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說課稿> 小學科學說課稿

小學科學說課稿

時間:2022-02-19 19:02:56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實用的小學科學說課稿匯編六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靵韰⒖颊f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小學科學說課稿匯編六篇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1

  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水循環(huán)"的第三課《凝結》。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集中研究有關水的形態(tài)變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環(huán),它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天氣與我們的生活》,第四單元《水的科學》構成小學階段對水的三態(tài)變化及水循環(huán)認識的整體框架。本課繼"蒸發(fā)"、"沸騰"兩課之后,指導學生認識水蒸氣凝結成水的現(xiàn)象,也為學習下面兩課《水的三態(tài)變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識鋪墊;使學生認識到在周圍熟知的事物中隱藏著我們不熟知的變化,而且是有規(guī)律的,是能夠被認識的,促使學生更多關注周圍常見事物,養(yǎng)成善于觀察、探索的科學態(tài)度。在能力培養(yǎng)方面,屬于"實驗能力"和"歸納能力"的系列。我們要秉承"小學科學是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的科學啟蒙課程" 的宗旨進行教學設計。

  課本內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個關于水蒸氣凝結的問題:對著鏡子哈氣,觀察有什么現(xiàn)象?這是問題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過指導學生探究認識水蒸氣的凝結現(xiàn)象。建立初步的"凝結"概念: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小水珠,這種現(xiàn)象叫做凝結。

  第三部分,說說生活中的凝結現(xiàn)象。

  二、說學生

  通過兩年多的學習,五年級的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了解,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對于科學儀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燈進行加熱已經(jīng)比較熟練。

  學生生活中雖然常見到凝結現(xiàn)象,像水燒開時的白氣,冬天我們呼吸的白氣,鍋蓋上的水珠,冬天窗戶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學生通過書籍,父母的教導可能知道凝結現(xiàn)象,但大多數(shù)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水珠的成因,對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比較陌生。

  對比實驗的方法,學生剛剛在《蒸發(fā)》這一課接觸過,有一定的了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設計對比實驗,尤其對于實驗的細節(jié)還是有一定困難,需要老師的指導。

  三、教學目標

  《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的運用,從而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認識凝結,知道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2、能設計對比實驗探究小水珠的成因,鞏固使用對比的方法解決問題,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煉動手實驗能力。

  3、體驗自主學習,自主發(fā)現(xiàn)的樂趣;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jù)。滲透自然界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科學自然觀。

  4、愿意合作與交流。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認識凝結的條件。

  五、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1、教法我將用到復習法、實驗探究法、學生演示法;2、學法以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集體討論法為主。

  六、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教師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相同燒杯 2個、金屬盤2個、熱水、酒精燈、試管夾、火柴。 演示材料:燒杯2只、熱水、金屬盤2個等。

  2、學生準備:小鏡子等。

  七、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標準》提倡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生活應用"的基本模式展現(xiàn)內容。為了讓學生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先通過學生生活常見現(xiàn)象——向鏡子哈氣出現(xiàn)小水珠從而引出問題,通過思考,提出假設,再讓學生通過自己設計的對比實驗進行驗證,最后得出結論并嘗試應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ㄒ唬┙虒W導入

  我將采用復習法:本課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學生見過凝結現(xiàn)象,但除個別學生外,一般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學生對蒸發(fā)現(xiàn)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響著對凝結現(xiàn)象的認識,因此,這里我加入復習環(huán)節(jié),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為后面的認知作了鋪墊。強化空氣中存在水蒸氣這一知識點。

  老師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一起探究了蒸發(fā)現(xiàn)象、沸騰現(xiàn)象,誰說說什么是蒸發(fā)現(xiàn)象?哪些地方有蒸發(fā)現(xiàn)象?水在蒸發(fā)過程中會怎樣?請生回答 老師小結:江河湖海,動植物體,只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發(fā)現(xiàn)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圍的熱量,變成水蒸氣,發(fā)散到了空氣中,因此空氣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氣。

  這節(jié)課老師將和大家一起,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種很有趣的現(xiàn)象,下面我們從一個小游戲開始。對著鏡子哈氣,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請同學們邊哈氣,邊觀察,邊思考。好,現(xiàn)在開始。

  這就進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二)提出問題,進入新課

  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再匯報現(xiàn)象。

  師:聯(lián)系剛才哈氣時看到的現(xiàn)象,你有什么問題?【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提出問題:水珠是怎樣產生的呢?】

  進入第三環(huán)節(jié)——

 。ㄈ⿲W生猜想

 。ǹ赡苁呛舫龅模幔庵泻兴魵猓魵庥龅界R子變成了水珠。)水蒸氣真的能變成水嗎?我們做個實驗驗證一下。這里有個燒杯,倒入一些溫水,蓋上一個金屬盤,你猜一猜,會有什么現(xiàn)象?

