公平起見,我們同時劃著火柴后共同倒數(shù)3個數(shù),然后點燃我們的蠟燭鐘,如果你們認為燒到一分鐘了就想辦法把它熄滅,然后迅速舉起組牌示意,老師在這里用秒表計時。聽清楚了嗎?(計時比賽)

 。2)公布比賽成績。

 、訇P鍵問題:什么原因導致你們蠟燭鐘計時不準確?

 、趯W生交流人為因素、材料影響、環(huán)境因素。

  2、兩分鐘修正蠟燭鐘。

  3、第二次計時比賽。

  4、根據(jù)比賽成績分析修正以后的計時情況,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

 。┩卣寡由欤褐谱飨灎T鬧鐘。

  我們發(fā)現(xiàn)了很多影響蠟燭鐘計時準確的因素,經(jīng)過我們的改進誤差縮小了,但是仍有一些地方需要改進。我們的祖先象你們今天這樣,在經(jīng)過了千百年來不斷的改進中,才有了今天計時準確的鐘表。今天回家后每一位同學可以再仔細做做,可以換種材料做做:比如用流水做一個水鐘,用沙子做一個沙漏還可以用點燃的香(盤式蚊香、拜佛的香甚至香煙都可以),然后把自己的體會心得和大家以及老師分享一下,可以嗎?

  今天,通過同學們的集體智慧,我們讓普通的一根蠟燭成為了一個可以計時的計時器,你們多了不起!但是老師想提出更高的要求,你們能在今天的蠟燭鐘的`基礎上做出一個能報時的蠟燭鬧鐘嗎?想想怎么做?(看教學時間而定:如時間夠展開談,如時間不夠,作為課后延伸活動)

 。ǔ鍪鞠灎T鬧鐘)老師這里有一個做好的蠟燭鬧鐘,相信你們一定能作一個比我更好的。下課。

  五、課后反思:

  在本節(jié)課準備過程中和在實施課堂教學后,讓我對科學課教學中的教師引領作用和點撥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下面就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談一些我的教學感悟。

  (一)實現(xiàn)學生的輻合型思維發(fā)展。

  輻合型思維是當認知主體面臨一個認知問題的時候,通常注重考慮各種相關因素,收集盡可能多的相關信息,找出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最后提出一種解決問題的的具體方法。基于以上認識,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緊緊圍繞實現(xiàn)學生的輻合型思維發(fā)展這一定位。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中充分創(chuàng)設了實現(xiàn)學生輻合型思維發(fā)展的時間和空間。從有結構實驗材料的準備,到“測試蠟燭鐘比賽—分析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問題—修正問題——再測試——再分析數(shù)據(jù)—再發(fā)現(xiàn)問題”等教學設計。最終實現(xiàn)了:當學生面臨影響蠟燭鐘準確的因素的的認知問題的時候,學生通過查找各種相關因素(人為因素、環(huán)境因素、材料因素),找出影響蠟燭鐘準確與因素之間的關系,并通過思考最終得到解決影響蠟燭鐘的計時準確的方法(即:刻度要準;多次測量減小誤差;觀察要認真;及時點燃和及時熄滅等)。

  (二)關鍵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有效率的探究活動。

  教師在教學中的關鍵性問題,引領學生的思維走向,從而實現(xiàn)課堂的有效教學。本解課可分為五大版塊:設計方案;制作;驗證活動;查找影響因素;修正活動。其中在討論設計方案和驗證活動后的查找影響因素是本節(jié)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霸趺粗老灎T一分鐘燒多長;刻度怎么標;還要注意哪些問題”等關鍵性的語言讓學生在茫然中在教師引領下一步步的邁上科學的階梯。又如學生在第一次測試蠟燭鐘的準確度以后,教師和學生共同查找干擾因素中,學生只是在蠟燭刻度上和計量準確上找原因,總是在材料因素的“圈子”里轉,“除了材料因素,還有沒有人為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接下來的活動不用說都可想而知當時的課堂場景。

