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學反思> 浮力教學反思

浮力教學反思

時間:2023-02-23 18:16:27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浮力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浮力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浮力教學反思15篇

浮力教學反思1

  華師大版的《浮力》一節(jié)內容安排在八年級第三冊第四章第二節(jié)中,對力學內容進行全面整合,綜合性強,相對于八年級的學生而言有點困難。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注重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力求試驗方法簡單化,過程易于理解。在安排第一個活動《感受浮體受到的浮力》時,我用一大一小兩只空塑料瓶,要求學生用同一只手將它們逐一壓入水中,感受水對空塑料瓶的浮力,同時希望學生能得出以下結論:漂浮在液面上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向上的托力,排開的液體越多,受到的托力越大。在課堂巡視中,卻發(fā)現(xiàn)有位學生用兩只手將兩只空塑料瓶同時壓入水中,甚至還溢出了一部分水。我眉頭一皺,正想上前制止,突然“靈感”頓悟,一個新的實驗方案在我腦中形成。活動結束后,在匯報實驗結果時,我請剛才那位同學上講臺演示。一開始他不敢把剛才“粗魯”的動作再做一遍,后來看到我鼓勵的眼神,就挽起袖子,伸出兩只手將兩只空瓶同時壓入水中(講臺上溢出了一些水),下面的同學嘩然大笑。我趁機問他們:“你們?yōu)槭裁葱δ兀俊彼麄冋f桌子上有很多水溢出來了!盀槭裁磿绯鲞@么多水呢?”“因為他把兩個瓶子同時壓入水了!”“這么說浸入的越多,溢出的越多”“是的!”“我們再問問這位同學,是不是費了很大的勁才把瓶壓入水呢?如果改用一只手壓兩只瓶,會是什么情況呢?大家也試試看!”同學們試過之后都說用一只手壓兩只瓶比壓一只瓶累多了!這不就是我要的課堂效果嗎?在我表揚那位同學的創(chuàng)新和獨到之處時,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反思一:在剛才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原來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一先一后把兩只大小不一的'瓶子壓入水中,感受到瓶子越大浸入的越多,手受到向上托的力越大。雖然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效果也不錯,但我在課前準備這些小瓶子時卻費盡了周折(大瓶子是礦泉水瓶,很容易得到),特意到收購廢品的地方以大換小換來的,還特別臟洗了好長時間才洗干凈!沒想到學生比我聰明,如果用他的方法我只要準備任意大小的瓶子即可!“面對學生的不同節(jié)奏,不同步伐,教師要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隨時調整自己的節(jié)奏,跟著學生走。”不要被自己預先設計好的環(huán)節(jié)束縛,適時調整,學生在不斷生成,我們的教學活動也要不斷生成新的方案。我從學生那里懂得了:我們備的不僅僅是教案,更應該備好學生!路培琦老師說過:“不要把我們的科學課上成假裝學生什么都不知道!有時候學生比我們知道得更多!只有在充分的備課和備學生的基礎上,才能游刃有余處理課堂中出現(xiàn)的生成性問題。

  如果當時我以粗暴的態(tài)度制止了那位學生,不但這么好的課堂“資源”浪費掉,還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以后還有哪位學生敢

  在課堂上“動”起來呢?學生動起來了,老師便會在收集處理這些信息的基礎上完成更高水平的“動”,通過教師這一層面的動,形成新的、又具有連續(xù)性的興奮點和教學步驟,使我們的教學過程真正呈現(xiàn)出動態(tài)生成的創(chuàng)生性質!

  為了說明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我按照教材的設計,采用了石頭作為研究對象。結果在學生實驗時,出現(xiàn)了石塊在空氣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與石塊在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幾乎相等。難道下沉的物體不受浮力嗎?這時比較細心的同學還是發(fā)現(xiàn)了示數(shù)是有差異的,只是比較小而已!我立刻抓住這個契機,在表揚那些細心的學生的同時,靈機一動,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們能不能對本實驗進行改進,使實驗現(xiàn)象更明顯?”這時很多同學提出新的方案,有的要用鹽水代替水,有的要使用更精確的測力工具,有的要把石頭換鐵塊,有的要把石頭換木塊……馬上有人反對:木塊在水中時上浮的,不滿足下沉的要求。這時有位同學說:“把木頭綁在鐵塊上沉下去!斑@是我們以前在測木塊密度的實驗中,采用排水法測木塊體積的方法。我居然事先沒想到。我馬上讓學生去實驗準備室拿來木塊綁在鐵塊上,沉入水中,可想而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變化明顯,學生歡喜雀躍,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反思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奔词故浅晒Φ恼n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當課堂問題生成時,如果及時利用教學機智,把生成問題轉變成課堂教學資源,反而會觸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讓學生在課堂上迸發(fā)出獨特的見解。這種獨特的見解,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

  對于教材的處理,要忠于教材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更要帶著學生走進教材。本節(jié)課后,我對教材里的“浸沒在水中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實驗作了改進,切割了100多塊大小差不多的密度比水大的木塊代替石塊,作為自制教具放在實驗室,和同事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

  記得愛國詩人陸游有這么一句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詩的意思我們都很清楚,書本上的知識和學問是抽象的理論,只有親身實踐,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才干。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也是如此。教案只是教師課前對教學過程一廂情愿的想法,只有付諸實踐,才會發(fā)現(xiàn)學生其實就是我們最大的資源。帶著學生走進課堂,讓我們的課堂精彩紛呈!