  教師問:這些水珠是怎樣"跑"到杯蓋上去的?小組討論一下。

  啟發(fā)他們推想出:杯內的水變成水蒸氣飛散到杯蓋上去。

  小結:杯蓋內的小水珠是由杯內的水蒸氣變成的。【由于導入環(huán)節(jié)進行了鋪墊,學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氣變成的!

  板書:水蒸氣 水

  師:看來,鏡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們的呼出的水蒸氣變的。那,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能變成水呢?

  學生可能有許多種猜想。

  (四)驗證猜想

  1、在驗證猜想時,我加入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做了一個過渡。先認識水蒸氣可以變成水,再認識轉變的條件。

  師: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我們想要研究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我們先要制造出這種現(xiàn)象,利用我們的實驗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氣并使它變成水嗎?)我采用了三個燒杯,分別用同樣多的熱水、溫水、冷水,同時蓋上金屬盤,觀察現(xiàn)象,引導學生認識:水溫越高,蒸發(fā)越快,水蒸氣越多,越容易凝結。

  2、之后探究:水蒸氣在什么條件下能變成水?

  學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條件下才能形成。這里我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個別學生知道,就引導學生直接進行設計,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師引導——這種現(xiàn)象什么季節(jié)容易產生?學生可能答:冬季。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導學生猜想:冬季的氣溫比較低,那鏡子的溫度也比較低。可能是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遇到熱的物體行不行呢?

  師:如果老師給你提供材料,你能否證明水蒸氣是遇到熱的物體,還是遇到冷的`物體能變成水嗎?

  3、實驗驗證

  教師介紹實驗材料有:兩個同樣的燒杯,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盤,試管夾、火柴、酒精燈、熱水、冷水,對實驗材料,我進行了新的嘗試,用不銹鋼金屬盤代替了課本上要求的小瓷盤,這個金屬盤的好處在于加熱方便,安全,效果明顯,缺點就是不透明。

  讓學生根據(jù)材料進行設計,先小組討論一下:如何進行探究,你們打算怎樣實驗。然后找同學邊演示,邊講解。

  如果學生設計不出,教師就這樣引導:要證明水蒸氣遇到熱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還是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首先得制造水蒸氣,方法是向燒杯倒入熱水,(可以提問為什么用熱水)。

  引導學生說出:要用對比實驗方法,在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倒入同樣多的、溫度相同的熱水,在兩個杯口同時分別蓋上冷金屬盤和燒熱的金屬盤,過一會兒,觀察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實驗前討論注意事項:怎樣找到熱的杯蓋?加熱時應注意安全,如用鉗子夾著小盤。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師:實驗中哪些條件相同?哪些條件不同?

  學生思考討論:燒杯、水多少、水的溫度同、金屬盤相同、蓋金屬盤的時間相同。有一個條件不相同:一個金屬盤的冷熱程度。

  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師:同學們要知道,在科學研究中做一次實驗是不夠的,科學的結果不是偶然的,科學的結論必須經(jīng)得起反復再反復的檢驗!所以采用多個小組實驗的方法。 小結:如果在兩個實驗中看到了不同的現(xiàn)象,這兩個實驗的其他條件完全相同,

  只有一個條件不同,那么這個不同的條件可能就是發(fā)生不同現(xiàn)象的原因。根據(jù)這個道理,你認為小水珠是在什么條件下形成的?

  學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教師: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水,這種現(xiàn)象叫做凝結。(板書課題: 凝 結 ) 我們可以用箭頭和簡單文字來表示這種變化。

  板書:水蒸氣--受冷-→水

  在對比實驗的設計上,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基礎,即對比實驗的特點,要求要清晰,明確。在講授對比實驗時,我先利用實例進行分析講解,(如研究怎樣加快蒸發(fā)的時候,我們用了什么方法?對比實驗!一個盤加熱另一個不加熱,比較蒸發(fā)快慢。)然后讓學生自行設計,進行知識遷移。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思維的嚴密性不夠,不能簡單匯報一下就直接進入實驗,否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xiàn)隨意性強、對變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況發(fā)生。因此我在學生的匯報之后,會進行實驗方法的梳理,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實驗。并提示學生實驗注意事項。

  (五)得出結論

  對于對比實驗中條件的控制,實驗條件的分析記錄,我放在了實驗后,作為分析實驗進行出示,加深學生對對比實驗方法的認識。鞏固對比實驗的方法。 學生得出結論: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出示凝結的概念,并指導學生用簡單的文字和符號表示。

 。┥钪械哪Y

  教師:生活中有哪些凝結現(xiàn)象 ?

