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說課稿> 小學科學說課稿

小學科學說課稿

時間:2022-02-21 14:55:04 說課稿 我要投稿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范文匯總9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范文匯總9篇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油菜花開了》是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新的生命”單元第一課。本課安排了三個活動:觀察一棵油菜;觀察一朵油菜花;觀察一棵油菜的花。從這三個活動內容的安排我們可以看出,這節(jié)課是按照從整體到部分的觀察順序來設計的,內容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先觀察一棵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學生注意的“花”為研究載體,自然過渡到對油菜花的構造和生長過程的探究。本課內容既是本單元學習的引子,又要為后面幾課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和情感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開花植物花的構造組成;“十字花科”植物的特點。

  能力目標:能用解剖的方法輔助觀察花的各部分組成及特點;在觀察的基礎上,能預測植物未來的生長。

  情感目標:激發(fā)學生研究植物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愛護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觀察油菜花各部分的構造;難點:學會使用鑷子解剖植物,了解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稱。

  四、教學策略

  教法:在教學活動中,我力求把教學內容轉化成學生從內心想探究的活動,融入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分組合作、大膽交流,并根據(jù)實際情境和學生的特征即興發(fā)揮。

  學法: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能運用的解剖的方法輔助觀察;能用分類、總結的方法,記錄觀察結果,掌握觀察規(guī)律。

  五、教學過程

 。ㄒ唬┣榫硨дn,揭示課題

  為了讓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我會用親切的語言和學生交流春天的見聞;用美麗的圖片吸引學生,讓學生入情入境。我想:當學生眼前呈現(xiàn)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片時,他們會被深深吸引,很想走進那一片片搖曳著的金黃,去欣賞、去觀察那一朵朵盛開的油菜花。

 。ǘ┬抡n探究,凸現(xiàn)個性

  這個過程由三個活動組成。

  活動一:觀察一棵油菜

  這項活動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油彩花的各個器官,內容相對簡單,我采用了比較常用的教學方法。

  1、看一看:我給學生出示一張油菜花的完整植株圖片讓他們觀察,培養(yǎng)學生全面、有序的觀察習慣。

  2、說一說:經(jīng)過仔細觀察,讓學生到屏幕前面,指著屏幕上的圖片依次說明油菜花的各個器官,鍛煉學生的膽量,增強學生的自信。

  3、想一想:讓學生再想想自己為什么能夠區(qū)分油菜的各個器官。經(jīng)過思考,學生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根據(jù)主要來源于對舊知的回憶。從而,讓學生明白“溫故知新”的道理。

  活動二:觀察一朵油菜花

  這項活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我準備采用“分組討論”的學習方式。

  1、選擇討論題目:圍繞教材內容,我給學生設計了四個討論題。分別是:想想用什么辦法觀察油菜花,為什么用這種辦法;通過觀察,分類總結油菜花有幾部分組成;辨認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稱;試著填寫“油菜花觀察記錄表”。

  2、實施討論過程

  (1)自學準備

  在討論開始之前,讓學生針對題目獨立思考,進行分析判斷,初步得出自己的結論。

  (2)分組觀察

  按照“優(yōu)勢互補”的原則,把全班同學分組,選出一名小組長。組長負責組織本組成員對討論題目進行逐個討論,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發(fā)表看法的機會。在討論結束后,組長還要負責記錄本組的觀察結果。

  老師在教科桌上給學生擺放好油菜花、放大鏡、鑷子等若干。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需要什么,老師盡量提供什么,做好服務工作。同時,還要相機引導,給學生指引一個正確的觀察思路。當學生取走油菜花,告訴學生要珍惜這弱小的生命;當學生取走放大鏡,問問他為什么要用這種工具;當學生取走鑷子時,要教給學生正確使用的方法。然后在各組之間來回走動,可以點頭、微笑示意,也可以加入他們的活動。當觀察活動即將結束時,再給每組提供一張“油彩花觀察記錄表”,通過看表中列舉的五項內容,來提示學生用多種方法和感官進行觀察,學生可以試著填寫。

 。3)集中討論

  在分組討論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討論,各小組長匯報觀察討論的情況。由于觀察過程中,方法和態(tài)度不同,出現(xiàn)了不同的結果。這是在所難免的,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我們可以及時抓住這一教育契機,充分發(fā)揮組長的作用,讓他們用辯論的方式,組際之間互評,達到充分交流的目的。我覺得當學生一各個各抒己見、據(jù)理力爭時,正是知識深化、細化、內化的關鍵時期。這時候,老師需要做的不是體現(xiàn)自己的權威身份,而是應把課堂交給學生,以保護學生爭論的.積極性和持久性。

  (4)教師小結

  我首先對討論題目進行小結,用圖片展示油菜花的構造組成,通過看圖片學生能夠更直觀、立體地認識油菜花的構造,使知識點掌握更教牢固,為后面幾課的學習奠定基礎。然后,從油菜花的構造特點,抽象概括出“十字花科”概念的認識,這個內容也通過圖片來展示,學生可以邊看油菜花圖案,邊閱讀“十字花科”植物的特點,通過對照學生的認識從個別到一般。最后還須充分肯定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增強學生學習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態(tài)度。

  活動三:觀察一棵油菜的花

  為了讓學生能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下,進入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我先給學生播放一段關于油菜花的錄像資料,讓學生的精神得到適當?shù)恼{節(jié)。這段錄象在教學中還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了達到提高學生注意力的目的,我準備采取“問題搶答”的競賽方式。

  1、收集問題:讓學生自由閱讀“活動三”的內容,看看教材中提出了什么問題,自己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學生將這些問題用紙條的形式送給我,目的是保密。我將這些問題進行分類、匯總,為比賽做好準備。

  2、進行比賽:將男女同學自然分成競賽雙方,我來出題,學生搶答,調動學生熱情,活躍學生思維。此時,學生的答案可能還很有創(chuàng)意,比如在推測花蕾未來變化時,用了畫畫的方式,省去了許多繁瑣的語言,讓人看了一目了然,新穎而且有創(chuàng)意。對于這樣的學生,一定要給予高度贊揚,使學生的心情更加振奮。比賽結束時,會有勝負之分,這時還需要及時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教育他們要“勝不驕,敗不餒”,學會正視成功和失敗。

 。ㄈ┙處燑c評,深化認識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對開花植物的認識更加深入,學會了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研究植物,但是科學探究的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還需要進一步培養(yǎng)細致嚴謹?shù)奶剿骶;在小組活動過程中,還要加強欣賞他人、快樂自己的團隊協(xié)作意識。

 。ㄋ模┩卣怪R,延伸思維

  為了讓學生在鞏固已學知識基礎上,將知識范圍延伸到了課外生活中。我準備設立了一個“十字花科報名處”,讓學生在課下尋找十字花科的其他植物,利用課余時間,扮演其中的一種到我這里報名,介紹這種植物的特點。對于表現(xiàn)突出的同學,贈送一張“十字花科”植物的精美圖片,作為鼓勵。

  六、教學評價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根據(jù)教材編寫的意圖和教學實際,注意“三維目標”的整合,注意教材內容的完整性和聯(lián)系性。站在育人的角度,盡量做到尊重和超越教材的和諧統(tǒng)一,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創(chuàng)造符合兒童心理發(fā)展的教學特色。在這種教育理念指導下,我又采取學生自評、互評和老師評價的多種評價方式,達到增強學生探究興趣的目的。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物質的變化》。本課是屬于物體與物質范疇,針對六年級這樣高年級的學生展開教學的,學生經(jīng)過“物體—材料—物質”這三個層次來進行這方面的學習,物質的變化主題已進入第三層次,通過觀察與探討,了解物質到一些基本性質與變化過程,使學生的認識逐漸由具體向抽象過渡。

  學生對于一些物質存放久了,就會發(fā)生變化已經(jīng)有了一些零散的認識和知識儲備,比較熟悉物質不是一塵不變的,都是存在變化這個觀點,但對于這些變化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在科學上我們應該如何對其進行分類等等在系統(tǒng)認識上還是比較模糊的。

  為此我從三個方面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 了解科學探求的結果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2、 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fā)新的想法。

