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學反思> 《草原》教學反思

《草原》教學反思

時間:2022-04-07 08:47:07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草原》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jié)我們的教學經(jīng)驗,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草原》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草原》教學反思

  《草原》教學反思 篇1

  《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語言,向人們生動展示了草原上如詩,如畫的美麗風光和內(nèi)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熱情好客。這篇文章結(jié)構清晰,語言流暢,對場面描寫富有激情,細膩傳神,并且將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讓人身臨其境,回味無窮。

  成功之處:

  一.借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化理性為感性,化靜止抽象為生動形象、富有表現(xiàn)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由于農(nóng)村的孩子絕大多數(shù)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時,我采用多媒體教學。導入時,通過用多媒體播放草原風景圖,再配上一首樂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關注學生獨特的感悟與體會

  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堅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開放性閱讀理解,而不是想著怎樣將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理解統(tǒng)一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之中。整節(jié)課的教學,我始終把學生與自己擺在平等的位置上,堅持與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關注學生自己的感悟與理解,特別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自己則扮演一位聆聽者、鼓勵者、指導者、參與者,把學習、感悟、想象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地、大膽地說自己的話,說自己想說的話,力求將自己與學生擺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fā)散思維,學生想象的內(nèi)容豐富了,語言表達也更切合內(nèi)心實際了。

  三、啟發(fā)想象,聯(lián)想美的畫面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再啟發(fā)學生根據(jù)積累語言文字想象的畫面,喚起學生的直觀表象,教學“小丘”“一碧千里”這是一個從語言到表象的體驗過程,因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語言美和自然美融為一體。

  存在的不足:

  1、對課文中詞語的理解過細,以致教學中時間比較倉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覺。比如對重點語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時間用得過多。

  2、面對學生出色的表現(xiàn),我不能及時地找出更為合適的評價用語,有時候,明明知道學生表現(xiàn)很好,但卻急于找不到合適的話語進行評價。那些用慣了的“你真棒”“好極了”等,在我看來一遍足以,如果反復使用則會變的枯燥無味,失去了表揚的意義。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即使學生和老師是多么喜歡這篇課文,多么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師生從多種形式的感情朗讀中、從文章字里行間中能感受到草原的美麗和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但是始終未能親身到遼闊而又美麗的大草原中感受,目睹這一美麗的自然風光,深感遺憾。正如古人所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確如此,我個人認為,假如學生和老師都能到蒙古草原中走一趟,置身其中,相信體會絕對比現(xiàn)在看圖片、看書、看錄像、讀書深刻得多。

  《草原》教學反思 篇2

  本次新上崗教師匯報課由我執(zhí)教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西北地區(qū)草原風情一課。在備課方面,我認真閱讀了教學參考書,仔細查看了該課的教學目標,針對教科書的教學內(nèi)容,我制定了翔實有序的教學設計。

  課前提問的內(nèi)容是我國一共有多少個民族?其中少數(shù)民族有多少個?并且讓學生列舉出他知道的5個少數(shù)民族的名稱。這道題我選擇的我們班級后三分之一的學生來回答的,不僅這道題是和我們學習的新課有關,能使學生用已有的舊知識對新知識形成遷移作用,而且關注后三分之一的學生也能提高他在同學們心目中的地位,讓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并沒有受到歧視而遭到老師的放棄。課前提問的第二個題目是我國分為哪四大地理區(qū)域及其想對應的氣候類型是什么。這個題目為我們進一步掌握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做了鋪墊?傮w上課前提問能夠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及時的查漏補缺。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了視頻《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欣賞后讓學生對這一視頻所播出的畫面進行描述,這樣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并且調(diào)節(jié)了課程氣氛,為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奠下了基調(diào)。由此導入第三課草原風情的學習,自然而然過度到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是我國草原風情比較獨特的省級行政區(qū),緊接著分析內(nèi)蒙古草原的位置、地形、氣候降水等特征,為下面學習自然環(huán)境對人們生產(chǎn)生活的影響埋下了伏筆,可謂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銜接緊密。掌握了自然環(huán)境特征以后,分析草原牧民衣食住行文化習俗方面的特點與草原環(huán)境的關系是本課的重點。我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將全班的30人平均分成六組。充分利用導學案,交流課前準備的資料。這樣提高了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獲取信息的能力。然而我覺得最大的好處還在于能夠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調(diào)動了學習積極性,展示了學生學習的能力,還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同學之間團結(jié)合作相互補充交流,教師總結(jié)評價,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獲取了知識,相信這種自己主動建構的知識一定會讓他們終身難忘的。探究之后整理出了自然環(huán)境對生產(chǎn)生活的決定性作用,并通過視頻《敕勒歌》的欣賞,感受到草原牧民在這種環(huán)境中的幸福生活。接下來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生活,草原的沙漠化成因及其對策是什么,如此開放性的試題既常見又結(jié)合了當前的`熱點,發(fā)散了學生思維。在由此聯(lián)系到我們現(xiàn)實生活之中在創(chuàng)建省級文明衛(wèi)生城,你作為學生會怎么做,可以說是無形之中進行了德育教育。草原牧民的現(xiàn)代化生活方面我讓學生舉了伊利、蒙牛、鄂爾多斯羊毛衫的一些例子,使學生對畜牧業(yè)基地產(chǎn)品深加工的含義加深了理解。在新課小結(jié)之后我按照一定的坡度難度設計了相對應的習題,及時鞏固所學知識。并在最后還對學生的收獲進行了詢問。

  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在準備的時候雖然很充分,自己也查閱了很多了資料,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階段,有的預設是沒有想到的,所以在這種沒預設而生成的方面,我還是沒有足夠的教學機智去應對。在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時,雖然評價語言可能很具體,但是這樣也占用了一些時間,再加上學生課堂氣氛并沒有被我充分的調(diào)動,作為班主任這種活躍的課堂氛圍的養(yǎng)成應該在于平時,而不僅僅在于這次課的“匯報”,所以在這方面檢驗學生自學和合作能力的時候啟發(fā)學生占用了時間,造成了課堂鞏固的習題只能在下次課完成的局面,這可以說是最讓我無法釋懷的地方了。也許這不是最精彩的一課,但是我相信經(jīng)過我的努力,在各位領導老師前輩同行的指導下,我一定能上出最精彩的一課。

  《草原》教學反思 篇3

  新課程標準提倡閱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

  老舍筆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語言美為一體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同樣的課文,同樣的段落,先前雖然對學生強調(diào)要讀出你喜歡的語氣來,當瑯瑯書聲充溢每一個角落,其神色、聲調(diào),卻不盡人意。后來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氣新鮮,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自讀自悟、美讀品悟,學生的情感被激發(fā)讀起來抑揚頓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給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見,認知是情感的基礎,情感是認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生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朗讀,真情能夠流露其中。特別是有的'課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義深刻,學生如果對課文內(nèi)容沒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參與朗讀。只有學生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得到生動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體驗,才能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課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織在一起,達到理想的朗讀效果。這使我想起葉圣陶先生說過“吟詠的時候,對研討所恃,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nèi)容與理性成為讀者的東西,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

  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那么就會大大提高教學質(zhì)量。

【《草原》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草原》教學反思05-26

草原教學反思09-22

《草原》的教學反思04-01

草原上教學反思02-23

草原的早晨教學反思02-07

草原教學反思優(yōu)秀02-22

《草原》教學反思【推薦】04-02

語文草原教學反思03-30

《草原的早晨》教學反思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