浮力教學反思2

  通過執(zhí)教《浮力》這一課的教學,學生課堂氣氛濃厚,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節(jié)課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作了嘗試:

  1、因為從學生的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上看,四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和學習方法,并通過學習,已具備初步的思維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去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在課堂上都放手讓學生自己操作實驗,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

  2、從教的方面來說,主要采取開放式教學法,具體分為三個部分。

  ①通過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畫面,設置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人人參與,積極動腦動手,給每個學生都提供鍛煉的機會,使學生學有所得。②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在觀察、猜想、驗證、歸納、概括的學習活動中,得出“各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這一科學的結論;

  ③通過歸納總結和大量的應用實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

  3、從學的方面來說,分為兩個部分。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之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②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一系列的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動腦、動手,運用科學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去研究問題,探索新知,得出實驗的結論。

  4、把學生帶到網(wǎng)絡教室上網(wǎng)查找與主題相關的資料,倡導科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力求實驗課程教學最優(yōu)化。

浮力教學反思3

  浮力教學中分為5個課時進行學習,第一課時浮力的產(chǎn)生條件,重點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第二課時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應用,計算質量體積和密度的一般綜合應用,第三課時浮沉條件及其推論和較綜合練習,第四課時,浮力的典型例題,第五課時,浮力的應用,輪船、潛水艇、氣球和飛艇的應用。

  第一課時中我由原來不講解浮力產(chǎn)生條件,現(xiàn)在又講解,時間顯得有點倉促,尤其是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本來想然學生自己完成,時間不夠,只有變成自己演示了。其中的幾個實驗,引入用的浮沉子引入,物體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覺得引入沒有什么吸引力。讓學生體會浮力,用瓶子按入水中,越按越費力,同時排出的水越多,說明受到的浮力跟排開液體有關。用乒乓球演示了浮力的方向,其中最好用大瓶的可樂瓶,系住乒乓球的繩子的顏色要顯眼。倒是研究物體的受到浮力的`條件時,用乒乓球和塑料瓶演示浮力產(chǎn)生條件還引起了學生很大的興趣。阿基米德原理備有學生實驗器材。

  第二課時中講解浮力的基本原理的基本應用,相當于書上的幾個題,講解了空氣浮力問題,可以看出空氣浮力對一般物體可以忽略;講解人在水中受到浮力問題,體會人浸沒時受到的浮力略小于重力,此時加強安全教育。初冬教學反思出師表教學反思出塞教學反思

浮力教學反思4

  “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沉入水中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嗎?”教材這句過渡語,很自然地把教學活動引入對下沉物體的浮力研究。那么,怎么研究?該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方案了。

  師:上節(jié)課,我們知道了浮在水面的物體都會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和排開的水量有關。現(xiàn)在我這有一個圓柱形鐵塊,放入水中它是下沉的,請問它在水中會受到浮力的作用嗎?

  生:應該有。

  師:你有什么辦法證明?或者說你可以通過什么實驗來測量?(經(jīng)常聽見這樣的對答:你說有,那怎么證明呢?做實驗。這已經(jīng)成為學生熟悉的套路,然后是教師講解怎樣去做實驗。如今我要讓學生去思考做怎樣的實驗才能證實自己的猜測,而不僅僅是個實驗操作者。)

  生有些遲疑,看來這個實驗設計還是有點難度的。

  師:這樣吧,如果我把這個鐵塊掛在彈簧秤上,鐵塊受到哪幾個力?(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拉力)它們的大小關系是怎樣的?(相等,彈簧秤上的讀數(shù)就是物體受到的.重力大小)如果我把彈簧秤移到水槽上讓鐵塊浸在水中,你們覺得彈簧秤上的讀數(shù)會不會變化?如果會變化,是變大還是變?

