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說課稿> 初中生物說課稿

初中生物說課稿

時間:2023-01-13 16:02:07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說課稿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生物說課稿

初中生物說課稿1

  一、 教材分析

 。ㄒ唬┙滩牡牡匚缓妥饔茫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同化作用的主要方面,是整個生物界最基本的有機物代謝和能量代謝。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歷經了科學家們二百多年的探索,滲透著科學研究的思想方法;光合作用與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環(huán)境等問題關系十分密切。

 。ǘ┙虒W目標及確定目標的依據(jù):

  任何一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確立首先必需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即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啟發(fā)引導,喚起學生對品德、知識、能力、審美等內在教育的需求。所以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重在讓學生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理解科學實驗的基本思路及科學家對真理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學會通過實驗驗證真理;通過光合作用過程學習激發(fā)學生更高層次的思維,懂得不同學科間的相互聯(lián)系。

  1、知識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史探究,了解科學家的科學思維方法;

 。2)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質和結構基礎;

 。3)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

  (4)掌握光合作用的意義及其原理的應用;

  (5)通過驗證實驗學會色素的提取和分離方法;

  2、能力目標

 。1)通過設計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2)運用化學知識理解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變化

  (3)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掌握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培養(yǎng)分析綜合能力。

  3、德育目標

 。1)結合光合作用發(fā)現(xiàn)史的學習及實驗設計與分析,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態(tài)度及創(chuàng)新、合作精神,進行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科學思想教育。

  (2)通過生物結構與功能統(tǒng)一,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相關聯(lián)對學生進行生物學基本觀點教育。

 。3)明確光合作用意義,增強愛護植被、關心農林業(yè)發(fā)展的意識,充分體驗生命科學的價值。

  (三)重、難點及確定依據(jù):

  重點:(1)光合作用過程,因為這是理解光合作用反應式和意義的基礎。

  (2)光合作用的意義,因為它能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難點:(1)科學研究方法的理解和運用。因為科學研究能力是一種較高的技能,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2)光合作用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因為光合作用是植物體內一系列理化反應組成的復雜過程,而學生所學的'理化知識是有限的,因此高中內容只是過程梗概,這就造成部分學生學習困難。

  二、教材處理:

  光合作用這節(jié)課分三課時學習

  學生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很少參與科學研究,不理解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圍繞“目的”設計實驗是一種科研能力,是培養(yǎng)創(chuàng)fg造能力的基礎,也是培養(yǎng)可持續(xù)發(fā)展人才的需要。所以第一課時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在處理上主要以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時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光合作用,又剛剛學完葉綠體的亞顯微結構這為第二課時的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所以這部分內容在處理上注重構建教學內容體系,將教學內容組合為:(1)光合作用的物質和結構基礎;(2)光合作用的全過程;(3)光合作用的意義;(4)光合作用在實踐中的應用。使知識系統(tǒng)化層次化。

  第三課時學生自主實驗驗證光合作用色素種類和顏色。

  三、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應該盡可能讓學生多動腦想、動手做、動眼看、動嘴說,讓學生親自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參與課堂問題解決的過程,在“動”中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由此確定以下教學方法:(1)教法:第一課時的“設計實驗”采用發(fā)現(xiàn)式教學方法(問題→假設→預期→實驗→結果→結論)。第二課時采用自學討論結合的方法、直觀法。設計科學直觀的葉綠體中色素的吸收光譜圖解,幫助學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質基礎,理解葉綠體中的色素在光合作用過程中的作用;通過課件直觀展示光合作用的過程;設計光合作用的光反應與暗反應的比較表,幫助學生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第三課時采用實驗法。(2)學法:通過光合作用發(fā)現(xiàn)簡史,學習探究研究實驗的基本思路:“問題→假設→實驗→結論”;通過光合作用過程學習,掌握光合作用光反應與暗反應兩階段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通過分析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體會光合作用的意義及光合作用與世界面臨的糧食、能源、環(huán)境污染等重大問題的密切關系;通過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實驗,了解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色素吸收光譜等基本知識。

  四、教學手段:

 。1) 多媒體課件將設計實驗以圖、文兩種形式再現(xiàn)出來。

  (2) 多媒體課件展示色素吸收光譜。

 。3) 多媒體課件展示光合作用的過程。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變抽象為直觀,以突出重點,強化記憶,彌補了圖解靜止不動的缺陷

初中生物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晚上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從種到界》首先,我對本節(jié)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

  《從種到界》是八年級生物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章第二節(jié)內容。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依據(jù)一定的標準,各種生物可分成不同的類群。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嘗試對動植物進行了分類,這為過渡到本節(jié)對生物進行科學分類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將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確定本節(jié)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說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2、概述生物分類的依據(jù)和意義。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并對提出的問題,練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及與人溝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能力。 3.使學生初步具有怎樣給生物進行分類的能力。 4.通過對本節(jié)學習,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和實踐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本節(jié)學習,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唯物辯證觀點。

  2.通過對本節(jié)學習,學生對課本圖片的觀察及教師的介紹,培養(yǎng)同學們愛護生靈、愛護地球的情感,提升自我素質教學重點:

  1.說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2.概述生物分類的依據(jù)和意義。

  教學難點:

  1.說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2.教學組織對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的闡述。

  二、說教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體現(xiàn)“啟發(fā)式”的理念,并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增加教學的新穎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我還采取大量的圖片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針對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三、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xiàn)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這節(jié)課我主要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生參與整個課堂及課下活動,既發(fā)揮了集團軍的作用,學生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人合作和交流。我還讓學生在課前運用互聯(lián)網準備各種圖片和相關問題,通過觀察、討論、分析、探究去發(fā)現(xiàn)知識,逐漸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jù)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基礎上,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分四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提問導入:

  1、在上一節(jié)課我們嘗試對動植物進行了分類,我們將動物分成有脊椎的和無脊椎的兩類,我們將植物分成有種子的和無種子的兩類。那么我們能概括一下我們的分類依據(jù)是什么嗎?(生物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物方式)

  2、展示幻燈片。太空人小明,他要給我們班同學寄一封信,誰來幫幫他如何填寫通訊地址?填寫通訊地址,其實就是按由大到小的順序尋找不同的等級。(學生幫助小明填寫通訊地址:銀河系、地球、中國、北京、海淀區(qū)、101中學,初二一班。)

  3、你覺得對生物進行科學分類有什么意義?

  今天,我們將來學習分類的不同等級的單位及生物是如何被列入到這些不同等級的分類單位的。

  (利用兩個提問一個事例來導入新課,意在增加學生知識的銜接性和系統(tǒng)性)

  第二環(huán)節(jié):學習新知(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分類等級(以馬為例,結合教材圖片)

  1、區(qū)別種與物種

  展示不同顏色馬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斑馬和馬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教師總結。(它們雖然長的很像,卻屬于不同的物種,列為同一個屬)

  2、區(qū)別奇蹄目和偶蹄目

  展示圖片驢和犀牛,提出問題,哪個與馬、斑馬最像?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它們是同一個科,馬科。演示圖片羊,比較羊和犀牛,哪個與前面的幾種動物最相似呢?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判斷比較難,演示奇蹄目和偶蹄目的足部圖片。馬、犀牛、羊、鹿等動物的趾外有蹄,它就像我們的指甲一樣。這是馬的蹄,它僅第三趾發(fā)達,其他的都退化了,也就是說,馬有一個蹄。旁邊的這是犀牛的,它有三個蹄,它和馬的蹄的數(shù)目都是奇數(shù),所以這兩種動物屬于奇蹄目。再看看羊,它有兩個蹄,長頸鹿也有兩個蹄,都是偶數(shù),所以它們屬于偶蹄目?梢姡:婉R、斑馬、驢更為相象,同屬于奇蹄目。

  3、區(qū)別哺乳綱、鳥綱、爬行綱、兩棲綱、魚綱

  演示圖片:這些動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們和鳥、青蛙有什么不同嗎?同學討論2分鐘,教師引導總結,它們都有毛,胎生,恒溫,都能哺乳。分別總結鳥綱、爬行綱、兩棲綱、魚綱的共同特征。

  4、區(qū)別脊椎動物門和無脊椎動物門

  利用摸摸自己的脊柱,區(qū)分魚和一些低等動物蚯蚓等的不同,引入脊索動物概念,區(qū)分脊索動物和脊椎動物。

  5、區(qū)別植物界和動物界

  雖然蚯蚓無脊椎,魚有脊椎,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都屬于動物界,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樹能進行光合作用屬于植物界。問題:植物界和動物界的生物有什么區(qū)別?學生回答:植物能夠自己制造有機物,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必須吃植物或其他動物。第三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強化認識

  教師總結:剛才我們按照從種到界的分類等級,了解了馬是怎樣被列入不同的分類等級的,F(xiàn)在請從界到種來總結馬的不同分類等級。

  學生總結:我們先從植物和動物中選定馬屬于動物界,根據(jù)馬有脊柱將它定在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中有鳥綱、兩棲綱、爬行綱和魚綱、哺乳綱,馬是胎生,哺乳,恒溫的陸生動物,所以屬于哺乳綱;它有一個蹄,所以區(qū)別于有兩個蹄的羊等,和犀牛一起屬于奇蹄目;然后找到馬科,馬屬,最后到種,馬種。提問題:

  1.哪個分類等級中動物的共同特征最少,哪個最多?2.哪個分類等級中的動物的種類最多,哪個最少?

