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科學教案:有彈性的物體

科學教案:有彈性的物體

時間:2024-10-30 10:29:32 夏杰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科學教案:有彈性的物體(通用1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有彈性的物體(通用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有彈性的物體(通用10篇)

  科學教案:有彈性的物體 1

  活動目標:

 。1)了解彈性的基本特性,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

 。2)能積極參加科學探索活動,培養(yǎng)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活動準備:

  彈性及彈簧的玩具。用具等,有彈性的物體(如松緊帶。海綿。彈力布。皮筋)。

  活動過程:

 。1)幼兒自由操作材料,初步感知彈性。

  A、幼兒操作,觀察用力拉或壓彈簧及有彈性的物體時它們的外形變化。

  B、幼兒講述自己的探索發(fā)現,了解彈性的基本特征。

  提問:在玩的時候發(fā)現了什么?你是怎樣發(fā)現的?

  小結:當用力拉或壓時,彈簧。松緊帶。海綿等都發(fā)生了變化,有的變長,有的變短,有的變形;不再壓時,這些物體都能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就是彈性。

 。2)幼兒再次操作材料,發(fā)現許多物體都有彈性,但彈性大小不一樣。提問:還有哪些物體有彈性?這些物體的彈性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小結:許多物體都有彈性,但彈性的大小不一樣。

 。3)說一說:有彈性的物體。提問:還有哪些物體有彈性?這些物體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什么方便?

  科學教案:有彈性的物體 2

  活動方法

  嘗試教學法。

  活動準備

  1、大型玩具彈跳墊。

  2、彈簧及帶彈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彈簧秤),其他有彈性的物體(各種橡皮筋、各種皮球、海綿塊、手表帶、襪子、帶彈性的衣服等等)。

  3、字卡(彈性)。

  活動過程

  一、 組織幼兒在室外玩大型玩具彈跳墊之后,進入室內坐好

  師:(提問)小朋友在玩彈跳墊時身體有什么感覺?

  你們知道身體為什么會向上跳嗎?(自由發(fā)言)

  二、 幼兒自由探索材料、鼓勵幼兒大膽嘗試

  1、請幼兒準備好有事彈性的物體,重視幼兒的發(fā)現。

  師:你們面前擺放了很多東西,請小朋友試著去拉一拉、壓一壓、捏一捏,看看有什么變化。(提問后幼兒自由發(fā)言)

  2、鼓勵幼兒再嘗試一次,鞏固對彈性特征的感覺。

  師:請小朋友再去試一試剛才沒有玩到的東西,看有沒有新的發(fā)現。(教師指導幼兒自由發(fā)言)

  小結:這些東西真有趣,用力壓或拉它時,它會變形,手一松,它又能變回來,這就是物體的彈性。

  3、請幼兒用身體語言來表示彈性的特點。(如彈跳、彈簧步等)

  三、 比較嘗試,鞏固彈性概念

  1、出示一些有彈性和沒有彈性的物體讓幼兒

  嘗試、比較。

  師: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許多與剛才不一樣的物體,請你們再去試一試,把新的發(fā)現告訴我。(自由發(fā)言)

  小結:有的物體能變形但不能還原,有的物體不能變形,所以它們沒有彈性。

  2、請幼兒把有彈性與沒有彈性的物體分家,分別放在兩個不同顏色的筐子里。

  四、 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對彈性的認識和理解

  師:在生活中你們還見過哪些有彈性的物體?(自由發(fā)言)

  五、 小結內容,游戲結束

  1、小結:短短的時間里我們又學會了許多知識,知道了用力拉壓物體會改變開頭手一松物體又恢復原狀的.現象叫彈性,還明白了彈性的東西對我們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2、游戲“走迷宮”,幼兒出教室。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探索有彈性的物體,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

  2、激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yǎng)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科學教案:有彈性的物體 3

  活動目標

  感知、探索物體的彈性,初步了解彈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活動準備

  一些彈性的物品和各種球(皮球、塑料球、石球、沙袋球、彈力球、玻璃球等)

  活動過程:

  一、觀察發(fā)現

  1、師;“小朋友,你喜歡球嗎?你都見過哪些球?”(幼兒自由回答皮球、彈力球、足球—————)

  2、師:“你們知道哪些球能拍?哪些球不能拍呢?

  3、幼兒一邊回答,教師一邊畫出各種球類并進行分類。

  二、動手操作

  1、師:“今天,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許多球,我們一起來玩拍球的游戲。”幼兒自愿選擇球類來拍。

  2、教師;“小朋友玩的真高興,那么在玩拍秋的時候,你發(fā)現了哪些秘密呢?”為什么有的.球能拍,幼兒球不能拍呢?