  (三)取舍之間的課堂。

  科學課的教學是有計劃的活動,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知水平、思維特點、個性差異等都會給教學帶來不確定性,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留有一定的空間,必須充分考慮會出現(xiàn)哪些情況,每種情況如何處理,并事先作出相應的教學安排,要求教師形成“彈性化”方案。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將制作蠟燭鐘作為取舍之間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其實制作蠟燭鬧鐘對一個孩子來說是一個極富挑戰(zhàn)的活動,用簡短有限的時間來實現(xiàn)對它的設計和制作,我想不會在孩子腦中留下多深的印記。莫不如在教學的尾聲用富有挑戰(zhàn)性的語言,吊起學生們足夠的胃口,讓他們在課后的大量時間淋漓盡致發(fā)揮想象力完成這個活動。我想這樣的“舍”是為了“得”到學生更寬泛的思維發(fā)展,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內(nèi)容

  明長城;北京城及故宮;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天工開物》;明朝時,我國傳統(tǒng)科學技術仍處在世界前列;清朝前期,我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逐漸陷入停滯。

 、偻ㄟ^觀看有關影視資料或閱讀有關材料,培養(yǎng)學生獲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確結論的能力。

 、谕ㄟ^對本課最后一段大字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一分為二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僭谟^看有關錄像資料、閱讀有關材料或聽取教師講解的基礎上,努力獲取有效信息。

 、谕ㄟ^對課中題和課后題的思考、討論,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具體途徑。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明長城和北京故宮是世界上偉大工程,《本草綱目》和《天工開物》是古代杰出的科技成就,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谕ㄟ^學習李時珍、宋應星等科學家的優(yōu)秀品質,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③通過分析清朝前期我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逐漸陷入停滯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

  [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明長城;②明北京城及其故宮;③李時珍和《本草綱目》;④《天工開物》。

  難點:為什么自清朝前期,我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逐漸陷入停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chǎn)生。

  [教學方法]

  運用多媒體,在閱讀、觀賞的基礎上,以問題討論為主要教學方式開展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明長城和北京故宮

  1、世界上的偉大工程之一:明長城

  2、世界城市建筑藝術的.杰作:北京城

  二、《本草綱目》

  1、明朝杰出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

  2、“東方醫(yī)學巨典”《本草綱目》

  三、《天工開物》

  1、宋應星的《天工開物》

  2、清朝前期,我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逐漸陷入停滯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nèi)習題,教師輔導。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過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細致觀察對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經(jīng)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過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學生表現(xiàn)自我的欲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教學準備】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交流飼養(yǎng)蝸牛的經(jīng)驗和發(fā)現(xiàn)

  1.復習上節(jié)課學習的內(nèi)容。

  2.交流飼養(yǎng)蝸牛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

  3.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內(nèi)容。

  4.關注:匯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匯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5.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1.整理有關蝸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5.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過程中新問題的提出。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1.指導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學生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設計意圖:體會細節(jié)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繼續(xù)觀察蝸牛

  1.學生課后繼續(xù)飼養(yǎng)蝸牛、并觀察和記錄獲取的信息。

  2.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yǎng)過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3.關注:飼養(yǎng)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yǎng)和觀察的興趣。

  4.設計意圖:在飼養(yǎng)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信息。

  五、小結本課,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能夠針對問題大膽地提出猜想。

  2.能夠利用觀察、實驗等方法探究滑輪的秘密。

  3.能夠想到利用滑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激發(fā)學生對滑輪的探究興趣。

  2.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科學知識

  1.認識定滑輪,動滑輪。

  2.發(fā)現(xiàn)動滑輪與定滑輪的不同作用。

  教學準備:

  師演示實驗材料

  課件(利用滑輪工作的生活實例)演示用滑輪實驗套材。

  分組實驗材料(四人一組)動滑輪,定滑輪,支架,測力計,鉤碼,實驗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師:同學們喜歡做實驗嗎?

  生:喜歡。

  師:請看大屏幕,課件演示①起重機吊重手②升旗儀式

  師:同學們通過觀看,知道起重機是怎樣吊起重手的嗎?國旗又是利用什么裝置升上去的呢?