  引導學生回答:

  1.界的共同特征最少,種的最多:2.界中的動物種類最多,種中的最少。

  第四環(huán)節(jié):練習鞏固

  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設計練習時盡量地做到科學、合理,體現(xiàn)一不定期的層次性和針對性,難易適中。我安排了三個練習

  1.幫助小明尋找他的親緣關系。

  學生討論后給出答案:小明屬于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動物綱、偶蹄目、類人猿科、人屬、人種。

  2.植物的分類等級

  演示油松和毛白楊,打亂分類等級進行分類。

  植物界、種子植物門、裸子植物亞門、松柏綱、松柏目、松科、油松。植物界、被子植物亞門、雙子葉植物綱、楊柳科、楊屬、毛白楊。

  3.林奈和雙名法

  演示植物標牌,展示生物的學名。學生自學,教師總結。

  4.布置課外作業(yè)給校園植物掛牌。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我對《從種到界》一課的設計過程,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初中生物說課稿3

  Ⅰ、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本單元貫徹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構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導學生在生物圈這個大的背景下思考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問題。這部分內容不僅與上冊教材有密切的聯(lián)系,而且又是本冊的開頭,因此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人類的起源和發(fā)展問題是一個重大的科學問題,容易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又是人類史上科學與偽科學斗爭的一個過程,因此探索這個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我們知道:人類是由于環(huán)境的改變,經過極其艱苦、漫長的過程,通過勞動才進化來的。因而啟發(fā)我們必須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適應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形成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同時也應意識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強者,人類已強大到能夠影響生物圈的面貌,為此我們應該處理好與生物圈的關系。

  從以上可知,本節(jié)教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必須認真上好。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能說出人類與現(xiàn)代類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知道人類是由于環(huán)境的變化,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艱苦斗爭過程中逐漸進化來的。

  3、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fā)展過程中自身形態(tài)、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等,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

  2、通過對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探究,打開學生思路,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較問題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以科學的態(tài)度認識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問題,樹立人類進化與發(fā)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培養(yǎng)學生樹立珍愛生命、熱愛勞動、愛惜我們的家園——生物圈及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觀點。

  3、培養(yǎng)學生探索科學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養(yǎng)學生善于與人合作的良好品質。

  <四>、方法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運用比較法來找出事物的異同點。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證據(jù)、事實來說明觀點的科學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4、培養(yǎng)學生運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觀點來學習生物學。

  上述教學目標中,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體現(xiàn)了顯性教育價值,而方法目標和品格目標則體現(xiàn)了隱性教育價值。

  三、教學重、難點:

  1、人類不僅依賴于生物圈的資源和環(huán)境,而且影響和改變著生物圈,因此要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愛惜我們的家園——生物圈。

  2、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并且是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要珍愛生命。

  3、培養(yǎng)學生分析資料(如圖片、化石等)、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語言表達等能力。

  四、關鍵點:

  1、處理好本節(jié)教材承上啟下的關系。

  2、注意能力的培養(yǎng)和情感的教育。

  3、處理好基本觀點及學術界中的爭論的關系。

  4、要注意強調環(huán)境的變化與生物的起源和進化的關系。

  Ⅱ、說教法:

  新教材的指導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

  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學生的實際,因此本人根據(jù)本節(jié)教材的特點和學生情況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法。

  1、精心整合教材。

  本節(jié)教材中的資料豐富,但提出的問題中有一些不能緊扣教學目標,且由于時間的關系也不能一一討論,所以我對此進行了適當調整。如人與類人猿的數(shù)量問題讓學生課前去查找資料并放在進化發(fā)展中去講。而與教學目標無多大關系的四種現(xiàn)代類人猿的分布問題課堂就省略不講,布置學生課外時間去完成。另外有一些與本節(jié)教材關系密切的問題,如導言,因為關系到這冊教材如何與上冊銜接,而且還關系到我們該如何思考人類與地球關系的情感教育問題,因而花了較多時間,作為情感教育的重點來講。同時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還注意與本單元第七章呼應,做到扣緊單元主題。

  2、把握好這節(jié)教材中有關科學的基本觀點及開放性的關系。

  這節(jié)教材內容豐富,資料多,但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且許多問題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對這樣懸而未解的問題,我們要在眾多的.爭論中給出科學的基本觀點,即生物是進化來的(即達爾文的進化論),而非由神創(chuàng)造的(即神創(chuàng)論)。但由于歷史久遠,且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因此存在著不同的學術觀點,這是正常的。由此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探索精神。

  3、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及情感教育。

  本節(jié)教材的知識目標不是很多,但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通過多種方式,如觀察思考、技能訓練、資料分析、信息查詢、閱讀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主動地獲取

  知識。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及發(fā)散性思維。另外情感教育也是本節(jié)教材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開始的導言,還是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內容中的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及教材的最后部分等,都涉及到情感教育問題,因此要注意這方面的啟迪教育。

  4、應用好多媒體這個重要的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

  本節(jié)教材不僅資料多,且由于起源及進化的過程距離現(xiàn)代的生活極為遙遠,因而難度大,所以必須借助多媒體手段,達到高效、簡潔、直觀的效果,還可以引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另外情感教育更是需要錄相片段來展示說明,才能更加形象生動。如將東非大裂谷這部分內容,先通過閱讀文字資料,再觀察圖片,這樣起到非常形象直觀的效果。 總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Ⅲ、說學法: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組成雙邊活動,在新教材中,更注重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教會學生學習。本人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指導。

  1、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學習。

  有關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觀點雖然有多種爭論,但歸根結底人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而絕不是如神創(chuàng)論中所說的人是由神創(chuàng)造而來的;另外生物的進化是由于環(huán)境的改變而引起的,且是經過極其漫長的過程;觀點要通過證據(jù)、事實來說明……總之,課文這方面的例子很多,要注意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

  2、善于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不同的問題。

  本節(jié)內容涉及的問題較多,因此要根據(jù)不同的問題,要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如分析人與現(xiàn)代類人猿的相似之處、人類的起源及發(fā)展過程中人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等問題,要用觀察比較法;而研究人的起源和發(fā)展的知識則要通過分析資料、地質考察、尋找證據(jù)、觀察閱讀、思考討論等方法。

  3、重視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

  本節(jié)教材的篇幅不大,但內容豐富且高度概括。本節(jié)前后有近8面的內容,不僅資料圖片多,且活動也多,初看起來很繁雜。因此在注重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及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還要注意知識的梳理,這樣才能對整節(jié)內容有一個清晰的輪廓。而通過閱讀理解課文就是一個極好的方式。

初中生物說課稿4

  一、說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jié)內容包括:植物系統(tǒng)進化樹,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通過"植物系統(tǒng)進化樹","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初識不同的植物類群。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初步認識植物系統(tǒng)進化樹,了解不同植物類型之間的親緣關系,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群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群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系,并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比較,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

  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提高觀察能力、比較分析能力;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學習,增強分析問題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實驗觀察、比較、討論和講述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三、說學習者特征分析:

  本校地處偏遠農村,該校生都是來自大山的`孩子,對常見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說熟悉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常見的植物有密切接觸,有深刻的感性認識;說陌生是因為他們缺乏相應的理論知識,學生學習興趣高,通過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幫助他們認識植物系統(tǒng)進化樹和掌握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征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來看,八年級學生已開始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喜歡接受新鮮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學經驗基礎。

  四、說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根據(jù)以上分析,我設計為2課時,此節(jié)為第一課時,本節(jié)課應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fā),創(chuàng)造充分機會讓學生擁有成功的喜悅,在和諧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有所獲,從內心深處產生保護環(huán)境,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欲望。對此我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提前一周通知學生利用周末采集樣本,同時,還利用學生中午休息時間,帶領大隊長一個班12人上后山采集樣本,回到學校后,由大隊長隨意分配樣本到各位小組中。這樣,學生課前對學習的內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課中:一、通過以上創(chuàng)設的情景,引入新課,二、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群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群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系,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三、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群的比較,認識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征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五、說教學準備:

  1、準備植物系統(tǒng)進化樹圖片,學生采集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的實物、標本、掛圖。

