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學反思> 原子的構成教學反思

原子的構成教學反思

時間:2023-03-17 13:45:32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原子的構成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原子的構成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子的構成教學反思

原子的構成教學反思1

  《原子的構成》一課很抽象。若按傳統(tǒng)方法直接按課本內容進行教學,學生難免會覺得枯燥,不會對原子結構的知識產生興趣。教師不應該奉送真理而應該教人發(fā)現(xiàn)真理。經過反復研究教材,我覺得這一內容是一個比較好的“基礎理論型”探究性學習的好素材。如何既讓學生學到知識,又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的教育呢?通過查閱了一些資料,決定以人類認識原子內部結構的歷史過程為主線展開學習活動,在課堂上盡可能地運用圖片、動畫創(chuàng)設情景,通過形象的描繪、科學的推理、史料的佐證,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將原子的結構直觀而形象地展示出來。其次,通過對具體原子質量的實際數(shù)據展示的觀察,感受書寫使用的不便,進而認識引入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并讓學生主動學習查閱相對原子質量的方法。

  雖然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是枯燥的,但由于事先靈活地組織好了教學素材,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景,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表現(xiàn)非常活躍,教學達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本節(jié)課成功的關鍵之處在于:把教師講解為主改為學生探究為主。為了讓學生更確切的理解原子的結構,單靠教師在課堂講解,學生很難在腦海里形成原子結構模型。因此聽著是懂了,但遺忘得也快。為了克服這一點,課堂上運用影像資料、動畫模擬、史料佐證來創(chuàng)設情景,階段性地逐步啟示學生完善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把枯燥的文字變得鮮活,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本人覺得,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非常重要,有問題才能創(chuàng)設探究的情景,通過探究活動才能發(fā)現(xiàn)知識,在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地過程中學生才能學習形成科學的探究方法。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認為在教學中有幾點需要研究、探討:

 、北竟(jié)課從嚴格意義上講,學生的探究活動并不是完全自主的,而是在老師設計的“圈套”中進行的。這樣處理的原因主要在考慮到時間的限制。本人最初的設計是:先讓學生在課余查找一些人類認識原子的結構的'史料,感知前人認識原子的歷史,事先做一些輔墊。再在課堂上利用動畫啟示,教學也許更順暢一些。但實際并沒有實行。

 、灿胁糠滞瑢W在課堂上發(fā)言少,很少參與交流活動,如何培養(yǎng)這此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興趣?學生的表現(xiàn)和積極性差異較大,如何具體地評價學生的表現(xiàn)和進步在方式方法上值得探討。

 、吃谛抡n改理念下,如何同時做到課堂的開放與高效兩不誤。就拿本節(jié)課為例,通過分組討論,親自經歷探究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探究能力,加深了對原子結構的理解,這是我設計的初衷,但也正是這一點占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有時會使課堂出現(xiàn)了前緊后更緊的局面,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使教學效果不佳。新課程倡導開放式教學,要求還課堂給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無論哪種學習方式都需要很多時間,而課堂時間有限,怎樣才能找到它們的最佳結合點。

  怎樣解決這些現(xiàn)實的教學問題,讓我們在實踐中一起探索!

原子的構成教學反思2

  今天早上霧氣很大,出門有點冷,因為要給學生上課,心里很緊張,到了學校也無法緩解這種緊張的情緒,對,我很緊張,雖然從老師,學生,室友的角度都看不出我的緊張情緒,但是我,確實很緊張,直到,孩子們做完操回到教室,一個個的坐好安靜下來,我深呼吸一下,讓學生收拾好書本,開始我的第一節(jié)課。我即使再緊張,也要控制,因為我的課只有45分鐘,緊張也是一堂課,享受也是一堂課,還不如好好呢。

  上課的時候,感覺最好的不是我把這節(jié)課上完了,時間也掐得比較準,而是初三(1)班的`孩子積極地配合我,認真的在聽講,思考的時候大家都在動腦,記筆記的時候沒有一個是不動起來的,也就說我上課的時候他們在聽,在參與,而不是我一個人講。

