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登泰山記》 教案

《登泰山記》 教案

時間:2024-07-30 14:42:38 教案 我要投稿

《登泰山記》 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登泰山記》 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登泰山記》 教案

《登泰山記》 教案1

  教學目的:

  一、分析文章的結構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

  二、掌握有關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教學重點:

  對文章思想內涵的了解

  教學難點:

  掌握有關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抽學生朗讀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二、講授新課:

  1、抽學生朗讀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2、竄講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提問: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主要描述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是文章描寫的一個重點。作者是按照時間順序寫出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

  三、竄講有關重點字詞:

  戊申晦(晦,農歷每月最后的一天。今常用義為:昏暗,夜晚。)

  稍見雪中白若樗數(shù)十立者(“稍”,逐漸,漸漸。今常義為:稍微,略微。句意為:漸漸看見云霧中數(shù)十個白色的骰子似的,那是山呀。)

  與子穎坐日觀亭而待日出——省略句,省略了主語“余”其句意為:我與子穎坐在日觀峰上的亭子里等待日出。極天云一線異色——天邊有一條云帶呈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亭東從腳下都有是彌漫的云霧。(云:云霧,名詞。漫:彌漫,布滿,動詞。判斷句用皆表判斷。)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東海也。太陽升起來,純紅如朱砂的顏色,太陽下面有紅光,跳動地承托著它。有的人說:這就是東海。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日,絳縞駁色,而皆如僂——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了陽光的照謝,有的得不到。紅白兩種顏色相錯雜,都好像俯身曲背的樣子。

  總結:這一部分描寫日出的情景。按時間順序寫,依次寫了待日出,日將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景色。(第三段是按照時間的推移描寫景物的變化。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日將出:稍見——云中白若樗數(shù)十立者,山也。須臾——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如僂。

  講解第四自然段

  抽學生朗讀第中自然段

  向學生回答第四然段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紹了泰山的人文景觀,行以日風峰為參照物寫其周圍的`高山建筑群,再寫返回途中的道中石刻,表現(xiàn)了泰山的古老風貌。

  講解有關字詞:自唐顯慶以來!耙浴边B詞連接“來”。句意為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

  不當?shù)勒。當:在。不在路上的石刻。皆不及往——都有來不及去看?/p>

  翻譯:日觀亭的西面有祭示泰山之神的東岳大帝的廟宇,又有一座碧霞元君祠。歷代皇帝行宮在碧霞行君祠的東邊。這天我們還觀看了路上的的石刻,從盲顯慶以來,那些遠古的石刻的字跡全都磨損不清楚或缺失。偏僻的,不在路旁的石刻,都來不及看。

 。ń榻B古跡,表現(xiàn)泰山古老的風貌)

  講解第五自然段:

  抽學生回答:第五然段主要寫了什么?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這是作者游山之后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以雪與人膝齊結束。

  講解有關字詞和句式:生石罅(生的前面省略主語:樹。生后面省略介詞于。句意為:樹生在石頭的縫隙中。)至石觀數(shù)里內無樹。(至:距離。至石觀峰的幾里內沒有樹。)(少圜:圜通假字通圓,很少有圓的)

  翻譯:山上石頭多,土少,石頭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方正正的,很少有圓的。雜樹少,松樹多,松樹長在石頭的縫隙中,都是平頂。遍地冰雪,沒有瀑布,沒有鳥獸的聲音和蹤跡。到石觀峰的幾里以內沒有樹,而積雪很厚,和人的膝蓋平齊。桐城人姚鼐記。

  全文五段以登山為線索,記敘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時間,路程,有重點地描寫了沿途所見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

  作業(yè)設計:課后第二、三大題

  板書設計:

  登泰山記

  總寫泰山地理形勢泰山地理位置

  周圍山川形勢

  記敘登泰山的經過時間路徑

  山頂所見

  描寫泰山日出日出前———風、雪、云

  日出時——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紹泰山人文景觀建筑

  古跡

  介紹泰山自然景觀

《登泰山記》 教案2

  教學目的

  一、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二、指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學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教學。

  二、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huán)節(jié),知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預習的效果教學,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四、結合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二、三,應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利用電視或電腦錄放泰山風光與雄姿,并請去過泰山的同學說說自己是怎樣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樣登泰山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姚鼐的《登泰山記》

  二、作者介紹(投影)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劉大櫆、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依據(jù)節(jié)奏推知句意。

  2、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討論,揣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shù)勒摺В浩А?/p>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3、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確。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么?學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思路(板書)

  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yè)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領略了泰山的高峻、雄偉,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這“五岳獨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繪險峰之上那“無限風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2、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寫景物變化的?描寫了怎樣的勝景?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四)、齊背課文,進一步體會以上特點。

  五)、布置作業(yè)

  1、熟練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一(3)

  3、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本文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叢書《語文第二冊教案》,本文署名馬彥英。

  附:

  桐城派

  中國清代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人方苞。繼承發(fā)展者雖眾,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劉大櫆和姚鼐。因方、劉、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稱桐城派,時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論,以義法為中心,逐步豐富發(fā)展,成為一個體系。方苞謂“義”,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內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義經法緯之說,是要求文章內容和形式統(tǒng)一,古文當以“雅潔”為尚,反對俚俗和繁蕪。劉大櫆發(fā)展了方苞關于“法”的理論,進一步探求散文的藝術性,提出了“因聲求氣”說。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強調“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為“闡道翼教”而作;文風上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頗具特色。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都是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對矯正明末清初的文風,促進散文發(fā)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方苞(1668~1749)

  中國清代散文家。字鳳九,一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滴跛氖迥辏1706)進士。五十年,被牽連進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獄。赦出后隸漢軍旗籍,入直南書房。累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曾寫《獄中雜記》,揭露當時司法制度的黑暗與殘酷,具有現(xiàn)實意義。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創(chuàng)始人。提倡寫古文要重“義法”,重“清真雅正”。他在行文時始終以此為宗旨,文章寫得雅潔精練,沒有支蔓蕪雜的毛病,開創(chuàng)清代古文的新風貌。方苞尊奉程朱理學和唐宋散文,因而發(fā)表很多文章反對黃宗羲、顏元的反程朱理學的思想,在當時影響極大。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補遺》2卷。

  劉大櫆(1698~1779)

  中國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安徽桐城人。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極重文的神氣。在布局謀篇、行文寫作上喜歡鋪張排比。辭藻氣勢,較方苞、姚鼐為盛,而雅潔淡遠則不如。在描寫山水、刻畫景物的文章中,又以篇幅長大、描繪詳盡取勝。代表作有《觀化》、《息爭》、《焚書辨》、《書荊軻傳后》、《黃山記》等。著作有《海峰先生集》16卷,《論文偶記》1卷。

  《海峰先生詩文集》書影

  姚鼐(1732~1815)

  中國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偲,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東、湖南鄉(xiāng)試考官,會試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陽諸書院講席共40年。姚鼐繼承方苞、劉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學,成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繼承方苞的義法論和劉大櫆的聲氣論,在理論上又有所發(fā)展。①提倡義理、考證、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濟”。②總結文章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為八大要素。③概括文章的陽剛、陰柔兩大類的風格,認為兩者不能偏廢。姚鼐的文章與歐陽修、曾鞏相近,簡潔清淡,紆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諸家中,最富有情韻。實際上是偏于“陰柔”之美。他的議論文如《伍子胥論》、《李斯論》,序跋如《老子章義序》、《海愚詩抄序》,書信如《答翁學士書》,記傳如《登泰山記》,都可看出他的風格。其缺點是氣力不能健舉,規(guī)模不夠闊大,缺少現(xiàn)實內容。他的詩清拔淡遠,尤工近體,但為文名所掩。著有《惜抱軒全集》88卷,所輯文總集《古文辭類纂》,世以為精當,流傳很廣。

《登泰山記》 教案3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積累相應實詞、虛詞。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杜甫的《望岳》寫出了泰山的高峻,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記》,領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

  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也稱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記名御史等,參與編修《四庫全書》。辭官后,先后在江寧、揚州等地講學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詩文集》、《九經說》等書。他編選的《今體詩選》《古文辭類纂》,歷來負有盛譽。在創(chuàng)作方面,姚鼐師承劉大櫆,劉大櫆師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辭著名,世稱桐城派(但后來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姚鼐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作品多為書序、碑傳之類。他的文筆雅潔、嚴謹,自成一格。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創(chuàng)始人是康熙時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義法”,主張以“清真雅正”之文,載孔孟、程朱之道,劉大魁師事方苞,并發(fā)展了他的理論,強調“義理、書卷、經濟”,要求作品闡發(fā)程朱理學,同時又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jié)”“字句”。姚鼐是劉大櫆的弟子,他的口號是“義理、考據(jù)、辭章三者不可偏廢”。實際上是以“考據(jù)”“辭章”為手段來闡發(fā)儒家的“義理”。

  三、整體把握

  1、聽課文錄音,正音。

  2、朗讀課文。

  3、默讀課文,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補充注釋:泰山之陽,

  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當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風雪:趁,冒著。

  余始循以入:相當于“而”,表順承。

  及既上:等到。

  蒼山負雪:背負。

  明燭天南:名→動,照。

  戊申晦:農歷每月最后一天。

  稍見云中白若摴

  蒱數(shù)十立者:依稀看見。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相雜。

  盡漫失:模糊缺失。

  極天云一線:盡。

  僻不當?shù)勒撸浩А?/p>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么?學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思路(板書)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yè)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登泰山記》 教案4

  一、解題

  記,一種文體,本文屬于山水游記。泰山,亦稱岱山、岱宗。泰山山脈綿亙于山東省東部,主峰玉皇頂在山東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偉壯麗,有南天門、日觀峰、經石峪、黑龍?zhí)兜让麆俟袍E。