  2、實物材料及用具:學生采集新鮮的水綿,葫蘆蘚、墻蘚、鐵錢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帶球果的杉枝、帶花及果實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實物、放大鏡、鑷子。

  六、說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學生采集活動和生活中對植物的感性認識,結合農村孩子的生活實際,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課,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進一步學習的欲望。

 。ǘ⒅参锵到y(tǒng)進化樹和活動: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

  運用課本植物系統(tǒng)進化樹的認識,幫助學生對植物的分類有了初步的了解,接著進行觀察比較不同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ㄈ⒃孱愔参、苔蘚植物、蕨類植物

  采用提問式、啟發(fā)引導式教學方法,逐一分析藻類植物的

  1、結構:藻類植物是多種多樣的,有單細胞的,有多細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還有少數(shù)種類生活在陸地上的。

  2、特征:大多數(shù)生活在水中,沒有根莖葉的分化,都能進行光合作用

  3、分類:據(jù)藻類植物呈現(xiàn)的顏色的不同可以將藻類植物分為綠藻、褐藻和紅藻等。

  4、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氣。與人類的關系是有些可食用,可藥用,如海帶、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膠、瓊脂、碘酒在醫(yī)藥上有廣泛的用途。

  利用對比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結構、特征、分類。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方法的能力幫助學生分析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征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

 。ㄋ模、本課總結

  及時反饋與總結,有利于學生學習知識的掌握

 。ㄎ澹、作業(yè)設計

  七、說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jié)課內容的教學效果可以從課堂回答、反饋練習、鞏固練習和課后作業(yè)四個方面進行評價。課堂回答通過不斷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課中練習鞏固反饋是一般的知識性練習題,目的是檢驗學生當堂課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理論聯(lián)系實際,注重知識的深化和應用。

  八、說總結與反思: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直接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著眼于知識獲取的過程、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分析和總結,親身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從中學到知識和方法,發(fā)展多種能力。教師要多聯(lián)系生產實際,讓學生邊聯(lián)想、邊思考,從中發(fā)現(xiàn)新知識,并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運用能力。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

初中生物說課稿5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

  下午好!我叫XXX,來自XX市第一中學,我說課的內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著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一節(jié):生物的特征。本次說課包括五個部分: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和說板書。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為第一節(jié),說明了本節(jié)課在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jù)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qū)別,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fā)散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

  3.教學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5.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可以播放以下多媒體課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獵豹捕獲食物,

 。3)鯨呼氣時產生的霧狀水柱,

 。4)人在體育比賽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葉子落了,

 。6)獅子追捕斑馬,

 。7)含羞草對刺激的反應,

 。8)蘑菇的生長

  (9)花的開放,

 。10)種子的萌發(fā),

 。11)破殼而出的小雞。

  通過播放這些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征,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yōu)閹熒邮浇虒W,本課堂上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因此本節(jié)課以討論為主,在充分準備實物、圖片和各種有關資料的情況下,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fā)揮其主體作用。

  三、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展示多媒體畫面──乘坐宇宙飛船從太空遙望地球,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由藍色、綠色和白色等編織而成的美麗的圖案:藍色是浩瀚的大海,綠色是廣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飄動在海洋和陸地上空的云彩。

  教師講述:“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層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構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庇纱艘錾锖蜕锶,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們怎樣來區(qū)別它們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們就共同來學習第一章第一節(jié):生物的特征。

  要想認識生物,就必須進行觀察,所以,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然后指導學生看書,閱讀這一部分的內容,讓學生學會如何觀察,鼓勵學生平時要多觀察周圍的大千世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分組討論

  對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五個特征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分組討論,教師巡視走動,與個別小組成員互動式交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是新的學習方式之一。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隱性的課程資源,是新課改所關注的。學生通過觀察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來探究新知識,培養(yǎng)了科學探究的能力,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ㄈ┫嗷ソ涣鳌⑥q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后,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下結論,意見不一致時,各小組之間要相互辯論。這時可以讓各小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說明生物的特征,以此來闡明他們的觀點,如果意見還不一致,這時要發(fā)揮教師的作用,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實例來加以概括和總結。

  例如,講到生物能呼吸時,情況可能是這樣的:第一小組的學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時,感覺會憋悶,說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組的學生回答動物也能呼吸。在說明植物也能呼吸時,各小組意見可能有分歧:有的說植物能呼吸,有的說植物不能呼吸,他們非常熱烈地辯論起來。最后,教師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說明:居室中如果養(yǎng)花過多,晚上門窗關嚴,時間長了后,就會感到憋悶。最后達成共識:生物能呼吸。講到生物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時,學生的辯論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過此方法一個一個總結出來的。在辯論時,教師要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對于上述參加辯論問題的學生,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因為激勵性和面向全體學生都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

  關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這一內容要給予學生25分時間來觀察、資料分析、小組討論、同學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最后讓學生完整地總結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學生邊總結,教師邊板書這一內容。

 。ㄋ模┲R拓展,升華與遷移

  教師進一步啟發(fā)學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還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組又開始討論并踴躍,如生物還能運動,生物還有一定壽命,生物還能適應環(huán)境、影響環(huán)境等。教師最后總結: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現(xiàn)在專家們的意見也沒有取得一致,所以沒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興趣的同學長大以后能繼續(xù)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教師再提問: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備生物的這些特征呢,請幾個學生上前來表演人具備的特征。

 。ㄎ澹└形蚺c收獲

  學完這節(jié)課有什么感悟與收獲呢?學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教師可引導說出:我們要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柟膛c練習

  1.播放多媒體: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體:指出資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說板書

  本節(jié)課我采用提綱式板書形式,這樣提綱挈領、層次分明,很好地說明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

  附板書設計:

  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體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征:

  1.都需要營養(yǎng)。

  2.都能進行呼吸。

  3.都能排出體內的廢物。

  4.都能對外界刺激做反應。

  5.都能生長和繁殖。

初中生物說課稿6

  一、教材分析

 。ㄒ唬┙滩奶攸c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第一單元第二章中的一個重點。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當今社會,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物圈的變化也極大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關注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關注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本節(jié)內容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從宏觀角度進行學習,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系,通過對各種各樣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生物圈是最大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認識,讓學生對生物圈有一個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續(xù)內容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確定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如下:

  1、 知識要求:能夠描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種類及特點。

  2、 能力要求:能夠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要求: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發(fā)展都與生物圈息息相關,因此,我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定位在“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2、難點:考慮到初一年級的學生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我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定位在“學生能夠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二、說教法

  根據(jù)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景相聯(lián)系,在此理論知道下,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生態(tài)系統(tǒng)景觀的資料以及美國科學家進行生物圈II號實驗的影象資料。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感官,引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另外讓學生在課前收集一些生態(tài)系統(tǒng)遭到破壞的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分析、討論,讓他們充分展示課下在網絡上獲得的知識,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最后教師展示兩則對比材料,讓學生展開討論,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使知識得到升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始終主動參與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通過學生對各種影象資料、圖片的觀看、討論、分析、交流,培養(yǎng)他們通過分析資料、圖片獲取知識。

  四、 教學過程

 。ㄒ唬 復習導入

  復習提問“什么叫生態(tài)系統(tǒng)?并舉一兩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例子!睂W生回答后,教師順便導入新課:地球的表面有海洋也有陸地,有冰冷的南極和北極,也有炎熱的赤道和沙漠地區(qū),可見各地氣候差異很大,生物種類也不盡相同,因此生物圈中有著各種各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ǘ⿲W達標

  1、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反映生態(tài)系統(tǒng)景觀的短片。

  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呈現(xiàn)生動的畫面,鮮艷的色彩,恰當?shù)慕庹f,感人的音響,能在學生的大腦皮層引起興奮,能激發(fā)興趣,因此,我先提出問題:短片中介紹了哪幾種生態(tài)系統(tǒng)?它們各自具有什么特點和作用?讓學生帶者問題觀看短片,然后,分別針對各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主要特點和作用進行提問,請同學舉手回答,教師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達到本節(jié)課的知識要求。

  2、資料分析、討論和交流

  我針對初中學生愛表現(xiàn)自我、自我意識強的心理特征,在課堂上充分運用課堂小組競賽的手段,調節(jié)、控制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活而不亂,穩(wěn)而不死,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因此我

 。1)請同學閱讀書P30資料。

 。2)小組討論: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與哪些生態(tài)系統(tǒng)有關聯(lián)?