  學生舉例:初冬早晨在門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鏡的同學從室外一進入室內,眼睛上長一層白霧,早晨草葉上的水珠等等。師:請小組討論,嘗試解釋以上現(xiàn)象。

  【讓學生嘗試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加深對凝結的認識。】

  師:老師有個問題,戴眼鏡的同學可能深有體會:在室外眼鏡明亮清晰,可一進入溫暖的室內眼鏡片就會長"白霧",那是不是水蒸氣遇熱變水珠?【激發(fā)學生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沖突。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事物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現(xiàn)象含有有趣的科學道理,培養(yǎng)科學興趣、質疑探究精神!

 。ㄆ撸┩卣箲

  思考:冬季汽車玻璃內壁上常結有小水珠,影響司機叔叔的視線,想辦法防止它的出現(xiàn)!咀寣W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從控制凝結產生的條件入手去思考。】

  八、板書設計:

  凝 結

  凝結:水蒸氣--受 冷-→ 水

  五年級 自身身體變化,聲光電現(xiàn)象,天氣變化現(xiàn)象,晝夜變化現(xiàn)象,日月星空現(xiàn)象,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等是學生新的關注和體驗對象,這些方面的生活經(jīng)驗是五年級教材的"切入點"和"生長基".教材以人的身體器官,動植物的身體器官,聲、光的產生與傳播,電的產生與安全應用,風、雨的形成,晝夜成因、月相成因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自然事物和現(xiàn)象的變化規(guī)律和變化原因;進行問題、假設、計劃、模擬實驗、制作等探究活動;培養(yǎng)"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珍愛生命,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目標:

  1.知道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認識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金屬、塑料、陶瓷等。

  (二)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的特點。

  2.能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3.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三)科學態(tài)度目標

  1.愿意傾聽、分享他人的信息。

  2.樂于表達、講述自己的觀點。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學會觀察和辨認不同材料做成的餐具。

  教學難點:能辨認不同材料的餐具,并用適當?shù)脑~語描述不同材料的特性。

  教學準備:

  小組準備:不銹鋼碗和勺子、陶瓷碗和勺子、塑料碗和勺子、木碗和勺子、紙盒子

  教師準備:不同材料的餐具、課件、班級記錄單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準備好的餐具,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那么它是由什么做成的呢?

  2.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引出今天的課題《不同材料的餐具》板書

  二、觀察餐具特點

  1.各種材料都有什么特點?我們該如何知道呢?學生分組帶著問題對四種材料的餐具進行觀察,提示學生可用手敲,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等方法。

  2.學生小組邊觀察邊進行討論

  3.匯報:你們的.觀察結果是什么?這些餐具都有什么特點?

  4.學生回答,教師引導用科學用語,并總結、講解。

  5.拿出活動手冊,教師指導學生按要求填寫活動手冊。

  三、做游戲鞏固練習

  1.“神秘的盒子”游戲。只能描述餐具或材料的特點,教師回答“是”或“不是”,最后猜出盒子里的餐具是什么。

  2.根據(jù)之前總結的四種材料的特點,說一說用這些材料做碗和勺子各有什么優(yōu)點和缺點。

  四、交流和總結

  提問:四種材料都有什么不同的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并總結。

  五、作業(yè)

  1.回家可以和父母繼續(xù)做“神秘的盒子”的游戲鞏固練習。

  2.可以在家里在找一些別的物品觀察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六、板書設計

  不同材料的餐具

  材料特點

  不銹鋼碗反光光滑、堅硬

  陶瓷碗光滑、堅硬

  塑料碗光滑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3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jù)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不僅要讓小學生學科學、用科學,還要教會他們做科學,即引導他們進行科學探究,并通過探究來形成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開發(fā)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與動手能力。

  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見的兩種形式的力,本課以學生們親臨的各種身邊活動為載體,在探究中認識、發(fā)現(xiàn)有關力的科學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課標中的位置:本課屬于物質世界領域中運動與力之常見的力。課標中要求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發(fā)生變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過程與方法上要求,能用簡單測量工具(測力計)對物體進行定量的觀察測量,并做簡單記錄。

  教材中,本課是第五冊《力與生活》單元的起始課,后面有浮力,摩擦力,找找身邊的力等課,本課要求學生知道推和拉是力,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發(fā)生變化,力有大小和方向,并學會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為后面對浮力,摩擦力,身邊其它力的探究學習打基礎。