  幼兒自己總結:皮球、足球有彈性,能拍起來。玻璃秋、石球沒有彈性,不能拍起來。

  3、教師準備一些有彈性的握力,請幼兒玩一玩,拉一拉看看發(fā)現了什么,幼兒在操作中發(fā)現的物體變化記錄下來。

  如有彈性的物體下面畫“ ”沒有彈性物體下面畫“ ”

  三、幼兒探索中嘗試

  師:“小朋友,你試一試、想一想能把大海棉塞進小瓶里嗎?為什么?”

  師:“你能把很短的橡皮筋變的很長嗎?為什么?”幼兒通過動手發(fā)現后總結經驗:橡皮筋、海綿有彈性,手拉、捏都會變形、松開手后這些東西又恢復原狀。

  四、發(fā)散幼兒思維,生活中尋找彈性物體。

  1、幼兒尋找幼兒園、家里和生活中那些物體有彈性?

  2、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哪些物體有彈性?

  五、互相交流

  請小朋友說一說“彈性”物品給我們的生活、學習都帶來哪些好處?

  六、幼兒自制彈性玩具。(彈力球)

  科學教案:有彈性的物體 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探索有彈性的物體,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

  2、激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yǎng)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激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yǎng)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活動難點:讓幼兒探索有彈性的物體,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

  活動準備:

  1、操場蹦床跳墊

  2、彈簧及帶彈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彈簧秤),其他有彈性的物體(各種橡皮筋、各種皮球、海綿塊)。

  3、無彈性的物品(粉筆、金屬飯碗、金屬水杯)

  活動過程:

  一、討論

  1、教師:小朋友在玩彈跳墊時身體有什么感覺?

  2、教師:你們知道身體為什么會向上跳嗎?

  二、教師講解

  講解彈簧回彈現象,并演示彈簧伸縮回彈

  三、幼兒互動

  1、準備好有事彈性的物體擺放在課桌上,請小朋友試著去拉一拉、壓一壓、捏一捏,看看有什么變化。

  2、教師用身體語言演示彈性的特點(如彈跳、彈簧步等),帶領小朋友一起來跳一跳。

  3、準備好有事彈性的物體擺放在課桌上,再請小朋友試著去拉一拉、壓一壓、捏一捏,看看有什么不同。

  四、分辨有彈性的物體和沒有彈性物體

  1、彈性的物品(彈簧、皮球)彈起來有沒有趣?

  2、小朋友們說說看還有那些東西是有彈性的.?

  3、小朋友們再說說看那些東西是沒有彈性的?

  五、結束部分:

  表揚幼兒們的表現,讓幼兒們在鼓勵中成長,獲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悅。

  科學教案:有彈性的物體 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發(fā)現物體扔到空中會自由下落,不同的物體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培養(yǎng)幼兒動手試驗和觀察的能力。

  3、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fā)現的結果。

  5、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各種糖紙、報紙、小塑料玩具、沙包。

  活動過程:

  1、激發(fā)幼兒探索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見過樹葉落下來的樣子嗎?它和樹枝落下來的樣子有什么不一樣?”

  2、讓幼兒自己試驗、探索。

  (1)師:“今天我們也來做一個扔東西的游戲,看看你能把這些東西扔多高,再看看它會怎么樣?最后是怎樣落下來的,落下來時有什么不一樣?”啟發(fā)幼兒觀察東西無論扔多高總要掉下來,掉下來是有快有慢的。

 。2)“你扔沙包的時候有什么感覺?扔塑料帶的'時候呢?什么樣的東西可以扔的高?你發(fā)現什么東西落得快?什么東西落得慢?為什么?(重的東西落得快,輕得東西落得慢)

  (3)“你能讓它們不落下來嗎?(如用嘴對它吹氣,向上打它,但一停止仍回掉下來。)東西不管扔多高,它都會落下來,但落下來有快有慢,輕得東西落得慢,重的東西落得快!