 。3)進行交流:各小組代表發(fā)言,說明本組的討論結果,各小組的討論結果相互補充,最后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與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其實,每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都與周圍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有著方方面面的聯(lián)系。

  3、學生閱讀分析

  教師應讓學生體會學科的思考方式。在新教材中,讓學生掌握生物學學習方法,對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素質大有裨益。為了達到本節(jié)課的能力目標,我請學生閱讀P31“DDT在生物圈中的流動”這段文字,并結合插圖進行分析,教師加以適當引導,新教材尤其重視學生圖文轉換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能以圖釋文,在圖像中收集相關重要信息等等。通過這個情境的創(chuàng)設,確實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促進了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最后大部分同學都能闡明:生物圈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從而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難點。

  4、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突出本課重點。

 。ü卜炙牟竭M行)

  (1)觀看“生物圈Ⅱ號實驗”短片

  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啟發(fā)思維,增強求知欲,形成深刻的記憶,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我再次利用教學資源,播放“生物圈Ⅱ號實驗”短片。 使學生意識到:迄今為止,地球仍是人類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園,我們應該珍惜它,愛護它。這時我提出疑問:可是,生活中,我們常可見到或聽到生態(tài)系統(tǒng)遭到破壞的'例子。

  (2)學生展示課下收集的資料

  現(xiàn)代教育技術拓寬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學生不再只從教師的講解中獲取知識,他們可以通過網絡獲得無比豐富的知識。我就根據(jù)適當?shù)慕虒W內容,在課堂上給學生搭建一個平臺,讓他們充分展示課下在網絡上獲得的知識。本節(jié)課我就請同學代表利用多媒體展示展示課下從網絡上收集的環(huán)境遭到破壞的資料或圖片,使學生看到,我國環(huán)境遭到破壞的現(xiàn)象非常嚴重,致使生態(tài)失去平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氣候惡劣等一系列嚴重后果,這些狀況不僅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還將嚴重制約我國的經濟建設。同學們分析后意識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的生存和發(fā)展都與生物圈息息相關,從而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實現(xiàn)了本節(jié)課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突出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

 。3)教師展示對比材料,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使知識得到升華

  對比材料一

  日本的森林覆蓋率已達80%,遠遠高于我國(不足30%)但日本人從不肆意過渡采伐林木,日本沒有制造一次性筷子的工廠,使用的全部有國外進口,其中57%來自中國、印度、越南。

  我國的夜市、餐館中,一次性筷子隨處可見,我國亂砍濫伐的惡事件屢屢暴光卻屢禁不止。

  對比材料二

  在幾年前,日本人就防患于未然,義務到我國甘肅毛烏素去植樹造林,防風固沙,防止沙漠蔓延殃及到日本。

  我國把3月12日定為植樹造林日,每年3月12日,我國政府不惜動用車輛興師動眾去植樹造林,年年植樹,卻不見植樹的地方綠樹成蔭。

  教師向學生表明:日本人這種損人利己的行為不可取,但他們這種環(huán)保意識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4)根據(jù)上述對比材料,展開小組討論

  讓同學們馬上展開討論:作為中學生,為了保護地球,愛護環(huán)境,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做些什么?通過這些討論,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使知識得到升華,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再次突出本節(jié)課重點。

  (三)認定目標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所講內容,使學生明白本課的三個目標要求(知識要求、能力要求、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要求)。

 。ㄋ模┻_標測評

  反饋練習,訓練學生對知識的應用,綜合能力。

  (五)布置作業(yè)

  做練習冊,并以“從我做起,如何做一名環(huán)保小衛(wèi)士”為題寫一篇400字短文。

初中生物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 》選自于北師版初中生物教材第 單元第 章第 節(jié),本節(jié)內容我安排由 課時完成, 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第一課時的內容,(具體內容自己寫,以及這個內容的作用,簡單的分析學情)。

  二、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依據(jù)新課標要求。我確定了本次教學的'三維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情感目標

  三、教學重難點

  為了使學生能夠順利的達到教學目標,完成學習任務。我確定了本次課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

  難點:

  四、教學教法、學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

  要被點燃的火把。因此,本次課的教法主要是多媒體直觀教學法、討論法、探究法為主,學法將以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探究學習法為主,力求最大的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創(chuàng)造性。

  五、教學過程

  課前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和教學所需的材料器具。學生預習 我把本次教學分為五個環(huán)節(jié)如下:

 。ㄒ唬﹦(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對上次課做一個簡單的回顧,接著利用多媒體播放關于 的視頻。通過多媒體直觀教學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入新課《 》

  (二)自主學習、明確目的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明確學習目的。同時也為后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ㄈ┖献魈骄浚接憜栴}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安排了一個活動。

初中生物說課稿8

  一、說教材

  1、說清課程標準對教材的要求、在系統(tǒng)體系中的地位、特點

  2、說對于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重點、難點知識確立的分析、確立的基本依據(jù)

  3、教學目標確立的基本依據(jù)和層次,是否有個性和符合學生實際

  二、說學情

  1、說對于學生已有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背景差異、能力起點的分析

 。▊體差異、城鄉(xiāng)差異)

  2、說對于學生年齡特點及本課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體系關系、興趣,以及學習態(tài)度的分析

  三、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的確立是否針對教材、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否靈活和恰當

  2、說教法的確立是否有助于調動學生的思維和各個感官的活動

  3、說教法如何體現(xiàn)“學生主體、教師主導”

  4、說學法是否有意于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口、手、耳、眼)和思維的運用和活動

  5、說學法的確立是否分層次和有的放矢

  6、說教法、學法的確立是否突出、強調和關注面對全體學生

  7、說教學手段的選擇和應用

  8、說教具、學具的準備和使用的階段和目的

  四、說教學過程

  1、說對教學內容的.梳理與整合的基本原理和理由

  2、說導入、新授、反饋、結課、鞏固練習各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與過渡的基本預設和基本期待

  3、說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當中如何體現(xiàn)“學生主體”

  4、說教學過程的創(chuàng)新

  五、說如何確立重點、突破難點

  1、說本課內容重點知識確立的基本理論依據(jù)(課標、心理學、知識結構)

  2、說如何實現(xiàn)重點知識的重點確立和反饋驗證

  3、說如何利用教學法、教學手段(教具、學具、多媒體、掛圖、實物、標本、知識聯(lián)系)突破難點

  六、說基本預設

  1、說對教材分析與整合可能會疏漏的問題

  2、說對學情分析可能會疏漏的問題

  3、說教學環(huán)節(jié)預設可能會疏漏的問題

初中生物說課稿9

  一、依據(jù)課標說理念

  新課標認為:綜合性學習應體現(xiàn)為生物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發(fā)展,語言課程與其它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yǎng)學生策劃、組織、協(xié)調和實施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主動參與精神,特別要注重探索和參與過程,并且要提倡跨學科領域的學習。

  根據(jù)以上要求,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理念:主動參與、積極探究、感悟理解,互相合作、共同發(fā)展。

  二、說教材

  本節(jié)課是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后面的一個專題。實踐性、綜合性很強,通過探究與學習,要使學生認識到鳥的美以及它與人類的關系,并且要學會保護鳥,全面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生物素養(yǎng)。

  三、說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對鳥的種類、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性、生存狀態(tài)能有一些了解。

  2、識記一些關與鳥的詩詞名句,學會欣賞關于鳥的歌曲。

  3、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美感。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本次活動。

  2、學會欣賞鳥的形態(tài)美動態(tài)美、靜態(tài)美、神態(tài)美、并能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從而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3、學會收集資料、加工材料、整理材料,并在加工整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結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使學生認識到鳥是人類的朋友,是國家的巨大的自然財富,也是人類生存必備的資源,應該積極地保護和合理的利用鳥資源,養(yǎng)成愛鳥的美德,并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2、為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能處處花香鳥語獻計出力。

  重難點:

 、僮R記一些關與鳥的詩詞名句。

 、谑箤W生認識到鳥是人類的朋友,是國家的巨大的自然財富,也是人類生存必備的資源,應該積極地保護和合理的利用鳥資源,養(yǎng)成愛鳥的美德。

  四、說教法:

  1、情景描繪法:

  本節(jié)課一開時我就展示了一些圖片,讓學生從視角上認識到鳥的美。然后接美讓學生感知美、欣賞美、最終達到品味美、探討美的目的,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而使學生學會表達美并且創(chuàng)造美。

  2、自由研討法:

  由于生物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體,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內容,結合創(chuàng)新教育理論,我在課堂上提倡學生自由研討,允許下位置交流意見。根據(jù)“大生物觀”的要求,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將課堂教學與寫作、生活實踐相結合,以深化對本專題的感悟與理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

  3、合作交流法:

  課堂應該尊重個性,鼓勵創(chuàng)造。因此,在本節(jié)課中我努力搭建一個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平臺,使學生在和諧的關系中、輕松的學習中個性得到發(fā)展。并且,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取長補短,學會如何與人交流,與其他人一起分享勞動成果,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4媒體輔助、添色課堂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見過的鳥類并不是很多,那知,怎么體會到這些鳥的美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使學生對此形成直觀的感受。

  五、說學法:

  本節(jié)課的特點從內容上講,專題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專題教學是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踐。它把看、聽、說、讀、寫打通,學科間打通,課內外打通,實現(xiàn)綜合教學。本專題意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學習探究,實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培養(yǎng)其情感,學會學習。從學習方式上講,本專題課,依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盡量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引導他們在發(fā)現(xiàn)中學習,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同時體驗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huán),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的熱情。因此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節(jié)課最主要的學習方法。

  六、說教學程序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導語設計:我是一只小小鳥,曾經在枝頭快活的歌唱,曾經在高空自由的翱翔,曾經在風雨中迅猛地疾飛。我有漂亮的羽毛,動聽的歌喉,優(yōu)美的動作,不知有多少文人騷客曾以我為題材吟詩作賦。今天,我又走進了課堂,和同學生一起開一個鳥文化博覽會。

  2、觀鳥獲得美感

  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鳥的美麗之處,并且激發(fā)學生詠鳥的興趣。

  3、小組合作探究:

  在這個過程中,我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為了給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發(fā)展的.空間,我設計了以下學習任務

 、倮收b關于鳥的詩歌

  ②唱關于鳥的歌曲

 、圩约簞邮之孁B

 、苤v鳥的故事

 、菔占P于鳥的成語

 、逓樽约合矏鄣镍B寫贊歌

  本課在設計中,注重過程與方法,不是簡單追求結論。根據(jù)本專題學科互通、課內外互通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初讀本單元課文的基礎上,課外廣泛收集鳥的資料和信息,以供課上補充、加工和整理。

  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完成以上任務,在此過程中教師播放輕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并巡回參與,以達到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目的。

  4、鳥文化探討

  看視頻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鳥的動作

  探討的鳥作用

  探討人與鳥的關系

  這五個方面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結合,既體現(xiàn)了合作交流這一學習方法同時又有學生的自主參與,特別是最后通過探討人與鳥的關系引出了保護鳥這一話題,進而讓學生發(fā)表意見,為愛鳥護鳥獻計獻策。最后,由學生自己總結愛鳥方案。既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同時又關注了學生的心靈,使他們養(yǎng)成愛鳥美德。

  七、課作業(yè)布置

  1、愛護小鳥:做到不掏鳥窩,不捉鳥玩,不故意打傷小鳥,并且對傷害小鳥的行為進行勸阻。

  2、把你與鳥之間的故事寫出來,讓大家評評

初中生物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河北少兒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章。主要講述了食物鏈、食物網等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和類型,為本章內容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本節(jié)的學習為后面學習生物圈做了鋪墊。所以本章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二、說學情

  從知識基礎上來說,學生們已經學習了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其組成。本節(jié)內容是以上部分的自然承接,學生接受起來不會有太大困難。從經驗角度上分析,學生會吃與被吃有一定了解,但對于食物鏈和食物網卻不完全清楚,自然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以及學生情況,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描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構成。

  2.通過觀察“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種生物之間”的圖片,提升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體會人類活動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提高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關注人體自身的健康。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難點】食物網中食物鏈的計數(shù)。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能夠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從講授、多媒體直觀教學等方面人手,引導學生學習,而在學法上,我將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從“學會”向“會學”轉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六、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首先,我會通過多媒體展示“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動畫場景,提問學生該場景涉及到的生物及其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學生通過觀察得出螳螂、蟬、黃雀、樹;蟬吸取樹的汁液,螳螂吃蟬,黃雀吃螳螂,它們之間存在吃與被吃的關系。接著我將進行補充:可以用大樹→蟬→螳螂→黃雀的鏈狀結構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這種鏈狀結構叫做食物鏈。最后追問學生什么是食物鏈?生物上如何定義?從而引出課題——《食物鏈和食物網》。

  (二)新課教學

  1.食物鏈

  我組織學生進行謎語競猜:一片草地上來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學生通過思考得出草莓。我將追問學生又來了一群狼,打一水果?學生得出楊梅。隨后繼續(xù)提問學生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并請學生嘗試用鏈狀結構來正確書寫它們之間的關系。師生總結得出草→羊→狼。

  接著我會講解: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通過吃與被吃形成了食物關系,這種不同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鏈條式聯(lián)系,叫做食物鏈。引導學生根據(jù)所寫食物鏈,組織同桌兩人為一小組,針對以下問題展開討論:

  (1)食物鏈由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什么成分組成?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

  (2)食物鏈的起點是什么?

  (3)通常怎樣書寫食物鏈?

  (4)可以用線段代替箭頭嗎?箭頭的指向是一定的嗎?

  學生討論后得出第一題答案為食物鏈是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組成的,它們之間是吃與被吃的關系。第二題為起點是生產者,一般是綠色植物。第三題為用箭頭來表示生物之間的捕食關系,箭頭的方向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第四題學生說出不能,因為箭頭代表物質和能量流動的方向,其方向總是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我會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最后我會總結: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有許多條食物鏈。各條食物鏈之間并不是孤立的,如草食動物要吃多種植物,每種肉食動物也有多種捕食對象,所以許多食物鏈彼此交錯。

  隨后提問學生若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許多食物鏈相互交錯在一起,會形成怎樣的結構呢?進而進入食物網部分內容的學習。

  2.食物網

  我會通過多媒體展示“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各種生物”的圖片,引導學生嘗試將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用線連接起來。當學生完成后,讓學生前后四人為一小組結合教材思考討論如下問題:

  (1)這些食物鏈為什么會出現(xiàn)交叉?形成了怎樣的結構?

  (2)你是如何數(shù)出該圖中的食物鏈條數(shù)的?

  學生思考后得出數(shù)食物鏈的條數(shù)時,要從綠色植物數(shù)起,然后按箭頭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營養(yǎng)級別,不能中途停止。我最后進行總結:在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食物鏈和食物網反映了生物之間因食物關系而形成的復雜關系,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營養(yǎng)結構基礎。

  3.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

  我會展示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的示意圖,提問學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主要是什么?能量流動具有怎樣的特點?接著講解: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那么如果人類排放的有毒物質進入生態(tài)系統(tǒng),這些有毒物質是否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呢?

  4.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有害物質的積累

  我會播放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魚體內有毒物質積累的視頻。組織學生認真觀看,并獨立思考:

  (1)為什么在食物鏈中營養(yǎng)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的有毒物質越多?

  (2)如果這些積累了很多有毒物質的魚被人吃了會怎樣?

  (3)這些有毒物質來自于哪里?

  通過問題串的設置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上,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鞏固提升

  提問學生生物鏈中缺少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哪些成分?在檢驗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掌握程度的基礎上,還能復習上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體系上不斷擴充,增加對知識的全面理解。

  (四)課堂小結

  我會總結:人類活動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最終將會威脅人類自身。所以為了我們的生存,為了地球的生存,讓我們珍惜環(huán)境吧!

  (五)布置作業(yè)

  我將組織學生以生物興趣小組為單位去調查生活中人類活動對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影響的事例,查閱資料討論后給出有效的建議和改進措施,下節(jié)課以小組匯報的形式交流討論。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本節(jié)課我采用了提綱式的板書,旨在清晰明了地幫助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

初中生物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ㄒ唬┙滩姆治

  本章是繼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完成以后,人體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必須及時排出體外,人體廢物的排出途徑有三條,本節(jié)所講的為其中之一,故本章內容與前三章聯(lián)系非常密切,互為因果。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對新陳代謝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墩n標》中對本節(jié)課的具體要求是:描述汗液形成和排出的途徑。本節(jié)內容包括“皮膚的結構”和“汗液的形成和排出”兩部分。

  (二)教材處理

  本節(jié)課中增加了一些圖片,視頻,動畫,準備了模型,從而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具體,在問題設計中聯(lián)系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例,拓展延伸中還介紹了生活小常識,因此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ㄈ┙虒W目標

  學生對于皮膚很熟悉,但真正準確認識的并不多。他們對抽象的理解還存在困難,而對于形象的理解相對要容易一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直觀的圖片、模型、視頻、動畫的演示,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可以糾正、加強他們的認識和理解。新課標指出:人體結構域生理的知識對學生理解人體結構和功能適應的關系,理解人的各種生命活動,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具有重要意義。本著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結合本節(jié)課內容,根據(jù)學生實際和課標要求從以下三個方面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識別皮膚的各部分結構,推測皮膚的功能

  2、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以及它對人體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1、觀察圖片、模型、視頻了解皮膚的結構和功能

  2、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使學生樹立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觀點,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與衛(wèi)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ㄋ模┙虒W重點、難點

  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具體目標我認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皮膚的結構與功能,難點是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由于皮膚在人體分布的位置和結構特點,使它具有各種功能,汗液的行車和排出過程又是通過皮膚排出體外的,因此將皮膚的結構和功能確定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是學生不能用肉眼觀察到的,是抽象的,微觀的,以至于學生難以想象和理解,故將其作為本節(jié)課的難點