  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究滑輪兄弟的秘密。

  板書課題 滑輪兄弟

  二. 探究過程

  師生演示實驗

  師:請同學們分組實驗

  1. 組裝定滑輪

  先讓學生自主探究,師巡視觀察,如果是個別問題,適時指導,如是普遍問題,師則演示指導。

  師:先直接稱鉤碼的質量(重力)

  再用定滑輪,用彈簧秤拉鉤碼看數(shù)據(jù)。

  觀察比較,填表,思考,定滑輪有什么作用。

 。ǜ淖兞Φ姆较,不省力)

  2. 組裝動滑輪

  師:請同學們先看一看P31插圖,你會使用動滑輪嗎?

  生:會。

  師:好。請同學們再分組實驗。師巡視觀察。

 、偕苯硬僮。(只秤鉤碼)

  ②提請學生不僅要秤鉤碼,還要秤滑輪觀察比較,填表,思考,動滑輪有什么作用

 。ㄊ∫话氲牧,但不改變力的方向)

  3. 組裝滑輪組

  師:如果在實際生活中既要省力,又要改變力的方向,你能做到嗎?

  生:能。

  師:請看課本P32插圖,你會做嗎?

  實驗開始。師巡視觀察。

  三. 課堂總結

  師:今天的.實驗做得很成功,誰知道定滑輪有什么作用?

  生:定滑輪能改變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師:很好,那么動滑輪有什么作用呢?

  生:動滑輪,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

  師:滑輪組又有什么秘密?

  生:滑輪組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

科學教案 篇7

  第一單元

  1、《杠桿的科學》

  本學期新接手的這5個班級,由于上學期測評成績很不理想,所以在經(jīng)過了兩堂課的課前交流后,決定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觀察習慣入手安排教學,例如在本課的教學中,首先,因為杠桿的發(fā)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課堂上簡單提一提阿基米德這個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動地球的“大話”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一課教學的重點在于杠桿上的三個位置的教學,分析這三個點的位置關系,結合平時學生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讓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別將用力點放在杠桿前后不同的幾個位置,那我們的用力情況會費力一點還是省力一點。如此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力的體驗過程,在這同時也分析一下用力點離支點的距離關系是近了還是遠了。這樣的分析有助于學生理解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的那些距離關系。

  等弄清楚這些關系之后再讓學生在杠桿尺上掛一個省力杠桿和一個費力杠桿。把全班同學的省力杠桿拿出來分析一下是不是這樣的情況,再把全班同學掛的費力杠桿拿出來分析一下是不是費力杠桿。最后總結科學概念。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全班同學共同完成表格,相當于把每位同學自己掛的鉤碼平衡狀態(tài)的情況讓大家一起來記錄,并分析,然后讓學生自己再體驗掛不同省力情況的鉤碼。這樣的操作時間上會比較節(jié)約,匯報的時候大家都能看到同類型的情況,有助學生仔細分辨。

  嘗試的發(fā)現(xiàn):第一個班是讓學生隨意掛一個平衡杠桿,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桿是屬于費力的還是省力的,這樣的教學有阻礙教學概念的混淆,難以達成教學目標,所以,從第二個班起我改為讓學生先分析省力杠桿的情況和費力杠桿的情況,然后再來掛杠桿尺上的鉤碼。

  2、《杠桿》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目標是讓學生認識杠桿,了解杠桿的作用及其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確應用。

  在杠桿應用的探索這部分,教學參考中有兩種方案:一是通過實驗,不改變重點到支點距離和物重,只改變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判斷拉力的大小,從而判斷是否省力,學生也能很容易看出兩個距離的大小關系,但是這樣學生參與的很少;二是像課本那樣不給任何數(shù)據(jù),學生自己填,又感覺太難,學生會無從下手。所以我選擇了第二種情況,出示多種數(shù)據(jù),讓學生歸納總結,通過課堂實踐,發(fā)現(xiàn)還是沒有找準學生的位置,致使這個環(huán)節(jié)實驗速度緩慢,時間被耽誤了,草草結束,學生還不是很理解。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給我的最大的感觸是上課時教師一定要有時間觀念,要隨時根據(jù)課堂的實際情況改變教學方案,使課堂變的靈活,本節(jié)課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沒有根據(jù)實際情況做適當?shù)恼{整,在應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過一個小游戲讓學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為省力何為費力,再進行實驗探索,效果會更好,考慮的也不夠全面。還有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還忽略了學具的使用,這就是我對本節(jié)課的自我評價與反思。