  上完這節(jié)課,翟老師和我大概的交流了一下,大概可以分為三點:

 、僭诨瘜W史部分,介紹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的時候,關于這三個現(xiàn)象,我引導的太多,學生沒有自己思考出來,可能那些層次相對低一點的同學不一定會回答的出來,我自己原本的處理是組織學生討論,當時上課的時候一緊張,又怕控制不住學生就臨時把討論去除了。

 、诮榻B核電荷數(shù)這個概念的時候,只是由學生從書本53頁的段落中尋找到,但是卻沒有向學生自己介紹這個概念。

 、坳P于相對原子質量的單位為“1”,可以省略,這個知識點,就忘記了向學生講。

  基于以上這幾個失誤,我要記在我的反思上,便于以后工作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今天第一天上課,上完課自己的感覺還是不錯的,翟老師和一班的學生都說上的蠻好,雖然我知道這個“蠻好”帶著點安慰,但是我就當是真的“蠻好”來接受吧,哈哈,自我安慰一下。

  明天去那邊學校,第一件事情是拿一班學生的化學作業(yè)批改,從作業(yè)中來看看自己上課到底上的怎么樣,看看他們反饋的信息才能真正知道一節(jié)課的質量。

原子的構成教學反思3

  《原子的構成》課題的教學,教材編排上是敘述性的,很抽象。若按傳統(tǒng)方法直接按課本內容進行教學,學生難免會覺得枯燥,不會對原子結構的知識產生興趣。教師不應該奉送真理而應該教人發(fā)現(xiàn)真理。經過反復研究教材,本人覺得這一內容是一個比較好的“基礎理論型”探究性學習的好素材。如何既讓學生學到知識,又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的教育呢?通過查閱了一些資料,決定以人類認識原子內部結構的歷史過程為主線展開學習活動,在課堂上盡可能地運用圖片、動畫創(chuàng)設情景,通過形象的描繪、科學的推理、史料的佐證,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將原子的結構直觀而形象地展示出來。其次,通過對具體原子質量的實際數(shù)據展示的觀察,感受書寫使用的不便,進而認識引入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并主動學習查閱相對原子質量的方法。

  雖然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是枯燥的,但由于事先靈活地組織好了教學素材,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景,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表現(xiàn)非;钴S,教學達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本節(jié)課成功的關鍵之處在于:把教師講解為主改為學生探究為主. 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要求,為了讓學生更確切的理解原子的結構,單靠教師在課堂講解,學生很難在腦海里形成原子結構模型。因此聽著是懂了,但遺忘得也快。為了克服這一點,課堂上運用影像資料、動畫模擬、史料佐證來創(chuàng)設情景,階段性地逐步啟示學生完善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把枯燥的文字變得鮮活,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本人覺得,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非常重要,有問題才能創(chuàng)設探究的情景,通過探究活動才能發(fā)現(xiàn)知識,在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地過程中學生才能學習形成科學的探究方法。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本人認為在教學中有幾點需要研究、探討:

  ⒈本節(jié)課從嚴格意義上講,學生的探究活動并不是完全自主的,而是在老師設計的.“圈套”中進行的。這樣處理的原因主要在考慮到時間的限制。本人最初的設計是:先讓學生在課余查找一些人類認識原子的結構的史料,感知前人認識原子的歷史,事先做一些輔墊。再在課堂上利用動畫啟示,教學也許更順暢一些。但農村中學大多數(shù)是住讀生,手頭資料有限,上網查閱也不現(xiàn)實。如何解決這些矛盾是農村中學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值得研究的問題。

  ⒉有部分同學在課堂上發(fā)言少,很少參與交流活動,如何培養(yǎng)這此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興趣?學生的表現(xiàn)和積極性差異較大,如何具體地評價學生的表現(xiàn)和進步在方式方法上值得探討。

  ⒊在新課改理念下,如何同時做到課堂的開放與高效兩不誤。 就拿本節(jié)課為例,通過分組討論,,親自經歷探究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探究能力,加深了對原子結構的理解,這是我設計的初衷,但也正是這一點占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有時會使課堂出現(xiàn)了前緊后更緊的局面,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使教學效果不佳. 新課程倡導開放式教學,要求還課堂給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無論哪種學習方式都需要很多時間,農村的實際決定了這段時間會更長,而課堂時間有限,怎樣才能找到它們的最佳結合點。

  怎樣解決這些現(xiàn)實的教學問題,讓我們在實踐中一起探索!