  關于泰山的評論有:

  盧卡斯:泰山兼有自然的歷史的文化的價值,把自然與文化獨特地結合在一起,并在人與自然的概念闊眼界,這是中國對人類遺產的巨大貢獻。

  郭沫若:泰山應該說是中華文化史的一個局部縮影。

  季羨林:泰山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揚中華文化,必先弘揚泰山文化,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二、姚鼐與桐城派

  姚鼐(1732—1815),清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 ,安徽桐城人。乾隆進士,官至刑部郎中。歷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凡四十年。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曾受業(yè)于劉大櫆,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張文章必須以“考據(jù)”、“詞章”為手段,以闡揚儒家的“義理”,并以陽剛、陰柔區(qū)別文章的風格。又發(fā)展劉大櫆的擬古主張,提倡從模擬古文的“格律聲色”入手,進而模擬其“神理氣味”。所作多為書序、碑傳之屬,大抵以程朱理學為依歸。所著有《惜抱軒全集》,并選有《古文辭類纂》、《五七言今體詩鈔》。

  桐城派,又稱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均系桐城籍,故世人將他們及其追隨者稱作“桐城派”。桐城派興于清康、雍,盛于乾、嘉,衰于民初,是清代散文流派中勢力最大的一個流派。其參與作家之眾,播布地域之廣,綿延時間之久,皆為中國文學史上所僅見。

  桐城派文論的核心是義法。明確提出義法說和對義法的內涵進行反復闡述的是方苞。他主張“言有物”,是說文章要有內容,基本上是宋儒的義理,但又力戒空疏,強調濟于實用;還主張“言有序”,是說文章講究表現(xiàn)形式,要有章法結構。義法的完整概念,是指有內容、有條理、結構謹嚴、合乎體制的文章。義與法的關系,有主有次,相輔相成,內容和形式要成為完整的統(tǒng)一體。方苞認為,形式要為內容服務,內容決定著形式。義法說還包括對謀篇布局“尚簡去繁”的要求和對語言文字“雅潔”的提倡。

  其后的劉大櫆在義法說方面,又加以豐富和補充,強調了散文應具備的情感和氣勢。他認為,文章的思想內容固然居首要地位,但藝術本身卻有相對的獨立性,提出了神氣音節(jié)說。所謂“神”,大體是指作者的性格特征、思想修養(yǎng)在藝術上完滿而成熟的表現(xiàn);所謂“氣”,大體是指流注在作品中的氣勢及其所呈現(xiàn)出的面貌;所謂“音節(jié)”,則是指長短相間、錯綜配合的句式結構和抑揚頓挫、瑯瑯可誦的語言因素。后來桐城派文人都把因聲求氣奉為不易之旨。

  方苞兼論義法,劉大櫆以法為主,姚鼐則擴充和發(fā)展了方、劉之說,使桐城派文論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

  姚鼐論文的主要創(chuàng)見有以下三點:

  提出義理、考據(jù)、辭章的統(tǒng)一。姚鼐生當乾、嘉考據(jù)風盛之時,他將宋、漢學和辭章結合起來論述文章和學問的息息相通,正是他論文解識宏通之處。這對擴張桐城派的壁壘起了很大的作用。

  提出選文和作文的標準,即“文章八要”的主張。他在所編選的《古文辭類纂》的序目中說:“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學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終者御其精者而遺其粗者。”他所說的神、理、氣、味,是指文章的思想、精神;格、律、聲、色,是指文章的形式及語言的音韻文采。精寓于粗,即內容寓于形式。從而概括出散文創(chuàng)作藝術的特征,建立了一個完整的藝術論。

  提出文章風格的陰陽剛柔說。他將不同的藝術風格概括為陽剛陰柔兩大類,認為這兩種風格相互配合、相互調劑,又會產生多種多樣的風格來。他還認識到文章風格主要是作者才性和氣質的表現(xiàn),可以通過藝術形象來分析和顯示作者的風格。這是對古文家在文學風格理論方面的概括和總結,是桐城派文論的精彩之處。

  三、內容分析

  各段主要內容:

  第1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2段:記述登山經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3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4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5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在文中作者為我們描繪了3幅壯麗的圖畫:

  第一幅是雪后登山圖。時間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路線是“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乘”“歷”“穿”“越”“至于”這幾個動詞不但由遠及近地交待行程,而且也準確地表現(xiàn)了時令和地形。如“乘”字寫出了作者頂風冒雪趕路的情形,“穿” 形象地暗示出峽谷的幽深。下面轉入對登山的描敘!坝赡下吹恰保@是登山方向;循中谷入,“道稍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是總寫他與友人的登山路線。在這幅登山圖中,作者對“南麓”“中谷”“天門”“東谷”或敘或描或議,隨意點染,然后重筆描出泰山極頂?shù)难┚,這是一幅以視覺為主的鳥瞰圖:“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边@幅圖畫以南天門為主體,峰上是圓圓的晚日燭照天南,峰下是起伏的徂徠,蜿蜒的汶水和鱗次櫛比的泰安城郭,峰的左右是負雪的群峰,這些滲透著大自然磅礴氣勢的群峰、晚日、城郭、河流構成了一種無比壯美的意境,而那皚皚的白雪、淡淡的夕照、飄然的霧帶又在壯美中涂上一層柔和的色彩。白雪和紅日,靜穆的群峰與飄動的`霧帶,在色彩、動靜上又構成了對比和映襯,使這幅雪后登山圖呈現(xiàn)出一種無與倫比的絢麗色彩和生動氣勢。

  第二幅是泰山日出圖。作者仍是先交待時間、地點和動機:“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边@是幅靜態(tài)的畫。但一個“待”字卻寫出了觀日出的虔誠和急迫的心情。接著描繪日出前的氣候和周圍的景色:“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這是寫氣候惡劣,但氣候越是惡劣,也就越能反襯出作者觀日出的虔誠!吧砸娫浦邪兹魮股h數(shù)十立者,山也!边@是寫日出前周圍群峰的景象,一個“稍”字點出了天氣由陰沉逐漸向晴朗轉化的過程,也暗示天出現(xiàn)亮色。下面正面寫日出:“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由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痹谶@段描敘述中有速度的變化,有色彩的變幻,有大海的襯托,更有紅日升空君臨天下的磅礴氣勢。它把泰山日出的雄渾氣勢、斑斕色彩寫得淋漓盡致,至此作者意猶未盡,又用西邊群峰作進一步的渲染和陪襯:“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既描繪了旭日臨空,光照萬里的磅礴氣概,又暗示了日觀峰之高,是觀日的最佳處,再次突出了日觀峰這幅主景。

  第三幅是泰山景物圖。這是作者觀日出后游興的余波,也是讓讀者在觀日出的強烈震動和感奮后來個間歇小憩,表現(xiàn)了作者在構圖上疏密有致、濃淡相宜的特色。作者敘泰山景物分兩個方面,一是名勝古跡、祠宇、石刻,抓住特征,幾筆帶過;另一是描繪自然景物,作者抓住三多(多石、石多平方、多松)、三少(少土、石少圓、少雜樹)、三無(無瀑布、無鳥獸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無樹),寥寥幾筆就把泰山的山、水、樹、石的特點概括無余,使泰山極富有個性,很見作者在文字上的功力。作者正是通過以上四幅畫面,以登覽為線索,把以日觀峰為主景的泰山風貌以及日出前后的景象準確而富有氣勢地描述出來。

  為什么等待戈多

  ——解謎《等待戈多》

  高二(3)程遼

  習慣于傳統(tǒng)戲劇中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和精美凝煉的對白,《等待戈多》簡直讓人瞠目結舌。然而這部廢話連篇的無戲之劇卻把無聊、空虛的境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精彩程度比起情節(jié)跌宕的傳統(tǒng)戲劇,倒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關于戈多是誰、為什么要等待戈多,卻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全劇有關戈多的信息也只有四處。首先是:

  “愛斯特拉岡(后稱‘愛’)咱們到底要求他給咱們做些什么?

  弗拉季米爾(后稱‘弗’)你當時難道沒在場?

  愛 我大概沒好好聽。

  弗 哦……沒提出什么明確的要求。

  愛 可以說是一種祈禱。

  弗 一點不錯。

  愛 一種泛泛的乞求。

  弗 完全正確。

  愛 他怎么回答的呢?

  弗 說他瞧著辦。

  愛 說他不能事先答應。

  弗 說他得考慮一下。

  愛 在他家中安靜的環(huán)境里。

  弗 跟他家里人商量一下。

  愛 他的朋友們。

  弗 他的代理人們。

  愛 他的通訊員們。

  弗 他的書。

  愛 他的銀行存折。

  弗 然后才能打定主意。

  愛 這是很自然的事。

  弗 是嗎?

  愛 我想是的。

  弗 我也這么想。(沉默)”

  無異于廢話。再看第二處。

  “弗 哦,他是……可以說是個相識。

  愛 哪兒說得上,我們簡直不認識他。

  弗 不錯……我們跟他并不熟……可是不管怎樣……

  愛 就我個人來說,我就是看見了他的面也不認得他!