  3、 能用簡單器械作簡單的觀察實驗,并做實驗紀錄。

  4、 會查閱書刊及利用其他信息源。

  5、 能反思自己的探求過程,將探求的結果與假設相比較。

  6、 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換意見。

  科學知識

  1、 了解物質有三種常見的狀態(tài):固態(tài)、氣態(tài)、液態(tài)。溫度的改變可使物質的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

  2、 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類:一類僅僅是形態(tài)的變化,另一類會生成新的物質。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想知道,愛提問。

  2、 愿意合作與交流。

  3、 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4、 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chǎn)品、新事物,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六年級的學生對學“科學”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經(jīng)驗,在解釋事物現(xiàn)象方面會有更多自己的見解,能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想探求的問題,并能運用實驗、觀察等手段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絕對不希望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卻更希望老師能跟著他們“走”,學習自己想學的知識。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就更注重尊重學生,發(fā)揮學生的特長,讓他們做想做的事,說想說的話,營造一個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毫無壓力下,從學習研究中充分抒發(fā)自己的見解,從而獲得身心的愉悅。

  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知識水平我將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qū)別,認識典型的化學變化作為本主題的教學重點,而將通過實驗探求物質變化的秘密應該是學生需要突破的教學難點。

  本課我安排3教時來完成,我將為學生準備必要的媒體資料以及實驗所需要的實驗用品等好讓學生更好地進行本課的學習活動。

  本主題可以分為三各部分,每個部分一課時。

  第一部分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變”來“變”去的鹽,認識可逆的變化,認識青銅器的生產(chǎn),制造蠟星星等活動進一步讓學生了解這是什么變化,科學定義這一類變化——物理變化的根據(jù)。

  我打算采取實驗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讓他了解到向鹽這樣變來變去的變化稱為物理變化,以及物理變化的特征等等,培養(yǎng)他們通過實驗進行探究的能力以及學會搜集整理所學知識的得出結論的能力。

  第二部分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常見的銅生銹的現(xiàn)象,通過實驗探究金屬生銹的原因的基礎上通過收集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的方法。通過小組的質疑方式,讓他們從各個方面了解到金屬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并試著自己得出如果是一種化學變化的話,它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特征,培養(yǎng)他們合作交流自主設計實驗這樣的能力。

  第三部分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看燃燒的蠟燭,讓學生知道化學變化會伴隨著什么樣的典型特征。通過這些典型的特征變化,聯(lián)系生活中的其它變化,最終得出:只是形態(tài)上的變化,不產(chǎn)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是物理變化;而產(chǎn)生新物質的變化是化學變化。我打算采取利用科學欣賞的形式再現(xiàn)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拉瓦錫的實驗這樣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動畫的形式對研究物質在燃燒中會發(fā)生哪些變化有直觀的印象,探討在此過程中發(fā)生各種變化的原因,對以后進行實驗重復驗證蠟燭燃燒的變化,有著積極的暗示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究的形式,讓他了解到科學的結論具有可重復驗證,培養(yǎng)他們今后養(yǎng)成通過實驗驗證結論的意識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因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倡導以探究為主,學生通過自主實驗的過程中既可以使其對什么是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這兩種變化有什么樣的特征有了直觀地認識,同時又可以在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過程中 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對于以后養(yǎng)成通過實驗自主探究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習慣,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下面我就從教學過程方面來進一步闡述我的教學思路。

  根據(jù)學生的經(jīng)驗以及興趣愛好圍繞“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這個思路,進行教學設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首先是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置身于真實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 “活”起來。

  在教學過程中,我盡可能多地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的機會學習,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體驗中學習。

  第一課時:“變來變去的鹽”需要為學生準備:酒精燈,蒸發(fā)皿,燒杯等,“煮海為鹽”、“青銅器的制造”的教學的短片。

  我的意圖是先通過問題“我們知道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水利的鹽還能‘變’出來嗎?” 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前經(jīng)驗,積極的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積累進行猜測:得出鹽水是能變回鹽的。如果學生在此遭遇困難教師可以通過“回想水的汽化現(xiàn)象”給學生進行提示。此時再通過小組合作想辦法自己設計合理的實驗來驗證結論。在此基礎上通過媒體出示中國古代人“煮海為鹽”的歷史和方法,讓學生在實驗和媒體資料的基礎上分析分離水與鹽的方法和原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演示酒精燈的使用方法,酒精燈學生生活中不常見,又是小學階段一個重要的實驗操作,同時考慮實驗的安全性,為了更有效率的進行實驗所以由教師演示規(guī)范,再讓學生通過小組通過合作實驗進行學習。他們會發(fā)現(xiàn)鹽能溶解于水,又能從水中提取出來,這樣的變化過程是可逆的;繼而進一步思考最終發(fā)現(xiàn):生活中還有很多變化過程是可逆的。通過收集和整理有關變化過程的相關資料來加深學生對可逆變化的認識,并且做好資料的記錄和整理,養(yǎng)成實驗中隨時記錄的好習慣,并為以后的學習做好準備。通過青銅器的制作過程的錄像資料簡介以及如何利用可逆的變化之作蠟星星。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動腦的意識。

  第二課時:失去光澤的銅鏡,我將為學生準備鐵絲、細砂紙、吸水紙、白磁盤,出土銅鏡的短片等

  銅鏡失去光澤,鐵釘上銹等金屬生銹現(xiàn)象是生活中常見的事,關鍵是如何了解他們上銹的秘密。我通過錄像短片讓學生直接思考,來預測原因,在此基礎上考慮怎樣提高實驗設計比較金屬生銹與否的實驗,深入到它們的里面,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概念。通過進行對比實驗進行研究,通過金屬存在的環(huán)境差異,預測可能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因為此實驗當堂課不能完成,所以此時教師可以延遲評價實驗的結果。

  我的意圖是在學習過程中有競爭才有進步,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使他們的探究熱情空前高漲,爭相嘗試各種方法。學生的實驗只要是合理的我都給予肯定,從而使學生明白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是多種的。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了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了科學的探究能力,獲取了知識,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

  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生銹的鐵和銅等讓學生了解鐵與鐵銹、銅與銅銹的區(qū)別。這個地方學生可能從很多方面進行比較,比較雜亂且有的毫無價值,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實驗表格讓學生從顏色、光澤、軟硬等方面進行重點觀察,讓他了解到這種變化是產(chǎn)生新物質,并不僅僅是形態(tài)的變化,為以后第三顆的學習埋下伏筆。同時根據(jù)金屬都會生銹的現(xiàn)象,以及生銹的秘密,回想在生活中人們是怎么來處理金屬生銹的問題的,讓科學回應于生活。此時可以通過補充這方面的資料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在生活中還有哪些防銹措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銅鏡失去光澤是一種可以看得見的產(chǎn)生新物質的變化,而生活中很多的化學變化人們不容易察覺,所以在第三個部分設計了常見的燃燒現(xiàn)象讓學生進行分析。

  第三課時:蠟燭的燃燒,我要為學生準備:蠟燭、燒杯、澄清石灰水等、拉瓦錫實驗的短片

  蠟燭的燃燒非常常見,但越是這樣人們越有可能認為是理所當然而不去思考他所蘊藏的科學含義。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我的設計意圖是:先通過一個問題:“在生活中的常見的燃燒的現(xiàn)象,就以蠟燭燃燒為例在此過程中,蠟燭燃燒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讓學生通過觀察燃燒前和燃燒中蠟燭的變化,猜測燃燒掉的蠟燭變成了什么。在此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如果失火了,應該趕快用濕毛巾來滅火。之后可以通過讓學生討論如何通過實驗進行驗證。

  在此過程中學生會提出很多方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三個實驗:

  (1)罩一個燒杯與燃燒的蠟燭上方,看燒杯有什么變化

  (2)罩一個在內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在燃燒的蠟燭上方,看燒杯有什么變化

 。3)用一個白瓷板置于燃燒的蠟燭上方,看白瓷板底部有什么變化 讓學生考慮燃燒掉的蠟燭是不是什么都沒了?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互相質疑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