  生:變小。

  師:你為什么認為變?能說說你這樣猜測的理由嗎?(在水中的鐵塊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同時也受到了向上的拉力和浮力,因為物體是靜止的,重力的大小=浮力+拉力,重力不變,有浮力的幫助,拉力就小了。)

  然后就出示相關材料,進行第一個實驗“下沉的物體浸水體積不同的浮力大小”的研究。這個實驗操作比第5課測量泡沫塊的實驗要簡單多了。寫到這,我突然想到教材的順序,編寫者讓學生先研究浮物再研究沉物,主要是從學生的思維角度上考慮,但是忽略了實驗的難易程度,如果把順序換過來,在討論沉物、浮物是否會受到浮力之后,先做操作簡單但有爭議的沉物實驗,再研究操作復雜的浮物實驗,會不會更方便實驗的指導呢?

  書上的第二個實驗,是用三塊大小不同的石頭來做實驗,我不喜歡,首先是石頭不好綁線,其次是不同石頭其質地不同實驗不規(guī)范,最后這個實驗和前一課雷同無變化。我把它改為測量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鋁塊在水中浮力大小的比較,先讓學生進行猜測和分析,再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雖然鐵塊和鋁塊的重量不同,在彈簧秤上的讀數(shù)不同,但是浮力大。ǜ×=重力—拉力)是相同或相近的。從而讓學生建構了比較完整的科學概念;和上浮的物體一樣,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和物體排開的水量有關,排開的水量越大浮力就越大。

浮力教學反思5

  《浮力》是五年級第二學期第一單元“沉與浮”中的一個內容。感受浮力的存在、浮力的基本特點,掌握“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的科學概念。

  1.以“生活化”作為主線貫穿整個環(huán)節(jié)。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就以常見的生活場景——河面上漂浮的垃圾,引出水的浮力,感受一些物體(塑料袋、泡沫塊、瓶子、木塊等生活中丟棄的物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在探究環(huán)節(jié),最后教學總結環(huán)節(jié)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放手讓學生操作。學生在實驗中只要測量拉力,計算出浮力就可以了。意圖就是想讓學生多進行測力計的使用操作,達到鍛煉操作技能的目的,雖然這樣多耗費了一些時間,而且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使用混亂,但還是值得的。

  這一課上完,感覺有以下幾個不足:

  1.時間還是控制不好,解決問題環(huán)節(jié)一個如何使皮球浮起來的.問題沒有提出,只解決了一個問題。主要原因還是學生在進行實驗時,耗費時間過多,實驗操作不熟練,實驗程序不明確引起的。

  2.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還有待于提高。測力計的操作上學期上過一課,現(xiàn)在使用感覺還不熟練,一些學生實驗記錄表格也看不明白,不知要采集哪些實驗數(shù)據(jù),實驗時,小組成員協(xié)作意識不強,沒有進行很好的實驗分工。

  針對這次實驗暴露出來的問題,讓我更加深切的感覺到一定要加強學生的實驗技能操作,在平時的實驗中,多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在一次次的失誤和失敗中鍛煉操作技能,同時學會實驗數(shù)據(jù)的采集和分析,真正讓實驗成為得出科學結論、總結科學規(guī)律的一個有效歷程。

浮力教學反思6

  下沉的物體會收到水的浮力嗎?本節(jié)課學習之前,學生已經(jīng)能夠感受到水的浮力,針對本節(jié)課的前概念的完善、探究的組織和實施等有一下反思:

  1.對于沉到水中的物體是否收到浮力,尋找學生生活中的前概念?

  在科學教學中,將生活現(xiàn)象賦予科學內涵,完善淺顯的科學概念是必要的。在本節(jié)課中,結合上節(jié)課的知識,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學生很容易感受到水的浮力,進一步引申到沉在水底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浮力,學生的前概念中已有一定的生活常識:如從水中拿沉在水底的石頭等會感受到離開水面,石頭變重;游泳時候剛學感受到被水拖起來等,這些概念對于學生來說并不主動去發(fā)現(xiàn),只是有感受,這就需要科學課堂將知識進行完善。

  2.引導學生猜測,并設計實驗。

  每一堂科學課都有一定的探究任務,從四年級開始,需要孩子們主動去設計探究實驗,去驗證自己的猜測,前一節(jié)課,測量浮在水面上的`物體,以課本給出的實驗步驟為止,本節(jié)課,在上節(jié)課的基礎上,孩子們能夠主動進行設計,明確探究方案。

  3.實驗設計不忘本節(jié)課的探究核心—排開水的體積和重量

  在設計實驗記錄上,始終讓孩子們進行測量水的體積和自身重力,這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需要孩子們進行發(fā)現(xiàn)內部規(guī)律—密度做鋪墊?茖W需要單元備課,才能更清楚的明了教材中每一節(jié)課在本單元中的地位。

  4.畫示意圖,清晰明了浮力和重力的關系

  從第五課開始,就需要孩子們學著畫示意圖,更加直觀的指導浮力、重力和拉力之間的關系,也讓孩子們體會到示意圖的益處,對本節(jié)課的探究知識有一個深入作用。

浮力教學反思7

  本節(jié)課給我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要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實施