  3、《杠桿類工具的研究》

  本課教學的難點在于不規(guī)則的杠桿工具研究,關鍵要讓學生體驗典型幾種杠桿的情況。經(jīng)過我的課堂教學感受除了讓學生動手體驗,更要用視頻播放來分析

  杠桿的三個點會更好,原因:第一,學生自己在操作的時候,自己雖有體驗,但有時自己不太容易找到在做這些動作的時候直觀的一種感受。第二,其余同學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學生一般不去注意。所以,我覺得不僅要讓學生感受,還要讓學生看視頻,這個視頻當然是重復做開瓶或者撬開奶粉罐的動作。

  杠桿類的工具的尋找在書本上有10個例子,這些例子有些比較簡單,有些比較難,對于像切紙刀、筷子、核桃夾、訂書機這些要做具體的分析。

  本課的拓展知識點就是費力杠桿作用,生活中有省力杠桿,為什么還要造一些費力杠桿呢?這一點的分析對于學生深入杠桿概念很有好處,有效提高學生的知識范疇。

  4、《輪軸的秘密》

  本課教學“輪軸”的秘密,對學生而言,輪軸雖是一個新的簡單機械知識,但生活中的應用卻相當廣泛,在教學中,要努力喚起學生的潛意識,當他學完這課后,他會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個道理啊!”,并會去關注生活中更多蘊含著科學道理的事物和現(xiàn)象。

  為了讓學生能有切身體會,我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水龍頭和一把螺絲刀。水龍頭是去五金店里借的,學校可沒有,最好找那種“輪”可以卸下的水龍頭,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一下,在軸上用力扭水龍頭那費力的感覺,就對“輪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最后,讓學生例舉生活中應用了輪軸的現(xiàn)象,學生能說出很多很多,除了書中五種,還提到了:自行車的龍頭、鑰匙、電扇開關等等,開紅酒的開瓶器等等。充分體會到了生活中的機械應用無處不在,機械的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本課教學,也更使我感覺到科學課的材料準備很重要,課前教師自己的操作體會很重要。如果沒有這些準備,上課時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

  5、《定滑輪和動滑輪》

  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相對比較簡單,課堂中著重讓學生理解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概念,這是上好這節(jié)課的關鍵,否則學生會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相互混淆。

  通過實驗學生很容易得出相關的結論,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學生能從實驗數(shù)據(jù)中很快就發(fā)現(xiàn),只是這里教師要提醒孩子去分析用力的方向與物體移動的方向之間的關系,從而更明了改變力的方向問題。學生在寫結論的過程中有一小部分學生喜歡把“改變用力的方向”簡寫成“改變方向”雖然只相差幾個字,但這幾個字在這句話里的含量還是很高的,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最后要強調這點。

  從課的深度來看,本課挖深一層就可以從杠桿的原理來分析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這讓學生在理解滑輪的概念的時候又增加印象了。

  6、《滑輪組》

  滑輪組一課的教學我在課堂上還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遺憾是實驗材料不夠,沒能做多組滑輪組提升重物的實驗。

  如果放棄了多組滑輪組的實驗操作,那勢必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一組滑輪組提升重物的實驗操作。根據(jù)實驗盒內(nèi)的材料要裝一個滑輪組是能完成,但是跟書本上的裝置略有一點不一樣,為了看看檢測學生的能力,我讓學生自己看著書本

  上的裝置,然后從實驗盒內(nèi)選取相應的材料來進行操作,通過課堂實踐有一半的學生能完成這個裝置,這一過程花費的時間稍長一些,近10分鐘,但我覺得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還是有所提高的。