  然后通過錄像重放當年拉瓦錫驗證的燃燒的實驗,通過這樣直觀的實驗使學生更為深刻地了解燃燒的本質。了解到燃燒會產(chǎn)生新的物質。同時讓學生結合前面的所學拓展了解還有那些是產(chǎn)生新物質的變化。

  通過前面的學習,讓學生在所學基礎上講物質的變化的種類進行分類:

  一類像鹽水轉換為鹽那樣,是可逆的變化,不產(chǎn)生新物質的變化。一類是像金屬生銹和燃燒現(xiàn)象一樣產(chǎn)生了新物質的變化。

  讓學生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關鍵是是否產(chǎn)生新的物質。這樣就將普通常見的現(xiàn)象總結成為一個普通的規(guī)律,讓學生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階段。

  科學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僅僅從課堂上來解決問題,所以我布置了一個小任務:收集有關物質變化的資料,讓學生回去完成。因為收集相關資料并進行篩選的能力也是科學課所必備的,在下一堂課進行交流匯報和講評,這樣就使科學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同時也為下個單元整理信息,讓我們更有效的學習,作鋪墊。

  出示板書設計。

  物質的變化

  鹽到鹽水:可逆的變化 物質形態(tài)發(fā)生改變,不產(chǎn)生新物質——物理變化

  銅生銹

  鐵生銹 :不可逆的變化 產(chǎn)生新物質的變化

  燃燒

  我的設計是從現(xiàn)象到本質,讓學生清楚物質變化的分類依據(jù)。

  以上是我對《物質的變化》這一主題的教學思路,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3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尋訪小動物》。這一課教學以尋訪為話題,鼓勵學生在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去尋訪、親近、關注周圍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指導學生在動腦筋、想辦法的基礎上嘗試調查和觀察,獲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的信息。

  在教材中的地位: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為剛剛開始科學課學習的孩子們展開了四段不同但有聯(lián)系的科學學習旅程。其中“植物”和“動物”單元帶領學生走進科學之門,遨游在生命世界之中,通過關注一個個生命體的特點,逐步建立生命體的概念!秾ぴL小動物》在“植物”單元之后為學生觀察小動物開啟了探索之門,是建立單元核心概念的基礎,在過程與方法上承上啟下,也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重要時機。因此,本課在單元學習中舉足輕重。通過對生命世界的探索,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都形成了一定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再步入后面兩個單元構成的物質世界的學習,相信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會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從這一意義來講,《尋訪小動物》一課在本冊教材中的地位僅次于《我看到了什么》。學情分析:為期一個月的“植物”單元學習,使學生對科學觀察的過程和方法有了初步的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的學校與動物園原址僅有一墻之隔,周邊有著不錯的自然環(huán)境,校園里生長著高大的銀中楊、低矮的灌木以及常見的小草,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生活和學習,自然常與一些小動物打交道。他們常常能聽到小鳥的鳴叫,見到過大樹上的螞蟻和蜘蛛、草叢中的蝗蟲和蚯蚓、飛舞的蝴蝶和蜻蜓,還有一不留神撞個滿懷的瓢蟲。對這些小動物,學生有著與生俱來的喜愛之情,會情不自禁地被小動物的活動所吸引。對小動物有意無意的觀察和從書本電視上獲得的有關信息,構成了他們對小動物零散的、不成結構的認識。那么,我們科學課的教學,我們科學教師應該做些什么呢?毫無疑問,鼓勵他們去觀察和研究,給他們必要的引導和幫助。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于環(huán)境,不同的環(huán)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過程與方法: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jīng)驗和知識,提出尋訪小動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發(fā)展親近和關注周圍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的態(tài)度,形成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盡可能地提出尋訪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盡可能地啟發(fā)、指導學生動腦筋,想出自己的觀察、調查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來。

  教學準備:

  1、在校園里尋找一塊可供學生尋訪小動物的場地。

  2、設計簡單的記錄表,供學生參考。

  教學活動過程及設計意圖說明:

  一、談話導入:我們已經(jīng)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同學們在校園及附近觀察各種植物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另外一些有生命的小東西? (設計意圖:學生們在觀察大樹及各種植物的時候,已經(jīng)留意到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并且被一些動物的活動所吸引,關于動物的一些問題已經(jīng)在學生的'心里形成。此處的談話有助于學生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周圍小動物的經(jīng)驗和認識。)想對它們做進一步的了解嗎?看來我們需要搞一次觀察了解小動物的活動,給活動起一個名字吧。(給活動起名字隱含了對活動的性質和目的的思考)

  二、活動前的準備:做足準備是一次好的觀察活動的前提和保障。為此,我設計了四個板塊的討論。首先通過討論明確尋訪調查的對象!靶@里可能會觀察到哪些小動物?猜猜會有多少種?”在做預測的同時也暗示了活動中需要進行記錄和統(tǒng)計。學生充分預測之后,教師出示一張剪貼拼接的掛圖,盡可能展現(xiàn)學生說到的小動物,激發(fā)興趣的同時暗示了“小動物”的大致界限,也有利于學生感受動物的多樣性。然后對尋訪調查的范圍進行了討論!澳馨阉鼈兌颊业絾幔咳绻窃谛@里,應該留意哪些地方?校園以外的附近呢?”通過討論學生明確了尋訪調查活動的范圍不僅限于校園內,還包括學校附近和家的附近,大體相當于學生的日常生活環(huán)境。教學到了這里,學生已經(jīng)躍躍欲試了,可是活動之前應該計劃一下吧?活動計劃制定的詳細合理常常決定了活動能否有效進行。

  于是進入第三個板塊的討論:分組討論尋訪活動的任務設置和活動計劃,包含尋訪活動的時間、地點的安排和小組內部的分工、調查記錄的設計、活動中想要觀察了解的內容等。計劃中時間、地點的安排是指如果課堂上尋訪調查時間不充分,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將活動延伸到課后。最后一個板塊的討論是本課學習的重中之重,目的在于盡可能地提出尋訪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盡可能地啟發(fā)、指導學生動腦筋,想出自己的觀察、調查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來!霸趯ぴL調查活動中會不會遇到什么困難和問題呢?”讓學生集中提出來,“這么多問題,誰有解決的好辦法?”學生可以針對某一個問題進行答疑,在答疑過程中鼓勵學生進行不同意見的爭論。在這一輪討論中,提出和解決的問題能夠涉及到觀察和調查的方法,同時也一定會涉及到自身安全、對待小動物的態(tài)度、對環(huán)境的影響等問題。因此有關活動的注意事項完全可以在此一并解決。在這期間,教師要做的一是控制好討論節(jié)奏,組織和引導學生有秩序地進行討論,二是注意提取有價值的意見記錄在黑板上。待學生充分討論之后,老師可以以尋求幫助的口吻提出漏掉的問題,請學生提出解決的方法。到了這個時候,課堂上是否有剩余的時間去進行尋訪活動已經(jīng)不那么重要了。準備已經(jīng)做足,相信在課間或課后,校園內外一定少不了三年級學生尋訪小動物的身影。這正是《尋訪小動物》一課所希望達到和能夠達到的目的。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4

  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水循環(huán)"的第三課《凝結》。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集中研究有關水的形態(tài)變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環(huán),它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天氣與我們的生活》,第四單元《水的科學》構成小學階段對水的三態(tài)變化及水循環(huán)認識的整體框架。本課繼"蒸發(fā)"、"沸騰"兩課之后,指導學生認識水蒸氣凝結成水的現(xiàn)象,也為學習下面兩課《水的三態(tài)變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識鋪墊;使學生認識到在周圍熟知的事物中隱藏著我們不熟知的變化,而且是有規(guī)律的,是能夠被認識的,促使學生更多關注周圍常見事物,養(yǎng)成善于觀察、探索的科學態(tài)度。在能力培養(yǎng)方面,屬于"實驗能力"和"歸納能力"的系列。我們要秉承"小學科學是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的科學啟蒙課程" 的宗旨進行教學設計。

  課本內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個關于水蒸氣凝結的問題:對著鏡子哈氣,觀察有什么現(xiàn)象?這是問題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過指導學生探究認識水蒸氣的凝結現(xiàn)象。建立初步的"凝結"概念: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小水珠,這種現(xiàn)象叫做凝結。