  3、引導幼兒進一步探討同樣的東西形狀不同落下的情況也不同。

  師:剛才我們發(fā)現重的東西落得快,我們現在用兩張一樣的紙,一個揉成紙團,一個不揉,讓它們比一比,看看會怎么樣,為什么會這樣?(紙團扔得高,落地快,沒有揉的紙扔得低,落得慢。)

  4、小結:今天,我們發(fā)現扔到空中的東西都會落下來,輕的、大的東西扔不高,落下來的速度也慢;重的、小的東西扔得高,落得也快。

  5、活動延伸:剛才小朋友發(fā)現一張紙扔不高,那我們有什么辦法讓它扔得高呢?(揉成紙團、折成飛機。)我們來做一架紙飛機,比一比看誰飛得高,飛得遠。

  活動反思:

  1、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沒有讓幼兒充分體驗物體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時候關于如何拋和最終結果這兩個指令不明確。這個環(huán)節(jié)只作為初步感知,不應該占活動的大部分時間。

  2、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比較時,應讓幼兒在五中材料中隨意選擇兩者進行比較,如果五種比較則很難有明確結果,也浪費時間。在幼兒操作之前我引導幼兒應該在同一高度松手來比較,但是幼兒實際操作過程中并沒有都這么做,有的根本沒有兩兩比較就憑感覺寫結果,幼兒較亂,應該讓幼兒上來分享他是怎么比較的,也可以讓幼兒將下落的過程畫下來。

  3、材料選擇:用紙來做實驗每次都受空氣阻力會導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狀不固定。應選用重量相同形狀不同、形狀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來比較,這樣更加能控制變量,要先從幼兒最易認同的經驗來探究。材料投放的時候應隨著環(huán)節(jié)的遞進一步步投放,不應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學活動目標應該是讓幼兒學會怎樣探究,而結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環(huán)節(jié)應該讓幼兒操作之后再得出結論,挑戰(zhàn)幼兒原有經驗。

  科學教案:有彈性的物體 6

  活動目標:

  1、能夠運用拉、按、壓、捏、坐、跳、踩等方法感受物體的彈性,獲取相關的科學經驗。

  2、了解人們生活中廣泛利用有彈性的物體,知道它們的用途。

  3、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fā)現和感受。

  活動準備:

  1、室外大型玩具————蹦蹦床、像皮球、羊角球、皮球、長皮筋等。

  2、家長準備:尼龍襪、彈簧、皮筋、松緊帶、海綿等每組一份。

  活動過程:

 。ㄒ唬┯變鹤杂商剿鞑牧,感知物體的彈性。

  1、教師:你們認識這些材料嗎?這些東西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拿去玩一玩,看看你能不能發(fā)現。(引導幼兒自由玩,在玩的過程中,請幼兒可以多選用幾種材料進行探索,并感知物體的彈性。)

  2、教師:你們剛才在玩的過程中發(fā)現了什么?

  3、教師:請你再玩一玩,看看這些東西會不會改變形狀?你是用什么方法讓它改變的?是怎樣改變的?(引導幼兒運用各種方法探索讓物體變形,可以讓幼兒合作進行改變形狀)。

  4、教師:你又有什么新發(fā)現?變形的物體能復原嗎?你是用什么方法讓它復原的?請你來試一試,在試的'過程中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操作進行介紹。

  5、教師小結:有些東西用力拉它的時候,它就會改變形狀,手一松,它又能變回來了,這樣的東西就有彈性。

 。ǘ┰诨顒邮覂葘ふ矣袕椥缘奈矬w。

  1、教師:除了老師準備的材料,活動室里還有沒有東西有彈性呢?請你去找一找。

  2、教師:你發(fā)現哪些東西有彈性?你是怎樣做的?(引導幼兒說出拉、按、壓、捏、坐、跳、踩等方法感受到物品的彈性)

  3、教師:現在小朋友用力壓一壓、拉一拉、按一按的方法找找身上的哪些地方和哪些東西也是有彈性的。(請幼兒觸摸的時候發(fā)現皮膚、頭發(fā)、毛衣、襪子、松緊袖口等)

  4、教師:你是怎么發(fā)現和感覺到的?(啟發(fā)幼兒說出自己的感覺,壓下去然后彈起來等)

 。ㄈ┮龑в變哼M一步感知生活環(huán)境中物體的彈性。

  1、教師:請你到室外再找一找還有哪些物體有彈性。

  2、引導幼兒在室外尋找、區(qū)分并講述哪些物體有彈性、哪些沒有彈性,并說說是怎樣發(fā)現的。

  3、教師小結:剛才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找到了許多有彈性的東西。

  (四)討論彈性和生活的關系。

  1、教師:有彈性的東西有什么用?如床墊為什么要做成有彈性的?跳高架下為什么要放置海綿墊?衣服袖上為什么要裝松緊帶?(引導幼兒發(fā)現彈性與生活的關系,知道物體彈性的有用之處)

  2、教師:你還見過哪些東西有彈性?回家后再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有彈性。記得把彈性的秘密告訴爸爸媽媽哦!

