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游褒禪山記》教案

《游褒禪山記》教案

時間:2022-08-25 15:23:27 教案 我要投稿

《游褒禪山記》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游褒禪山記》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游褒禪山記》教案

《游褒禪山記》教案1

  【課前梳理】

  在新教材里這是一篇自讀課,但考慮到學生自讀有一定困難,而且這一課在寫作方法和前面的《蘭亭集序》與《赤壁賦》有很多可以通過比較加強認識的地方,而且在內(nèi)容上也有指導意義,所以準備進行講讀,計劃來兩課時完成。

  準備教授的內(nèi)容:

 。、這篇文章的的寫作順序不同于一般游記的記敘順序,先敘事再談理最后補敘游覽的時間以及同游的四人。這是在寫法上的有意安排,因為王安石所要強調(diào)的是在這次失敗的游覽中所悟出來的“個人準則”。因此上《游褒禪山記》重在游覽過程與感受過程的敘述最后得出結論,使用的是“依事說理”的方法,符合“知、思、悟、行”的認知過程。

 。病ⅰ队巍酚山(jīng)歷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進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從而得出自己的觀點(悟),最后寫下文章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爸、思、悟、行”過程很明顯。

 。场⑴c《蘭亭集序》的比較:

  《蘭》盡興而悲(重在情感)。

  《游》敗興而悟(重在理智)。

  可以說明,無論是盡興還是掃興,都可以對人有所觸動,都會使人有所收獲,從而可以引申出我們?nèi)粘I钪兄灰⒁怅P注我們的生活經(jīng)歷,一樣會像《游》文中提到的“古人”一樣觀萬物而有得。

 。、與《赤壁賦》的比較:

  《赤》(客)觸景生情;(蘇)取景論理──事簡議多。

  《游》依事說理(緣事悟理)──事理各半。

  《赤》則是淡化過程重在以主客問答的形式向我們展示異常精彩絕倫的關于人生態(tài)度的辯論會,不突出思考的過程。另外,兩位辯手都是從眼前環(huán)境中取材,客是取地點而生情,蘇子則是水月達理,同出一景,卻又各富理趣,確實是佳妙之作。(這一部分在教授《赤壁賦》沒有來得及進行,挪到此課中來。)

  《游》由經(jīng)歷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進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從而得出自己的觀點(悟),最后寫下文章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爸、思、悟、行”過程很明顯。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作者的觀點、學習本文的寫作技巧。

 。病⒁龑W生以作者的論點考察自的生活學習。

  3、通過比較加深本單元課文的理解。

  〖計劃用時〗

  兩課時。

  〖教學步驟〗

 。薄⒆鳛閺土暸c鋪墊,齊讀《赤壁賦》。

 。、導入課文。

 。、學生默讀、齊讀課文各一遍。

 。础⑹柰ㄕn文大意,找出重點段落、分析作者觀點。

 。、與《蘭亭集序》比較,明確相關內(nèi)容。

 。丁⑴c《赤壁賦》比較,明確相關內(nèi)容。

  【課堂簡述】

  第一課時。完成了《赤壁賦》的誦讀。由王安石變法導入(可以用來印證,文中的觀點),完成課文誦讀。梳理了課文第一、二段。沒有翻譯,讓學生注重注釋,互相補充理解課文。在講授中,調(diào)動了學生游覽的經(jīng)歷。

  第二課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詳解“志”、“力”、“不隨以止”(不盲從)、“無物以相之”(客觀條件)的關系。進行與《蘭》的比較,強調(diào)了對失敗經(jīng)驗的.汲取是更為重要的。舉了“愛迪生在發(fā)明燈泡時面對幾百次失敗,說:我已經(jīng)知道了這幾百種材料不適于做燈絲!钡睦印_M行了與《赤壁賦》的比較。通過三篇文的差異比較,總體強調(diào),文章的形式要服從于所要強調(diào)的內(nèi)容、材料的安排應以感受最深、最突出的內(nèi)容為中心。

  【課后反思】

  學生對于文言文還是存在,先入為主的“看不懂”現(xiàn)象。根據(jù)導引大部分學生能夠理順文章大意,這反映出學生大多缺乏主動學習的自覺性。

《游褒禪山記》教案2

  [教學目標 ]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處之多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①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個”“那些”。②人稱代詞,相當于“它”(他)。③人稱代詞,表領屬關系,作“它(他)的”講。④人稱代詞,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于“我”、“我們”、“自己”。⑤語氣詞,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如“其孰能譏之乎”。

  二、講讀課文第3段:

 。ㄒ唬⿲耄旱诙卧攲懹魏蠖吹慕(jīng)過,著重寫在力尚足、火尚足明的情況下,竟隨“怠者”而返的遺憾心情。還有前洞與后洞的對比,都為第3、4段的議論打下伏筆。

  1.提問,回答第2自然段的層次。

  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游洞經(jīng)過。

  第二層:“蓋余所至”到段末,追記后洞中所見并表達遺憾的心情。

 。ǘ┲该首x、口譯第3段:

  重點掌握如下詞、句:

 。保辉~多義:

 。1)“觀”:①觀察、看!肮湃酥^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觀”。③建筑物的一種,讀 ,“大王見臣列觀”。(《廉頗簡相如列傳》)

 。2)“得”:①能夠!安坏脴O夫游之樂”。②心得、收獲!巴械谩薄"廴谇!芭c公甚相得”。④得到,獲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肅公翱事》)

  (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鏟平、削平!敖癫佘弦拇箅y”(《赤壁之戰(zhàn)》)。③我國古代對少數(shù)民族及外國的一種蔑稱。“南撫夷越”。(《隆中對》)

  (4)“相”:①幫助、輔佐,讀 !盁o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讀!安匐m托名漢相”(《赤壁之戰(zhàn)》)③互相,讀 。“卒相與歡。“(《廉頗商相如列傳》)。

  2.古今異義:

  “非!保罕疚牧x為“不尋!薄ⅰ胺峭话恪,是兩個詞。如:“非常之觀”。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表程度的副詞。

 。常撛~:

  “以”:作介詞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②用來、拿。“無物以相之”。作連詞用,相當于“而”:①表并列!半U以遠”。②表承接!坝缮揭陨稀薄

 。矗渥樱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雙重否定句,強調(diào)“志”的重要。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中間省略了“而不至”之類的話,翻譯時要補出,否則意思不連貫。

  (三)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教師范讀并穿插評點。

 。2)①問:古代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說說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話來概括。

  對學生回答的不同答案稍加討論,對不確切的應作分析,然后總結,作者此次游褒禪山的主要目標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由此而生。因此主旨是:“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趩枺鹤髡哒f“不能至”是針對什么說的?

  不能到達洞的深處,見不到“非常之觀”。

  ③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

  因為已經(jīng)“盡吾志”了。

 、堋氨M吾志”是什么意思?

  為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結:“盡吾志”是這句話的要害。

 。3)①“盡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游中哪句話是前后照應的?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凇皹O夫游之樂”是針對什么說的?

  至洞之深處。

 、蹫槭裁吹搅硕吹纳钐幉拍堋皹O夫游之樂”呢?

  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也表明了這樣的意思。

 、茏髡摺盎凇钡恼嬲蚴鞘裁矗

  隨之止。

  小結:“隨之止”是放棄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從別人,這正是本句的要害。

 。ㄋ模┛偨Y: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辨證關系,強調(diào)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diào)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diào)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yè)之道。從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啟發(fā)?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三、講讀第4段:

 。ㄒ唬┲该首x、口譯。

  重點掌握如下詞、句:

 。保辉~多義:

  (1)“悲”:

 、俑袊@、嘆惜!坝嘤谄捅,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诒А!安灰晕锵玻灰约罕保ā对狸枠怯洝罚。

 、郯z!坝啾以唬骸舳局?’”(《捕蛇者說》)

  (2)“勝”:

 、俦M !昂慰蓜俚酪苍铡薄

 、谀艹袚闷, !芭婀粍俦瓨嫛保ā而欓T宴》)。

  ③優(yōu)美的, !坝栌^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

  ④勝利, !敖K不能加勝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詞性活用:

 。1)“謬”:弄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昂笫乐嚻鋫鳌

 。2)“傳”:流傳下來的文字,動詞活用為名詞!昂笫乐嚻鋫鳌

 。ǘ┮龑W生討論如下問題:

  (1)教師范讀,提問“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

  其文漫滅。

  (2)“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3)這樣說來,這兩句話是不是專指碑文字跡模糊和“花山”被誤傳為“華山”這兩件事說的呢?為什么?

  不是,它既是專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從“何可勝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傳或刊印的訛誤。

  小結:這就是從個別引申出一般的寫法,也表現(xiàn)了作者的闊大胸襟,看問題有思想高度。

  四、講析第5段:

  這一段是補敘,交代同游者籍貫、姓名和寫作本文的時間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沒有出現(xiàn)在正文里,而是記在這段文字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提示:能使行文簡潔,避免橫生枝節(jié)。

  五、問題討論:

  本文的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lián)系的?(試從①過渡銜接;②兩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應;③游山與治學處世兩者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兩部分之間使用了過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極夫游之樂”開啟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嘆焉”緊承上文,領起全段,使前后銜接,過渡自然。

 、谖淖稚锨昂蠛魬,意思貫通,起照應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和“其下平曠……記游者甚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好游者不能窮”、“來而記之者已少”;“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和“其見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隨以止”和“遂與之俱出”;“可譏”和“人咎”;“在己為有侮”和“悔其隨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書之不存”和“其文漫滅”;“謬其傳”和“音謬”。前文的記敘正是為議論部分埋下伏筆,使議論有依據(jù)。議論部分是記敘的深化,是從具體事物中悟出來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學處世比作游山,抓住它們之間的共同點: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

  六、全班齊讀課文。

  七、布置作業(yè):

  解釋下列句中的虛詞:

  1.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之”字:

  (1)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魚蟲、鳥獸,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3) 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

  (4) 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無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譏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

  2. 解釋下列句中的“其”字:

 、僖怨势浜竺话U(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時間。)

 、诰嗥湓簴|五里(那,代指慧空禪院)

 、郦毱錇槲莫q可識(它,代仆碑)

 、軉柶渖,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⑤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抻嘁嗷谄潆S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自己,代作者)

  ⑦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他們,代指古人)

 、嗥涫肽茏I之乎(難道,表反詰)

  3. 解釋下列句中的“以”字: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作介詞用:因、由于。)

 、 “無物以相之”。 ( 作介詞用:用來、拿。)

 、邸胺螂U以遠”。(作連詞用,相當于“而”,表并列。)

  ④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作連詞用,相當于“而”,表修飾。)

《游褒禪山記》教案3

  【教學目標】

  1. 梳理文章內(nèi)容,掌握重難文言語匯。

  2. 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3. 理解成事需“志、力、物”及“深思慎取”的主旨,以古鑒今。

  4.感悟王安石寫作政治緣由。

  【重難鎖定】重點:目標1、2;難點:目標3。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1課時

  一. 情境導入: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音謬,引入華山(花山)之探。

  【解析】“豬革亮”是古代一種皮具,類似于鞋子,“頂”是皮匠制造皮具的.一種做法。

  另一種說法:“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能頂一個諸葛亮,民間流傳中被說成了“皮匠”。

  二.合作探究

 。ㄒ唬┮糁囍

  1.齊讀一段。

  2.師生探討“華”發(fā)音。

 。ㄖ攸c字詞融入)“舍”、“卒”、“以”、“其”、“乃”等。

  “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等。

  3.由“音謬”王安石思考到什么道理?