  二、教法學法

  教法:

  1、直觀演示法

  2、問題探究式教學法

  3、觀察法

  學法指導

  小組自主預習、合作探究、總結歸納的學習方法

  三、教學手段

  1、多媒體教學: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實現(xiàn)聲、像、圖、文相統(tǒng)一,真實、形象、生動的展示皮膚的結構及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獲得生動的感性知識,進而上升為理性知識。

  2、皮膚的模型:直觀、形象、重復利用

  四、教學過程

  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約2分鐘)

  師生共同認定目標(約1分鐘)

  合作探究,學習新知(約20分鐘)

  歸納總結,形成體系(約2分鐘)

  達標測評,拓展延伸(約15分鐘)

 。ㄒ唬﹦(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多媒體出示圖片,炎熱的夏天,小明喝了大量的水,但他的排尿量卻沒有明顯增加。這是怎么回事呢?從而引起學生思考,分析,提出猜測和假設,帶著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

 。ǘ⿴熒餐J定學習目標

  出示目標,使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

 。ㄈ┖献魈骄浚瑢W習新知

  1、解汗液的形成,首先要了解一下我們皮膚的結構,指導學生對教材中皮膚結構的模式圖和相關文字介紹進行自主學習,完成學案上的`相關題目。然后展示皮膚結構圖,讓學生辨認各部分結構,檢測學生自學效果,同時也注重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根據(jù)皮膚的結構圖,小組合作交流,討論下列六個問題,。充分討論后,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交流,并嘗試著說明理由,要求學生回答時要有依據(jù),表達思想時注意邏輯性,要條理清晰,運用生物學語言,體現(xiàn)生物學科的特點,本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語言組織的能力展示皮膚的結構視頻,對皮膚的結構再認識,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

  2、除了具有表皮和真皮兩部分之外,還具有一些附屬結構,如:皮脂腺,毛發(fā),指甲,汗腺。汗腺分泌汗液,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是怎樣的呢?

  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通過各組學生的相互訂正和補充,學生就能初步構建關于汗液的形成和排出的知識框架。

  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示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讓學生體會其過程,從而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汗腺的結構是如何與功能相適應的。

  本環(huán)節(jié)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結合事例,在分析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構建知識體系,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從而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難點

  3、汗液分泌可以帶走一部分熱量,從而說明皮膚具有調節(jié)體溫的作用,除此之外,皮膚還具有哪些功能呢,在了解皮膚結構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推測皮膚的功能,然后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提供生活中的實例,學生分析討論對其功能進行分類總結,然后播放皮膚的功能視頻,加強學生的認識,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依據(jù)實例進行推測的能力,同時也樹立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相統(tǒng)一的觀點。

  4、既然皮膚對我們人體這么重要,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保持皮膚的清潔衛(wèi)生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教師則根據(jù)學生回答的實際情況進行點評和補充,從而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

 。ㄋ模w納總結,形成體系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通過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使形成條理清晰的知識體系,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五)當堂測評,拓展延伸

  重在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贾米鳂I(yè):為什么我們在夏天排出的汗液比冬天多呢?

 。ㄆ撸┥钚〕WR:增加學生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

初中生物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本節(jié)內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第三章第二節(jié)內容。發(fā)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和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要求學生理解(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原理的內容比較抽象,教材先讓學生仔細體驗自己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使學生感覺到呼吸的存在。這只是一個粗略地認識。通過對胸圍差的測量和計算進入科學的認識。學生通過切實的測量和計算,完善學生的對呼吸運動使胸廓容積變化的認識。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胸廓的變化,而不是“聽”到胸廓容積的如何變化。對于呼吸運動的完成,通過演示肋間肌收縮與肋骨、胸骨位置變化的實驗、模擬膈肌運動的演示實驗,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對于氣體為什么能進出肺,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使學生知道了氣體交換后,是經過血液循環(huán)的運輸而到達組織細胞的,血液成分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可以加深對第四章中有關血液循環(huán),以及動脈血和靜脈血概念的理解。

  二、說學情

  七年級學生求知欲強,記憶方式還是以形象記憶為主,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經驗,均可成為本節(jié)課設計的出發(fā)點。同時,由于七年級學生自我總結能力還不強,學習方法和知識體系還不是很完善,因此教師也要在課堂要多加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測量胸圍差感知呼吸時胸廓容積的變化;

  2.通過演示實驗說明胸廓容積變化與氣體進出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觀察模型和演示實驗,提高觀察、判斷、推理以及科學實驗能力;

  2.通過分析同學之間胸圍差的差異,認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外界氣體如何進出肺,肺內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

  難點:

  1.正確掌握測量胸圍差的方法。

  2.通過模擬實驗,找出胸廓容積的變化與呼吸的關系。

  五、說教學方法

  自主閱讀法、合作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采用問題導入的方式,師:“我們每個人一來到人世間就離不開空氣,需要不斷呼吸,外界的空氣經過呼吸道的處理后是如何進入肺部的?在肺中發(fā)生怎樣的變化?氣體又是如何達到全身各處的?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部分內容!蓖ㄟ^層層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思維,進行積極的思考。同時也很好的激起他們探究的欲望。

  (二)新課教學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1)初步感知:多媒體展示肺結構、親身體驗呼氣、吸氣胸廓變化

  教師出示多媒體畫面,讓學生觀看肺的位置結構圖,說出肺是呼吸系統(tǒng)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內,肺有節(jié)奏地呼氣和吸氣,每分鐘大約呼吸16次。

  請同學們用手按在胸部兩側,深深地吸氣,細心地體會一下自己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及肋骨如何運動,在此基礎上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得出結論:當深吸氣時,肋骨向上向外運動,胸廓擴大;當深呼氣時,肋骨向下向內運動,胸廓變小。

  這樣通過多媒體的展示,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整體感知肺的結構,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結合自身,體驗胸部兩側呼吸的變化,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對此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過渡)剛才同學們僅憑感官感覺到的現(xiàn)象得出的結論是不是準確呢?是否與科學事實相符呢?我們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進行準確的測量呢?

  (2)科學感知:測量胸圍差,探求呼氣、吸氣時胸廓容積的變化。

  學生閱讀有關的課文后,一組同學上講臺給全班同學進行科學的操作,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操作過程,然后組織每位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測量胸圍差,教師從旁提示、指導。通過示范,保證測量的科學、規(guī)范性。同時,作為教師也適時的進行引導,從旁協(xié)助,最終保證測量結果更加準確可靠。

  學生實驗:測量胸圍差,用數(shù)據(jù)證明胸廓容積的變化

  測量方法:三人一組(男女分開)、設計表格,做好記錄。為了數(shù)據(jù)準確,應測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計算胸圍差。

  組織學生討論:

  你的胸圍差明顯嗎?同年齡同性別的同學胸圍差有差別嗎?如果有差別,原因是什么?

  胸圍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積的變化嗎?

  教師指導學生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討論后得出結論:

  我們的胸圍差(不)明顯。同學間的胸圍有差異,這與年齡、性別以及是否經常鍛煉有關。胸圍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積的變化。除胸廓前后徑、左右徑的變化外,隔肌的收縮和舒張也會影響胸廓的容積。

  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探求新知,教師的組織引導,啟發(fā)思考等方式,幫助學生培養(yǎng)勤于思考,科學探求的習慣,從而為其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深入理解分析:演示實驗及多媒體展示

  教師演示模擬膈肌的運動實驗,學生討論:小氣球代表什么?(肺)橡皮膜代表什么?(膈肌)氣球在什么情況下漲大?在什么情況下回縮?(當橡皮膜收縮時,氣球脹大;當橡皮膜舒張時,氣球回縮),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的思考談論,進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了所學知識,借助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讓學生更高的學習知識,理解知識。

  然后播放多媒體,演示肋間肌的收縮和舒張,膈肌的收縮和舒張。讓學生仔細觀察它們的運動,并進行討論:

  當吸入氣體和呼出氣體時肋間肌和膈肌是如何運動的?

  胸廓容積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邊觀察邊討論,互相補充后做答當呼氣時肋骨間的肌肉收縮,胸廓的前后徑、左右徑增大;同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徑也增大,胸腔容積變大;呼氣時正好相反。通過觀看多媒體的演示,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后期學生的討論總結,可以很好的鍛煉他們的'合作意識以及歸納總結的能力。

  (4)總結提升,課外運用

  學生分析、歸納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原理和過程: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使胸廓擴大和縮小,引起肺被動地擴張和回縮,形成肺內氣壓與大氣壓之間的壓力差,才使氣體能夠進出肺泡。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吸氣時,肋骨間的肌肉收縮,胸廓的前后徑、左右徑增大;同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徑也增大,胸腔容積變大,肺隨著擴張,肺內氣壓縮小,氣體入肺;呼氣時正好相反。通過學生的分析討論,師生的歸納概括,一方面將知識進行了一個很好的整合,形成系統(tǒng)性并融入學生已有認知,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教師提問題,學生討論:古代有些女子將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緊,以保持苗條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響,體質下降。為什么?(胸廓的擴張受到影響,吸氣受到影響,不能正常呼吸,體質下降。)以此,讓學生體會到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以及學以致用,進而提高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

  (三)總結歸納

  師生共同回憶一下肺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原理及過程。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知識的系統(tǒng)化學習。

  (四)拓展思考、布置作業(yè)

  學生思考:氣體到達肺部以后發(fā)生什么變化?又是如何到達全身各處的呢?