  活動延伸:

  日常生活:請幼兒觀察每種物體下落時的形態(tài)是否一樣。

  科學教案:有彈性的物體 7

  一、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理解彈性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彈性物體和塑性物體。

  能夠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彈性物體,并描述其在受力和恢復原狀過程中的特點。

  掌握彈性限度的含義,了解超過彈性限度后物體的變化。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實驗、比較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歸納,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ㄈ┣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fā)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積極探索、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ㄒ唬┙虒W重點

  彈性和彈性限度的概念。

  識別生活中的彈性物體,理解彈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ǘ┙虒W難點

  對彈性限度的理解,尤其是物體超過彈性限度后的變化。

  設計并進行簡單的探究彈性的實驗。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演示法

  四、教學準備

  實驗材料:彈簧、橡皮筋、海綿、氣球、鋼尺、泥團、玻璃瓶、乒乓球、砝碼若干。

  多媒體課件:包含彈性物體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視頻等資料。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5 分鐘)

  播放一段蹦床運動員表演的視頻,視頻中運動員在蹦床上高高彈起,做出各種精彩的動作。播放結束后,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運動員為什么能在蹦床上彈起來嗎?” 引導學生思考并猜測原因,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題 —— 有彈性的物體。

  (二)講授新課(25 分鐘)

  1. 認識彈性物體(8 分鐘)

  活動一:感受彈性

  給每個小組發(fā)放彈簧、橡皮筋、海綿、氣球、鋼尺等物體。讓學生用手分別拉伸或擠壓這些物體,觀察物體在受力后的變化,并在停止用力后,觀察物體有什么現象發(fā)生。

  在學生操作過程中,巡視各小組,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物體形狀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是否可逆。

  討論與總結

  組織學生討論觀察到的現象,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引導學生發(fā)現這些物體在受力時會發(fā)生形狀改變,而當外力消失后,它們又能恢復原來的形狀。

  教師總結:像彈簧、橡皮筋、海綿、氣球、鋼尺這些物體,在受力時會發(fā)生形變,不受力時又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這種性質叫做彈性,具有彈性的.物體叫做彈性物體。

  2. 認識塑性物體(5 分鐘)

  活動二:對比實驗

  給每個小組發(fā)放泥團和玻璃瓶,讓學生嘗試用手捏泥團和擠壓玻璃瓶,觀察它們在受力后的變化。與之前彈性物體的實驗進行對比,看看有什么不同。

  討論與總結

  組織學生討論泥團和玻璃瓶在受力后的表現。引導學生發(fā)現泥團在受力后會發(fā)生形變,但外力消失后不能恢復原來的形狀;玻璃瓶在擠壓時幾乎不發(fā)生明顯形變。

  教師總結:像泥團這種受力后發(fā)生形變,外力消失后不能自動恢復原來形狀的物體,叫做塑性物體。而玻璃瓶這種不易發(fā)生形變的物體,在本節(jié)課我們不做重點討論。

  3. 彈性限度(7 分鐘)

  活動三:探究彈簧的彈性限度

  教師演示實驗:在彈簧下懸掛一個小砝碼,觀察彈簧的伸長情況;然后逐漸增加砝碼,每次增加后記錄彈簧的伸長量,直到彈簧不能恢復到原來長度為止。

  在演示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彈簧的變化,思考為什么彈簧在開始時能恢復原狀,而后來不能了。

  討論與總結

  組織學生討論實驗現象,引出彈性限度的概念。教師講解:任何彈性物體都有一定的彈性限度,在彈性限度內,物體能恢復原狀,當外力超過這個限度,物體的形變就不能完全恢復了。

  4. 彈性在生活中的應用(5 分鐘)

  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生活中彈性物體的應用圖片和視頻,如彈簧床墊、沙發(fā)、弓箭、減震器、彈力球等。

  讓學生分組討論這些應用利用了彈性物體的什么特點,然后每組選派代表發(fā)言。教師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點評和總結,強調彈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ㄈ┱n堂小結(5 分鐘)

  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

  彈性物體的概念,即受力時發(fā)生形變,不受力時能恢復原狀的物體,如彈簧、橡皮筋等;塑性物體受力后不能自動恢復原狀,如泥團。

  彈性限度的含義,以及超過彈性限度后物體的變化。

  生活中彈性物體的應用。

  強調重點知識,加深學生的記憶。

 。ㄋ模┱n堂練習(5 分鐘)