  “深思慎取”。

  4.范讀四段。

 。ǘ┤攵次幢M而出之嘆

  1. 褒禪山景物探幽引入。

  2. 生讀二段,共同探討。

 。ㄗ衷~分析,游覽過程把握。)

  3. 齊讀第三段,分析“余有嘆”:

 、俟湃擞^自然有得。(例證)

 、谥尽U遠。

 、哿Α坏。

 、芪铩陌祷杌蟆跋嘀薄

 、轃o悔,無譏。

  4. 所悟。

 。ㄓ懻摚Y合已學知識及生活學習體會談看法)

  三.拓展延伸

  1. 王安石寫作緣由:

  變法治國,盡吾志(力、物)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補充作者資料: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現(xiàn)江西省臨川縣)人。仁宗慶歷進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強化統(tǒng)治力量,以防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因保守派反對,新法迭遭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他強調(diào)“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其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xiàn)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

  2. 同游之人共鳴

  父(甫)的探討,志同道合之游之感。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現(xiàn)在安徽省潛山縣)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辭職回家探親,在歸途中游覽了山巒起伏,有泉有洞,風景秀美的褒禪山,同年7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附板書: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志

  音謬——深思慎取 游洞不盡—— 力

  物

《游褒禪山記》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誦讀并嘗試背誦第三自然段。

  2.落實虛詞“其”的用法,翻譯文章中的重點語句。

  3.找尋文章中哲理性語句并嘗試用一句話概述感悟。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去標點、摳空誦讀的方式,誦讀并嘗試背誦第三自然段。

  2.利用工具書,小組合作,梳理“其”的基本用法。

  3.翻譯重點語句,總結文言翻譯的注意事項。

  3.遷移提升,結合文中哲理性語句談生活感悟。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生發(fā)。

  【教學重點】

  檢查落實第三段的背誦,“其”的意義及用法,重點語句的翻譯。

  【教具準備】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任務:

  1.翻查字典,梳理“其”的意義和用法。找出本課所有“其”的句子,分類整理并選擇最具代表性的一例附在相應義項后;

  2.熟讀并通譯全文,圈出疑難,通過小組討論、查工具書的方式解決問題。

  一、課堂熱身,誦讀第三自然段。

  1.去標點誦讀。

  2.摳空誦讀。

  3.摳更多的空誦讀。

  4.僅余提示性文字誦讀。自我檢測,并通過“搶背”的方式展示。

  5.在老師的提示下,試背全段。

  二、文言詞句落實。

  出示課前準備任務,檢查落實。

  1.教師分類列舉本課含有“其”的句子,隨機抽取學生投影這些句子并講解。其他學生評價、質(zhì)疑。

  2.根據(jù)課前學生翻譯文本所暴露的.問題,篩選有疑難的句子進行當堂翻譯檢測。

  分別找學生上臺書寫,各小組選出代表進行評價、完善。教師根據(jù)學生翻譯的情況適時提醒文言翻譯的注意事項,如:文言的意識(單雙音轉(zhuǎn)換、詞類活用等)、語境的意識等。

  三、深讀文本,拓展提升。

  師引導:經(jīng)典有永不衰竭的探求價值!队伟U山記》對我們學習的意義還在于它是一個素材寶庫。文中那些富含哲理的語句讓你聯(lián)想到了什么?嘗試從文章中找尋這樣的句子,并用一句話概述你的體悟。

  師示范:“‘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無限風光在險峰,沒有接受磨礪的勇氣,怎能收獲別樣風景!

  生自我思考,嘗試寫下新的感悟。

  生展示交流。

  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

  《游褒禪山記》對我們的學習還有什么啟示呢?比如深入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比如寫作時材料取舍的借鑒,比如文章的構思,比如……。我們課下可以更深入地思考,發(fā)掘經(jīng)典更多的解讀價值。

  作業(yè):仿照本節(jié)課深讀經(jīng)典的方法,選擇本單元的其它文章進行解讀。

  《游褒禪山記》教后反思

  這次全市優(yōu)質(zhì)課比賽的主題,黨老師定為“文言文課堂教學觀摩”,希望通過這次活動,來探討和研究文言文教學。我有幸在這次活動中獲得了現(xiàn)場課展示的機會。在準備過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難,粗列有以下幾點:

  1.文言文教學的課堂應該是怎樣的?突出“文”,還是突出“言”?若“文”“言”兼顧,應如何協(xié)調(diào),課堂節(jié)奏如何把握?

  2.對于學生學過的文章怎么教的問題。作為新授課講的話,這篇文章有大量可講之處,如:詞句上可講講“其”、詞類活用,可講講具體語句的翻譯;構思上可講因事說理的寫法,敘議結合的結構;內(nèi)容上可講成功的要素“志、力、物”及“深思慎取”的治學態(tài)度?墒牵@些也一定是學生當初學這篇課文時老師重點講授的內(nèi)容。如果只求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難免有新瓶裝舊酒之嫌,并不能讓學生有新的收獲,這豈不是拋離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充分考慮學情的話,就意味著這節(jié)課的設計方向只有兩個——一種是按第三課時來上,一種是按復習課來上?墒腔顒赢斕煳颐鎸Φ臅鞘裁礃拥膶W情呢?答案是未知。

  4.這篇文章的詞句理解難度不大,按已授課方向準備,“言”的部分處理什么呢?本課層次清晰,所說之理不難理解,“文”的部分還有什么可處理之處呢?一篇冷靜的、理性的、有思辨意味的文章怎么講出點語文味,甚至是文化味呢?

  可以說這些困難直到講課前一天去見學生都沒有完全得到解決?墒牵袃牲c我很清楚。第一,“其”這個虛詞最適合用這一課來總結。所以見到學生后我布置下了一個明確的課前準備任務——翻查字典,梳理“其”的意義和用法,找出本課所有“其”的句子,分類整理并選擇最具代表性的一例附在相應義項后。第二,明天我面對的是這些學生,明天的課也將在對他們了解的基礎上展開。于是我問了學生幾個問題:你對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第三段是要求背誦的,你還會嗎?通譯全文,哪些句子是你翻譯時仍有困難的?

  在了解了學情之后,我的心里有底了,接下來就是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如何組織課堂的問題了。之前的幾次試講,方案都是被推翻的?墒俏液鸵恢姓Z文組的同仁們在以下幾點上達成了共識:

  1.無論是教授哪一類文本,教學上都應該著眼于兩條思路——培養(yǎng)語文聽、說、讀、寫的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

  2.語文課堂應力能融合新課標所提出的“三維目標”。

  3.教學中要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調(diào)動學生。

  4.作為已授課的再次講授,教學中應既有檢測鞏固,又能依托于對教材的解讀,進行拓展提升。對這一課來說,引導激發(fā)學生思考人生,談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度可能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游褒禪山記》教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了解作者。學習結合語境揣摩語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背誦課文。

  2.學習課文因事見理、敘議結合、前后照應的寫法。

  二、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理解、背誦。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認識作者“深思慎取”“盡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鑒意義。

  重點、難點

  掌握詞類活用。

  因事說理的游記——思想的深刻,藝術手法的獨特。

  解決辦法

  學生利用注釋、工具書疏通文字,教師只進行點撥、解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重視誦讀,在誦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落實本課的背誦要求。

  指導學生從課文因事見理、敘議結合、前后照應的寫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內(nèi)容和結構,并重點教讀第三段,理解作者“盡吾志”的觀點。

  學生活動

  發(fā)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課文。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揣摩語言,熟讀成誦。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預習,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

  補充注釋

  ①址:基址,指山腳。

  ②禪:梵語譯音“禪那”的簡稱,意思是“靜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種境界。后來泛指有關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禪師、禪子、坐禪、禪房、禪宗、禪林、禪杖等。褒禪,慧褒禪師。

 、蹚]冢:廬,一說指慧褒生前住處(屋舍)。

 、塥毱錇槲莫q可識,曰“花山”:另一種解釋是:唯獨碑上刻的“花山”二字還可以認識。

 、萁裱浴叭A”(huā)如“華(huá)實”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漢字最初只有“華(hu。弊,沒有“花”字,后來有了“花”字,“華”“花”分家,“華”才讀為huá。王安石認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華”的古音而寫的今字,所以如果是“華山”(按,這里不是五岳中的“華(huà)山”)的“華”,仍應讀huā,而不應讀“華(huá奢侈、虛浮)實”的huá。

 、弈苊撸毫硪环N解釋是,不能叫出真名的(指華山本名花山)。名,說出名稱。

  二、導入

  劉勰《文心雕龍》:“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蓖醢彩谒稳首谥梁驮辏1054)任舒州通判時寫了一篇游記《游褒禪山記》。我們從中來感受作者游褒禪山產(chǎn)生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三、范讀。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示范朗讀。

  四、學生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jié)奏和感情。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結合課后練習,疏通文意,積累語言。

  1.詞

  [乃]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兵乃出(才)

  [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理)

  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蓋]

  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于”等)

  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文]

  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文過飾非(掩飾)

  [然]

  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如此,這樣)

  吳廣以為然(對,正確)

  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但,但是)

  2.活用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深度)

  蓋其又深,則其至義加少矣(到達的人)

  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險遠的地方)

  畫線的詞可以視為形容詞用作名詞,但有的也可以看作省略(如可以認為“其至”“險遠”后面分別省略“之人”“之地”),這三個詞在理解上沒有什么困難,只要學生理解就行了,不一定要講它們是形容詞用作名詞。

  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謬:弄錯,使……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名,說出,說明。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詞用作動詞。)

  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詞活用為動詞)

  好游者亦不能窮也(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名之曰褒禪(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為動詞)

  而莫能名者(說清楚,說明白。名詞活用為動詞)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詞用作動詞)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把……當作老師,名詞的意動用法)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認為……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認為……有好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3.句式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這三個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斷。其中的“者”是語氣助詞,表示提頓;“也”是語氣助詞,表示判斷。第—個句子是一般判斷句。第二、三個句子是因果關系的判斷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這是因果關系的判斷句!按恕笔侵髡Z;“所以”由結構助詞“所”和介詞“以”組成,相當于現(xiàn)代漢浯的“……的原因”

  六、熟讀成誦

  這篇游記與我們讀過的其他游記相比,有什么明顯的特點呢?

  [明確]在記游的基礎上說理,記敘和議論緊密結合,前后照應。先敘述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jīng)過,借此生發(fā)議論,說明要實現(xiàn)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yè),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記游和議論是怎樣結合,怎樣照應的呢?

  第三段的第二段的.記游生發(fā)而來,第四段議論由第一段的記游生發(fā)而來。

  在大體把握了作者思路的基礎上,讓學生熟讀、背誦課文。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背誦課文

  還不能熟練背誦的允許朗讀。

  二、理清思路,把握結構,深入理解

  1.記游部分寫了什么內(nèi)容呢?