  第三部分,說說生活中的凝結現(xiàn)象。

  二、說學生

  通過兩年多的學習,五年級的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了解,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對于科學儀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燈進行加熱已經(jīng)比較熟練。

  學生生活中雖然常見到凝結現(xiàn)象,像水燒開時的白氣,冬天我們呼吸的白氣,鍋蓋上的水珠,冬天窗戶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學生通過書籍,父母的教導可能知道凝結現(xiàn)象,但大多數(shù)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水珠的成因,對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比較陌生。

  對比實驗的方法,學生剛剛在《蒸發(fā)》這一課接觸過,有一定的了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設計對比實驗,尤其對于實驗的細節(jié)還是有一定困難,需要老師的指導。

  三、教學目標

  《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的運用,從而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認識凝結,知道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2、能設計對比實驗探究小水珠的成因,鞏固使用對比的方法解決問題,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煉動手實驗能力。

  3、體驗自主學習,自主發(fā)現(xiàn)的樂趣;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jù)。滲透自然界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科學自然觀。

  4、愿意合作與交流。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認識凝結的條件。

  五、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1、教法我將用到復習法、實驗探究法、學生演示法;2、學法以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集體討論法為主。

  六、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教師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相同燒杯 2個、金屬盤2個、熱水、酒精燈、試管夾、火柴。 演示材料:燒杯2只、熱水、金屬盤2個等。

  2、學生準備:小鏡子等。

  七、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標準》提倡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生活應用"的基本模式展現(xiàn)內容。為了讓學生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先通過學生生活常見現(xiàn)象——向鏡子哈氣出現(xiàn)小水珠從而引出問題,通過思考,提出假設,再讓學生通過自己設計的對比實驗進行驗證,最后得出結論并嘗試應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ㄒ唬┙虒W導入

  我將采用復習法:本課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學生見過凝結現(xiàn)象,但除個別學生外,一般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學生對蒸發(fā)現(xiàn)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響著對凝結現(xiàn)象的認識,因此,這里我加入復習環(huán)節(jié),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為后面的認知作了鋪墊。強化空氣中存在水蒸氣這一知識點。

  老師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一起探究了蒸發(fā)現(xiàn)象、沸騰現(xiàn)象,誰說說什么是蒸發(fā)現(xiàn)象?哪些地方有蒸發(fā)現(xiàn)象?水在蒸發(fā)過程中會怎樣?請生回答 老師小結:江河湖海,動植物體,只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發(fā)現(xiàn)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圍的熱量,變成水蒸氣,發(fā)散到了空氣中,因此空氣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氣。

  這節(jié)課老師將和大家一起,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種很有趣的現(xiàn)象,下面我們從一個小游戲開始。對著鏡子哈氣,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請同學們邊哈氣,邊觀察,邊思考。好,現(xiàn)在開始。

  這就進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ǘ┨岢鰡栴},進入新課

  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再匯報現(xiàn)象。

  師:聯(lián)系剛才哈氣時看到的現(xiàn)象,你有什么問題?【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提出問題:水珠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

  進入第三環(huán)節(jié)——

  (三)學生猜想

 。ǹ赡苁呛舫龅模幔庵泻兴魵,水蒸氣遇到鏡子變成了水珠。)水蒸氣真的能變成水嗎?我們做個實驗驗證一下。這里有個燒杯,倒入一些溫水,蓋上一個金屬盤,你猜一猜,會有什么現(xiàn)象?

  教師問:這些水珠是怎樣"跑"到杯蓋上去的?小組討論一下。

  啟發(fā)他們推想出:杯內的水變成水蒸氣飛散到杯蓋上去。

  小結:杯蓋內的小水珠是由杯內的水蒸氣變成的。【由于導入環(huán)節(jié)進行了鋪墊,學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氣變成的!

  板書:水蒸氣 水

  師:看來,鏡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們的呼出的水蒸氣變的。那,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能變成水呢?

  學生可能有許多種猜想。

 。ㄋ模炞C猜想

  1、在驗證猜想時,我加入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做了一個過渡。先認識水蒸氣可以變成水,再認識轉變的條件。

  師: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我們想要研究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我們先要制造出這種現(xiàn)象,利用我們的實驗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氣并使它變成水嗎?)我采用了三個燒杯,分別用同樣多的熱水、溫水、冷水,同時蓋上金屬盤,觀察現(xiàn)象,引導學生認識:水溫越高,蒸發(fā)越快,水蒸氣越多,越容易凝結。

  2、之后探究: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能變成水?

  學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條件下才能形成。這里我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個別學生知道,就引導學生直接進行設計,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師引導——這種現(xiàn)象什么季節(jié)容易產(chǎn)生?學生可能答:冬季。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導學生猜想:冬季的氣溫比較低,那鏡子的溫度也比較低。可能是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遇到熱的物體行不行呢?

  師:如果老師給你提供材料,你能否證明水蒸氣是遇到熱的物體,還是遇到冷的物體能變成水嗎?

  3、實驗驗證

  教師介紹實驗材料有:兩個同樣的燒杯,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盤,試管夾、火柴、酒精燈、熱水、冷水,對實驗材料,我進行了新的嘗試,用不銹鋼金屬盤代替了課本上要求的小瓷盤,這個金屬盤的.好處在于加熱方便,安全,效果明顯,缺點就是不透明。

  讓學生根據(jù)材料進行設計,先小組討論一下:如何進行探究,你們打算怎樣實驗。然后找同學邊演示,邊講解。

  如果學生設計不出,教師就這樣引導:要證明水蒸氣遇到熱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還是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首先得制造水蒸氣,方法是向燒杯倒入熱水,(可以提問為什么用熱水)。

  引導學生說出:要用對比實驗方法,在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倒入同樣多的、溫度相同的熱水,在兩個杯口同時分別蓋上冷金屬盤和燒熱的金屬盤,過一會兒,觀察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實驗前討論注意事項:怎樣找到熱的杯蓋?加熱時應注意安全,如用鉗子夾著小盤。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師:實驗中哪些條件相同?哪些條件不同?

  學生思考討論:燒杯、水多少、水的溫度同、金屬盤相同、蓋金屬盤的時間相同。有一個條件不相同:一個金屬盤的冷熱程度。

  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師:同學們要知道,在科學研究中做一次實驗是不夠的,科學的結果不是偶然的,科學的結論必須經(jīng)得起反復再反復的檢驗!所以采用多個小組實驗的方法。 小結:如果在兩個實驗中看到了不同的現(xiàn)象,這兩個實驗的其他條件完全相同,

  只有一個條件不同,那么這個不同的條件可能就是發(fā)生不同現(xiàn)象的原因。根據(jù)這個道理,你認為小水珠是在什么條件下形成的?

  學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教師: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水,這種現(xiàn)象叫做凝結。(板書課題: 凝 結 ) 我們可以用箭頭和簡單文字來表示這種變化。

  板書:水蒸氣--受冷-→水

  在對比實驗的設計上,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基礎,即對比實驗的特點,要求要清晰,明確。在講授對比實驗時,我先利用實例進行分析講解,(如研究怎樣加快蒸發(fā)的時候,我們用了什么方法?對比實驗!一個盤加熱另一個不加熱,比較蒸發(fā)快慢。)然后讓學生自行設計,進行知識遷移。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思維的嚴密性不夠,不能簡單匯報一下就直接進入實驗,否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xiàn)隨意性強、對變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況發(fā)生。因此我在學生的匯報之后,會進行實驗方法的梳理,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實驗。并提示學生實驗注意事項。

 。ㄎ澹┑贸鼋Y論

  對于對比實驗中條件的控制,實驗條件的分析記錄,我放在了實驗后,作為分析實驗進行出示,加深學生對對比實驗方法的認識。鞏固對比實驗的方法。 學生得出結論: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出示凝結的概念,并指導學生用簡單的文字和符號表示。

 。┥钪械哪Y

  教師:生活中有哪些凝結現(xiàn)象 ?