  長期端坐在辦公室的"白領階層",習慣于"短暫呼吸"。因為他們長期正襟危坐,胸腔受到壓迫,吸入的新鮮空氣尚未深入肺葉下端時,便匆匆地呼氣了,嚴重影響了其健康,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以及課下查閱資料,是否給他們以一定的建議。

  一方面引導學生自主預習下節(jié)課內容,為下節(jié)課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通過提建議的方式,再次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欲望,讓他們感受到知識可以學以致用,給人類帶來的幫助。

初中生物說課稿13

  教學目標

  1.描述細菌的主要特征;

  2.通過將細菌的細胞結構和動植物細胞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鍛煉收集信息、分析推測的科學能力;

  3.了解細菌發(fā)現(xiàn)的過程和巴斯德實驗的歷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實驗的操作步驟,啟發(fā)學生思考,鍛煉分析能力,認識到科學發(fā)展離不開實驗技術的進步,更要依靠科學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

  4.描述細菌的繁殖方式,認識到細菌繁殖速度很快,培養(yǎng)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細菌的主要特征、細菌的繁殖方式。

  2.難點:細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實驗的歷史性突破。

  課前準備

  1.有關細菌的圖片和視頻資料

  2.學生準備有關微生物學史的材料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細菌的發(fā)現(xiàn)

  講故事,了解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對微生物學的貢獻,體會科學家嚴謹求實的作風以及技術進步對科學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提供資料,幫助學生分析巴斯德實驗的歷史突破,

  細菌到底長什么樣?

  觀察細菌的放大圖片,認識細菌的大小形態(tài)

  提供資料,引導學生產生興趣

  細菌的細胞結構特征和營養(yǎng)方式

  比較細菌細胞和動植物細胞結構上的區(qū)別,推測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

  提供圖片資料,組織學生比較、分析、討論

  細菌的繁殖方式

  看錄像,了解細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

  提供錄像資料,引發(fā)學生興趣

  芽孢

  看錄像,理解芽孢對細菌的意義,了解生活中消毒和滅菌的區(qū)別

  提供錄像資料,給以適當?shù)闹v解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細菌發(fā)現(xiàn)和研究的三個故事

  學生:第一個看到細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學家,而是荷蘭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zhèn)的管理員,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從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鏡,他磨制的鏡片可以將物體放大200到400倍。用這些鏡片,列文虎克觀察了很多東西,他將觀察到的景象繪制成圖畫寄給英國皇家學會。從這些圖畫中人們第一次認識了各種形態(tài)的細菌,英國皇家學會還選舉他做會員,相當于我們的科學院院士。

  學生:很長時間人們一直不知道細菌是從那里來的。人們觀察到腐爛的牛肉湯里有很多細菌,就認為細菌是從肉湯里自然而然產生的。意大利的斯巴蘭扎尼做了一個實驗,他準備了幾個玻璃燒瓶,把它們刷洗干凈,灌進肉湯。把瓶頸放在火上燒,玻璃融化在一起,將瓶口死死封住。這樣一來,不管多么小的細菌也休想鉆進玻璃瓶了。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個多小時,殺死了肉湯中的全部細菌。幾天之后,肉湯沒有變質,證明了細菌是從空氣中進入肉湯里的。可是有的生物學家質疑說: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氣中某些化學物質完成,斯巴蘭扎尼隔絕了空氣,就破壞了生物“自然發(fā)生”的條件,因此沒有微生物生出來。這樣的疑問聽上去也是有道理的。(學生紛紛點頭同意)

  學生:1860年,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終于設計出了一個新的實驗,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他把肉湯灌進兩個燒瓶里,第一個燒瓶就是普通的燒瓶,瓶口豎直向上;而將第二個燒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頸,不是將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長,彎曲成鵝頸一樣的曲頸瓶。然后把肉湯煮沸、冷卻。兩個燒瓶都敞開著,外界的空氣可以暢通無阻地與肉湯表面接觸。過了三天,第一個燒瓶里就出現(xiàn)了微生物,第二個燒瓶里卻沒有。直至四年后,第二個曲頸瓶里的肉湯仍然清澈透明,沒有變質。

  巴斯德解

  釋說,因為第一個燒瓶是頂端開口,懸浮于空氣中的塵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頸直達液體,微生物在肉湯里得到充足的營養(yǎng)而生長發(fā)育,于是引起了肉湯的變質。第二個燒瓶雖然也與空氣相通,但瓶頸拉長彎曲,空氣中的塵埃和微生物僅僅落在彎曲的瓶頸上,而不會落人肉湯中生長繁殖引起_變質。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實驗贏得了_的一致支持,后來,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獲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稱為“微生物學之父”。

  主要教學過程:

  教師:巴斯德用顯微鏡觀察到了肉湯里的細菌。通過光學顯微鏡觀察細菌的裝片,我們也可以看到同樣的情景(由于課程時間限制,沒有安排學生進行顯微鏡的實際操作,可展示圖片或顯微投影實物)同學們看得清楚嗎?

  學生:看見一點一點的。

  教師:細菌的個子實在太小了,我們需要更先進的顯微鏡,放大更大的倍數(shù)才能觀察到。這是電子顯微鏡下,一根針頭和針頭上沾的細菌。你能描述一下這種細菌的的形態(tài)嗎?

  學生:像火腿腸、兩頭圓中間直、像面包……

  教師:這種形態(tài)的細菌叫桿菌。還有別的樣子的細菌嗎?(出示其他圖片)

  學生:有的像圓球、有的像彈簧

  教師:請大家根據(jù)細菌的形態(tài)將他們分成三種:桿菌、球菌和螺旋菌。

  學生:根據(jù)圖片分類。

  教師: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有的細菌一對對地靠在一起(雙球菌)有的細菌聚成一團(葡萄球菌等)或連成一大串(鏈球菌等)但是每個細菌仍然是獨立生活的。沒一個細菌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單位。那么細菌的生命結構是什么樣呢?(出示圖片)

  學生:觀察圖片,和書中的示意圖比較。

  教師:(出示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模式圖)你感覺細菌細胞結構更像植物還是像動物?為什么?

  學生:我覺得更像植物,因為有細胞壁,看上去很堅硬的樣子。

  學生:我覺得更像動物,因為有鞭毛,能運動。(教師適時說明并不是所有細菌都有鞭毛)

  學生:我覺得更像動物,因為不是綠色的。

  教師:總結:從營養(yǎng)方式上,大多數(shù)細菌和動物一樣必須利用現(xiàn)成的有機物生活。但它們和動物又不一樣的地方是:它們會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所以它們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屬于分解者。

  教師:細菌的結構中有沒有和動物、植物細胞都不一樣的地方?

  學生:沒有細胞核(還會答有莢膜、鞭毛等,教師應適時解釋)。

  教師: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但DNA會聚集到細胞中一個特定的區(qū)域,我們把這個區(qū)域叫核區(qū)。

  教師:細菌也是生命,它是如何繁殖的呢?(展示錄像)

  學生:觀看錄像,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計算一下:你手上現(xiàn)在有1個細菌,每二十分鐘繁殖一代。四個小時后,你手上細菌的數(shù)目有多少?

  學生:計算;212=4096個!

  教師:如果繼續(xù)計算下去:48小時后呢?

  學生:搶著按計算器:2.23007451×1043個!

  教師:我雖然不能告訴你一個細菌有多重,但是我可以保證:2.23007451×1043個的細菌的重量大約和4000個地球差不多,有就是說:理論上講,如果你手上有1個細菌,兩天后它能變成4000個地球那么多。

  學生:笑,不可能!

  教師:為什么不可能?

  學生:我們會洗手。

  教師:對。洗手的肥皂和洗滌劑都可以殺死細菌,甚至只是用流水沖洗也可以減少很多細菌。但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細菌是不是都殺死了呢?我們來看看細菌對付惡劣環(huán)境的方法(展示錄像)。

  學生:觀看。

  教師:同學們能不能根據(jù)看到的錄像內容回答幾個問題?1、芽孢和孢子一樣嗎?2、細菌能不能依靠芽孢繁殖?3、芽孢是細菌細胞里的結構嗎?