原子的構成教學反思4

 。劢虒W意圖]

  本課題包括原子的構成、相對原子質量兩部分內容,學生在第三單元已經學習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質構成的奧秘,知道了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但他們并不滿足,還想知道原子究竟是否可分、原子的質量到底有多大?等等。本課題學習原子的構成就是回答這些問題。

  在本節(jié)課中教師通過以下途徑: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表作為探究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并以討論、歸納小結的形式弄清原子的構成及其內部關系。②以H、C、O三種原子為實例,給出“三種原子的實際質量、相對原子質量、一個C原子質量的1/12”三個數(shù)據,引導學生自己探究相對原子質量定義的由來。以達到學生:a.能認識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知道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并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b.通過對圖表的分析與歸納,培養(yǎng)學生利用教材資源進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初步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學會學習。c.將所學知識與培養(yǎng)學生認識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的可分性以及對權威進行大膽質疑不唯心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相聯(lián)系并以張青蓮教授為材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教學目標。

  [教學準備]:學生課外利用網絡和書籍收集有關分子、原子的知識。

 。劢虒W片斷]

  師:分子與原子的區(qū)別是“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對嗎?

  生齊答:不對,應該還有前提“在化學變化中”。

  師:為什么要強調“在化學變化中”呢?意味著什么呢?

 。ㄓ械膶W生皺起了眉頭,有的竊竊私語)

  一生提出了猜想:也許原子還可以再分成幾部分吧,只是我們還沒學習而已?(用疑惑的眼神望著老師)

  師:原子到底還能不能再分,請同學們閱讀P68-69,書中有圖、文字還有表格,可以說圖文并茂,這么多豐富的信息展現(xiàn)給你們,你們能否告訴我通過看這些圖文能獲得哪些知識?

  (學生安靜下來,認真閱讀)

  ……

  師:從圖4-1你們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還有原子非常小,因為它的直徑只有10-10m

  生2:我知道了原子核位于原子中間,而且電子是運動的。

  師:你怎么會知道電子是運動的?

  生:因為電子后面有一條“尾巴”,像慧星一樣。

 。▽W生齊笑)

  師(跟著笑):非常對,不過我要糾正一下,這不是尾巴而是運動的“軌跡”。

  生3:我知道原子核也是由兩種微小的粒子構成的?

  師:Why?

  生笑:(部分學生也跟著笑)因為圖上面組成原子核的圓球有兩種顏色,一種是淡藍色的,一種是淡黃色的,而且淡黃色球上有“+”號而藍色的沒有。

  師(使勁的點了點頭):你真仔細,大家為他鼓掌好不好?(學生鼓掌)。那你知道這兩種小球分別代表什么嗎?

  學生一哄而答(情緒高漲):質子和中子

  生4:我還發(fā)現(xiàn)教材上的圖文好像互相矛盾。

  師(一愣)(學生也感意外):什么矛盾?難道教材還有什么錯誤的地方嗎?