  后面兩處是寫孩子上場告訴等待著的愛和弗,戈多今晚不來了,明天準來。

  劇中并沒有明示戈多是誰或是什么。

  據(jù)說1958年該劇在美國上演時,導演問作者戈多到底代表什么。他回答說:“我要是知道,早在戲里說出來了!笨梢娮髡咭仓皇前l(fā)現(xiàn)了一種現(xiàn)象,而謎底似乎連他自己也未能揭曉。

  根據(jù)劇中人物混亂的語言,我們大概可以拼湊出,戈多是愛、弗二人每天都在等待的人,但他倆也搞不清戈多是怎么回事,戈多每天都可能來但每天都沒來。如果說戈多是某個具體人或者某個具體事,或是代表希望,愛、弗就不必只是百無聊賴地等待,都可以去尋找、去追求,就像傳統(tǒng)戲劇中寫的那樣。他們幾次等得無聊透頂,絕望地喊:“我們干什么呢?我們干什么呢?”難道竟是他們想不到去尋找嗎?不,是他們不能尋找,因為戈多不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目標。仇不得報的時候,哈姆雷特就會揮舞著寶劍復仇;有情人不能成眷屬的時候,羅密歐與茱莉葉就會向命運宣戰(zhàn);夢中的天邊外不能到達的時候,羅伯特就會被遙遠的理想所折磨。若是羅伯特如愿以償?shù)爻隽撕,便會因為失去露絲而使理想悲劇變成愛情悲劇。為生存、為情感、為信念而奮斗,這些都是有意義的故事。人總是在追求中。但如果所有這一切的追求都有了結果呢?一個指向沒有指向的概念就產生了。人們就開始等待戈多。

  因為空虛,所以追求。追求到的都不是要追求的,要追求的追求不到,因為它不需要追求。它是什么?

  等待戈多,此時戈多已經來了。他在哪兒?

  誰是戈多?

  以上三個問題有著同樣的答案。

  人人都忙。想做一件事,去做,做完了,再想做一件事,再去做。做過去的事,一件、兩件、三件……在做的事,一件、兩件、三件……要做的事,一件、兩件、三件……我們就像是等待戈多的兩個人,傳帽子當游戲,對罵是消遣,上吊來解悶。我們?yōu)槭裁磿羞@么多意義,要做這么多事?因為剝去事務繁忙的華麗外衣,我們不能面對自己的空虛。心是永遠不能遺失的,卻是從人穿上外衣的一開始就被遺忘的。所以人馬不停蹄地忙碌、尋找、穿上更復雜的衣服,因為他似乎缺了點什么。哪知道缺的不是衣服,而是穿衣服的主人。等戈多的兩個人說:“嗯?咱們走不走?”“好的,咱們走吧。”然后他們坐著不動。人能往哪兒走呢?換來換去也不過是一件衣服而已。走也沒走。沒走也走。要去的地方已經在了,逃也逃不掉。

  所有的衣服都穿遍了,不能滿足。這時候戈多就來了,就開始等待戈多了。他既是想像中的衣服又是衣服后的人。最厲害的大力士舉不動的是自己。很無聊,很難受,但是戈多不來,你怎么離開?

  追尋戈多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只不過那時他還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化身為了花花世界。

  萬般無奈,便只有等待戈多了。

《登泰山記》 教案5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清代桐城派。

  2.積累詞句,增加文言儲備。

  3.把握游記,品賞感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不畏艱難險阻,勇于攀登的品格。

  教學方法:閱讀品賞

  教學時數(shù):一節(jié)

  步驟和內容:

  課前:分發(fā)學案,布置預習。

  一、導入:(由學生齊讀杜甫《望岳》引入課題。)

  屏幕:展示圖片——泰山遠景,顯示文字——杜甫《望岳》。

  師:泰山,是五岳之尊。在生活中,我們談起五岳或泰山,每每不禁生發(fā)出敬仰之情。巍巍

  泰山,以其蒼茫的雄姿和博大的人文底蘊,牽動著我們多少情懷!屏幕上是我們初中時就熟悉的一首詠泰山名作,請大家齊讀一遍。

  生大聲齊讀。

  師:在唐代詩人杜甫的筆下,泰山是設想時能讓我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心胸激蕩,放飛思維的,那么在清代作家姚鼐的筆下,又是怎么樣的情形呢?這一節(jié)課里,讓我們追隨作家的腳蹤,領略泰山的獨特之美。

  二、展示教學目標

  (屏幕:教學目標。師讀出,強調)

  三、簡單介紹清代桐城派。

  師:對于桐城派,結合課后小短文及課下注釋,有四點我們要重點關注。(屏幕:文字展示)

  清代桐城派

  清代中期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

  學者型散文流派。

  主張散文寫作講究義理(有思想有情趣)、考據(jù)(材料真實準確)、辭章(結構巧語言精)三者兼長。

  代表作家作品:姚鼐《登泰山記》

  師:尤其是第三點,課后短文中涉及的“義理”是指文章表達要有思想有情趣,“考據(jù)”是指文章中使用的材料真實準確,“辭章”之文章的結構、語言要精巧。

 。ㄗ⒁馓嵝褜W生理解“義理、考據(jù)、辭章”的含義)

  生:結合課本相關內容,了解識記。

  四、文章閱讀品賞

  1、引導學生分組朗讀,梳理文言詞句。

  師:學習文言文,講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懂文意,積累文言字詞句的知識。

  本文我們已經做了預習,下面我想請兩位同學朗讀這篇文章,檢查一下預習情況。

 。ㄌ釂杻晌煌瑢W分別朗讀文章前兩段和后四段,糾正讀音停頓的問題。易錯音:汶wèn水、濟jǐ水;與知府朱效純/子穎/從南麓登、碧霞元君祠cí、雪與人膝xī齊)

  2、檢查關鍵文言詞句的解釋和翻譯問題

  屏幕:出示問題

 。1)解釋下列詞語

  泰山之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自京師乘風雪

 。爸

  戊申晦(農歷每月最后一天)

  明燭天南(名詞活用作動詞,照)

  少圜

 。ㄍā皥A”)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ㄔ冢

  余始循以入(而)

  或得日,或否(有的)

  石蒼黑色,多平方(平的方的)

  師:依次提問多個學生,并明確關鍵詞意或補充活用類型。

  (2)翻譯句子(根據(jù)時間,機動安排)

  (屏幕)展示問題: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生解答,師總結:處于那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的長城。(注意提醒“當”字的理解)(屏幕)展示問題: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世皆為之天門云。

  生解答,師總結:現(xiàn)在所經過的從中嶺到山頂那些擋在路上的崖壁,世人都稱它們?yōu)樘扉T。(注意提醒“崖限當?shù)勒摺睘槎ㄕZ后置)

  3、把握游記,品賞感情。

  (1)老師引導復習游記的基本知識:游記及其三要素(游蹤、景象、觀感)。

 。ㄆ聊徽故荆┯斡浀娜兀ㄓ污、景象、觀感)師引領回憶:

  從題目就能看出本文是篇游記,這種問題初中和高一時已學習過。

  游記是通過敘述游覽過程,描寫游覽見聞的景物狀貌,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表達對社會、人生感悟的記敘文。我們常把作者交待的游覽時間、路線成為“游蹤”,把作者表達的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稱為“觀感”。那么作者如何記述他這次游覽呢?

 。ㄆ聊唬┏鍪締栴}:

  明游蹤

  1、游覽的季節(jié):,天氣:。

  2、游覽的路線或景點?

 。2)明確游蹤

  師:下面我們簡單分組討論,請快速從文中找出作者行蹤變化涉及的有哪些地點。

  生簡單分組(同桌或前后)討論,在文中畫出,篩選本文中游覽的季節(jié)、天氣和游覽的路線或景點。

  師根據(jù)學生表情,引領細心、詳細的找出來。(注意提問不常問答的學生,加強表揚。)明確:游覽的季節(jié),冬季;天氣,雪后的晴天。

  提問明確:

  作者筆下登泰山有三個階段:來泰山、登泰山、賞泰山。

 。ㄆ聊徽故荆

  來泰山:京師、齊河、長青、泰安

  登泰山:南麓、中谷、中嶺、西谷、山顛

  賞泰山:日觀亭、三個宮祠、道旁石刻

 。ㄗ⒁庖龑В簩τ诘巧絹碚f,路線?梢允嵌鄺l的,作者走的是那條?具體而清晰的交待游蹤,有助于描寫所見所聞,抒發(fā)獨得之感。)

 。3)品賞景象:

  生:讀泰山晚日部分句子。

  師引領分析:作者寫到了那些景物?怎么變換觀察角度?

  圖片展示——泰山之云“半山居霧若帶然”,說明“若帶”。

  師讀泰山日出部分,要求聽讀時把握寫景的順序。

  師生明確,以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時間為序。,(展示三幅圖片)泰山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

  師:引導學生用文中的句子來解說日出的過程,明確光亮和顏色的變化。

 。4)拓展聯(lián)想,審美想象

  師:泰山上賞日出,令人神往,但能看到,可不是很容易的事呀。同學們,你去過泰山,看過日出嗎?有誰看過,請說一說?

  請幾個學生自由地談。師也談一談自己的心愿。

  (5)品評作者的觀感:

  師(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登山是有備而來):

  泰山上賞日出也不是隨意都能看到,大家想一想哪個季節(jié)最適合看日出?……如果從云霧少,易看到的方面考慮呢?

  (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選冬天登山的,也許是有選擇的。)

  師:要篩選出文中描寫作者游覽的情形的句子,要自己的話描述。

  (生找出后,屏幕展示)

  來泰山:乘風雪

  登泰山:道中,磴幾不可登賞泰山:看日出時

  看山石時

  師引導學生重點聯(lián)想分析頂風冒雪、“迷霧冰滑”“大風揚積雪擊面”的“擊”字和“雪與人膝齊”等處描寫。

  明確:作者在冬雪凜凜之時,不怕山高路險,包含著獨特的精神價值。

  五、引導學生聯(lián)想生活經歷,品味作者崇高的精神追求。

  屏幕展示:泰山遠景圖,問題——

  泰山巍巍,天寒路險,作者卻頂風冒雪,毅然登臨,領略到了獨得之樂。

  你有過類似經歷嗎?