  學生舉例:初冬早晨在門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鏡的同學從室外一進入室內,眼睛上長一層白霧,早晨草葉上的水珠等等。師:請小組討論,嘗試解釋以上現(xiàn)象。

  【讓學生嘗試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加深對凝結的認識!

  師:老師有個問題,戴眼鏡的同學可能深有體會:在室外眼鏡明亮清晰,可一進入溫暖的室內眼鏡片就會長"白霧",那是不是水蒸氣遇熱變水珠?【激發(fā)學生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沖突。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事物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現(xiàn)象含有有趣的科學道理,培養(yǎng)科學興趣、質疑探究精神!

 。ㄆ撸┩卣箲

  思考:冬季汽車玻璃內壁上常結有小水珠,影響司機叔叔的視線,想辦法防止它的出現(xiàn)!咀寣W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從控制凝結產(chǎn)生的條件入手去思考!

  八、板書設計:

  凝 結

  凝結:水蒸氣--受 冷-→ 水

  五年級 自身身體變化,聲光電現(xiàn)象,天氣變化現(xiàn)象,晝夜變化現(xiàn)象,日月星空現(xiàn)象,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等是學生新的關注和體驗對象,這些方面的生活經(jīng)驗是五年級教材的"切入點"和"生長基".教材以人的身體器官,動植物的身體器官,聲、光的產(chǎn)生與傳播,電的產(chǎn)生與安全應用,風、雨的形成,晝夜成因、月相成因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自然事物和現(xiàn)象的變化規(guī)律和變化原因;進行問題、假設、計劃、模擬實驗、制作等探究活動;培養(yǎng)"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珍愛生命,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5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2、認識鐵生銹變成鐵銹是一種化學變化。

  過程與方法:

  1、懂得運用控制變量的方法設計實驗探究鐵生銹與哪些因素有關,在實驗中能確定自變量,并控制無關變量。

  3、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jù),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物質。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控制變量在鐵生銹實驗中的重要性。

  2、具有收集證據(jù)證明鐵生銹是不同于鐵的物質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能對鐵生銹的原因作出猜測,并能設計實驗來證明猜測。

  2、認識鐵生銹變成鐵銹是一種化學變化。

  難點:

  1、能正確設計變量控制實驗并能在實驗中控制無關變量,探究鐵生銹的條件。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具準備:

  鑷子、鐵釘、水、課件、一次性杯、保鮮膜、未生銹的鐵片、銹蝕嚴重的鐵片。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生銹的情景,引出課題。

  引入:(PPT出示生活中生銹的圖片)課前老師收集了幾幅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怎么了?你知道它們都是用什么做的嗎?(板書:鐵生銹了)

  師:請你們回顧一下,生活中你見過有哪些常見的鐵器有生銹現(xiàn)象?(二)、活動一:觀察鐵銹

  (1)鐵生銹是什么變化?請說說你的理由?

  (2)那鐵生銹到底是什么變化呢?我們必須找出足夠的證據(jù)證明自己的觀點。請各組按要求進行研究。

  PPT提示要求:1、用感觀觀察它們有什么不同?

  2、從金屬的特征進行比較?

  3、把研究結果填在記錄單上。

  (3)觀察鐵片和鐵銹,并做好記錄。

  (4)匯報交流。

  (5)通過我們的觀察和實驗,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那鐵生銹是什么變化?

  小結:我們尋找到的證據(jù)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鐵和鐵銹是不同的物質,所以鐵生銹屬于化學變化。(板書:鐵鐵銹)

  (三)活動二:探索鐵生銹的原因。

  過渡:鐵生銹好不好?有什么不好?

  (1)學生交流鐵生銹的`危害。

  (2)視頻介紹鐵生銹的危害。

  過渡:鐵生銹危害那么嚴重,你覺得我們可以做些什么?既然我們想讓鐵不生銹,那我們就要先研究鐵生銹的原因。課前同學們都對鐵生銹的原因進行了猜測,你們猜鐵生銹與水、酸和空氣有關,你們設計的實驗合理嗎?下面我們要請其他組的同學來評一評。每個小組都會拿到不是自己組的實驗,請根據(jù)評價表上的兩個問題對他們小組的實驗進行評價。(PPT展示問題)

  (3)小組圍繞教師的兩個問題互評小組實驗。

  (4)匯報交流。(教師用板書引導)

  (5)用不同顏色的筆修正完善實驗方案。

  (6)小組領材料實驗。

  (四)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六、板書設計:

  鐵生銹了

  鐵鐵銹

  化學變化

  問題:鐵為什么會生銹呢?

  水

  猜想:鐵生銹與

  酸

  空氣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們:你們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日食和月食》。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宇宙》單元中的教學內容。

  本課內容分為"了解日食現(xiàn)象"、"推測日食的成因"、"推測月食的成因"三個部分。

  日食和月食,是學生們聽說過或觀察過的兩種有趣的天文現(xiàn)象。從教材的角度來說,把這兩種現(xiàn)象作為學生們學習的主題,有三個目的:一是因為這兩種現(xiàn)象對學生有吸引力;二是這兩種現(xiàn)象都涉及了學生在本單元要建立起的有關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體是運動著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陽、月球三者之間的相對運動形成的;三是培養(yǎng)學生們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邏輯推理能力。

  本課是學生們在學習了"地球的運動"以及"在陽光下"兩個單元以后認識發(fā)展的必然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一部分內容是學生認識天體運動的典型材料,也是本單元學習的一個基礎部分。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通過中年級的科學課學習,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的科學態(tài)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擬實驗,類比推理能力。而教材對月食部分的光學傳播原理進行了淡化處理,突出了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同時也沒有強調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過程,而是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和類比推理,自己總結月食產(chǎn)生的原因。這種教學設計,既體現(xiàn)了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也突出了科學探究的教學理念。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擬實驗),推理能力(根據(jù)日食現(xiàn)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據(jù)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間想象力)。

  3、通過認識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的關系,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天體)是相互聯(lián)系的、運動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指導學生認識日食的成因。

  2、難點:根據(jù)日食成因推想月食成因。

  五、教法和學法

  1、教法:

 。1)激發(fā)興趣,適時誘導!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紤]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相對抽象,而學生由于年齡的特點,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差,所以我倡導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使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樹立正確的科學世界觀。引導學生模仿課件自己動手做實驗,破除"天狗吃了月亮"的迷信思想,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2、學法:討論交流(看到的想到的),模擬實驗(日食的成因),小組合作,類比推理(月食的成因)。

  六、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日食、月食視頻、動畫,日食、月食成因示意圖。

  2、學生準備:電燈泡、小皮球。

  七、教學過程

 。ㄒ唬┙虒W引入

  1、談話:同學們,你們見過太陽發(fā)生過圓缺現(xiàn)象嗎?

  2、學生質疑、分析、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多數(shù)知道這種現(xiàn)象是日食現(xiàn)象。(此時教師適時加以追問:關于日食你有什么問題嗎?學生分別提出想要研究的問題。如:日食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會有日食現(xiàn)象……)揭示課題。

 。ǘ⿲W習新課

  1、認識日食的成因

 。1)下面我們來看一段關于日食的錄像。

 。2)談話:根據(jù)剛才的錄像,你認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把你的想法和同組的小伙伴一起說一說。

 。3)學生分組活動,討論日食的形成,并匯報討論結果。(根據(jù)學生的討論和已有的認知水平,學生對日食的形成原因有一些淺顯的認識,對此,我及時給予肯定)

 。4)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提出:日食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讓我們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發(fā)生日食現(xiàn)象是太陽本身在一段時間內變黑了,還是太陽的光輝被某種天體擋住了?你認為哪種可能性大?(學生通過討論認為最有可能是太陽的光輝被某種天體擋住了)

 。5)我又接著提出:如果是某種天體擋住了太陽的光輝,可能是哪個天體?我引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來討論以下幾個問題:(顯示討論的問題)

  ①太陽被遮擋的部分邊緣是什么樣的?(弧形的)這說明擋光的天體是什么樣的?(圓的)

 、谠谌帐尺^程中,有時太陽的整個球面都被擋住了,成為黑色,這說明擋光的天體,從地球上看有多大?(與太陽一般大。┠膫天體可能是這樣的?(月球)

 、厶柋徽趽醯牟糠謴哪倪呴_始,向哪邊移動?(從西邊開始,向東邊移動)這說明什么?(說明這個天體是自西向東運動的)哪個天體是這樣運動的?(月球)

  (6)那么,綜合以上分析,你認為可能是哪個天體擋住了太陽的.光輝?(月球)

  (7)這時我提出:為了證實你們的想法對不對,我們可以做個實驗來驗證一下。

 。8)學生利用實驗用具,自己設計實驗證明推斷的正誤,并匯報結果。

 、倮秒姛襞莓斪魈,皮球當作月球,甲同學的頭當作地球。

 、谧屢彝瑢W拿著"月球"圍繞著"地球"自西向東轉動,當"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的中間時,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的時候,讓甲同學再看"太陽",還能看見"太陽"嗎?