  在教學過程中,我要努力做到敢想敢做,大膽實施。

  二、要反復推敲,拿出最佳學案

  課改的課堂是學生展示的課堂,那么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依據(jù)是什么呢?學案。所以一份好的學案,一份表達清楚能引導學生學習,思考,討論的學案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學案要反復推敲,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去想去做,這樣才能拿出最適合自己學生的學案。

  三、要多元評價,提高課堂效果

  學生展示的.課堂,同時也是多元評價的課堂。大家都說:好學生是夸出來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感覺不好意思夸,或者感覺麻木,那我們可以把這個任務交給學生。

  四、要發(fā)現(xiàn)問題,才能促進發(fā)展

  通過一節(jié)展示課我發(fā)現(xiàn)了如此多的不足和問題,反思是為了進步,進步還要靠“要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實施”。

浮力教學反思8

  浮力的概念本節(jié)的重點,阿基米德原理是本節(jié)重點也是難點。在生活中及小學的自然課上對浮力認識已有一定的基礎,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其概念由兩個現(xiàn)象直接得出并強調“浸”和“向上”。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難點,先讓學生從生活現(xiàn)象和動手做課桌上的小實驗現(xiàn)象猜測加推理“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再由水中水袋受的浮力和排開的水的重力的.關系,最后由分析加表達式推導得出原理,這樣層層推進,分散難點。

  反思:從經(jīng)驗,生活和實驗中的現(xiàn)象猜測避免猜測的盲目性。由于同學個體的差異及實驗的自主選擇,避免“整齊劃一”,保證多樣性,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同時教師在應有充分的準備學生猜測的“意外”,如:猜浮力與深度有關等。學生并沒有從生活中或已有的經(jīng)驗出發(fā),這樣猜測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時教師可加以引導。學生交流,回答“小魚和大魚由于深度和體積不同而產(chǎn)生浮力不同的爭論”,“改錯題:木塊浮在水上受到的浮力”兩個問題。

  反思:情境化的問題,增加親切感,易引起興趣。“改錯題”降低難度,又加深對原理的理解。題型的多樣化可避免解決問題煩味與枯燥。不足的是題目的覆蓋面不廣,可增加對浮力方向理解的問題;可換浮力在生活應用的例題,從而增強物理服務于社會的意識。

  不足之處也很多: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時,當學生猜與深度關系時,可用學生分組實驗來代替教師的演示;學生說完自己看法時,沒有及時的形成或結果型激勵評價等等。

浮力教學反思9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這句話用在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中其實也有深刻的借鑒意義。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jīng)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chuàng)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我們搞教育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我認為,新課標下的物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物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復,而應該是教師置身于整體的物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科學、社會生活及教育層面激發(fā)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進行新課標下的物理教學反思,我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復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tǒng)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并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物理教學中要注意反思以下觀念是否落實: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往往秉承精英教育的觀念,只注重尖子學生的學習狀況,而忽視了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狀況,忽略了對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的提高;往往只關心物理的相關知識的傳授,而忽略相關學科的知識的聯(lián)系,尤其是極不注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往往只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忽略乃至割裂知識與生活的必然聯(lián)系;往往只注重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忽略了問題意識的保護和培養(yǎng),忽略發(fā)展其對科學的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等方面。

  如在學習“第十六章 熱和能”的內容時,我對教材中的“地球的溫室效應”并沒有輕易放過,而是引導學生認真閱讀,仔細思考,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和物理學科和現(xiàn)實世界的廣泛聯(lián)系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好物理的興趣。

  物理新課標不僅對物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如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要讓學生學習初步的物理知識與技能,經(jīng)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受到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主要目標的自然科學基礎課程”。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科學觀。

  二、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進行物理教學實踐時,有時會發(fā)覺物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后細細分析一下,原因在于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fā)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xiàn)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yōu)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在物理新教材中,《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質世界”中“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可分的”等結論對初中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而且其推導過程是不完全歸納法,在教學設計中如果按教材的體系、線索平鋪直敘的講授,則學生沒有深刻的印象,相應的結論內化成學生的世界觀也成為空談,要學生死記結論效果也不佳。在對教學設計的反思中,我經(jīng)過對多種設計方案的比較,最終決定讓學生開展討論和辯論,讓學生們充分思考,讓各種觀點充分碰撞,讓他們接受以上結論。

  三、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大多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我們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是否提高、問題意識是否具備等情況進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使教學與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們知道,新課標所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能提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識發(fā)生和形成的過程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現(xiàn)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使學生獲得了比較完整的學習經(jīng)歷。同時,在學習中將培養(yǎng)學生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