  你有何感悟?你還能由此聯(lián)想到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自由發(fā)言,組織語言。

  師:提示學生聯(lián)系相關經歷,由近到遠發(fā)表感想。盡可能多提問,引導深入聯(lián)想,對能深入到人生哲理的給予贊揚。

  六、生化情感,收束教學

  師引領回憶,然后師生齊讀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中勵志語句。

  屏幕展示: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名言——世之奇?zhèn)、險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教師用激情話語引領學生課余進一步深入品賞本文,品悟人生。

 。▊溆谩聊唬簢嫛渡n茫泰山》

  本人自撰的評論姚鼐情懷的對聯(lián)一副——

  頂風冒雪,登臨絕頂,顯滿懷豪情。

  俯仰天地,踏雪賞日,成曠世奇緣。)

 。ㄍ辏

《登泰山記》 教案6

  【教材定位】

  《登泰山記》是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第16課文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全文不到五百字,卻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別樣情趣。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泰山的壯美。

  在閱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們要在讀通、讀懂的基礎上,梳理文章的行文脈絡。體會文章善于取舍,將小細節(jié)與大印象結合,描寫、敘事簡潔明快的特點。

  【素養(yǎng)目標】

  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創(chuàng)作,了解“記”的文體特征,積累文化常識。

  2.積累文言實虛詞,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讀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學習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

  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寫法,引導學生認識作者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意義。

  【教學重難點】

  體會語言精煉、用詞生動、修辭巧妙等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杜甫一首《望岳》帶我們領略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巍峨。今天,讓我們跟隨作家姚鼐,走近別樣的泰山風光,一起學習《登泰山記》。

  二、知人論世

  1.了解作者—姚鼐

  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2.了解寫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歲,以養(yǎng)親為名,告歸故里,途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潁)同上泰山,登日觀峰之后,寫下了這篇游記。

  3.解題

 、佟暗恰保从傻吞幭蚋咛幮羞M;

  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稱。

 、凇坝洝保糯环N散文題材。

  4.了解“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為五岳之一,位于山東省中部,綿亙于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體上留下了20余處古建筑群,2200余處碑碣石刻。

  5.了解文體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通過記人、記事、記物、記景,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和主張!坝洝痹谔拼M入文苑,宋代其內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穩(wěn)固,明清時主體性色彩更加濃厚,逐漸成熟穩(wěn)固。

  “游記”是“記”的一種。它是通過敘述游覽過程、描寫游覽見聞來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表達對社會、人生的感悟的一種散文體裁,形式靈活自由。

  6.了解“桐城派”

  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劉大櫆、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對矯正明末清初的文風,促進散文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ㄒ唬╊A習檢查:

  1.明確字音

  汶水(wèn)濟水(jǐ)徂徠(cúlái)

  樗蒲(chūpú)絳皓(hào)

 。ǘ┏踝x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1】文章的行文線索是什么?

  明確 以游蹤為主線,以時間為輔線。

  四、文本研究

  【思考1】研讀第一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訇枺荷降哪厦

  ②陽谷:山南面谷中的水

 、郛敚涸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容。

  明確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變現(xiàn)力的詞語,并分析其效果。

  (1)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

  明確 “皆”。兩個“皆”字,點出了山南山北眾多支流縱橫交叉、終歸一河的景色,句子顯得頓挫有力。

  【思考2】研讀第二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①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谙蓿航缦,這里指城墻

  ③磴:石級

 、苎喉樦

  ⑤崖限:像門坎一樣的山崖

 、迬祝簬缀

  ⑦負:背

 、酄T:照

 、峋樱和V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容。

  明確記述登山時間、同伴、路線,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變現(xiàn)力的詞語,并分析其效果。

  (1)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明確 “乘”“歷”“穿”“越”“至”。幾個動詞蟬聯(lián)而下,既吻合描寫對象,又充分表現(xiàn)了旅途的艱苦,活畫出了作者風塵仆仆的神態(tài),寫出了急于登泰山的濃厚游興。

  (2)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明確 “四十五”“皆”“石”“七千”。這些詞寫出了山勢高拔,道路漫長,登山艱險,興致勃勃諸多內容。

  (3)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

  明確 “迷霧冰滑”“幾”“登”。從云霧障目和冰滑難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艱險,把風雪中登山的特點進一步明確了。

  (4)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明確 “負”“燭”。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5)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明確 “照”“畫”“居”“帶”。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半山居霧”,不僅把動態(tài)的物寫成靜態(tài),使人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試概括這一部分景物的特點。

  明確高峻、壯闊、雄渾。

  【思考3】研讀第三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①晦:陰歷每月的末一天

 、谖骞模何甯

 、蹣O天:天邊

 、懿桑和安省

 、萁{皓駁:大紅、白、雜色。

 、迌E:駝背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容。

  明確 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變現(xiàn)力的詞語,并分析其效果。

  (1)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明確 “揚”“擊”“皆”。作者寫日出,先造聲勢,用五更時分的風雪交加、云霧彌漫來襯托日出景象的瑰麗。

  (2)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

  明確 “丹”“紅光”“動搖”“東海”。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紅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無限生氣和令天地一變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艷艷,海浪翻滾,紅波搖動,猶如承托著太陽一般。這富有想象力的描寫,把太陽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xiàn)得氣勢磅礴,奔放豪邁,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語調應高亢激昂。

  3.試概括這一段描寫了怎樣的勝景?

  明確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從形狀、色彩和光的角度,描繪了一幅絢麗壯美的日出圖景。

  【思考4】研讀第四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傩袑m: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

 、诼耗

 、凼В喝笔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容。

  明確  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2.這一段列舉了哪些人文景觀,有何好處?

  明確 

  (1)人文景觀: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跡——道中石刻。

  (2)好處:這樣寫可以表現(xiàn)泰山之歷史悠久。

  【思考5】研讀第五、六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汆鳎和皥A”

 、隗粒毫芽p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容。

  明確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和做結。

  【思考6】分析手法

  活動: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①“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凇巴砣照粘枪,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邸盎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思考7】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

  明確示例一:世之奇?zhèn)ス骞郑浅V^常在于險遠,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不經風雨,怎么能見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艱辛的代價。

  【思考8】分析特點

  1.桐城派劉大櫆提出了古文寫作的“因聲求氣”說:“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币ω菊J為“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請誦讀品味文章的前兩段,解說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樣的內在精神——“神氣”?

  明確 在第一段中,泰山雄渾壯麗,表現(xiàn)的神氣:向往和征服。在第二段中,登山時間是寒冬臘月,表現(xiàn)的神氣:迎難而上,不畏艱險。山頂所見表現(xiàn)的神氣:歷經艱險,始得奇觀。

  2.姚鼐首次系統(tǒng)地提出和闡述了義理、考證(考據(jù))、文章(辭章)三者相統(tǒng)一的觀點,樹立了桐城派文論的綱領和旗幟。請結合全文內容證明此觀點。

  明確 

 、倭x理方面,不僅寄寓了“神氣”,還描寫泰山本身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傳承。

 、谵o章方面,全文脈絡分明,結構有序,語言節(jié)奏分明,描寫形象。

 、劭甲C(考據(jù))方面,寫出了泰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介紹了登山路線和泰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并且說明了汶水與長城的位置,是寓考據(jù)于文辭的典型。

  【思考9】對比閱讀

  游黃山日記(徽州府)(節(jié)選)

  徐霞客

  初六日,天色甚朗,覓導者各攜筇上山,過慈光寺,從左上。石峰環(huán)夾,其中石級為積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見群峰盤結天都獨巍然上挺數(shù)黑級愈峻雪愈深其陰處凍電成冰堅滑不容著趾。余獨前,持杖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鑿一孔,以移后趾;從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岡,則蓮花、云門諸峰,爭奇競秀,若為天都擁衛(wèi)者。由此而入,絕讞危崖,盡皆怪松懸結,高者不盈丈,低僅數(shù)寸,平頂短鬣,盤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間,冉冉僧一群從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覓糧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蓮花洞可行耳!币讯鴱奶於挤鍌扰识希阜弩炼,東轉,即蓮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頂、石筍矼之勝,遂循蓮花峰而北,上下數(shù)次,至天門。兩壁夾立,中闊摩肩,高數(shù)十文,仰面而度,陰森悚骨。其內積雪更深,鑿冰上躋;過此,得平頂,即所謂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虹。矼之兀突獨聳者,為光明頂。由矼而下,即所謂后海也。蓋平天矼陽為前海,陰為后海,乃極高處;四面皆峻塢,此獨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蓮花二峰最峻;其陽屬徽之歙,其陰屬寧之太平。

  余至平天磯,欲望光明頂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陽。主僧曰智空,見客色饑,先以粥餉。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币蛑敢簧^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頂而后中食,則令日猶可抵石筍矼,宿是師處矣!庇嗳缪缘琼,則天都、蓮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門環(huán)繞于后;下瞰絕壁峭岫,羅列塢中,即丞相原也。頂前一石伏而復起,勢若中斷,獨懸塢中,上有怪松盤蓋。

  問題: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黃山上的松樹特點鮮明,樹身不高而樹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稱之為奇山之中的奇品。

  B.作者從蓮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經過一段特別狹窄的山路,才到達天門。

  C.智空和尚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幫他安排了登山路線、午飯時間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

  D.光明頂前有一塊巨石,先伏后起,像是兩截,在山坳里突出懸空,上面還長著怪松。

  明確B

  分析:“從蓮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經過一段特別狹窄的山路,才到達天門”錯誤,結合文章第二段游蹤可知,作者“循蓮花峰而北,上下數(shù)次,至天門”,然后“鑿冰上躋;過此,得平頂,即所謂前海也”,可見,作者是從蓮花峰到天門,然后再到前海。