 、郛"月球"不在"地球"和"太陽"的中間時,是否重新看見了"太陽"?

 。9)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我用課件演示日食形成的動畫。

 。10)根據(jù)以上研究,參考日食形成的動畫,用自己的話說說日食是怎樣形成的?(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當月球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的時候,月球的影子就會投在地球上。處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擋住了視線,就看不見太陽或只能看見一部分太陽,這就是日食。)

  2、認識月食的成因

 。1)問:既然有日食現(xiàn)象,會不會有月食現(xiàn)象呢?(演示月食過程圖)請你說一說你對月食的了解。(演示月食1演示月食2)

 。2)演示月食圖

 。3)討論:月食是怎樣形成的呢?你能根據(jù)日食的成因,想一想月食是怎樣形成的嗎?

 。4)學生分組討論并匯報結果。

 。5)演示月食的錄像

 。6)能過討論,看了錄像后,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月食形成的原因嗎?(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當月球轉到地球背著太陽的一面,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時,月球就處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陽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擋住了,這時就會發(fā)生月食。)

 。ㄈ╈柟虘

  1、教師講解:日食和月食現(xiàn)象,自古以來就吸引著人們去研究,我國遠在三千年前,就有觀測日食的記錄,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于日食的記錄。

  以前,由于人們不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對于日食和月食有各種猜測,其中有不少錯誤的、迷信的說法;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人們才認識到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相對運動的結果。現(xiàn)在,人們不僅知道日食、月食的原因,而且已經(jīng)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規(guī)律,能夠準確地計算出日食、月食發(fā)生的時間和地區(qū)。

  2、鞏固練習:今天,我們研究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請你試著做一做下面的練習:分別畫出發(fā)生日食和月食時,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的相互位置圖。

  八、設計理念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小學科學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教學此課,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展開探索的:

  1、從舊知入手,因勢利導。學生已經(jīng)在前面的一課中學習到了月相的知識,并聯(lián)想到日食和月食的的概念。從這里開始本課的教學,既體現(xiàn)了知識的連貫性,也使學生學得自然。在教學中,我把日食的形成的原理作為教學的重點,把月食的形成原理,作為一個探索作業(yè)的形式,既倡導了學生自主學習方式,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

  2、以圖解為載體,促進理解。天文知識的學習,一般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所以,我就利用圖解來讓學生初步認識發(fā)生日食和月食的條件。這也是一種直觀教學的方法。

  3、利用多媒體課件,加深理解。重現(xiàn)日食和月食發(fā)生時候的現(xiàn)象,這樣使抽象的東西更加形象化,從而有利用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4、通過模擬實驗,培養(yǎng)能力。模擬日食和月食發(fā)生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既可以鞏固知識,同時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5、通過畫圖練習,鞏固知識。學生學完了這一刻,真正能在腦海中留下印象的,主要還是示意圖;要想真正的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主要還是要借助示意圖。所以,在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設計一個練習,就是讓學生畫示意圖。即使有少數(shù)的學生在前面的環(huán)節(jié)中還沒有掌握,那么通過畫示意圖,仍然可以理解形成的原理。

  通過以上教學手段,使學生在直觀中理解知識,在思考和討論中形成知識,在實驗練習中鞏固知識。

  我的說課完畢,感謝大家,歡迎指教。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空中花朵--降落傘》是北師大版課改教材第五冊第九單元第三篇課文。這篇課文用平實的語言介紹了空中花朵--降落傘的發(fā)明過程。全文共有9個自然段,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觀看跳傘表演十分有趣,引出降落傘是怎樣發(fā)明的故事。第二部分介紹了盧諾爾曼發(fā)明降傘的故事。這一部分一樣可分為兩層,第一層講盧諾爾曼從小就富于幻想,常和小伙伴們到附近的一座高塔上玩,幻想著能像小鳥一樣飛上藍天,從而產(chǎn)生了想飛的愿望。第二層寫盧諾爾曼長大后發(fā)揮想像,敢于實踐,終于發(fā)明了降落傘。

  教材中有一副插圖,描繪的是盧諾爾曼從高塔上往下跳進行試驗的情景,教學中若能圖文并茂,可增強教學效果。

  二、說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提出,語文教學在發(fā)展學生語言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根據(jù)課標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材安排,本人從三維角度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讀懂這個有趣的故事,掌握文中的12個生字的書寫,以及興、系、降、喝、禁這五個多音字在文中的用法與讀法。

  2、學會用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說一句話。掌握沉浸、聚集、廣泛、不可思議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3、繼續(xù)學習使用查字典和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在句中的意思,培養(yǎng)學生快速閱讀,大致掌握文中內容并會復述故事、講故事,并能說說降落傘的用處。

  4、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發(fā)言習慣。

  5、培養(yǎng)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品質。

  6、從小培養(yǎng)學生大膽想象的創(chuàng)新品質。

  教學重點:盧諾爾曼為什么能夠發(fā)明降落傘。

  教學難點:同教學重點。

  本課我安排用兩課時教完,今天側重說第一課時。

  三、說教法

  1、以題統(tǒng)文法: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讀完課題后,接著說說你對這個課題有什么想法,想知道些什么,可以提出什么疑問,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為習作的學習作鋪墊。

  2、誦讀法: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因此我安排了指導學生對文章的2--5自然進行多次的品讀,引導學生體會、想像在盧諾爾曼腦海中出現(xiàn)的意境、及其心境,品讀感嘆句要是我能像小鳥那樣,用翅膀在天空中飛翔多好呀!那我就可以飛上藍天了。和不要說飛上藍天,像麻雀那樣從塔上飛到地面也行。@兩句的教學,我將采用比較法、換詞法、缺詞對比讀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盧諾爾曼心中的美好幻想,并不著痕跡地讓學生體會感嘆句的讀法與用法。

  3、舉一反三法(文本擴展法):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是不有。因此,我抓住文中的要是我能像小鳥那樣,用翅膀在天空中飛翔多好呀!和幾個比喻句進行文本擴展。如教學要是一句時,可以出示該句,而后引導學生思考補充說完要是我能像小鳥那樣,用翅膀在天空中飛翔多好呀!就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再過渡到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讓學生的學習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在學習第一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的兩個比喻句時,也是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語言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

  4、表演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故事,字里行間并不是很難以理解,所以第二段的后一部分的ca88,我將采用表演法,讓學生自己動手,用橡皮和紙張、手帕等材料,模仿制作小降落傘,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四、說學法

  1、快速閱讀法。在過完生字關后再讀課文,指導學生用默讀的方法,較快地把課文讀一遍,而后說說文講了什么故事,能簡單復述作品的大意,這也是課標在第二學段提出的一個技能目標。

  2、繼續(xù)學習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文中"沉浸、不可思議、聚集、幻想"等詞語的ca88可以采用這種方法ca88。

  3、采用"讀讀、畫畫、想想、問問、議議、練練"的學習方法,在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中理解課文,培養(yǎng)能力,陶冶情操。

  五、說ca88程序

  1、故事引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充分發(fā)揮本人語言特長,為學生講意大利囚犯拉文用雨傘越獄的故事引入,也可以用課件引入,課件的畫面應是降落傘從空中落下的情景,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本文學習的興趣。