  (二)學情分析

  大部分學生知道推和拉物體時,物體會運動起來,是因為有人提供的動力,一半學生知道對運動著的物體施加推或者拉力時,物體運動可能會停止,或者改變運動方向。

  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推或者拉,會用省力和費力描述推和拉時的感受,即力的大小。

 。ㄈ┙虒W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探究式,學生在身邊各種推拉活動中,感受推力和拉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探究中認識、發(fā)現(xiàn)有關力的科學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教師通過講授、演示實驗,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準備:小車,儀器車,小木塊,測力計,鉤碼,記錄表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保ㄟ^推車,推木塊、推門等活動的體驗,知道什么是推力和拉力,力有大小和方向,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狀態(tài),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N表示。

 。玻畬W會使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初步具有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歸納力的作用效果的能力。

  3.能主動探究力的知識,對力學知識具有研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

  知道什么是推力和拉力、力可以使靜止的物體運動,也可以使運動的物體靜止,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學習使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認識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教學過程

 。保稣n題:推力和拉力,知道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T:推動儀器車,問:老師做了什么動作?儀器車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這個變化?(引導學生說車向前(右)運動)

  預測:推車,車向前運動,是因為受到了老師的動力,(T:因為他受到了什么?才動起來。)

  T:這個動力來自于“推”

 。裕赫l還可以使儀器車向前運動起來?為什么會動起來?

  預測:學生會向前拉動車。手上的動力。

 。裕哼@次的動力是“拉”

 。裕何覀冊谧鐾坪屠膭幼鲿r,都會施加給被推拉物體一個力,叫做推力和拉力。(板書:推力和拉力)

 。ㄔO計意圖:激發(fā)學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裕红o止的儀器車在受到了怎樣的推力和拉力時,發(fā)生了向前的運動?

  S:向前的推力和拉力。

  T:怎樣使靜止的儀器車向后運動呢?

  S:向后推動或拉動車,給車向后的拉力和推力。

 。裕阂簿褪钦f力有方向,物體運動的方向和力的方向有關系。

 。裕喊鍟鴪D畫,儀器車箭頭

  2。探究活動,認識力能使靜止的物體運動,運動的物體靜止。能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和方向。

  T提出問題:

 。1)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靜止的儀器車運動起來,還能不能使其他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

  (2)對運動的物體施加怎樣的推力和拉力,物體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3)你能用實驗來說明嗎?出示材料(木塊,小球,小車)

  S小組交流、討論、實驗。教師巡視并參與到學生的討論實驗中去,T針對推、拉怎樣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即物體受力后怎樣運動進行引導。引導的過程中

 。哉勗挘赫埌涯銈冃〗M試驗的結果介紹給大家?

 。宇A測給木塊,小球,小車一個向前的推力或者拉力時,木塊向前運動

  給向前運動的小車一個向后的大的推力或者拉力時,小車向后運動,(小的`力時,可能繼續(xù)向前運動,慢了,或者靜止。)

  給小球一個向右的推力或者拉力時,小球向右運動。

 。裕和ㄟ^上面的實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引導學生說成用力,力氣小,也就是說力有大小,

  T引導S小結:力可以使靜止的物體運動,也可以使運動的物體靜止,也就是說: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和快慢。

 。ㄔO計意圖:激發(fā)學生對力進行探究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使學生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問題、猜測假設、實驗證明的科學學習過程)

  3、學習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T:力的方向我們能夠直接分辨出來,那么力的大小是多少呢?我們可以通過測量工具測量得出。測量力大小的工具叫做測力計。測力計有圓通、平板測力計,握力計、測力環(huán)、SKN系列測力計。我們要學習使用的是平板測力計,它有以下這些結構組成,出示PPT介紹提環(huán),彈簧,指針,刻度,底板,掛鉤。力單位是牛頓,簡稱牛,可以用字母N表示。板書

  T:講解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第一步:檢查測力計(板書)

  A、右手提起測力計,讓測力計自然下垂,檢查測力計的指針是否指0N處;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指針相平。如果指針沒有指在0N處,要進行調諧或更換測力計。經(jīng)過檢查,這個測力計的指針指在0N處

 。、檢查測力計的測量范圍。通過檢查,知道這個測力計的測量范圍是0—0。49牛。每一小格是0。098牛。

 。、用重0。49牛的鉤碼檢驗測力計的準確性:左手托住鉤碼,右手提起測力計,用測力計的掛鉤鉤住鉤碼,左手慢慢下垂,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指針相平。測力計指針讀數(shù)0。49牛說明這個測力計很準確。