  [明確]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

  文章緊扣題目,以“褒禪山,亦謂之華山”一句起頭,點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禪山”,以及這座山的另一個名稱“華山”。由這句的“褒禪山”一名引出褒禪山名稱由來,點出禪院。寫禪院,既證實褒禪山名稱由來,又引出“距其院東五里”的華山洞。寫華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緣由,為下文寫游華山洞作交待,其中寫華山洞命名緣由又與開頭一句照應。記仆碑文字,循名責實,辨“華山”誤讀,不僅回應開頭一句,證明褒禪山本名“華山”,亦即“花山”,也為后文的議論伏筆。記敘的景物由禪院到華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覽行蹤。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證山名結尾,在內(nèi)容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

  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的經(jīng)過。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況,突出前洞與后洞迥然不同的環(huán)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與游后洞之難,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難的心理,為后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伏筆。然后詳記游后洞的經(jīng)過!坝嗯c四人擁火以人”。點明了與人同游,這才有入洞以后諸人的不同反應。寫經(jīng)過時,對所見景象,只異常簡括地記下“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用連鎖句式說明入“深”、進“難”、見“奇”的遞進式因果關系,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據(jù)。隨著入洞之深而“其見愈奇”,下文本應敘寫乘興而入,尋幽訪勝,領略“奇”景。不料,卻中途退了出來。游洞至此結束。作者又補敘了兩點。一是“蓋予所至……則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時……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這兩點補敘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據(jù)。寫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個“悔”字。因為當時“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卻“與之俱出”,“不得極夫游之樂”,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

  2.作者怎樣生發(fā)議論的呢?

  [明確]第三段,寫游洞華山的心得。

  以“于是余有嘆焉”一句承上啟下!皣@”字承上文的“悔”字,領起全段,自然地轉(zhuǎn)入議論。作者先借托古人,說古人游覽觀賞“往往有得”,是因為他們“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說的觀察所得,不是隨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為依據(jù)和標準,經(jīng)過深思而悟出來的。以下以游洞為喻,以“有志”為中心,進行逐層淪述,闡明宏偉的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胺蛞囊越,則游者眾”,照應“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照應“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不能窮也”。兩相對比之后,緊接著指出“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照應“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這里以景喻物,用“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比喻某種最高成就的境界。但這種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怎樣才能達到呢?作者提出了三個“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這三個“不能至”表達了三層意思,提出了達到目的的三個必要條件:”志”“物”“力”。在提出“志”這個條件時,用兩個否定詞構成雙重否定,強調(diào)“有志”;在提出“力”和“物”這兩個條件時,又分別把“有志”作為基本前提,也強調(diào)了“有志”。這就揭示了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堅定的志向、不斷的艱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才能完成一種理想追求的道理,說得相當清楚、完備而透徹。三個“不能至”的三層意思,是按照乏個條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邏輯十分嚴密。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條件而是必要條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對“志”的重要性,作進一步的強調(diào)和申述!比涣ψ阋灾。

《游褒禪山記》教案6

  單元教學要點

  一、教材地位:

  本單元選擇就宋代著名散文大家蘇洵、王安石、歐陽修、蘇軾的散文名篇。《六國論》《游褒蟬山記》是教讀課,后兩篇是自讀課!读鶉摗贰读婀賯餍颉范际墙韫胖S今的史論散文,《游褒禪山記》《石鐘山記》是因事說理的游記散文。可以分別作比較閱讀。

  宋代散文繼唐代古文運動的傳統(tǒng)并有所發(fā)展,題材更加廣泛,形式更加多樣,語言更加暢達,長于議論,體現(xiàn)宋代以理入文的一代文風,對后世散文產(chǎn)生深遠影響。

  二、輔助教材

  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喜雨亭記》,蘇轍的《黃州快哉亭記》,司馬光的《赤壁之戰(zhàn)》,蘇軾的《赤壁賦》,比較各種游記散文與史論文風格的'多彩多姿。

  【知識目標】

  1、學習借鑒文章借古諷今針對現(xiàn)實有感而發(fā)的說理方式。

  2、理解重點詞句在文中的特殊含義與用法

  3、掌握幾個文言句式并能讀懂文中語句

  【能力目標】

  1、迅速把握文章整體內(nèi)容與思想情感。

  2、能結合寫作背景賞析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情感目標】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深入思考,注重實踐探索的求知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誦讀背誦,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重點詞句在文中的含義。

  2、難點:領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熟練掌握文言詞類用法與句式是難點。

  【教學方法】誦讀法、探究法、引導法

  【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了解作家作品及游記散文的基本寫法

  2、借助工具書初步讀懂全文內(nèi)容

  3、體會作者是怎樣把記游寫景與感悟說理結合起來的。

  二、學生簡介自己所了解的作家作品常識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好半山。世稱王荊公,王文公,王臨川。21歲中進士,40歲進萬言書,提變法,抑特權,力圖改變北宋積弱積 貧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之策。49歲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力行新法,但遭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攻擊,54歲罷相,次年為相。56歲再次辭去 相位,隱居江蘇南京,從事創(chuàng)作。封荊國公,謚號文公!杜R川先生文集》。

  三、朗讀文本,整體把握內(nèi)容

  四、探究思考,理解中心思想與作者感情

  1、王安石具體描寫游褒禪山幾個地方,哪個地方寫得最詳細?

  2、作者在第一段為什么要特別寫不會引起別人注目的路邊石碑,后邊哪一個語句與它呼應?

  3、作者在游華山洞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外人不容易注意的現(xiàn)象,最能引起作者感慨深思的是哪一個句子?

  4、作者通過游華山洞的經(jīng)歷悟出了什么樣的人生道理?

  5、作者認為要完成自己的事業(yè)理想必須有哪些條件,哪一個條件是最重要的?

  6、作者認為盡力而為雖然可能不成功,可以問心無愧,也不用怕別人嘲笑,你同意這樣的觀點嗎?你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嗎?

  五、老師范讀全文,學生理解詞句

  六、作業(yè)

  1、借助工具書讀懂全文語句,準備復述。

  2、完成《導學》練習,鞏固文言詞語與句式的理解。

  3、朗讀全文,準備背誦。

  第二課時

  一、重點語詞與句式理解檢測

  二、重點語段口頭翻譯檢測

  三、學生誦讀全文

  1、個別誦讀能力一抽一查

  2、集體誦讀訓練】

  四、教師示范朗讀與誦讀指導

  五、學生劃分重點語段層次,把握背誦的文脈與記憶的銜接特征語詞

  六、學生分層誦讀,以文意串連銜接回憶線索

  七、遷移運用

  把“游華山洞”的兩段描述改寫成為現(xiàn)代散文。

  要求:1、能用一定的修辭手法描寫景物;2、運用心里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游覽者的見聞與感受

《游褒禪山記》教案7

  【三維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關常識。

  2.掌握重要文言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

  3.學習、借鑒因事見理、敘議結合、前后照應的寫法。

 。ǘ┻^程與方法

  1.利用注釋、工具書疏通文字,教師進行點撥、解難。

  2.通過學生合作討論,指導學生從課文因事見理、敘議結合、前后照應的寫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內(nèi)容和結構,理解作者“有志”“盡吾志”的觀點。

  3.重視誦讀,落實背誦要求,聯(lián)系學習過的實詞的意義和用法,溫故知新。

 。ㄈ┣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作者“盡吾志”和做學問“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學態(tài)度,明白其借鑒意義。

  【教學重點】

  學習“即事明理”的寫法,指導學生理清記敘和議論的呼應關系,研習第三段。

  【教學難點】

  課文因事見理、敘議結合、前后照應的寫法,及“乃”“道”“蓋”“文”多義詞辨析,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投影、課件,印發(fā)《游褒禪山記》課堂練習。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作者與課文,學生分小組合作,積累文言詞語、句式。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在初中我們學過用文言文寫作的游記有《小石潭記》、《醉翁亭記》等,這些游記共同的側重點是什么呢?

  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xiàn)山水之美。

  我們今天學習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板書)這篇游記與我們學習過的那些游記不同,它不重在表現(xiàn)山水之美,而是在記游的基礎上,用酣暢的筆墨進行大量的議論,記游實際上是個引子,說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學習這類游記有助于同學們提高思維的能力為此我們共同來研究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

  二、解題(簡介作者及課文)

  學生讀注釋①,了解作者及課文,教師補充。

  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在任舒州通判時寫的一篇游記,借游生議,說明要成就一番事業(yè),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國力有所加強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對西夏的作戰(zhàn)形勢王安石拜相,他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傳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跟本文“盡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的觀點是一致的因遭到反變法派的猛烈攻擊,于熙寧七年(1074)罷相,次年再為相熙寧九年再次辭去相位,退居江寧(現(xiàn)在江蘇南京),潛心學術研究和詩文創(chuàng)作(王安石的詞教輔《菩薩蠻》)封舒國公,又改封荊國公,故世稱“荊公”。

  元祐元年(1086)司馬光執(zhí)政,廢盡新法,王安石憂憤去世卒謚文,故又稱“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學上也是個革新派他是歐陽修倡導的北宋詩文*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反對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風,主張文章“務為有補于世”他的詩文多為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xiàn)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獨樹一幟,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而風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了解作者的這些生平事跡,更能深刻地理解這篇游記體散文所蘊含的深意)

  三、整體感知:

  1.放視頻,學生跟著閱讀課文,注意字詞讀音。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學生集體朗讀課文。

  4.對照注釋閱讀課文,疏通文意。

  5.理清思路,把握結構。

  提問:本文各段落寫了什么內(nèi)容?

  點撥:①(1~2):記敘——游山經(jīng)過。

  ②(3~4):議論——游山心得。

 、郏5):記敘的結尾,補敘同游者的籍貫、姓名。

  四、掌握重點文言詞句

  學生分小組合作,翻譯各段,解決各段的文言字詞句,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教師點撥。

  1.課文第一段重點掌握詞句。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

  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

  距其院東五里:名→狀,往東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表判斷,為,是

  “……者,……也”表示判斷的兩種形式: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前是主語,“者”后是謂語。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今言…“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表示因果關系的復合判斷“者”在這里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2.課文第二段重點掌握詞句

  有泉側出 名→狀,從旁邊

  有穴窈然 幽深的樣子然,形容詞詞尾

  問其深 形→名,深度

  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形→動,到盡頭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而”,表修飾

  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動→名,見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則其至又加少矣 動→名,到達的人 / 更

  火尚足以明也 形→動,照明

  則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責怪,埋怨

  3.課文第三段掌握下列詞句

  往往有得 心得,收獲,名詞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 因為 / 并且,連詞

  夷以近…險以遠而且,表并列,連詞

  古人之觀于天地 觀察,動詞

  非常之觀 不平常 / 景觀,名詞

  常在于險遠 形→名,危險遙遠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形→名,讓人迷惑的地方/到達 / 幫助

  于人為可譏:對于 / 是,算得上,動詞

  其孰能譏之乎:難道,副詞,表反問語氣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魚蟲、鳥獸:介詞結構后置句

  不隨以止也:不隨(之)以止也省略句

  此余之所得也:判斷句

  4.課文第四段重點掌握詞句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因為

  后世之謬其傳 弄錯,使……錯,使動用法

  而莫能名者 沒有人 / 名→動,識其本名

  何可勝道也哉 盡,完 / 說,動詞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以(之)悲夫古書之不存省略句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斷句

  五、布置作業(yè)

  1.誦讀全文2.將文中出現(xiàn)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來,并歸類整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習課文

  2.理清課文前后兩部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弄清因事說理敘議如何有機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學習文言文,重要的是誦讀,誦讀成詠方能加深理解內(nèi)容現(xiàn)在按學習小組(四人)展開誦讀,第一小組讀完第一段,第二小組接著第二段,依次輪流下去,看哪個小組讀得最好。

  二、集體朗誦全文,注意語感

  三、研習、討論課文內(nèi)容

 。ㄒ唬┑谝欢谓榻B褒禪山概況

  學生分小組思考、討論下列問題后,派代表回答

  1.段依次記述(每格一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

  2.畫出空間方位圖

  3.討論:為什么要特別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xiàn)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

  4.為什么說“華( huá )山”是“音謬”?