  2、揭題。板書課題,讀題后,引導學生說說你對這個課題有什么想法,想知道些什么,可以提出什么問題。而后直接切入第一自然段的學習,引導學生自讀該段,邊讀邊想,讀懂了什么,哪些句子好,有什么疑問。之后引導學習第一句"觀看跳傘十分有趣,降落傘從空中緩緩飄落,好像是一朵朵盛開的鮮花,特別美麗。",并進行文本擴展練習,讓學生模仿該句說一句話。

  3、學生借助課后拼音自讀課文,要求讀通、讀順,并畫下自己不懂的字詞,可以請教同學、教師或字典。

  4、檢查自學情況,過關課文生字的讀音及部分生字的書寫。

  A、指名分段朗讀課文,相機在黑板上寫下文中多音字而后進行ca88。

  B、詞語多種形式的過關讀。

  C、ca88生字的`書寫。

  難字:幻與幼進行比較。

  系統(tǒng)字:演、沉、浸:指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他們都是左右結構中含上下結構,而且都有一個"冖"。在教師示范書寫后,讓學生當堂進行書寫練習,每字寫兩遍。

  5、讓學生用默讀的方法,較快地把課文讀一遍,而后說說文講了什么故事,能簡單復述作品的大意。

  6、深入學習課文第二段的第一層。出示第一層的材料,而后指導學生帶問題讀書,"盧諾爾曼為什么能夠發(fā)明降落傘?"做到讀讀、想想、畫畫、議議、問問。

  交流時結合學生的自學情況結合問,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盧諾爾曼小時候有什么特點?他們的想法在當時能實現(xiàn)嗎?文中用了什么詞來寫?"嘰嘰喳喳"是什么意思,小伙伴們在議論什么,他們都會說些什么,這么熱鬧的感覺像什么感覺?從"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你讀懂了什么?

  在對盧諾爾曼小時候的特點有了深刻了解之后,對描寫其想象的兩個句子進行有表情的朗讀,接著進行"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訓練;接著讓學生模仿盧諾爾曼這兩句話的語氣,說說如果你是他,可能會有什么樣的幻想,不要求用文中的句,不著痕跡地進行口語訓練。而后過渡到對第一層的朗讀。

  7、最后小結本段的ca88,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盧諾爾曼小時候就富于幻想,從而為長大后設計第一頂降落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8、作業(yè)

  A:向同學、家長說說自己曾有過的幻想。

  B:收集自己所了解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及小科學家的故事,在班級學習園地上交流。

  C:熟讀課文,向家長講講降落傘的故事。

  D:抄寫已教生字各三遍,并組詞。

  第二課時將進行以下ca88:

  1、繼續(xù)完成盧諾爾曼為什么能夠發(fā)明降落傘的原因之二:大膽實踐。

  2、說說降落傘的用處。

  3、完成余下生字的ca88。

  4、動手實踐,制作一個小降落傘,體驗過程。

  5、復述故事。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8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土壤是地球家園的重要資源;

  許多動植物依賴土壤生存或生活。

  2.教學探究目標:

  學會搜集證據(jù),并能夠進行簡單的信息處理;

  學會用自己的語言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3.科學態(tài)度目標:

  能對事物產(chǎn)生一定的好奇心,對土壤中的動植物產(chǎn)生興趣;

  能夠如實的描述土壤中的動植物,尊重事實,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意識;

  學會傾聽,愿意分享,樂于表達,小組間做到團結合作。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能夠意識到人與自然是和諧的整體,密不可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認識,讓學生意識到許多動植物依賴土壤生存或生活。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理解讓學生意識到人與自然是和諧的整體,密不可分。

  教學準備:

  土壤、水槽(放土壤的容器)、放大鏡、鑷子、鏟子、記錄表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引入。

  出示土壤的圖片

  土壤是一種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熟悉的是每天我們都能看見,在路上、在院里、在校園的角落。而陌生在于即便我們經(jīng)常看到,但很少有人蹲下身來仔細的觀察過土壤。所以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觀察土壤以及土壤中的動植物。(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真正意識到土壤隨然在我們身邊,但大多沒有仔細觀察過土壤的世界,調動學生觀察土壤的興趣)

  (二)觀察土壤。

  1.每組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土壤。

  土壤中都有什么如何進行觀察如何運用這些工具在觀察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帶著問題去觀察,有針對性的`做實驗,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1:土壤中可能會有小生物和一些枯葉子

  生2:觀察要仔細認真,有順序,細致到每一個角落

  生3:放大鏡是放大一些小東西的,鑷子用來夾物體,鏟子用來鏟土,觀察土壤里的動植物

  生4:在觀察中要認真仔細,不漏掉每一個角落,要按一定的順序,不要傷害土壤里的小生物

  (設計意圖:讓學生猜測土壤中有什么,從而激發(fā)去挖掘的欲望,并讓學生能夠再說的過程中,組織好自己的語言,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說明自己的的想法)

  出示注意事項做補充。

  2.觀察土壤并做好記錄。

  (設計意圖:邊觀察邊記錄讓學生及時留下觀察后的證據(jù),做匯報時有據(jù)可依)

  3.匯報自己的觀察結果。

  第二課時

  (三)研討活動。

  1.我們發(fā)現(xiàn)了多少種依靠土壤生長和生活的植物和動物

  (設計意圖:在相同的時間內,小組之間發(fā)現(xiàn)的種數(shù)可能會有所不同,認真仔細有序全面的小組會發(fā)現(xiàn)的比一般小組多一些,可以形成組間競爭,激發(fā)學生觀察的熱情)

  2.描述周圍的土壤上生長著的植物和生活著的動物。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到動植物和土壤的“關聯(lián)”的認識,即幫助學生進一步強化認識,很多動植物都需要依賴土壤而生存)

  (四)拓展。

  用防水膠、木條、有機玻璃做一個扁的透明觀察盒,往觀察盒里倒?jié)M土并注意保持土的濕潤。把蚯蚓或是螞蟻放到土上,再鋪一些嫩草和樹葉,觀察蚯蚓或螞蟻的活動。

  (設計意圖:拓展活動有效彌補了學生不易觀察到的土壤下的動物生活情況。不同地區(qū)可以考慮“螞蟻工坊”這一材料替換,但觀察蚯蚓從觀察環(huán)境的真實性和觀察成本來看都更為適宜。)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9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科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動物》第二課《蝸牛(一)》。下面我從教材、學生、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等四個方面來介紹我對本課的理解。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修訂后的教科書更好地體現(xiàn)了課程標準的要求。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大領域標準所規(guī)定的相關內容。

  本課是屬于“生命科學”的范疇,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我所知道的蝸牛。教科書展示的是自然環(huán)境下的蝸牛照片,提示學生蝸牛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在另一張照片上,展示了兩個殼上的螺線旋轉方向不同的蝸牛,其中右邊的一個是從里向外逆時針旋轉的,這在我國非常少見。最常見的旋轉方向如左邊的蝸牛一樣,螺線是從里向外順時針旋轉的。

  第二部分,觀察蝸牛的身體。教科書在圖上標注了蝸牛身體各部分的名稱,是為了幫助學生在描述表達時運用這些詞匯,準確方便地表述。特別要指出的是,蝸牛的觸角有兩對,長的觸角的頂部有眼睛,短的一對觸角上沒有眼睛。蝸牛身體的觀察內容相當豐富。教科書點到蝸牛身體的顏色,重點展開的是對蝸牛頭部、腹部、尾部,頭部的眼睛、觸角、嘴的觀察。

  “用小棒或鉛筆輕輕觸碰蝸牛的身體,觀察蝸牛會有怎樣的反應”,這里的意圖是引導學生觀察蝸牛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即觀察動物的應激性。

  第三部分,觀察蝸牛的運動。可以說,會運動是動物區(qū)別于植物的一項重要特征,動物怎樣運動,又體現(xiàn)了動物的身體結構和功能,體現(xiàn)了動物的多樣性。