  生繼續(xù)答:,因為圖中畫的有3個電子帶3個負電荷,而質子只有2個帶2個正電荷,很顯然這個圖表示出來的是整個原子帶1個負電荷,顯電性,與文中說原子不顯電性矛盾。

 。▽W生們頻頻點頭,老師豎起了大拇指)

  師:太棒了,你說的非常正確,所以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不要“盡信書”,古人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要敢于對權威的觀點提出疑問,比如哥白尼就對“地球中心說”提出了疑問,創(chuàng)立了“太陽中心說”,愛因斯坦對大物理學家。

原子的構成教學反思5

  教學反思:

  在細節(jié)的處理上不夠果斷、靈活,時間的安排還有不夠合理之處。整節(jié)課的內容較簡單,而且我們設計的練習都是一些基礎題目,所以時間比較充裕,前半節(jié)課的時間控制不錯,但在上課過程中就發(fā)現(xiàn)學生的接受能力比我們預料的要強,所以很多知識一點就通,節(jié)省了很多時間,所以在后半節(jié)課節(jié)奏明顯放慢了,剛好準點講完內容,但小測就來不及評講。假如上課過程中能果斷一些,或許可以能將小測也評講完,整節(jié)課就更加完整了。

  整節(jié)課略顯得簡單,假如能加入英國化學家盧瑟夫所做的α粒子散射實驗,即可以增加趣味性也可以提高難度,更接近中考。

  教學建議:

  1.本課題內容是學習化學的理論基礎。對學生而言,研究一種看不見的粒子的構成會有很大困難。因為學生缺乏粒子的觀點,我們在第三單元講解水的組成時,就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水電解的微觀模擬動畫以及解釋圖片,這個模擬動畫可能會使學生從感性上認為原子是一種實心的球體。因此本節(jié)課我們仍然建議教師們采用多媒體教學,尤其是通過動畫讓學生觀看原子內部的模擬圖。

  2.教師要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想像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上面也體到本節(jié)課抽象內容比較多,要求學生在腦海里要建立一個立體原子的原子內部模型,因此,也可以自己動手制作一個原子的立體模型等。

  3.對于質子、中子、電子的質量及電性的關系,建議通過學生閱讀原子內部的帶電情況圖進行自我歸納。特別是關于“原子為何不帶電這個問題”可以用具體的原子進行說明,指出原子中質子所帶的具體電荷、電性,及電子所帶的具體電荷、電性,從而得出原子不帶電的結論

  4.關于原子核體積和原子體積的相對大小,除了教材中的類比思維,還可以通過學生活動建立直觀印象,如:在一張紙上畫一個圓圈代表原子核,那么按照想想象制做原子模型,則景外邊緣應該在哪里?是否超出了這張紙?是否超出課桌、教室、教學大樓、學校?

  5.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的方法、通過討論提出應如何使原子質量的`大小表達得方便、直觀?然后提出化學中的方法和相對原子質量的標準值的獲得,可以滲透講解化學史中對相對原于質量標準的規(guī)定的演變過程。為了建立碳12原子的1/12定義為標準的印象,建議直接給出數(shù)據,利用公式帶入數(shù)據算出性對原子質量,最后歸納出碳12原子的1/12對所有原子都是不變的,是一個固定值,從而幫助學生理解。

  6.對比電子、質子、中子質量時,可以給出實際的數(shù)據并得出結論“一個質子質量=1832個電子質量,從而得出原子質量集中在原子核中

  7.類比、歸納是不錯的方法,將教學過程設計成圖表,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得出規(guī)律。

原子的構成教學反思6

  《原子的構成》課題的教學,教材編排上是敘述性的,很抽象。若按傳統(tǒng)方法直接按課本內容進行教學,學生難免會覺得枯燥,不會對原子結構的知識產生興趣。教師不應該奉送真理而應該教人發(fā)現(xiàn)真理。經過反復研究教材,本人覺得這一內容是一個比較好的“基礎理論型”探究性學習的好素材。如何既讓學生學到知識,又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的教育呢?通過查閱了一些資料,決定以人類認識原子內部結構的歷史過程為主線展開學習活動,在課堂上盡可能地運用圖片、動畫創(chuàng)設情景,通過形象的描繪、科學的推理、史料的佐證,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將原子的結構直觀而形象地展示出來。其次,通過對具體原子質量的實際數(shù)據展示的觀察,感受書寫使用的不便,進而認識引入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并主動學習查閱相對原子質量的方法。