  學生:不一樣,孢子數(shù)目很多,是繁殖結構;一個細菌只產生一個芽孢,數(shù)目沒有增長,不是繁殖;芽孢只在休眠時才出現(xiàn),芽孢出現(xiàn)是,細胞就解體了,所以芽孢不是細菌的細胞結構。

  教師:芽孢的抵抗惡劣環(huán)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們的想象。有一個真實的事情:

  在人類登上月球之前,1967年,美國宇航局向月球發(fā)射了一顆人造衛(wèi)星,并且在月球表面進行了軟著陸,衛(wèi)星上攜帶了一臺電視攝像機,為科學家拍攝了很多影像。兩年半后,美國的阿波羅12號飛船到達了月球,宇航員把這臺攝像機帶了回來?茖W家在嚴格的無菌條件下,把攝像機的一小塊塑料隔離板放在營養(yǎng)液中,幾小時后用顯微鏡觀察,在培養(yǎng)液中發(fā)現(xiàn)了一串串鏈球菌。鏈球菌25分鐘繁殖一代,據(jù)此科學家們可以推算出,至少有一個鏈球菌生活在這個攝像機上。在人類登上月球以前,這個鏈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嚴酷的物理環(huán)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兩年半!我們不得不佩服細菌的生活能力呀!

  教師: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認識了細菌,細菌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請同學們回家思考一下,在我們家里生活著哪些好細菌?哪些壞細菌?

  教學反思

  比較新課標和舊教學大綱,很多老師都注意到:有不少舊的教學內容都刪減了。因此很多人感到新教材內容太少,一節(jié)課的內容大概就只夠講20分鐘。對此,我的感受是:《課程標準》和依據(jù)這個標準所編制的教材只是國家為適齡學生提供的基礎標準,是一個相對較低的標準。作為教育比較發(fā)達的城市和學校,從為學生發(fā)展的原則出發(fā),完全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膽補充。

  但是補充哪些新內容呢?有些老師就將刪減的內容又補充上去,造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況,這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我的看法是:

  一、不能盲目提高難度和深度。對于繁、難、脫離生活的內容,堅決不補充。不要為“學科系統(tǒng)性”而加大學生負擔。

  二、對于能幫助學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內容的材料,應該補充。這些資料應該具有趣味性、形象化和科學性并重的特點。例如:“細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細菌”這樣的資料,能給學生很清晰的感受。

  三、對于能幫助學生建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幫助學生構建科學思想和科學思維方式的內容,大膽補充。例如巴斯德實驗,很多老師認為這些是“軟性”內容,沒有考核的任務,就輕描淡寫甚至輕易放棄,這是非常遺憾的。講述科學家的故事和科學發(fā)現(xiàn)的故事,不僅可以讓學生為科學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而感動,還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鍛煉思維能力,獲得很多課本上不能提供的科學工作方法。因此,對這些內容不僅應該擴展和補充,還應該精心準備,繪聲繪色,發(fā)揮教學資源的效果。

初中生物說課稿14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濟南版x年級x冊第x頁第x章第x節(jié)的《x》,現(xiàn)在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反思五個方面來說說本節(jié)課的教學。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1、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是下冊開篇中的第一節(jié),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以興趣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從人與生物圈的關系出發(fā),去探討人類的食物來源,食物中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本節(jié)中安排的活動有交流、演示、討論等,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加工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并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還可使學生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為以后的學

  習奠定基礎。(本節(jié)的前一節(jié)已學過,后面將學習內容,本節(jié)的.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從創(chuàng)設情景中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積極獲取知識,并從中獲得情感體驗,注重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基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課程理念的理解,我認為初中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作為對學生基本生物學知識的構建,我設定以下三維目標,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

  (2)難點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 年級上冊的學習,對于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學生年齡雖小,但已具備了初步的觀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獨立思考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齡在十三四歲的初一學生,喜歡表現(xiàn)自己,樂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時引導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本節(jié)課的教學策略是通過學生觀察、體驗、合作等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利用啟發(fā)性的語言和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探索人類食物的奧秘。通過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學法指導: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在民主、輕松、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中仔細觀察、認真傾聽、積極發(fā)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歸納總結等科學思維能力,學會合作。

  四、 教學流程

  包括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約3分鐘,2、 10分鐘,3、 分鐘,

  4、 分鐘,機動教學5分鐘。

  1、 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安排。

  教學的關鍵不在于教師教了多少,而在于學生學了沒有。本節(jié)亮點在于抓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動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營造一個民主、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活動中積累經驗,在推理中領會知識,在思考中構建概念。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愉悅。

初中生物說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是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節(jié)。本章以被子植物為例講述綠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長發(fā)育的順序,依次講述了“種子的萌發(fā)”、“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章內容要突出植物體自身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還要突出植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

  本課是這一章的最后一節(jié),學生在前面兩節(jié)課的學習中,通過探究實驗、調查等活動,親身體驗了綠色植物從萌發(fā)到生長的過程,生動有趣。而本節(jié)課文并沒有安排探究實驗,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機會看到從開花到結果的全過程,理論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jù)課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花的解剖觀察,提高的觀察、分析、自學能力。

 。2)通過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提高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于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

 。2)養(yǎng)成愛護花的習慣,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難點:分析討論“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朝氣蓬勃,熱愛大自然,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奧妙。而開花之后會結出果實,這是學生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并不稀奇。若引導學生對此現(xiàn)象提出問題:“為什么開花之后會結果?開花和結果到底有什么關系?”學生即會被此問題所吸引,而迫切想揭開謎底。把握學生這一心理,我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三、教學方法

  科學教育的基本特點是懷疑、實證和思辨(邏輯推理)。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我認為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因此我用兩個視頻資料,輔助講述重點知識: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整個課堂設計以問題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質疑,并設法探索解決自已的問題,體現(xiàn)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特點。

  四、教學程序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才有助于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系。

  1。導入

  我給學生準備了《中國十大名花》的圖片,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圖片,再聽著美妙的音樂,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課標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tài)度。情景導入,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導言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jù)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么關系?”“為什么開花之后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2。新授

  關于《花的結構》的教學,根據(jù)我們本地的實際,用野棉花做實驗材料,讓學生取一朵野棉花,對照課本上的`圖Ⅲ—15,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讓學生有真實的體驗。學生通過對野棉花的解剖學習花的基本結構,通過分組實驗和討論,從而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究,去討論、歸納結果,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體現(xiàn)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落實技能目標(1)。

  接下來用一段視頻介紹花的結構,再用多媒體展示花的各部分結構,以補充實驗的不足,加強知識內容的直觀性,達成第一個知識目標——概述花的結構。并討論兩個問題:(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fā)育成果實?(2)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通過進一步探究:假設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這朵花還能發(fā)育成果實嗎?小結花的結構: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結構。再通過一個想一想:“這些結構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什么關系?”過渡到下一個內容《傳粉和受精》的學習。

  教學《傳粉和受精》時,傳粉和受精比較抽象,先讓學生觀察視頻《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抽象的生理過程,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一個直觀的了解,讓學生觀看視頻,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xiàn)象,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再用多媒體簡要的給學生補充介紹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的知識,并指導學生學習植物的傳粉和受精過程,。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體現(xiàn)新課標中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要求。最后請兩名學生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達成第2個知識目標——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并落實第2個技能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探索“桃花從開花到結果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那么,你知道花落后,果實和種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入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學習。

  關于《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教學,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突破本課難點:“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達成第3個知識目標——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并落實情感目標(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于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再讓學生閱讀課本104頁,了解人工輔助授粉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養(yǎng)成愛護花的習慣。

  3。課堂反饋,鞏固提高:

 。1)花的主要結構是()

  A。花瓣B。雄蕊和雌蕊C。胚珠D。子房

 。2)在從花到果實的發(fā)育過程中,花的各部分結構產生什么變化?用連線的方法表示出來。

  花瓣胚

  雄蕊果實

  花柱果皮

  子房種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在果樹開花季節(jié),如果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常會造成果樹減產。這是什么原因?

 。3)有的花并不結果,如黃瓜、南瓜、絲瓜的花多半都不結果。請解釋這種現(xiàn)象。

  4。小結

  最后通過一個學后探究活動進行小結:“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边@是對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動寫照。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對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不能以桃樹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圖解的形式表示出來?總結被子植物的一生:“種子→幼苗→桃樹→桃花→桃”。

  為了進一步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著美麗的花,品嘗著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

【初中生物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生物鳥類說課稿04-07

初中生物說課稿15篇03-14

初中生物《開花和結果》說課稿03-12

初中生物教案09-01

初中生物教學反思02-16

初中生物教學總結12-28

初中生物教學心得11-12

初中生物教學總結11-15

初中生物知識點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