  在學習“浮力的應用”的時候,我讓學生先放“孔明燈”(市場有售)玩,然后要求他們探究“孔明燈”升空的原因。學生們熱情很高,并發(fā)表了不同的意見。

  我在最后總結時,重點并不放在結論上,而是放在大家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探究的過程上。重在肯定同學們的參與過程和鼓勵、贊揚同學們敢于發(fā)表意見,尤其是敢于發(fā)表不同意見行為。之后,我又把這種研究性學習方式延伸到課外,要求學生平時更多地關心科學、社會、關心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并把它們和自己所學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思考、探究。事實證明,這樣學生理解得更透徹,掌握得更牢固,同時也學會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

  筆者認為,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有較高的教學素質和研究能力,有設計富含知識和能力,并有利于展開多端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課題來引導學生學習,對教學過程有充分的估計,能隨時調控學生的學習障礙,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確的評價。這一系列要求使物理教師必須從多方面充實、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質,靈活、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內外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從而使教學活動處于活躍積極的狀態(tài)。

  四、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地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以及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討論“物質是可分的”這一結論時,有個別學生提出了物質分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可分,我當時作了批駁。在課后反思中我深感這樣扼殺了該同學積極思考的興趣、大膽創(chuàng)新的勇氣。于是,在下一堂課中當全班同學的面作出了自我批評,并在后來的教學中注意寬容各種觀點,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在后來的探究“孔明燈”升空的原因時,有學生提出了“孔明燈”升空的原理與火箭升空原理一樣,這時,我就不慌不忙,又提出了下一個觀察探索的問題:觀察“沖天炮”的升空過程,探索其升空原理。這樣,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問題意識得到培養(yǎng),把深奧的物理問題和生活中的問題密切聯(lián)系起來。

  眾所周知,過去為了鞏固“雙基”,我們教師的教學往往追求對學習內容的“標準化”理解和“課本式”、“教參式”表達,強調對問題解決的常規(guī)思維、邏輯思考、唯一答案,對學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壓制、回避、冷處理甚至簡單否定的做法。這樣大量地進行反復操練,使學生學會的只是“復印”知識。而新課標強調的是教師的教學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型意識和問題意識,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謹慎處理自身的教學行為,要能積極肯定學生的“別出心裁”,給予及時適當?shù)目隙ê鸵辍?/p>

  五、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為,還要通過學生作業(yè)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在信息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fā)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學生知識的習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做以下題“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受到幾對平衡力的作用?為什么說他們是相互平衡的?”的題目中,有些學生對“為什么說他們是相互平衡的”不理解,我不急于解釋,而是讓學生反復觀察實驗,讓他們自己得出結論。

  學生在實驗、探究活動中產(chǎn)生的問題更值得我們反思,給我們更多的啟發(fā),更是我們從事教學活動的有效資源。

  例如,前面所敘的探究“孔明燈”升空的原因中,有學生提出了“孔明燈”升空的原理與火箭升空原理一樣,這不正是我們引入新知識教學的重要契機嗎?

  物理是一門觀察、實驗和物理思維相結合的科學,是一門研究物質運動形式最一般規(guī)律和應用十分廣泛的基礎科學,是一門定量的精密科學,是一門帶有方法論性質的科學,要完成新課標中規(guī)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還要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總結規(guī)律。還有目前最直接的反饋就來源于作業(yè)練習。作業(yè)練習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通過作業(yè),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探索獲得知識的方法,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們的物理作業(yè)必須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我們不能僅僅為了使學生完成作業(yè)而教學,而要教給學生“對其終身發(fā)展的能力”,所以要側重對學生物理技能和方法的培養(yǎng)、科學素質的養(yǎng)成。多一點教學反思的細胞,就多一些教學科研的智慧,經(jīng)常進行教學反思,益處多多,其樂無窮!

浮力教學反思10

  第一部分:

  引發(fā)認知沖突,猜測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通過空塑料瓶,乒乓球,木塊和圓柱體的沉浮實驗很自然地提出了一個疑問: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下沉的物體會迅速沉到水底,這與空塑料瓶,乒乓球和木塊放入水中,用手壓到水底,松手后它們又會迅速上浮的現(xiàn)象不同,手上會感覺到一股向上頂?shù)牧,駱老師請學生們畫一畫這個力的方向,直接出示了“浮力”的概念,然后引導學生們猜測沉到水中的圓柱體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全班32名學生,14人猜測受浮力作用,18人猜測不受浮力作用,引發(fā)了學生的認知沖突。

  第二部分:

  測量下沉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承上啟下,因為手的感覺不是很準確,就要求他們設計一實驗來證明圓柱體在水中的重量的確是在比空氣中要輕。同時還有意識讓學生在實驗中觀察測力計的讀數(shù),這樣既是讓學生通過實驗得出浮力=重力-彈簧秤拉力的結論,又給下一個實驗做鋪墊。(圓柱體這種材料很直觀的展示了“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和“全部浸入水中”的實驗。)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一個下沉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這項測量活動,意在探究下沉的物體受到的浮力是否會有大小?如果浮力有大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xiàn)象。