  7、《斜面的作用》

  斜面的作用一課的實驗不難,根據(jù)六年級孩子的水平應該可以很輕松通過自己設計實驗計劃并完成實驗。

  我在選擇材料上得到集體備課時大家的建議,最后選擇用塑料盒加鉤碼當做重物來進行實驗,斜面則采用《光學實驗盒》的盒蓋當做斜面。選擇材料的意圖:第一,選擇斜面與重物之間的摩擦力要盡量縮小。第二,重物方便直接提升和加鉤碼。第三,大小要適宜。材料的選擇跟實驗的成功以及上課時的效率有很大的關系,通過實踐,這樣的材料有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

  對于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的制定,我有自己的想法:除了研究斜面的作用和坡度大小與拉力之間的關系外,我還重點設定讓學生理解到達同一高度,選擇不同斜面坡度的方法,分析選擇不同坡度的理由是什么,從而進一步學習坡度大與坡度小的利弊關系,這跟生活實際是緊密相關的'。

  通過課堂教學25分鐘時間完成斜面的作用和斜面坡度與拉力大小之間的關系,剩下的15分鐘探討斜面的作用,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以及分析斜面坡度大小的利弊關系。這樣的課堂結構安排時間緊密,效率提高,內(nèi)容落實到位。

  8、《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

  對于這一課的教學自然要把自行車搬到教室里了。

  通過教學發(fā)現(xiàn)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有些難度。難度一:學生尋找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的部件只能找到幾處地方;難度二:這些部件利用的簡單機械比較難把握。這樣的兩個難點讓學生來發(fā)現(xiàn),有些勉為其難了,經(jīng)過調整,我將自行車上的部件告訴學生,讓學生來分析這些部件利用了什么簡單機械來工作,這樣就降低了難度,學生學習起來會更加有信心。

  以后的教學建議:1、這一課中有幾個部件比較難判斷它屬于什么簡單機械的類型,我們可以采用視頻播放的形式,讓學生再次分析他們的類型,有:手剎、制動架、后座夾,視頻的效果應該會很不錯。2、踏腳用力帶動后輪轉動的整個過程是由鏈條和齒輪來完成的。建議拆卸擋板,把齒輪和鏈條全部露出來,這樣會更加清楚觀察到里面的結構。

  第二單元

  1、《抵抗彎曲》

  本節(jié)課,我主要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認識柱子和橫梁;第二部分也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即探究橫梁的寬度與厚度和抗彎曲能力的關系;第三部分則是綜合運用研究橫梁平放與豎放。課后,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我發(fā)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的反思。

  上好這節(jié)課,我認為在實驗中要使學生很好地把握控制變量法。因此,在實驗之前,我讓學生討論為使實驗公平的開展,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經(jīng)過學生的討論,有的學生說“墊紙橋的高度都要統(tǒng)一即橋的高度相同”,有的也提出“橋架空的長度要保持一致”,有的學生補充“墊圈要放在中間,并且要輕放”。在我的引導之下,又得到了統(tǒng)一的彎曲標準——紙梁中間接觸桌面。這些回答,很好地

  解決了如何控制變量法。為了使學生更清楚明白這幾點,我綜合概括后以課件的形式放映。但是,由于我的倉促,學生看的時間過于短。經(jīng)過這次實驗,我發(fā)現(xiàn)在今后實驗素材的準備上,我要更加地仔細,清楚講明要求。

  2、《形狀與抗彎曲能力》

  本課是在上一課研究了“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系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改變形狀對增強抗彎曲能力的作用。本課的實驗操作仍比較簡單,教學重點還是應該放在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上。在教學安排上,從生活現(xiàn)象入手,通過實驗,應用結論再分析解決生活中的事物。