  第二步:使用測力計測力的大小

  A、測力計測量的力的大小時,不可超過測力計標定的最大數(shù)值。如果超過測力計的測量范圍,可采用分割方法測量,不能分割的要換用相應的測力計。

 。、首先來測量這把剪刀所受重力的大小。估測以下不會超過這個測力計的測量范圍,在

  測量時,由于我們不知道到底重多少,因此要手托著慢慢自然下垂。

  S:測量提起物體時所用的力大小是多少,并記錄。

  T:巡視指導規(guī)范的操作方法。

  C、我們用測力計測量拉動木塊運動時所用的力。為保證測量數(shù)據(jù)的準確,測量時要手拿測力計的底板,避免測力計與桌面之間接觸,在木塊勻速運動時讀取力的大小數(shù)值。

  S:測量勻速拉動木塊運動時所用力的大小并記錄。

  T:巡視指導規(guī)范的操作方法。

  4、總結

  T: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推力和拉力的活動認識了力,力有大小和方向,改變力的大小和方向時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還學會了怎樣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力就在我們的身邊,除這節(jié)我們接觸到的推力和拉力外,還有那些種類的力呢,我們把一輛小車放到斜坡上,他會自己向下跑,是誰讓它由靜止變成運動的?還是推力和拉力嗎?在后面的課中,我們繼續(xù)研究。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從課堂氣氛評價:學生能夠自始至終積極圍繞學習內容思考、實驗、探究、討論,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

  2、問題評價:

 。ǎ保┠芘e例說明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2)拔河比賽中,我要比賽贏過你,那么就要求我用的力比你的()。方向是與你的方向( )

  (3)推門時,門沒有變化,說明我對門沒有施加力。()

  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300-500字數(shù))

  1、從學生生活入手。科學源于生活,生活蘊含科學。首先,本節(jié)課從學生生活入手,利用常見的推、拉開始,自然過渡到推力和拉力,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并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學習中,處處蘊含著科學知識。其次,本節(jié)課使用的實驗材料是玩具小車,小球,木塊,對這些學生非常熟悉的材料,興趣更高。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設計科學實驗的能力,讓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在學生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時,學生自己嘗試設計實驗,學生通過認真思考、討論,能夠在體驗過程中,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

  3、精心設計課后延伸,激發(fā)學生繼續(xù)學習的濃厚興趣和繼續(xù)探究有關力的知識。本課主要教學內容完成后,老師提出:“力就在我們的身邊,除這節(jié)我們接觸到的推力和拉力外,還有那些種類的力呢?我們把一輛小車放到斜坡上,他會自己向下跑,是誰讓它由靜止變成運動的?還是推力和拉力嗎?如果你有興趣不妨研究一下,你可能會有更大的發(fā)現(xiàn)!睘榻窈髮W習浮力、摩擦力等知識進行鋪墊和準備。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果實累累的季節(jié)》是本冊書《秋天,一幅美麗的圖畫》這一單元的第二課,它在學生學習《尋找秋天》這一課,對秋天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科學、準確地認識果實。本節(jié)課屬于綜合過程能力訓練教學范疇,由三個活動組成,即"秋天的果實"、"‘找星星’"和"果實分類",把探究的事實定位于果實。從三個不同的層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實,使學生對果實的認識由表象到理性,層層深入,最后上升到科學理論上,重點培養(yǎng)"觀察與提問"的能力目標,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知事物,探究事物,檢驗探究性學習的成果。

  二、說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見過以及吃過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經(jīng)驗與基礎,但對果實的認識比較淺顯,籠統(tǒng)。本節(jié)課通過指導學生對果實的充分觀察,掌握果實的特征,并用這一知識分辨果實與非果實。這些都是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學生喜歡和愿意了解的知識。這些都是進行本課探究學習的有利條件。但三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對事物的認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對于本課內容,要采取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簡入深,逐步遞進的.方式來學習本課。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全面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實,明確果實的特征。

  2、能力目標:能從不同角度對特定事物進行定向觀察和提問。

  3、情感目標:樂于對生活中和學習中的各種現(xiàn)象,提出問題。

  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和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4、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探究果實的特征。

  難點確定為:分辨果實與非果實。

  四、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通過讓學生對自然事物的觀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對事物的認識。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鍛煉兒童思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又把比較法、發(fā)現(xiàn)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期望學生既能獲得大量豐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興趣和求知欲,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的美好情感態(tài)度。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tǒng)一。