  第三部分:

  探究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通過讓橡皮泥浮起來的比賽,讓學生發(fā)現(xiàn)如果改變在水中下沉的橡皮泥的外形,使它在水中占據(jù)的空間變大,受到的浮力變大,那么它就有可能在水中浮起來。

  整堂課對教材的設計進行了有步驟的深入,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也是一次課堂有效性的探究活動。

  在這節(jié)課中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在學生猜測沉入水底的圓柱體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后,教師提示學生借助測力計,燒杯和水來設計實驗方案,沒有了材料的干擾,學生就可以專心設方案,但由于把材料和記錄表放在一起了,學生在拿出記錄表時也拿出材料來做了,而不能專心設計實驗方案了,所以材料的呈現(xiàn)也是我今后教學細節(jié)中應該關注的環(huán)節(jié);在學生出現(xiàn)實驗數(shù)據(jù)有問題時,也沒有及時給與處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于總是害怕時間來不及,因此也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交流討論,甚至忘記了在實驗前告訴學生實驗的注意事項。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多應該學習如何把課堂還給孩子們,讓孩子們真正做回課堂的主人,而不是僅僅關注教師怎么教。

  浮力教學反思:

  從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理念出發(fā),本節(jié)課旨在通過一系列實驗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注重學生思維發(fā)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最大限度讓學生參與,教師作為引導者。在本節(jié)設計時由兩個小游戲“乒乓球為什么在水中上浮且最終浮在水面上靜止”“剪斷拉著氫氣球的細繩,氫氣球為什么會向上運動?”讓學生對于自然界這種現(xiàn)象感到新奇,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結合課本圖片觀察,發(fā)現(xiàn)“天安門廣場上無數(shù)彩色氣球升上高空”“萬噸巨輪在海面上航行”,“人浮在死海水面看報紙”,引出浮力。但我設計時沒有運用類比法引導學生注意浮力的“方向性”,應強調“豎直向上”。

浮力教學反思11

  1、經(jīng)過教學的實施后,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本人有很大的感觸和收獲。

  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參與意識。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探究性。

  興趣有直接或間接之分,直接興趣指向過程本身,間接興趣指向活動結果。學生有了學習興趣,特別是直接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愛學。教學本課時,我引導學生用實驗證明自己的觀點,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這個學習的主體就會主動地參與到實際設計和實施實驗中。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大引發(fā)了學生的潛在創(chuàng)造動因。

  2、構建正確的概念需要充裕的時間

  學生通過親身經(jīng)歷,獲得了能與他們日常生活的觀察相一致的理解。例如,在他們沒有做實驗之前,很多同學認為浮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而沉的物體沒有受到水的浮力,通過實驗之后,以后就算大部分的人認為沉的物體不會受到水的浮力,但是他都不會同意這個觀點的。

  3、科學教育,促進思維發(fā)展。

  科學教育的一個關鍵目標時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不能憑空產(chǎn)生,學生不能在抽象中推理,他必須對某個實驗進行推理、歸納,因此,科學教育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課堂學習情境,提供大量的'推理材料或問題讓學生在解決感興趣的問題過程中發(fā)展科學思維能力。其次,促進學生的科學思維發(fā)展,教師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學生對水的浮力有所了解,但要想出體驗浮力的方法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幫助大家體驗水的浮力是怎樣的,引導學生想到用手壓乒乓球(或泡沫物體),體驗手上的感覺,從而體驗水的浮力。

浮力教學反思12

  今天聽了兩位老師的科學課,學習了天平和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方法,收益匪淺。

  兩位老師分別對教材,課標進行分析。然后通過實驗來驗證、總結 、反思。第一位老師首先通過一段對話,引入小船漂浮的情景,引出向上的拖力就是浮力,為浮力下定義,接下來通過學生活動,讓學生探究生活中物體的沉浮情況,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物體的沉浮情況不同可能是與與浮力有關。第三部分為探究實驗學生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方案,教師就測力計的使用給予相應指導,在水中的物體都會受到大小不等的`浮力的作用,然后討論如何通過改變物體的形狀來改變浮力的大小,從而改變物體的沉浮狀態(tài)對浮力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應用。最后通過“橡皮泥造船”的活動,應用浮力的知識,同時與實際生活結合,反思生活中的船和浮力,改變橡皮泥的形狀,使它漂浮在水面上。

  本課教學以探究實驗為主,在多次探究實驗中,讓學生認識沉浮現(xiàn)象,了解浮力的原理,在預測和實驗結論中產(chǎn)生認知沖突,引導學生反思并修正想法,進一步鍛煉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進行觀察、分析、反思和總結的能力,充分鍛煉了學生邏輯思考、反思求證的能力,最后通過“橡皮泥造船”的活動,應用浮力的知識,同時與實際生活結合,反思生活中的船和浮力,體現(xiàn)了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理念。