  上課初,讓學生看看生活中將各種鋼材、鋁材加工成各種形狀的圖片,最好是生活場景圖,如屋頂雨篷、鐵路鐵軌等,這樣學生更能明白這些形狀的材料應用在哪里,而書本中的插圖是堆放著的材料比較抽象。如果能找些這樣的材料給學生看看,就更好了。我找了些塑鋼窗的邊角料、角鐵等,豐富學生的認識。由此引入思考:為何要加工成各種形狀?解決這個問題,開展驗證性實驗。實驗的操作很簡單,實驗過程中,要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讓他們設計出各種形狀,不要僅局限于書本中的幾種形狀。這個實驗,只能改變紙的形狀,其他各項條件均不能變化,所以給學生提供數(shù)張大小、材質一樣的紙,同時,考慮到某些形狀上面無法擺放墊圈測試承重力,我給學生提供回形針,可以將回形針折好掛在紙橋上掛墊圈測試。對于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讓學生意識到,同樣的紙,改變形狀就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彎曲能力就可以了,不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分析哪種形狀的抗彎曲能力會更大,這并不是本課所追求的,如果有學生提出,可以讓他們課后再開展這方面的探究,不應再課堂上深究。為何改變形狀就能大大提高紙的抗彎曲能力?引導學生結合上一課的研究結論進行分析,還是比較容易能夠解決的,改變形狀后,雖然因為減少了寬度而損失了一些抗彎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所以大大提高了紙的抗彎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拱形這一形狀,學生還是認識和熟悉的,但拱形有多大的力量,學生卻沒有太多太深入的了解。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但要認識到拱形承重的力量,還需要知道拱形為何能承受較大壓力的原因,這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這個難點的突破,必須借助于實驗,通過實驗現(xiàn)象,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使學生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和了解。

  本課實驗在操作上并沒有什么難度,重在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進行思考分析,從而推理得出結論,解決問題。搭一個西瓜拱的活動,有必要稍作改動。第一,這個季節(jié),西瓜是挺貴的,教學成本太高;第二,西瓜拱的效果也不見的最好;第三,課堂上操作存在一定難度。我的處理是:1、教師用冬瓜演示搭一個冬瓜拱,然后壓重物,如鉤碼盒,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使其也去嘗試一下。之所以選用冬瓜,是因為其即便宜易得,而且操作也方便。教師演示指導時,要特別說明冬瓜塊的切法:刀口指向圓心。2、課外要求學生回家用冬瓜也搭個冬瓜拱試試,做完后冬瓜仍可燒菜吃不會浪費。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的]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的鹽后,雞蛋沉浮狀況的變化,初步感知懸浮現(xiàn)象的變化。

 。、幼兒兩兩合作進行操作實驗,認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學習記錄和描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场⒎e極主動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活動準備]

  燒杯兩只(分別裝等量的淡水、鹽水)雞蛋一個,放大的.記錄紙一張,實物:雞蛋、鹽、碗、盆、勺子、燒杯、抹布每組若干。磁吸標志、記錄表、水彩筆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雞蛋寶寶沉浮的位置

 。、出示內(nèi)裝等量鹽水、淡水的兩個燒杯,引導幼兒比較:兩個燒杯的水一樣多嗎?

 。、出示一個雞蛋:今天蛋寶寶要跟水玩?zhèn)游戲,小朋友想知道嗎?蛋寶寶到了這兩個水杯里會怎么樣呢?

 。、猜猜蛋寶寶在鹽水里、淡水里的沉浮狀況。教師設疑:蛋寶寶到了第一水杯里(淡水)會怎樣?它是沉下去、還是浮上來?

 。ㄓ變翰聹y并用身體的動作來表示沉浮結果:站表示浮、蹲表示沉——實驗驗證——幼兒觀察——師幼同時完成記錄)繼續(xù)設疑:蛋寶寶到了第一杯水里(鹽水)會怎樣?它在水里是沉下去還是浮上來?(幼兒猜測并請幼兒分別把磁吸標記貼在自己猜想的位置上——實驗驗證——幼兒觀察結果——師幼一同記錄雞蛋在水中的位置)

  二、找一找蛋寶寶沉浮的秘密

  1、幼兒針對觀察的現(xiàn)象自主提問?戳藙偛诺膶嶒,你有什么想法或問題?現(xiàn)在我們做“小問號”把你的問題提出來好嗎?