  學生思考后回答

  點撥:1.名寺 洞 碑

  2.寫仆碑是為后面議論埋下伏筆,作者認真考證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體現(xiàn)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議論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據(jù)。

  3.漢字最初無“花”字,“花”小篆中寫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與“華”分開,“華”才讀“huá”王安石認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寫的今字,仍然應讀 “huā”,而不應該讀成“huá”。

  (二)第四段寫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1.指名朗讀

  2.學生討論:在本段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演繹而來的?第四段又是如何與第一段照應的?

  點撥:作者認為治學不應當輕信盲從,以訛傳訛,而應該“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經(jīng)過自己的頭腦認真辨析思考,然后謹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揚棄那些有謬誤的東西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雙重否定,強調(diào)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考,謹慎的采用對于治學的重要”這種治學態(tài)度是作者本人躬身實踐的。

  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滅”,聯(lián)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lián)想到“謬其傳”的情況不可“勝道”,自然地得出治學必須“深思慎取”的結論前面提到的“仆碑”,為后面的議論“深思慎取”的治學態(tài)度提供了具體的資料前面是伏筆,后面是照應有敘有議,照應緊密構思嚴謹,邏輯嚴密。

  小結: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禪山、慧空禪院、華山洞),主要說明褒禪山和華山洞名稱的由來,辨識“華實”之“華”應為誤讀第四段中寫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關仆碑的描述照應前面的描寫為后面的議論埋下伏筆。

 。ㄈ┑诙斡浻稳A山洞的經(jīng)過

  1.提問:第二段可以分成幾層?

  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簡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層:追記后洞中所見并表示遺憾心情。

  點撥:這一段先介紹前洞和后洞,接著寫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簡析他們本來具有進洞盡游的條件,結果卻是半途折回介紹前洞極簡略,只點明因“平曠”而“記游者甚眾”;介紹后洞較具體,寫“窈然”,突出其艱險,寫“寒”和“深”都與“窈然”有關,也是“好游者不能窮”的原因?qū)懬昂髢啥聪嗷フ諔,著力突出“窈然”——洞險、深、盡、寒,為下文寫半途退出作鋪墊。

  2.提問: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點撥: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特點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多處設比:①前洞的平曠與后洞的幽深對比;②前洞“記游者甚眾”與后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對比;③“余所至”之淺與“好游者”所至相比;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兩種情感,哪一種對文意來說更重要?)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本段寫游洞,并不寫景,只是寫了半途退出的經(jīng)過,這與第一段中寫上山獨寫一塊倒在路上的碑類似顯然記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記游是為后面進行議論準備材料的。

 。ㄋ模┭辛暤谌

  1.本段著重寫什么?闡述了什么觀點?學生思考后回答

  明確:寫游褒禪山的心得體會,抒發(fā)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說的“有嘆” 闡述“盡吾志”的觀點。

 。1)以“于是余有嘆焉”一句承上啟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讓學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這種情況”都包括哪些語句?——“是”說“游華山洞”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

 。2)“嘆”字承上文的“悔”字,領起全段啟下,自然地轉(zhuǎn)入議論。

  2.主要寫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不是隨意的,而是經(jīng)過深思而悟出來的作者以游洞為喻,自己無所得產(chǎn)生的懊悔,就是因為沒有“求思之深”。

  3.寫現(xiàn)在一般“世人”的做法: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照應“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

  險以遠,則至者少”,照應“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不能窮也”。

  4.對比之后,重點闡述作者自己的觀點:

  “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照應“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5.用“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這種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怎樣才能達到呢?學生找出文句后回答。

  作者提出了三個“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去掉雙重否定(作用是加強論述的力度),就是“三有”:有志(堅定的志向)、有力(不斷的艱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

  6.三者關系:

  那么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夠?是不是沒有相應的條件?學生思考后回答。

  因為余之力尚是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根結在于他的意志不堅定。

  作者從順序上肯定了“志”的重要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

  作者又對“志”的重要性,作進一步的強調(diào)和申述。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有“力”而無“志”,因此未達目的,這會被人譏笑,自己也會悔恨;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指出只要“盡吾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悔;

  這一正一反得出結論:“盡吾志,可無悔”照應“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7.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這一段議論,歸結到作者思想上的收獲,回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烏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段議論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終,前后呼應 。

  四、問題探究

  1.思考本文的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lián)系的?(提示:可以從過渡、銜接,前后呼應,游山與治學處世三方面聯(lián)系上思考)

  明確:文章兩部分之間使用了過渡句“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開啟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嘆焉”,緊承上文,領起全段使文章前后銜接,過渡自然。

  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應,意思貫通正因為回家探親途中游山探勝,卻因輕信隨從,失諸檢察,半途而廢,褒禪山最為奇妙之處未能一睹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從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正因為游覽中發(fā)現(xiàn)“有碑仆道”,“花”“華”音訛,于是由此發(fā)出了“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應的句子體現(xiàn)了記敘正是為議論部分埋下伏筆,使議論有依據(jù),議論部分是記敘的深化,是從具體事物中悟出來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還有一點就是作者把治學處世比做游山,抓住它們之間的共同點: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游覽中總結出“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從而勉勵自己和讀者在治學、處事、創(chuàng)業(yè)的道路上堅定志向,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攀登風光無限的險峰。

  2.本文由“不得極夫游之樂”生發(fā)出“盡吾志”的觀點,又由“仆碑”生發(fā)出“深思慎取”的觀點,這兩個觀點彼此有聯(lián)系嗎?

  明確:“盡吾志”的觀點——這正是“求思之深而無不在”的結果由此可見,“盡吾志”的觀點跟“深思慎取”的觀點是有聯(lián)系的:“盡吾志”的觀點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有了這個觀點,又能反過來促使人們“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古人之觀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句話,即可看出兩個觀點的聯(lián)系)。

  3.討論總結這篇課文寫作上的特點

  討論、歸納,學生補充,教師訂正

  明確:(1)因事說理、敘議結合

  本文是一篇游記,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記,不重山川風物之美的描寫和景物的敘述,或者寄托某種情致懷抱,而重在借景生論,因事說理,以說理為目的記游的內(nèi)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jù)。

  文章以記游作比喻,引發(fā)出議論,因事說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了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上的內(nèi)涵啟發(fā),使完美的.形式和思想和諧統(tǒng)一文章前部分記游山,后部分談道理,記敘和議論緊密結合,前后呼應文中記游內(nèi)容是后文議論的基礎,是議論的事實依據(jù);議論是記游內(nèi)容在思想認識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全文即事明理記游,處處為議論埋下伏筆;議論,句句與記敘相呼應游蹤交代完整清晰,見聞卻言約而事豐,未盡的游興在議論中得以宣泄,強烈的感受在議論中盡情地傾吐“記”為“議”提供形象依據(jù),“議”是“記”的最后升華二者相得益彰,渾然一體,平中見奇,別開生面。

  (2)本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本文的主旨在于闡述要有“志”“盡吾志”并“深思而慎取”,為此選材游褒禪山從略,游華山洞詳寫,記仆碑文字從詳,其余從略;前洞和后洞概況從略,游后洞從詳,又以寫心情“悔”從詳。

  五、學生閱讀全文

  六、背誦第二段

  七、課堂小結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因事見理、敘議結合前兩段記游,第三、四段發(fā)議論記游為發(fā)議論做鋪墊,而發(fā)議論則句句回應記游兩者相得益彰,渾然一體學習本文要掌握這種在記敘的基礎上深入發(fā)表有道理的議論的方法。

  作者通過游褒禪山的所見和所感,闡明了無論是治學還是處事,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以及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八、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三段,力爭全文背誦。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辨析詞類活用

  2.指導整理“其”字的幾種用法

  3.完成課堂練習

  【教學步驟】

  一、指名背誦三段

  二、集體朗誦課文

  三、發(fā)放課堂練習,學生完成

  四、“其”宇在文中有二十多處,每個同學迅速找一處,指出它的意義同學更正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3.距其院東五里 4.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5.其文漫滅 6.獨其為文猶可識,日“花山”

  7.其下平曠 8.問其深

  9.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l0.人之愈深,其進愈難

  11.而其見愈奇 12.然視其左右

  13.蓋其又深 14.則其至又加少矣

  15.既其出 16.則或咎其欲出者

  17.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18.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19.其孰能譏之乎 20.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教師總結點撥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處之多,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

  (1)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個”“那些”

  (2)人稱代詞,相當于“它”(他)

  (3)人稱代詞,表領屬關系,作“它的”講

  (4)人稱代詞,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于“我”“我們”“自己”

  (5)語氣副詞,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表估計時,譯為大概、可能

  五、指名學生匯報完成文后練習四的情況(解釋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同學們補充訂正)

  六、辨析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

  看課文,指出加點的字古今詞義不同或詞類活用情況

  (1)而卒葬之古:終于;今:士兵,完畢

  (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十分之一;今:數(shù)詞ll

  (3)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帧⒎浅V^古:不平常;今:表程度的副詞,很、十分

  (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結合,相當于“……的緣故”;今常用作因果關系的連詞“學者”:古泛指求學的人,讀書的人今:特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5)長樂王回深父這是一個通假字,“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稱。

  (6)問其深;則其至又加少矣;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這三個詞都可以視為形容詞用作名詞,分別為深度、到達的人、險遠的地方,也可以把“其至”“險遠”看做是后面省略,后面分別省略“之人”“之地”。

  (7)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謬”:弄錯,使……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名”:說出,說明,動詞。

  (8)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極”:盡情享受,形容詞用作動詞。

  4.指名回答下列句式的特點

  (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2)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3)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明確:這三個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斷其中的“者”是語氣助詞,表示提頓,“也”是語氣助詞,表示判斷第(1)個句子是一般判斷句,第(2)、(3)個句子是因果判斷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七、全文小結

  《游褒禪山記》是一篇游記體的論文,闡述兩個觀點,一是“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必須“盡吾志”以赴;一是古書不存,學者研究學問必須“深思而慎取”文章以游山為喻說明無論治學、立業(yè)都必須有堅強的意志、百折不撓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意志不堅,淺嘗輒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本文的結構謹嚴,可以從前后敘議的緊密聯(lián)系,行文的上下呼應和寫法上曲折、起伏方面去體會。

  八、布置作業(yè)

  歸納、整理多義詞“道、名、然、其”四個詞的義項。

  板書設計:

《游褒禪山記》教案8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

  2、學習敘議結合,因事說理、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誦第三段。

  4、借鑒學習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學重點: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學習從游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xiàn)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初中,我們學過《醉翁亭記》、《岳陽樓記》,“記”是一種文體,指游記。游記的共同點是什么呢?