  雖然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是枯燥的.,但由于事先靈活地組織好了教學素材,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景,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表現(xiàn)非;钴S,教學達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本節(jié)課成功的關鍵之處在于:把教師講解為主改為學生探究為主。 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要求,為了讓學生更確切的理解原子的結構,單靠教師在課堂講解,學生很難在腦海里形成原子結構模型。因此聽著是懂了,但遺忘得也快。為了克服這一點,課堂上運用影像資料、動畫模擬、史料佐證來創(chuàng)設情景,階段性地逐步啟示學生完善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把枯燥的文字變得鮮活,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本人覺得,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非常重要,有問題才能創(chuàng)設探究的情景,通過探究活動才能發(fā)現(xiàn)知識,在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地過程中學生才能學習形成科學的探究方法。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本人認為在教學中有幾點需要研究、探討:

  1、本節(jié)課從嚴格意義上講,學生的探究活動并不是完全自主的,而是在老師設計的“圈套”中進行的。這樣處理的原因主要在考慮到時間的限制。本人最初的設計是:先讓學生在課余查找一些人類認識原子的結構的史料,感知前人認識原子的歷史,事先做一些輔墊。再在課堂上利用動畫啟示,教學也許更順暢一些。但農村中學大多數(shù)是住讀生,手頭資料有限,上網查閱也不現(xiàn)實。如何解決這些矛盾是農村中學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值得研究的問題。

  2、有部分同學在課堂上發(fā)言少,很少參與交流活動,如何培養(yǎng)這此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興趣?學生的表現(xiàn)和積極性差異較大,如何具體地評價學生的表現(xiàn)和進步在方式方法上值得探討。

  3、在新課改理念下,如何同時做到課堂的開放與高效兩不誤。就拿本節(jié)課為例,通過分組討論,親自經歷探究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探究能力,加深了對原子結構的理解,這是我設計的初衷,但也正是這一點占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有時會使課堂出現(xiàn)了前緊后更緊的局面,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使教學效果不佳。 新課程倡導開放式教學,要求還課堂給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無論哪種學習方式都需要很多時間,農村的實際決定了這段時間會更長,而課堂時間有限,怎樣才能找到它們的最佳結合點。

原子的構成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絕大多數(shù)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

  2、能根據原子組成符號判斷原子的構成。

  3、知道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

  過程方法

  采用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資料、自己提出問題、并自主地跟同學交流、自己完成討論結果的方法,教師多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地總結出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

  讓學生充分體驗交流討論、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得出結論的過程,讓學生在獲得有關知識的同時又體驗自己學習后獲得的成就。

  教學重點、難點

  構成原子的粒子間的關系,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

  教學方法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討論相結合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新課引入視頻觀察、思考、討論提出問題:

  1、原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原子可以再分,它是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構成的呢?

  2、相對原子質量定義為“某原子的質量與C-12原子質量的1/12的比”。C-12原子是什么原子?

  閱讀、歸納與整理聯(lián)系上節(jié)課,從哪個原子結構模型就可以說明?從哪個結構圖可反應出質子數(shù)等于電子數(shù)?質子、中子和電子的質量、相對質量和電量學生有了原子結構的新知識,能否進一步解析盧瑟福原子結構模型?說明從微觀角度分析研究問題能力,化學思維能力沒有得到發(fā)展?臻g想象力還未建立起來!應該對學生講一個形象比喻,體育場與螞蟻的關系。

  教師講解:科學研究證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絕大多數(shù)原子的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

  【設疑】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為什么加”絕大多數(shù)”呢?質子、中子和電子是構成原子的三種粒子,這三種粒子的帶電荷情況、質量大小等方面有什么差異?請同學們運用教材表1-7中的數(shù)據進行比較閱讀表1-7,比較三種粒子的質量大小、帶電荷情況。請同學們比較一下質子、中子、電子帶電荷情況,看看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回答:中子不帶電、質子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原子顯電中性,說明每種原子中核內的.質子數(shù)跟原子核外的電子數(shù)相等。教師追問:從微粒的質量大小分析,你認為原子的質量集中在原子核上還是原子核外?為什么?相對于整個原子來說,原子核外某個電子的質量能否忽略不計? 學生展開討論,大部分學生快就得出結論,相對于原子來說,原子核外某個電子的質量可以忽略不計。