浮力教學反思13

  話說上一節(jié)課,利用壓縮《造一艘小船》的教學時間,我騰出30分鐘組織學生對《浮力》一課知識點進行了充分討論,從而保證了這節(jié)課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探究活動。

  一上課,我就聲明這是一節(jié)實驗探究課,要做兩個實驗:

 。1)同一塊泡沫塊浸水體積不同的浮力大小測量;

  (2)不同大小的泡沫塊浸入水中浮力大小測量。

  為了實驗操作比較順利,我在黑板上分別板畫了兩個實驗的示意圖,同時提醒各組在作業(yè)本上記錄相關的數(shù)據(jù)。

  按實驗步驟的要求,各組先用學具袋里的材料拼裝彈簧秤,并進行調0測試,;然后是組裝滑輪和固定裝置,我粗略估計了一下,每個組用時基本上在8-10分鐘左右;接著是兩個實驗的研究,以及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

  活動是完成了,但是學生的實驗數(shù)據(jù)不是很理想,我覺得實驗材料的問題是主因:

  1、學生所用的彈簧秤不準確,有幾組的指針十分松垮,根本就不能穩(wěn)定在0刻度線上,導致測量出的浮力有偏差。

  2、燒杯口小不方便操作,即使是學生的小手,要把固定裝置安裝在燒杯底部也很困難。

  3、泡沫塊重量太輕,重力測量無法顯示,只能是被忽略。

  4、燒杯的刻度值跨度過大,雖然說可以自己貼上印刷刻度紙,總是麻煩。

  我的處理方法是刪除測量排開的水量的內容,因為“同一塊泡沫塊浸水體積不同”的實驗中,排開的水量肯定是不同的.,不測量學生也知道。若是硬要去測量排開的水量,不但有難度,而且不明顯。

  泡沫塊的重量太輕,用彈簧秤稱量根本就沒有動靜,所以我只能在記錄時把之前討論的“浮力=重力+拉力”調整為“浮力≈拉力(重力過小被忽略)”。為此,在后面兩個班的教學我改為用木塊做實驗,這時候重力是有了,但排開的水量卻對比不明顯了,因為木塊本身就大部分在水中。用泡沫不合適,用木塊也不恰當,這真是讓我左右為難啊。

浮力教學反思14

  學生之所以感到解浮力部分的題很困難,原因就在于浮力題中綜合了有關質量、密度、重力、合力、平衡力和壓強等許多物理概念。所以,在復習這些知識時,教師一定要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特別是力學重點實驗——“用天平和量筒測物質密度”,要求學生對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實驗步驟、需要測量的物理量都了如指掌。我在上這堂課之前,要求學生開動腦筋想一想:除了用天平和量筒測物質密度,還可以用我們學過的哪些物理知識尤其是浮力知識來測量物質的密度?盡可能多地寫出你的實驗方案。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基礎上,進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健康發(fā)展的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體系。

  一、案例背景:

  這是八年級(上)《科學》第一章的一節(jié)復習公開課。力學中的浮力部分是個難點,是中考中得分率最低的知識點,在這個知識點上通過“實驗設計”開展創(chuàng)新教育,學生的能力是否能夠達到?

  二、案例描述: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對這堂課進行了如下的設計。

  (一)做好知識的準備

  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特別是力學重點實驗——“用天平和量筒測物質密度”,要求學生對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實驗步驟、需要測量的物理量都了如指掌。

  (二)課前學生自主設計好實驗方案

  要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創(chuàng)新教育,就要為學生思考、探索、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提供最大的空間,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選擇性;要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突出實踐性,便于學生的操作和其他活動;要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學過程( ),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基礎上,進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健康發(fā)展的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體系。在上這堂課之前,要求學生開動腦筋想一想:除了用天平和量筒測物質密度,還可以用我們學過的哪些物理知識尤其是浮力知識來測量物質的密度?盡可能多地寫出你的實驗方案。

  (三)課堂實驗過程設計

  由于學校的實驗器材有限,課堂上進行限定器材的實驗。共進行三組實驗:

  (1)測密度大于水的石塊的密度;

  (2)測密度小于水的蠟燭的密度;

  (3)測鹽水的密度(利用已測出的石塊的密度)。

  (四)課后展示學生的各種方案,供全班學生討論。教師講評、鼓勵和表揚

  三、本課的反思:

  公開課之后獲得十余位聽課教師的廣泛好評。有的教師評論說:“沒想到像7班學生在課上表現(xiàn)出來的素質如此之高,本校別的學科聽課的教師感嘆到:“沒想到×××同學(學習差生)在科學課上表現(xiàn)得這么積極。如果我們課都上成這樣,學生還會感到負擔重嗎?還會有學生厭學嗎?”