  (明確:抓住山川風物的特點,表現(xiàn)山水之美,抒發(fā)作者感情。)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游記,卻不以表現(xiàn)山水之美為主,而是在記游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議論,議論是文章的中心,而記敘只是一個引子。這篇游記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板書)。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禪山,闡發(fā)了怎樣的道理呢?下面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卒謚文。北宋臨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仁宗慶歷二年中進士,嘉祐三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在政治上強調(diào)“權時之變”,反對因循守舊,客觀上有利于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列寧《修改工人政黨的土地綱領》)。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問,不迷信古人,主張為文要有“補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詩歌遒勁清新,詩文思想同政治主張是一致的。著作收入《臨川先生文集》。

  三、背景資料

  《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三十四歲時(1054年)從舒州判通任上辭職,在回家的路上游覽了此山,三個月后以追記的形式寫下此文。雖然是游記,但卻是借記述游山來說理。

  王安石游褒禪山未能窮盡山洞。由此事生發(fā)開去,講出一番求學問、做事業(yè)的道理,并辨證地提出了“物”、“志”、“力”的關系。這篇文章以其所表現(xiàn)出的深邃的思想、高遠的知趣、堅毅的品格給后人以有益的啟示。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其立場和世界觀雖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遠大的抱負和堅韌頑強的.追求與奮斗精神。革命先驅(qū)李大釗有詩道:“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diào)。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這里,閃耀著思想的光輝,也熔鑄著優(yōu)秀人物的思想精華。

  四、學習課文

  1、聽讀課文:注意正音、理解大意

  2、講解第一段

  介紹褒禪山概況:

  本名①→由來②③→山洞名及來由④→仆碑、本名⑤→音謬⑥

  3、作業(yè):書面翻譯第一段在筆記本

  第二課時

  1、復習第一段翻譯

  2、講解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的經(jīng)過并表示遺憾心情:前洞平曠游者眾,后洞遠游者少。追記后洞中所見——悔

  3、講解第三段游華山洞的心得

  A、從“求思之深而無不在(心)”導出立志的重要性;

  B、闡述“盡吾志”的觀點。

  4:作業(yè):書面翻譯第三段并背誦。

  第三課時

  1、檢查三段背誦

  2、講解第四段:借仆碑抒發(fā)感慨,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3、講解第五段:記游的結尾——補敘

  4、主旨總結

 、伲處熤赋觯汗湃嗽谟斡浿袑懜惺艹S靡痪湓拋砀爬ㄈ牡闹髦,例如《醉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試參照此例說說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話來概括。

 。▽W生可能說出多種答案,可以稍加討論。對不確切的答案應作一點分析,例如“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過是信筆拈來,與游洞無關。作者此次游褒禪山的主要目標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緣此而生。)

  討論后應確定,“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②.追問:作者說“不能至”是指什么說的?(不能至洞的深處,不能見“非常之觀”。)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因為已經(jīng)“盡吾志”了。)“盡吾志”是什么意思?(為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結:“盡吾志”是這句話的關鍵。

 、郏氨M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游中哪句話是前后照應的?(“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極夫游之樂”是指什么說的?(至洞之深處。)為什么到了洞之深處才能“極夫游之樂”呢?(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也表現(xiàn)了這樣的意思。)你們能不能從毛主席詩詞中找出一句話來概括作者的這個意思呢?(“無限風光在險峰”。)再說作者的“悔”——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隨之”。)

  小結:“隨之”,就是放棄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從別人,這正是本句的要害。

  5、寫作特點

 、僖蚴乱娎,敘議結合

  ②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畚墓P簡潔,語言凝煉

  6、作業(yè):課后練習第二三題

  基礎知識梳理

  1、找出文中的詞類活用詞:

 、偈忌嵊谟谄渲

  名詞作動詞,筑舍定居

 、谟腥獋瘸

  名詞作狀語,從旁邊

 、蹎柶渖睿瑒t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深:深度。窮:走到盡頭。

  ④則其至又加少矣。到達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奁溥M欲難,而其見欲奇。見:見到的景象。

 、叱T谟陔U遠。險阻僻遠的地方。

 、嘀嚻鋫鞫苊。謬:使動,弄錯,使…錯。傳:流傳的文字。

  名:動,識其本名,說出名稱。

  2、找出文中的判斷句:

  ①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谒^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劢裱浴叭A”如“華實”之“華”者,音謬也。

 、艽擞嘀靡病

 、荽怂詫W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補充解釋

  ①偏義復詞:廬冢。

 、诠沤癞惲x詞:以上、不能、十一、于是、非常、所以。

 、垡辉~多義,參見課后練習二、三、另補。

  4、疑難句釋

  ①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谒^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的意義和用法:

 、盘聘⊥阑郯忌嵊谄渲罚荷幔岫ň。名詞用作動詞

 、苹鹕凶阋悦饕玻好鳎彰。形容詞用作動詞

 、且怨势浜竺话U:名,命名。名詞用作動詞

 、确浅V^常在于險遠:險遠,險處,遠處。形容詞用作名詞

  6、掌握下列句中加點的字的意義:

 、殴湃酥^于天地、山川……(觀察)

  而世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景象)

  大王見臣列觀(建筑物的一種,宮廷中的樓臺、宮殿)

 、拼擞嘀靡玻ǖ玫剑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獲)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能夠)

 、且怨势浜竺话U(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時間。)

  距其院東五里(那,代指慧空禪院)

  獨其為文猶可識(它,代仆碑)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自己,代作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他們,代指古人)

  其孰能譏之乎(難道,表反詰)

  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的意義和用法:

  A.至于幽暗昏惑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形容詞作名詞,迷亂的地方

  B.往往有得:動詞作名詞,心得

  C.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魚蟲、鳥獸:名詞,觀察

  D.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名詞,景象

  8、將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語法分類

  (1)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魚蟲、鳥獸,往往有得

 。2)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3)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4)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5)至于幽暗昏惑無物以相之

  (6)其孰能譏之乎

 。7)此余之所得也

《游褒禪山記》教案9

  教學目標:

  1、積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等文言知識點,幸存的老教案:游褒禪山記。

  2、把握作者通過游記的形式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文因事說理、敘議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1、掌握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

  2、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3、敘議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預習,初步疏通、理解課文,了解作者觀點。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引"生"入勝

  從文章標題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jīng)學過。如《醉翁亭記》《小石潭記》《岳陽樓記》等。古代游記的寫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xiàn)山水之美,抒發(fā)作者感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卒謚文。北宋臨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在政治上和文學上都是革新派,他反對北宋初年的文風,主張文章應"有補于世"。他的文章結構謹嚴,說理透辟,筆力雄健,語言洗煉,在"唐宋八大家"中獨樹一幟,著作收入《臨川先生文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游褒禪山記》,跟以前所學的那些游記有什么不同?會有什么特點?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齊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文章是一篇游記,作者一行共幾人?是在什么時間游的山?作者的游蹤是什么?

  (2)作者游覽褒禪山有何感想與體會?

  討論補充與小結:

  (1)作者一行共五人:王安石、蕭君圭、王回、王安國、王安上。是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游的山。作者的游玩路線是從慧空禪院--石碑--華山洞--后洞。

  (2)作者借一次沒有盡興的游山,提到兩條深刻啟示:一是世上神奇雄偉、美麗壯觀的景色,常常在艱險,遙遠的地方,必須不避艱險,"盡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已無悔,于人不可譏。這里是借游山喻人生哲理--不論干什么事情,都必須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對"華山"的"華"字讀音的謬傳而發(fā)的慨嘆--由于古代文獻資料的散失,后代以訛傳訛,求學的人們對于學問必須"深思慎取"。

  三.講讀課文記敘部分

  方法:朗讀課文;釋詞譯句;內(nèi)容理解;整理鞏固。

  1.第一段:記游山所見的景物和經(jīng)過--介紹褒禪山概況;

  詞:舍名址乃陽卒文蓋

  句:…者…也;蓋音謬也;

  內(nèi)容:①別名②名稱由來③慧空禪院④華山洞⑤仆碑⑥花山辨音

  作用:由山名起始,以考證山名結尾,在內(nèi)容上環(huán)環(huán)緊扣,完整的結構表現(xiàn)了游覽的全程,教案《幸存的老教案:游褒禪山記》。

  2.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經(jīng)過--此次游山收獲之最重要誘發(fā)情節(jié);

  詞:側十一其至又加少矣明既其出咎悔其隨之極

  句:…者…也;蓋音謬也;其至又加少矣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內(nèi)容:①前洞②后洞③進洞④出洞⑤至者已少⑥本可前進⑦悔出

  作用:揭示人們就易避難心理;未能盡心而致悔,由此引出下文。

  記敘作用:提供真實形象,為下文議論提供依據(jù)和鋪墊。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準備背誦第一二段。

  第二課時

  一.講讀課文議論部分

  方法同記敘部分

  1.第三段:游華山洞心得

  詞:于是嘆之夷以近非常幽暗昏惑相之其孰能譏之乎

  句:古人之觀于天地…而無不在也;然力足以至焉…其孰能譏之乎;

  內(nèi)容:①過渡②古人精神③就易避難的普遍心理④條件一:志⑤條件二:力⑥條件三:物⑦強調(diào):盡吾志。

  理解:

 、俟湃司瘢阂罁(jù)、標準和效法;非常之觀非任何人所能達到,而而唯有盡吾志且有了各方條件的人方可達到。

 、谡諔淖郑罕容^異同--概括、虛實和意象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成功的文字和理解的拓展;

  2.第四段:借仆碑抒發(fā)感慨,指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詞:以悲之謬傳名勝道所以學者

  句: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勝道也哉;此所以…慎取之也;

  內(nèi)容:①批評:輾轉(zhuǎn)訛誤,相沿失實的普遍情形;②肯定深思而慎取的求學態(tài)度;

  理解:

 、谡諔淖郑罕容^異同--虛實的關系;行文的.規(guī)律;形象大于思想;

  二.布置作業(yè):

  準備默寫第一二段

  第三課時

  一.作業(yè)檢查

  默寫課文第一二段。

  二.講讀結尾

  第五段:補敘同游者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以及作者籍貫署名,是寫游記常用格式。

  詞:圭玉回深安平父某

  三.文章立意和布局討論:

  1、問題一:本文"敘"多,還是"議"多?為什么?(本文是一篇游記,但是他并不像我們以前學過的游記那樣繪聲繪色地描摹景物、記敘游程,而是更側重于抒發(fā)感慨,本題著重研究與眾不同的"敘議結合"的游記方式。)

  提示:文章沒有對褒禪山景色進行細致精妙的描繪,不是因為景色不美。這一點從課文注釋和文中"其見愈奇"等句可以看出。其實本文名為游記,可實際正如《古文觀止》評語所云:"借游華山洞,發(fā)揮學道。"這個"道",我們可理解為治學之道,也可理解為創(chuàng)業(yè)之道。它的具體內(nèi)容正是文中提出的中心論點:"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很顯然,它不是一般記游之作,而是傾吐抱負、借題發(fā)揮的"思想小品"。作者這樣寫,正體現(xiàn)其"所謂文者,務為有補于世"這一主張。因此全文的重點應在后一部分的發(fā)揮議論、闡明道理上。

  2、問題二:作者認為"志""物""力"三者的關系是什么?你同意嗎?(本題著重研究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1)作者認為要達到"非常之觀",必須具備"志"、"力"、"物"三個條件,那么作者認為"志"、"力"、"物"這三者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

  提示:對于"志"、"力"、"物"三者之間的關系,作者認為首先要有志,雖然有矢志不渝的決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盡管志向堅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沒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強調(diào)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又強調(diào)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diào)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體現(xiàn)了作者樸素的辯證觀點。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yè)之道。

  (2)遷移討論:你認為"志"、"力"、"物"三個因素,對于達到成功,哪個因素是最重要的?