  出示以下練習題:

  下列物體中屬于彈性物體的是( )

  A. 面團 B. 橡皮筋 C. 橡皮泥 D. 陶瓷

  當我們用力拉彈簧時,彈簧會伸長,這是因為彈簧具有( ),但如果用力過大,彈簧不能恢復到原來的長度,這是因為超過了彈簧的( )。

  列舉生活中三種利用彈性的例子。

  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教師巡視并及時給予指導。

  (五)布置作業(yè)(5 分鐘)

  讓學生回家后找一找家里還有哪些彈性物體,并記錄下來,試著分析它們在生活中的作用。

  思考:如果沒有彈性物體,我們的生活會受到哪些影響?寫一篇短文描述你的想法,字數不少于 200 字。

  六、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對彈性物體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在實驗探究和討論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進一步增加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的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水平。同時,要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將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科學教案:有彈性的物體 8

  一、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理解彈性和彈力的概念。

  能識別生活中常見的具有彈性的物體,并舉例說明彈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通過實驗,學會觀察物體在受力和不受力時形狀的變化,培養(yǎng)動手操作和觀察能力。

 。ǘ┻^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不同物體進行彈性實驗,經歷探究過程,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討論彈性在生活中的應用環(huán)節(jié),鍛煉學生的交流能力和思維拓展能力。

 。ㄈ┣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養(yǎng)對科學學習的興趣。

  讓學生體會到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生活、利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ㄒ唬┙虒W重點

  理解彈性和彈力的概念。

  識別生活中的彈性物體,了解彈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ǘ┙虒W難點

  通過實驗探究物體的彈性,準確描述和理解彈性形變的特點。

  區(qū)分彈性和塑性,理解彈力產生的條件。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演示法

  四、教學準備

  實驗材料:彈簧、橡皮筋、海綿、氣球、鋼尺、橡皮泥、玻璃瓶、乒乓球、鉤碼若干。

  多媒體課件:包含彈性物體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視頻等資料。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5 分鐘)

  教師拿出一個彈簧,向學生展示并提問:“同學們,看老師手里的這個彈簧,老師現在用力拉它,大家看看有什么變化?當老師松開手后,又會怎樣呢?”(教師演示拉伸彈簧和松開彈簧的過程,引導學生觀察彈簧形狀的變化)

  接著,教師拿出一個橡皮泥,同樣進行拉伸和松開的操作,再次提問:“那這個橡皮泥和彈簧的變化有什么不同呢?” 通過對比,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題 —— 有彈性的物體。

  (二)講授新課(20 分鐘)

  彈性和彈力的概念(7 分鐘)

  教師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每個小組發(fā)放彈簧、橡皮筋、海綿、氣球、鋼尺等物體,讓學生分別對這些物體施加力,并觀察物體形狀的變化,然后松開手,看看物體又有什么變化。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和記錄。

  實驗結束后,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引導學生總結出:像彈簧、橡皮筋、海綿、氣球、鋼尺這些物體,在受力時會發(fā)生形狀的改變,不受力時又能恢復原來的形狀,這種性質叫做彈性。

  教師進一步講解:物體由于發(fā)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叫做彈力。并結合彈簧拉伸的例子,解釋彈力是如何產生的,比如彈簧被拉伸時,彈簧要恢復原來的形狀,就會對使它發(fā)生形變的物體產生一個力,這個力就是彈力。

  彈性和塑性的區(qū)別(5 分鐘)

  教師再次拿出橡皮泥和玻璃瓶,讓學生對它們施加力,觀察它們的形狀變化。學生會發(fā)現,橡皮泥在受力后會發(fā)生形狀改變,但松開手后不能恢復原來的形狀;玻璃瓶在受力時可能會破裂。

  教師引導學生對比之前有彈性的物體,總結出:像橡皮泥這種在受力時會發(fā)生形變,而撤去外力后不能自動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叫做塑性。并強調彈性和塑性是物體兩種不同的性質。

  生活中的彈性物體及應用(8 分鐘)

  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各種生活中常見的彈性物體的圖片和視頻,如床墊、沙發(fā)、蹦床、弓箭、圓珠筆等,引導學生觀察并識別其中利用了彈性的部分。

  組織學生討論這些彈性物體在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床墊利用彈簧的彈性可以使人睡得更舒服;蹦床利用彈性可以讓人彈起,進行娛樂活動;弓箭利用弓的彈性將箭射出去等。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分享自己的見解。