  2、教師順應幼兒提出的問題設置懸念。哎呀,這倒奇怪了,蛋寶寶在第一個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怎么到了第二個杯子里回浮上來呢?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引導幼兒通過各種感官尋找寶寶沉浮的原因,啟發(fā)幼兒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區(qū)分出淡水和鹽水的不同,從而找到問題的緣由:雞蛋裝在淡水杯里是沉下去的,在鹽水杯里是浮上來的。

  4、進一步把問題引向深入。那么是不是雞蛋在鹽水里都會浮上來呢?再加了多少鹽后才回浮上來呢?我們一起動手來試一試好嗎?

  三、說說蛋寶寶沉浮的規(guī)律

 。、(展開幼兒的記錄卡)從記錄卡中講講自己的實驗感受并發(fā)現(xiàn)雞蛋的沉浮規(guī)律。

 。、繼續(xù)設疑:為什么雞蛋在加入1勺、2勺的鹽水中沒浮起來。再加入3勺、4勺鹽后會浮起來。

 。场⒊穗u蛋在鹽水里浮起來。你還有什么辦法讓雞蛋浮起來呢?(幼兒回憶生活經(jīng)驗,自由講述)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初步通過查閱資料進行專題研究,初步了解和體驗專題研究的基本態(tài)度。

  2、了解人類進化的過程,關注一些和進化有關的有趣問題。

  3、引導學生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培養(yǎng)學生尊重證據(jù)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經(jīng)歷和體驗通過查閱資料進行專題研究的完整過程。

  教學過程

  1、對選擇的主題做出猜想之后,就要引導學生關注事實與證據(jù),這是專題研究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2、計劃與組織。

  在以往和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生的計劃與組織能力得到了鍛煉,知道了做好研究準備的基本方法和內(nèi)容。教師可以組織研究相同問題的學生先進行商討,并制訂出研究計劃,然后集體交流和評議,再修改完善研究計劃。教材設計了一個范例,從計劃內(nèi)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對學生制訂研究計劃給予適當?shù)闹笇А?/p>

  3、事實與證據(jù)。

  教師引導學生按照計劃開展專題探究活動,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尋找證據(jù)。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如果學校圖書資源比較豐富,能夠上網(wǎng)查閱資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資源,認真組織學生利用課堂或課外時間搜集資料;如果學校沒有足夠的查閱資料的條件,而學生家庭具備這些條件的,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籍或網(wǎng)站,讓他們利用梨外時間查閱資料,搜集證據(jù);如果學校和學生家庭均不具備足夠的查閱資料的條件,教師課前就要認真準備原始材料,以便在課堂上供學生查閱。

 。2)、教師一寬一要指導學生做好資料卡,為后面的整理和交流提供豐富的材料,同時培養(yǎng)學生認真記錄,注意證據(jù)的科學品質。教材中呈現(xiàn)了三個資料卡和一個采訪記錄,分別是探究小組和奇妙小組搜集的資料,就是要引領學生重視填寫資料卡,重視把搜集的資料記錄下來。

 。3)、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攤材料和證據(jù)。

  4、整理與分析。

  學生搜集到的資料往往是雜亂無章的,資料的來源也不盡相同。對這些數(shù)據(jù)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與解讀,是專題研究的重要步驟,也是思維加工的過程。教學時,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與討論:哪些可以作為證據(jù)驗證我們的'猜想;哪些不符合我們的猜想;哪些是相互矛盾的,需要進一步研究。然后,可以開展集體交流,匯報小組形成的結論,對于不能形成統(tǒng)一意見的要組織全體學生討論,集思廣益。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各個研究小組提供對問題的解釋,與大家交流和分享。

  活動延伸

  對于研究問題如果不能形成統(tǒng)一結論,可以將不同的解釋展示出來,讓學生繼續(xù)查找資料,繼續(xù)關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這樣非常有益一于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千萬不要直接肯定或否定,強制學生認同某個解釋。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蝸牛03-26

關于科學教案07-24

科學教案范文04-06

精品科學教案09-30

優(yōu)秀的科學教案11-14

關于科學教案02-20

科學教案模板03-25

有關科學教案03-01

科學教案:泡泡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