  教師提問:請某位同學來總結一下有關原子的質量與質子、中子、電子的質量之間的關系。(若這位同學不能完整總結出來,再請另一位同學來補充)教師引導: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注釋,理解C-12原子的構成、相對質量的含義。

  被提問的同學回答:原子的質量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電子的質量可以忽略不計,質子跟中子的質量基本相等。

  同時多數(shù)同學會提出下列問題:什么是相對質量?根據剛才同學們的研究,大家已獲得一些共同的認識。

  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子的質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的質量大小由核中的質子數(shù)和中子數(shù)決定,由于原子顯電中性,所以原子核內的質子數(shù)跟核外電子數(shù)相等。請同學們與同桌一起完成教材第30頁“問題解決”。結束后請同學代表發(fā)言,匯報討論結果。

  學生查閱資料,進行討論。

  有的小組會提出一些問題,如:什么是質量數(shù)?“AZX”是含 義是什么?為什么在“AZX”中不直接標出中子數(shù)、電子數(shù)?等等。對于這些問題,由于難度不大,教師不一定要直接回答,可以讓學生之間經過交流后自己解決,小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還可以根據當時的教學活動情況和學生的個別差異再適當補充一些實例,讓學生分析研究,在這個基礎上,就為學生在后續(xù)學習“核素”“同位素”、等基本概念打下了基礎。

  討論結果:

  1、質量數(shù)( A )= 質子數(shù)( Z )+中子數(shù)( N )且只要知道上述三個數(shù)值中 的任意兩個,便可推算出第三個。

  2、質量數(shù)為A,質子數(shù)為Z的原子,表示為AZX

  課堂練習:

  1、鈉原子的質量數(shù)為23,質子數(shù)為11。那么它的中子數(shù)是多少?

  2、鈉離子的質量數(shù)為23,質子數(shù)為11。那么它的中子數(shù)是多少?核外電子數(shù)是多少?

  3、硫原子的質量數(shù)為32,中子數(shù)為16,那么它的質子數(shù)是多少?核外電子數(shù)是多少?

  4、硫的二價陰離子的核外電子數(shù)是18,中子數(shù)為17,那么它的質量數(shù)是多少?

  5、氫氧根離子的質子數(shù)是多少?電子數(shù)是多少?……(做成圖表)

  [討論]回答:

  1、中子數(shù)為12

  2、中子數(shù)12;電子數(shù)10

  3、質子數(shù)16;電子數(shù)18

  4、因為 S2- 核外電子數(shù)是18,即硫原子得到2個電子后,是18,那么硫原子的核外電子數(shù)是16,則16+17=335、質子數(shù)是9;電子數(shù)是10夸克的發(fā)現(xiàn)

  【解決】根據以上所學,知道C-12指的是什么原子?

  【設疑】

  1、分子由原子構成,絕大多數(shù)原子是由質子、中子、電子等基本粒子構成。那么基本粒子可不可再分呢?

  2、夸克的發(fā)現(xiàn)對我們有何啟發(fā)?

  學生閱讀《拓展視野》欄目小組討論與交流學習核素、同位素概念指導學生閱讀:P31—P32

  提出問題:

  1、什么是核素?

  2、什么是同位素?