  (三)課堂實驗與探究(15 分鐘)

  探究不同物體彈性限度的實驗(10 分鐘)

  教師提出問題:“是不是所有的彈性物體在受到任意大小的力時都能恢復原來的形狀呢?” 引導學生思考。

  教師演示實驗:用彈簧測力計緩慢拉伸彈簧,在彈簧上標記每次拉伸的長度,并記錄相應的拉力大小。逐漸增加拉力,直到彈簧不能恢復原來的形狀。

  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類似的實驗,不過使用的物體可以是橡皮筋、氣球等。每個小組記錄物體在不同拉力下的形變情況,找出物體不能恢復原狀時的拉力大小,這個拉力大小就是該物體的彈性限度。

  實驗結束后,組織學生匯報實驗結果,討論不同物體的彈性限度有什么不同,以及彈性限度在生活中的`意義。比如,在使用彈簧秤時,如果超過了彈簧的彈性限度,彈簧秤就會損壞,測量就不準確了。

  設計實驗證明彈力的存在(5 分鐘)

  教師提出問題:“我們已經知道了彈力是由于物體發(fā)生彈性形變產生的,那我們能不能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彈力的存在呢?”

  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例如,可以用彈簧懸掛一個鉤碼,彈簧會伸長,當把鉤碼取下時,彈簧會恢復原來長度,這就證明了彈簧對鉤碼有向上的彈力;或者把氣球壓在墻上,松開手后氣球會彈開,這也證明了氣球與墻之間有彈力。

  每個小組選擇一種方案進行實驗,并向全班同學展示實驗過程和結果。

 。ㄋ模┱n堂小結(5 分鐘)

  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包括彈性、彈力、塑性的概念,生活中常見的彈性物體及其應用,以及通過實驗探究得到的物體彈性限度和證明彈力存在的方法。

  強調彈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繼續(xù)觀察和發(fā)現更多與彈性相關的現象。

  (五)布置作業(yè)(5 分鐘)

  讓學生回家后尋找 5 種生活中利用彈性的物品,并簡單描述它們是如何利用彈性的,寫在作業(yè)本上。

  思考:如果沒有彈性物體,我們的生活會有哪些變化?下節(jié)課進行討論。

  六、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對彈性和彈力的概念有了較為清晰的理解,并且能夠識別生活中的彈性物體和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實驗探究環(huán)節(jié)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但在探究物體彈性限度的實驗中,部分學生對實驗數據的記錄和分析還存在一些困難,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加強這方面的指導。同時,在討論彈性在生活中的應用時,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拓展思維,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

  科學教案:有彈性的物體 9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理解彈性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彈性物體和塑性物體。

  能夠列舉出生活中常見的具有彈性的物體,并描述它們在受力和撤力時的變化。

  通過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和歸納的能力,學會用簡單的方法判斷物體是否具有彈性。

 。ǘ┻^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不同物體進行拉伸、擠壓等實驗操作,讓學生親身體驗物體受力和變形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在探究活動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收集證據、得出結論,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思維和方法。

 。ㄈ┣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積極探索的精神。

  通過小組合作實驗,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理解彈性和塑性的概念,能區(qū)分彈性物體和塑性物體。

  掌握判斷物體是否具有彈性的方法,并能舉例說明生活中常見的彈性物體及其應用。

 。ǘ┙虒W難點

  對彈性限度概念的理解,知道物體超過彈性限度會發(fā)生永久性變形。

  通過實驗探究,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彈性在生活中的應用原理。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演示法

  四、教學準備

  實驗材料:彈簧、橡皮筋、海綿、氣球、橡皮泥、鋼尺、玻璃瓶、木塊、乒乓球、砝碼若干、鐵架臺等。

  多媒體課件:包含彈性物體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視頻等資料,以及用于輔助講解彈性概念和實驗步驟的動畫。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5 分鐘)

  播放一段運動員在蹦床上跳躍的視頻,引導學生觀察運動員在蹦床上的運動情況,提問:“同學們,你們注意到運動員在蹦床上跳得那么高,而且蹦床在運動員落下和彈起時形狀有什么變化呢?”