  五、技巧點撥—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

  【任務引導】本文寫景記游,始終圍繞作者的活動進行,從自京師“乘風雪”而來到“觀道中石刻”而歸,作者對整個流程的記述有條不紊,循序漸進。

  【寫法分析】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

 。ㄒ唬┱路▏烂鳎舨玫卯。

 。ǘ┥朴谧プ【拔锾卣鳎擅钸M行烘托。

  (三)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ㄋ模┚涫蕉嘧儯么遂`活傳神。

  六、明晰主旨

  通過記敘自己在農歷除夕氣候惡劣的條件下與友人一起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描繪了壯麗雄渾的泰山景象,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登泰山記》 教案7

  教學目的:

  1.理解常用文言詞語“陰”“始”“望”“坐”“視”“或”的用法。

  2.理解詞類活用現(xiàn)象:西、東、道、陰、燭

  3.辨別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記敘的內容和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

  教學重點及難點:本文詳略恰當?shù)奶攸c;側面烘托的手法

  教學方法:“讀——講——析——結”四步閱讀法

  教學課時:2課時

  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嗎?對了,是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麗如畫的泰山日出。

  二.介紹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東、湖南鄉(xiāng)試考官,會試考官。主講于梅花、紫陽等書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記,重點記登山路徑和泰山的景色,觀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稱岱山、岱宗。泰山山脈綿亙于山東省東部,主峰玉皇頂在山東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偉壯麗,有南天門、日觀峰、經石峪、黑龍?zhí)兜让麆俟袍E。記,文體名,即記人、敘事、寫景、狀物一類的文章,是古文中運用最廣泛的一種文體。

  一、補充注音:

  汶(wen)水 南麓(lu) 石磴(deng) 山顛(dian)

  徂(cu)徠(lai)岱(dai)祠 行(xing)宮 姚鼐(nai)解釋加點的字

  二、補充釋字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shù)勒摺В浩А?/p>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三、理清課文結構

  寫泰山地理形勢泰山地理位置

  周圍山川形勢

  記敘登泰山的經過時間路徑

  山頂所見

  描寫泰山日出日出前———風、雪、云

  日出時——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紹泰山人文景觀建筑

  古跡

  介紹泰山自然景觀

  四、.說明游蹤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領略了泰山的高峻、雄偉,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這“五岳獨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繪險峰之上那“無限風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2、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寫景物變化的?描寫了怎樣的勝景?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边@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四、布置作業(yè)

  1、完成《學案》中的練習題

  2、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登泰山記》 教案8

  自讀要求

  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結合注釋通譯課文,積累文言基礎知識。

  3、反復朗讀,整體理解,達到背誦。

  4、學習本文烘托、動靜結合的寫景方法。

  5、積累一點古文化常識。

  自讀程序

  1、結合注釋①和教師的講解,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借助注釋自讀課文,找出文言知識點,并口頭翻譯課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問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①由課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斷出泰山和泰山日觀峰的地理位置?

 、谧髡呤侨绾螐木┏堑教┌驳?

 、蹟⑹鲎髡叩巧降倪^程。

 、艿巧仙巾敽,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順序描寫了"望晚"時的哪些景物?

 、菸恼峦ㄟ^景物變化來寫泰山頂上的日出,分別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

 、拮髡哌寫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解說:此設計旨在訓練學生的文言文自讀能力,讓學生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字詞的含義和用法。做思考題時強調字不離句,句不離篇,一方面使字詞知識得以鞏固,一方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思路,初步掃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礙。)

  自讀點撥

  1、姚鼐和"桐城派"

  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安徽桐城人。乾隆39年辭官后,曾在江寧、揚州等地書院講學四十余年。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作品多為書序、碑傳之類。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軒全集》。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創(chuàng)始人是康熙時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義法",主張以"清真雅正"之文,載孔、孟、程、朱之道。劉大木魁師事方苞,并發(fā)展了他的理論,強調"義理、書卷、經濟",要求作品闡發(fā)程朱理學,同時又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jié)""字句"。姚鼐是劉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號是:"義理、考據(jù)、辭章,三者不可偏廢。"實際上是以"考據(jù)""辭章"為手段來闡發(fā)儒家的"義理"。因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們稱他們?yōu)橥┏桥?但后來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2、基礎知識重難點解析

 、偻僮

  A、成五采("采"通"彩")

  B、多平方,少圜("圜"通"圓")

  C。其級七千有余("有"通"又")

 、谠~性活用

  A、汶水西流濟水東流(名詞作狀語)

  B、明燭天南(名詞作動詞)

  C、山多石,少土;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形容詞作動詞)

 、鄯e累并掌握"當""余""以""及"等一詞多義現(xiàn)象。

 、芪难悦勘硎痉

  文言文中名詞與量詞的位置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是先名詞后量詞。如"數(shù)十""云一線"在現(xiàn)代漢語中應為"數(shù)十""一線云"。

  3、學一點古文化常識

  ①關于"陰""陽"。

 、陉P于"朔""晦""望""既望"。

 、酃糯o年、月、日、時方法。

  4、課文內容重難點把握

  全文分五段,第1段點出泰山及日觀峰的位置,第2段寫登山經過,第3段觀泰山日出,第4段介紹泰山古跡,第5段介紹泰山冬季景色。其中,第2段和第3段為課文重點。

  第2段寫登山經過,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由北京到泰安,二同從山麓到山頂,三是到山頂以后所見到的景物。

  第3段是全文重點中的重點,也是寫得最精彩的部分。作者按時間順序依次寫了待日出、日將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情景,以云天、東海和群峰為陪襯,表現(xiàn)了泰山日出的.萬千氣象。寫等日出,著意寫了當時的環(huán)境和氛圍,以"大風揚積雪擊面"形容風力的強勁,以"足下皆云漫"顯示日觀亭高聳于云天之上。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等待日出,內心自然是充滿豪情。寫日將出,則集中表現(xiàn)東方天際的變化,最初是被白雪覆蓋的山巒微微顯露出來,接著天際出現(xiàn)了一條"異色"云帶,一轉眼又變成了五彩斑斕的云霞。這一層全是寫景之筆,但從"稍見""須臾"這兩個詞語也可以看出作者全神貫注進行觀察的情狀。寫日出,只有兩句,但"下有紅光動搖承之"卻是泰山日出的特有景象。最后寫日出后日觀亭以西諸峰的"絳皓駁色",另有一番妖嬈之態(tài),又用一個擬人化的比喻"若僂"來烘托日觀峰凌空俯瞰群峰的雄姿。

  5、表現(xiàn)手法

 、僮プ【拔锾卣鲝呐院嫱

  本文寫景狀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從旁烘托的寫法。例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然后借人在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的形象和人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來進行烘托。又如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外,又以"明燭天南""白若""絳皓駁色"等來從旁烘托。作者是在嚴寒中登山的,而文中不著一個"寒"字,但從"大風揚積雪擊面""冰雪,無瀑水,無鳥獸跡"等句中都可以想見氣候的嚴寒。

 、趧屿o結合

  動靜結合是本文寫景的又一特色。如"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皚皚白雪,覆蓋青山,銀色雪光,映亮南天,本是一片靜景,但作者用擬人化的"負"與用如動詞的"燭",將靜寂的遠景變?yōu)橐环曇伴_闊、氣勢宏大的動景,讓人一洗寒冬游客寥落的孤寂之感,平添陽春盎然之意。汶水河一息不停、徂徠城辭舊迎新,作者"如畫"一筆,又將動景繪為一幀靜態(tài)水墨。"半山居霧若帶然"更是化動為靜的神妙之筆,縷縷云霧,時聚時離,飄浮不定;作者僅以"帶"繪形,"居"字描態(tài),"半山"定位,以靜寫動,寥寥數(shù)語,將畫面開闊、氣象萬千的麗色風光展現(xiàn)給讀者,讓人怦然心動,登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超乎俗眾的意境悠然于筆外。

 、蹟⑹潞喚,語言形象

  全文只有六百多字,卻充分表現(xiàn)了雪后泰山的特殊情趣,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文中敘事簡練,如從京師到泰安的途程,只用"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青,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幾句就完整地表現(xiàn)出來了。其中"乘""歷""穿""越"四個動詞都很形象。

  自讀思考

  1、下面各句中加點字與"明燭天南"中"燭"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腰白玉之環(huán)

  B、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

  C、其陰,濟水東流

  D、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2、下面各句括號內所填省略的詞語錯誤的一項是( )

  A、蒼山負雪,(雪)明燭天南

  B、余始循(之)以入

  C、中谷繞(以)泰安城下

  D、少雜樹,多松,生(于)石罅

  3、對下面句子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B、泰山之陽,汶水西流。

  泰山的北面,汶水向西流去。

  C、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

  有的得到陽光照射,有的沒有被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

  D、山多石,少土。

  山上多有石頭,少有土。

  4、將《登泰山記》的第3段擴寫成描寫冬天泰山日出壯麗景象的文字,不少于500字。

  參考答案

  1、A

  2、C

  3、B

  4、略

《登泰山記》 教案9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積累相應實詞、虛詞。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版圖上自古有五座大

  山最為有名,被稱為“五岳”,它們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

  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為“五岳”之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領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參見課文注釋及教師教學用書)

  三、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正音。

  2.默讀課文,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補充注釋: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當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風雪:趁,冒著。

  余始循以入:相當于“而”,表順承。

  及既上:到。

  蒼山負雪:背負。

  明燭天南:名→動,照。

  戊申晦:農歷每月最后一天。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依稀看見。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相雜。

  盡漫失:模糊缺失。

  極天云一線經:盡。

  僻不當?shù)勒撸浩А?/p>

  3.理清思路:

  問:

  全文共5段,每段要點是什么?