  課堂練習:

  下列的粒子中有幾種核素 ,其中互為同位素的有 ;元素有 種① 11H ② 126C ③ 168O ④ 21H ⑤ 178O ⑥ 31H ⑦ 188O ⑧ 146C強調:質子數(shù)( Z )相同:表示同一元素,中子數(shù)( N )不同,質量數(shù)(A)不同,原子也不同。原子的種類是由質子數(shù)和中子數(shù)共同決定的,同位素是原子的互稱。

  [討論]回答:同一種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質子數(shù),但中子數(shù)不一定相同。學生回答:人們把具有一定質子數(shù)和一定中子數(shù)的原子稱為一種核素。絕大多數(shù)元素存在多種核素。我們把質子數(shù)相同、質量數(shù)(或中子數(shù))不同的核素互稱同位素。

  核素有8種,其中互為同位素的有:①④⑥;②⑧;③⑤⑦。元素有三種。歸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shù)(既質子數(shù))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核素:具有一定質子數(shù)和一定中子數(shù)的原子;同種核素特征:質子數(shù)相同,中子數(shù)也相同。同位素:質子數(shù)相同而中子數(shù)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稱為同位素。

  同位素的應用學生閱讀P32《拓展欄目》——同位素的應用然后歸納總結;課堂小結:學生回答:同位素的應用

  1、醫(yī)學中于顯影、診斷、治療、消毒等;

  2、農業(yè)上的輻射育種技術,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和數(shù)量;

  3、146C的放射性被應用于考古斷代

  4、21H、31H是制造氫彈的材料;

  作業(yè)布置:P33第2、3、4題

  板書設計

原子的構成教學反思8

  教學建議:

  1.本課題內容是學習化學的理論基礎。對學生而言,研究一種看不見的粒子的構成會有很大困難。因為學生缺乏粒子的觀點,我們在第三單元講解水的組成時,就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水電解的微觀模擬動畫以及解釋圖片,這個模擬動畫可能會使學生從感性上認為原子是一種實心的球體。因此本節(jié)課我們仍然建議教師們采用多媒體教學,尤其是通過動畫讓學生觀看原子內部的模擬圖。

  2.教師要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想像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上面也講到本節(jié)課抽象內容比較多,要求學生在腦海里要建立一個立體原子的原子內部模型,因此,也可以自己動手制作一個原子的立體模型等。

  3.對于質子、中子、電子的質量及電性的關系,建議通過學生閱讀原子內部的帶電情況圖進行自我歸納。特別是關于“原子為何不帶電這個問題”可以用具體的原子進行說明,指出原子中質子所帶的具體電荷、電性,及電子所帶的具體電荷、電性,從而得出原子不帶電的結論

  4.關于原子核體積和原子體積的相對大小,除了教材中的類比思維,還可以通過學生活動建立直觀印象,如:在一張紙上畫一個圓圈代表原子核,那么按照想想象制做原子模型,則景外邊緣應該在哪里?是否超出了這張紙?是否超出課桌、教室、教學大樓、學校?

  5.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通過討論提出“應如何使原子質量的大小表達得更方便、更直觀?”的方法,然后提出化學中的方法和相對原子質量的標準值的獲得,可以滲透講解化學史中對相對原于質量標準的規(guī)定的演變過程。為了建立“碳12原子的1/12”定義為標準的印象,建議直接給出數(shù)據,利用公式帶入數(shù)據算出性對原子質量,最后歸納出“碳12原子的1/12對所有原子都是不變的”,是一個固定值,從而幫助學生理解。

  6.對比電子、質子、中子質量時,可以給出實際的數(shù)據并得出結論“一個質子質量=1832個電子質量,從而得出原子質量集中在原子核中。

  7.類比、歸納是不錯的方法,將教學過程設計成圖表,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得出規(guī)律。對比電子、質子、中子質量時,可以給出實際的數(shù)據并得出結論”一個質子質量=1832個電子質量,從而得出原子質量集中在原子核中。

  本節(jié)課的優(yōu)點:

  1. 本教學設計運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模式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更有效地提高學生解決化學開放性題目的能力,促進學生的自我發(fā)展。

  2.這節(jié)課的內容較為抽象,要讓學生掌握原子內部結構及微粒間的關系,我們通過數(shù)據的'量化、科學的推理、真實的圖像讓學生認識!跋鄬υ淤|量=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的結論需要經過推理完成。

  3.這節(jié)課充分利用圖片、動畫,化抽象為形象,讓學生認識微觀世界,又通過多種表格,讓學生認識微粒間的關系,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4.邊學邊練,讓學生牢固地掌握新知識,內容充實,課堂容量大,學生小測反饋情況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不足之處和改進設想:

  在細節(jié)的處理上不夠果斷、靈活,時間的安排還有不夠合理之處。整節(jié)課的內容較簡單,設計的練習題欠梯度。假如能加入英國化學家盧瑟夫所做的α粒子散射實驗,即可以增加趣味性也可以提高難度,更接近中考。

原子的構成教學反思9

  本節(jié)課內容是九年級化學課標人教版教科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本課題在教科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本節(jié)課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在于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知之較少,為探究活動制造了困難:哪些地方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怎樣引導探究。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就相當好了。在這方面也做過一些嘗試例如:為導出“原子的結構”時,我適時地播放課件電解水的微觀圖示,動畫的運用使學生較為直觀的認識了物質發(fā)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實質。體會到適時的運用多媒體手段確實有助于抽象知識的教學。

  但是由于知識本身抽象和學生缺乏對微觀世界的想象力,使得學生對原子的內部結構如何,一下子也難以想象,此時我又適時地播放課件α粒子散射實驗、盧瑟福的核式結構模型,然后小結原子的內部結構。通過分析和討論原子結構的科學史料,學生們提高了想象力,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了解了科學的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幫助學生們領略了神奇的微觀世界,使微觀變直觀,抽象變形象,還初步知道了獲得實證的途徑,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這一課題中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突破難點,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再結合教師設計的有關動畫效果,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復雜知識明了化,改變了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擴大了信息面,在幫助學生領略和體驗微觀世界,提高想象力,創(chuàng)新能力,使微觀抽象的原子變?yōu)橹庇^,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輕松愉快地接受這些較為抽象的知識,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不足之處:本節(jié)課最大的缺點就是講的太多,學生探究的偏少。對于這樣的理論課,如何協(xié)調“講清”和“探究”之間的關系需要進一步學習探討。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從全方位、多角度來考慮問題、描述問題,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從宏觀現(xiàn)象想象微觀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原子的構成教學反思10

  1.由于微觀粒子看不見、摸不著,學生缺乏感性認識,課堂學習中應盡可能地運用圖片、動畫創(chuàng)設模擬情境,通過形象化描述、科學推理、史料佐證,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將原子的結構直觀而形象地展示出來。

  2.引導學生進行設想、查閱資料、對比分析等活動,開展由宏觀到微觀完善思維的合作探究。因而,引領學生逐步由表及里的綜合系列問題的設計,就顯得至關重要;為保證學生認識的順利發(fā)展,必要的運用實際問題情景,也是必不可少的。本課題的教學內容設計,應以氫原子、氧原子、碳原子、鈉原子、氯原子的結構為基礎與重點,并以此為依據進行適當遷移與拓展。

  3.在教學中,如果需要引導學生認識碳12是一種碳原子,必須補充“同類原子的質子數(shù)相同,中子數(shù)可能不同;同種原子的.質子數(shù)與中子數(shù)都相同”。教學實踐證明,不補充上述兩個概念,極易引起學習認識上的紊亂。做這樣的教學鋪墊后,對元素概念的建構與發(fā)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4.在認識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相對原子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近似值的區(qū)別,即: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二是相對原子質量雖然不是原子的真實質量,但可以通過相對原子質量對物質的質量進行比較,從而推斷出具體的物質質量。目前,這方面的認知銜接尚為教學的空白,因此,在后續(xù)的許多相關化學計算的學習過程中,導致學生出現(xiàn)眾多推理問題的認知障礙。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有相當?shù)膶W生處于機械模仿,嚴重影響了學習能力與素養(yǎng)的提升和自主發(fā)展。

【原子的構成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原子構成說課稿07-06

原子的構成說課稿06-25

原子的結構教學反思04-19

《原子的結構》教學反思03-20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12-08

《物質構成的奧秘》教學反思04-22

《分子和原子》復習課教學反思03-31

《原子的結構》教案03-08

《分子與原子》說課稿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