  展示一些彈性物體在受力時發(fā)生形狀變化的圖片,如被拉伸的彈簧、被擠壓的海綿等,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題 —— 有彈性的物體。

 。ǘ┲v授新課(20 分鐘)

  1. 彈性和塑性的概念(7 分鐘)

  教師向學生分發(fā)彈簧、橡皮筋、海綿、橡皮泥等實驗材料。

  讓學生對這些物體分別進行拉伸、擠壓等操作,觀察物體在受力和撤力時形狀的變化,并記錄下來。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并總結:像彈簧、橡皮筋、海綿這些物體,在受力時會發(fā)生形狀變化,當撤去外力后,又能恢復原來的形狀,這種性質叫做彈性;而像橡皮泥這樣的物體,在受力變形后不能自動恢復原來的形狀,這種性質叫做塑性。

  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彈性和塑性的動畫演示,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2. 判斷物體是否具有彈性的方法(8 分鐘)

  提出問題:“我們怎么知道一個物體有沒有彈性呢?” 引導學生思考。

  教師在鐵架臺上懸掛一個彈簧,在彈簧下端逐漸掛上砝碼,讓學生觀察彈簧的伸長情況。然后逐漸減少砝碼,再次觀察彈簧的變化。

  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實驗,用同樣的方法對橡皮筋、鋼尺等物體進行測試,要求學生記錄每次物體受力和撤力后的形狀變化數據。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據,總結出判斷物體是否具有彈性的方法:對物體施加力,觀察物體在撤去外力后能否恢復原狀,如果能恢復,則物體具有彈性;如果不能恢復,則物體具有塑性。

  強調彈性限度的概念:向學生說明,任何彈性物體都有一定的彈性限度,如果外力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就不能完全恢復原狀了?梢酝ㄟ^演示過度拉伸彈簧使其不能恢復原狀的實驗,幫助學生理解。

  3. 生活中常見的彈性物體及其應用(5 分鐘)

  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思考并討論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彈性物體,以及它們是如何被應用的。

  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彈性物體應用的圖片和視頻,如彈簧床墊、籃球、弓箭、汽車減震器等,并講解這些應用中彈性所起的作用。例如,彈簧床墊利用彈簧的彈性使人躺在上面更舒適;籃球的彈性使它能在地面上彈起,便于進行比賽;汽車減震器利用彈簧和減震液的彈性來減少車輛行駛時的顛簸。

 。ㄈ┱n堂實驗探究(15 分鐘)

  1. 實驗內容:探究不同物體的彈性(10 分鐘)

  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提供多種不同的物體(如玻璃瓶、木塊、乒乓球、氣球等)和實驗器材(如砝碼、直尺等)。

  要求每組學生選擇幾種物體進行實驗,探究這些物體是否具有彈性,并記錄實驗過程和結果。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要對物體施加適當的力,并觀察物體在受力和撤力后的形狀變化。

  教師巡視各小組的實驗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確保學生的實驗操作安全、規(guī)范。

  2. 小組匯報與討論(5 分鐘)

  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匯報本小組的實驗結果,包括所選擇的物體、實驗方法、觀察到的現象以及得出的結論。

  組織學生對各小組的匯報內容進行討論,鼓勵其他小組的同學提出問題或發(fā)表不同的看法。教師引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加深對彈性概念的理解,進一步明確判斷物體是否具有彈性的方法。

 。ㄋ模┱n堂小結(5 分鐘)

  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

  彈性和塑性的概念,強調彈性物體和塑性物體在受力和撤力時形狀變化的不同特點。

  判斷物體是否具有彈性的方法,包括實驗操作步驟和觀察要點。

  生活中常見的彈性物體及其應用,了解彈性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提問學生:“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對彈性有了哪些新的認識?你能想到還有哪些物體具有彈性,它們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其他的應用呢?” 通過提問,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

  (五)布置作業(yè)(5 分鐘)

  讓學生回家后尋找 5 種具有彈性的物體,并記錄下來,向家人描述這些物體的彈性表現以及它們在生活中的作用。

  思考彈性在科技領域有哪些重要的應用,寫一篇簡短的科普小短文(200 - 300 字),下節(jié)課進行分享。

  科學教案:有彈性的物體 10

  一、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理解彈性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彈性物體和塑性物體。

  能夠舉例說出生活中常見的有彈性的物體,并描述它們在受力時和撤去力后的變化情況。

  通過實驗探究,掌握用簡單的方法區(qū)分彈性物體和塑性物體。

 。ǘ┻^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實驗、分析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讓學生經歷 “提出問題 - 做出假設 - 設計實驗 - 進行實驗 - 收集證據 - 解釋與結論 - 交流與評價” 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fā)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積極探索、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讓學生體會到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生活、利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ㄒ唬┙虒W重點