  學生默讀,討論,明確:

  第1段:總寫地理環(huán)境,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

  第2段:登臨泰山,重點記敘登山的艱難及到

  達山頂后所見景象。

  第3段:重點描寫泰山日出的美麗壯觀。

  第4段:人文景觀。

  第5段:補記自然景觀。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一、二。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體了解了文意,把握了

  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詳寫登山過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討論的內容。

  二、登山過程和路線。

  問:作者如何詳寫登山路線和經過呢?

  默讀課文,分析討論

  明確:作者先從北京到泰安,歷經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

  作者登山的路線是:

  南麓、中谷、中嶺、天門、西谷、山巔。

  最后見到了山頂?shù)拿谰埃骸吧n山負雪,明燭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半山居霧若帶然!

  學生用原文復述課文。

  三、泰山日出

  問:文章是怎樣描寫泰山日出的?

  明確: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日出,以時間為序,依次寫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變化,展現(xiàn)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寫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紅光動搖承

  之”。

  寫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后是“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四、文中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然

  后說泰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

  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到的畫面,作

  者縱目遠晀,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的云霧

  好似飄帶,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

  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這一比喻寫出了日觀以西諸峰的特

  點,更顯日觀峰的雄偉,且形象生動。

  五、總結

  本文充分體現(xiàn)了姚鼐的散文風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為精彩,極受人們推崇。通過對其它景物的描寫,來烘托所要描寫的景

  物,這種寫作手法也很值得我們借鑒。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選取一觀

  察點,描寫日出。

  附:板書設計

《登泰山記》 教案10

  一、導入新課

  中國版圖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為有名,被稱為“五岳”,它們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為“五岳”之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領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參見課文注釋及教師教學用書)

  三、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正音。

  2、默讀課文,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登泰山記》譯文

  原文: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無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向陽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陰山谷中的水流進濟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最高的日觀峰位于長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fā),冒著風雪,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過長城的界限,到達泰安。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行走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臺階,共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條山谷,當中那條山谷的水環(huán)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huán)水。我開始沿著中間這條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那條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頂巔。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現(xiàn)在經過的中嶺和山頂,象門檻一樣阻擋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迷漫、冰凍溜滑,石板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蓋,明亮的雪光照耀著南邊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象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象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登泰山記》 教案11

  一、導入

  韓愈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痹谏鐣陌l(fā)展進程中,歷來的先知先覺們往往因為其眼光前瞻、洞察敏銳、見解犀利而與濁世格格不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敢叫日月?lián)Q新天”的人類意志養(yǎng)成了他們牢騷滿腹則“大鳴大放”的銳氣與“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批判精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近代杰出的思想家龔自珍的小品文,去感受時代先驅的文人情懷。

  二、作者

  龔自珍,自幼博覽群書,精通歷史、地理、文字、經學。但多次應試不第,38歲中進士,做過校對官、內閣中書、禮部主事等,48歲辭官南歸,在江蘇云陽書院講學。曾與林則徐、魏源等結成“宣南詩社”,多表達對腐敗社會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和變革社會的急切愿望,是首開近代文學風氣的詩人和散文家。代表作是辭官南歸途中又北上迎接后離京的妻兒,沿途所作的絕句315首,概稱“己亥雜詩”。其第5首“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第125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弊顬橛忻

  三、解讀

 、乓蛔x(自由朗讀),正音、明句讀。

  明確:

 、傥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

  ②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

 、垡载裁凡∶窞闃I(yè)/以求錢也

  ④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萦/以文人畫士孤僻之隱/明告鬻梅者

  ⑥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也

 、贫x(譯練結合),解決《優(yōu)化》夯實基礎部分;課后練習第二題。

 、侨x(點名抽讀),找各段中心句。

  明確:

  ①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②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鄹F余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⑷抽點學生緊扣中心句,概括各段內容,用兩個字濃縮。

  明確:梅禍———貯梅———療梅

 、墒裁捶Q之為“禍”?文中指什么事呢?作者對此有怎樣的態(tài)度?

  明確:災害;江浙之梅被斫正、刪密、鋤直;憤慨。

 、式裉靾@藝不就是在修枝裁葉嗎?怎么理解“梅禍”呢?

  明確:園藝是為了美,從這個角度看并沒有值得大驚小怪的',文人畫士的做法無可厚非;但自然本性被戕害,個性魅力被磨滅,生命張力被束縛。

 、藦慕阒返脑庥鲋形覀儠(lián)想到什么呢?

  啟悟:梅→人

  ⑻聯(lián)系《己亥雜詩》第5首、第125首你覺得“梅”“文人畫士”“療梅”具體指什么呢?

  明確:人、人才;束縛人性、扼殺人才的人和制度;復歸自由人性、惜護個性人才。

 、腿鄬W生齊讀課文。

  《登泰山記》說課稿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積累相應實詞、虛詞。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兩課時

《登泰山記》 教案12

  一、領會泰山的地理特點和時令特點,學習本文行文描景方法,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二、體會形象優(yōu)美簡練的語言特色,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教學重難點:

  領會景物特征,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工具:

  電腦多媒體設備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了解文章內容,領會冬季泰山特征

  一、導語激趣(媒體展示“五岳獨尊”為背景的課題)

  名山大川向來備受文人騷客旅行家冒險家挑戰(zhàn)者的歡迎,有“五岳獨尊”之譽的泰山也不例外。泰山素以“雄”著稱,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歷代帝王尊崇它,把它當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歷代文人禮贊它——孔子有“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嘆,杜甫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妙悟,這些無不激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清代文人姚鼐就曾經冒著風雪不遠萬里趕來登山并給我們留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登泰山記》。

  二、作者簡介(課件展示)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安徽桐城人,著名的散文家,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記名御史、四庫全書館纂修竺職。辭官后,先后在江寧、揚州等書院講學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全集》、《九經說》等書。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他的文筆雅潔、嚴謹,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劉大櫆、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整體感知

  1.熟讀課文,概括各段內容

  明確: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過,著力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主要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小結:文章思路: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文章主要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登山和觀景,作者通過所感所見從不同的視角寫了風雪中的泰山特點。

  2.再讀課文。本文是一篇游記,請思考:

 、俦疚膹牡巧降接^景一共有幾天的游程?

  明確:兩天。依據(jù)一:運用天干地支和書下注解推出丁未和戊申兩天的具體日期。

  依據(jù)二:第三段中游者登上山頂后所觀之景是“晚日照城郭”,而第四段中寫“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由此可推出他們在山頂宿了一晚,而且極有興致。

 、诘巧铰肪如何?(展示登山線路)

  明確:有兩條。一條是作者與友人從泰安南麓登——中谷——中嶺——西谷——山巔(全程45里);一條是古人登山路徑既從泰安——東谷——天門(山巔)

  四、具體研讀

 、宸治龅诙

  1.請一生讀,師生評價。

  2.此段泰山給我們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明確:首先,泰山是古老而險峻的。依據(jù)是:第一,作者不畏風雪不遠萬里不放棄機會,可見傾慕泰山已久,足見泰山的魅力;第二,既然泰山上有石級,有酈道元、古人、世人的記述傳聞,沿途有名勝就知其古老聞名了;第三,山路上“迷霧冰滑,蹬幾不可登”更是令人膽顫心驚;其次,泰山是雄奇高遠的。石級“七千有余”已顯其高,全程45里,其遠不言而喻;山頂上落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盡收眼底,好一幅絢麗壯觀的夕照圖,怎不神奇?

  ㈡賞讀第三段

  1.大家放開聲音讀,老師巡視。

  2.泰山日出景象,提問:泰山日出有何特點?作者是如何描繪的?

  明確:泰山日出場面壯闊宏大,景象變化多姿,絢爛多彩;作者是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雄偉壯麗的奇景。(學生回答后展示日出經過)

  待日出——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主觀心情:滿懷逸興,心情急切盼日出)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自亭東足下皆云漫。(四周迷蒙為日出作鋪墊)

  日將出——稍見山巒微露,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聚焦云色變幻)

  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兼繪日色云狀)

  日已出——西峰“降皓駁色”“而皆若僂”(掉轉鏡頭掃描承照陽光的山色山形)

  小結過渡:此段景物描繪極有層次性,手法高妙——正面描寫側面烘托,比喻生動有趣,給人以想象的依托。文章寫到此,泰山的詳景應該已經見到了,那么文章最后兩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绶治鲎詈髢蓚自然段(分析后放映泰山雪景,從圖中進一步體會泰山冬景特點)

  從行文看,最后兩個自然段對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是略寫。這些靜物無論在哪個季節(jié)都能看見而且是人人皆知的,所以作者略寫。但作者略寫這些仍讓其發(fā)揮了作用:寫人文景觀突現(xiàn)了泰山的古老風貌,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而風雪中不在道旁的石刻“皆不及往”,交代了冬季泰山的安靜險峻,也給游者留下了一絲遺憾。從寫法上看它與第二自然段相照應,行程有始有終,文章脈絡清晰。補寫將泰山的特點進一步完整的表現(xiàn)出來而不顯羅嗦。

  第五段寫自然景觀更見作者功力。這一段完美地寫出了冬季泰山的特征,這段寫景補充讓人對冬天泰山的了解更全面。先看三多三少:石與土,石頭較之于土堅硬,顯得剛勁有力,多石少土,突出了泰山的陽剛之氣;平方意為方方正正,有棱有角,而圜則顯得柔和流暢,少了偉丈夫的氣概,多平方少圜,泰山雄偉之勢自出;雜樹給人零亂之感,松卻傲霜斗雪,令人欽佩,風雪中那生長在石頭罅隙里的松樹,屹立在泰山之巔更顯得莊嚴肅穆,泰山也因此平添十分魅力。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給了泰山一種晶瑩凝固靜穆的美;“至日觀數(shù)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則寫出了大雪中泰山的人跡罕至和安靜神秘。這是作者游山之后對泰山的總體印象。此段并非只為體現(xiàn)桐城派的考據(jù)特色,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不可缺少。

  總結過渡:冬天泰山作者登上去了,雪后天晴的泰山、積雪后的泰山日出和積雪中的泰山給了作者獨特的感受,也給了我們美的享受。既然作者是從第二段開始登山,那么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否是多余的?