  此題目的討論學生完全可以根據(jù)自身經(jīng)歷,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討論中互相交流,從而得出結論。討論應當遵循切合學生實際、實事求是的原則,自圓其說即可,不必一概而論,強求統(tǒng)一。

  四、布置作業(yè),課外延伸:

  1.背誦文章三、四段,準備默寫。

  2.完成講義《賀若弼》

《游褒禪山記》教案10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實詞、虛詞的用法

  2.把握作者感情,寫作思路。

  3.歸納、分析作者“盡吾志”的思想

  4.學習作者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1.從游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xiàn)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2.“其”“之”“以”“夷”“相”等詞的用法。

  3.背誦全文。

  教學設想

  1.本文是古代游記中的一種特殊體式,它以抒發(fā)議論為主而以記游為輔,議論又涉及哲理問題,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解決的辦法是:一開始就指導學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這句話,理清脈絡層次,然后逐段誦讀,最后總結全文,即“全局——局部——全局”。

  2.文中的一些常用詞,除弄清它在本課的用法外,還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所學過的篇目及利用工具書查找的方法積累這些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本單元四篇課文中有三篇是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jīng)說過。

  學生說出游記篇目:《醉翁亭記》、《桃花源記》(注意不要把《核舟記》、《岳陽樓記》列入游記)

  教師:根據(jù)初讀印象說說《游褒禪山記》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從記游中生發(fā)議論)

  教師指出:古代游記的寫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禪山記》這樣由記游中生發(fā)議論的不算很多,這是古代游記中的一種特殊體式。閱讀時要注意的是:文章議論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樣由記游中生發(fā)出來。能把握住這兩個問題,才能學好這篇文章。

  二、講解文章的主旨

  1.播放配樂課文朗讀。

  2.學生齊讀全文。在齊讀前先檢查三個長句句中停頓的劃分并正音。

 。ǘ嗝襟w展示)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褒(bāo)禪山亦謂之華(hu。┥桨畯]冢(zhǒng)也

  無物以相(xiàng)之后也之謬(miù)其傳而莫能名者

  何可勝(shēng)道也哉長樂王回深父(fǔ)

  3.教師指出: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句便是該文的主旨。試參照此例說說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話來概括。

 。▽W生可能說出多種答案,可以稍加討論。對不確切的答案作一點分析,例如“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過是信筆拈來,與游洞無關。作者此次游褒禪山的'主要目標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緣此而生。)

  討論后確定:“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教師追問:作者說“不能至”是指什么說的?(不能至洞的深處,不能見“非常之觀”。)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因為已經(jīng)“盡吾志”了。)“盡吾志”是什么意思?(為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小結:“盡吾志”是這句話的關鍵詞語。

  5.教師再追問:“盡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游中哪句話是前后照應的?(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極夫游之樂”是指什么而說的?(至洞之深處)為什么到了洞之源處才能“極夫游之樂”呢?(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也表現(xiàn)了這樣的意思)你們能不能從毛澤東詩詞中找出一句話來概括作者的這個意思呢?(“無限風光在險峰”)再說作者的“悔”——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隨之”)小結:“隨之”,就是放棄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從別人,這也正是本句的關鍵詞語。

  三、學生齊讀課文前四段。要求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盡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點,弄清作者的總體構思。

  四、歸納文章布局的特點。前面在討論文章主旨時,已經(jīng)涉及布局的一些特點,這里只稍作

  補充,然后歸納。

  教師提問:本文記游程從什么地方開始?到什么地方結束?(從“慧空禪院”開始,到出洞后結束,可見了第1、2段是記游部分,記游山所見及經(jīng)過)作者發(fā)了哪些議論?(“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寫游山的心得)前一點是由什么事情引發(fā)出來的?(游后洞而未能“極夫游之樂”)后一點呢?(“有碑仆道,其文漫滅”)(可見3、4段是議論部分,分別照應1、2段)

  五、誦讀第1段。

  1.教師講讀

  [說明]教師講讀不要求連貫,可以隨時穿插一些小問題

  ①“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哪一個是本名?(華山)哪一個是別名?(褒禪山)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以故其后名之口褒禪;”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見“花山”是古名,“花”后來謬音為“華”)

 、凇熬嗥湓簴|五里……名之也”——“華山洞”是指前洞還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證)這句介紹華山洞名由來。

  ③“距洞百余步……口‘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嗎?(“仆”后省“于”)說碑“距洞百余步”,卻沒有說出方位,據(jù)你判斷,碑應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整空禪院為參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東走,先見碑后見洞,可見碑在洞的西面)

  2.學生練習背誦第1段。

  教師可將本段行文思路利用多媒體展示:

  本名別名由來及證明華山洞名由來從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謬

  3.學生齊背第1段。

  先看行文思路順序背誦,然后獨立背誦。

  4.個別檢查背誦。

  六、布置作業(yè)

  1.順暢地背誦第1段,熟讀第2、3段。

  2.完成練習第二題,將“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附:板書設計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主旨句: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而余亦悔其隨之不有極夫游之樂也

  布局:記游部分——記游山所見及經(jīng)過

  (1、2段)山院洞碑

  議論部分——寫游山的心得

 。3、4段)盡吾志而不至者,可以無悔矣

  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游褒禪山記》教案11

  一、自學發(fā)現(xiàn)(自習完成)

 。ㄒ唬⿻暚槵槪ㄒ宰x為本,入情入境)

  1、通讀一遍,獨立感知

 。1)讀出文言節(jié)奏來,注意停頓、重音、語氣等。

  (2)不看注釋,在讀的過程中運用儲存的相關知識,試著迅速理解、翻譯詞句的意思,并標出一時不能理解的詞句。

 。3)梳理整體印象。

  2、根據(jù)整體印象,再默讀一遍,理解不懂的詞句。

  讀完后,借助注釋、參考書、文言詞典、同學老師和相關理解方法,試著去理解不懂的詞句的意思和用法。

  (二)夯實基礎(九層之臺,起于壘土)

  1、文學常識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卒謚文。北宋臨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仁宗慶歷二年中進士,嘉祐三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在政治上強調(diào)“權時之變”,反對因循守舊,客觀上有利于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問,不迷信子古人,主張為文要有“補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詩歌遒勁清新,詩文思想同政治主張是一致的。著作收入《臨川先生文集》。

  時代背景資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現(xiàn)在安徽省潛山縣)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辭職回家探親,在歸途中游覽了山巒起伏,有泉有洞,風景秀美的褒禪山,同年7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

  2、解釋黑體字的含義

  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有碑仆道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何可勝道也哉:

  3、指出古今異義并解釋

  非常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于是于是余有嘆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至于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學者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古之學者必有師。

  所以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十一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指出此類活用并解釋

  慧褒始舍于其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距其院東五里。有泉側出。

  入之甚寒,問其深火尚足以明也。

  則其至又加少矣。其進欲難,而其見欲奇。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常在于險遠。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5、一詞多義

  其

  以故其后名之曰距其院東五里獨其為文猶可識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蓋其又深,

  則其至又加少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而余亦悔其之

  既其出視其左右謬其傳咎其欲出者

  吾其還也其可怪也歟其孰能譏之乎?其皆出于此乎。

  文:

  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

  屬予作文以記之文過飾非

  乃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此乃天也

  道

  有碑仆道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何可勝道也哉

  6、特殊句式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有碑仆道。唐浮圖會褒始舍于其址。

  (三)整體感知

  1、梳理本文思路

  全文五段,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見的`景物和經(jīng)過,是記敘部分?梢苑譃閮蓪。

  第一層(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

  第二層(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的經(jīng)過。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寫游山的心得。這是文章的議論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三段),寫游洞華山的心得。這一層是全文的重點。

  第二層(第四段),借仆碑抒發(fā)感慨,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記游的結尾。補敘同游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以及作者籍貫、署名。這是寫游記常用的格式。

  2、思考下面問題

 。1)介紹“褒禪山”的語句有哪些?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2)第二段中介紹了前后兩洞,你認為著重介紹的哪一部分?為什么?

  (3)第三段所寫的作者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尋找關鍵語句回答。

 。4)第四段,作者寫了第二點心得體會。哪句話能表明作者的觀點?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3總結:

  本文通過游褒禪山的所見所感,把______和______兩個不同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借______的體驗,說明了處事、治學都要“________”和“______”的道理。

 。ㄋ模┪业陌l(fā)現(xiàn)

  1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2根據(jù)本文請你設計一個最值得探究的問題,并提出你的看法。

  問題:

  解答:

  方法總結:

  二展示發(fā)現(xiàn)(上課展示自主合作的成果)

 。ㄒ唬┱故境晒

  1、小組交流各自的自學收獲和值得探究的問題,整理記錄值得交流的自學收獲,選出最值得探究的一個問題,集體交流。

  收獲:

  問題:

  2、小組代表展示整合后的學習成果,其他同學記錄有價值的成果。(展示的方式有品讀式、問答式、討論式等方式)

  各組同學發(fā)言中有價值的成果記錄:

  3、在各組交流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問題是:

  問題:

  認可原因:

  (二)質(zhì)疑問難(通過交流,你解決了很多疑難,你還有哪些疑難?)

  探究題:議一議:本文由“不得極夫游之樂”生發(fā)出“盡吾志”的觀點,由“仆碑”生發(fā)出“深思慎取”的觀點,這兩個觀點彼此有聯(lián)系嗎?