  在前面的觀察和平時的觀察活動中,學生已經(jīng)注意到蝸牛的運動,而且會用“爬”“慢”等詞描述蝸牛的運動,并已產(chǎn)生或提出有關蝸牛運動的一系列問題了。在此基礎上,教科書整理出三個問題及活動來展開觀察蝸牛運動的活動。蝸牛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對學生來說,蝸牛是沒有腿、腳之類的東西。那么蝸牛是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呢?蝸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蝸牛的腹部就是蝸牛的足,這種足叫腹足。從沒有“足”到有“足”,以足的外延的拓展,發(fā)展了學生對足的認識。

  觀察蝸牛在各種物體上的爬行動作。活動回答的'是這些問題:蝸牛能在各種物體上爬嗎?蝸牛能在哪些物體上爬呢?蝸牛在不同物體上的爬行一樣嗎?蝸牛在不同物體上的爬行是怎樣的呢?教科書提供了三幅圖,表示的是光滑的和不光滑的物體,平面的和棍狀的物體以及線狀的物體。在實際的觀察活動中,學生有可能想出更多的觀察內容。

  第四部分,飼養(yǎng)蝸牛的方法。教科書明確提出飼養(yǎng)蝸牛,并且提供了飼養(yǎng)的方法和兩種養(yǎng)殖環(huán)境。只要參照教科書中提供的方法,學生一般都能養(yǎng)好蝸牛。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蝸!芬徽n是學生真正觀察小動物的起始課,學生還是第一次學習觀察小動物、描述小動物,學生對它們的觀察停留在只注意某個部分的細節(jié),還不知道怎么樣從整體到局部地去觀察一個小動物。引導學生體驗探究蝸牛的過程,建構自己對蝸牛的認識。同時,培養(yǎng)并保持學生熱愛小動物的興趣。開好了這個頭,對學生以后的探究活動來說意義非常大。

  3、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xiàn)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chǎn)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縮進殼內來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跡。

  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和體驗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的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yǎng)蝸牛,做好觀察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發(fā)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的觀察態(tài)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4、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經(jīng)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教學難點: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tài)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5、教學準備

 。1)、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yǎng)槽。

 。2)、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二、說學生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們經(jīng)歷了第一單元《植物》一系列有系統(tǒng)的觀察活動,學生們對科學課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小組合作學習氛圍較濃厚,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交流。通過一次次的親歷活動,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得以端正,科學探究能力得以鍛煉和提高。對學生來說,喜愛動物之情是與生俱來的。秋天是動物活動頻繁的季節(jié),也是觀察研究動物的好時機。學生們在觀察大樹等植物的時候,已經(jīng)留意到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并且被一些動物的活動所吸引。蝸牛是學生非常喜愛、熟悉但又沒有仔細關注過的小動物。學生觀察的困難在于能否找到蝸牛的身體各部位,學生最感興趣的是觀察蝸牛的爬行狀態(tài)。因此,在課上教師要積極引導和參與學生觀察活動,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到蝸牛的特征。

  三、說教法和學法:

  1、小組合作:觀察活動需要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有助于學生之間相互補充和討論,對所觀察的事物有更好的收獲。教師要組織好四人小組的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2、師生合作:在學生的觀察活動時,教師積極參與到其中,可以增強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在觀察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

  3、學生主導:這堂課教師應該把時間充分的給予學生,經(jīng)歷一個觀察、記錄、匯報、補充、再觀察、再匯報的過程。教師充當傾聽者和組織者,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讓學生來解答。

  四、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喜歡)小動物們有的會飛,有的會爬,有的會游泳,真是可愛極了,你們想和它們交朋友嗎?(想)好,這節(jié)課老師首先帶同學們去認識一位小動物朋友,它的名字叫蝸牛(出示蝸牛),你們了解它嗎?希望同學們要仔細地觀察它,看看它的身體結構是怎樣的?生活在哪里?需要什么條件才能生存下來?像科學家那樣進行觀察和做好記錄。(板書課題:2、蝸牛(一))(上課一開始不直接向學生提供蝸牛,以出示的形式呈現(xiàn),也能激發(fā)學生提出問題及主動探究蝸牛的欲望。這使學生的興趣具有可控性,使興趣“有”而不過度,為下面探究活動的實效性埋下伏筆。)

  (二)自主學習

  1、蝸牛的生活環(huán)境

 。1)哪里能找到蝸牛?(草叢中),蝸牛的生活環(huán)境是怎樣的?(陰暗潮濕的地方)

  你們仔細觀察過蝸牛嗎?能說說蝸牛是什么顏色的嗎?(有的青綠色,我的紅褐色)

  (2)、教師提醒學生照片上,展示了兩個殼上的螺線旋轉方向不同的蝸牛,其中右邊的一個是從里向外逆時針旋轉的,這在我國非常少見。最常見的旋轉方向如左邊的蝸牛一樣,螺線是從里向外順時針旋轉的。

  2、觀察蝸牛的身體。

 。1)組織學生自主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方法。(用放大鏡觀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從整體到局部觀察,觀察時要耐心,靜靜地觀察,不要打擾它的活動。)

 。2)放大鏡的使用。師:手握放大鏡的把柄,將放大鏡靠近物體的一側,然后沿著肉眼與物體之間的直線方向,緩緩地移動放大鏡,直至看清楚物體的細微結構為止。

 。3)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自己的蝸牛,在觀察時學生在小組之間相互交流、比較、補充。教師可以參與到其中一到兩個小組中間去。對小組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優(yōu)點給予幫助和表揚。這里比較好的體現(xiàn)了小組合作和師生合作的理念。

 。4)學生進行四人小組合作的觀察活動,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蝸牛的身體是怎樣的?它可分為幾個部分?(頭部、腹部和尾部。重點觀察頭部,觀察蝸牛的眼睛、觸角和嘴。特別要指出的是,蝸牛的觸角有兩對,長的觸角的頂部有眼睛,短的一對觸角上沒有眼睛。)

 。5)小組派代表進行上臺描述所觀察到的蝸牛的身體。嘗試按一定的順序,有一定條理,有重點地描述蝸牛身體的特點。當學生不能有條理有順序的描述時,教師給予指引。

 。6)學生畫蝸牛。讓學生把自己的蝸牛畫在作業(yè)本上,標上各部分的名稱。

 。7)用鉛筆輕輕觸碰蝸牛的身體,觀察蝸牛的反應。(蝸牛的身體會縮進殼里)

  3、觀察蝸牛的運動。

 。1)讓蝸牛在玻璃上爬行并進行觀察。問:蝸牛有腳嗎?蝸牛的腳是怎樣的?蝸牛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蝸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蝸牛的腹部就是蝸牛的足,這種足叫腹足。)

 。2)觀察蝸牛在各種物體上的爬行動作。蝸牛能在各種物體上爬嗎?蝸牛能在哪些物體上爬呢?蝸牛在不同物體上的爬行一樣嗎?蝸牛在不同物體上的爬行是怎樣的呢?(蝸牛在光滑的和不光滑的物體,平面的和棍狀的物體以及線狀的物體上爬行。)

 。3)描述并模仿蝸牛的爬行。

 。4)學生記錄蝸牛的運動。

 。5)蝸牛爬行的時候,會留下蝸牛爬行的痕跡,讓學生討論黏液對蝸牛爬行的作用。

  4、飼養(yǎng)蝸牛

  (1)教師介紹飼養(yǎng)蝸牛的方法

 。2)飼養(yǎng)蝸牛注意事項。(每天傍晚給蝸牛喂食,第二天早上把食物殘渣處理干凈)

  (3)蝸牛的食物:菜葉、青瓜等綠色食物

  (三)鞏固提高

  1、學生做課堂作業(yè)

  2、作業(yè)講評,訂正

  (四)課外延伸

  1、學生課外飼養(yǎng)蝸牛。

  2、每天觀察蝸牛的生活情況,并寫觀察日記。

 。ㄗ寣W生觀察研究動物從教室走向廣闊的生活。從而使四十分鐘的科學課成為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跳板”。)

【小學科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杠桿說課稿02-17

小學科學說課稿06-22

關于小學科學說課稿02-24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8篇02-02

小學科學說課稿(15篇)11-03

小學科學說課稿(精選15篇)11-04

小學科學說課稿15篇11-24

小學科學說課稿15篇11-29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六篇01-13

小學科學說課稿5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