  2、說學法:在指導學生的學法時,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素質融為一體。為此我倡導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提問,善于思考"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五、說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中要加強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所以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頭飾、課件等。我為每組學生也準備了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等。

  六、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展開:

  環(huán)節(jié)一:

  1、導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

  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jié),人們滿載豐收的喜悅,各種果實也相繼成熟。在這個喜悅的季節(jié)里,老師也同樣帶著喜悅的心情來上這節(jié)課,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課題嗎?(板書課題)

  2、緊接著詢問學生生活中所見過和吃過的水果,并出示課件(一副水果圖),讓學生說說果實的名稱。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里,我首先采用談話法導入新課,消除了學生上課開始的緊張感。接著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水果,在課件的幫助下,強化了學生對各種水果名稱的認識,隨即引出后續(xù)探究活動】

  環(huán)節(jié)二:活動一"感知果實"

  1、以一個驚喜的形式拿出果籃,并讓學生說出果實的名字,然后引導學生換一種方式猜果實,介紹游戲"感知果實".

  2、講述游戲規(guī)則,找2-3位學生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并且教師參加其中。蒙眼做游戲,在游戲過程中表現(xiàn)好的同學獎勵。結束時師提問:"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這些果實的?"引導學生加深對"五官"的作用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拿出果籃,激發(fā)出學生的興趣,在"感知果實"的游戲中,教師參與其中,更好地激發(fā)了課堂氣氛,還達到了師生互動。這個游戲主要引導學生通過用眼看,手摸、鼻聞、耳聽,舌嘗等方式來辨認果實。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采用了發(fā)現(xiàn)法,觀察法,比較法等來指導學生。】

  活動二:"找星星":在學生對秋天的果實有了一些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我設計學生用找"星星"這一趣味活動,探究什么是果實,什么不是果實。

  1、表揚并提問:你們吃過的水果里,它們里面是什么樣子的呢?并詢問學生有什么好的辦法可以看到果實的內部。引導學生說出:橫切和縱切。并播放課件。

  2、學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剛剛獲得的方法(橫切和縱切)去探究果實里面到底是什么樣的。在活動之前,首先,介紹實驗材料(各種果實,小刀,盤子,餐巾紙)接著介紹注意的事項。如:安全,衛(wèi)生方面。并且在活動過程中,囑咐學生把觀察記錄記下來。接下來活動,在活動結束時,小組匯報觀察結果,在匯報中對表現(xiàn)好的小組適當表揚。

  3、出示課件:各種切開的果實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觀看圖片以及剛剛的實驗記錄,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果實的共同特征,并板書:果實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是一個教師導趣、學生生疑——教師導思、學生質疑的漸變過程。教學時首先我指導學生自主去生疑、質疑,然后通過找星星的活動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我想,這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還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成功與喜悅,更好地激發(fā)在以后的活動中主動探究的欲望!

  活動三:"果實分類"

  1、播放課件:各種果實,考考學生對果實共同特征的掌握情況。(對回答正確的同學表揚)首先以談話的方式介紹蘋果(帶頭飾)出場,并與大家打招呼,說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參加果實大會)接著鼓勵學生一起幫助蘋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帶上頭飾,比如:蘿卜,姜等一些非果實的圖片)播放課件"找朋友"學生游戲,并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在游戲結束時,一起看看蘋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說出它們的名字)。緊接著詢問蘋果:"為什么找到它們呢?"引導學生說出"我們都是果實,都是由果皮和種子組成".然后大家歡送蘋果。

  3、師以驚訝的口氣詢問:"咦!怎么還有一位呀。"引導學生說出馬鈴薯別名土豆。并介紹馬鈴薯也是來參加果實大會的,可是它們沒有和它一起去,誰知道為什么呀。接著找個別的學生說出理由。并表揚。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通過角色扮演,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游戲中學生沒有壓力,在愉快的氣氛中,教學重,難點會不知不覺突破。使學生在游戲中掌握了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也體現(xiàn)了"做中學"這一教學主旨。)

  活動四:拓展活動。

  為使學生學以致用,課后我給他們布置了一道實踐作業(yè):采集南瓜的種子。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動手、動腦的訓練,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獲得知識的愉快和歡樂,把科學課從課堂走到生活實踐中。

  七、板書設計

  果實累累的季節(jié)

  果實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果實:蘋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實:土豆、紅薯、蘿卜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來自冀州市第一實驗小學的科學教師王春銘。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四年級科學上冊第19課《地震》,它與《地表探秘》、《火山》、《巖石》共同組成了《地表劇烈變化》這一單元,在學生了解了《地表探秘》內容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來自地球內部的信息。