 、璺治龅谝蛔匀欢(展示泰山地理)

  明確:文章開篇介紹“泰山之陽”“其陰”“古長城”“日觀峰”的位置由面——線——點為下文的描寫登山所見營造氛圍埋下伏筆;也正因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人文自然景觀才吸引著四方游客,吸引著作者頂風冒雪而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見一斑。沒有此段后面的內容就顯得突兀而模糊。

  總結:本文只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xiàn)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用筆巧妙,貌似閑筆卻無一處閑筆;詳寫處濃墨重彩生動形象,略寫處一筆帶過卻又緊扣事物特征,這是本文的寫作藝術之一——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領會本文語言特色,掌握基礎知識

  導語:

  這篇山水游記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色,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放映與文中有關的泰山景觀)上節(jié)課我們對課文巧妙而嚴謹?shù)男形囊延兴娮R,而有人說登泰山記是一篇具有高度藝術成就的優(yōu)秀散文,達到了晶瑩澄澈明潤無暇的`境界。那么你的觀點呢?

  一、請說出你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并作賞析

 、寰渥樱

 、拧坝嘁郧∪拍晔拢跃⿴煶孙L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一句話就清楚地交代了一長段復雜的旅途生活。簡潔生動地點出了季節(jié)、路程,并照應了第一段的古長城。四個動詞用得更是形象傳神:風雪言“乘”,好像作者駕馭風雪,比“冒”“頂”多一份主動;河言“歷”,山谷言“穿”,城墻言“越”,不僅符合描寫對象的特點,而且準確生動,富于變化,寫出了作者千里迢迢趕來登山的迫切心情。

 、啤吧n山負雪,明燭天南!边@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柏摗弊忠詣訉戩o,顯出雪的厚度,又用擬人手法,使雪山奕奕有神;“燭”字名詞活用為動詞,顯出雪光的亮度,寫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用語新穎、傳神,形象、生動。

 、恰巴砣照粘枪,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設喻形象。“居霧”以靜寫動,寫出霧的輕呈停聚不動的狀態(tài),使人感到一種寧靜氣息;“若帶”以小喻大,寫出云霧的具體形狀,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偉。

 、取盎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句寫的是旭日初升時從日觀峰俯瞰群山所見的景象!敖{皓駁色”寫色彩,抓住了時令特點(山上都是積雪,故而被日光照著的地方是紅色,未被照著的地方是白色);“而皆若僂”以擬人手法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烘托出日觀峰的雄偉氣勢凌駕于群峰之上。

  ㈡段落:

 、派巾斔^極有層次——由上而下“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從遠到近——“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

 、迫粘鲞^程描繪按時間順序極有層次(略講)

  二、總結寫法特點:

  1.寫景抓住特征,巧妙烘托。

  2.語言簡潔,描寫生動傳神

  小結: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三、請同學們充分發(fā)揮想象用現(xiàn)代散文的筆法描繪出作者在泰山之巔看到夕陽晚照圖或日觀亭上所見的旭日東升圖。時間:10分鐘。字數(shù):300字左右。(10分鐘后交流)

  (對照網(wǎng)上下載的文章做評價)

  四、課后作業(yè):閱讀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上網(wǎng)查找今天泰山有關景觀的文字報道,比較后思考:泰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何變化?

  五、基礎知識檢測(見課件)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和字形全部正確的一組( C )

  A.汶( wén )水南麓( lù )

  B.樗( cū )蒲石磴( dèng )

  C.瀑( pù )水石罅(xià )徂( cú )徠須叟(yú )

  2、為下列加點的詞選擇正確的義項。

  (1)極天云一線異色( A )

  A.盡B.盡力C.至多D.非常

  (2)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D )

  A.成分不純B .辨正是非C.不允其議D.顏色錯雜

  (3)僻不當?shù)勒,皆不及? B )

  A .不正B .偏僻C.冷僻D.僻靜

  3、下列各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C )

  (1)最高日觀以西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2)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4)至日觀數(shù)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A.(1)(2)是山峰名,(3)(4)是亭名B.(1)(3)指山峰,(2)(4)指亭

  C.(1)(3)(4)是山峰名,(2)指亭

  D.(1)(4)指山峰(2)(3)是亭名

  4、下列句子不是判斷句的一句是( D )

  A.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B.中谷繞泰山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

  C.稍見云中白若樗蒲數(shù)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觀道中石刻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為“陰”。

  B.城墻有內外之分,里面一道為“城”,外面一道為“郭”。“望晚日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墻。

  C.農歷每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最末一天為“晦”。

  D.桐城姚鼐記,以桐城標明自己所屬文學流派。

《登泰山記》 教案13

  教學目標:

  1.鑒賞本文簡練的語言。

  2.在反復誦讀中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教學過程和步驟:

  一、試讀全文

  1.提示以下句子的音節(jié)組合:

  當其/南北分者

  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

  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

  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大風/揚積雪/擊面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

  極天/云/一線異色

  是日/觀/道中石刻

  其遠石刻/盡漫失

  至/日觀/數(shù)里內/無樹

  2.以下幾處凡須連讀以明確語意的,用底線標示:

  余始循以入

  磴幾不可登

  望晚日照城郭

  極天云一線異色

  視日觀以兩峰或得日或否

  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

  至日觀數(shù)

  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二、第一段導讀

  1.汶水,濟水怎樣分流?誦讀原文語句。

  “泰山之陽,??陽谷皆入濟”。首先介紹泰山突兀于汶、濟二水之間,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濟水淙淙東去,“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點出了萬壑爭流的壯美景觀,名山傍水,分外壯觀。

  2.古長城橫亙于哪里?誦讀原文語句。

  “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這句既點出古長城在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處,成為兩水分界線,又寫出泰山形勢之險,依山筑城。

  3.怎樣介紹日觀峰?誦讀原文語句?

  “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以古

  長城作為參照物,寫日觀峰,既點明泰山最高點,也為這次泰山之行樹起了一塊指路牌。

  4.小結:這幅泰山地理概貌圖,猶如電影的遠景鏡頭,又如繪畫中的鳥瞰圖面。作者系用由“面”(兩水)到線(古長城)再到點(日觀峰)的寫法,為后文的敘述設下伏筆。

  5.誦讀。要求層次分明,字音清晰。前兩句重音在“陽”“陰”“陽谷”“陰谷”上;后兩句,前句輕讀,后句重讀。

  三、第二段導讀

  1.由三人分讀第二段,并全段由幾幅畫組成?

  2.為第一層內容擬標題:旅游路線圖?/p>3.劃出自京師至泰安的有關動詞,品味其作用。

  “乘”,好像風雪隨作者駕馭,比“冒”“頂”多一份生動!俺孙L雪”乃全文點睛之筆,作者悄悄埋下一條貫穿全文的伏線,為登山之難,覽之豪興創(chuàng)造了條件!皻v”“穿”“越”“至”,一氣讀來感到作者不辭漫長的旅途和行程的艱辛,正頂著風雪由遠而近,快速行進,以歸返自然,縱情登山攬勝。其游興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4.為第二層

  內容擬標題:登臨泰山圖。

  5.劃出自山麓至山頂?shù)耐緩,品讀登山之險。

  作者從南麓出發(fā),取道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經由中嶺,復循西谷,到達山頂,重點表現(xiàn)一個“登”字。作者好像一個導游,引導我們一道攀登,突出“險”字!俺扇缛菀讌s艱辛”,山高達四十五里,石級竟七千有余,從中嶺到山巔,有不少山崖像門戶一樣擋著山路,人們稱之為“天門”,峰巒險峻,霧重冰堅,攀行何其艱難,正如作者在《歲除與子穎登日峰觀日出作歌》一詩中所寫:“堅冰登滑澄如脂”“攀空險才到頂”,登山充滿苦趣,但樂趣亦在其中。

  6.為

  第三層內容擬出標題:晚清文照圖

  7.登山固然艱難,但登上極頂,那陡然呈現(xiàn)的泰山氣象萬千的景色,又激動著姚鼐的`心。

  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組成一幅其妙無比的泰山夕照圖,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這幅瑰麗的風景畫描述出來嗎?學生自由朗讀,描述畫面。

  提示:

  座座青蒼的山峰,身披皚皚的白雪,通明的銀光照亮了南天,蒼山與白雪相互襯托,雪光與日光交相輝映,憑高俯瞰,遠處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靜地沐浴著夕陽余輝,汶水和徂徠山相依擁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圖畫,環(huán)繞山間的云霧宛如輕柔的腰帶在飄蕩,朦朦朧朧,恍恍惚惚,似動非動,別具風味。當我們和作者一起沉浸在這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審美氛圍之中時,我們又禁不住問姚鼐,你說是畫,又像哪一幅?作者沒有回答,因為這群山的青色,積雪的白色,夕陽的余輝構成的場景只存在于每一個人想象的畫面上。而這一明朗而開闊的畫面,又正是自然景物使作者心花怒放的形象概括

  8.你認為這幅風景畫中哪些詞語用得精妙?