 。ㄈ┊斕糜柧

  .講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古書,非司馬遷作)者曰:‘晉師三豕涉河!酉脑唬骸且,是己亥也’夫已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已亥涉河也。”(《呂氏春秋察傳》)

  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三總結發(fā)現(xiàn)

  學有所得(自主整理學習收獲,用一分鐘時間概括本課的學習收獲)

  四拓展發(fā)現(xiàn)

 。ㄒ唬⿲W以致用翻譯句子(做到字字對應,通順;不亂譯,不漏譯)

  1、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2、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

  3、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5、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6、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7、夫夷以近則游著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8、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二人之所罕至焉。

  9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所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10、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ǘ┱n外升華

  高考鏈接文言訓練

  童子聞之,啞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載之間,二氣絪緼,賦形受質(zhì),人物是分。大之為犀象,怪之為蛟龍,暴之為虎豹,馴之為麋鹿與庸狨,羽毛而為禽為獸,裸身而為人為蟲,莫不皆有所養(yǎng)。雖巨細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則一也。自我而觀之,則人貴而物賤,自天地而觀之,果孰貴而孰賤耶?今人乃自貴其貴,號為長雄。水陸之物,有生之類,莫不高羅而卑網(wǎng),山貢而海供,蛙黽莫逃其命,鴻雁莫匿其蹤,其食乎物者,可謂泰矣,而物獨不可食于人耶?茲夕,蚊一舉喙,即號天而訴之;使物為人所食者,亦皆呼號告于天,則天之罰人,又當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異類也,猶可言也。而蚊且猶畏謹恐懼,白晝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見,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類者,啜栗而飲湯,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儀貌,無不同者。白晝儼然,乘其同類之間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腦,使其餓踣于草野,流離于道路,呼天之聲相接也,而且無恤之者。今子一為蚊所,而寢輒不安;聞同類之相而若無聞,豈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臺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戶,坐以終夕。(本文有刪節(jié))注]①翣(shà):扇子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賦形受質(zhì)質(zhì):資質(zhì)B.今人乃自貴其貴貴:以……為貴

  C.畜妻而育子,同也畜:養(yǎng)D.乘其同類之間而陵之陵:欺凌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生驚寤,以為風雨且至也鄰之厚,君之薄也

  B.爾不謹,褰帷而放之人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

  C.其食乎物者,可謂泰矣其孰能譏之乎

  D.而物獨不可食于人耶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3.下列各句括號中補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臺生困暑,夜臥(于)絺維中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C.其煙勃郁,(煙)左麾右旋,繞床數(shù)匝D.蚊一舉喙,(人)即號天而訴之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奏對、對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陳述見解,提出建議。本文借用“對”的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諷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尋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筆,從聞蚊、拍蚊寫到照蚊、驅(qū)蚊,然后引發(fā)議論,逐步推進,最后以天臺生“叩心太息”、“坐以終夕”作結,照應開篇。

  C.本文描寫細致生動,頗富情趣;議論鞭辟入里,啟人深思;句式長短交錯,整散結合,加之韻腳的巧妙運用,讀來淋漓酣暢,令人擊節(jié)贊嘆。

  D.本文借童子與天臺生的對話,既揭露了同類相殘的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又批判了忽視異類生存權利的錯誤認識,闡發(fā)了萬物平等、物我為一的主題。

《游褒禪山記》教案12

  【活動目的】

  1、理解并學習作者“盡吾志”的思想,培養(yǎng)立大志并為之奮斗的精神。

 。病W習因事見理、敘議結合的寫作方法。

 。、積累文言基礎知識: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

  【活動重點】

  理解本文的精神實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積累文言知識、學習文章寫法,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活動用具】

 。、多媒體課件。

 。、朗讀錄音磁帶。

  3、補充的相關資料。

  【活動時間】

  90分鐘。

  【活動步驟】

  一、導入新課,多媒體助讀

 。、由唐宋八大家和王安石變法引出作者。

 。、作者簡介:多媒體課件展示。

 。、了解時代背景:多媒體課件展示。

  二、活動之一:朗讀活動

 。、聽朗讀錄音或多媒體配音朗讀:學習字音和斷句。

 。病W生自由朗讀:讀準句讀,讀準字音,讀出表情。

 。、檢查朗讀效果:學生單人朗讀,師生聽讀,并進行評議,師生相互取長補短。

  三、活動之二:學習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薄W生自學課文:結合課下注解,借助工具書,學生自讀全文,學習文中字詞句,理解文章大意。

  2、學生記下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小組中尋求解決,疑難問題供班級交流。

  3、師生班級交流:小組問題展示──班級交流討論──師生答疑解難──形成班級共識。

  四、活動之三:小組合作探究

 。、總結性學習活動:

 、耪n文中疑難字詞句的積累學習。

  ⑵文中出現(xiàn)的文言句式的歸納學習。

 、切〗M學習中還存在的.新問題記錄。

 。、探究性學習活動:

 、疟疚闹髦伎捎媚囊痪湓拋砀爬ǎ

 、啤氨M吾志”一句跟前文記游中哪句話是照應的?

  ⑶本文的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么緊密聯(lián)系的?

  ⑷體現(xiàn)課文主體的段落是哪一段?為什么?

 。、小組合作學習,形成小組作業(yè),供班級交流使用。

  五、活動之四:班級交流

  1、多媒體展示某一小組的總結性學習成果,其他小組修訂補充。

 。、多媒體展示探究性學習的成果,班級交流討論:展示成果──小組異議──班級討論──師生交流──形成共識。

  六、布置作業(yè)(略)

《游褒禪山記》教案13

  【教學目的】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游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出的觀點。

  【教學重點】

  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教學難點】

  記游寫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文言教學三讀法(自讀──譯讀──導讀)。

  【學法點撥】

  整體感知、誦讀、點撥、自學、討論、批注等。

  【教學準備】

  1、自學。

  2、勾畫《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作家作品時代背景。

  2、聽錄音,正音、明讀。

  3、誦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教師:本課是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jīng)學過。學生說出游記的篇目。(《醉翁亭記》《小石潭記》《登泰山記》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列入游記。)古代游記的寫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xiàn)山水之美。請同學們注意本文與所學過的游記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號半山老人,世稱荊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宋仁宗時,他上萬言書,主張實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對,新法受阻。他具有樸素的唯物辨證思想,反對天命,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進步口號。他的詩詞文多揭露時弊,體現(xiàn)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抱負。詩詞遒勁清新,風格高峻。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寫于34歲任舒州通判時。

  三、點撥

  本文學習步驟:

  1、閱讀課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寫作線索。

  3、逐段閱讀,弄清文中字句含義與用法。

  4、了解本文寫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與感情。

  6、背誦。

  四、整體感知

  1、聽錄音,正音:

  廬冢 謬其傳 無物以相 深父 窈然 瑰麗

  2、明讀:所謂華山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者。而我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3、理清課文結構思路:

 、 本名與別名的由來。

 、 記游洞經(jīng)過。

 、 抒發(fā)游洞的感慨(全文重點)。

  ⑷ 簡寫由仆碑而產(chǎn)生的感想。

 、 補記同游之人、記游時間。

  五、分析解讀一、二段

  1、補充注釋:

 、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 而卒葬之 卒:死。

 、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名:給命名。

 、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

 、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蓋:大概,可能。

 、 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窮:走到盡頭。

 、 不出,火且盡 且:將要。

 、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⑽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其:自己。極:盡。

  2、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⑴ 舍:

  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從口入

  D、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E、退避三舍

  ⑵ 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則熙熙而樂

 、 窮:

  A、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B、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D、復前行,欲窮其林

 、 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吳廣以為然

  3、下列句中哪些詞是詞類活用?請具體解釋之。

 、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此

  ⑵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 則其好游直不能窮也

  ⑹ 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⑺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⑻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⑼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能極夫游之樂也

  4、朗讀課文,邊讀邊翻譯。

  5、分析理解:

 、 褒禪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現(xiàn)在的華山。

 、 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xiàn)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

  (討論)

 、 從文中所寫來看,作者為什么要進山洞?又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 現(xiàn)在時興一種運動,叫做探險運動,你認為這種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

  六、熟讀課文一二段,課后用通順的語言認真翻譯一遍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讀三、四、五段。

  2、小結本文。

  3、練習。

  〖教學步驟

  一、復習背讀第一二段(或抽查詞語理解情況)

  二、分析解讀三四五段

  1、補充注釋:

 、 于是余有嘆焉 焉:語氣詞,不譯。

 、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以:因為,由于。

  ⑶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夫:那。以:而,并且。

 、 其熟能譏之乎 其:豈,難道。

 、 何可勝道也哉 勝:完全。

  2、下列詞語在句中應怎樣解釋?

 、 焉:

  A、于是余有嘆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D、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 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其熟能譏只乎

  D、其真不知馬也

  E、汝其勿悲

 、 觀:

  A、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

 、 名:

  A、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華山之陽而名之也

  3、指出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

 、 往往有得

 、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 險以遠,則至者少

 、 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4、比較下列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⑴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 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⑷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 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

  ⑹ 于是余有嘆焉

 、 往往有得

  ⑻ 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5、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識:

 、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 四人者:廬陵簫君圭君玉

 、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 《臨川先生文集》

 、 今之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6、分析后三段:

  ⑴ 王安石基于這次旅游產(chǎn)生了一點感想?請具體說明。

  答:賞非常之觀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對于古書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 王安石分析要賞非常之觀必需哪些條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 學習了本文,你有了怎樣的體會?你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討論)

  三、朗讀后三段,邊讀邊翻譯

  四、小結本文

  1、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請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作者記游褒禪山不為記游,而為發(fā)表議論:無論治學處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2、因事見理,敘議結合。本文前兩段記游山,后兩段發(fā)議論,前面的記游處處與后面的體會有關,后面的議論又緊扣前面的游山經(jīng)歷。前后呼應,結構謹嚴,具體生動,淺顯易懂。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堂作業(yè):課后練習。

  2、課后作業(yè):

 、 背誦全文。

 、 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禪山記》教案14

  【教學目標】

  1、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

  2、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3、學習作者“盡吾志”和做學問“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學態(tài)。

  【教學重點】

  1、 積累重點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

  2、 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教學重難點:

  【教學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初中,我們學過《醉翁亭記》、 《岳陽樓記》,“記”是一種文體記,可說明、議論、描寫、敘述。本文它一篇游記。那游記的共同點是什么呢?(明確:抓住山川風物的特點,表現(xiàn)山水之美,抒發(fā)作者感情。)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游記,卻不以表現(xiàn)山水之美為主,而是在記游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議論,議論是文章的中心,而記敘只是一個引子。這篇游記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板書)。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禪山,闡發(fā)了怎樣的道理呢?下面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1. 作者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現(xiàn)在江西臨川)人。封荊國公,故世稱“荊公。嘉祐六年(1061)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后司馬光執(zhí)政,廢盡新法,王安石憂憤去世。卒謚文,故又稱“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學上也是個革新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今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2.背景資料

  《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三十四歲時(1054年)從舒州判通任上辭職,在回家的路上游覽了此山,三個月后以追記的形式寫下此文。雖然是游記,但卻是借記述游山來說理。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學生自由誦讀課文,要求:邊讀邊劃出段落序號、讀準字音和停頓

  2、指名兩學生 誦讀課文,是順勢正音

  褒bāo禪山 華huá山 廬冢(zhǒng) 有穴(xué)窈(yǎo)然

  怠(dài) 咎(jiù) 好游(hào) 仆(pū)碑

  無物以相(xiàng)之 深父(fǔ)

  3、疏通文意

  過渡語: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我們讀也讀了,現(xiàn)在就請大家依據(jù)課文注釋,說說看,文章的每一段講了什么內(nèi)容,好嗎?我們分組進行:男生負責一二自然段,女生負責三四五自然段。當然你們可以在翻譯之前,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其他同學幫助解答。

  具體步驟:(1)先給學生三分鐘時間,譯讀課文,并圈出疑難字詞。

  (2)分組譯讀課文,教師及時予以點評和鼓勵。

  4、自讀,理清思路(從表達方式考慮,課文共五段,各段表達方式有何不同):

  一、(1—2):記敘——游山經(jīng)過。

  1、介紹褒禪山概況。

  2、記游華山洞的經(jīng)過。

  二、(3—4):議論——游山心得。

  3、寫游華山洞的心得。這一層是全文的重點。

  4、借仆碑抒發(fā)感慨,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三、(5):記敘—結尾,補敘同游者

  5、畫出直接表現(xiàn)作者觀點的句子

  (1)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2)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四、歸納文言知識

  五、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并背誦第三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二、品讀鑒賞,合作探究

  1、 研讀第一段

  (1)這一段依次記述(每格一字):

  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第1段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寫仆碑是為后面議論埋下伏筆,作者認真考證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體現(xiàn)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議論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據(jù)。

  (3)這一段說明事物方位清楚,層次井然。交代空間的變化,有何作用?