  我的電子教案的結構安排如下:(出示課件)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認識,教材分為三部分(課件出示),其中重點是指導學生通過模擬實驗活動和避震演習,了解地震知識及危害。難點是弄清楚地震形成的原因,通過有層次的學習,對地震有真實的感受,并真正的學會一些避震常識。

  因為我國剛剛經(jīng)歷四川汶川大地震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學生對地震這一現(xiàn)象可以說還是刻骨銘心。因此,根據(j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新課標課程標準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制定如下:(課件出示教學目標分析),在確定了教學目標重、難點的基礎上,我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是“質疑猜想—觀察實驗—結論應用”,以激趣導學為主線,在本課的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網(wǎng)上現(xiàn)有的資源把抽象的、學生倍感陌生的現(xiàn)象,直觀的展示給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并利用資源適時的幫助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創(chuàng)設合理的模擬情境游戲讓學生樂學、愛學。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動手實驗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實驗結合自己的推理想象能力,自主探索地震的形成。因此選用了如下教法和學法(課件出示),體現(xiàn)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為完成教學目標,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我的教學安排如下:(課件:教學過程)

  一、質疑猜想,感知地震

  上課一開始,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美麗的.地球”、“美麗的汶川”和“5。12大地震”圖片資料并配上聲音,使教學媒體真正成為激勵學生情感的工具,我從聽覺、視覺入手,調動學生的眼、耳、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陌生的地震現(xiàn)象再現(xiàn)于他們眼前,通過形象、生動的圖像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地震時會有什么現(xiàn)象,會帶來什么災難?在此基礎上我提出問題(課件出示)第一個問題是可以讓老師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第二個問題的設計是讓學生從地震這種現(xiàn)象中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也充分體現(xiàn)出科學這門學科問題多樣性和以學生發(fā)展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學生的疑問是多樣的,對于這些疑問師生共同梳理篩選出適合本課研究的內容(課件出示5個問題),通過師生交流,把探索地震帶來的災害作為研

  究的重點。

  二、實驗探討,推想地震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實驗和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通過實驗和實踐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自己身邊隨時可以找到的物品,如托盤、書本、鉛筆盒、積木、橡皮泥等和我為他們準備的薄、厚不同的木片,讓他們根據(jù)這些材料去設計實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法,選擇實驗材料,記錄實驗現(xiàn)象和結論,遇到困難可以向其他同學或老師討教,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寬松的實驗氛圍。有的小組仿照課本搭建模型,有的小組折斷薄木片,有的小組折斷厚木片。有了這些感性的體驗,我進一步組織學生四人小組分層討論,(課件出示討論題)這是一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討論題,讓學生由表面現(xiàn)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去思考,放手讓學生去討論、去交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思維的訓練中。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很順利地實行了地震形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認識到了地震所造成的危害。(課件出示)培養(yǎng)了學生敢想、敢說、敢做的科學品質,使他們真正成為信息加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三、科學演示,認識地震(播放多媒體片)

  我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圖、文、音、動、色的功能,為學生準備了“地震的成因”和“地震的危害”的課件,學生在欣賞自己的想像中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喜悅,更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和地震形成的原因。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利用計算機直觀演示的功能把抽象的知識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給學生,在學生對地震危害有了一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觀看有關地震的紀錄片,再次直觀感受地震的情景和地震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加深學生對地震危害的認識。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地震:人們通常把那些會讓人感到大地上下顛簸、猛烈搖動等地動現(xiàn)象叫地震。成功的掌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

  四、運用知識,拓展延伸

  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于運用,把教材知識與生活、生產及科學技術的運用聯(lián)系起來,用科學的態(tài)度、科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進行實踐活動。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主要通過學生自己查閱和相互交流來完成。我為學生準備了資料庫,方便學生查閱,有地震預報、地震前的征兆、避震知識等內容。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愛好上去點擊相關的標題,查閱相關的內容,這樣就打破了傳統(tǒng)的統(tǒng)一提出問題,統(tǒng)一解決問題的課堂模式,利用計算機多媒體交互性強的特點來實現(xiàn)了教與學的多元化。