  學生解浮力題的能力大大提高。在解題時,常常有學生驚呼:“這道題不是和我們做的實驗一樣嗎?”“這道中考題不是和我們提的實驗方案一樣嗎?”浮力計算題在學生眼中不再是那么抽象、呆板和枯燥,而是與自己設計或討論過的實驗方案緊密相連的,學習的物理知識可以解決生活和生產(chǎn)中的實際問題,

  與生活和生產(chǎn)的需要是緊密相連的。

  有的教師除了教學大綱要求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不愿多做實驗,認為耽誤時間。創(chuàng)造性的學生主體活動,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而且可以全面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實現(xiàn)發(fā)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有機結合。事實證明,通過學生自主設計和動手做實驗,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散思維、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就像一石激起千層浪。下課后,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大膽地設想和設計方案。有的學生用彈簧秤測固體重力,再根據(jù)公式m=G/g算出固體的質量,用排液法測出固體體積,最后算出固體的密度。有的用彈簧秤測出物重G和物體浸沒在水中時彈簧秤的拉力,算出物體體積V,再根據(jù)G/g算出物體的質量計算密度。旁邊的學生說:你這種方法只適用于密度大于水的物質,若物質的密度小于水的怎么辦?然后得意洋洋地拿出自己的實驗方案。還有的學生提出了利用浮力知識測密度的方法。有幾個學生每人設計了六七種方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激發(fā)和誘導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事實說明我們原先對學生能力的擔心完全是多余的,還說明學生蘊藏著很大的潛能,而我們教師往往對其估計不足,因而束縛了自己教學改革的手腳,放慢了教學改革的步伐。

  利用浮力知識測物質密度的實驗學生沒有做過,教師也沒有演示過,所以有相當?shù)碾y度。如何讓學習程度較差的學生在這堂課上也有所收獲,就需要教師采取一定的策略。教師必須根據(jù)教學內容與學生水平及學生之間的差異來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 ),并且根據(jù)教學進程中的具體情況來激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解決實際問題的操作能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讓學習好的學生主動與學習較差的'學生結合在一起,使學習較差的學生也能設計出一兩個實驗方案,培養(yǎng)了這些學生的自信心,使這些學生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樂。

  教師要保護學生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學生的實驗方案并非都是科學的、嚴密的,有的設計實屬于“一竅不通”。我們應從關心、愛護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首先要肯定學生的努力,然后再幫助他們找出不足或錯誤的地方,最后完成合格的實驗方案。

  集體研討,全面提升創(chuàng)造能力。在學生分組討論、實驗、驗證的基礎上,適時地組織全班進行集體研討,針對不同的設計、不同的方案,學生們各抒己見,在討論和爭論中,教師適時點出問題關鍵,幫助學生理順思路,同時明確解題邏輯性和規(guī)范性,使學生能夠掌握若干個用浮力知識測定固體、液體密度的方法,使全班學生都有所提高。

  通過對這堂反映良好的科學課的總結,說明只要我們用心去做,進行創(chuàng)新教育,不斷探索教學改革之路,必能譜寫教育改革的新篇章,必能開創(chuàng)教育改革的新局面。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chuàng)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chuàng)造之花,結創(chuàng)造之果,繁殖創(chuàng)造之森林!

浮力教學反思15

  許多結論和觀點是片面的,所以這一節(jié)讓學生通過實驗認識浮力,對于糾正學生的錯誤是至關重要的。

  本節(jié)課給我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要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實施

  我在課改的過程中有許多觸動,許多想法,比如在一中報告廳聽課之后,我就想也讓我們的學生語言發(fā)生轉變,由于各種原因或者說是借口都沒有實施。這次在聽了宋玉兵老師的課后,我終于邁出了第一步,比我預想的效果要好的許多。所以說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努力做到敢想敢做,大膽實施。

  二、要反復推敲,拿出最佳學案

  課改的課堂是學生展示的課堂,那么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依據(jù)是什么呢?學案。所以一份好的'學案,一份表達清楚能引導學生學習,思考,討論的學案顯得至關重要。雖然這次《認識浮力》的學案我也是用了近四個小時備出來的,經(jīng)過了多次修改,可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我還是發(fā)現(xiàn)用的并不是得心應手,有的表述不夠清楚以至于學生不知道問的是什么,該如何回答,所以學案要反復推敲,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去想去做,這樣才能拿出最適合自己學生的學案。

【浮力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浮力教學反思02-23

《浮力》教學反思03-23

關于浮力的教學反思04-14

《認識浮力》教學反思04-22

《浮力》教學反思15篇04-08

《浮力》教學反思14篇04-09

初中物理浮力教學反思03-25

浮力教學反思(15篇)03-22

浮力教學反思2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