  教學預設:交代了作者游山的蹤跡。

  2、 研讀第二段

  (1)游記一般要寫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讀者的印象中產(chǎn)生空間概念,形成立體感。試以華山洞作為參照物,說出禪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禪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因為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仆碑在華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為仆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的;前洞就是華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對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華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為華山洞在“華山之陽”,“由山以上”則是北面了。

  (2)第2段略寫什么?詳寫什么?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教學預設:

  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特點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

  多處設比:①前洞的平曠與后洞的幽深對比;②前洞“記游者甚眾”與后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③“余所至”之淺與“好游者”所至相比;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因“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3)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明確: “后悔”,因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實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

  3、研讀第三、四段

  (1)齊讀第三段,思考:在這一段里,作者一開始就指出古人瀏覽觀賞,“往往有得”, 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2)追問:作者引出古人觀賞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確: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觀點.

  (3)追問: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樣探究思考的廣泛而深入呢?作者從哪些方面來發(fā)揮的?

  討論歸納:

  從五方面闡述:

 、偈乐?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突出“志”的重要性;

 、谟兄疽,不隨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說明“力”的重要性;

  ③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說明“物”的重要性;

 、苋涣ψ阋灾裂,于人為可譏,在己為有悔

  --物、力都足以至而未至

 、葜挥小氨M吾志也,可以無悔也”

  --強調(diào)“盡吾志”的重要性.

  教師小結歸納

  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條件就是 “志”、“力”、“物”,強調(diào)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diào)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diào)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yè)之道。從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啟發(fā)?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4)學生自由朗讀第四段

  思考: “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其文漫滅”。)“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作者認為現(xiàn)實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何可勝道也哉”)

  由此討論:你認為現(xiàn)實生活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請舉例證明。

  學生暢所欲言,估計說的更多的使廣告招牌、報章雜志上出現(xiàn)的。(略)

  提問: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作者從仆碑發(fā)生聯(lián)想,指出對待傳聞應該采取“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

  4、研讀第五段

  (1)齊讀第四段

  “父”字讀作“fǔ”

  (2)學習游記寫法的結尾:同游者的姓名沒有出現(xiàn)在正文里,而是記在這段文字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這樣寫在文尾,能使行文簡潔,避免橫生枝節(jié),這也是古人寫游記常用的格式。如《小石潭記》的結尾也是這樣。

  三、探究拓展

  1、本文的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lián)系的?

  提示:試從①過渡銜接;②兩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應;③游山與治學處世兩者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三方面思考。

  教學預設:

  (1)兩部分間銜接過渡自然。

  (2)記仆碑情況突出“花山”二字,為后文的議論作鋪墊。 (3)強調(diào)前洞路近、地平、游者眾,后洞強調(diào)路遠、奇險、游者少。為后文議論作鋪墊。

  2、作者通過記游,闡述了什么觀點呢?

  教學預設:本文把游山_和治學兩個不同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借游山的體驗,說明了處事、治學都要 “盡吾志”和“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3、拓展:態(tài)度決定成敗──也談“盡吾志”

  (1)我們可以不偉大,但我們莊嚴;我們可以不永恒,但我們真誠;我們可以不完美,但我們努力。(畢淑敏)

  (2)如果老天爺不曾給你聰明的才智和顯赫的家世,那么,“態(tài)度”將是唯一能使你勝出的金鑰匙。

  一天獵人帶著獵狗去打獵。獵人一槍擊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傷的兔子開始拼命奔跑。獵狗在獵人的指示下也是飛奔而去追趕兔子?墒亲分分米优懿灰娏,獵狗只好悻悻地回到獵人身邊,獵人開始罵獵狗了:“你真沒用,連一只受傷的兔子都追不到。”獵狗聽了很不服氣地回道:“我盡力而為了呀!痹僬f兔子帶傷終于跑回洞里,它的兄弟們都圍過來驚訝地問:“那只獵狗那么兇,你又帶了傷,怎么跑得過它的?”“它是盡力而為,我是全力以赴呀,它沒追上我,最多挨一頓罵,而我若不全力的話我就沒命了。”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yè)布置

《游褒禪山記》教案15

  【學習目標】

  1,繼續(xù)積累文言語匯,特別掌握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虛詞“以”“其”的意義用法。

  2、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3、理解課文“盡吾志”主旨,借鑒古人智慧。

  【學習重點】目標1、2

  【學習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學習時數(shù)2課時

 。ㄒ唬⿲胄抡n:

  教師提問:在初中我們學過哪些用文言文寫作的游記?

  《始得西山宴游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

  這類文章有何特點?

  明確:敘事寫景,抒情感懷。一般以敘為主,感為輔。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游記《游褒禪山記》,看它在寫法上有何區(qū)別?(板書課題:《游褒禪山記》)

 。ǘ┱w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斷句讀。

  2、學生自瀆課文,盡量熟練,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書,掃清語言障礙。

  提示:(1)學生的自己不能解決的疑問可作好記載,教師巡回解答。

 。2)指導學生像上一課一樣作好文言語言的積累。板書隨機。

  3、掌握大意(多媒體板書)

  討論、明確:本文先寫未盡興的游山經(jīng)歷(1、2段),然后由此引發(fā)議論(3、4段),第五段是游記的結尾。

  (三)基礎梳理

 。ㄒ妼W案。梳理學案上的文言基礎知識)

  詞類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

  2.名之曰褒禪。名:

  3.有泉側出。側:

  4.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深:

  5.好游者亦不能窮也。窮:

  6.而其見愈奇。見: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至:

  8.火尚足以明也。明:

  9.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極:

  10.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險遠:

  11.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謬:傳:名:

  歸納;分析以上詞類活用,你得出那些規(guī)律?

  1、名詞活用為動詞:處于謂語動詞的位置(如1);前面有能愿動詞(如11)。

  2、名詞作狀語:前面有主語,后面有動詞(如3)

  3、形容詞用作名詞:處于主語和賓語的位置(如10)

  4、動詞用作名詞:處于主語或賓語位置;前面有“其”。

  多義詞:

  1.道

 、儆斜偷

 、趲熣,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

 、塾谑菑U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芎慰蓜俚酪苍

 、莶咧灰云涞

  2.蓋

 、偃粘醭龃笕畿嚿w

  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③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

 、苌w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3.文

 、侏毱錇槲莫q可識,曰“花山”

 、诓灰阅緸橹撸睦碛惺杳

 、蹖儆枳魑囊杂浿

  ④文過飾非

  4.乃

 、僖云淠巳A山之陽名之也

 、谖揍t(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

  ④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兵乃出

  5.其

 、攀忌嵊谄渲。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⑶距其院東五里。

 、纫云淠巳A山之陽名之也。

 、善湮穆䴗。

  ⑹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似湎缕綍,有泉側出。

 、虇柶渖睢

 、蛣t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稳胫睿溥M愈難,而其見愈奇。

 、先灰暺渥笥遥瑏矶浿咭焉。

  ⑿蓋其又深。

 、褎t其至又加少矣。

 、壹绕涑。

 、觿t或咎其欲出者。

  ⒃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制涫肽茏I之乎?

 、缀笫乐嚻鋫鞫苊摺

  歸納:請把以上“其”的用法歸類,歸納其有哪些用法?

  1、第三人稱代詞“他”“他的”

  2、第一人稱代詞“我”。

  3、語氣副詞,表反問語氣“難道”(如18);語氣副詞還有其他用法,如推測語氣“大概”,如:其皆出于此乎?;表期望語氣“一定”,如: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6、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2)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而,連狀)

  (4).余與四人擁火以入(連狀)

 。5).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連狀)

 。6).火尚足以明也。(連狀)

 。7)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8)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9)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

 。10)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1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歸納:請把以上“以”的用法歸類,歸納有哪些用法?

  1、介詞“因為”(1)(11)

  2、連詞“因為”(2)

  3、連詞,表目的“來”(4)(6)(5)(10);相當于“而”(3)(8)(9)

  古今異義: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義:

  今義:

  2.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古義:

  今義: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

  今義:

  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

  今義:

  5.于是余又嘆焉。

  古義:

  今義:

  特殊句式:

  1.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3.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重點翻譯句:

  1.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ㄋ模┢纷x課文

  1、研讀第一段。

  學生齊讀第一段,然后教師范背第一段,學生如果還有讀不準的字音要記好筆記。同時思考:介紹“褒禪山”的語句有哪些?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確:第一問比較簡單,只是提示學生背誦的層次。第二問要提示學生尋找文中相照應的地方。

  原因:為后文的議論埋下伏筆。

  2、研讀第二段。

  先點名誦讀第而2段(有基礎的學生),然后齊讀,再后教師領背。思考:此段中介紹了前后兩洞,你認為著重介紹的哪一部分?為什么?

  討論,明確: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的特點以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因為本段著重寫游洞而不著重寫景,況且只寫了半途退出的經(jīng)過。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記游,而只是借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記游只是為后文的議論作準備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實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

  3、研讀第三、四段。

 。1)齊讀第三段,強調(diào)“而無物以相之”中的“相”讀作xiàng,思考:本段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主要寫游山的心得。具體內(nèi)容分五層意思:①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②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④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nèi)在聯(lián)系。⑤強調(diào)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尋找關鍵語句回答。

  明確: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盡興的事件引發(fā)的議論“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嗎?在文段中繼續(xù)尋找答案。(略)

  歸納起來,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條件就是“志”、“力”、“物”,強調(diào)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diào)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diào)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yè)之道。從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啟發(fā)?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2)教師背誦第四段,由于句子較長,強調(diào)句讀,便于理解。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

  “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其文漫滅”。)“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作者認為現(xiàn)實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何可勝道也哉”)

  由此討論:你認為現(xiàn)實生活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請舉例證明。

  學生暢所欲言,估計說的更多的使廣告招牌、報章雜志上出現(xiàn)的。(略)

  提問: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作者從仆碑發(fā)生聯(lián)想,指出對待傳聞應該采取“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

  小結:

  3、4兩段都是由生活中具體的小事闡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現(xiàn)出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

  4、教師背、學生讀最后一段,盡量慢一些,強調(diào)“父”字讀作“f”學習游記寫法的結尾,再如《醉翁亭記》的結尾也是這樣。

  5、學生再讀課文,同方交換檢查背誦,并檢查默寫。

 。ㄎ澹┫嚓P資料:

  作者介紹: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現(xiàn)江西省臨川縣)人。仁宗慶歷進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強化統(tǒng)治力量,以防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因保守派反對,新法迭遭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他強調(diào)“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其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xiàn)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散文雄健峭拔,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但風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時代背景資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現(xiàn)在安徽省潛山縣)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辭職回家探親,在歸途中游覽了山巒起伏,有泉有洞,風景秀美的褒禪山,同年7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

  板書:

  《游褒禪山記》

  積累文言基礎知識,強調(diào)詞類活用。(學生完成)

  1、2段(記敘)游山的經(jīng)過。

  3、4段(議論)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條件——“志”、“力”、“物”,關鍵是“志”一、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游褒禪山記》教案】相關文章:

《游褒禪山記》教案04-07

游褒禪山記教案02-22

游褒禪山記的教案03-05

《游褒禪山記》 教案04-01

《游褒禪山記》教案范文02-26

《游褒禪山記》的教案范文03-02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03-11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02-01

《游褒禪山記》說課稿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