  理解彈性和塑性的概念。

  識別生活中常見的彈性物體和塑性物體,并能描述其特性。

 。ǘ┙虒W難點

  通過實驗探究物體的彈性限度問題,理解彈性限度對物體彈性的影響。

  引導學生設計并完成探究物體彈性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演示法

  四、教學準備

  實驗器材:彈簧、橡皮筋、海綿、氣球、橡皮泥、塑料直尺、鋼直尺、砝碼若干、實驗記錄表格。

  多媒體課件:包含彈性物體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和視頻資料。

  五、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5 分鐘)

  播放一段視頻:運動員在蹦床上高高彈起、籃球在地面上彈跳、射箭時弓弦的拉伸等場景。

  提問學生:在這些場景中,你發(fā)現了什么有趣的現象?這些物體在受力后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題 —— 有彈性的物體。

 。ǘ┲v授新課(20 分鐘)

  1. 認識彈性和塑性(8 分鐘)

  教師拿出彈簧、橡皮筋、海綿、氣球、橡皮泥、塑料直尺、鋼直尺等物體,分發(fā)給各個小組。

  讓學生用手分別對這些物體施加力的作用,如拉伸、擠壓等,然后撤去力,觀察物體的變化,并記錄在表格中。

  引導學生討論:根據物體在受力和撤去力后的.變化情況,能不能將這些物體分類?分類的依據是什么?

  教師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引出彈性和塑性的概念:

  彈性:物體在受力時會發(fā)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的性質。具有這種性質的物體叫做彈性物體。

  塑性:物體在受力時會發(fā)生形變,撤去力后不能自動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具有這種性質的物體叫做塑性物體。

  2. 探究彈性限度(12 分鐘)

  教師演示實驗:在彈簧下掛一個砝碼,彈簧伸長;逐漸增加砝碼,彈簧繼續(xù)伸長;當砝碼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即使撤去砝碼,彈簧也不能恢復到原來的長度。

  提出問題:為什么彈簧在一開始能恢復原狀,后來卻不能了呢?引導學生思考并猜測原因。

  教師講解彈性限度的概念:物體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就不能完全恢復原狀。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實驗:探究彈簧的彈性限度。

  實驗步驟:

  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彈簧的原長,并記錄。

  在彈簧下掛一個小砝碼,測量彈簧的長度,計算彈簧的伸長量,并記錄。

  逐漸增加砝碼,每次都測量彈簧的長度和伸長量,直到彈簧不能恢復到原長為止。

  記錄每次實驗的數據,繪制彈簧伸長量與所掛砝碼重力的關系圖像。

  分析數據和圖像,找出彈簧的彈性限度。

  讓學生思考:在生活中,如果我們過度使用有彈性的物體,會對它們產生什么影響?

  (三)課堂討論(10 分鐘)

  提出問題: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利用物體的彈性,你能舉例說明嗎?這些應用是如何利用彈性的特點的?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每組至少列舉三個生活中利用彈性的例子,并討論其原理。

  各小組選派代表發(fā)言,其他小組可以進行補充和評價。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拓展,展示更多生活中利用彈性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如床墊、沙發(fā)、弓箭、汽車減震器等,加深學生對彈性應用的理解。

 。ㄋ模┱n堂小結(5 分鐘)

  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

  彈性和塑性的概念,以及如何通過物體受力和撤去力后的變化來判斷物體是彈性物體還是塑性物體。

  彈性限度的含義,以及通過實驗探究彈簧彈性限度的方法。

  生活中常見的利用彈性的例子及其原理。

  強調彈性在生活和生產中的重要作用,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繼續(xù)觀察和發(fā)現更多與彈性有關的現象。

  (五)布置作業(yè)(5 分鐘)

  讓學生完成課后練習題,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

  讓學生尋找生活中利用塑性的例子,并思考塑性在這些應用中的作用,下節(jié)課進行分享。

  讓學生利用家中現有的材料,制作一個簡單的利用彈性的小玩具或小工具,并描述其原理,下節(jié)課帶到學校展示。

【科學教案:有彈性的物體】相關文章:

中班科學教案物體的彈性01-09

中班科學教案:物體的彈性03-06

大班科學有彈性的物體教案02-28

大班科學有彈性的物體教案9篇02-28

中班科學物體的彈性教案03-24

中班科學教案:有趣的彈性10-13

下落的物體大班科學教案10-26

大班科學教案《會發(fā)光的物體》12-30

《彈性》教案02-20

《彈性物品》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