  在學生了解了避震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室內避震演習,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隨即利用計算機多媒體交互性強的特點進行避震小游戲的練習(課件出示),更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我設計了以下的思考練習(課件出示),練習的設計是對學生自學能力、探究能力的綜合培養(yǎng),體現(xiàn)了鈴聲止而思維不止,把課堂教學延伸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為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把地震的危害作為板書的主線(課件出示)?傊,我的教學設計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既遵循了學生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知規(guī)律,又符合學生想獲取知識,努力去探究,享受成功的喜悅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我相信通過這樣的教學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積極的思維,主動的探索,能動的發(fā)展。以上是我對本次教學一些粗淺的理解,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抨指正。謝謝。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6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進行對植物的觀察活動之后,進而發(fā)展為對動物的觀察。《蝸!芬徽n是學生真正觀察小動物的起始課,學生還是第一次學習觀察小動物、描述小動物,學生對它們的觀察停留在只注意某個部分的細節(jié),還不知道怎么樣從整體到局部地去觀察一個小動物。引導學生體驗探究蝸牛的過程,建構自己對蝸牛的認識。同時,培養(yǎng)并保持學生熱愛小動物的興趣。開好了這個頭,為后面對螞蟻、蚯蚓的觀察等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部分: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xiàn)在它的顏色、身體構造等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映,如觸角伸縮,身體縮進殼內來躲避危險。

  (3、蝸牛利用腹足爬行,做波浪狀的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2、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和體驗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的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按照科學的方法飼養(yǎng)蝸牛,并做好觀察記錄。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發(fā)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并做到不傷害小動物,注意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觀察蝸牛,初步了解其外形構造,生活習性、運動方式。

  教學難點:教會學生觀察小動物的方法。

  教學準備:放大鏡,記錄本和筆。

  第三部分:教學過程

  1、激發(fā)情趣,提出問題

  導入:“同學們喜歡蝸牛嗎?那我們就一起與它玩一會兒吧!”

  預設: 對于孩子來說,喜愛小動物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這樣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設計意圖:確定觀察任務,是科學探究的前提。學生在和蝸牛玩的過程中,對蝸牛進行了無意的觀察。

  師:“同學們對蝸牛這么感興趣,你們有什么問題嗎?”

  預設; 蝸牛有牙齒嗎?蝸牛喜歡吃什么?蝸牛有眼睛嗎?長在哪?蝸牛怎么爬的?

  設計意圖:我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教師對學生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加以梳理,形成幾個問題的區(qū)域:如蝸牛身體的觀察、蝸牛殼的觀察、蝸牛運動的觀察等。

  2、制定計劃,自主探究

  師: “你們小組打算怎樣觀察蝸牛呀?”

  預設:這時學生運用己有知識,調動各種感官觀察蝸牛,如:看看蝸牛身體的顏色、聞聞蝸牛的氣味、摸摸蝸牛的殼等。

  設計意圖: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有目的的觀察,指導學生按一定順序觀察,想出多種辦法、運用各種工具進行觀察。進一步設計在觀察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如“你們小組怎樣分工合作呀?”“你們需要哪些工具呀?”“怎樣做才能不傷害蝸!钡取

  師: “誰來匯報一下,你們小組發(fā)現(xiàn)了什么?”

  預設:1、蝸牛身體的觀察:蝸牛頭部、腹部、尾部,頭部的眼睛、觸角、嘴的觀察。2、蝸牛運動的觀察:蝸牛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 3、蝸牛爬行的痕跡:教學中會有二種情況,先發(fā)現(xiàn)粘液,再發(fā)現(xiàn)粘液是蝸牛爬行過和痕跡;或者先發(fā)現(xiàn)蝸牛爬行留下的痕跡,再發(fā)現(xiàn)痕跡原來是蝸牛分泌的粘液變成的。從觀察和思維發(fā)展的水平說,前者的要求高一些。找到痕跡與粘液的聯(lián)系后,很自然地會產生關于粘液的問題,蝸牛分泌的粘液對它有什么用?

  設計意圖:在觀察方法上,包括了用放大鏡觀察、按一定順序觀察,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的內容。在教學中,重在讓學生經(jīng)歷這樣的按一定順序觀察,初步了解其外形構造,生活習性及運動方式等。在觀察蝸牛運動時,引導學生“輕輕碰觸”,從愛護動物的角度,這是最好的契機。

  師:蝸牛這么可愛,你想和它做朋友嗎?你準備怎么照顧你的朋友呢?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利用本課的學習方法繼續(xù)進行觀察由課內引向課外,學生掌握了本課所滲透的這種學習方法,養(yǎng)成了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也就培養(yǎng)了學生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具備了終身學習的能力。

【小學科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說課稿06-22

小學科學杠桿說課稿02-17

關于小學科學說課稿02-24

小學科學說課稿7篇01-22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8篇02-02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八篇02-12

小學科學說課稿(精選16篇)05-23

小學科學說課稿15篇11-24

小學科學說課稿15篇11-29

小學科學說課稿(15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