  蒼山負雪: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承受著大自然撒下的雪景,由被動變?yōu)橹鲃樱x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表現(xiàn)了冰雪之盛,使人想象到蒼山宛如一位富有強大生命力的巨人,匍伏在那里,背上披著一層厚厚的銀裝,多么富有神韻。

  明燭天南:“燭”是一種光化反應。雨天的晴日,直射雪山,而雪山又把所吸收的光

  能反射天南,繪出積雪映照南面天空的奪目光彩,呈現(xiàn)出雪光與日光爭輝的奇景。

《登泰山記》 教案14

  一、情境導入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

  泰山,“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五岳獨尊”的美譽。自秦始皇封禪泰山后,歷朝歷代帝王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

  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云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

  二、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

  教學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現(xiàn)象,疏通文章大意。

  2.賞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寫片斷,學習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

  3.體會本文描寫、敘事簡潔明快的語言風格。

  核心素養(yǎng)

  語言建構與運用:積累重要的文言字詞,掌握意義和用法。體會本文描寫、敘事簡潔明快的語言風格。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學習作者以登山為主線,用畫面描摹景物的特點。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賞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寫片斷,學習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進行藝術審美鑒賞。

  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習古人從自然景物中獲得人生感悟的寫作特點,感受自然之美。

  三、預習檢測

  1.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2)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

  (3)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

  (4)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

  山路中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級幾乎不可登。

  四、作家介紹

  (1).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 (清)代著名散文家,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故作品集為(《惜抱軒全集》)。

  (2).桐城派:( 清)代散文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其創(chuàng)始人是(方苞 )( 劉大櫆 )和姚鼐,并稱為“桐城派三祖”。

  他的文章簡潔清淡,紆徐要渺,雍容和易,偏于“陰柔美”。

  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詩文雙絕,書藝亦佳。

  五、寫作背景

  姚鼐參加纂修的《四庫全書》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記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養(yǎng)親為名,告歸田里,道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穎)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頂,第二天即除夕(當年十二月小)五更時分至日觀峰的日觀亭后,觀賞日出,寫下了這篇游記。

  六、朗讀課文,概括內容,整體感知文意。

  本文敘述了作者冬日登覽泰山和觀日出的全過程,再現(xiàn)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異景色以及日出時的壯觀瑰麗的場面。

  七、誘思導學

  學生活動設計一:

  在作者筆下,冬日的泰山獨具魅力,你能用幾幅圖畫來描摹作者筆下泰山之景的特點嗎?

  明確:登山路線圖、晚霞夕照圖、泰山日出圖、泰山景觀圖

  學生活動設計二:

  作者是怎樣既生動又簡潔地描繪泰山之景的?找出你喜歡的景物和大家一起品讀交流。

  學生展示一: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賞析:這一筆把山和水聯(lián)系起來了。你看:泰山卓立不群,直逼云端,山南一條汶水向西流去,山北一條濟水向東流去。這水繞山流,山水相映是泰山的特點。兩個“皆”字,頓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兩條河鋪開成面寫去,點出了山南山北眾多支流縱橫交叉、終歸一河的景色。橫亙在陽谷與陰谷分界處的`古長城給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高高聳立的日觀峰突出了山勢的高峻挺拔,又為下面觀日出的主要活動埋下伏筆。

  學生展示二:泰山日出

  要點:順序,變化,特點。

  完成表格。

  時間  景物特征描寫角度效果情感

  五鼓  期待大風揚積雪擊面,近/動景側面烘托為日出蓄勢  足下皆云漫

  稍見白若樗蒱,云一線  遠/靜景烘托蓄勢期待  異色

  須臾  云霧幻成五采  遠/動景  烘托蓄勢  喜悅

  日上  正赤如丹,紅光承  遠/動景虛實結合  烘托蓄勢  熱愛  之

  /正面

  遠/靜景,色彩/情

  回視絳皓駁色,而皆若  拓展意境贊美  態(tài),側面烘托  僂

  小結: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學生展示三:晚霞夕照

  要點:比喻和擬人手法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边@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

  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八、合作探究

  從作者對泰山日出的景物描寫中,你獲得了哪些寫作啟示或人生感悟?

  從人生感悟角度看:

  (1)世之奇?zhèn)ス骞郑浅V^常在于險遠,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

  (2)不經風雨,怎么能見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艱辛的代價不可。

  (3)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才能驅散心靈的陰霾。

  (4)要養(yǎng)成勤于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

  從寫作角度看:

  (1)寫作要善于觀察生活,感悟人生,捕捉生活細節(jié),才能寫出好文章來。

  (2)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多層次多角度來寫。

  (3)寫景要注意表現(xiàn)手法多樣化。如正面?zhèn)让娼Y合,動靜虛實結合等。

  (4)寫景語言要簡練,生動,富有文采。

  九、課堂練習

  2.下列文化常識不正確的一項是(B )

  A.陰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為“陰”。

  B.城郭:城墻有內外之分,里面一道為“郭”,外面一道為“城”。“望晚日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墻。

  C.戊申晦:戊申為干支之一,順序為第45個。前一位是丁未,后一位是己酉。農歷每月初一為“朔”,最末一天為“晦”。

  D.五鼓:古代民間把夜間分成五個階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五鼓、五更、五夜。一夜分五更。

  十、拓展提高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答。

  泰山封禪是帝王向天地報功,展示國泰民安的重要儀式!翱淌o號”,著己之功績是封禪的重要內容。唐玄宗就曾親自撰寫《紀泰山銘》一文,勒碑于岱頂大觀峰。但八次封禪泰山的漢武帝卻在泰山之巔樹立一塊無字碑,引發(fā)后人無數(shù)猜測。

  常言道:“樹碑立傳,是尋常;樹碑無傳,則非常。”漢武帝為什么樹立無字碑?請合理推測,概括兩點理由。

  答案:

  內容:功過任后人評說的謙遜、淡然,功高自詡的自信、霸氣,對奇?zhèn)ヌ┥降木囱鰺o以言表等。

  形式:樹碑無傳,形式新穎。效果:引起探究興趣。

  十一、課堂總結

  全文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記述了冬日登泰山的經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表達出作者的喜悅之情,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贊美了祖國山河的壯美。

  十二、板書設計

  泰山位置

  泰山夕照

  登泰山記泰山日出熱愛、贊美祖國山河

  人文景觀

  自然景觀

《登泰山記》 教案15

  〔設計說明〕

  文言文教學是高一語文教學的難點,學生學起來感到困難,學習興趣受到影響。而對文言文的濃厚興趣恰恰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和保證。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更是文言文自讀課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本設計就是想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愉快的氛圍中讀懂課文,在讀懂課文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

  〔設計提要〕

  本設計根據(jù)各段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段:畫圖法第二段:導游法第三段:描述法第四、五段:法第六段:講解法

  〔實施步驟〕

  一、預習

  1.通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初步讀懂課文。

  2.在課文疑難處打上記號。

  3.初步理清作者的游覽路線。

  二、學習第一段

  每大組推舉一名代表上臺,根據(jù)第一段內容在黑板上畫出詳圖。

  畫完后比一比,哪一組的代表畫得最好。

  各組的學生都可以為本組上臺的代表幫助和意見。

  〖說明本段有“陰”“陽”“東”“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詞,有“汶水”“濟水”“谷”“古長城”“日觀峰”等表示地點的詞,如果能準確畫出詳細示意圖,就說明這一段讀懂了,示意圖上出現(xiàn)的問題也正是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多個示意圖一比較,孰好孰差,誰對誰錯,也就清楚了,教師再適時點撥,問題也就解決了,學習興趣也激發(fā)起來了。

  三、學習第二段

  每兩人一小組,分好工:一人根據(jù)第二段內容畫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圖,另一人根據(jù)登山路線圖寫出游覽導游詞,二人必須緊密配合。

  完成后,每大組抽一個小組上臺演示:一人畫一人講(邊畫邊講)。教師根據(jù)情況作些提示或指導,最后講評。

  〖說明此段是重點段,有敘述有描寫,難點較多。畫登山路線圖著重熟悉作者所經過的地方:京師(起點)、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嶺、西谷、泰山巔、東谷、天門(終點);導游詞著重解決登山時間、行走距離、登山情況、途中所見,以及適當?shù)穆?lián)想和想象。這種方法,不僅能使學生讀懂、讀通,而且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消除學文言文的畏難情緒。

  四、學習第三段

  要求學生根據(jù)第三段的'描寫,聯(lián)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過的日出的情景,分別描述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景象。抽2-3人發(fā)言,其他同學對發(fā)言同學的發(fā)言作出評論,教師作。

  〖說明此段是寫得最好、描寫最精彩的一段,但作為文言文,今人讀來稍嫌簡略,加上學生這方面的經驗不夠,所以學生難以真正領會作者筆法的高超,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調動學生在這方面的生活積累,既能加深對原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聯(lián)想、想象能力。

  五、學習第四、五段

  要求學生從第四段中摘錄出表現(xiàn)泰山人文景觀的詞語;從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無”的自然景觀。

  〖說明這兩段沒什么難點,不難讀懂,但關系到游人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不能忽視,用法做一個.,能使學生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留下較深的印象,。

  六、學習第六段

  教師介紹“桐城派”代表人物、文學成就及其藝術特征和風格,重點介紹作者姚鼐。

  〖說明有關作家生平創(chuàng)作及重要文學流派的知識是學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學生感興趣的。

  七、朗讀并背誦課文,體會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和語言簡潔生動的特色。

  〖說明的藝術特色非常突出,在反復朗讀和背誦中,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即可體會得到,不需過多講解。

  八、完成課后練習第二題。

  〖說明可適當補充一些文言詞匯和文言句式的練習。

【《登泰山記》 教案】相關文章:

《登泰山記》教案04-17

登泰山記教案01-23

《登泰山記》教案03-13

《登泰山記》優(yōu)秀教案02-19

《登泰山記》教學教案優(yōu)秀02-10

《登泰山記》教案13篇03-13

《登泰山記》優(yōu)秀教案優(yōu)秀02-10

《登泰山記》優(yōu)秀教案(優(yōu)選)03-24

滬教版九年級下冊《登泰山記》教案(通用12篇)12-11